hello大家好,今天来给您讲解有关陆凤彬书法,陆秉仁书法的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您,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陆凤彬书法,陆秉仁书法,两位书法家的名字汇聚在一起,给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感觉。他们是中国书法界的两位重要代表,他们的书法艺术成就令人叹为观止。
陆凤彬先生,字德彪,浙江人。他潜心研习书法多年,刻苦钻研,不断追求艺术的完美。他的书法作品,力度雄健有力,筆法苍劲刚猛,犹如一条巨龙腾飞,气势磅礴。他的字体端庄典雅,线条舒展自然,给人一种沉稳和谐的美感。他擅长行书和楷书,尤其在草书方面独具一格。他的作品多次获得书法比赛的奖项,被誉为当代书法界的翘楚。
陆秉仁先生,字宪霖,山东人。他对书法的独特见解和独到的艺术才华,使他的创作更具个性和鲜明的风格。他的书法作品,字体飘逸流畅,笔触纵横交错,给人以一种自由而奔放的感觉。他擅长隶书和行书,尤其是行书中的“走笔行书”更是他的拿手好戏。他的作品极富创意,寓意深远,给人以无限遐想。
陆凤彬和陆秉仁都是现代书法界的瑰宝,他们各自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展示了中国书法的魅力和内涵。他们的作品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他们的书法艺术成就令人钦佩,他们的作品给人以启发和思考。他们的创作之路是不尽相同的,但都以热爱书法、追求艺术的精神为指引。他们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书法史册上,成为后人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两位书法家的名字,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书法风格和艺术追求。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文化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他们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展示,更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闪耀在书法的世界里,成为后人学习和追随的楷模。
陆凤彬书法,陆秉仁书法
陆凤彬:江苏南通人,汉族,1939年10月生,1958年11月入党,同年12月入伍,大学文化。
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政指、集团军政治部干事部长、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
集团军政治部主任、省军区政治委员等职。
1988年授予少将军衔,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书协会员,江苏省书协会员,厦门市书协常务理事、
顾问,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院士。
陆宝忠书法
陆润庠能书法,擅行楷,方正光洁,清华朗润,意近欧阳询、虞世南笔法。
在苏州留下墨迹较多。尝为留园、狮子林、网师园等园林书联。如为拙政园写“十八曼陀罗花馆”七个擘窠大字,下款署“陆润庠书于鄙寓小怀鸥舫”,又为“远香堂”写52字之长联一付,曰:“旧雨集名园,风前煎茗,琴酒留题,诸公回望燕云,应喜清游同茂苑;德星临吴会,花外停旌,桑麻时闲课,笑我徒寻鸿雪,竟无佳句续梅村。”
喜交艺友,或论诗文,或作书画,一时如同治元年状元徐郙、吴荫培、叶昌炽、潘遵祁、潘曾莹以及太仓的陆增祥等,时有往来。
因陆润庠从科举中来,在光绪初至光绪三十年左右,曾屡典试事,又充会试副总裁,故几十年来文字结构变化不大,馆阁气息较浓,讲究光黑精丽,匀圆丰满,大小一律的明、清官场书体枣尽管这种书体(馆阁体或称台阁体),为明、清最高统治者们所常识。现故宫内布置或留存陆润庠书法不少。
慈禧太后晚年喜好作画,常命陆润庠和同治元年状元徐郙、探花李文田、进士陆宝忠为之题志。
肖玉锋书法
一等奖(5名) 王宫姝 赵建军 胡袂珂 谢庆社 李年荣 二等奖(9名) 赵清水 刘 僧 罗 明 黄 颖 龙双红 李 润 陈长民 于成元 吴成斌 三等奖(20名) 胡训秋 邓春明 鲁自信 周学欢 肖玉锋 陈 维 曾庆万 简永平 吴照亚 李春梅
刘倩玉 华文平 古新阳 陈道龙 余宗明 殷昌勇 张河清 郑章根 胡 金 曾竛俐 优秀奖(26名) 胡水琦 廖志坚 黄样平 易墨云 杨军波 余欢昌 艾武仁 张维海 丁小山 周 荣
冯明庆 刘玉生 王心怡 饶马水 何瑞珍 涂晓玲 周应黎 万 超 邱贞斌 傅建荣
陈沙沙 廖 欣 江速英 雷丽娟 罗晓青 张延芳 入展名单(229名) 王丞伟 万艺佳 陈 典 陈广兴 康七生 刘海华 赖小彬 刘 易 尹 彧 彭宏英 李全发 黄靖业 刘佳乐 王仁华 熊雪龙 周小萍 彭德中 王 丹 何华兴 雷明华 杨 文 付 皎 周南庚 朱路华 龚华平 钟文豪 周明发 杨勇兵 张 静 胡芬芳 胡德勇 王建辉 刘斗祥 陈德毅 张振福 童 艳 赖怡筠 杨胜辉 李 泱 吕英堂 周建华 邹裕铭 刘小华 吴正权 汤青云 邱国华 游 姝 刘人寿 郑德茂 梅清华 张国水 李 超 李文昌 张 帆 陈远华 曾 强 曾国华 沈 阳 朱美灵 张玉清 康宏军 汪世泉 肖文明 李伟强 何荣军 吴何南 江孔志 赵彦茹 曹盛杨 徐礼敏 胡振梁 邱 涵 童林圣 陈独鹏 杨添波 王煦春 冷高楠 陈和辉 周紫葳 潘雨昕 黄俊峰 何仁彩 龚坚民 王安然 舒芳芳 江保根 李美琴 李 勇 李烈明 李进军 蔡 颖 魏小勇 程晓阳 聂道东 董振宁 刘米生 曾令红 周建宁 柯善华 汪光建 陈安辉 欧阳勇 徐小晓 李咏云 胡玉汇 李润玉 徐春生 王 娜 刘荣锋 姜 璐 姚松奇 刘 勇 曾维良 张明震 金成贤 严子坤 刘 斌 匡小兵 张之远 庄远立 谢小牛 戴福妹 杨军民 李梦茹 黄宏才 余 鹏 许登科 丁 群 符磊磊 傅宏荣 邹雨良 罗 微 张水华 蔚姣洁 董 佳 朱震宇 杨胜辉 黄建新 王佑华 谢晓兰 闫本华 邹三根 齐干中 郭来生 朱立胜 蔡 麒 黄 京 邱春琳 钟化平 肖 翠 程文思 李 钢 张仁伟 涂一刚 巫绍培 詹太林 郑意朋 喻 明 徐永土 林 榕 张丽华 钟 林 张晓明 张 亮 蔡孝丽 康玄智 邹小明 金汉华 兰 岚 郭智华 曾 丽 易洪慧 姚次贵 曾志贤 肖炳昌 包志钢 蔡新华 梁光峰 万 勇 卢 异 万春根 洪振球 黄胜万 钟积明 张 建 曹波明 杨 坚 熊慧麟 陈慧新 胡春桥 伍洲雷 胡亚婷 陈学明 伍幼春 朱小伟 唐志元 袁庆华 曾 烈 罗贤建 谢福芸 于右东 文 鹏 刘国伟 王 文 李伟强 邓影露 杨文凯 王永明 黄启明 谢定安 黄彩桢 张冬初 骆源远 胡 璐 王世华 王志辉 元晓宾 管斐婷 何勤学 周 璐 李锦萍 董新明 刘素娟 骆 丹 邱京华 卢宜华 李毓翔 杨叶青 张作昌
陆秉仁书法
邵德法 1962年11月生,浙江海宁市人,字仲廉,斋名绮石斋、桐荫书屋,幼承名宿陆秉仁启蒙,及长师从当代弥名家徐正廉,间得钱君陶、潘主兰、刘江、叶一苇诸大家指教,曾参加西泠印社、中国美院的书法篆刻班学习。作品多次参展、获奖,并被海内外艺术团体和有识之士收藏、散见于中国书法、西泠艺丛、书法报、书法导报等。书法报、书法导报等多家艺术媒体曾作专题介绍。近几年在创作的同时亦注重理论研究,已发表十几万字的文章,现为中国书协会员、浙江省青年书协篆刻创作委员会委员,紫薇印社理事、修川艺苑副会长。
陆增祥书法
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所写的一篇颂词,全称“故司隶校尉楗尉杨君颂”,刻在陕西褒城褒斜道南端石门隧道西壁之上,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书体为汉隶,刻书二十二行,满行三十一字。1967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乃将此摩崖从崖壁上凿出,1971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 《石门颂》摩崖是我国著名汉刻之一,他与略阳《郙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全文共655字,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石门颂》是东汉隶书的极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它对后来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清代张祖翼评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也。”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海》封面“辞海”二字,就取自于《石门颂》。 此摩崖书法古拙自然,富于变化。每笔起处以毫端逆锋,含蓄蕴籍;中间运行遒缓,肃穆敦厚;收笔复以回锋,圆劲流畅。通篇字势挥洒自如,奇趣逸宕,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杨守敬《平碑记》说:“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摩崖隶书。20行,行30、31字不等,纵261厘米,横205厘米。藏汉中博物馆。它卷镌刻在古褒斜道的南端,即今陕西汉中市褒城镇东北褒斜谷古石门隧道的西壁上。内容为汉中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等开凿石门通道的功绩。文辞为王升撰。此摩崖刻字书写较随便,不刻意求工而流露出恣肆奔放、天真自然的情趣,为后世书家所珍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云:“褒水又东南历小石门,门穿山通道,六丈有余。刻石,言汉明帝永平中,司隶校尉楗为杨厥之所开”,这是有关《石门颂》的最早记载。郦道元精于古历史地理之研究,为世所公认,但疏漏失察之处,也在所难免。以上记载中就有两处失实:一是颂文中因有“杨君厥字孟文”一语,郦氏便误以为这位杨君名厥字孟文。后世不少学者沿袭郦说,不加深究,遂致以讹传讹。如宋欧阳修《集古录》即从郦说,赵明诚《金石录》更将《石门颂》径称为《杨厥碑》了。经过宋代洪适《隶释》一书的考证,才弄清此处的“厥”字,实际是语助词,也可解释为“其”或“他的”的意思,并不是这位杨先生的名字。洪氏引《华阳国志》所载,杨君实名涣,字孟文。二是郦道元及其以后的许多人,以为古石门是杨孟文开凿的,这也与史实不符。开凿石门之举,早在汉高祖刘邦时代就开始了,只是没有完成。据石门的另一著名摩崖《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明确记载,东汉明帝水平六年至九年(63~66),汉中太守鄐君最后完成了开通褒斜、石门的任务。后因安帝初年屡遭战乱毁坏,石门阻塞不通。顺帝初年,经杨孟文再三奏请,才重新修复。杨孟文与石门之首次开通,没有直接关系。《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清张祖翼跋此碑云:“然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杨守敬《平碑记》云:“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陕西汉中褒斜栈道南口的石门一带,有摩崖石刻160多块,最为著名的有“汉魏十三品”摩崖石刻作品。 汉中因气候湿润,降水丰沛,故有“小江南”之称,又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但汉中北倚秦岭南屏巴山交通极为不便,物资运输受到阻碍,于是汉中有了举世闻名的栈道。也就是蜀道。李白笔下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中最著名的褒斜栈道贯穿秦岭山脉,道南口是“褒谷”,位于陕西汉中,北口称“斜谷”,在陕西眉县,故为"褒斜道"。全谷长250公里。这里绝壁陡峻,山崖边水流湍急,很难架设栈道。汉明帝下诏在褒谷最险处开凿穿山隧洞。历时6年,一条长15米的穿山隧洞开成,古称“石门”。石门隧道内壁光滑平顺,没有斧、凿、钻等痕迹。石门是用什么方法开凿的呢?古人用油脂含量极高的松柏作燃料煅烧山崖四到五个小时,再向灼热的崖面泼水或醋,使其骤然冷却,自然酥裂,然后再用铁制工具剥离。就先民在1900多年前成功完成了这一伟大工程。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条人工开凿的穿山隧道。褒斜道自东汉以来,因政治和军事的原因时开时闭。每一次开通,或记事或咏颂大多会采取摩崖石刻的方式。镌刻于临山石壁上的“摩崖”文字备受人们青睐。石门摩崖石刻以记述褒斜栈道开凿、水利修建、以及题咏为主要内容,在时间上上迄东汉,下至明清,尤以东汉永平年间的《开通褒斜道刻石》、《石门颂》、北魏《石门铭》等最为著名,受到历代中外书家赞颂。东汉建和二年(148),汉中太守王升为已故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刻石记功的《石门颂》,该刻被称为草隶鼻祖和楷模,大气磅礴,挥洒自如,既整齐规范,又富于变化,富含感情,不拘一格,不拘绳墨,笔势纵放,奇趣横生,笔画粗细虽区别不大,但每一笔画却变化多端,用笔挥洒自如,不作修琢,有自然豪放意趣;字画瘦硬,结构疏朗,飘逸有致,笔隶中带篆、带草、带行,被书家称为“隶中之草”。《石门颂》称为草隶始于康有为,他在《广艺舟双楫》中称:“杨孟文碑(即《石门颂》)劲挺有姿,与《开通褒斜道》疏密不齐,皆具深趣,碑中‘年’字、‘升’字、‘诵’字垂笔甚长,……杨孟文、李孟初,隶中之草也。”孙中山先生和一代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也极其推崇石门书法。中国出版的第一部大型工具书《辞海》封面就是《石门颂》中的“辞”、“海”二字而成。 汉字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从殷商甲骨文、钟鼎文,到周秦篆书、汉代隶书、晋魏楷书、魏碑、行书、草书,以及宋以后的宋体等,反映了书法从应用到艺术、从单一形体到不同风格的演变,也反映了书写材料及载体的发展变化。篆书是在青铜器铸模或缣帛上描画,故笔形多弯曲变化;秦代起开始有隶书,写或刻于竹简上,故隶书笔画似乎可以看出用刀刻字的着力之处。汉代是由篆书向隶书过度阶段。汉中石门石刻正是处在汉字由篆而隶的重要过度时期,它代表了汉字书法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阶段。 《石门颂》是东汉隶书的极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从碑文的布局来看,《石门颂》与众不同的是,在全碑22行中,每行字数或30字或31字不等,形成纵有行,横则不一定成列的错落格局。《石门颂》正是以她不拘一格,随意发挥的艺术气质为后人所称颂。正是由于《石门颂》这种自由的书写方式使得大量的通假字及多音字在碑文中被广泛使用。该石刻刻于东汉永平九年,被书法界公认为是古隶中最早,占据首位的刻石。《石门颂》是请当时的大书法家王戒书写的。而《石门铭》是由王远书写,武阿仁刻字而成。在石门石刻中与《石门颂》齐名的就是北魏永平二年也就是公元509年刻于石门东壁的《石门铭》,她记载了梁、秦二州刺史羊祉重开石门故道的事迹。《石门铭》是北魏摩崖石刻的代表,近代书法家康有为称《石门铭》是“神品”,他说:“石门铭飞逸奇浑,翩翩欲仙,若瑶岛散仙,骖鹤跨鸾”。于佑任也对《石门铭》推崇备至。于佑任喜欢临写魏碑,尤其是《石门铭》, 1930年他来到汉中在石门隧道第一次见到了《石门铭》摩崖石刻,驻足于《石门铭》前久久不能平静。看到《石门铭》想到北魏的尚武精神。有了“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的诗句。于右任书法曾得益于《石门铭》。可见《石门铭》书法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也可看出《石门铭》在中国书法史上的价值。该方刻于北魏永平二年(509)的刻石,在石门刻石中独树一帜,是仅有的一方魏体书法,在书法史上,仍属早期魏体作品,对于研究魏体书法的形成,亦是一件重要实物资料。 在褒斜栈道南口的石门一带,有摩崖石刻160多块,其中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最为著名者有被中外书法界称为“汉魏十三品”的摩崖石刻书法作品。这些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具有相当地位,已经引起中外书法界的关注。石门摩崖石刻以记述褒斜栈道开凿、水利修建、以及题咏为主要内容,在时间跨度上,上迄东汉,下至明清,尤以东汉永平年间的《开通褒斜道刻石》(人称《大开通》)、《石门颂》、北魏《石门铭》等为最著名,受到历代中外书家赞颂。宋代欧阳修的《集古录》、洪适的《隶释》,赵明诚的《金石录》等著作中对汉中石门石刻都有著录,尤其清代以来,研究和著录汉中石门摩崖石刻者日多。有清以来,凡较为重要的书法研究和辑录隶书碑帖,几乎都收有汉中《石门颂》等作品。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毕沅《两汉金石记》、《关中胜迹图志》、《关中金石记》、王昶《金石萃编》,以及《潜研堂金石文跋尾》,还有历代《一统志》、省、府、州、县志中都有著录。清代大学者杨守敬、康有为均称赞石门书法艺术;孙中山先生和一代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也极其推崇石门书法。民国时期,中国出版的第一部大型工具书《辞海》,其封面就是集汉中《石门颂》中的“辞”、“海”二字而成。文化开放,每年日本书道界有不少书家来汉中瞻仰石门石刻,都给予了予极高评价。日本书道界权威种谷扇舟先生1988年访汉时,亲笔写下了“汉中石门,日本之师”的题字,其石刻至今屹立在汉中博物馆。每年日本及各国游客莅临汉中,都要瞻仰汉中石门摩崖石刻书法,无不叹为观止。汉字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从殷商甲骨文、钟鼎文,到周秦篆书、汉代隶书、晋魏楷书、魏碑、行书、草书,以及宋以后的宋体等,反映了书法从应用到艺术、从单一形体到不同风格的演变,也反映了书写材料及载体的发展变化。如甲骨文通常是人们用锐器直接在兽骨上刻划,故笔力直短简单;篆书是在青铜器铸模或缣帛上描画,故笔形多弯曲变化;秦代起开始有隶书,写或刻于竹简上,故隶书笔画似乎可以看出用刀刻字的着力之处。汉代是由篆书向隶书过度阶段,到了东汉后期,是隶书成熟的阶段。汉中石门石刻正是处在汉字由篆而隶的重要过度时期,它代表了汉字书法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阶段。
关于“陆凤彬书法,陆秉仁书法”的具体内容,今天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