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在茫茫网海进入到我们的网站,今天有幸能与您分享关于石趣书法,石的草书书法的有关知识,本文内容较多,还望您能耐心阅读,我们的知识点均来自于互联网的收集整理,不一定完全准确,希望您谨慎辨别信息的真实性,我们就开始介绍石趣书法,石的草书书法的相关知识点。
石趣书法,石的草书书法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无数文人墨客心中的永恒追求。而在书法这一艺术领域中,石趣书法独具一格,给人以别样的观赏感受。
石趣书法,顾名思义,是在石头上书写书法作品。与传统纸上书法相比,石趣书法更显凝重、稳重,给人以厚重之感。石头质地坚硬,边角分明,这种特点使得书法作品显得更有力量感。石头表面的纹理、色泽也为书法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无论是篆书、隶书、楷书还是行书、草书,石趣书法都能够将作品的独特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石的草书书法更是石趣书法中的一大亮点。草书,是中国书法中最富有个性的一种字体。它以简练、清新、流畅的笔画著称,以精神飞扬的姿态展现着书法家的个性和情感。而将草书与石趣相结合,更是擦出了心灵的火花。草书的潇洒、洒脱与石头的刚毅、沉稳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石头的沉静、稳重、有力给了草书更多的空间,使得书法作品更显生动、奔放。
石趣书法既有传统的味道,又充满了现代的艺术感。它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融合,是书法艺术的一次创新。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石趣书法的永恒、厚重给人以安定、悠远之感,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石趣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们在现代都市生活的喧嚣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净土。让我们珍惜石趣书法,以书法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
石趣书法,石的草书书法
野原,原名石朝斌(彬)湖南,沅陵人 ,职业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长期从事书画及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全国各级报刊,多次在全国书画大赛中获得金,银,铜等各种奖项。现为文化部艺术人才资料库战略合作书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领导干部书画网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北京艺海丹青书画院名誉顾问,中国书画研究院院士,长江画院名誉院长,雪峰名家书画工作室主持。 自幼爱好文学书画、毕业于北京中文函大、无锡书法艺专,曾得白烨、阎钢、费新我、吴炳伟、周志高等名家指教,受益非浅。几十年来长期从事书画文学创作,书画以青绿山水兼花鸟著称兼书法创作,作品题材广泛,自然闲雅,墨彩融动、唯美、蕴意深遂描绘人与自然之和谐,以广纳博采,取精用宏的手法使作品蓄诗达意,风格多样、凸现出异彩纷呈的书画语言;文学以散文,小说,诗歌等形式歌咏人间真、善、美,文笔情感凄婉、又如涓涓溪流,体现多愁善感的怜世情怀。 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作为国粹瑰宝、艺术自古形式多样,博大精深,雅俗共赏。书法艺术舞台也为文人墨客提供了修心养性,互学,互临,互赏的雅趣,成就了一大批优秀书法艺术家。文者而雅,康者而性,书法顺理成章地成为大众爱好的一面旗帜,呈现出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 野原就是其中一位书法与绘画追随者,他有二酉山藏书洞、学富五车的文化底蕴,又粘雪峰、武陵山脉的仙气,学其艺,苦行僧。早在无锡书法艺专他就系统的学习了书法艺术,从汉字启源到"仓颉篇"、"石鼓文"、"散氏盘"、"圣教序"、"张猛龙碑"、"洛神赋"、"蔡至稿"、"玄秘塔碑"、"九成宫"、"兰亭序"、"中秋帖","圣母帖"、"二月八日帖"、"蜀素帖"等等。 野原在学习中常感叹历代名家笔法和艺术的精彩,领略出大自然的美与哲学灵性。 其实野原也是一位踏实的书法艺术创作者,讲究师从古化,造型新颖,别具一格。作为文字的表演者,既要理通书法与诗词肉与灵的关系,又要有主次轻重之互异,诗以书显,书以诗彰,要达到诗书交融双绝合一的艺术境界,行云流水,刚健婀柔,张驰有度,点画到位,气脉贯穿于诗词间,使得书法充满生气,灵气,神气之大雅。这样才能表达出书法的深厚造诣和蕴含诗情画意的文化内涵。欣赏其书法:结构严谨,隽永、流畅、章法布白于自然神化,流露出"审美"与"质"的呼唤,彰显艺术书法的要素和技法"互生"诗词的融合大美。 野原常把书法艺术作为作者灵魂的精神寄托,再现了人文个性艺术和心灵深处的施放;他不是仙者,但具备仙者心胸豁达的修为,万物皆灵性,只缘书画中。读其书法作品,我们似乎洞察到人生的轨迹,躯壳型多,灵魂附身,用笔,结字,章法,布局无不为汉字的艺术而生,流露出"自然"与"灵魂"的哲学思想。,林静深处幽,天外云舒卷,笔随诗意出,用其心灵的丰富和娴熟的技法创造出书法艺术的无穷无尽,精神品位与文化素养的提升,也都在自然中寄托着艺术与人生的无限升华。
墨石书法
你收藏不要因为某个书画家或者别的艺术家出名了就去收购,更不要去收购已经炒得很高的书画等艺术品(就像炒得很高的庄家股、绿鸡蛋、野生甲鱼······价格越高,假的越多),价格越高赝品、仿品也越多!!!也不要因为某个艺术家还不出名,就不收藏他的艺术品,甚至艺术价值高的也不收藏。只要是真正有价值,有特色的书画等艺术品都值得收藏。因为许多艺术家起初不出名,他的书画等却已经很好,很有特色了,只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但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比方八大山人······江西的黄秋园、陶博吾······等都是逝世后书画才被重视和发掘出来,而且他们当时什么都不是,什么身份也没有;后来人们趋之如骛,欲购而不可得。所以说只要是好的、有特色的艺术品,在作者尚未出名,且作品价格非常低廉时购买,成本低,升值潜力大,收藏它们能保证一本万利,收藏者何乐而不为呢???假若只是收购贵的,即使身家亿万又能收购多少呢? 即使收购得起,能确保升值吗?更甚者,像股票一样,到了低谷时期,还可能贬值!!!如果说价格,倘若只是一张纸一个的大字几十元平尺是可以的,若是四个大字一百元平尺也是可以的,可如果是小字就不止了,抄经书或者是诗词,字数在几百几千,就是千元平尺,甚至几千元平尺都是要的。还要看纸张,用墨,以及写得怎样等等。艺术品价格高低都得市场说了算,有的买高档的,有的买低档的。另外相同与不相同的字画在不同的人眼里价格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谁的书画都有好差,都有值钱与不值钱的,有贵的和相对便宜一点的,所以不能笼统用平方尺来论,只能说某一张是多少钱一平方尺。润格也没有什么准头,只是一种参考,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判断和对他的书画的了解,以及当时的市场的炒作情况而定。一幅字画,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刻、不同的拍卖人手里,价格都会不一样。同一个人的书画有的值10元或者20元一平尺,有的值50元或者100元一平尺,有的值1000元/平尺,有的2000元平尺,有的可能3000平尺、······,甚至1万、几万平尺······;而且换另一个拍卖商、中介又是别一种情况······所以是很难判断的,更不是绝对的一个价格。任何个人的评价都只是片面的、个人的观点。有个性、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别喜欢的买家想要,这些都可能使得价格更高。但如果是千篇一律的、模仿的、或者只是因为某个人现在有职务,或者纯粹是炒作才使得书画价格高;那么等他退了,或者没有人炒作了,价格很快会降下来,甚至不值钱。其他任何艺术品均如此。只要是还好,都有收藏价值。这里特别提出的是——润格是不靠谱的一种参考,主要还是看市场,还有自己对作品的了解,就像我上面说的。还有仿品和印刷品及行画都是不值钱的,除了年代久远同时是名人作品、名人仿品才会值点钱。不好意思,主意还是要自己拿,别人说的都只能作为参考。一己之见,说得不对请原谅。也曾经有人说我废话!除非你懒,光想吃现成的,不学无术。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即使是恒定不变的,给你鱼就好,你知道是好鱼坏鱼,还是有毒的鱼呢?给你渔,学会了,自己会捕鱼多好!管他好鱼坏鱼毒鱼!你都能分辨!
石的草书书法
怀素(725-785)草圣。唐代人,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为僧。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 或“颠张醉素。
古往今来的诗人墨客,对怀素草书的成就,赞不绝口。唐大诗人李白就曾吟诗赞美怀素草书:“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山中兔……”(《草书歌行》)韩偓的《题怀素草书屏风》也称赞:“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趴。虽多尘色染,尤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照,字字恐成龙”。贯休的《观怀素草书歌》:“张颠颠后颠非颠,直至怀素之颠始是颠。师不谭经不说禅,筋力唯于草书妙。颠狂却恐是神仙,有神助兮神莫及,铁石画兮墨须入。金尊竹叶数斗余,半饮半倾山衲湿。醉来把笔猛如虎,粉壁素屏不问主。……知师雄名在世间,明月清风有何极。”吕总的《续书评》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黄庭坚的《山谷题跋》称:“怀素草书暮年乃不减长史(按指张旭)。盖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此两人者,一代草书之冠冕也”。米芾的《海岳书评》赞“怀素书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某氏的《集古录》也说:“藏真特以草书擅名当时,而尤见珍于今世。”蒋之奇评说:“草书有妙理,帷怀素得之”,岑宗旦《书评》也形容“怀素闲逸,故翩翩如真仙”,沈右《书画题跋记》则解释说:“怀素书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王世贞《弇州山人稿》称赞怀素《千文帖》“字字欲仙,笔笔欲飞”。2017年3月,学者黄锦祥首次发现了散佚已久的怀素《小草千字文》纸本真迹,赞曰:“素僧独步,草圣千秋。神品再现,国之福矣!”书法鉴赏家的评论就更多,几乎没有一本书法史著没提到怀素。
奇石书画
米芾,一个绝世的奇才,他的特立独行,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米颠”的盛名。米芾好书画、好石、好研、好洁、好异服、好搞怪,这都是他“颠”名的发端,以至九百余年来被人们津津乐道,成为历久弥新的传世经典。 米芾(1051-1108年)字元章,先祖世居太原,又迁襄阳,后居润州(今镇江),其父米佐偃武修文。米芾《书史》中记载,米父在濮州为官时与李柬之手谈,赢得王羲之的法帖,这与米芾笃好书画不无关系。米芾的母亲阎氏曾为神宗母宣仁高太后的乳娘,这也是米芾最早走上仕途的渠道。 米芾7岁习帖,“其书壁以沈传师为主”。10岁写碑刻。17岁随母在汴京,饱览时贤书翰大作及唐代名篇巨制,并认真临习。20岁取字元章,在京与蔡京布衣相识。米芾《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说:“我识元长(蔡京字)自布衣,论文写字不相非。”《宣和书谱》蔡京条云:“初师沈传师”。蔡京比米芾大4岁,均师法唐礼部尚书沈传师,两人书法风格多有相似之处,相同尚好成为好友,并贯穿终生。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从小不喜科举的米芾,因为母亲的原因踏上仕途,开始了10年的华南游宦生涯。熙宁七年(1074年),米芾任临桂县(今桂林)尉。同年5月。游桂林龙隐岩(伏波山)、阳朔山,画有《阳朔山图》并题字:“官于桂,见阳朔山,始知有笔力不能到者。……”桂林清秀瑰奇的山水,给了好异尚奇的米芾不小的震撼,为他日后笃好奇石埋下种子。 元丰四年(1081年),米芾离开长沙,结束了南官十年的生涯,此后主要活动在江淮、汴京等经济发达地区。米芾在《书海月赞跋》中记:“元丰四年,余至惠州,访天竺净慧师。见其堂张海月辩公真像,坡公赞于其上,书法道劲。”在中国书画史上,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东坡的《寒食帖》,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可见苏轼书法地位之高。苏轼的书法,给了米芾极大的震动,促使他前去拜访这位北宋文坛一代宗师。 元丰五年(1082年),32岁的米芾赴黄州(今属湖北)雪堂拜谒苏轼,受到被贬黄州的苏轼热情款待。米芾在《画史》中有记叙:“苏轼子瞻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即起做两枝竹、一枯树、一怪石见与,后晋卿(王诜)借去不还。”苏轼赠与米芾的画,被驸马王诜借去不还,米芾一直耿耿于怀。苏轼画风运思清拔,唯求笔墨神韵、文人逸兴勃发,给予米芾重要启示,后来他与其子米友仁创造的“米氏云山”,与此不无关系。 苏轼对于小自己14岁的米芾的书法也是青睐有加,他在“雪堂书评”中说:“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于钟(繇)王(羲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宋人温革说:“米元章元丰中谒东坡于黄冈,承其余论,始专学晋人,入魏晋平谈。”苏轼对米芾书艺师晋的指点,影响其终生。 元丰七年(1084年),米芾从苏轼处得晋人法帖,王献之的“十二月帖”。米芾激动异常,终日临习。他的一个临本,即是被乾隆帝当做王献之真迹,宝藏为“三希”(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殉《伯远帖》)之一的《中秋帖》,可见米芾功力更加精进。 元祜二年(1087年),米芾前往汴京寻求仕途发展。《何氏语林》记载:“元祜间,米元章居京师,被服怪异,戴高檐帽,不欲置从者手,恐为所污。既坐轿,为顶盖所碍,遂撤去,露帽而坐。”蔡肇作米元章墓志云:“冠服用唐制,所至人聚观之,视眉宇轩然,进趋如谵,吐音鸿畅,虽不识者亦知为米元章也。”至此,米芾“颠”名扬于京师。这时的苏轼重回京城权位,米芾在京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参加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以苏轼为首的16人在驸马都尉王诜私邸举行的“西园雅集”。这时的米芾已俨然成为后晋名士了。 元祜四年(1089年),39岁的米芾出任润州教授,也米芾以所藏李后主研山,换取海岳庵宅基地,并定居下来。蔡绦《铁围山丛谈》记此事:“江南李氏后主宝一研山,……为米元章所得。……而苏伸恭学士之弟者,才翁孙也,号称好事,有甘露寺下并江一古墓,多群木,盖晋唐人所居。时米老欲得宅,而苏觊得研山。……苏米竞相易。米后号‘海岳庵’者是也。”米芾好研闻名,在《山林集》中称研为“吾首”。《海岳志林》记载:“僧周有端州石,屹起成山,其麓受水可磨。米后得之,抱之眠三日,嘱子瞻为之铭。”蔡肇《墓志铭》说:“米芾过润州,爱其江山,遂定居焉。”米友仁曾说其父居润州40年,说明米芾小时就曾随父居于此地。米芾母亲阎氏也归葬这里。这些都是研山易宅基地的原因。 元祜七年(1092年),苏轼知扬州,米芾从润州渡江而来为座上客,赵令畴《侯鲭录》记:“东坡在维扬,设客十余人,皆一时名士,米元章在焉。酒半,元章忽起立云: ‘世人皆以芾为颠,愿质之。’坡云:‘吾从众。’坐客皆笑。”东坡的“吾从众”,欣赏也。米芾“颠”名大震矣。 绍圣四年(1097年),米芾在涟水军使任,更加“颠”的可以。《宋稗类抄》记其事:“米元章守涟水,地接灵璧,蓄石甚富,一一品目,加以美字,入室则终日不出。时杨次公为察使,知米好石废事,因往廉焉。”米芾于袖中连出三美石,杨察使取一石而去。杨杰与米芾是多年旧友,对此“颠”人也无可奈何。米芾自称“不入党与”,与“旧党”如苏东坡、黄庭坚,“新党”如蔡京、赵挺之(李清照公公)等朝廷大员皆以书画交游,无论哪方在政治上落魄时,他绝不落井下石。因“颠”出名的米芾,固然不至丢官,仕途却也难以发展。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蔡京夺职居真州。据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米芾谒蔡京于舟中,见晋《谢安帖》,求易之。京意以为难,芾日:“公若不见从,某不复生,即投此江死矣!”因大呼,据船舷欲坠,京遽以之。米芾得此帖后,始名书房为《宝晋斋》。米芾《画史》说:“余家晋唐古帖千轴,盖散一百轴矣。今惟绝精只有十轴在,有奇书,亦续续去矣。晋画必可保,盖缘数晋物命所居为‘宝晋斋’,身到则挂之,当世不复有矣。”米芾不但是书画收藏大家,而且精鉴赏、善摹仿、笔力道劲。米芾以临本易人真迹时有所闻,其摹本被当成原本流传也屡见不鲜。米芾对晋帖推崇敬奉,甚至外出舟行时,也于船上高挂“宝晋斋舫”匾额。米芾旧友黄庭坚,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贬所荆州,闻知如此风流雅事,神往不已,有诗赞日:“沧江静夜虹贯月。定是米家书画船。” 就在这一年,苏轼于被贬岭南经年后北归,《京口耆旧传》记载北归途中苏轼自述:“儿子何处得《宝月观赋》,琅然诵之。老夫卧听未半,蹶然而起,恨二十年相从,知元章不尽!”于是苏轼致信在真州的米芾,《东坡全集》记载此事:“岭 海八年,亲友旷绝,亦未尝关念。独念吾元章迈往凌云之气,清雄绝世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何时见之,以洗我积岁瘴毒耶?今真见之矣,余无足云者。” 六月一日,东坡过真州,访米芾于白沙东园,逗留十余日。惜别时,约定年终米芾至朝廷述职后,到常州拜谒苏轼。米芾记叙苏轼临别语:“待不来,窃恐真州人俱道,放著天下第一等人米元章,不别而去也。”北宋文坛宗师苏轼,心胸如此旷达,对“米颠”喜爱有加,褒奖不吝美文。谁料一个多月后的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即于常州溘然长逝。米芾闻噩耗已是中秋,悲中写挽诗五首并序文,其中有句:“道如韩子频离世,文比欧公复并年。我不衔恩畏清议,束刍难致泪潸然。” 崇宁三年(1104年),米芾知无为军。军,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路。北宋无为军属淮南路,领无为、巢、庐江三县,故治在今安徽省无为县。宋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知无为军,初入川廨,见立石颇奇,喜曰:‘此足以当吾拜。’遂命左右取袍笏拜之,每呼日:‘石丈’。言事者闻而论之,朝廷亦传以为笑。”宋费衮《粱溪漫志》载:“米元章守濡须(今安徽无为县北),闻有怪石在河,为燕游之玩。石至而惊,遽命设席,拜于庭下曰:‘我欲见石兄二十年矣。’”米芾还为拜石之事自画《拜石图》。元代倪瓒为此作《题米南官拜石图》诗:“元章爱砚复爱石,探瑰抉奇久为癖。石兄足拜自写图,乃知颠名不虚得。” 此时米芾旧交蔡京、赵挺之在朝廷先后为相。吴迥《五总志》记载:“米元章尝谓蔡元长,后当为相,慎勿忘微时交。……蔡喜之,寻除书学博士,攫礼部员外郎。”祟宁五年(1106年),56岁的米芾赴汴京任书画博士。为了感谢赵挺之的提携,米芾有《除书学博士呈时宰》诗:“浪说书名落人世,非公那得彻天关!” 宋何蘧《春渚纪闻》记载:“上(微宗)与蔡京论书艮岳,复召芾至,令书一大屏,顾左右宣取笔研,而上指御案间端研,使就用之。芾书成,即奉砚跪请曰:‘此研经臣芾濡染,不堪复以进御,取进止。’上大笑,因以赐之,芾蹈舞以谢,即抱负趋出,余墨沾渍袍袖而喜见颜色。上顾蔡京曰:‘颠名不虚得也。’京奏曰:‘米芾人品诚高,所谓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也。’” 《海岳名言》记载:“海岳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蔡京不得字,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这种痛快简洁且深刻不凡的语言,正是“米颠”的本色。 大观元年(1107年),蔡京提携米芾升任礼部员外郎。因其址在官南,元章“南官”之号由此得之。礼部员外郎与书画博士闲职不同。该职是正式五品京官,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中央官位,米芾很看重,御史却上书弹劾。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载:“米元章为礼部员外郎,言章云:‘倾邪险怪,诡诈不情,敢为奇言异行,以欺惑愚众,怪诞之事,天下传以为笑,人皆目之以颠。士人观望则效之也。今芾出身冗浊,冒玷兹选,无以训示四方’有旨罢。”这回蔡京也无能为力了,米芾去职外放。知淮阳军。 这一打击对晚年始为京官的米芾过于沉重,随即病倒。大观二年(1108年)早春,米芾上书请辞,未获准。这时米芾头部毒疮日重,预感来日无多,他的仙逝也是惊世骇俗。米芾于去世前一个月,写信与亲友告别,焚烧书画奇物,同时造楠木棺,起居饮食、签属公文均在其中。去世前七天,不吃荤食,更衣沐浴,临终前作《临化偈》:“众香国中来,众香国中去。人欲识去来,去来事如许。天下老和尚,错入轮回路。”最后合掌而逝。越年,归葬润州丹徒西南长山下,蔡肇为其撰墓志铭。历经九百年岁月,米芾墓至今尚存,在茂林奇岩环绕中,供人凭吊。
石书法的创作背景
《竹石》作者介绍: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竹石》写作背景:《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扩展资料
1、《竹石》原文
《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竹石》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3、《竹石》鉴赏
《竹石》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兵权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
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END,关于“石趣书法,石的草书书法”的具体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