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本站的小编子芊,今天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古代经典书法,古代行楷名家的相关知识,希望能解决您的疑问,我们的知识点较多,篇幅较长,还希望您耐心阅读,如果有讲得不对的地方,您也可以向我们反馈,我们及时修正,如果能帮助到您,也请你收藏本站,谢谢您的支持!

古代经典书法,古代行楷名家

古代经典书法

古代中国书法历经千年发展,其中行楷书法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在众多行楷名家中,不乏许多杰出的艺术家。他们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书写技艺,成就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书法作品。

自秦汉时期起,行楷书法逐渐成为主流,成为古代文人墨客最常运用的字体之一。而在行楷书法中,王羲之、颜真卿和柳公权三位名家堪称叱咤风云的存在。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期的书法家,他以“蝇头微字”而闻名于世。王羲之的行楷书法独具风格,以圆润饱满的造型、流畅有力的笔画著称。他的行楷书法作品中,每一个字都如诗如画,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他的《兰亭序》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被誉为字库中的至宝。

颜真卿,字元丰,唐朝时期的书法家,他以狂草字著称,但他在行楷书法领域中也有卓越的成就。颜真卿的行楷字体端庄大气,勾勒出的字迹宛如雄鹰展翅,透露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息。他的《颜勤礼碑》被人们评价为“天下第一行书”。

柳公权,字道济,唐朝时期的书法家,他是唐代行楷书法的重要代表之一。柳公权的行楷字体流畅圆润,笔画有力而不失柔美,给人以一种和谐统一的感觉。他以《柳宗元行书示九子》等作品闻名于世,被誉为“行楷之祖”。

这三位行楷名家的作品不仅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书法家有着巨大影响。他们以其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书写风格,为后来的书法家树立了典范,成为了行楷书法的传统继承者。

古代经典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而其中的行楷书法更是无可替代的精华。这些古代行楷名家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们深厚的学识和精湛的技艺,更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和审美情趣。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古代行楷名家的作品中汲取灵感,传承书法艺术的瑰宝。让我们一同珍视和传承这些无价之宝,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古代经典书法,古代行楷名家

中国古代的经典书法作品包括王羲之《兰亭序》、王献之《中秋帖》、颜真卿《祭侄文稿》、王珣《伯远帖》、杨凝式《韭花帖》、米芾《蜀素帖》等。

一、王羲之《兰亭序》

《兰亭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道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犹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二、王献之《中秋帖》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稀世珍宝。行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署款。三、颜真卿《祭侄文稿》

此帖系颜真卿著名行书三帖之一。稿为白麻纸本,二十三行,二百三十四字,又改易三十四字,共二百六十八字。原本为行草墨迹,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真迹明时在吴廷家,后辗转入清内府。四、王珣《伯远帖》

《伯远帖》,是东晋王珣(350—401年)书写的一封信,纸本,行书,5行共47字,纵25.1cm,横17.2cm。《伯远帖》原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五、杨凝式《韭花帖》

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叙》的笔意。《非花帖》被称为天下第五行书。尽管《韭花帖》无论在用笔还是在章法上都与《兰亭序》迥然有别,但其神韵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庭坚赋诗盛赞其说:“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六、米芾《蜀素帖》

《蜀素帖》为北宋书法家米带的墨宝。写于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以行书写成。今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蜀素帖》纵长27.8厘米,横长270.8厘米。蜀素指的是这卷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在四川东方所织造的名贵绢。卷上的乌丝栏也是织出来的,可见是专供书写用的。

古代经典书法作品欣赏

王羲之,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被比喻做“天下第一行书”,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张旭,草圣,《古诗四帖》,作品落笔力顶千钧,倾势而下,行笔婉转自如,有急有缓地荡漾在舒畅的韵律中。他的字奔放豪逸,笔画连绵不断,有着飞檐走壁之险。草书之美其实就在于信手即来,一气呵成,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怀素,《自叙帖》,从唐代中叶开始,一直为书法爱好者谈论了一千两百多年。以中锋笔纯任气势作大草,如「骤雨旋风,声势满堂」,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境界。颜真卿,《东方朔画像赞》,书法峭拔奋张,《祭侄文稿》,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书,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顿初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柳公权,《金刚经刻石》,其下笔精严不苟,笔道瘦挺遒劲而含姿媚;结体缜密,以纵长取形,紧缩中宫,开展四方,清劲而峻拔。“柳骨”于此可初识,而柳集众书于此亦可知。

古代行楷名家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那么最著名的古代行书书法家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最著名的古代行书书法家有哪些 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书法家,其中以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轼最为出色。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晋代人,他7岁开始练习书法,后在秦汉书法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风格,作品平和自然,奇逸豪放,是承前启后的书法家。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他所书的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契(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 欧阳询是唐代人,受晋代王羲之的影响,他吸收了北朝碑刻和其他唐代书法家的长处,形成了"险劲"而"平稳"的书法风格。 颜真卿也是唐代人,书法刚健有力,气势雄伟,富于创新。柳公权是唐代与颜真卿齐名的书法家,作品受王羲之和颜真卿的影响较大,风格清瘦、秀丽。 苏轼是宋代大文学家,学问渊博,书法苍劲、豪放。他不固守于前代书法家的章法,主张"书无常法",同时还主张要有见识,学识丰富才能使书法有长进 张旭 唐代大书法家,以草书而闻名,称他为“草圣”。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 行书的书写起源从什么时候开始 一、据张怀瓘《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字体。清宋曹云:“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 相间而行,如云行流水,秾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 务须结字小疏,映带安雅,筋力老健,风骨洒落。字虽不连气候相通,墨纵 有馀肥瘠相称。徐行缓步,令有规矩;左顾右盼,毋乖节目。运用不宜太迟, 迟则痴重而少神;亦不宜太速,速则窘步失势。” 二、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锺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河东卫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草稿是相闻书也。”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南宋姜夔《续书谱·行书》曰:“尝夷考魏、晋行书,自有一体,与草书不同。大率变真,以便于挥运而已。草出于章,‘行出于真,虽曰行书,各有定体,纵复晋代诸贤,亦苦不相远。’《兰亭序 [1] 》及右军诸帖第一,谢安石、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之可观者。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所贵乎稼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习,可以兼通。” 按语:行书结字必须具之动势。方法一,加大横、竖画的倾斜度,增强整个字的动势;二把方形的字倾斜成斜边形,从险势中增强字的动势;三采用倚正相依手法,使字体活泼稳定又不东倒西歪;四采用虚实对比手法,使字体取得动而平衡的要求。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字的大小、布白、虚实、粗细、枯润变化及其用笔特点,这样写出来的行书自然会有动势。同时由于行书运笔的节奏比较快,所以要特别注意笔调的沉着功夫,要纵得出,擒得定,拓得开,留得住。切忌流滑而犯尖薄虚浮之病,特别是写长撇、悬针等出锋之笔,收笔时要尖锐饱满,富有力度和余势,不可势尽力竭,打头鼠尾满纸皆是,作虚尖飘忽之状

古人书法作品

1、《仲尼梦奠帖》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创作的纸本行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仲尼梦奠帖》代表了欧阳询行书成就的顶峰,后世列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2、《兰亭序》是中国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所作散文,又称《兰亭集序》,作于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2020年5月,入选首批“浙江文化印记”名单。3、《伯远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珣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伯远帖》是作者给亲友伯远书写的一通信札,其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为行书早期的典范之作。全篇随其本字之形,顺其自然之态,而又通篇和悦,自然一体,有如天成。4、《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传为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创作的草书书法作品,纸本手卷,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秋帖》于清乾隆时被收入内府,与《快雪时晴帖》、《伯远帖》号为“三希”。5、《快雪时晴帖》传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纸本墨迹,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快雪时晴帖》被誉为“二十八骊珠”,被古人称为“天下法书第一”与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被乾隆合称为“三希”,且此帖列于首位。

100张书法作品

书法常见规格尺寸:中国画宣纸尺寸(单位:CM)

小三尺:50*100;大三尺:69*100 ;三尺全开:100 x 55 ;三尺单条:100 x 27 ;三尺横批:100 x 55 ;三尺对联:100 x 27 ;三尺斗方:55 x 50;四尺全开:138 x 69 ;四尺单条:138 x 34 四尺横批:138 x 69 ;四尺对联:138 x 34 ;四尺斗方:69 x 68 ;

四尺三开:69 x 46 ;四尺四开:69 x 34 ;四尺六开:46 x 34 ;四尺八开:35 x 34 ;五尺全开:153 x 84 ;五尺单条:153 x 42 ;五尺横批:153 x 84 ;五尺对联:153 x 42 ;五尺斗方:84 x 77 ;六尺全开:180 x 97 ;六尺三开:97 x 60 ;六尺对联:180 x 49 ;六尺斗方:97 x 90 ;七尺全开:238 x 129。

书法作品格式与尺寸:

书法作品格式,也叫品式或幅式,即书法篇幅的规格形式。书法作品创作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格式是作品最终是否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书法作品的格式大体上可以分为卷、轴、册、片四大类,具体有对联、中堂、条幅、条屏、横批、斗方、匾额、扇面、手卷、册页、手札等。1、对联:

对联即因为书写中国独有的楹联文体而形成的特殊格式,普遍运用于春联的书写和传统建筑的庭柱之上,以及中堂的两边,如果字数较多的长联,可以分行书写,上联自右向左排行、下联自左向右排行,这种长联称做龙门对。

2、中堂:

因悬挂于厅堂正中央而得名,是用出厂时的原始尺寸,不经剪裁的整张宣纸竖式书写的作品。四尺整张宣纸竖式书写的叫“四尺中堂”,六尺整张宣纸竖式书写的叫“六尺中堂”,以此类推。它的高度(纸的长度)与宽度比约为二比一。

3、条幅:

条幅指竖式、条状长方形的作品,其长与宽悬殊比例比较大,亦称直幅或者立轴,通常将宣纸竖向对裁或将宣纸裁成长条形,装裱之后就成了“立轴”。条幅一般都由整张宣纸顺长对折裁开书写而成,写在四尺宣纸对开叫“四尺条幅”或“四尺条”;写在六尺宣纸对开的就叫“六尺条”,以此类推。

条幅与中堂都是竖式长方形的样式,其区别在于:中堂是用整张宣纸书写而成;条幅是用整张宣纸顺长对开或多开的条形宣纸书写而成。

4、条屏:

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条幅,来书写完成一篇完整文学内容的书法作品。由两条构成的条屏叫“两条屏”,由四条构成的就叫“四条屏”,以此类推。

5、横披:

横披指横幅作品,横长竖短。这种作品,是按宣纸的横边长度来称谓的,譬如:横边长度是四尺的就叫“四尺横披”,六尺的就叫“六尺横披”,以此类推。这种格式可以写少数字,自右而左写一行,也可以横式直写形成多行书长篇字。横披大的可用于建筑物上、大厅会议室中悬挂,小的可用于斋室居所布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宣纸规格

今天的关于古代经典书法,古代行楷名家的知识介绍就讲到这里,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