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傅熹年书法,谢辰生书法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傅熹年和谢辰生是当代书法界的两位杰出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于世。傅熹年擅长楷书,他的字体端庄大气,笔画严谨有力,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而谢辰生则擅长行书,他的字体流畅自如,气韵生动,给人以活泼清新之感。

傅熹年书法,谢辰生书法

傅熹年的书法作品常常带有一种古朴的气息,他注重传统技法的运用,并且在传承中创新,形成了独具个性的风格。他的作品常常融入了诗词、经典典籍的元素,使作品更富有内涵和哲理。他的笔画平稳有力,构图严谨,勾勒出了一个个端庄而挺拔的字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他的作品注重意境的表达,给人以一种超脱尘世、静谧悠然的感觉。

而谢辰生的书法作品则更多地体现了他的个性和活力。他的行书通透自然,充满了活泼的生命力。他的作品笔触流畅,线条自然延展,给人以一种生动、活泼的感觉。他注重用笔的变化和节奏的掌握,使作品富有律动感和节奏感。他的作品常常以一种豪放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觉。

傅熹年和谢辰生的作品虽然风格迥异,但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魅力。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深入研究,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字体的展示,更是心灵的表达。他们的作品传递着一种哲学思考和对人生的理解,给人以思考和启发。

傅熹年和谢辰生的书法作品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们代表了当代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为现代书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表达。他们的书法作品将继续为后人所传承和学习,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傅熹年书法,谢辰生书法

1、《美的历程》,李泽厚著:这书最大的优点就是通俗易懂,而且李泽厚先生的文笔极好,文章写得极美,也正是这种优美有些地方反而显得不太严谨,但绝不影响该书成为学习美术史的入门书。2、《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著:作者是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老教授,现在的工艺美术史多如牛毛,当然了,历史就那么多东西,任何人都能列举一下,写本书,但是田自秉先生的这本书写得非常全面,条理清楚,尤其是在工艺制作方面论述的很清楚,可以做为教材使用。3、《外国工艺美术史》,张夫也著。4、《金枝》,詹弗雷泽著:读大学的时候,老师推荐的,光看这名字,本以为这书是一本土的掉渣的中国人写的,名字够土,但翻开后,却发现这本书的精彩。这是关于原始宗教和巫术研究的书,内容异常丰富,读过后,我最大的疑问就是弗雷泽是怎样得到这些原始宗教和巫术的第一手材料的?他列举了太多不 为人知的稀奇古怪原始小部落的风俗习惯,这本书也是我的最爱。5、贡布里希《文艺复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6、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或译为《世界美术之旅》)

权属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 ,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贡布里希爵士,其殚见洽闻,斐然文采之作,往往寥寥数语就能阐述一个时期的整个气氛。他以一本(艺术的故事)极为成功第教会了成千上万的人如何欣赏前人的绘画,这是一本不呕血动人的精彩之作,也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而又最经久不衰的著作之一。7、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可惜,这位大师在这书里并没有讲到当时的艺术,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这本书的成就。8、《罗丹艺术论》,这本书应该写在前面,可算做入门读物9、《墙》,高洺璐著:中国现代派艺术的介绍,不错10、《后现代主义艺术谱系》,岛子著:偶孤陋寡闻,以前只知道岛子是个诗人,现在才了解他对西方后现代艺术的研究,这书其实如其名,只是个谱系而已,关于各种流派只是简单介绍,并且有一些产生后现代派艺术的文化分析。这书里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长见识了。11、瓦萨利《名人传》:想必不用解释了。。。12、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还是很喜欢他的研究方式。13、《一口气读懂美术常识》从美术基本知识、美术的重要分类、美术名作和美术名家这四个方面着手,对美术基本常识进行介绍。通过本书系统的美术知识的学习,可以大大提高读者的审美感受能力,丰富审美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思想,激发创造美的欲望和激情,拓宽知识的视野。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它是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再现现实生活的图景。而成功的艺术作品就是对世界生动鲜明地反映。对美术知识的学习是发展学生智力、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现实认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果当你看到一幅画,不明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甚至连画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只看到了上面五颜六色的色彩,更没有看见隐藏着的价值是什么的时候,或者不知道毕加索、凡高、塞尚等这些人为什么会被世人所敬仰?这些绘画大家所留下的令世人惊叹的美术名作到底好在哪里?翻开这本《一口气读懂美术常识》,或许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帮助你解开心中的疑惑。

14、《无法抗拒的中外艺术》专门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全书涉猎的主要内容为:雕塑、建筑、绘画、音乐、影视、戏剧、舞蹈、书法等各主要的艺术门类,本书介绍了这些艺术门类以及相关的艺术作品。完整地再现了人类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使读者在全面掌握世界文明的发展脉络还能获得更为广泛的审美感受和愉快体验。

艺术是人类把握现实、表现思想感情和实现审美理想的特殊方式。艺术领域十分广阔,种类繁多,并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自身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发展和创新。艺术作品属于精神产品,能够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作用,或多或少地影响人们的情感、意志以至世界观;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增长知识,提高精神境界,本书就介绍了许多常见的艺术种类及相关作品,带领读者感受艺术的魅力。

傅熹年书画鉴定集

傅熹年,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文物鉴定专家,启功先生的私淑弟子。祖籍四川省江安县,1933年1月生于北京。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 教授。 五六十年代先后为梁思成、刘敦桢二教授助手,协助他们进行中国近代和古代建筑史研究。以后重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和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的规划设计思想、手法及单体建筑的设计规律,初步揭示出中国古代城市以宫城、里坊为模数,大建筑群以主院落为模数,单体建筑以所用材和柱高为模数的一系列用基本模数和扩大模数控制规划尺度和建筑比例的设计方法。同时发现宫殿坛庙等大型建筑群规划时用标准方格网控制,并把主体置于几何中心的布置手法。为补中国史料之不足,又研究日本9世纪以前建筑,找出其中所含蕴的中国南北朝隋唐时建筑设计中运用模数的规律。这些研究证明,至迟自南北朝起,就存在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利用模数进行规划和建筑设计的体系,沿用千余年,在当时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此外还利用已掌握的模数规律,对西周、战国、唐、宋、金、元一系列建筑进行复原研究,力求达到科学地探索已不存在的重要古建筑以补充史料空白之目的。发表论文近三十篇,收入《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完成了五卷本《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第二卷《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史》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和建筑设计方法研究》的撰写,均已出版。 业余从事古籍版本目录学、古代玉雕艺术和中国古代书画史研究。自1983年起参加全国书画鉴定组,鉴定全国各博物馆所藏古代书画。主编了《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中的《北宋绘画》、《南宋绘画》和《元代绘画》三卷。关于古代书画鉴定的重要论文有:《浅谈做书画鉴定工作的体会》、《关于展子虔〈游春图〉年代的探讨》、《元人绘〈百尺梧桐轩图〉研究》等,文章集有《傅熹年书画鉴定集》(河南美术出版社)。

傅熹年简介

傅熹年,建筑历史学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籍四川省江安县,1933年1月2日出生于北京。195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先后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历史研究室、建设部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四十余年来一直从事中国建筑史研究工作。

傅熹年的人才培养

《千里江山图》的创作,其实还是带有一些神秘的色彩的,它的创作者王希孟据传只是一个一二十岁的年轻人,但是在画完这幅画之后就消失了,再也没有任何的踪迹,而《千里江山图》的色彩也不同于一般的画作,是青绿山水的巅峰,很多人看过《国家宝藏》应该都有一些了解。这幅画中画的山,是作者自己想象出来的,还是真实存在的山呢?“排版时,《千里江山图》的不同局部仍令我时时一惊,时时一惊。怎么可以这样子好法,怎么可以?”陈丹青在《陌生的经验》第一章《千里江山图》中发出了这样的惊叹。这幅旷世杰作来自北宋时期一位并不知名的年轻画家王希孟,十八岁画成,二十岁出头离世,如昙花一现。明天,这幅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千里江山图》将在故宫午门展出。由于画卷使用了大量矿物颜料,出于对画卷的保护,新中国成立以来,《千里江山图》只展出过三次。它的量级,不亚于此前在故宫武英殿展出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和《千里江山图》留下的谜题实在太多,这次,我们请来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解密《千里江山图》。北宋末天才画家王希孟的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图》卷,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为宋代最长的画卷。幅上无作者名款,卷尾蔡京的跋文言及此图作者为“希孟”,该图被乾隆皇帝著录在《石渠宝笈·初编》里。1922年,溥仪以赏赐溥杰的名义盗出宫,抗战胜利后,该图失踪,解放初在北京的文物市场露面,被古董商所获,移交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今国家文物局),1953年拨交故宫博物院。《千里江山图》画的是哪儿?《千里江山图》画的是哪里?它的画名有提示吗?该卷是一幅写实山水画,画中的景物没有概念化的因素。以王希孟短暂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交通条件,他来不及游历许多名山大川,只能概括提炼出少数几处江山之胜。画中的大山大岭屹立在江湖沼泽之畔,在北宋统辖的疆域里,只有鄱阳湖畔的庐山有此特性,画中展现了开阔的水域,近处水草丛生,远处烟波浩渺,像是长条形的沼泽大湖,极类似鄱阳湖一带的湿地、沼泽地貌。画中出现的植物如竹林、樟树、桂树等和竹制品如竹篱笆、竹扉、蓑衣、笠帽等,还有用竹篙撑船、挖河泥等劳动场面,显然是江南湖区。这种大起大伏的地貌以及湖上望山的视角给画家带来了创作灵感,画中群山和水泊的造型元素大多来自在鄱阳湖的湾流里眺望庐山各峰。画中出现了当地特有的祭祀场所和船舶等:在画卷中段的山下,一个用竹篱笆围起来的瓦房院落,系文人幽居之地,前院有人物端坐,后院中间建起一个高大的穹形草庐,草庐里挂着立轴,它高耸在院落中最重要的地方,必定是一个朝觐之地。周武王时代的匡裕兄弟七个一同结庐于山,进行修炼,后来都得道升仙,只剩下一个空空的草庐,后人称匡裕隐居的这座山为庐山,亦作匡山,匡裕后来被汉武帝封为庐山山神。据北宋诗人陈舜俞在1072年游庐山时的《庐山记》,说:“通隐桥之西一里有匡君庙。”画中此院落疑是匡君庙(图2),不远处果真有座木桥,会不会就是“通隐桥”?画中的穹庐不可能是匡氏的遗物,应是后人祭奠他的一种形式。在该图另一个祭祀多神寺院的侧面,也建有穹庐,只是匡神退居末位了。这些局部说明该图所绘此景具有当时庐山地标性建筑的特性。画中的船舶种类较为丰富,主要有客船和漕船,湖中还运行着一种奇特的双体脚踏船(图3),它运用了滚动传送动力的物理学原理,像踩水车一样,不停地刨水前行。这类车轮舟相传最早出现在东晋,1131年,洞庭湖的农民军钟相、杨么利用俘获的宋军都料匠高宣发明了大型车船,即用踏轮提高船速的方法以对付官府水军的追剿,它的原理就是画中的这种脚踏式的双体船,正如《宋中兴纪事本末》所描绘的那样:“车船者,置人于前后踏车,进退皆可。”唐宋这类快速船只的产地和使用地,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湖区。画中最突出的是双瀑与四叠瀑同时出现,四叠瀑是极少有的自然景观,它与双瀑同时出现,具有相当的唯一性,这只有在仙游(今属福建)的唐宋游览胜地九鲤湖才能相遇的自然景观,画家有可能接触到这种地域性很强的瀑布,汲取庐山三叠瀑的雄伟景象将它综合到画面里。《千里江山图》卷的建筑样式最为丰富,傅熹年先生曾经就图中各类建筑的类型、构造和用途进行了周详精到的研究,确定具备江南或江浙特色。其中在北宋具有唯一性的桥梁是木构长桥,桥的正中还建造了一个十字廊,以避风雨,上下两层,廊内有路人休憩,十字形建筑是唐宋时期流行的样式(图5)。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文物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傅熹年先生撰文《王希孟中的北宋建筑》(《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02期)认为,该长桥的原型极可能取自于江苏吴江(今属苏州吴江区)的长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原为木桥,苏轼曾有诗云:“长桥跨空古未有,大亭压浪势亦豪。”该桥在元代改为石桥,元代总长相当于230多米。《千里江山图》卷并非庐山的写生图,它以庐山、鄱阳湖为主景,囊括了画家足迹所到达过其它地域的景致,这就给我们细究他所见过的“世面”提供了契机。按地域划分《千里江山图》卷中的景物,最南端的景致是闽东南沿海的福建仙游的双瀑和四叠瀑等,再向西北则是到赣北庐山、鄱阳湖一带,取景庐山外廓和鄱阳湖湿地及湖船、民居等,在吴郡,取景苏州长桥,在北上的沿途,将所见的漕船、客船收入画中。画史上关于王希孟的认识,来自于时任尚书左丞相右仆射蔡京在《千里江山图》卷后的跋文:“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图6)可知蔡京题字时希孟18岁,即王希孟生于哲宗朝绍圣三年(1096)。该跋文最直接的信息是希孟在开封就读于画学,结业后去文书库为小吏,之后获徽宗赐教,于1112年至1113年初绘成《千里江山图》卷。清初鉴藏家宋荦《论画绝句》所云,他姓王,画完该图后20出头就离世了。徽宗即位之初,为建五岳观大召天下画界名手,应召考试者达数百人之多,多数应试者令徽宗很不满意。为了专事培养绘画人才,1104年,宋徽宗创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出现的皇家绘画学校——画学,仅存世23年。据载,生徒(学生)“以三十人为额”。有关画学的材料十分缺罕,相关信息可以在北宋太学那里得到补充,如报考太学,必须有品官推荐,画学招收生徒也会如此,完成太学的各种考试大概需要三年,那么画学的学制不会超过太学。三年后的1107年,第一批生徒结业,王希孟大概在13岁入了画学,依照入学规矩,王希孟得到了某个官人的相助,提早进入了画学。画学里的生徒享受朝廷给予的膳食住宿和文具、画具,但“士流”(士家)和“杂流”(艺匠)的子弟分开居住。画学先是与太学一样均隶属国子监,只是比太学低一档。画学和书学在一起,具体地点在国子监辟出一间屋子。国子监的位置很独特,出大内南门宣德门即御街,往南穿过内城朱雀门,跨过蔡河上的龙津桥,桥南就是国子监,画学便在那里,离太学、贡院和城南闹市不远。王希孟和生徒们所学的“画学之业,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鸟兽,曰花竹,曰屋木”,画学十分重视提高学子们的综合文化素养,“士流”和“杂流”的文化课有所不同,共同的文化课即《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还会有《庄子》、《列子》等。其绘画考试要求却是一样的,据《宋会要辑稿·崇儒三》载:“考画之等,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具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画家要进入翰林图画院,也必须经过考试。徽宗亲自出题招考取士,往往以诗句为题要求学子们曲尽其意、遐想无限,排斥那种平铺直叙、图解式的绘画构思,以此推动宫廷画家提高文学修养、工于巧思的绘画风气。据南宋邓椿《画继》卷一载,如考题“竹锁桥边卖酒家”之句,平庸者只皆画露出塔尖或鸱吻,甚至画出酒店,皆无藏意,独有李唐“画荒山满幅,上出幡竿,以见藏意。”李唐后来成为“南宋四大家”之首。1110年,大约三年画学生徒结束后,王希孟恐怕未能通过进入翰林图画院的考试,被“召入禁中文书库”,即中央存放税赋档案的库房。文书库位于开封外城金耀门内,995年,宋太宗力求建立严格的税收档案制度,敕令中央的盐铁、度支、户部三司和地方都要建立架阁库,存放税收档案,地方的此类档案都要送交北宋中央财赋机关的档案室——三司架阁库,积攒了10年,档案堆不下了。于是真宗在1005年增设了专门管理这些财税档案的库房即文书库,架阁库将满5年的档案送交文书库归档。王希孟就是供职在这个与绘画艺术毫无关联的行政机构,他的差事就是对三司架库阁移交的档案进行登录、排架等琐碎事务,也会像基层库员一样“用大纸作长卷,排行实写”,进行“应帐……写签帖,封记印押讫……不得辄有损坏散失。”在文书库,除了在客观上为王希孟今后画高头大卷打下了控制画幅的基础,此前画学的学画经历,几乎全都枉费了。宋徽宗曾亲自教授王希孟?宋太祖设立了童子科,盛行培养童子读书,以适应世代文治的发展,徽宗更是宠幸神童,自仁宗到徽宗朝,赐神童进士出身者有20人。王希孟正是徽宗所要寻找的那种绘画新进,他的出现,是宋代注重神童的社会风习滋养出来的。王希孟极可能得到了蔡京的举荐,将自己的画作数次呈献给徽宗,徽宗因见其作缺乏功力,不甚满意,但发现他尚有艺术慧根,值得一教,便亲自教授画法。徽宗对希孟的厚待,还不止于此。王希孟绘制《千里江山图》卷的材料是宫绢,一定是徽宗解囊资助了王希孟,还提供了鲜亮的矿物质颜料。同时获得皇上赠品的还有许多宫廷画家及徽宗的代笔者。在1112年前后的几年里绘制了一批设色人物和花鸟,如徽宗的《瑞鹤图》卷、佚名《听琴图》轴等,可推知徽宗要在这个时段提振宫廷绘画的用色技艺。一代天才少年是被累死的?王希孟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千里江山图》卷,显然是在赶工,呈献这样大的精心之作,会不会是为了政和三年(1113)初一个不寻常的日子?徽宗收下该卷后,看来是满意的,于是年闰四月一日转赠蔡京。希孟果真早亡的话,多半是因赶工所累。《千里江山图》的面积相当于60多平方米,以当代工笔画家的经验和作画的照明条件而言,至少需要大半年的时间,更何况当时的北宋。这对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体力和精力都会透支过大,促使他这般下功夫,主要是想获得徽宗的认可,早早离开文书库,进入翰林图画院。王希孟是宋徽宗“丰亨豫大”绘画审美观的实践者。“丰亨”、“豫大”本出自《周易》:这本是说“王”可以利用天下的富足和太平而有所作为,蔡京曲解此意,蛊惑赵佶去坐享天下财富,建造一系列宫苑如明堂、延福宫、龙德宫、艮岳等,以此迎合徽宗好大喜功的愿望。当这些奢靡的宫殿完工之后,殿内的装膛饰壁的绘画等必须与“丰亨豫大”的宫廷建筑相协调:在墙壁上要有富丽堂皇的屏风画、壁画和大轴,技法求真、求精、求细,色彩鲜艳华贵,画面还要求“大而全”。宋徽宗主持编撰的《宣和画谱·山水叙论》里开宗明义地阐明“丰亨豫大”山水画的形态是:“岳镇川灵,海涵地负,至于造化之神秀,阴阳之明晦,万里之远,可得之于咫尺间”,这是竖幅的全景式山水画难以实现。“丰亨豫大”审美观与山水构图是相配套的,即取景广大远阔,绵延不断,一览无余。他将自己的御笔之作和一大批翰林图画院的代笔之作汇集成《宣和睿览》册,总计十五册、共一万五千页。这些与徽宗一贯倡导的“粉饰大化,文明天下,亦所以观众目,协和气焉”的绘画政治功用,是完全一致的,也是丰亨豫大审美观的具体展现。1110年前,徽宗完成了《雪江归棹图》卷(图7,故宫博物院藏),横向展开了北国雪景江山,王希孟受到此图的激励,在构图上延续了该卷的绵延式布局,他进一步抬高了视线,扩大了视域。劳民伤财的各类“丰亨豫大”的营造工程加速了北宋的灭亡,但其审美意识却是在北宋末宫廷建立了一个新的绘画审美观,留下一批文化财富。用大青绿作山水画是徽宗朝宫廷绘画十分重要的艺术突破,徽宗“诲谕”王希孟画《千里江山图》卷,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为了提振青绿山水特别是要开创大青绿山水的绘画语言,以体现“丰亨豫大”在山水画用色的观念并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宋徽宗选择王希孟来实现这个艺术突破,似有所考虑,王希孟除了在画学受到过基本训练后,几乎是一张白纸,极易领会并实现徽宗的意图。他敢于大量使用石青,且与石绿相和谐,这在以往是极为少见的,相信这是他的观山所得:苍翠葱郁之山,近则呈绿,远则显青,原因是空气的厚度改变了远处山林的本色,画家继承前人用色之法,概括提炼出青绿二色。《千里江山图》画意是孟浩然的诗意?徽宗对臣属喜用唐诗命题作画,王希孟也不会例外,根据《千里江山图》卷的总体气势和诸多细节,与《千里江山图》卷画意最接近的是唐代孟浩然的五言山水诗《彭蠡湖中望庐山》。鄱阳湖古称“彭蠡湖”,且录孟诗于此:“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黯黮容霁色,峥嵘当曙空。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这是孟浩然在张九龄的幕府时于736年出差扬州途径鄱阳湖时所作,画家不是单纯地图解孟诗,在画中的“太虚”里激昂出“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的“峥嵘”气度,也铺写了一片在“天风”下“渺漫平湖”的鄱阳大泽,高山平湖在造型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露出画家立足于湖畔仰观“匡阜”的角度,十分切合诗意。该诗是从晚间的“月晕”写到“曙空”、“香炉初上日”,孟诗中有色彩:“黯黮容霁色,峥嵘当曙空”,画家为明亮的“霁色”和暖暖的“曙空”做足了功夫。青绿山水的色谱最适合铺染“霁色”,青色染足了高耸着的山峰,以显“黯黮”和“峥嵘”;用花青通卷淡染天空,在天际边通卷留空,露出一道暖黄的绢色,恰似曙光初映。图中所绘时节极为细腻,宿雨晨霁,“香炉初上日”,宿雨水汇成流溪,加快了水磨的运转,一条条“瀑水喷成虹”。宋代日趋发达的商业经济促使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形成了早起早行的风气,画中的人们在清晨开始忙碌了,如诗中所云:“挂席候明发”,有船已经扬起席帆,还有洒扫庭除的童子、驾舟赶船的乘客、下山赶集的樵夫、上山远行的驮队等等。早起的隐士们则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悠闲之态:溪堂客话、桥亭临流、空斋独坐、会友观瀑……,诗人羡慕庐山高士的岩栖生活:“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更是崇敬曾隐居于此的东汉隐士尚长和东晋高僧恵远:“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可以探知北宋末宫廷绘画教育的特性,一方面讲求“速成”、注重“时效”,培养实际操作绘画工具的能力,提高生徒画大画、画长卷的驾驭水平,以适应宫殿里装堂饰壁的需要,另一方面要体现出画家的创意、诗意和美意,以进入徽宗“丰亨豫大”的绘画审美观。《千里江山图》卷毕竟是一个十七八岁少年的初作,在他之后,几乎没有一件青绿山水画的气势和境界达到如此不凡的气度和高度。

谢辰生书法

摘要:常州有哪些名人?常州自古以来就是诗书礼仪之乡、钟灵毓秀之地。自从2500年前延陵季子(吴公子季札)在常州开邑以来,常州这块土地就文化兴盛、人才辈出。在近现代,有被称为“常州三杰”的矍秋白、张太雷、恽代英。常州还保留有不少名人故居,你也可以去走走~【常州名人】常州有哪些名人常州历史名人故居

著名人物

古代

常州人文始祖季札;兰陵萧氏(南朝宋国孝懿皇后萧文寿,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南朝梁武帝萧衍,《昭明文选》主编昭明太子萧统等);南宋政治家薛极;明代《永乐大典》主编陈济;明代学者谢应芳;明代文学家、抗倭英雄唐顺之;明代东林领袖顾宪成之师、经史学家薛应_;明代“东林八君子”中的薛敷教、钱一本;明代政治家孙慎行;明末清初的“乱世佳人”陈圆圆;清顺治朝状元大学士吕宫;清代“阳湖文派”代表人物李兆洛、恽敬;清代“常州词派”代表人物张惠言;清代“常州画派”代表人物恽寿平、唐_;清代今文经“常州学派”代表人物庄存与、庄述祖、刘逢禄;清代“江左才子”钱名世;清代著名诗人、史学家赵翼;清代著名学者洪亮吉;清代政治家赵申乔、管干贞;清康熙朝状元赵熊诏;清代著名诗人黄仲则;清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段玉裁;清代金石学家孙星衍等。

近现代

晚清宫廷史官恽毓鼎;

讽刺小说家、《官场现形记》作者李宝嘉;

常州“孟河医派”代表人物费伯雄;

创造了第一个电报局等11项“中国第一”,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和南洋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创始人盛宣怀;

故宫博物院创始人之一庄蕴宽;近代银行家、藏书家陶湘;

“辛亥革命”元老吴稚晖;

被誉为“常州三杰”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瞿秋白、张太雷和恽代英;

“爱国七君子”中的李公朴、史良;

被誉为近代“四大史家”之一的吕思勉;蒙古史学家屠寄;

清史学科奠基人孟森;

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

爱国实业家刘国钧;

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著名画家刘海粟、谢稚柳;

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孟宪承;

近代女画家、诗人徐志摩之妻陆小曼;20世纪30年代著名歌后、影后周璇;著名导演、剧作家阿甲、洪深;

著名剧作家吴祖光;

著名医学家吴阶平;

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吴泽;

世界史学者、记录片《大国崛起》学术顾问钱乘旦;

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

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兼主席团成员、亚太空间多边合作空间技术应用首席专家、中国资源卫星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吴美蓉;

前北京市长、奥组会主席刘淇;

知名职业经理人、微软中国终身荣誉总裁唐骏;

中国知名女演员、歌手张茜;

知名演员、模特、主持人、作家蒋怡,

2011年“快乐女声”亚军洪辰等。

常州14位名人故居

对一座城市而言,有些东西是无法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的,一旦失去,就再也无法弥补,名人故居就是这些东西中的一种。这些名人故居不仅具有建筑之美、还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本期001视角,就让我们一起探寻龙城常州的诸多名人故居,这些散布在常州城东南西北中的名人故居在春风秋雨的涤荡飘摇里,无声地伴随世人缅怀过往,继承历史,开创未来。

瞿秋白(1899.1~1935)

江苏常州人,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上海大学原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把上大建设为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民族振兴输送了一大批栋梁之才。

原为清光绪年间瞿秋白的叔祖父瞿庚甫捐资修建的私家祠堂,是瞿氏大家族供奉和祭祀祖宗的宅院,共四进,坐北朝南,面积1051平方米,前面垂檐下悬挂的“瞿秋白同志故居”的横匾,由茅盾题写。

张太雷(1898.6—1927.12)

张太雷于1898年6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今常州市),原名曾让,字泰来,学名张复,自号长铗,投身革命后又名椿年,春木,后改名太雷,寓意震醒痴顽,打击强暴之意。自小家境贫寒,8岁丧父,靠母亲帮佣的微薄收入为生。早年就读于常州府中学堂,后毕业于北洋大学(现在的天津大学)法科。

张太雷故居为一座二进三开间木结构的江南老式民居建筑,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保存完好。张太雷1918年夏与陆静华结婚时借居于此,共居住了七年时间,女儿西屏、西蕾和儿子一阳都出生在这里,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复原陈列再现了张太雷及家人在此生活的场景。

恽代英(1895~1931)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教官。原籍江苏武进人,1895年生于湖北武昌。中华大学毕业。

恽代英住地位于常州市城中路娑罗巷59号。恽代英住地系常州市娑罗巷杨宅,占地面积0.457亩。

盛宣怀(1844~1916)

字杏荪,号愚斋、止叟、补楼等。盛隆孙、盛康子。常州人。晚清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开拓者和实践者,系中国第一代实业家。

盛宣怀故居位于常州青果巷西段,大马园巷东侧。清同治六年(1867)由盛宣怀父亲盛康与侄宇怀合资建造,建成后两家共住。

史良(1900年3月27日~1985年9月6日)

凡是有些年岁的常州人,提到史良,没有不从心底里崇敬的。她在县立女子师范就学时,就与县知事姚绍枝进行过面对面的说理斗争;她风风火火的身影,曾经出没“五卅”运动的行列中;她曾经利用大律师的身份,营救过许多被敌人关押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她也因为触怒了国民党蒋介石,被捕进苏州监狱,让历史记下了名垂青史的“七君子”事件??

和平南路143号。这是一座普通的庭院,粗看时有些古老,甚至破败,但骨子里还藏有昔日那种古色古香的典雅风格。门前车水马龙,行人匆匆,像一条奔涌湍急的河流,城市总是紧张地忙碌着,惟有这座庭院显得特别地宁静和安谧。仿佛一位老人经过一生劳作,有些疲惫,在这里休憩着,沉思着??

赵翼(1727~1814)

清著名史学家、诗人,与袁枚、蒋士铨合称“江左三大家”。乾隆二十六年探花,官至广州知府,翼57岁后移居此宅,居住达31年,嘉庆十九年卒于宅中。赵翼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他论诗也重“性灵”,主创新,与袁枚接近,故又与袁枚、张问陶合称为“乾嘉性灵派三大家”。

位于常州市前北岸8号,故居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原有平屋五进,现头、五两进已毁。二进存轿厅二间,三进大厅五间,四进三间为著书处"湛贻堂",原有"探花及第"及清著名书法家王文治书匾"湛贻堂"已佚。西首另有书房“萧斋”三间。

管干贞(1734年~1798年)

字阳复,号松崖,管绍宁六世孙,现故居原为管绍宁所建探花第。他居官清廉,弊绝风清,鲠直无私,担任谏官时,纠劾大员无所顾忌,在任漕运总督时,他干练公允,乾隆帝赞为能干,他或弃船策马登岸,或在外支帐露宿,于水利及漕运颇多建树,上下都赞他慈惠。

在常州市中心延陵西路前北岸27-28号。故居有硬山造房屋三进,第二进楠木厅面阔三间,宽13.8米,进深八檩9.8米,为抬梁式木构架建筑,楠木梁柱用料硕大。柱下加阴沉木柱础,为市内罕有。第三进后厅五间,进深六檩,前廊后轩,厅前用围墙分隔,自成院落。正中有水磨砖砌门楼一座,门楣两侧有雕花垂柱,门柱下置枕石一对,具明代遗风,原为明崇祯年间探花、礼部侍郎管绍宁寓居。第四进为楼厅,上下各五间,称"读雪山房",管干贞读书作画于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屠一道(1913~2008)

屠一道先生于1913年生于常州北门斗巷,后定居福州。屠一道先生的作品饮誉中国,声播海外,被誉为“世界之宝”。

屠一道根艺珍藏馆,位于红梅公园东北隅,占地2000平方米,是一座仿古庭院式建筑群,粉墙黛瓦,雕梁画栋,曲桥卧波,绿树掩映,环境十分优美。馆内装饰高雅,展台高低错落,藏品陈列有序。

吕思勉(1884~1957)

字诚之。汉族,江苏常州人。我国近代著名史学家,他生于江苏常州一个“世代仕宦”的书香之家的他,十二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史书,了解中国历史。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生教授。

吕思勉常州故居位于十子街8—12号,这是一座硬山式砖木结构清代建筑,据推测应该始建于咸丰初年。故居坐北朝南,现存四进二十一间房屋。每进之间都有天井和花坛,整座建筑青砖粉墙、飞檐瓦当、木格花窗,建筑风格非常古朴典雅。这座建筑是吕思勉的祖父吕懋先任江西奉新知县时回乡所建。

段玉裁(1735年~1815年)

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龚自珍外公。乾隆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苏州枫桥,闭门读书。曾师事戴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之学。著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对我国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校勘学诸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段玉裁纪念馆"横匾由舒同题写。门前有狮了滚绣球昆石一对,门厅两侧各接一厢房,中间为长方形庭院,正对面为纪念堂,七架梁,面阔三间,歇山顶,飞檐翘角。堂内屏门前置段玉裁半身塑像。庭院两侧水榭分别陈列段玉裁各种著作和后人研究段著的学术论文。各厅室由回廊连接,四周绕以院垣。院门开在溧金公路之侧。进院门是一方有20亩的广场,广场与纪念馆一水相隔,过广场右折,经柳荫长堤、五曲桥、六角亭,便抵门厅,进入纪念馆。

吴青霞(1910年~2008年)

女,学名吴德舒,号龙城女史,别署篆香阁主。江苏常州人。为江南收藏家、鉴赏家吴仲熙先生之女公子,自幼秉承庭训,师从其父临摹宋、元、明、清各派各家工笔画,并深得其精髓。

吴青霞艺术院,于2000年6月正式落成开馆。吴青霞艺术院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占地近5亩,位于常州市长江路,与著名人文景观唐荆川公园隔街相望。院内辟有吴青霞艺术精品室,藏有吴青霞先生各个创作时期的绘画精品70余幅,另收藏由吴青霞先生与其丈夫吴蕴瑞(原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上海体育学院院长)先生共同珍藏并捐赠的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刘海粟、吕凤子等近现代大师名家作品200余件。皆堪垂范史册之力作、殊为珍贵。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

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华罗庚是享有国际盛誉的数学家,他的名字在美国施密斯松尼博物馆与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中,与少数经典数学家列在一起。他一生共发表论文约200篇,专著10本,其中有8本被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可列入本世纪经典著作之列。另外他还撰写了10余部科普作品。

华罗庚纪念馆位于金坛市市府路38号。华罗庚纪念馆新馆位于城南风景区,占地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50平方米,是由东南大学教授齐康设计的一座现代纪念性建筑,展厅呈圆形,与外部向四面延伸的墙体构成类似数学直角坐标系,也象征华老立足圆点,多方发展的大师精神。

关于本次傅熹年书法,谢辰生书法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