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北周书法,韦诞书法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北周书法,韦诞书法

北周书法

北周,是中国历史上较短暂的一个朝代,但在书法艺术方面却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宝藏。韦诞书法被誉为北周书法的代表之作,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韦诞,是北周朝的一位重要官员,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以刚劲有力、遒劲有节而著称,给人一种刚柔并济的美感。他的作品以行书为主,字体方正挺拔,线条流畅有力。他的作品注重构架的稳定,注重笔画的流畅和力度的变化,使字体显得生动有力。

韦诞的书法作品多以碑刻和题字为主。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他为周宣帝所撰写的皇帝碑。这块碑刻用大篆书写,内容记载了周宣帝的事迹和功绩。整个碑刻的布局紧凑有序,行世之后,被后世誉为北周书法的代表之作。

除了皇帝碑外,韦诞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书法作品。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表现出独特的个性,更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官员的聪明才智和治国之道。他的书法作品犹如其人一般刚毅、坚定,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启示。

北周书法,特别是韦诞书法,对后世书法家的影响深远。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历史的变迁。他的书法作品不仅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北周书法和韦诞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瑰宝。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北周时期的繁荣与辉煌,也可以领略到韦诞这位杰出书法家的才华和魅力。北周书法,韦诞书法,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书法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让我们珍惜这些珍贵的艺术遗产,让它们继续发光发热,为后人传承书法文化作出贡献。

北周书法,韦诞书法

自西晋灭亡之后,中国的北方出现五胡十六国的混战局面,拓跋氏统一北方, 建立了魏国,后来又分裂而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是历史上的北朝。北魏开国之初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朝廷对于汉族文化都是持不怎么重视的态 度,一直到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才开始大力提倡汉族文化和崇信佛教,于是从汉代 传入我国的佛教逐渐开始兴盛,造塔和造像的风气大行。碑刻作为墓葬的组 成部分,也因此而得以重兴;墓志也开始大量地出现。这些变化,为书法艺术提供 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晋室南迁一直到灭亡,从317年至420年,前后104年,后为宋、齐、梁、陈四 朝相继取代,这就是历史上的南朝。南朝继承了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百姓 都极其喜好书法。但是碑版却非常稀少,书法作品传世的,大多是尺牍、书札等。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北齐书法

北朝北魏 《元怀墓志》魏碑

北朝北魏 《元略墓志》楷书

北朝北魏 《元倪墓志》楷书<全称《魏故宁远将军郭煌镇将元君墓志铭》北魏正光四年(公元五二十年二月刻),其高七十二.五厘米,宽六十二.五厘米,正藏上海博物馆。书法上笔法精整,点画圆润,风格畅润雅秀,精健秀逸、风华旖旎,兼具钟王神韵,开隋唐书风之先。>

北朝北魏 《元寿安墓志》楷书

北朝北魏 《元珽妻穆玉容墓志》楷书

北朝北魏 《元显隽墓志铭》楷书<此碑全称《魏故宁远将军敦煌镇将元君墓志铭》。北魏正光四年(523)二月刻。楷书。19行,行22字。纵74厘米,横73.5厘米。民国初年在河南洛阳姚凹村出土,现藏上海博物馆。河南洛阳为北魏孝文帝迁都以后的都城。北魏皇族原姓拓跋,孝文帝为了推行汉化,改拓跋为元姓。洛阳城北邙山一带为元氏祖坟,陆续出土了大量墓志铭,统称元氏墓志。《元倪墓志》是元氏墓志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元倪为魏太祖道武皇帝玄孙,墓志的书写者应是当时高手。此志刻工亦甚精,能将原书笔意较细致地传达出来。从刻本看,原书书法熟练,墨色丰腴饱满,形成圆润秀美的基调。结体具有一般魏体的基本特征而属其中平正规矩者。>

北朝北魏 《元羽墓志铭》<立于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最近才刚出土的。元羽为北碑王室,因此墓石字体优美,刻工极精细,如果不是当代大师是做不出来的。其笔画方折峻厉,而亦参用圆笔,直画收笔多做悬针形,苍劲不足张猛龙碑而凝链端整足以并驾,浑脱北朝粗犷之风。>

北朝北魏 《元桢墓志铭》楷书

北朝北魏 《元诊墓志铭》楷书<全称《魏使持节骠骑将军冀州刺使尚书左仆射安乐王墓志铭》为北魏延昌元年(公元五一二年)八月二十六日刻,其高七十九.三厘米,宽为七十六.五厘米,志文二十二行,满行为二十三字,正书。一九一七年于河南洛阳城北三十里伯乐凹村西北出土。现藏上海博物馆。书法上笔势挺健,结字茂密,呈现较多的雄劲峻险,朴茂自然的北魏风格。>

北朝北魏 《张猛龙碑》楷书<北魏正光三年(522年)正月立。楷书。现在山东曲阜孔庙。此碑是北朝碑刻中最有代表性的碑刻。自古以来为书家推崇。清杨守敬评:“《张猛龙碑》整练方折,碑阴则流岩奇特”。又曰:“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赵函谓此碑:“正书虬健,已开欧、虞之门户。”结体跌岩起伏,妙不可言。在魏石中应首屈一指。>

北朝北魏 《张玄墓志》楷书<张玄字黑女,清代为熙帝讳,一般称《张黑女墓志》。此魏普泰元平(531年)十月刻。清包世臣跋:“此帖骏利如《隽修罗》,圆折如《朱君山》、疏朗如《张猛龙》、静密如《敬显隽》。”康有为跋:“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原精古,未有比肩《黑女》者。”此志集雄健、轻灵秀逸、含蓄为一体,其艺术水平之高,鲜有匹敌。代表北魏善墓志的最高成就。>

北朝北魏 《郑文公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使持节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又名《郑羲碑》。刻于北魏宣武帝永丰四年(511年)。系崖刻,共有内容相同的上、下两碑。上碑在山东平度县天柱山,下碑在掖县云峰山。下碑51行,行23~29字,比上碑书写略晚,字亦较大,剥泐较少,因而比上碑更为著名。此碑为郑昭道书写,字体均为楷书,其结字宽博舒展,笔力雄强圆劲,有篆隶趣相附,为魏碑佳作之一。碑文内容是记述郑羲的生平事迹。郑羲为郑道昭之父,久官光州(掖县、平度均其所屑),死后归葬老家荧阳(河南荥阳)。其故吏程天赐等为纪念他的政绩,故有此刻。此碑雄浑凝重,为书家所重。如包世臣、龚自珍都将它同南碑之冠的《瘗鹤铭》相提并论。欧阳辅评此碑说:“笔势纵横而无莽野狞恶之习,下碑尤瘦健绝伦。”叶昌炽更谓“其笔力之健,可以刲犀兕,搏龙蛇,而游刃于虚,全以神运。唐初欧虞褚薛诸家,皆在笼罩之内,不独北朝第一,自有真书以来,一人而已”。又说:“余谓郑道昭,书中之圣也。。康有为曾誉《郑文公》为“魏碑圆笔之极轨”。从拓本看,此碑用笔确很浑圆,但看原石,实方笔居多。给人以圆笔感觉是因为它属摩崖>北朝北魏 寇谦之 《中岳嵩高灵庙碑》楷书刻石<《中岳嵩高灵庙碑》为北魏著名碑刻之一。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一说太延年间(435~440)立。楷书,23行,行50字。在河南登封县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书体。传为寇谦之书。寇为昌平人,著名道学家,活动于嵩、华间。康有为评此碑书为“体兼隶楷,笔互方圆。”由于它脱胎于魏晋隶书,所以隶书森严;又因为是尚未成熟的楷书,故结体自由,用笔无拘无束。此碑以其独特的风格,世人所重视。>

北朝北魏 朱义章 《始平公造像记》楷书刻石<全称《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记》。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九月十四日造讫。楷书,10行,行20字,有方界格。额正书阳文"始平公像一区"二行六字。在洛阳市南部郊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此记署为孟达撰文,朱义章正书。然撰文者及书家身世皆不详,可能是当时的工匠。其文字作为书法艺术则在著名的“龙门二十品”中尤为第一珍品。清乾隆年间为钱塘黄小松访得后,始显于世。造像,即雕塑佛像。造像立碑始于北魏,讫于唐中叶,所造者以释迦弥陀、弥勒、观音、势至为多。其初不过刻石,或刻山崖,或刻碑石,或造佛龛,其后或施以金涂彩绘。造像者自称佛弟子、正信佛弟子、清信女、优婆塞等。出资造像者称像主,副像主等。此造像实高75厘米,宽39厘米。龙门造像题记,一般都不刻书手姓名,仅此碑和《孙秋生题记》刻有书手之名,诚为可贵。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他们是"工绝一时,精能各擅"的书家,并进一步指出此碑书手朱义章比孙秋生更高一筹,评曰"雄重莫如朱义章"。北魏时期崇尚佛教,凿窟造像祈福之风盛行,而《始平公造像记》即是当时所造石像的一篇题记,内容充满了迷信宗教色彩,但其文字却为书法艺术的珍品,一反南朝靡弱的书风,开创北碑方笔的典型,以阳刚之美流传于世。国家图书馆藏最佳整幅拓本,系第三行"邀逢"之"邀"字,仅末笔稍损,其余笔画完好;第五行"始平公"之"公"字,横画犹存;第六行"匪乌"之"乌"字完好之乾隆嘉庆时拓本。高90厘米,宽40厘米,卷轴装。其本为胡鼻山旧藏,有其在清咸丰九年(1859)题记,文曰:"字型大小如星散天,体势顾盼如鱼戏水。"其余尚有题跋十一则,如钱叔盖咸丰八年(1858)题记曰:"此龙门石刻中冠于当世者也。石刻中文之阳文,古来只此矣。层崖高峻,极难椎拓,自刘燕庭拓后无复有问津者。仲水于琉璃厂得四本,殆刘氏物,此贻鼻山。戊午七月叔盖记。"拓本上还钤有"黄节读碑"、"胡鼻山藏真印"、"钱松叔盖印信宜长寿"、"竹节砚斋金石文字"等印章。《始平公造像记》通篇为阳文镌刻,为历代石刻所罕见,而未署撰人、书人,在魏碑中也是少有的。此碑是北魏书法艺术全盛时期年代较早的作品,全碑文字端严飘逸,将森严方朴的北朝书风,写得婉畅流动,如杨守敬《平碑记》云:"始平公以宽博胜。"特别是在笔法上破隶而出,大胆创新,变柔为刚,变藏为露,实为北碑石刻中之异彩。《龙门二十品》是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北魏书风的代表作。康有为称龙门石刻“皆雄峻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规也”。而《始平公造像》又是龙门石刻中的代表作。此碑与其它诸碑不同之处是全碑用阳刻法。笔画折处重顿方勒,锋芒毕露,显得雄峻非凡。>

北朝北魏 王 远 《石门铭》楷书摩崖<《石门铭》刻于北魏永丰二年(509年),王远书。楷书摩崖,纵244厘米,横304厘米,28行,行22字。在陕西汉中。是北魏著名的摩崖石刻之一。王远,太原人,当时任梁、秦二州典签(处理文书的小吏)。刻字人为武阿仁。古代汉中地区是南通川蜀、东控襄樊的交通要道。汉代以后此道即屡通屡坏。北魏时梁、秦二州刺史羊祉,重开此道。为了表彰羊祉及参加此项工程者的功绩,故有此刻。康有为将其列为“神品”,云:“石门铭飞逸奇浑,翩翩欲仙,若瑶岛散仙,骖鹤跨鸾”。>

北朝北魏 王子椿 《徂徕山佛号》

北朝北魏 萧显庆 《孙秋生造像记》楷书刻石<全称《孙秋生等二百人造像记》,北魏宣武帝(元恪)景明三年(502年)五月廿七日造讫。楷书,在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南壁。六朝碑刻中书家署名者不多,此署萧显庆书,但书家情况不详,当为地位低下的工匠或经书手。此碑书犀利刚劲,宽博朴厚,较《始平公造像》笔法多变,龙门碑刻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

北朝北魏 赵文渊 《大代修华岳庙碑》<按《魏书》,文成帝兴光二年三月己亥改元为太安,故《魏书》兴光无二年,而此碑云“二年三月甲午立”者,盖立碑后六日始改元也。其曰“阐皇风于五叶”者,自道武、明元、太武至于文成,才四世尔。太武之弑南安王余,立不逾年亦被弑,不得成君。而景穆太子文成父也,追尊为帝,立庙称宗,故以为世也。魏自道武天兴元年议定国号,群臣欲称代,而道武不许,乃仍称魏。自是之后,无改国称代之事。今魏碑数数有之,碑石当时所刻,不应妄,但史失其事尔。由是言之,史家阙缪可胜道哉!然予于史家非长,故书之以待博学君子也。>

北朝北魏 佚 名 《杨大眼造像记》楷书刻石

北朝东魏 《程哲碑》楷书<《赠代郡太守程哲碑》造像碑刻,原立于长治县东呈村,石灰石雕造,碑阳中间开龛雕佛像,龛内外布满线刻图饰。背光、龛饰、胁侍菩萨,供养人等均用线刻表现。纪年、造像主铭刻背面。刻画碑铭俱为上乘之作。高约135厘米,正书。拓本。32行,行45字。有方界格。现存山西省博物馆。《山右石刻丛编》、日本《书道全集》有著录。碑额题“大魏天平元年岁次甲寅十一月庚辰朔三日壬午造讫”,可知立石时代为公元534年的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碑文内容记述了上党长子人程哲、字子贤的家世、身世、品行、事迹、官职等,可补史志所阙。碑刻文字体型较小,但刻工精到,保存完好,仅缺数字,十分珍贵。清光绪年间发现,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文字书法用笔劲直,结体纵长,楷法劲整。上承东汉劲直派分书之余绪,又融以汉魏砖文书风,是北朝直笔隶意的真书流派中的典型代表。>

北朝东魏 《高归彦造像记》楷书<此碑全称《高归彦造白玉释迦像》,东魏·定武元年(543)四月刻。楷书。造像座为白玉石造,上部释迦像已佚,造像记刻在佛座四周。计二十七行,行七字,中有二行六字,末行三字。1921年在河北定县料敌塔前(众春圆)出土。出土时字迹十分完好。刻工极精。现存河北定县。高归彦官至太傅、太宰,是一位位显权重的人物,后因谋反被杀。此造像当为其在世时所作。书家亦应为当时高手。南北朝以前碑刻,多有所谓“金石味”,北朝碑刻更多以方严、粗犷著称,此造像刻石可算一个特例。它结字宽博、严谨,笔面极为圆润秀美。再加刻工十分精细,原书丹时用笔用墨的效果能够比较充分地体现出来。有人曾将其誉为“魏代石刻之冠”,对这种看法虽然不敢苟同,但“馨逸绮丽”、妩媚娇艳到这种程度,在北碑中确是少见的。有人认为是“赵孟頫所自出”。赵氏是否见过此碑,不好妄言,但从字迹上看,在某些神采方面确有一定相通之处。故宫博物院藏有《高归彦造像记》初拓本。此记书法娟静和美,俊秀温雅。与北朝造像记中方笔锐锋,棱角森挺的书风不同,也与一些粗头乱服、率稚拙的造像记的字迹迥异,在北朝书法作品中实属罕见。>

北朝东魏 《高盛碑》<此碑全称《侍中黄钺大师录尚书事文懿公高盛碑》,篆额为《魏侍中黄钺大师录尚书事文懿高公碑》。东魏太平三年536)五月刻。楷书。30行,行25字。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直隶磁州(今河北省磁县)出土。碑存上半,左下角缺。此碑同《高肃碑》、《高翻碑》合称“磁州三高”。《高翻碑》书法佳美与此碑赂同,然字残损太重,不若此碑保存完好。此碑笔画挺拔,结字工稳,格局极为宽博,气势甚为宏大,无小家之气。尚存有某些隶书笔意。个别字尚沿袭篆字写法,可谓笔画劲练、结字洞达,在北碑中别具一格。唐代褚遂良《伊阙佛龛记》等碑刻或受其影响。>

北朝东魏 《敬使君碑》楷书<又名《敬显隽修神静寺碑》、《禅静寺刹前铭》、《敬使君显俊碑》,全称“禅静寺刹前铭敬使君之碑”。东魏正书碑刻。兴和二年(540)立于长社。清乾隆三年出土,后移至陉山书院。现存河南长葛县。《金石萃编》载:碑高六尺八寸,宽三尺五寸,文共二十六行,满行五十一字。此碑书法婉雅朴厚,间有与《张黑女墓志》相契合者,为著名北碑之一。碑文长达二千五百余字,可谓洋洋大观,且无漫漶,刻工极为精严,颇能传达原书笔意。属于罕见的丰碑大碣,刻工精良,保存完好。杨守敬谓:“碑阴沈青崖跋云:书法自晋趋唐,为欧、褚先驱。余谓六朝正书多隶体,此独有篆意,古意精劲,不肯作一姿媚之笔,自是老成典型。若谓欧、褚前驱,恐不相及,而亦不必祖欧、褚也”。又说:“化方为圆,暗用篆笔,而流美无对。”康有为列此碑为“逸品上”,又谓:“圆静则有若……《敬使君》”,“《敬显隽》独以浑逸开生面”,“《敬显隽》为静穆茂密之宗,《朱君山》、《龙藏寺》辅之。”又形容说:“《敬显隽》若闲鸥飞凫,游戏汀渚”。此碑结体近方。笔画都略呈弧形,如“田”字、“唱”字,使人感觉方中带圆,笔画短促而明快,有一种向内凝聚的力量,在众碑中别具一格。《校碑随笔》称:“鲸、筹、阃、骑、招、夷、秉、闉、木、府、自等字未泐损者,为旧拓本。”康有为列其为“逸品”上结体宽绰,用笔化方为圆,明快又含蓄有篆籀笔意。>

北朝东魏 《李仲璇碑》楷书<此碑全名为《李仲璇修孔子庙碑》。隶书额题“鲁孔子庙之碑”六字。东魏正书碑刻。王长孺书(王长孺,生卒年月不详,任城人)。兴和三(541)年立于鲁县孔庙。25 行,行51字。藏山东曲阜孔庙。《金石萃编》载:碑高七尺四寸,宽三尺六寸,字共二十五字行,满行五十一字。此碑运笔朴拙劲拔,兼具篆隶遗型。宋欧阳修《集古录》评此碑说:“笔画不甚佳,然亦不俗。”《石墨镌华》称:“碑正书,时作篆笔,间以分隶,形容奇怪。”《金石史》云:“《李仲璇碑》笔力劲骏,如偏面骄嘶,又如辫发章甫,殊俗揖让。”康有为谓:“亢夷超爽,莫如王长孺之李仲璇碑。”又谓:“李仲璇如乌衣子弟,神彩超俊。”书体似隶似楷,并时有篆字杂入。所谓“杂大小篆、分、隶于正书中”,因而被认为“形容奇怪”。这种情况在北朝碑刻中时有发现,如西魏《杜照贤造像记》、《张世保等人造塔》。直到隋代《曹于建碑》都如此。此碑笔画老健,结字宽博,雍容大方,并有一种古雅隽迈之气,非常耐看。传世拓本以碑文中“尚想伊人”四字未损者为明拓,考见《校碑随笔》。>北朝东魏 《司马升墓志》<东魏天平二年535刻。多用方笔,锋芒毕露而不失于纤弱;结体逸宕而富有韵致。>北朝西魏 《杜照贤造像》<又称《杜照贤杜慧进等十三人造像》。隶楷杂体。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十一月刻(马子云谓大统十三年)。8行,行21字。上半为像,侧为小字,各3行,前3行存2、3字不等,后3行村5、6、7字不等。又二列14行,行10~20字不等。下列7行。在河南禹县。此碑笔画细瘦活泼,字体在隶、楷之间,然兼有篆、草写法,可谓集各体于一碑的大杂烩。如“为”字,有行草笔意;“三”字则是典型的隶书。就整体来说,称此碑为隶、为楷,似都无不可。从历史上看,杂采某一、二体而书于一碑,从汉至隋,时有所见。如汉《夏承碑》、东魏《李仲璇碑》、隋《曹子建碑》等都是如此。但像此碑这样集篆、隶、真、行、草于一身的“集大成”的碑刻,还是十分少见的。书写此碑时已是六世纪中期,其时楷书已经普遍使用,出现这种情况则更是一个特例。>

北朝北齐 《报德象碑》<武平六年,释仙书>

北朝北齐 《杜孝绩墓志》楷书

北朝北齐 《故夫人仲姿墓志铭》楷书

北朝北齐 《隽修罗碑》<皇建元年十二月>

北齐 《刘悦墓志》<首题:“齐故特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广州刺史济阴郡开国公赠朔肆恒三州诸军事朔州刺史尚书右仆射泉城王刘王墓志”;盖阳文篆书题:“齐故泉城王墓志之铭”。北齐武平1年(570)11月12日。河南省安阳市栎镇出土。安阳金石保存所藏石。拓片版本。隶书,31行行31字,盖3行行3字。刘悦,字优昕,年轻时就以勇猛闻名,初仕西魏,北齐时特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广州刺史,封齐阴郡开国公,武平元年七月十五日去世,寿53岁,葬于邺城,死后赠朔肆恒三州诸军事、朔州刺史、尚书右仆射、泉城王。刘悦的祖父刘折,领民酋长;父亲刘跋,官任司农卿。>

北朝北齐 《水牛山文殊般若经碑》楷书<在山东宁阳水牛山。原在汶上水牛山顶,现存汶上县博物馆>

北朝北齐 《泰山经石峪》楷书<《泰山经石峪》,又名《泰山佛说金刚经》,摩崖石刻,北齐天保间刻,刻于山东泰山斗母宫东此一公里山谷之溪床上。字径50厘米,字体介于隶楷之间,据民国初拓本计,存九百六十余字。是现存摩崖石刻中规模空前的巨制。通篇文字气势磅礴,其优游自如从容不迫之仪态,若具仙姿;其用笔圆润可人,包融篆隶而妙化为楷,结构舒博壮健,颇含浑穆宽阔之趣。清杨守敬曰:“北齐《泰山经石峪》以径尺之大书,如作小楷,纡徐容与,绝无剑拔弩张之迹,擘窠大书,此为极则。”用笔安详从容,风神澹泊雍荣大度,结体奇特斜倚相生,充满个性。被尊“大字鼻祖”和“榜书之宗”。清人冯云鹏在《金石索》中盛赞:“如印泥画沙,草情篆韵,无所不备。”《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无撰书人姓名,因笔法与山东邹县尖山摩崖《晋昌王唐邕题名》相近,后人或以为唐邕所书。又与《徂徕山大般若经》相似。《徂徕山大般若经》上有“齐武平元年王子椿造”字样,因此后人又有推测为王子椿所书。清阮元《山左金石志》则作北齐天保间(公元550--559)人所作。《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多有一些不常见的俗字,其中“万” 、“无”二字,竟与现行通用的简化字相同。这封於研究我国书体的历史演变和书法艺术成就,具有相当重要的价格。>

北朝北齐 《朱岱林墓志》楷书<四十行,行三十四字。北齐武平二年(五七一)刻。据传此志明季出土于山东寿光,未受重视。清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寿光人王化洽发现后拓得数纸,始为流传。此志书被誉为“上宗魏晋,下开隋唐”,虽为楷书又参以篆隶笔意,于古朴中又含婀娜刚健之姿,从中可见楷书嬗变之踪,是北齐墓志的精品。今据清人王化洽初拓本>

北朝北齐 梁恭之 《陇东王感孝颂》<北齐武平元年(570年)《陇东王感孝颂》。额题“陇东王感孝颂”为篆书两行,颂文为隶书。申嗣邕撰文,梁恭之书。文后又刻有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杨杰题记。陇东王是当时担任齐州刺史的胡长仁。石刻字迹工整,笔势开张,用笔近似楷书,这是北齐隶书的共同特征。>

北朝北齐 郑述祖 《重登云峰山记》

北朝北齐 郑述祖 《天柱山铭》<《天柱山铭》原刻在山西麓“劈石门”旁,已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后搜得残石200余字今存平度县博物馆。郑道昭之子北齐光州刺史郑述祖于天统元年(公元565年)书镌的《天柱山铭》。>

北朝北周 《曹烙碑》

北朝北周 《窦卢恩碑》

北朝北周 《贺屯植墓志》<保定四年>

北朝北周 《寇炽墓志》<魏故广州别驾襄城顺阳二郡守寇(炽)君墓志(宣政二年正月四日)【志盖】阙【铭文】魏故广州别驾襄城顺阳二郡守寇君墓志」君讳炽,字绍叔,上谷昌平人。高祖秦州哀公,曾祖雍」州宣穆公,郢州威公之孙,顺阳府君轨第四子,继第四叔父朝请南阳府君孚之後。永安三年,诏除伏」波将军广州别驾。君威以驭左,政以绥夏,抚荒悦近,」期月教成。诏迁长史。累加龙驤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为左之治虽隆,制锦之才不尽。俄宰襄城之郡,又」转顺阳太守。脩明礼,缉熙风俗;近者悦,远者怀附。福」善无徵,祸衅奄及。春秋五十七,寝疾而殒。吏民哀号,」朝廷伤痛。以周宣政二年岁次己亥正月四月窆於万安山宣穆公之墓次。」夫人天水姜氏,诏除昌城县君。」长子素,广州主簿本州司马都督博平县开国男,颖」川陷没。妻裴氏,无子,以士璋长子文超继後。」小子士璋,广州主簿辅国将军中散大都督德广期」城襄城三郡守义安县开国侯。妻郭氏。」长女顺华,适天水姜昙进,本州主簿。」第二女婉华,适河东裴景徽,郡中正。」第三女将男,适天水赵子信。」第四女休华,适赵郡李恩曜。北京图书馆藏拓>

北周 口咸韬 《小铁山佛经铭》

北周 匡喆 《小铁山刻经颂》<又名《匡喆刻经颂》>

北凉 佚 名 《沮渠安周造佛寺碑》楷书刻石给好评喔

南北朝书法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中国书法进入了全面自觉的发展时期篆、隶、楷、行、草五体兼备,行书、楷书、草书日趋完善,书法艺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出现了钟繇及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等对后世书法影响极大的杰出书法家。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人,官至太傅,故世称“钟太傅”。他学书法如醉如痴,被奉为楷书之祖。传世楷书名迹有《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等。唐张怀瓘《书断》称其书法为:“元常真书绝世,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东晋士族之首的望族,初师卫夫人,后遍临蔡邕、钟繇等人名迹。创妍美流变新体。王羲之传世名迹中,楷书有《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像赞》;行书有“天下行书第一”美誉的《兰亭序》及《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尺牍作品;草书最著名的为《十七帖》。王羲之书法后世推崇备至,唐太宗亲撰《王羲之传论》:“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风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王羲之第七子,书法成就与父齐名,世称“二王”。王献之传世名作有楷书《洛神赋》(仅存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传世草书有《中秋帖》、《鸭头丸帖》等。王献之的书法风格与其父不同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是用笔外拓放纵,尤其所谓“一笔书”,轩昂超逸,无拘无束;二是楷、行、草相间而出,变化不可端倪,所谓“破体书”。南朝书法继承东晋风气,受“二王”书风影响。智永为陈隋间人,是王羲之七代孙,克绍家学,《真草千字文》传二王家法,精熟过人。

北朝书法以雄浑恣肆、古拙朴茂为主,形制有墓志、碑刻、摩崖、造像题记等,尤以北魏时楷书最为著名,世称“魏碑”、“北魏体”。从风格上北碑名作可分为四大类:①方笔刻厉,斜画紧结,以《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为代表;②圆笔浑朴,平画宽结,以《郑文公碑》、《泰山金刚经》为代表;③方圆兼备,变化精妙,以《张玄墓志》、《刁遵墓志》为代表;④飞逸浑穆,开阔恣肆,以《石门铭》为代表。

韦诞书法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三国书法家有哪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国时期书法家——皇象 皇象生卒年不详,三国时期吴国广陵江都人,字休明,官至侍中、青州刺史。善八分,小篆,尤善章草。其章草妙入神品,时有"书圣"之称。他的草书与曹不兴绘画,严武的围棋等并称“八绝”,“似龙蠖螫启,伸盘复行”(唐窦臮《述书赋》),“如歌声绕梁,琴人舍徽”(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朴质古情,沉着痛快,文而不华,质而不野。前人对皇象书法评价甚高。唐张怀瓘曰:“右军隶书,以一形而众相,万字皆别;休明章草,相众而形一,万字皆同,各造其极。”可见他创造了“相众而形一”的书风,在书法史上有重要意义。传世书迹有《天发神谶碑》、《文武帖》、《急就章》等。 《三国志·吴志·赵达传》裴松之注引《吴录》曰:“皇象字休明,广陵江都人。幼工书。时有张子并、陈梁甫能书。甫恨逋,并恨峻,象斟酌其间,甚得其妙,中国善书者不能及也。”晋葛洪《抱朴子》誉皇象为“一代绝手”。南朝宋羊欣云:“吴人皇象能草,世称沉著痛快。”清包世臣甚至说:“草书唯皇家、索靖笔鼓荡而势峻密,殆右军所不及。”唐张怀瓘列其章草为神品。 《书断中》唐张怀瓘评曰:“吴皇象,字休明,广陵江都人也,官至侍中。工章草,师于杜度。先是有张子并,于时有陈良辅,并称能书。然陈恨瘦,张恨峻,休明斟酌其间,甚得其妙,与严武等称八绝,世谓沉着痛快。抱朴云:‘书圣者,皇象。’怀瓘以为右军隶书,以一形而众相,万字皆别;休明章草,虽相众而形一,万字皆同:各造其极。则实而不朴,文而不华,其写《春秋》,最为绝妙。八分雄才逸力,乃相亚于蔡邕,而妖冶不逮,通议伤于多肉矣。休明章草入神,八分入妙,小篆入能。” 初青龙中,洛阳、许、邺三都宫观始就,诏令仲将大为题署,以为永制。给御笔墨,皆不任用,因奏:“蔡邕。自矜能书,兼斯喜之法,非纨素不妄下笔。夫欲善其事,必利其器。若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比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径丈之势。方寸千言,然草迹之妙,亚乎索靖也。”嘉平五年卒,年七十五。 仲将八分、隶书、章草、飞白入妙,小篆入能。兄康,字元将,工书。子熊,字少季,亦善书。时人云:“名父之子。”克有二事,世所美焉。 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钟繇 钟繇(151—230),字元常,三国魏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因为做过太傅,世称“钟太傅”。他的书法,以曹喜、蔡邕、刘德升为师,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精小楷。他的书法结构朴实严谨,笔势自然,开创了由隶书到楷书的新貌。和晋代王羲之并称“钟王”。 《宣示表》,钟繇小楷,曾被称为“天下第一帖”。现在只留刻本,不过遗留的刻本中无题款,一般都认为是王羲之的临习本所刻。共18行。此帖跟钟繇其它作品相比,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字体端整古雅,结体略呈扁形,笔画已脱八分古意,全是真书笔法,是钟繇的杰作,也可以说是楷书之祖。 《贺捷表》又名《戎路表》、《戎辂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钟繇六十八岁时写。内容为得知蜀将关羽被杀的喜讯时写的贺捷表奏。此帖是最能代表钟书面貌的一帖。看此帖,其字尚未脱尽隶书笔意,如“获”字的末笔,“舍”字的第一、二笔等,隶字的特点都还十分明显,但已属楷体。钟繇的字以书写自然,风格古朴,以及章法结字的`茂密幽深著称。这些,在此帖中都可约略见到。 《荐季直表》,楷书,钟繇书于魏黄初二年(221),书时钟繇已七十高龄。此表内容为推荐旧臣关内侯季直的表奏。此帖笔画、结字都极其自然,章法错落。梁武帝等所说钟繇书法“云鹤游天”,“群鸿戏海”以及“行间茂密”等,于此帖表现最为鲜明。其布局空灵,结体疏朗、宽博,体势横扁,尚有隶意。虽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结体法度均不如晋唐工整,但天趣盎然,妙不可言。 三国时期书法家——邯郸淳 邯郸淳,三国魏书法家。字子淑,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官至给事中。工书,诸体皆能。袁昂《书评》称其书:“应规入矩,方圆乃成。”邯郸淳,善篆书,有名。西晋卫恒《四体书势》古文序云:“自秦用篆书,焚烧先典……希得见之。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 留世作品 存在诗作 他不但才思敏捷,文不加点,根据晋卫恒的《四体书势》和梁袁昂的《书评》,他还擅长书法,诸体皆能。他还是一个诗人,曹植曾延揽之,有集二卷,已佚,有四言诗一首流传至今: 《赠吴处玄诗》 我受上命,来随临菑。与君子处,曾未盈期。 见召本朝,驾言趣期。群子重离,首命于时。 饯我路隅,赠我嘉辞。既受德音,敢不答之。 余惟薄德,既局且鄙。见养贤侯,於今四祀。 既庇西伯,永誓没齿。今也被命,义在不俟。 瞻恋我侯,又慕君子。行道迟迟,体逝情止。 岂无好爵,惧不我与。圣主受命,千载一遇。 攀龙附凤,必在初举。行矣去矣,别易会难。 自强不息,人谁获安。愿子大夫,勉篑成山。 天休方至,万福尔臻。 三国时期书法家——胡昭 胡昭(161—250),字孔明,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中国三国时期隐士、书法家。书法与当时邯郸淳、卫觊、韦诞并有声名。他比诸葛亮年长20岁,又比诸葛亮晚死16年,终年89岁。胡昭长期隐居深山,终生不仕。一些史料、典籍中零星的文字记载,胡昭的才华智慧绝不在诸葛亮之下。 书法造诣 胡昭善长隶书,与钟繇、邯郸淳、卫觊、韦诞齐名,他的书信墨迹,往往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卫恒评价:“昭与钟繇并师于刘德升,俱善草行,而胡肥钟瘦”。“钟氏小巧,胡氏豪放”,世人并称“钟胡”。张华评价:“胡昭善隶书。” 三国时期书法家——卫觊 卫觊(155—229年),字伯儒,河东安邑(今山西运城市)人,。他是三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学家。曹操为司空时,就任他为属吏。先后任过县令、治书侍御史等职。魏国建立后,他与王象共同主持制定典礼制度,官至尚书。 三国时期书法家——韦诞 韦诞(179—253),字仲将,魏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擅长各种书体,三国魏书法家、制墨家,太仆端之子,官至侍中。诸书并善,题署尤精。韦诞师张芝,兼学邯郸淳的书法。他能书各种书法,尤其精通题署匾额。韦诞的书法欣赏特点是如龙盘虎据、剑拔弩张。 三国时期书法家——刘德升 刘德升,字君嗣,颍川(今禹州市)人,东汉桓帝、灵帝时著名书法家。纡书书法创始人,因创造了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行书”字体,又被后世称为“行书鼻祖”。 三国时期书法家——师宜官 师宜官,东汉书法家,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灵帝(168至198在位)好书,徵天下工书者於鸿都门,至数百人,八分称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乃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性嗜酒,或时空,至酒家书其壁以售之,观者云集,酤酒多售则铲去之。后为袁术将,钜鹿耿球碑,术所立,宜官书也。 三国时期书法家——宋翼 宋翼,钟繇弟子(书史会要云钟繇之甥)。常作书如算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晋太康(280―290)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乃读之,依此法学,书法乃大进,名遂大振。每画一波三折笔,作一戈如百钧弩,作一点如高峰堕石,作一牵如百岁枯藤,作一放纵如惊蛇入草。(《王羲之题笔阵图后》)

北齐书法代表

1,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2,欧阳询,字信本,唐朝著名书法家,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

3,颜真卿,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唐代名臣、书法家。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4,柳公权,字诚悬,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5,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柳公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羲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颜真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欧阳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轼

关于北周书法,韦诞书法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