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本站的小编子芊,今天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书法很痛苦,甘苦书法的相关知识,希望能解决您的疑问,我们的知识点较多,篇幅较长,还希望您耐心阅读,如果有讲得不对的地方,您也可以向我们反馈,我们及时修正,如果能帮助到您,也请你收藏本站,谢谢您的支持!

书法很痛苦,甘苦书法

书法很痛苦

书法,是一门雅致高深的艺术。在字体的造型、笔画的运用、墨色的渲染中,蕴含着文化的精髓和艺术的魅力。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书法之路并非坦途,而是一条充满艰辛和痛苦的道路。

书法的练习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不断的积累。如同一棵参天大树不能一朝而成,一位优秀的书法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书法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揣摩和模仿前人的作品,并且持之以恒地反复训练。这种锲而不舍的态度,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煎熬和痛苦。

书法的练习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书法作品的完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反复推敲和雕琢的过程。每一次的练习都需要耐心和耐劳,需要将自己的心力倾注其中。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这是一种很大的负担和痛苦。

书法的练习需要具备很高的自律性和毅力。书法并非一种技巧性的活动,而是需要融入自己的灵魂和情感的艺术表达形式。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磨炼自己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要求。这种自律和毅力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痛苦和折磨。

尽管书法之路充满痛苦和无尽的付出,但是书法爱好者却能从中品味到甜蜜和快乐。书法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写字的技巧,还可以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在书法的世界中,能够感受到一种温暖和宁静,让人沉浸在忘却尘世的纷繁。这种甘苦交加的感受,正是书法带给人的独特魅力。

书法很痛苦,但也是甘苦相伴的。在书法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和汗水,但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书法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和表达。在书法的世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真实和纯粹,忘却尘世的喧嚣和纷扰。书法的痛苦,都在那深邃的字体中得到了化解。

书法很痛苦,甘苦书法

当然辛苦,书法这一古老而现代的艺术,多少人为它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书法史上那些成名成家的“书圣”“草圣”练习书法的故事耳熟能详,无论是作为书写的书法还是作为艺术的书法,不下功夫是出不了成绩的,即便是古代日常用毛笔写字,也要经过艰苦训练的过程。年代最早的唐代学堂老师体罚(打屁股)的画面,在敦煌莫高窟468窟《药师经变》壁画中。

我们每个人在上学的时候都有过被体罚的经历。在古代,学书法不过关的话是要体罚的,从上图看出,有个同学正被打屁股。大量事实证明,教育具有“强制性”,古今中外都如此。据资料美国50个州中有21个允许体罚学生,原则是:“教师可以用合理的适度的武力处罚学生。”英国、韩国、日本同样支持体罚,新加坡更不用说了允许公开鞭打。体罚学生只是方式和强烈程度的不同,没有本质的区别。

也许有人认为古人学书法容易得多,因为天天用毛笔呀,他们学习书法的方法和我们现在应该不一样,通过各类资料得到证据是,不但一样可能比我们还辛苦。在吐鲁番曾出土一字卷,是唐代僧人日常练习书法的草稿。通过这些残存片段,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字写五行,每行写十多个字,用功之深令我们惊叹。看来学书法没有速成,即便是日常用毛笔的古人,也要一个字一个字苦练。

有一本书法类出版物《魏晋书法残纸》,书中有两页残纸,反正面都有字迹。纸片的内容有“臣繇言”,应该是临摹钟繇的《宣示表》再一个,残片反正面都有字迹,说明古人很珍惜纸。还有个古人珍惜纸例子,宋代司马光写给范纯仁(父:范仲淹)的信札,就是用资治通鉴草稿的背面,一纸多用不浪费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就连司马光这样的大人物都如此珍惜纸,钦佩直至。要知道一张宣纸(练习纸)要经过多少遍工序,工人们付出多大的劳动,这种辛苦只有宣纸制造工人知道!《练字杂写》在唐代写卷中大量出现,是老师教学生练字的基本方法。老师在纸眉上从右向左写一行标准字,要求学生照着反复抄写,一般每个字会下三五十遍,让学童逐渐熟练宇型结构,还有老师批阅评语。顿首两个字在古人的信札墨迹中经常见到,写信会用到,那是必须要练好

古代敦煌的教育体系由官学、私学、寺学、社学四个层面组成。教学内容非常广泛,从启蒙教育到历史地理,从吉凶礼仪到音乐文学,从佛教典籍到医学历算,从阴阳占卜到堪舆之学,传统书法技艺的教授同样是门不可缺少的“必修课”。就学习范本及临写对象而言可分为两大类是名家经典作品。《王羲之兰亭序》临本,智永《千字文》临本,是典型的例子。名家名作是敦煌书法教育范畴里的“重点教材”,应该是中高级教材。

敦煌蒙书计有26种之多,而后世流传的仅有《千字文》《百家姓》等,其余如《兔园策府》《开蒙要训》《蒙求》《碎金》等均仅见于敦煌文书。遗书中出现的《开蒙要训》有30多卷,《干字文》大约50卷,它们是唐代最重要的蒙学教材。如《千字文》《急就章》《开蒙要训》《太公家教》《上大夫》《百家姓》《幼学文》《百行章》等“普及性教材”,一方面既是教授学生基本的识字认字,同时又具有字帖的摹写练习功用。大英博物馆藏《天宝八载三月令狐良嗣牒》(S2703)背面的字迹,是现存最为古老的学生习字作业的原件,也是件典型的作品,学生每天要临写200字,最后有日期和签名,有的还有老师的评语。

“高点”和“基点”作为唐五代时期敦煌书法教育的两个层次,是共同存在、平行前进的,它们有各自特定的教学对象,有固定范围的教材,当然也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从而也为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了很久书法还是写不好

你好,理论上书法是要每天都坚持的一种艺术,应为什么事情都是心理上重视了行为上才能有相应的反应,所以,我觉得你应该继续学习,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这种所谓的爱好和特长是属于你自己的事情,也是你生活和人生的一部分,我希望你可以自己重视起来,不要管他人的看法,自己的心是最诚实的,毕竟自己练得一手好字,与他人是没有相干的.他人的意见都是给你人生的中肯建议,希望你可以把握好自己的生活和爱好,呵呵,另外,我也是从小喜欢硬笔书法的,现在没事还是会联系,有了一种爱好就好象成为了习惯进而成为信仰,这是一种力量,希望你成功!

书法写不好怎么办

字写不好怎么办 你首先别有压力,字好不好首先在于你大脑组织形象的能力,也就是说你的大脑那一区域的区域智商,这是遗传的。写不好的人遗传的。字也可以锻炼,王羲之写字没有半点天定,他的朋友都说他是练出来的,这就是苦练。你不觉得苦就练不出来,觉得苦就一定有效果了。但是你要临摹固定的一个大家的字,别老是更换临摹物件,你自己写的话写多少年也不会有起色。找临摹的物件一定要找写起来最顺手的。因为那个字型最符合你的区域智商字总是写不好是什么情况? 我在小学时,我们班的同学字写得都很好,也从来没人买过字贴,老师教我们四年字:横平竖直。我们大家按照这个原则写出来都很工整,但是要想字型好看,喜欢哪个字型,就去观察字型结构,观察后再照着写,我感觉效果比较好。我为什么老觉得字写不好 1.练字应从哪种字型练起呢?学习书法的途径,传统观念认为应从唐楷入手,逆时而上,在写好楷书的基础上进一步练习南行、北碑、汉隶、秦篆。另一种观念认为从青少年手部肌肉发育尚不成熟的特点出发,可以从变化较少的秦篆入手,顺时而下,由行草而后楷书。这两种观念自有其道理。但我认为我们学习的硬笔书法与上文所述的毛笔书法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我们不能因循其练习方法,更不能受惑于先学毛笔后学硬笔的传统观念。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是硬笔,写不好毛笔字照样可以写好硬笔字,没有必要走弯路。练习硬笔字应从哪种字型练起呢?我认为:从青少年的手部肌肉发育特点及硬笔书法笔画粗细均匀,变化较少的特点出发,应从不求运笔快慢和轻重变化的字型练起。最好是印刷体中的黑体字,这种字型的美感主要表现在其结构上,我们可以通过对黑体字的揣摩分析,掌握字的结构。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爱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型刻苦练习。2.练字都应该练什么?首先要练眼,即认真读帖。宋代的书法家黄庭坚说:“古代人学习写字不都是依靠临摹,他们常常把古人的书法作品张挂在墙壁上,专心致志的观看它,看准了才下笔。”唐朝的欧阳询发现了晋代索靖写的碑,爱不忍离,索性坐下读碑三天。读的帖越多,眼力就会越高,就知道了如何写才好,好在哪里。有一个成语叫“眼高手低”,我认为:眼高是手高的前提。发现不了美,不知什么是美,就更谈不上创造美了。有不少同学以为书写潦草是所谓的行书,导致他们以丑为美的原因是他们“眼低手也低”。其次要练脑或说练心。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还要把写得好的范字牢牢地记在心里,把其字形深深地刻在大脑里,无论何时,一旦提到这个字,马上就能想出这个字在字帖上的形状。做到胸有成帖,脑有成字。第三要练手。练眼和练脑是为了搞清字该怎样写。心中能想出字的最好效果,手中不一定能写出这种最好效果,因为脑不一定能指挥得了手,手不一定能指挥得了笔。练手就是要达到心手一致,手笔一致的境界,所以练手也是至关重要的。练手主要是练指力、练腕力、练手感。写字的时间长了会感到手指发痛,手腕发酸,手不听使唤,多锻炼这一现象就会消失。经常帮老师在黑板上抄题的学生和办黑板报的学生写字往往又快又好,他们的指力和腕力就是如此练出来的。还要注意练手感,让大脑能指挥手,感觉到笔变成了手的一部分,变成了手的延伸,手能轻松的指挥笔,想快则快,想慢则慢,想轻则轻,想重则重,想写出什么样的效果就能写出什么样的效果。第四要练结构,因为练字的关键是掌握字的结构。字的结构是指字的笔画的长短比例及笔画间的穿插避让关系。谢晓东在歌曲《中国人》中唱道:“最爱写的字啊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方方正正做人要象他……”“方方正正”概括了汉字的结构特点。掌握了汉字的结构,写出了方方正正,结构美观的黑体字,将其笔画稍加变化就能写出宋体、魏体、楷体、仿宋体、庞体、司马体、隶书等各种字型的汉字。如果掌握不住汉字的结构,无论如何对字的笔画进行修饰,进行美化,都是难看的赘物,越变越难看。所以掌握字的结构,写好黑体字是练好一切字型的关键和基础。第五要练笔画。不少同学练过书法,他们从楷书练起,许多运笔的规则都忘了,只记住了顿笔。结果写出来的字拖拉累赘,状如鬼画符。我提倡大家从黑体字练起,抓住字形,取消顿笔。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笔画的写法和大多数同学在书写这些笔画时容易出现的毛病:①点,由左上方向右下方运笔,有一个运笔过程。注意“点”也是有长度的,不能厾成圆点。②横,由左至右平等运笔。关键是“横要平”,不能一头高一头低,或顿笔顿成波浪形。根据方块字......什么字永远写不好? 不好就是【孬】,不正就是【歪】,永远写不对的就是【错】。我的字怎么写不好呢? 总体上讲储一、态度要端正,有些人不重视写字,认为字写得好不好无所谓,只要答案正确,考试就能得满分,其实不然,把字写好,终身受益。二、写字的姿势要端正,姿势不正,写出的字也不会端正;眼睛离作业本太近,容易造成近视眼;做作业时弯腰驼背,写出的字歪歪扭扭,大大小小。三、要勤练,只有通过勤奋的练习。详细说来:怎 样 写 好 钢 笔 字(楷行书问答二十一则)□ 吴文环一、写字的字型已经成形,能不能改,怎样改法?答:能改,而且用不多久。很多同志认为:写字已经成形,年龄已经渐大了,不能改了……,这种看法不对。要知道,写好字并不是什么难事,也不是高不可攀,而是极其好学,只要你方法对头,改正旧的写字习惯。具体地说,在你练写的时候,必须端正写字的姿势和执笔方法,这是首要条件。现在列举先人练字二例,现结合本身体会,谈谈这个问题。大家知道,中国书圣王羲之,他先从卫铄学书,之后又多见先代名家钟繇等名著,遂改变初学。正是他,继往开来,把古朴的书体变成娇美流畅的今体,对楷、行、草书均有创造性的贡献,这就是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历史功绩。再说颜真卿,他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得法。他参用了篆书笔意,写出了端庄雄伟的楷书。是他开创了二王以外的新风格。我本身先从钟绍京的楷书摹法,后又从欧阳询、黄自元的楷书得法,在行书上追学黄若舟的笔法,自感距离尚远,自己仍须努力。但不论你写的字成形多少年,都是可以改的。有的同志提出:写钢笔字摹仿毛笔字帖行吗?实践证明,可以,其效果一样。写好钢笔字和毛笔字,不论年龄大小,不论你写字是否成形,只要勤字当头,下定决心,认识到对工作对前途有着相关的重要性,经过一番努力,是能写好的。起步虽晚犹可追,古往今来,有许多三十而立后学成才的名师。宋朝的梁颢,八十二岁才考上进士,他咏道:“也知少年登科好,争夺龙头属老成。”明朝李贽,弃官就学,立志著书的时候已是五十四岁了,他的名著《焚书》,《藏书》先后在六十四岁和七十三岁时完成的。成就的取得,不在于年龄大小,关键在於志向和恒心。二、写字应当从何学起?答:先要选好你所理想的字帖,又要考虑是否近似你所写的字形,选先看上几遍,分析其中字形要点和结构的规律。这叫“意在字先”,然后用透明白纸先描摹,后临摹,熟记每个字中的关键部位。具体步骤分述如下:写字的姿势和执笔(1)坐要正,肩要平,背要直,身子和头部不能歪,更不要低;两眼距桌面约一尺,前胸距桌沿约三寸。(2)执笔要正,笔尖应直向前,切忌内斜,(只要掌心放平些,笔尖就自然向前);食指指尖距笔尖约一寸。拿笔不正或笔尖向内斜,就写不好捺,写不好横,写不好钩,很难顺手,甚至每写一笔,就得挪动一下右手。写出的线条一无骨气,二无韵律,字形也就谈不到舒展大方。(3)笔杆的斜度,写大字拿笔往上些,笔杆斜度要稍大,写小字往下些,笔杆斜度稍小。一般的斜度应倾斜在食指关节处,超过这个部位,写出的笔画,不是拘泥,就是呆板。笔杆斜度不适当,笔速要受到局限的,并且不可能写出飘然、神韵的字形来,因此不应倾斜“虎口”处。(4)握笔要轻松,运笔才自如;握笔太紧,写出的字,不能开阔大方。据在中学讲课所见,一个有五十人的班级里,就有四十五人拿笔不正或笔尖向内斜,大学里也是正是这个缘故,这些同学写出的字,钩不象钩,捺不象捺,笔画全是平拖堆砌。前已说过,写字好坏,在姿势和执......字写不好怎么办? 为什么会写不好字呢?原因很多,如不重视写字,认为写字好不好无所谓等等。除了解决对写字的态度不端正以外,有两点如能做到,对写好字会有很大帮助的:(1)写字的姿势要端正。有个小学生说:“以前,我写的字东倒西歪,小的像蚊子,大的像苍蝇,爸爸说是画鸡爪子。我下决心练习写字,劲头挺足,但收效不大。后来我找到了毛病:是写字的姿势不端正,眼睛离桌面太近,歪著头,斜着眼,写出来的字就歪歪斜斜。后来,我改正了这个毛病。再经过练习,字就写好了。”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为了悬空握笔,就加强臂力的练习。75岁高龄时,能将双手握在两把藤椅背上,悬空上下活动数百下。这样大的臂力,当然写字不会无力,写出的字时就不会东倒西歪了。(2)只有勤练才能把字写好。以“书名雄天下”的文征明,小时候并不特别聪明,青年时期字锭写得不好。参加生员考试时,因为字写得不够格而落选。他决心把字写好,规定自己每天专心临摹智永《千字文》小楷一遍,养成习惯。他成了著名的书法大师,还是每天写一遍,到老不休。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时侯看到父亲写得一手好字,心里非常羡慕,便向他父亲请教写好字的“秘诀”。王羲之郑重其事地对他说:“你想知道写字的‘秘诀’吗?在我们家那18缸水里面。把那18缸水写完了,‘秘诀’就出来了。”王献之听了父亲的话后,勤学苦练,坚持不懈,终于成了有名的书法家。孩子字写不好怎么办 一.写字前的准备写字训练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字前准备尤为重要。它可以充分反映一个孩子对于写字的重视程度,所以写字的前奏,也列入了常规的训练。1.注意手的清洁写字前,要求学生把手洗净,保持手的清洁,以免把本子弄脏。2.充分准备笔和橡皮笔与橡皮就好像战斗的武器,是写好字的保证。因为孩子年纪小,用笔往往偏于用力,以至于容易把笔芯弄断,而笔芯的粗细也直接影响到写字的质量。太粗,影响字型的美观。太细,又容易划破纸张,不利于书写的正常进行。而对于橡皮的使用,学生往往在没擦干净的情况下就急著在其上写字,,况且橡皮使用一小段时间,表皮就会变脏,既不卫生也影响涂改的质量。目前市面上销售的橡皮大致分两类。一类是有形有香味的彩色橡皮,好看好闻但不好用;另一类是绘图橡皮,这一类橡皮对错处的涂改很干净。我便要求学生用后一种并检查是否干净清洁。3.练字先练姿写好字,姿势是关键,而对于低龄儿童,要养成正确性的写字姿势要长抓紧不懈。反复抓,抓反复。练习握笔姿势,一般我都采用几字诀的形式进行互查,如“老大老二不打架,一夹,二顶,三收”“活动手腕”等,练习坐姿,常用“脚稳,身正,肩平,臂开”“一寸,一拳,一尺”等进行练习,互查。一个学期下来,经过以上环节常抓不懈的训练,学生对写字的重视意识大大增强,这为后一环节的书写打下了坚实的伏笔,无论是外显的用品,还是内化的书写意识。二.书写中培养全神贯注的品质书写是一项技巧性很强的技能,它融合了一个人的对字形的感知,间架的空间的感受及运笔的方法。而对于一年级的小孩子,要想达到以上技艺,非要严格有效的长期训练,起初的阶段,主要是培养他对字形的感知和间架结构初步的空间感受及用笔的一些基本方法。这,就必须要求孩子在写字时要全神贯注。1.仔细观察仔细观察,才能把字的形体看清笔顺,不至于多笔少画;仔细观察,才能看清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间架结构如何,是左窄右宽,还是上小下大;仔细观察老师的书写示范,才能看清关键的笔画如何书写。学生一旦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品质,对今后的各项学习与活动将大有益处。2.边写,边想,边记边写,边想,边记,是写好字的重要而有力的保证。学生因为年岁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手的肌肉动作不是很容易运作到位。要养成学生边写边想边记的良好行为习惯,是把字写规范的重要环节,也是今后提高写字水平的重要基石。每个人,要能很好的完成一件事,凭的不是单一的动作行为,单一的动作行为只能“做到”,而是否能“做得好”。要“做得好”,就必须要大脑思维的积极参与,既要想,要记。学生也只有在写前,想想,应该怎样把字放到田字格里,这个字关键的是哪一笔,怎样把它写好来;定的时候想想怎样运笔,哪些笔画轻,哪些笔画重,哪些快,哪些慢;写后对照一下字贴,哪个地方不像,在写一下字的时候就特别要注意那个地方。当学生写到第三或第四个字的时候,我一般要求学生边写边记,记住你是怎样写好这个字的,记住你写得很没有把握的地方,进而为练字提供明确有效的指向。苏教版的小语教材,文后都编排有描红部分,可就目前教学上的配置,在没有习字册的情况下,仅进行一遍的描红练习是很难写好字的,写字教学的关键还是临摹。学生在书写“马”字时,往往在......每个字都认真写,为什么就是写不好 太刻意去追求,太急功近利。写好字,即使是书法名家也不一定每个字都写好。比如王羲之,兰亭序。醉酒后偶尔写成遂成千古佳作,醒来后他要再写,居然怎么也写不出那个神韵了!所以我认为写好字,需要坚持不断,至于写到出神入化的水平,那需要某一时刻的灵光一现。采纳下孩子总写不好字怎么办? 有些孩子字总写不好,这里的原因有许多,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幼儿在准备入学的这个年龄段还不具备完善的写字条件和技能。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手部小肌肉发育还不完善,而书写汉字对于手指力度、书写姿势、手指控制力、空间感觉的要求都很高。这样的反差使幼儿书写汉字时往往握不好笔,控制不好线条的起止和方向,运笔吃力不灵活,对于汉字的组合概念缺乏,写出的字歪歪扭扭,比例失调,多一笔少一笔,该出头时不出头,不该出头时又出头。 2.写汉字时要求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要很好。因为幼儿是边看边写,眼睛要监督和控制手书写的方向、形式和距离。如果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差,自然写起字来很费劲了。 3.幼儿空间方位知觉能力发展不足。汉字是具有上下左右结构的“图画”,如果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能力差,会出现颠三倒四的情况。比如“7”字倒著写,“丁”字竖钩的朝向向右反了。一些更复杂的汉字,幼儿一般是很难看出间架结构的,写起来更困难。 对于孩子的字写不好的现象,家长要逐一分析原因,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发育水平,不要一味强求孩子书写汉字,特别是不要一开始就写很复杂的汉字,也不要要求孩子在一个很小的田字格里书写汉字。因为孩子写不好字就打骂和呵斥就更是错上加错了。 有助于书写准备的练习有哪些呢? 1.在图画中让孩子找不同,培养孩子的细节观察力。 2.从临摹,绘画中培养孩子对笔的控制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3.多让孩子做做手工和家务劳动,让孩子在动手中提高手部肌肉能力。发觉现在的年轻人都很少写字,且字写得都不好?这是为什么? 科技越来越发达,导致人们更加倾向于使用便捷的输入方式,但却忽略甚至丢弃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这是不应当出现的情况。

甘苦书法

散之(1898年11月20日—1989年12月6日),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生于江苏南京市江浦县(今南京市浦口区),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七颗松村庄,诗人、书画家,尤擅草书。

林散之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与李志敏并称“南林北李” ,被誉为“草圣” ,林散之草书被称之为“林体”。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对现代中国书法艺术事业的贡献,真可谓“功莫大焉”。

林散之书法经验100条

1. 谈门径

◆陈慎之问:为什么日本人写的这么好?学的高,非晋唐法帖不写,所以不俗,法乎上也。

◆先写楷书,次写行书,最后才能写草书。

◆写字要从唐碑入手,推向魏汉;再从汉魏回到唐。

◆宜学六朝碑版,继学二王,再进而入汉魏,其气自古不俗。草书宜学大王《十七帖》精印本;行书宜学僧怀仁《集圣教序》,有步可循,自然入古不俗矣。

◆学近代人,学唐宋元明清字为适用。

◆唐宋人字,一代一面貌,各家各面貌。他们一个也不写汉隶,因为用不上,练练笔力是可以的。但要先学楷、行。

◆李邕说:“学我者死,叛我者生。”要从米、王觉斯追上去。

◆欧阳修青年时代诗、文、书、画样样学。有人说你这样不精一项是不行的。于是,他便专攻诗、文,成了大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样样都精。学要专一。

◆怀素在木板上练字,把板写穿了,可见苦练的程度。也因为千百年不倒……

◆多种帖多写一些有好处,但要化为自己的字体。怀素就是写他的草书,赵孟頫是行书,苏、米也就是那么二种行书体,而不是正、草、隶、篆样样精通。

◆真学问是苦练出来的,做不得假。可用淡墨汁或水多写写,手腕活。(与庄希祖谈)

◆学写字,二三十岁就要学会笔法。字写的不好,是功夫问题,方法要对,方向要对。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提高。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风气,看到草书神气,一开始学字就潦草。不知草书是经过多少年甘苦得来的,要在规矩中下苦功夫才是正道。

◆书法很玄妙,不懂古人笔墨,难以成名。向唐宋人学,一代有一代的面目。汉碑,晋人就不学了,练功夫是可以的;楷书学宋人的就很好,楷书是很难的,学好不容易。

◆董其昌书不正为正。气足。难学。从米、王觉斯追上去,用墨要能深透,用力深厚,拙从工整出。林散之先生的童趣

◆定时、定量、定帖。

◆最好每天早晨写寸楷二百五十个,临摹柳公权玄秘塔,先要写得像,时间最少三年,因为这是基础。

◆写字,一定要研究笔法和墨法,要讲究执笔,讲究指功、腕功和肘功。写字时要做到指实掌空,先悬腕而后悬肘;临帖要先像后不像,先无我后有我,先熟后生,有静有动,意在笔先,抱得紧放得开。日久天长,就能达到瓜熟蒂落,熟能生巧的境界。(与范汝寅谈)

◆要近学古之贤者,他们成名不是偶然,实有独到之处。总之先学一家,不宜学时人,不宜学近代人(与张尔宾谈)

◆写字并无秘诀,否则书家之子定是大书家。事实上是很多人重复父辈,由于拓趋于保守,修养差,有形无神。

◆一般人习字,先正楷,再行草,而后篆隶。

◆先得笔力,继则退火气,使气魄遒劲而纯。

◆下笔硬的人可习虞世南、米南宫、赵孟頫。不宜学欧字,免得流于僵板。

◆有人开头便学草书,不对。林老与学生

◆用功学隶书,其次学行草,唐人楷书亦可。

◆书法亦可以从魏晋六朝入手,先用方笔习《爨龙颜碑》,小字兼学《乐毅论》、《黄庭经》,严整不苟。再入唐人,写柳公权《破邪阵》。可以多读几家帖,有所选择。

◆先赵,再米,上溯二王,也是一条路。

◆听老师讲课,要以食指划自己膝头,使腕部灵动不僵,久之也是一门功夫。

◆可以写行书练腕力,笔画要交代清楚,一丝不苟,不能滑俗。写张纸条子也不能马马虎虎,滑不可救药。

◆天天练是必要的。但要认真不苟。从前杂货铺管帐的一天写到晚,不是练字。

◆人无万能,不可能样样好。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林散之先生与赵朴初先生

◆不能见异思迁,要见一行爱一行。学好一门就不容易!怀素只以草书闻名。

◆东坡学颜,妙在能出,能变,他只写行、楷;米南宫未必不会写篆隶,但只写行,草也不多;沈尹默工一体而成名。

◆得古人一、二种名帖,锲而不舍,可望成功。

◆涉猎过广,一行不精,也难有成就。王夫之说:“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对碑帖看不进去的人,肯定学不进去。《林散之序跋文集》

◆小孩子学书,要先由楷入行,由行入草,打好基础。否则钉头鼠尾,诸病丛生,要改也就难了。

◆学楷书之后,应由楷入行,不能一步就入草书。不然,易于狂怪失理,钉头鼠尾,诸病丛生。

◆范(培开)先生可惜没有走这条路,学唐碑之后就攻草书。当时就有识者评他太狂,太怪了。一步之差,终身不返,可惜!可惜!

◆学王(羲之)就是随意浓淡不拘,求神似,不求形似。

2. 谈工具

◆旧纸。纸不独质量好,又要陈纸,几十年。(与陈慎之谈)

◆厚纸用墨要带水;薄纸、皮纸要用焦墨写。

◆紫毫写不出刚字来,羊毫才写得出来。——与庄希祖谈

◆上海有位书法家说,他不喜欢用羊毫,更不喜欢用长毫。他真是外行话,不知古人已说过,欲想写硬字,必用软毫,唯软毫才能写硬字。可惜他不懂这个道理。

◆论用笔之道,笪重光专论此事,软毫才能写硬字,见笪重光《书筌》。(与魏之祯、熊百之等谈)日本书法名家青山杉雨书赠林老“草圣遗法在此翁”◆有人以短狼毫笔写寸余大字,这样写上六十年也不出功夫。

◆要用长锋羊毫。

◆软毫才能写硬字,硬笔不能写硬字,宋四家、明清大家都用软毫。

◆予曾用长锋羊毫,柔韧有弹性,杆很长,周旋余地广,特命名为“鹤颈”、“长颈鹿”,不意笔厂仿造甚多,用者不乏其人。

◆墨要古陈轻香,褪尽火气者为上。

◆松紫微带紫色,宜作书。

◆砚以端石为佳,上品者作紫马肝色,晶莹如玉,有眼如带。

◆歙砚多青黑色,有金星、眉纹、帚纹以分次第。金星玉眼为石之结晶,沉水观之,清晰可见。林散之先生和学生◆端歙两种砚材都在南方而盛行全国,在北方洮河砚材亦很名贵。洮河绿石绿如蓝,润如玉,绝不易得。此石产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一带。洮河绿必是碧绿之上现兰色,备有蕉叶筋纹最为名贵。宋代文人对洮砚推崇备至,称赞最力。黄山谷赠张文潜诗道:“赠君洮绿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张和诗云:“明窗试墨吐秀润,端溪歙州无此色。”抗日战争时期,我得一碧桃小砚,十分可爱,因之题一绝句,铭刻其上:“小滴酸留千岁桃,大荒苦落三生石。凄凉曼倩不归来,野色深深出寸碧。”

◆古砚扪之细润,磨墨如釜中熬油,写在纸或绢上光润生色。其形多长方、长圆。正方形两片相合者叫墨海。

◆古人藏砚,多有铭文或跋语,刻工以朴素、大方、高雅、古拙而见重艺林,小巧、匠艺、雕琢伤神,会委屈好面料。纪晓岚铭其砚曰;“天然一石,越雕越俗。”是有感而发。

3. 谈笔法

◆功夫须在用笔,画之中间要下功夫,不看两头看中间,笔要能留。——与陈慎之谈

◆握笔不可太紧,要虚灵。

◆右军有四句话:平腕竖锋,虚左实右,意在笔先,字居心后。…东坡讲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王右军讲执笔之法,虚左实右,意在笔先,字居心后。

◆包世臣的反扭手筋不行。做作。

◆执笔要用力。不用力还行吗?要虚中有力,宽处亦见力。颜鲁公笔力雄厚,力透纸背,无力如何成字?王大令下笔千钧。力要活用,不要死的;死力不能成字。

◆写字要用劲,但不是死劲,是活的。力量要用在笔尖上……

◆执笔要松紧活用,重按轻提。

◆写字要运肘,运臂,力量集中。光运腕,能把字写坏了。腕动而臂不动,此是大病。千万不能单运腕。

◆腕动而臂不动,千古无有此法。

◆拙从工整出。要每一笔不放松,尽全力写之。要能收停,不宜尖,宜拙。

◆笔要勒出刚劲,不能软而无力。

◆笔要写出刚劲来,笔乱动就无此劲了。晚年林散之先生挥毫

◆不要故意抖。偶而因用力量大而涨墨出来,是可以的。中间一竖要有力,圆满,不让劲。写得光润,碑上字的毛,是剥蚀的缘故,不能学它的样子。

◆笔要振迅。规行矩步是写不好字的。写字要在有力无力之间。太快!要能留得住。快要杀得住。米字也是骏快,也是要处处能停。

◆写字快了会滑,要滞涩些好。滞涩不能象清道人那样抖。可谓之俗。字宜古秀,要有刚劲才能秀。秀,恐近于滑,故宜以缓救滑。字宜刚而能柔,乃为名手。最怕俗。

◆现代人有四病:尖、扁、轻、滑。古人也有尖笔的,但力量到。

◆枯、润、肥、瘦都要圆。用笔要有停留,宜重,宜留,要有刚劲。

◆平,不光是像尺一样直。曲的也平,是指运笔平,无菱角。

◆断,不能太明显,要连着,要有意无意中接得住。要在不能尖。

◆要能从笔法追刀法。字像刻的那样有力。

◆要回锋,回锋气要圆。回锋要清楚,多写就熟了。

◆屋漏痕不光是弯弯曲曲,而且要圆。墙是不光的,所以雨漏下来有停留。握笔不可太紧太死,力要到笔尖上。(与庄希祖谈)

◆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而变,要能理解此中道理。

◆字硬、直,无味。

◆字,不看两头看中间,每一笔不放松,尽力写之。(与桑作楷谈)

◆写字,一定要讲究笔法和墨法,要讲究执笔,讲究指功、腕功和肘功。写字时要做到指实掌虚,先悬腕而后悬肘。…… (与范汝寅谈);古人书法嫉尖,宜秃、宜拙,忌巧、忌纤。古人论笔,用笔需毛,毛则气古神清。

◆古人千言万语,不外“笔墨”二字。能从笔墨上有心得,则书画思过半矣。(与徐利明谈)

◆写寸楷即可悬肘。先大字,后渐小,每日坚持20分钟,逐渐延长。

◆运笔直来横下,看字要着重笔画中间,逐步养成中锋习惯,终生受惠。

◆无基本功悬腕则一笔拖不动。

◆东坡论书,握笔要掌虚、指实。

◆圆而无方,必滑。

◆方笔方而不方,难写。

◆可以内圆外方,不方不圆,亦方亦圆;过圆也不好,柔媚无棱角。正是: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觉更方。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钟王。

◆书家要懂刀法。

◆印人要懂书法。行隔理不隔。

◆笔笔涩,笔笔留,何绍基善变,字出于颜,有北碑根基,正善于留,所以耐看;古人作书,笔为我所用,愈写愈活,笔笔自然有力,作画也一样。

◆悬肘是基本功之一,犹如学拳的要“蹲裆”,蹬得直冒汗,水到渠成,便能举重若轻。

◆游刃有余,举重若轻。马鞍山,林散之先生艺术馆

◆力量凝蓄于温润之中,比如京剧净角,扯起嗓子拼命喊,声嘶力竭,无美可言,谁还爱听?

◆看不出用力,力涵方能回味。

◆有笔方有墨。见墨方见笔。

◆不善用笔而墨韵横流者,古无此例。《林散之序跋文集》

◆写大字要用臂力,不能光用腕力。用臂力才能力透纸背,这是真力。

◆写字时手不能抬得太高,也不能拖在要上到下一样平,这叫平肘。还要虚腕,虚腕才能使手中的笔自由转动,随心所欲。

4. 谈墨法

◆写字要有墨法。浓墨、淡墨、枯墨都要有,字“枯”不是墨浓墨少的问题。

◆多搞墨是死的,要惜墨如金。

◆怀素能于无墨中求笔,在枯墨中写出润来,筋骨血肉就在其中了。

◆王铎用干笔蘸重墨写,一笔写十一个字,别人这样就没有办法写了,所谓入木三分就是指此。

◆把墨放上去,极浓与极干的放在一起就好看,没得墨,里面起丝丝,枯笔感到润。墨深了,反而枯。枯不是墨浓墨淡。(与陈慎之谈)

◆笪重光论用墨:磨墨欲浓,破水写之方润;厚纸用墨要带水,薄纸、皮纸要用焦墨写。用墨要能深透,用力深厚,拙中巧。林散之先生墓

◆会用墨就圆,笔画很细也是圆的,是中锋。

◆用墨要能润而黑。用墨用得熟不容易。

◆笪重光:“磨墨欲熟,破水写之则活。”熟,就是磨得很浓。然后蘸水写,就活了。光用浓墨,把笔裹住了,甩不开。——与庄希祖谈

◆早年闻张栗庵师说:“字之黑大方圆者为枯,而干瘦遒挺者为润。”误以为是说反话,七十岁后,我才领悟看字着重精神,墨重笔圆而乏神气,得不谓之枯耶?墨淡而笔干,神旺气足,一片浑茫,能不谓之润乎?

◆“润含春雨,干裂秋风。”不可仅从形式上去判断。

◆墨有焦墨、浓墨、淡墨、渴墨、积墨、宿墨、破墨之分,加上渍水,深浅干润,变化无穷。“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墨要熟,熟中生。磨墨欲熟,破之用水则润,惜墨如金,泼墨如渖,路子要正,切勿邪途。

◆有笔方有墨。见墨方见笔。笔是骨,墨是肉,水是血。

痛字书法

写毛笔字分为练习书法和挥毫泼墨两种,练习书法是一个很枯燥的过程,不仅要静下心,而且每次练习的时间也不短,坐在那里肯定会不舒服的。

而后者就不太能牵扯到腰酸脖子痛的问题,因为站在那里卷起袖子就是一阵恣意挥洒。其实练习书法最正确的姿势就是要像每个规整的楷书一样,容不得有任何吊儿郎当的感觉。

坐的时候一定要坐的挺拔,双腿并拢,不能翘二郎腿,胸口和桌面有一拳头的距离。桌子凳子的高度也要合适,桌子不能太矮,凳子不能太高,这样都会让人很不舒服的。其实除了姿势以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每天给自己规定一个写作时间,比如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中途要站起来抻抻懒腰,走动走动,如果太忘我了,估计写着写着头就趴下去了,脖子疼都是小事,眼睛趴近视了就不好了。

在这里,我给大家教一个很简单的可以放松脖子和后背的小方法:最好采用站姿,两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背要挺直,目视前方,然后深呼吸,吐气的时候下巴抬起来,然后用下巴牵引着你的头往前伸,直到不能再伸展为止。

下巴活动轨迹其实是一个圆,吐气完成你的圆也刚画好,这算一次,做的时候要缓慢的,心无旁骛,活动的时候背尽量不要动,这样才有效果,以上方法每次练习一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在外人看来这个动作有点怪,不过效果真的很好,而且还可以治疗颈椎病,它还有一个非常好听地名字,“仙鹤点水”。其实不管学习什么都要注意休息,不要到脖子和背都落下病根了,书法还没有练习好,这岂不是很惨?

关于“书法很痛苦,甘苦书法”的具体内容,今天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