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分享书法袁安碑,袁安碑字帖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书法袁安碑,袁安碑字帖
袁安碑,又称袁安石碑,是中国古代著名碑刻之一。该碑刻于北魏时期,由袁安所题,因此得名袁安碑。袁安碑字帖是以袁安碑为蓝本制作的字帖,用于传承和学习袁安碑字的书法作品。
袁安碑始刻于公元547年,位于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该碑高235厘米,宽118厘米,整体造型庄重大气,字体刚劲有力。袁安碑字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书法界的经典之作。
袁安碑字帖以其端庄、刚劲、秀丽的特点闻名于世。其字体笔画遒劲,结构严谨,每一笔每一画都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整个字帖以小篆为主,字体规整、清晰,每一字都如艺术品一般,给人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无论是书法爱好者还是学习者,都能从中感受到袁安碑所蕴含的深厚内涵。
袁安碑字帖的学习对于书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模仿和学习袁安碑字体,可以锻炼自己的笔画书写能力,提高字体的规整度和美感。学习袁安碑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领会中国传统书法的精髓,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袁安碑字帖的独特价值在于其艺术魅力和文化的内涵。它的存在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展现,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和欣赏袁安碑字帖,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袁安碑字帖是书法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内涵,成为了书法界的经典之作。通过学习和欣赏袁安碑字帖,我们能够更好地领会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让我们一起珍视袁安碑字帖,传承中华文明的瑰宝。
书法袁安碑,袁安碑字帖
这是一个比较有名的碑帖,集字对联需要个人自己来做具体工作,为您奉上有关的介绍,请参考:中国东汉碑刻。全称"汉司徒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公元92)立。原石出土地点不详,1929年在河南偃师县城南辛家村发现,现藏河南博物院。碑高1.53米,宽约0.74米。篆书,共10行,满行16字,下截残损,每行各缺 1字,故现存15行字。除第8、10两行为不满行外,其他行下一字均缺(现已考出),仅存139字。字体结构宽博流畅,笔画较瘦。碑侧有明万历二十六年题字。碑中间有穿,位置较低。袁安碑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用篆书写就的汉代墓碑。内容主要记载袁安的生平,与《后汉书·袁安传》基本相同,但较简约无赞颂铭辞。碑上有圆形碑穿在第五、六行之间,正当碑中,为汉碑之所仅见。由于该碑发现较晚,字口锋颖如新,书法浑厚古茂,雄朴多姿,线条纤细婉转,体态遒劲流畅,飘逸圆融中尽显端庄方正,是汉代篆书的典型代表。现代书家费声骞评《袁安碑》:"此碑笔画瘦劲,纤而能厚,结体宽博,运笔圆匀,碑字清晰,可供学篆取法善本。
袁安碑书法作品
袁安碑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用篆书写就的汉代墓碑。碑文共10行,满行存15字,内容主要记载袁安的生平,与《后汉书·袁安传》基本相同,但较简约。碑上有圆形碑穿在第五、六行之间,正当碑中,为汉碑之所仅见。由于该碑发现较晚,字口锋颖如新,书法浑厚古茂,雄朴多姿,线条纤细婉转,体态遒劲流畅,飘逸圆融中尽显端庄方正,是
汉代篆书的典型代表。现代书家费声骞评《袁安碑》:“此碑笔画瘦劲,纤而能厚,结体宽博,运笔圆匀,碑字清晰,可供学篆取法善本。”
和那时的其他碑刻一样,《袁安碑》是一块没有署上作者姓名的无名氏作品。关于这块碑刻的篆书特色,启功先生曾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评价:“字形并不写得滚圆,而把它微微加方,便增加了稳重的效果。这种写法,其实自秦代的刻石,即已透露出来,后来若干篆书的好作品,都具有这种特点。”
由此可知,为了增加稳重的艺术效果,《袁安碑》有着它“微微加方”的个性特征。如“司徒公汝南”等字,除了“公”字偏方以外,其他都以方而偏长为主,这就不仅稳重,而且又着实的有点儿峻拔了。行笔的线条,篆书崇尚“婉通”。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袁安碑》上的哪一个字的哪一笔,都显示了一种曲笔婉畅,直笔流通的美韵。和以《泰山刻石》、《峄山刻石》为代表的秦篆相比较,在用笔上,汉篆还一变秦篆的圆转整饬为微微带上些提按和方折的味儿,如碑中“汝”字“水”旁中间一笔偏于中上部分的略略提起,“授”字“扌”旁短横和“受”旁“一”的转折变方,就是很明显的几处。
然而不管是字的结体也好,用笔也好,它们终究是统一于整个书法文字造型中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微微加方”的字形加上婉转流畅的线条,显得刚健中含婀娜。而婉转流畅的线条结合“微微加方”的字形,则又于流美中略见挺朗。由于《袁安碑》在线条上做了某些提按、方折的处理,因此就其总的艺术效果来说,笔画圆润,线条流畅,骨力劲拔,柔中带刚,字体方正,结构严整,端庄雍容,稳重朴素,是汉代小篆书法的杰作,在汉代小篆中堪称第一。
袁安碑的刻立年代,学术界存在一定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袁安碑刻立于永元四年(92年),提出这种观点的原因,是因为碑末有袁安“永元四年(三)月癸丑薨,闰月庚午葬”之语,《后汉书》有袁安永元“四年春,薨;朝廷痛惜焉”的文献记载,文物、文献两相合,这似乎也符合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另一种观点认为,袁安碑并非刻立于永元四年。质疑袁安碑刻立于永元四年的原因,主要是抓住了袁安碑中的一个关键词——孝和皇帝,孝和皇帝是东汉第三个皇帝刘肇的谥号,袁安碑中称“孝和皇帝”,说明此碑刻立时,孝和皇帝已经崩逝了,根据《后汉书·孝和孝觞帝纪》的记载,孝和帝于元兴元年(106年)崩逝。
袁安碑集字创作作品
您好,根据我学习书法的经验,从篆书和隶书入手比较好,因为篆隶在技术上相对简 单,在气息上很高古。
可以先学篆书里的中锋行笔,再经由隶书掌握方笔。方与圆是笔法构成的最基础的表达方式,这些技法为之后的楷书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同时又解决了重要的气息问题。可以系统地学习唐楷,在颜真卿处学会把笔铺展开,在欧阳询处学骨力和结构,在褚遂良处学线条的表现力,再在虞世南处学到一种由精神到笔端的虚静……如此再到行书、草书,都有次第。
我把自己学习的顺序分享一下,供您参考。
从临写《峄山刻石》入手,通过一段时间练习使线条达到“圆、转、厚、通”,为书法打下良好基础,然后可以临写邓石如的《白氏草堂记》和吴让之的《宋武帝与臧焘敕》等,感受一下篆书墨迹作品;然后可以练习一下经典的隶书碑刻如《张迁碑》,《曹全 碑》等,再写写汉简如《居延汉简》,清人隶书如伊秉绶作品等感受一下墨迹隶书。之后再选择合适的楷书字帖临写,比如颜真卿大人的《勤礼碑》,欧阳大人的《九成 宫》,虞世南大人的《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大人的《雁塔圣教序》等,学习唐人书法的法度,提高对字的结构的认识。之后可以临临小楷的经典法帖如钟繇《宣示表》,王羲之《黄庭经》,王献之《玉版十三行》,钟绍京《灵飞经》,赵孟頫《道德经》等,练习对毛笔笔尖弹性的认识及 控制。接着再进行行书的学习,比如练习智永禅师《千字文》,怀仁禅师的《集字圣教序》,王羲之的《兰亭序》,赵孟頫的《洛神赋》等等,继续练习对毛笔的控制。之后,可以选择再喜欢的隶书、唐楷、魏碑、行草书等等进行临写,增加见识。临写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开始脱帖进行创作。
袁安碑集字
学习书法要继承前人的经验,首先要选好临写的范本,即选帖。选帖即是拜古人为师。我国历代优秀书法家的书法艺术的高度成就,也是在学习前人的书法艺术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他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在结体运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规律,创作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受人喜爱,使他们的作品千古不朽,成为后人学习书法入门的楷模。后学者掌握了他们这套写字的规律,为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打好基础,从事书法艺术就能登堂入室了。选帖很重要。选好帖,就要恭恭敬敬地学,学得惟妙惟肖,即称为“入帖”了。有人怕学像了就跳不出来了,产生疑虑,其实是不必要的。正如明代倪苏门在《书法论》中所说:“必须取古之大家一人为宗主,门庭一定,脚跟牢把,朝夕沈酣务使笔笔肖似,使人望之即知是此种嫡派,纵有誉我、谤我,我自不为之动。”如果朝三暮四,就会影响基本功的练习。到了确实掌握了一家书法的规律,字字写来确是“此种嫡派”,那时候你的基本功力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书法的结体和笔法都有一定的认识和研究。通过实践,在提高对书法艺术认识的基础上,然后多找几家书帖,临习研究,知其长处和短处,加上其他文学艺术修养的提高,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就能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这也就是“出帖”了。这是一生所 追求的事。历史上许多著名书法家的经验都足以证明这点。他们都能写许多家的字,达到真伪莫辨、以假乱真的程度,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如宋代的米芾,他的行草书,初学颜真卿,后学柳公权,通过临写,又认为柳字出自欧阳询,然后又学欧字,又觉得欧字如同印版排算,继学诸遂良,最后又学王羲之、王献之。《宋史本传》说他“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他掌握了晋唐这些著名书法家的笔法,最后形成自己沉著痛快、洒脱飘逸的米字风格。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也都如此,他们的临写功夫都很深,写的古帖都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但个人风格又很鲜明,书法造诣很高,成为一代书家。所以只有在深厚的基本功力和艺术修养的基础上,才能开出自己风格独特的鲜艳的艺术之花。我国的书法艺术作品浩如烟海,能作为范本的各种书体,各种风格流派的碑帖也极为丰富。初学者究竟根据什么来选择作为自己学习书法起步的范本呢?从字体来说,有篆、隶、草、行、楷书,还有一般所称的“魏碑体”,实际上指的是带有隶意的楷书,开始时应该先学哪种体?从字形讲,有大字、中字、小字,练习时应该选择哪号字合适?至于从风格流派来说,那就更多了。这当中有没有循序渐进的问题?有没有便于学习的规律?应该说是有的。任何一种学习,都要经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过程。这种过程就是循序渐进。它符合人们思想规律和掌握知识技能的规律,因此也是学习的科学规律。问题是如何运用到学习书法中来。这里且不谈在临写掌握结构和笔法过程中循序渐进的问题,只谈字体和字形的问题。从字体上讲,有人主张从隶书或魏碑开始,认为学习隶书和魏碑对训练基本功有利。当然从学习魏碑开始未尝不可,因为它已经属于楷书范畴了。如果从隶书开始练习,只从掌握隶书体出发自然是可以的,但如果从隶书开始掌握结构、笔法的基本功力,成为掌握各体的基础来说,我认为不如从楷书开始,从目前初学者看,大多从学楷书开始,篆、隶、楷、行、草五体,楷书结构的排列正好是中间阶段。它是从隶书演变过来的,如果把楷书写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笔法即是隶书。将楷书写得简便流动一些即是行书,行书再写得简便草化即是今草。如果从隶书开始,就难以掌握楷书的笔法,因为楷书的笔法要比隶书丰富复杂。可见,练好楷书基本功可以作为练写各体的基础。有了楷书的功底,掌握了楷书的间架结构和笔法,再写魏碑、隶书和行书、草书,乃至篆书,就可以事半功倍。楷书又可以使魏碑、隶书的结体笔法得以丰富和变化,如诸遂良的楷书;楷书渗人行书、草书笔法可以增加灵动,如赵孟頫的某些楷书碑字。有些初学者急于练习行书、草书,由于没有楷书的基本功力,虽然写得“龙飞凤舞”,但没有字型的基本规矩和点划的基本功力,结果事倍功半,走了弯路。关于字型的大、中、小,初学者以何种为宜?一般讲以中字作为练习开始为好,即二寸见方的字,如柳公权的《玄秘塔》、《神策军碑》。初写小字,容易见效果,因为字型小,笔画间架间隔小,书写时容易掌握和控制。然而写惯了小字,遇到写大字,间架结构的笔法间隔距离大了,书写时对笔画的掌握和控制就不容易,很可能出现疏散松懈或紧密不匀等等现象。写二寸见方的字,写大字时有伸展的余地,写小字则更容易掌握。楷书名家很多,风格流派也各异。有的丰厚雍容;有的紧密险峻;有的倚侧秀逸;有的挺拔刚劲;……。初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喜好,从有利于练习基本功力和今后自己发展的方向来选择,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来考虑练习哪种风格有利。现在许多人练习书法,往往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四家中挑选一家的作品来作为范本。唐代的虞世南、诸遂良的碑帖,也常常被人作为练习基本功的范帖。初练楷书的基本功力自然不必拘泥这些家,墓志中有许多碑都写得很好,如隋代的《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等等也可以临习。颜、柳、欧、都是唐代书家,唐代是楷书鼎盛时期,擅长楷书的书家很多,这三家可说是唐代楷书的代表。虽然他们风格不同,各有特点,但是他们的楷书出规入矩,法度严谨,适合初学者进行结体、笔法的基本训练。元代赵孟頫的书法追求晋唐人的笔法,结构紧密,风格秀媚,也很受人们喜爱。现仅这四家的结体和笔法的特点介绍如下:欧阳询是唐初书家,以擅长楷书出名。《旧唐书》说“询初学王羲之书,后渐变其体,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或以为楷模焉”。说明唐代时即把他的字当作范本来临习了。欧字结体以倚侧取势,即笔画安排右肩稍稍向上抬起,点划十分紧密、奇险。所谓奇险,即点划横竖斜正、长短粗细、虚实变化既巧妙又恰到好处,稍加变动就会破坏了它的完整性。笔法以方笔为主,转折顿挫,棱角鲜明,笔力劲挺。形成一种结体严密笔力森挺、高间肃穆的险劲风格。这对练习基本功是合适的。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紧密险劲的结体和笔法,要在这种风格上变化也比较难。他的楷书作品以《九成宫醴泉铭》为最著名,另外《化度寺碑》、《皇甫炎碑》、《虞恭公碑》也都可以临写。颜真卿是唐代最富有创造性的书家,他留下来有20多件楷书碑帖,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书法风格的不断探索变化的过程。颜字结体平整,正面视人,体型丰满犹如山东大汉危襟正坐,这是吸取了篆隶书正面结体的特点。笔画对称匀整,横轻竖重,方框的两竖笔写成圆弧形,犹如向外的两张弓。笔法以圆笔为主,柔中带刚,所谓绵里裹铁。转折顿挫以圆笔不露头角为主,横画一般都逆入平出,到收笔停顿时也很少露圭角。形成一种雄强伟状、气势磅礴的风格。学习颜字,一是注意结体不要写松散了;二是注意不要只求点划的丰润,要力求表达出筋健的内在笔力。他的碑帖留存较多,早期的有《多宝塔碑》,晚期的《颜卿礼碑》、《颜家庙碑》。前者自己的风格还不明显,后两碑自己风格已经成熟。另外还有《东方画賛碑》、《八关斋报德记》、《麻姑仙坛记》、《中兴颂》等。虽然各碑风格稍有不同,但总的风格是一致的。柳公权是晚唐书法家,他的书法在当时就很出名,《旧唐书》称他书“上都西明寺金刚经碑,有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陆(柬之)之体”,又说他的书法“体式劲媚,自成一家”。可见他的书法早期受二王书派的影响,后来才自成一家。宋姜夔《续书谱》说:“颜柳结体,既异古人,用笔复溺一偏,予评二家为书法之一变”。这说明颜、柳二家结体、用笔不同于历史上二王流派,进行了变革创新。柳书比颜书稍具奇侧结构,笔画右肩向上,左紧右舒,但不明显,大体上是平衡的。结体的中宫(指笔画的中心部分)紧密,四肢舒展,上下左右的点划撇捺往外伸展,而中央即支撑字的重心平稳部分却极严紧。笔法采用方圆结合,横画逆入平出,到收笔时停顿下按,有蚕头燕尾的笔势。用笔厚重,方框二竖画受颜字影响微露弧形,除有的横画和长撇较纤劲外,其他笔画都比较匀称。总的来讲,柳字受颜字影响,但不如颜字厚重,比颜字刚劲挺拔给人以亲劲的美感,体现出所谓“柳骨”的精神,柳书下笔有力劲健,横、竖、钩、撇、捺,都有自己一套入笔、转笔和收笔的程式。他的楷书碑帖有十余种,早年的有敦煌出土现流传到法国的《金刚经》,代表后期的作品有《玄秘塔》、《神策军碑》。这些碑帖最能体现柳书的特点,是学柳书最好的范本。其他作品拓本损泐较大,不便临习。赵孟頫是元代的大家,历史上说他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真行尤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诸书中第一。赵书初学赵构,中学王羲之、王献之,晚学李北海(邕),基本上是二王书派。结体处横式,平稳中带有左紧右舒,右肩抬起,横画下笔顺入平出结尾停顿,时带行书笔法,多用方笔,圭角明显,笔画轻重相当,一般捺笔粗重,运笔秀巧,有种清雅秀媚趣味。学赵字易得人喜爱,因为他的结体秀美,然骨力较弱。他的楷书作品较多,如《帝师胆巴碑》、《三门记》(墨迹本)、《福神观记》、《虎丘隆禅师碑》等等。必须说明的是初学者以临习楷书为主,但学无止境,怎样才算练好基本功力,才能学其他各体呢?这当然不能绝对化。学一家一体已经掌握基本笔法,信手写来初见规模,即可同时练习其他各体,这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和实际需要,如行书、隶书、魏碑,实用性较强,可用于书签题头、牌匾、对联等等。只是草书、篆书目前主要用于观赏。因为这两种书体不加释文,一般人难以辨认。总的讲,各体的碑帖墨迹本,都可以临习参考,但对初学者说,宜选择适合练习基本功力和风格鲜明的作品,作为练习范本为好。各种书体和风格的碑帖墨迹很多,现列举一部分作为参考。楷书碑帖除上述以外,尚有唐代诸遂良的《伊阙佛龛碑》,虞世南《孔子庙堂碑》,以及其他如《王居士砖塔铭》、《孟法师碑》、《唐圭峰禅师碑》,宋代苏轼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金刚经》,黄庭坚的《松风阁诗》、《蜀主先庙碑》等。小楷有魏晋时的写经体,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曹娥碑》,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唐代《灵飞经》、《善见律》,褚遂良的《黄庭经》,元代赵孟頫的《鲜于墓志》,明代祝允明的《洛神赋》,文征明的《千字文》等等,都可作为学习小楷的范帖。行书碑帖更多,如传王羲之的《兰亭序》、《唐怀仁集王字圣教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争座位帖》、《祭伯父文稿》,李北海的《云麾将军碑》、《法华寺碑》、《麓山寺碑》,杨凝式的《韭花帖》,以及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頫、董其昌、祝允明等的行书帖。草书帖,章草有索靖的《月仪帖》,明宋克的《急就章》,邓文元的《急就章》等。今草有王羲之的《十七帖》,智永真草《千字文》,孙过庭的《书谱》,传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食鱼帖》、《千字文》,以及宋元明清诸书家的书帖。隶书碑帖很多,其中著名的如《礼器碑》、《史晨前后碑》、《衡方碑》、《华山碑》、《曹全碑》、《张迁碑》、《孔庙碑》、《鲜于璜碑》、《尹庙碑》,以及各地出土的竹简木牍的选编本。魏碑帖,北朝的如《龙门二十品》、《郑文公上下碑》、《中岳嵩山灵庙碑》、《刁遵墓志》、《张猛龙碑》、《高贞碑》、《张黑女墓志》、《华山碑》、《石门颂》等。南朝的如《爨龙颜碑》、《肖融夫妇墓志》、《瘗鹤铭》、《爨宝子碑》等。篆书帖,大篆如各种钟鼎铭文,石鼓文,小篆如《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汉碑如《袁安碑》以及汉碑额,《天法神谶碑》、《国山碑》,还有唐代李阳冰,清代邓石如的篆书帖等等。以上只是通行的各种不同风格的极少部分碑帖。
袁安碑字帖
练字分硬笔和软笔。硬笔即钢笔字,软笔即毛笔字。
硬笔书法以实用和美观为上,推荐楷书:田英章、卢中南、顾仲安、钱沛云;行书:顾仲安、钱沛云、吴玉生、沈根鸿、高继承。以上都是大家,书法中规中矩,很有时代气息又不失传统之美。现在的硬笔书坛,很多字帖的作者都是商业包装出来的,乍看名头都不小,可字写的都一般般。以上推荐的地这些作者你可以在网上看一下他们的作品,绝对都是功力型的。而且字帖基本上在一般的书店都能买到。毛笔字,字帖选择很重要。
从字体来说,有篆、隶、草、行、楷书,还有一般所称的“魏碑体”,实际上指的是带有隶意的楷书,开始时应该先学哪种体?从字形讲,有大字、中字、小字,练习时应该选择哪号字合适?至于从风格流派来说,那就更多了。这当中有没有循序渐进的问题?有没有便于学习的规律?应该说是有的。任何一种学习,都要经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过程。这种过程就是循序渐进。它符合人们思想规律和掌握知识技能的规律,因此也是学习的科学规律。问题是如何运用到学习书法中来。这里且不谈在临写掌握结构和笔法过程中循序渐进的问题,只谈字体和字形的问题。
从字体上讲,有人主张从隶书或魏碑开始,认为学习隶书和魏碑对训练基本功有利。当然从学习魏碑开始未尝不可,因为它已经属于楷书范畴了。如果从隶书开始练习,只从掌握隶书体出发自然是可以的,但如果从隶书开始掌握结构、笔法的基本功力,成为掌握各体的基础来说,我认为不如从楷书开始,从目前初学者看,大多从学楷书开始,篆、隶、楷、行、草五体,楷书结构的排列正好是中间阶段。它是从隶书演变过来的,如果把楷书写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笔法即是隶书。将楷书写得简便流动一些即是行书,行书再写得简便草化即是今草。如果从隶书开始,就难以掌握楷书的笔法,因为楷书的笔法要比隶书丰富复杂。
可见,练好楷书基本功可以作为练写各体的基础。有了楷书的功底,掌握了楷书的间架结构和笔法,再写魏碑、隶书和行书、草书,乃至篆书,就可以事半功倍。楷书又可以使魏碑、隶书的结体笔法得以丰富和变化,如诸遂良的楷书;楷书渗人行书、草书笔法可以增加灵动,如赵孟頫的某些楷书碑字。有些初学者急于练习行书、草书,由于没有楷书的基本功力,虽然写得“龙飞凤舞”,但没有字型的基本规矩和点划的基本功力,结果事倍功半,走了弯路。
关于字型的大、中、小,初学者以何种为宜?一般讲以中字作为练习开始为好,即二寸见方的字,如柳公权的《玄秘塔》、《神策军碑》。初写小字,容易见效果,因为字型小,笔画间架间隔小,书写时容易掌握和控制。然而写惯了小字,遇到写大字,间架结构的笔法间隔距离大了,书写时对笔画的掌握和控制就不容易,很可能出现疏散松懈或紧密不匀等等现象。写二寸见方的字,写大字时有伸展的余地,写小字则更容易掌握。
楷书名家很多,风格流派也各异。有的丰厚雍容;有的紧密险峻;有的倚侧秀逸;有的挺拔刚劲;……。初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喜好,从有利于练习基本功力和今后自己发展的方向来选择,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来考虑练习哪种风格有利。现在许多人练习书法,往往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四家中挑选一家的作品来作为范本。唐代的虞世南、诸遂良的碑帖,也常常被人作为练习基本功的范帖。初练楷书的基本功力自然不必拘泥这些家,墓志中有许多碑都写得很好,如隋代的《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等等也可以临习。
三、颜、柳、欧、赵四家书法的特点
颜、柳、欧、都是唐代书家,唐代是楷书鼎盛时期,擅长楷书的书家很多,这三家可说是唐代楷书的代表。虽然他们风格不同,各有特点,但是他们的楷书出规入矩,法度严谨,适合初学者进行结体、笔法的基本训练。元代赵孟頫的书法追求晋唐人的笔法,结构紧密,风格秀媚,也很受人们喜爱。现仅这四家的结体和笔法的特点介绍如下:
欧阳询是唐初书家,以擅长楷书出名。《旧唐书》说“询初学王羲之书,后渐变其体,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或以为楷模焉”。说明唐代时即把他的字当作范本来临习了。欧字结体以倚侧取势,即笔画安排右肩稍稍向上抬起,点划十分紧密、奇险。所谓奇险,即点划横竖斜正、长短粗细、虚实变化既巧妙又恰到好处,稍加变动就会破坏了它的完整性。笔法以方笔为主,转折顿挫,棱角鲜明,笔力劲挺。形成一种结体严密笔力森挺、高间肃穆的险劲风格。这对练习基本功是合适的。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紧密险劲的结体和笔法,要在这种风格上变化也比较难。他的楷书作品以《九成宫醴泉铭》为最著名,另外《化度寺碑》、《皇甫炎碑》、《虞恭公碑》也都可以临写。
颜真卿是唐代最富有创造性的书家,他留下来有20多件楷书碑帖,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书法风格的不断探索变化的过程。颜字结体平整,正面视人,体型丰满犹如山东大汉危襟正坐,这是吸取了篆隶书正面结体的特点。笔画对称匀整,横轻竖重,方框的两竖笔写成圆弧形,犹如向外的两张弓。笔法以圆笔为主,柔中带刚,所谓绵里裹铁。转折顿挫以圆笔不露头角为主,横画一般都逆入平出,到收笔停顿时也很少露圭角。形成一种雄强伟状、气势磅礴的风格。学习颜字,一是注意结体不要写松散了;二是注意不要只求点划的丰润,要力求表达出筋健的内在笔力。他的碑帖留存较多,早期的有《多宝塔碑》,晚期的《颜卿礼碑》、《颜家庙碑》。前者自己的风格还不明显,后两碑自己风格已经成熟。另外还有《东方画賛碑》、《八关斋报德记》、《麻姑仙坛记》、《中兴颂》等。虽然各碑风格稍有不同,但总的风格是一致的。
柳公权是晚唐书法家,他的书法在当时就很出名,《旧唐书》称他书“上都西明寺金刚经碑,有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陆(柬之)之体”,又说他的书法“体式劲媚,自成一家”。可见他的书法早期受二王书派的影响,后来才自成一家。宋姜夔《续书谱》说:“颜柳结体,既异古人,用笔复溺一偏,予评二家为书法之一变”。这说明颜、柳二家结体、用笔不同于历史上二王流派,进行了变革创新。柳书比颜书稍具奇侧结构,笔画右肩向上,左紧右舒,但不明显,大体上是平衡的。结体的中宫(指笔画的中心部分)紧密,四肢舒展,上下左右的点划撇捺往外伸展,而中央即支撑字的重心平稳部分却极严紧。笔法采用方圆结合,横画逆入平出,到收笔时停顿下按,有蚕头燕尾的笔势。用笔厚重,方框二竖画受颜字影响微露弧形,除有的横画和长撇较纤劲外,其他笔画都比较匀称。
总的来讲,柳字受颜字影响,但不如颜字厚重,比颜字刚劲挺拔给人以亲劲的美感,体现出所谓“柳骨”的精神,柳书下笔有力劲健,横、竖、钩、撇、捺,都有自己一套入笔、转笔和收笔的程式。他的楷书碑帖有十余种,早年的有敦煌出土现流传到法国的《金刚经》,代表后期的作品有《玄秘塔》、《神策军碑》。这些碑帖最能体现柳书的特点,是学柳书最好的范本。其他作品拓本损泐较大,不便临习。
赵孟頫是元代的大家,历史上说他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真行尤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诸书中第一。赵书初学赵构,中学王羲之、王献之,晚学李北海(邕),基本上是二王书派。结体处横式,平稳中带有左紧右舒,右肩抬起,横画下笔顺入平出结尾停顿,时带行书笔法,多用方笔,圭角明显,笔画轻重相当,一般捺笔粗重,运笔秀巧,有种清雅秀媚趣味。学赵字易得人喜爱,因为他的结体秀美,然骨力较弱。他的楷书作品较多,如《帝师胆巴碑》、《三门记》(墨迹本)、《福神观记》、《虎丘隆禅师碑》等等。
必须说明的是初学者以临习楷书为主,但学无止境,怎样才算练好基本功力,才能学其他各体呢?这当然不能绝对化。学一家一体已经掌握基本笔法,信手写来初见规模,即可同时练习其他各体,这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和实际需要,如行书、隶书、魏碑,实用性较强,可用于书签题头、牌匾、对联等等。只是草书、篆书目前主要用于观赏。因为这两种书体不加释文,一般人难以辨认。
四、其他可供临习的碑帖
总的讲,各体的碑帖墨迹本,都可以临习参考,但对初学者说,宜选择适合练习基本功力和风格鲜明的作品,作为练习范本为好。各种书体和风格的碑帖墨迹很多,现列举一部分作为参考。
楷书碑帖除上述以外,尚有唐代诸遂良的《伊阙佛龛碑》,虞世南《孔子庙堂碑》,以及其他如《王居士砖塔铭》、《孟法师碑》、《唐圭峰禅师碑》,宋代苏轼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金刚经》,黄庭坚的《松风阁诗》、《蜀主先庙碑》等。
小楷有魏晋时的写经体,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曹娥碑》,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唐代《灵飞经》、《善见律》,褚遂良的《黄庭经》,元代赵孟頫的《鲜于墓志》,明代祝允明的《洛神赋》,文征明的《千字文》等等,都可作为学习小楷的范帖。
行书碑帖更多,如传王羲之的《兰亭序》、《唐怀仁集王字圣教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争座位帖》、《祭伯父文稿》,李北海的《云麾将军碑》、《法华寺碑》、《麓山寺碑》,杨凝式的《韭花帖》,以及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頫、董其昌、祝允明等的行书帖。
草书帖,章草有索靖的《月仪帖》,明宋克的《急就章》,邓文元的《急就章》等。今草有王羲之的《十七帖》,智永真草《千字文》,孙过庭的《书谱》,传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食鱼帖》、《千字文》,以及宋元明清诸书家的书帖。
隶书碑帖很多,其中著名的如《礼器碑》、《史晨前后碑》、《衡方碑》、《华山碑》、《曹全碑》、《张迁碑》、《孔庙碑》、《鲜于璜碑》、《尹庙碑》,以及各地出土的竹简木牍的选编本。
魏碑帖,北朝的如《龙门二十品》、《郑文公上下碑》、《中岳嵩山灵庙碑》、《刁遵墓志》、《张猛龙碑》、《高贞碑》、《张黑女墓志》、《华山碑》、《石门颂》等。南朝的如《爨龙颜碑》、《肖融夫妇墓志》、《瘗鹤铭》、《爨宝子碑》等。
篆书帖,大篆如各种钟鼎铭文,石鼓文,小篆如《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汉碑如《袁安碑》以及汉碑额,《天法神谶碑》、《国山碑》,还有唐代李阳冰,清代邓石如的篆书帖等等。
以上只是通行的各种不同风格的极少部分碑帖。
关于“书法袁安碑,袁安碑字帖”的具体内容,今天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