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在茫茫网海进入到我们的网站,今天有幸能与您分享关于王维是书法家,王维的主要成就的有关知识,本文内容较多,还望您能耐心阅读,我们的知识点均来自于互联网的收集整理,不一定完全准确,希望您谨慎辨别信息的真实性,我们就开始介绍王维是书法家,王维的主要成就的相关知识点。

王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不仅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创意而闻名,更因其深深融入了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而被誉为经典之作。

王维是书法家

王维的主要成就之一是他的作品风格秀逸清丽,字体端庄秀拔。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自然之美,如山水、花鸟等题材常常成为他作品的主题。他以淡墨轻柔的笔触描绘出了山水的壮丽和秀美,以及动物植物的灵动和飘逸。他的字体线条流畅,结构平衡,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美感。他的作品如《山居秋暝图》、《画眉鸟》等,不仅表现出了自然界的神奇之美,更传递出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和人生哲理。

王维的书法作品融合了诗词和书法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位诗人,王维通常在他的作品中加入了自己的诗词,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韵味。他的作品不仅是纸上的艺术品,更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表达。通过诗词与书法的结合,他不仅展现了自己的写意和墨韵,还传递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理解。他的作品如《登飞来峰》、《神仙诗》等,将诗词和书法完美融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王维的书法作品影响了后世。他的作品不仅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灵感和借鉴,更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他的作品在字体、用墨、结构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他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并被世人广泛赏识和收藏。

王维作为一位卓越的书法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其风格独特、融合诗词和书法、影响后世等方面。他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书法的高峰,更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他的作品不仅有着文学性和艺术性,更是中国文化瑰宝的一部分。

王维是书法家,王维的主要成就

一、王实甫

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

王实甫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二、王昌龄 (唐代边塞诗人)

王昌龄 (698—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

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三、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

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355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于瀑布山。四、王维 (中国唐朝诗人、画家)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五、王安石 (中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 [123] -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实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昌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羲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安石

李白是书法家吗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楷书四体,他们是:唐初欧阳询、盛唐颜真卿、唐朝柳公权、元朝赵孟頫。

而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是唐诗四大家,不是楷书四大家!

王维的书法怎么样

――小品文/PIXIU诗画同源,意思是说,“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二者是同根而生的。为什么要这样说? 我们不妨想想,外出时看到一处特别的风景,总是惊呼。“太美了,简直像世外桃园,要是能多呆几天就好了。”事过多年,还念念不忘,甚至会在梦中反复出现。有这样的回想,说明我们的心受到了触动。其实,这就是灵感。诗人有感而发,画家禁不住要拿起画笔,虽然他们表现的手法不同,反映的却是同一个内容,都想把一种美的意境、一个画面以及由画面引发的志趣留下来。诗画同源的道理就在于此,这也是田园诗、山水画的形成基础。历代文人追求的一个最高境界是:诗和画合一,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作品中营造出“言外之意和象外之趣”。这方面最杰出的人物就是唐代大诗人王维。 让我们沿着王维的人生规迹和田园诗,来一趟诗画同源、格物致知之旅。(一)诗中有画,融画入诗 王维,号称摩诘居士,山西太原人,生于名门望族。爷爷王胄曾担任过朝廷的乐官,父亲王处廉常亲授诗文,但他在王维9岁时病世。母亲擅长画画,尤擅水墨画。母亲不仅教王维画画,还教佛经,因为她还是当时著名高僧大照禅师的弟子。 在家族的薰陶下,王维少年时就才华横溢、思维敏捷、能诗会画,在书法和音乐上也很有造诣。15岁时,豪爽地写下了“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shào)年”的诗句。17岁写出名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1岁到长安应试,状元及第。做官后,修筑了一座小院,有山又有湖,过着山水田园、半官半隐的生活。许多佳作名句流传千古,被人们视为珍宝。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读这首《鸟鸣涧》,我们的面前马上会有一幅绝美的画面:“春日的山谷不见人影,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一片静谧,寂寂空空。明月升起,倏然惊动了山中的栖鸟,它们不时高飞鸣叫在春天的溪涧中。”这就是诗带给我们的第一感观。为了表达意境,作者采用了以动衬静、对比加强的手法来营造气氛。(1)静中有动。“人闲”对“花落”,然后是“月出”和“鸟惊”又形成对比,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刚才,山谷里静的还只是花瓣悠然散落,如今连山鸟都因月亮升起、银辉照耀而被惊醒。哗啦啦拍打着翅膀急速飞起。(2)以动衬静。以花落作基础,通过月出、鸟惊、飞鸣作类比和强化推进,让画面彻底鲜活起来。鸟虽惊但并没飞离春涧,只是在林间盘旋鸣叫。这是多么栩栩如生的画面。(3)景中有声。除了画面感,我们还能隐约听到桂花落地、山鸟惊鸣的声音。比如鸟被初惊时拍打着翅膀穿林而出的声音,还有在山涧里回旋鸣叫的声音。诗中的“落花”也很妙,给我们留出许多想像的空间。它可以理解为落在衣襟上的触觉,可以是一种似有似无的声感,当然更可是淡淡的芬芳的味觉。(4)从整体意境上看,言有尽而意无穷,一种空旷寂静的天簌景象,流露于笔墨之外。这首诗可以说是诗画合一的典型代表,意象上以动衬静、有声有色、妙不可言。难怪宋代大文豪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诗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立意?因为他本人既是诗人,又是一位大画家,谙熟诗画同源的道理。他写诗时,是以一个画家的眼光来观察、思考并表达的,这是他区别于普通人所的优势,由此他为诗画哲学开创了新的天地。让我们看另一首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如果从诗境、绘画、音乐性三个角度来解读,就会知道王维的诗是多么的独具匠心、卓尔不群。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从诗境上看,“寒山转秋,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每日每时都在默默地喧响,舒缓地流向远方。我柱杖立在茅舍门外,迎风细听着暮蝉的吟鸣。远望渡头那边,夕阳快要与水面相切而落入山后;村落里孤烟直上,袅袅不忍散去。碰巧裴迪这个像接舆一样酒醉的友人,再次到来,在恰如五柳先生的我面前狂歌,何不该迎迎他?” 五柳先生是指东晋田园派诗祖陶渊明。有关他的情况我们后面会介绍。这里,王维自比为陶渊明,意在表明陶渊明就是自己的写照。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的形象相比,表明对友人的好感和欢迎。从绘画的角度看,空间、色彩、线条对比互衬,意象无限。(1)空间之美:寒山、秋水、柴门、渡头、墟里,远近高低各不相同,画面的层次感和纵深感非常丰富。(2)色彩之美:苍翠的山峦、金黄的落日、潺湲的秋水、孤白的烟影,色彩有浓有淡,搭配映衬,令暮秋的景象显得格外生动醒目。(3)线条之美:山形、水势、日廓、风影、渡头、墟烟,这些线条若隐若现,既体现了光和影的变幻形态,又在色彩和空间上和谐搭配,它们共同成为勾勒画面的骨干与细节,呈现出一幅远近呼应、高低搭配,动静结合、隐显互衬、虚实相生的画韵,如在眼前浮现。从音乐的角度看,诗中还有一种抑扬动挫、节律起伏之美。秋水在委婉潺湲,暮蝉在风中忽高忽低幽鸣;夕阳在渡头徐徐斜下,孤烟在村落袅袅升起,醉酒的好友又放浪狂歌而来,主人临风立仗,静静的在柴门外相迎。景象一远一近、声音一响一幽、画面一上一下,人物一等一歌,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因为王维通诸艺,尤其精通音律。据说他的琵琶弹得非常好,经常在那些皇族诸王家里表演。他的诗里运用了音乐的节律原理,所以才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 有关王维的音乐才华,有史料记载,他曾用一首琵琶乐《郁轮袍》俘获了玉真公主的芳心。玉真公主为了验证王维的辨音能力,命人现场奏乐,他从中推断出乐师们演奏的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令在场的人大惊,从这件事里足见王维的音乐天赋。好友李龟年在安史之乱时,流落到湖南。在那里,他感怀着人世沧桑,唱着王维曾经送给他的《伊州歌》,泪流满面,最后倒地身亡。“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因为传唱广泛,这首诗后来成了音乐史上有名的曲牌名“伊州乐”。 由此可见,诗中有画,诗中还有乐,是王维诗文的另一大优势。他以乐家的敏感来倾听感受大自然的声音,把文字、绘画、声音共同化成了美学。读王维的诗就像是在赏画、听音一样享受。诗、画、乐、情、景、意,几者在诗人的胸中早已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自然神韵。对王维的诗画哲学,后人纷纷效仿,却不得不坦承:“天机到处、学不可及!”(二)画中有诗,融诗入画 让我们看一下王维的画。王维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开创者,他一生忠爱绘画,曾专门写过论绘画的《山水诀》《山水论》。他认为“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渲淡墨法就是王维开创的风格,特点是不施色彩,专用墨的浓淡来渲染画面,不仅清幽淡远,而且能恰当地表现出山川烟云的神韵。 王维生前有126幅画,其中以雪景为多,因此他也被尊为中国雪景山水画的“开山老祖”,可惜留下来的作品很少。两幅传世名画为《江山霁雪图》和《雪溪图》。 雪后初霁的世界一尘不染,没有激昂狂放的气势,没有艳丽繁复的色彩,有的只是一种渲淡自然的高旷意境,其实这就是作者心灵与性情的最好写照。我们看这幅画时,除了依然可以窥探到雪的影子外,分明还会感受到一种平和安逸、宁静淡泊、出尘脱世的高雅气息。画的世界就是诗趣和胸中灵气的体现,这幅画的意境正应了他的诗文:“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画中有诗意,画里也有情怀和人生。从本质上说,画以形悦人,为可见之艺术;诗以情动人,为可感之艺术,二者一脉相通,均为言志、表心的手段。苏轼说:“绘画不能单纯描摹外在事物,而要具有深远的意境,寄托域家志趣,使人如读诗歌;而诗歌不是单纯地抒发作者的情志,而是要创造生动的意象,使人如对图画。”如果您感兴趣,可以试着为这幅画配一首诗。若能配的天衣无缝,即说明达到了“诗画合一”的境界。什么是诗画合一?它是指诗和画并非两张皮,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二者完全融在了一起。对此,著名漫画家丰之恺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诗中有画”是指要融画入诗,诗不倚插画而可独立为“有声画”;画中有诗,是指融诗入画,诗不倚插画而可独立为“无声诗”。意思是说,如果一首诗缺了配画就失去旨趣,或者说一幅画没有了诗文想佐,就找不到韵味,这都是诗和画不相融、两张皮的表现。有一个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道理。宋徽宗酷爱书画,专设宫廷画院,他常常亲自选拨画家。有一次,以“踏花归来马蹄香”为题公布天下,以罗集四方画人,凡入选者不必参加科举考试,凭画就可直接做官。有的考生画了骑马的人踏春归来,手里拿着一枝花;有的画了在马蹄上沾着几片花瓣,结果全部落选。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只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主考官连声称妙,马上录取了这个人。这种以画取士的做法推动了中国绘画走向繁荣鼎盛。到了宋代,院体画大兴,追求诗画合一的境界,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名画上都配有题诗,这是为了什么?它们是诗画合一的表现吗? 其实,以前的画是不配题诗的,到了宋末元初,才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这么做的初衷是:为了营造诗画一体的效果,画因题句可忽然增趣,题句也会因画的衬托而更加活现。题句时,以求二者互相依赖,不可分离。反过来说,假如它们分离了会怎么样呢? 还是拿前面的故事为例来说,假如我们看到这样一幅画:一个人骑马而来,马蹄边飞着几只蝴蝶。此刻,您会想到画的意境是“踏花归来马蹄香”吗?若未觉贴近,就说明诗和画未从骨子里合一,仍是两张皮,二者一旦分开,就失了各自的韵味。也许,用这个标准我们可以简单地验证什么才是真正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高妙处在于:诗和画是水乳交融的,并不怕分离。对于这一点,他的《画》诗极有代表性。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对这首诗,我们从小就一直在背诵。它可堪称“诗画合一”的典范,如它的名字一样,既是一首诗又是一幅画。读诗,我们马上会联想到有一幅远山、流水、花开、鸟鸣的画摆在面前。反之,赏画,自然会有“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的效果。二者不倚一方而可独立存在,各有意境,既体现了诗画同源的道理,又在诗画一体上达到了造化。可谓寥寥数语,信手拈来,以为平凡,背后的造诣和功底却不可小瞧。王维是用什么方法达到诗和画一体的?意境是把它们统一起来的根。意境是什么?它是一种能让人感受和领悟到,却又难以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无疑,这与作者本人的心胸、修养、生活历练和文化积淀是分不开的。(三)物我交融,禅意人生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暴发,王维被叛军捕获。因安禄山知其才,他被迫在叛军中做了官(给事中)。8年后,叛乱被平定,李唐家族的王位恢复,王维却成了朝廷的阶下囚,判死的理由是“变节,为反贼献力,有辱宗庙社稷”。王维的弟弟王缙当时担任刑部侍郎,上疏天子,请求贬官,替哥哥赎罪。与此王维依靠当年写下的那些怀念皇家旧德的诗句,令皇帝非常感慨,才大难不死,挽回一命。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就是他失国悲哀心际的吐露与体现。就是靠这首诗赢得了人生的反转。受到生死攸关的现实打击后,王维看清了政治的风云变幻与官场的黑暗,就此历劫飞升,专心于悟道参禅,彻底过上了隐于水木琴书之间的生活。这就是他的诗中频见佛理禅机的原因,从而也为山水田园诗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诗中无我,诗中有禅! 此前,王维的母亲已跟随大照禅师参禅三十多年,她教儿子从小就背诵《维摩诘经》。“维摩诘”是印度的高僧,母亲把此三字拆开来为儿子取名“维”,字“摩诘”,翻译过来就是“净,没有污垢”之意。这似乎在冥冥之中注定了王维终将与佛学结下不解之缘。 母亲去世以后,王维把辋川别业贡献成寺院,一有空闲就到终南山隐居,悠悠度过余生。他的生活很简单,屋床同样简单,还有小柴炉,常蔬食,不茹荤血,深信佛法,与他往来的也都是隐士或者高僧。他被后人称为“诗佛”,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列。 李白的诗浪漫奔放,可“惊天地、泣鬼神”;杜甫的句沉郁顿挫,亦诗亦史;白居易的风格以闲适和讽喻见长。王维却将参禅悟道的修持带进了他的诗画创作,多了一份淡泊空静、平和含蓄气息。 佛是什么?佛就是觉悟者,那么“诗佛”是什么?就是诗中的觉悟者。当心是禅的时候,顺手拈来皆是妙不可言,都可入禅,可入心,禅境也就成了诗境。王维的诗后期十分注重写意和传神,呈现出超然、隐遁、空灵之美。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鹿柴》诗主要描写了鹿柴傍晚的幽景。最大的特点是: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有情景交融、毫不做作、物我两忘之感。什么是物我两忘?它是指淡然无形,让人遍寻不着。也就是说,物为我,我为物,二者交融观照,不分彼此,融为了一体。我们可以分句来看,(1)起笔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很直白,未觉有多美。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境界顿出。“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过后,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表现手法随心自然,毫无牵强附会之感。(2)“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由前面的写声转而写色。空山本来幽暗,猛然间一抹斜晖射入,斑斑驳驳映在树下的青苔上。初看,这一线光亮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似乎给林间带来了一丝暖意。但它是微弱又短暂的,一旦夕辉转去,林间便愈加幽暗,一切也归于平静。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三四句便是以光亮来反衬幽暗,二者对立统一,营造出来的意境非常深远。(3)从绘画的角度看,整首诗如在冷色占主导地位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使冷色的印象更加突出。(4)这首诗最有魅力的地方是:在光和影的变幻中隐含着禅意,达到了庄周化蝶般、物我合一的高度。以物赋情,形神化一,至空至静。空静到了极点,便原始到了本真。那些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惊喜与忧恼、挫折与磨难,又算得上什么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王维的山水意境已超出了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是那样地平常,那样的理性,又是那样地超越。这就是诗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再次回想,您从诗句中找到诗人的身影了吗?没找到,那是因为王维完全放空了自己,他的身心和大自然完全融为了一体,不分彼此。字里行间不见其人,却分明可感受其心。空山、深林、青苔,还有那抹光亮,都是诗人的心与自然归一的体现,不是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首《竹里馆》与《鹿柴》诗具有同工异曲之妙:“独自闲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有谁知我在?只有一轮明月静静相伴,密密的高林在身边陪护。我为谁琴,谁听我啸?那竹梢挂着的明月就是听啸的知己、就是赏琴的知音。”想想这是多么绝妙绝美的一个世界!(四)山水田园,自出机杼 王维作为书香之家,一生忠孝双全。他一直奉事母亲崔氏至离世,据说居丧期间,“柴毁骨立,殆不胜丧服”。也就是说为服侍老人,自己变得苦瘦如柴,最后连丧服都难以穿住。这是让人何等敬佩的大孝子。王维忠于爱情的表现是,“妻亡不再娶,三十年一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他对亲、对友同样真情厚道,临终之际与平生亲故各作别书,敦厉友们要奉佛修心,最后舍笔而绝。这位工诗善画、通音理,把禅礼引入诗歌,开创出山水田园诗新天地的大诗人,只活了60岁,便告别尘世,实在是令人惋惜! 纵观王维的一生,并非一路平坦,顺心如意。他幼年丧父,壮年丧妻,中年丧母,老来无子,再加上安史之乱的打击,一次次的历经风雨,让他变得愈发坚韧淡定、心如止水、看淡事世。“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他如山涧深处的芙蓉花,不管是否有人来欣赏,依然如故,就那样独自地长,茂盛地开,自在地落,绽放着自我的生命之美,从而也达到诗学的高峰。我觉的,这就是王维思想境界的高度。他的诗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的风格,又创出了自己的特色。借此机会,让我们简要介绍一下田园山水派的两位始祖。 陶渊明生于东晋时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派的诗人,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生性喜酒,但因贫穷不能经常如愿。亲朋好友们知道他的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来。他去就希望喝个尽兴,醉了就回家,从不贪恋,耍酒疯,赖着不走。他的宅旁有五棵柳树,于是用“五柳”作了自己的别号。简室里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雨都无法遮挡,布衣上打着补丁,碗和瓢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虽然生活贫穷,但他的志气并不贫穷。为官多年,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因“不为三斗米折腰”,上任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世界。他的传世散文《桃花源记》的世界,赢得一代一代的后人向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女怡然自乐……”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道家。他工诗善文,兼通史学,还擅书法,通梵文,曾翻译外来佛经,博览群书,一生极爱旅行。 李白曾在梦中“脚踏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写下“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的豪迈迷离之境,足见他对谢灵运崇拜到何等程度。谢公屐,是指谢灵运登山时穿的一种木鞋。鞋底安有两个木齿,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便于走山路。王维承陶渊明的田园之风、袭谢灵运的山水之派,集二者于一身,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是:创出山水田园诗的顶峰,他的诗里既充满了画意,又禅意十足,风格独树一帜,自出机杼。公认的评价是,他对自然的体悟极其深刻,诗中见画闻音,又融入禅机佛理,意境高远,回味无穷,成为一代代后人效仿的对象。最后让我们撷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供大家品鉴。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听到竹林喧响,看到莲叶纷披时,才知有浣女和莲舟而来。想想,竹喧、莲动、人归、舟下,这种美是多么的生动、多么的妙不可言。2、“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白鹭飞旋,黄鹂鸣啭,一则取态,一则取声;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是“诗中有画”很好的例子。3、“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此诗中,“啼鸟”对“落花“,“杨柳”对“渡人”,一派清新雅致、宁静和谐的画面油然出现,让人身临其境。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首诗描写的是凉州(今甘肃武威)的边塞风光。据考证,大漠是指今腾格里沙漠,长河是指石羊河和杂木河。西北边塞风光独特,画面开阔苍茫,意境雄浑,尤其是“直”和“圆”二字用的通俗易懂,却以线条对立之美构成了画面的构图要素,从而达到了空旷辽阔、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近代学者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千古壮观”,想想这是多么高的评价!王诗中,境界与之相仿的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日落和潮来一上一下,江湖和天地一白一青,相互对比映衬,共同构成绘画艺术的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远近结合之美。 5、“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境浅说》里的评价为,“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其实,人生又何不该有如此境界?当我们在爱情、事业、学问等方面勇往直前时,发现走到了一条绝路上,千万不要悲哀失落。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看,也许还有别的路可走;即使根本无路可走,也不要绝望,何不再往天空看看呢?既然心灵还可以畅游,为何要轻意认定自己已经穷途末路呢?求禅是求一份清静,也是求一条通向正途的道路。也许,用不了多久,就会烟消云散,呈现在我们面前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6、“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同样诗中有画,不仅是一幅大气的山水画,也告诉我们要学会回望人生,放下一切,不妨坐在山石上,看看天间的云雾,缭绕变幻,然后用宠辱不惊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遇到的困难。王维的诗大多无壮美、华丽之言,均是以平和直白的方式,展现出一股清新自然、心志高洁、空静淡然之气。“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其实,万事万物,皆由心出,都是我们对外物的理解、对美的一种感悟与追求,最终也是让诗和画形成意境的关健。一句话,诗心画心,都是一颗追求美、热爱生命与大自然、泰然自若、达观随缘的心。如果把这种审美观融入到生活中,我们何尝不会有一个平和宁静、淡然从容的人生呢? 如果我们的心气不那么浮躁重利,懂得取舍;不那么贪嗔痴枉,学会放下,懂得给自己心灵留一片净土,又何尝不会感到“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王维的诗歌创作

创作风格有:

王维的诗,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人们常用“诗中有画”来评论王维的诗作,这的确概括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作很多,大多具有这种诗情画意融合的特征。所谓“诗中有画”,就是指高度的形象性,即用语言描绘出一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图画。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美,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层次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巧妙地运用了艺术构图手法,在诸多诗歌中均得到了体现。另一方面是色彩美。王维深知色彩的奥妙,用于创新,不为文体、题材所拘泥,吸纳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

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音律美。王维诗歌音律随着内心态度的转变而转变,即不断由边塞诗歌的意气风发转向山水田园诗的自然幽静。

王维山水田园诗还具有禅意美。王维是禅宗的众多追随者之一,由于仕途不顺,过起隐居生活,信奉佛学,以求淡泊名利,他回归山野,用身心去感受大自然,形成了超脱自我的人生感悟。禅宗与世无争的生活情绪、自然诗意的人生哲学启发了诗人的审美智慧,他的山水田园诗表现出高度的空灵美,流露出禅机哲理思想,并且还凸显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

诗歌影响

王维是中国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不仅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传统,还吸纳了陶渊明田园诗的平淡醇美,进而将山水田园诗推向了新的高度,所以在中国诗歌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王维的山水诗大都写于后期,与前人比较,他扩大了这类诗的内容,增添了它的艺术风采,使山水诗的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突出贡献。

王维的主要成就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扩展资料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王维诗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新唐书》本传)。唐代宗曾誉之为“天下文宗”(《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昔人曾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

以思想内容而言,王维诗远不能与李、杜相提并论;而在艺术方面,王维确有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唐刘长卿、大历十才子以至姚合、贾岛等人的诗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维影响。直到清代,王士祯标举神韵,实际上也以其诗为宗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维 (唐朝诗人、画家)

关于本次王维是书法家,王维的主要成就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