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昌唐书法,晋唐书法特点,老铁们想知道有关这个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吗,相信你通过以下的文章内容就会有更深入的了解,那么接下来就跟着我们的小编一起看看吧。

晋昌唐书法,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艺术流派,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这一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晋昌唐书法

晋昌唐书法的特点之一是笔画疏而有力。在晋唐时期,书法家们在研究传统楷书的基础上,吸取了隶书的结构特点,使笔画显得更为疏朗。这种简练而有力的笔画,给人一种清晰明快的感觉,展现了书法艺术的精髓。

晋昌唐书法注重用笔的变化和篆刻的技巧。书法家们在书写时善于运用不同笔尖的变化,使字形更加丰满和生动。他们还借鉴了篆刻技法,使字形线条更加飘逸,富有韵律感。这种技巧性的运用,使晋昌唐书法呈现出细腻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晋昌唐书法追求形神兼备的境界。书法家们在书写时,既注重字形的规范和美感,又力求表达意境和情感。他们通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使每一笔每一画都充满生命力,给观者带来深刻的共鸣。这种形神兼备的境界,使晋昌唐书法成为一种高度艺术化的表现形式。

晋昌唐书法强调书法与文化的结合。晋唐时期,书法家们注重研究古代经典文化,将其融入书法创作中。他们通过对经典文献的研读和理解,使自己的书法作品富有文化内涵,并且能够传达出深远的思想意义。这种注重文化的书法创作方式,使晋昌唐书法成为一种凝聚着民族精神和智慧的独特艺术形式。

晋昌唐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它的笔画疏而有力、用笔变化和篆刻技巧的运用、形神兼备的境界以及与文化的结合,都使晋昌唐书法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给后世书法家以启示和借鉴。

晋昌唐书法,晋唐书法特点

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有:颜真卿、王羲之、苏东坡、李斯、欧阳询等等。

1.颜真卿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2.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3.苏东坡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4.李斯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5.欧阳询

欧阳询(557年一641年),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

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

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 》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欧阳询

百度百科-李斯

百度百科-苏东坡

百度百科-王羲之

百度百科-颜真卿

晋唐书法

晋唐书法是我国书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晋唐书法一共有四大特点,有关解释如下:(一)、初唐书法及书法美学思想:王羲之被奉为典范初唐书法,一上来就声势夺人,在继承前代书法的基础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产生了欧、虞、褚、薛四大书家。这四大书家的楷书,预示着一个法度森严的时代就要到来。其实,对法度的探求,在隋代就出现了端倪。隋代统治中国的时间非常短暂,只有37年(公元581-617),在这个短暂的时期,不可能形成明显的时代书风,但是它上承魏晋与南北朝,下启李唐王朝,其书法及书法理论是魏晋南北朝书法与书法理论的自然发展,也是李唐王朝书法及书法理论的先导,以智果《心成颂》为代表的技法美学理论,已经十分重视对前人用笔规范和结字方法从经验上进行总结和确定。《心成颂》的出现,预示着一个本意以前人为法,却最终因对法的执着追求和过分强调,导致书法走向一个以法度森严为美的时代。隋代《龙藏寺碑》虽然较唐楷朴拙,但相对于魏碑,已是法度谨严之书。我们知道,它是褚(遂良)书的源头。而隋代对技法美学的研究,也是欧、虞、薛在法度上走向成熟的前提。虽然作为书法家,第一个达到法度森严的是欧阳询,有技法理论《结字三十六法》、《八诀》传世,但是导致唐代“尚法”书风的关键人物,却不是他,而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649年)。李世民作为一代帝王,对唐代书法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是他推动了用法度的观点总结魏晋书法成就的历史车轮。李世民酷爱书法,更偏爱王羲之,亲自为王羲之作《论传》,在《王羲之论传》中,他对钟繇、王献之等书法家都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但是却把王羲之捧上了最高的地位。“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隶,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王羲之自己都承认自己的真书与钟繇可以抗衡、草书与张芝可以并列。李世民却认为王羲之的书法成就高于所有书家。钟繇、张芝、王羲之的书法,各有各的风格和成就,否定其他书法家的成就,只说王羲之“尽善尽美”,可谓“罢黜百家,独尊王术”。这无疑不是客观公正的看法,而是强分高下的封建等级意识作怪。李世民深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这一思想在王羲之“志气平和,不激不励”的书法中找到了契合点。他树王书,是树立儒家哲学、尊崇中庸思想的必然结果,但是他之所以树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作为开国之君,他有一种继往者、开来世的气概,他正是在这一点上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精神和书法成就,并希望这种精神能在自己的时代发扬光大。由于他的提倡,揭开了从“法”的角度总结前代、尤其是晋代书学经验的序幕。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一批书法大师由此创造了法度谨严的楷书,并总结了用笔、结字的一系列方法、原则,其中不乏精辟的见解。虽然除了褚遂良用笔、结字较为洒脱灵活之外,欧、虞二人,尤其是欧阳询,书法面貌则过于程式化,近乎刻板,但是他们的作品仍然不乏个人的面目,且作为一种工谨的书体,十分有利于初学,因此受到世人的器重。孙过庭是初唐书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李世民的观点,以王羲之的书法为依据、以正、行、草书为研究对象、以儒道互补的美学精神,对书法的创作规律和美学原理进行了阐述,志在推行文质统一、不激不励,适合初唐审美理想的书法模式。在初唐的书法理论中,孙过庭的《书谱》是最系统的一部著作,它站在初唐书法理论的制高点,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时期书法美学思想所能达到的高度,也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时期书法美学思想的局限。通过这部著作,我们看到,初唐书法在强调法度的要求书法家“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书法创作“阴舒阳惨,本乎天地之心”,并没有忽视对情感、自然的体认和表现,而认为书法是本性的流露,感情的抒发,点画挥写,“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得自然之理,成自然之趣。把学习书法限制在宗王的唯一模式上,充分说明了初唐书法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二)盛唐书法及书法美学思想:“不师古人,直师自然”的第三条道路自贞观以来,书法按照唐太宗为代表的美学思想,以经世致用为根本,以志气平和为理想,以王羲之为典范,在全社会推开。书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出现了欧阳通、颜师古、王知敬、王行满、钟绍京等书家。由于书法在唐太宗的引导下走向了单一化、模式化(人人学王),书法成就不如初唐四大家。历史进入盛唐,玄宗提倡道教,为书法的振兴提供了契机。诗人、学者、艺术家崇尚道家思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成了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敏感的艺术家开始利用初唐草书的形式,创造了狂草书法。这一艺术形式,很快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肯定。特别是最具艺术敏感的诗人,以高度的热情讴歌这一艺术形式,引起了书学理论的反思。李邕书法一改初唐书法“志气平和,不激不励”的风格,开始追求雄健。所有这一切,说明书风已经开始转向。这一时期最伟大的书法理论家张怀,是有唐一代最具思辩能力的理论家。书学著述颇丰,有《书断》三卷、《书议》一卷、《书估》三卷、《文字论》一卷、《论用笔十法》一卷、《玉堂禁经》一卷、《评书药石论》一卷、《二三等书录》一卷传世。他用“无形之相,无声之音”概括书法的美学特征;用“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说明书法与现实的关系;用“法既不定,事贵变通”揭示书法发展的内在规律;用“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表明自己的审美理想;用“仆今所制,不师古法,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阐述“直师自然”的书学方法。“无形之相,无声之音”对于书法的美学特征概括的十分正确,我们知道书法是艺术家精神生活的表现,但是艺术家对精神的表现必须借助书法形象。书法形象确是“肇于自然”,其精神要求自然,其形式美原则来源于对自然万象的抽象,是自然万象存在之道、之理、之法、之度、之形、之势以及生命形象之神、之气、之骨、之肉、之血在艺术家心理上积淀的结果,我们虽然不能机械地认为书法形象是物相的简单模拟,但是书法形象中体现的形式美原则,确实是从自然万象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书法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物质表现,它是没有声音的,不能用听觉来感受,但是书法是在运动当中完成的,这里面就有一个节奏的问题,书法线条运动的节率是书法家心理节律的表现。这就使书法具有了音乐的性质,用“无声之音”来概括这种特点是十分准确的。用“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来说明书法与现实的关系,实际是对上一命题的解释和发挥,它说明的是书法是如何从自然万象中抽象出自身的形式美法则以及自然万象存在(包括生命存在)的规律是通过什么方式进入书法表现领域的问题。人在书写当中,并不是按照具象依样画葫芦的方式塑造抽象的书法形象的。而是如我们上面所说,仅仅是借用了自然万象(包括生命形象)的存在规律和形式法则。用“法既不定,事贵变通”揭示书法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客观准确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世界上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所有事物都是运动着、变化着、发展着的,规律、法则是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逐渐改变的。有人把前代已经认识到的书法规律和已经获得的书法法则当作“千古不易”的铁率,这无疑是一种迂腐的、机械的观点。与此相对立,张氏认为“为书之妙,不必凭文按本,专在应变,无方皆能,遇事从宜”,这种观点,无疑是符合书法自身发展的规律的。用“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表明自己的审美理想,这并不是张怀的独创,早在晋代,就开了借人物品藻的观点评论书法的先河,自此历代书法家就十分重视书法形象的生命意趣,张怀只是继承了这个优秀的传统。这个传统说明了历代的优秀书家和书论家如何看待书法的内容与形式的问题,在他们眼中,书法的形式是为着表现内容而服务、并且服从于内容的需要的。这是对历代仅仅从形式方面着眼看待书法的思想的一种反拨,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用“仆今所制,不师古法,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阐述“直师自然”的书学方法。这是张怀的大胆创造。历代书家都是在师法古人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并不忽视师法自然,但是从来没有人把“师法自然”提到如此的高度,张氏以其深刻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第一次把“师法自然”放在“师法古人”之上,没有巨大的理论勇气,没有深刻的逻辑思辩,是不能做到这一点的。对张怀强调的“师法自然”,我们不能片面地进行理解,他在强调“师法自然”的并没有否定“师法古人”,他对学习古人经验还是十分重视的,只是他没有满足于对已有规律和技法的掌握,而是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书法,把“师法古人”放在了“师法自然”的后面而已。(三)中唐书法及书法思想:对法度的高度强调“安史之乱”以后,世俗地主阶级取代门阀世族地主阶级上升到政治经济的统治地位,他们在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指导下,务实、重法、崇尚功力,这一政治态度进一步影响到书法领域,书法走上了以法度森严为审美理想的时代。出现了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师。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是颜真卿,他的出现标志着唐代书法开始了以法度为美的新时期。颜真卿的书法观可以从《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一文和他的书法实践来考察。《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虽然以意名篇,但是所谈的主要还是笔法,而不是笔意。这是一篇关于技法美学的文章。讲究“纵横掣夺,咸有规矩”。基于这种思想,颜真卿详细分析了“平谓横”、“直谓纵”、“均谓间”、“密谓际”、“锋谓末”、“力谓骨体”、“转谓曲折”、“决谓牵掣”、“补谓不足”、“损谓有余”、“巧谓布置”、“称谓大小”等技法问题。与颜真卿同时的徐浩也是极为重视法度的人,这一时期出现的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永字八法颂》、蔡希琮的《法书论》、韩方明的《授笔要说》、林蕴的《拨镫序》、卢携的《临池诀》、李阳冰的《笔法》、张敬玄的《书论》、丰荣宗的《论书》、李华的《二字诀》等,均是关于技法的论述。以上书家和书法理论的出现,确立了唐代书法的主流风格:“尚法”。虽然同时期的韩愈在书法艺术观上表现了与之截然不同的思想,十分重视书法表现的功能,但是作为文学家的韩愈,毕竟不能改变书法界“尚法”的大潮。(四)晚唐书法:禅僧的时代与盛唐、中唐不同,晚唐书法是一个禅僧的时代,出现了亚栖等禅僧书法家,他们把书法作为参悟佛法的工具。正因为如此,并不重视法度的探索,而是注重顿悟。但是由于他们不立文字,所以没有多少谈论书法的言论。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唐代是十分重视“法度”,但是不仅仅如此,唐代的浪漫主义书法大师(如张旭)等,也十分重视表现。如果我们仅仅看到其“尚法”的一面,而忽视“重情”的另一面,对唐代的书法就只能产生片面的看法。二、补充解释晋唐书法特点形成的原因:自李渊受禅(公元618年)至昭宣帝禅位于朱全忠(公元907年)为唐代,经历二十帝,共289年。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空前繁荣,文化艺术全面发展。诗歌、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都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诗歌和书法,都达到了少有的高度。这个时期影响书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奠定了书法发展的社会和物质基础;二是帝王的提倡和书学制度的建立;三是前代的书法传统和各体书法的发展,为真、草书法达到高度成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唐驼书法

唐陀 书法对联 款识:乙丑四月朔唐陀 钤印:唐陀之印 备注:唐陀(1871—11938),原名成烈,字孜权,号曲人,江苏武进人。因写字坐姿不正而成驼背,改名唐驼。他的书法秀美遒劲,含蓄朴茂,时称唐体,与沈尹默、马公愚、天台山人并称题额写匾四大圣手,二三十年代请他写市招联额或临他的字帖为一时风尚。代表作有《武进唐驼习字帖》、《孝弟祠记》、《育和堂记》。他还是一位抱负不凡、眼光独到的我国印刷业开拓者。

晋唐书法特点

1、两汉书法:

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

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以《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家视为“神品”。于此同时蔡邕的《熹平石经》达到了恢复古隶,胎息楷则的要求。

而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中以《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锳》、《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

可以说,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书雄丽,南书朴古,体现了“士”、“庶”阶层的不同美学追求。

至于瓦当玺印、简帛盟书则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联姻。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

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扬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张芝为代表。

最能代表汉代书法特色的,莫过于是碑刻和简牍上的书法。东汉碑刻林立,这一时期的碑刻,以汉隶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

此时隶书已登峰造极。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它标志著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

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2、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

两晋时期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

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人称“书圣”。

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

加以陆机、卫瓘、索靖、王导、谢安、鉴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

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爨宝子碑爨宝子碑(4张)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其代表作“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晋至八王之乱,王室内讧以后,势力逐渐衰微。

在北方,随着西晋的灭亡。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期。后拓跋氏结束十六国,建立北魏,促成了一百四十九年的相对统一,这是北朝。

北朝书法以碑刻为主,尤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郑文公碑》《张猛龙碑》《敬使君碑》。

此时书法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康有为说:“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

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晋室东迁至灭亡,从公元三一七年至公元四二零年,是南朝。

南朝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南北朝书法家灿若群星,无名书家为其主流。

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法

唐字的书法大全

颜体、柳体、赵体、欧体、瘦金体。

1、颜体

颜体是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 所创的一种字体,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的说法。

“颜体”是针对颜真卿的楷书而言的,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

2、柳体

柳体是指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权( 778-865 )地书法作品字的总称。

柳体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3、赵体

赵体是元代初期书法家赵孟頫的字体。字形趋扁方,赵体笔画圆秀,间架则方正。

赵体撇画,捺画,以及横比较舒展,字势横展。借用行书,有的字介于行楷之间,显得流美动人。

4、欧体

欧体,始祖欧阳询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今湖南)。

以楷书和行书著称。为书法史上第一大楷书家,其字体被称为"欧体",与颜(真卿)体,柳(公权)体,赵(孟頫)体并驾齐驱。

欧体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创作的一种楷书字体,其特点是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既欹侧险峻,又严谨工整。欹侧中保持稳健,紧凑中不失疏朗。5、瘦金体

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所创的一种字体,是书法史上极具个性的一种书体,因其与晋楷唐楷等传统书体区别较大,个性极为强烈,故可称作是书法史上的一个独创,代表作有《楷书千字文》、《秾芳诗》等。

瘦金体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处。因其笔画相对瘦硬,故笔法外露,可明显见到运转提顿等运笔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颜体

百度百科——柳体

百度百科——赵体

百度百科——欧体

百度百科——瘦金体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晋昌唐书法,晋唐书法特点”的具体内容,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你还想要了解更多资讯,可以关注或收藏我们的网站,还有更多精彩内容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