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安道一书法,安道一简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安道一,字李少笙,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和教育家。他生于1968年,祖籍山东,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安道一自幼酷爱书法,师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深深热爱着中国传统文化,对书法有着深入的研究。他的书法作品以楷书为主,兼学篆、隶、行、草等书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结体端庄秀美、笔画有力有韵,既保持了传统书法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他的作品多次被国内外的艺术展评会选展,并获得了多项大奖。
安道一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观赏性,更有思想性。他擅长借字抒发情感、表达人生哲理,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启发。他认为书法不仅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他通过书法,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上中国的传统文化。
安道一还深耕于书法教育事业。他曾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并在国内外举办多次书法讲座和培训班。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倡导学习传统书法的注重个性的表达,鼓励学生在创作中找到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和业界的好评。
安道一用他的书法艺术和教育事业,不断推动着传统书法的发展,同时也为世人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他的作品既充满了传统的庄重和韵味,又注入了现代的创新和艺术的灵感。安道一是当代中国书法界的杰出代表,他的成就将为后人树立榜样,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添砖加瓦。
安道一书法,安道一简介
1. 世说新语.巧艺戴安道和范宣的翻译 巧艺第二十一之六、戴安道就范宣学 (原文)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唯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译)戴安道(戴逵)到范宣那里求学,看范宣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范宣读书他也读书,范宣抄书他也抄书。唯独戴逵喜欢的画画,范宣认为没用,觉得不该在这方面劳费心思。戴逵画了一幅《南都赋图》,范宣看罢赞赏不已,认为大有好处,自此开始重视绘画了。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义庆等人。《世说新语》又名《世语》 ,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3卷。 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上、中、下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2. 戴安道就范宣学 世说新语 巧艺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生之间——相互提高,相互学习——的过程 巧艺第二十一之六、戴安道就范宣学 (原文)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 唯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译)戴安道(戴逵)到范宣那里求学,看范宣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范宣读书他也读书,范宣抄书他也抄书。唯独戴逵喜欢的画画,范宣认为没用,觉得不该在这方面劳费心思。 戴逵画了一幅《南都赋图》,范宣看罢赞赏不已,认为大有好处,自此开始重视绘画了。 3. 戴逵文言文全篇翻译 王子猷居山阴。 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 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子猷(yóu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五儿子),居住在山阴,一次晚上下大雪,他从睡梦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令仆人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 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 有人问他为何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补充:望采纳 。 4. 王逸少风流才士原文及翻译 注:《王逸少风流才士》选自《颜氏家训杂艺篇》颜氏家训杂艺篇 作者:颜之推 原文:真草书迹,微须留意。 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承晋宋馀俗,相与事之,故无顿狼狈者。吾幼承门业,加 *** 重,所见法书亦多,而玩习功夫颇至,遂不能佳者,良由无分故也。 然而此艺不须过精。夫巧者劳而智者忧,常为人所役使,更觉为累。 韦仲将遗戒,深有以也。王逸少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唯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 萧子云每叹曰:“吾著《齐书》,勒成一典,文章弘义,自谓可观,唯以笔迹得名,亦异事也。”王褒地胃清华,才学仇敏,后虽入关,亦被礼遇,犹以书工,崎岖碑碣梁氏秘阁散逸以来,吾见二王真草多矣,家中尝得十卷,方知陶隐居、阮交州、萧祭酒诸书,莫不得羲之之体,故是书之渊源。 萧晚节所变,乃右军年少时法也。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 至梁天监之间,斯风未变。大同之末,讹替滋生,萧子云改易字体,邵陵王颁行伪字,朝野翕然,以为楷式,画虎不成,多所伤败。 至为一字,唯见数点,或妄斟酌,逐便转移。尔后坟籍,略不可看。 北朝丧乱之馀,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猥拙甚於江南,乃以“百”“念”为“忧”,“言”“反”为“变”,“不”“用”为“罢”,“追”“来”为“归”,”“更”“生”为“苏”,“先”“人”为“老”,如此非一,遍满经传。唯有姚元标工於楷隶,留心小学,后生师之者众,泊于齐末,秘书缮写,贤於往日多矣。 江南闾里间有《画书赋》,乃陶隐居弟子林道士所为。其人未甚识字,轻为轨则,托名贵师,世俗传信,后生颇为所误也。 画绘之工,亦为妙矣,自古名士,多或能之。吾家尝有梁元帝手画蝉雀白团扇及马图,亦难及也。 武烈太子偏能 *** ,坐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萧贲、刘孝先、刘灵,并文学已外,复佳此法。 玩阅古今,特可宝爱。若官未通显,每被公私使令,亦为狠役。 吴县顾士端出身湘东王国待郎,后为镇南府刑狱参军,有子曰庭,西朝中书舍人,父子并有琴、书之艺,尤妙丹青,常被元帝所使,每怀羞恨。彭城刘岳,囊之子也,仕为骠骑府管记、平氏县令,才学快士,而画绝伦。 后随武陵王入蜀,下牢之败,遂为陆护军画支江寺壁,与诸工巧杂处。向使三贤都不晓画,直运素业,岂见此耻乎?孤矢之利,以威天下,先王所以现德择贤,亦济身之急务也。 江南谓世之常射,以为“兵射”,冠冕儒生,多不习此。别有“博射”,弱弓长箭,施於准的,揖让升降,以行礼焉,防御寇难,了无所益,乱离之后,此术遂亡。 河北文士,率晓“兵射”,非直葛洪一箭,已解追兵,三九宴集,常縻荣赐。虽然,要轻禽,截狡兽,不愿汝辈为之。 算术亦是六艺要事。自古儒士论天道。 定律历者,智学通之。然可以兼明,不可以专业。 江南此学殊少,唯范阳祖恒精之,位至南康太守。河北多晚此术。 医方之事,取妙极难,不劝汝曾以自命也。微解药性,小小和合,居家得以救急,亦为胜事,皇甫谧、殷仲堪则其人也。 《礼》曰:“君子无故不彻琴瑟。”古来名士,多所爱好。 洎于梁初,衣冠子孙,不知琴者,号有所阙。大同以末,斯风顿尽。 然而此乐音音雅致,有深味哉!今世曲解,虽变于古,犹足以畅神情也。唯不可令有称誉,见役勋贵,处之下坐,以取残杯冷炙之辱。 戴安道犹遭之,况尔曹乎!译文:对於真书、草书等书法技艺,是要稍加留意的。江南俗谚说:“一尺书信,千里相见;一手好字,人的脸面。” 今人继承了东晋刘家以来的习俗,都在这书法上用功学习,因此从没有在匆忙中弄得狼狈不堪的。我小时候受到家庭影响,加上本身也很爱好书法,所见到的书法字帖很多,而且临帖摹写也颇下功夫,可就是不能达到很高的造诣,确实是由於缺少天分的原因。 然而这门技艺没必要学得太精深。否则就要能者多劳,智者多忧,常被人家役使,更感到累赘。 魏代书法家韦仲将给儿孙留下“不要学书法”的训诫,是很有道理的。王羲之是位风流才子,潇洒不受约束的名人,所有的人都只知道他的书法,而其他方面特长反而都被掩盖了。 萧子云常常感叹说:“我撰写了《齐书》刻印成一部典籍,书中的文章弘扬大义,我自以为很值得一看,可是到头来却只是因抄写得精妙,靠书法使我出了名,也真是怪事。” 王褒出身高贵门第,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后来虽然到了北周,也依然得到礼遇。 因为擅长书法,他常为人书写,困顿於碑碣之间,辛苦於笔砚之役,他曾后悔说:“假如我不会书法,可能不至於像今天这样劳碌吧?”由此看来,千万不要以精通书法而自命不凡。话虽如此,地位低下的人,因写得一手好字而被提拔的事例很多。 所以说:道业不同的人,是不能互相谋划的。梁武帝秘阁珍藏的图书、字画散失以后,我见到了很多王羲之、王献之的真书、草书作品,家里也曾获得十卷。 看了这些作品,才知道陶隐居、阮交州、萧祭酒等人的字,无不是学王羲之的字体格局,可见王羲之的字应是书法的渊源。萧祭酒晚年时的字有所变化,改变的就是转向王羲之年轻时所写的隶书。 两晋、刘。 5. 《巧艺》一文直接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之间怎样的过程啊 《巧艺》一文直接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之间虚心学习,相互切磋的过程。 【原文】: 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唯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年——444年)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6. 八上课内文言文专题复习所有答案 七,《三峡》1.本文选自《 水经注疏 》作者是 北魏 (朝代)的 郦道元 ,他是我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2.本文是一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作者通过对 三峡形势 和 四季景色 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作者 热爱祖国河山 的思想感情。3.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4.词语解释词语 解释 词语 解释 重岩叠嶂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不见曦月 日光,这里指太阳。 夏水襄陵 上,冲上,漫上。 沿溯阻绝 顺流而下 或王命急宣 有时 乘奔御风 飞奔的马 回清倒影 回旋的清波 飞漱其间 急流冲荡 林寒涧肃 寂静 属引凄异 接连不断 5.句子解释(1)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天蔽日,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2)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御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3)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4)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无限趣味。 (5)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初晴的时候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山涧清凉寂静,时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接连不断,异常凄凉,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升,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6.理解探究(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水涨(襄陵,沿溯阻绝);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 (4)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秋季。听觉。 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5)“渔者歌”有什么作用?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 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6)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7)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试作简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八,《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1.本文作者是 南朝梁( 朝代)的 陶弘景 ,被人称为“ 山中宰相 ”。2.语句翻译(1)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2)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谢灵运以来,久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3. 理解探究(1)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既有对奇景无人能赏的惋惜,又暗含自己能领悟山水真谛的得意之情。(2)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 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5)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 “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6)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 试分析美在何处。意境美。 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 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1.本文作者是 北宋 (朝代)时期著名的 文学家 、书画家 苏轼 (人名)。 他的号为 东坡居士 。本文体裁为 游记散文 ,是作者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2.语句翻译(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这是月光照进门内,我于是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安道一简介
他经历了北周“二武灭佛”之难,其佛教观点属禅宗北宗。始祖达摩祖师被当权者毒死后,众僧侣为护佛法开始迁移,并改变以前由书经传播的方式,认为“缣竹易销,皮纸易焚;刻在高山,永留不绝”。故在迁移中把佛经刻于石崖之上。安道一即是此时的主要书经者。
平阴一带有北齐刻经5处,安道一题名3处。平阴北齐刻经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是洪范池镇南大洪山半腰处的二洪顶刻经。其它几处是天池山、云翠山、黑山。在平阴刻经发现以前,在河北省的响堂山、中皇山,河南省的鳖盖山以及山东的泰山、徂徕山、邹城玉山、汶上水牛山等处均发现北朝刻经,但只有邹县的冈山、铁山刻经有安道一的署名,但刻经稍晚于二洪顶纪年。二洪顶刻经分南北两处,达600余平方米,1500字。其中“大空王佛”四字竟高达11.3米,宽3米。“佛”字高4.25米,宽3米多。专家认定:从甲骨文至北齐,此“佛”为汉大字之最。安道一的书艺甚高,开一代新域,中外影响很大:“清跨羲(羲之)诞(韦诞),妙越英繇”。康有为、郭沫若都给予极高评价。日本书道协会建议中国书协应立安氏为“书仙”,以与王羲之“书圣”并驾齐驱。虽无确证,但多数专家认为,安道一应是平阴东阿一带人氏。
因史料无载,经貌不全,对于安道壹其人籍贯的认识,有人推测他为邹城人、泰安人,复旦大学张伟然等多数专家推论他在东平一带,但诸家研究多是依据题记而推论。石刻中与安道一籍贯有关的重要题记有两则,一是东平洪顶山独立成篇的安道一铭记,言他为“广大乡□□里人也”;另一处是邹城铁山刻经中,铁山摩崖刻经南北纵 66.2米,东西横 16.4米,总面积 1037平方米,博大恢宏。经文下方有题名,排列经主及佛经书写者姓名,在第六行有“东岭僧安道一署经”之句。推论他为东平或平阴人,是根据安道一铭记在洪顶山出现,但“广大乡□□里”之地以无从查考,且有的专家认为广大乡之说亦有泛化之意,或游化僧人用语。另外由于“东岭”之名缺乏确切的地望没有引起专家的重视,因为史籍中多有南岭、西岭等某山方位之称。
现在在安道壹最初刻经活动的地方发现“东岭”之称的古代碑刻证明了“东岭”是一个确切地名,并非虚指。在山东省东平县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在对六工山玉皇庙进行文物普查,在重修玉皇庙的两方碑刻中,发现了“六工山东岭”地名,明确说明六工山东面的山峰古称“东岭”,对于考证北朝书法名僧安道壹籍贯“东平说”增加了新的证据。(资料来源于“僧安道壹研究”创刊号2012年10月版)
安道一摩崖石刻全文
康有为评价四山摩崖石刻“四山摩崖通隶楷,备方圆,高浑简穆,为之擘窠极轨也。”。四山者,邹城铁山、岗山、尖山、葛山(葛炉山)是也。葛山,位于山东邹城市东约15公里处。传说葛洪曾在此炼丹,故又称葛炉山,《县志》载其为“葛娄山”。分为南北二山。葛山摩崖石刻,在北葛炉山西侧花岗岩石坪上,东高西低,倾斜度约30°,刻面东西长26.6米,南北宽8.4米,总面积173平方米。葛山摩崖刻石的内容有两部分。一为刻经,内容是《维摩诘所说经》里的「阿閦佛品第十二」部分。经文10行,满行42字,共应420字,今可辩认者仅292字,风化残毁三分之一。每字径约50—60厘米,隶书。有阴刻界格,第3行有双勾刻字10个。经文排列整齐匀称,第5行与第6行之间行距稍大,似分为前后两部分,这种排列方法与铁山刻经一致。第十行经文后为记年「大像两年岁玄枵律钟廿六日」。可知刻经年代为: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比铁山刻经晚一年,与岗山刻石相同。二为题名,在刻经的右下方,但早已模糊,看不出人名。书刻者为僧安道一。其在邹城组织刻写的摩崖石刻还有一处,那就是峄山刻石。北齐河清三年(564年)和北齐武平初年(570年),僧安道一两次分别在峄山五华峰、妖精洞书刻《文殊般若经》。北齐武平六年(575年),僧安道一在汉丞相韦贤后人的资助下,在尖山大佛岭镌刻佛经两处,分别为《文殊般若经》和《大品般若经》。在完成尖山刻经之后,僧安道一北上泰山,在经石峪组织刻写巨字全文《金刚经》。至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齐灭亡,北周武帝灭佛。僧安道一隐匿山林修习悟道。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北周武帝去世,灭佛之风随之消散。僧安道一在汉丞相匡衡后人的力邀之下复出,来到邹城,在铁山南面硕大是石坪上,书刻了900余字的《大集经·海慧菩萨品》。次年,又在岗山之阴刻经两种,一为《入楞伽经》,一为《佛说观无量寿经》。在葛炉山西麓书刻《维摩诘所说经》。僧安道一已经60多岁,白须苍然,垂垂老矣。此后,再也没有见到他的任何笔迹,葛炉山刻经就是他的绝笔。随着经文刻下的除了佛经,还有僧安道一的虔诚。哪怕经文被岁月的风沙湮灭,但书刻者的精神不老。一种信念和力量已经深入人的骨髓。葛山刻经是邹城北朝刻经中最晚的一处,书法艺术仍是以隶书为主,书风洒脱,形体肥腴浑厚。1977年12月23日,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襄安道帖
蔡襄,生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卒于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 (今福建仙游)人。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进士,仕至端明殿学士,卒后赐谥忠惠,后人因称「 ”蔡端明”、「 ”蔡忠惠”。蔡襄诗文清遒粹美、刚柔并济。书法亦一如之,真、行、草皆优入妙品,人称当时第一。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列为「 ”宋四家”。 一、蔡襄草书尺牍《陶生帖》 (北宋)蔡襄草书尺牍《陶生帖》或称《示及新记帖》,1051年。纸本,纵29.8cm、横50.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陶生帖》为草书翰札。潇洒劲逸。结体欹正大小,重轻疏密,随心所至,一气呵成。黄庭坚说:「 ”君谟真行简札甚秀丽,能入永兴(虞世南)之室”是很正确的。 释文: 襄:示及新记,当非陶生手,然亦可佳。笔颇精,河南公书非散卓不可为,昔尝惠两管者,大佳物,今尚使之也。耿子纯遂物故,殊可痛怀,人之不可期也如此。仆子直须还,草草奉意疏略。五月十一日,襄顿首。家属并安。楚掾旦夕行。 二、蔡襄《暑热帖》 《暑热帖》(致公谨尺牍)1052 纸本 23cm X29.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纵23厘米 释文:襄启: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精茶数片,不一一。襄上,公谨左右。牯犀作子一副,可直几何?欲托一观,卖者要百五十千。 三、蔡襄《虹县帖》 蔡襄《虹县帖》尺牍 1051年 纸本 行楷书 31.3 x 42.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襄启:近曾明仲及陈襄处奉手教两通,伏审动静安康,门中各佳,喜慰喜慰!至虹县,以汴流斗涸,遂寓居。余四十日,今已作陆计,至宿州,然道途劳顿,不可胜言。尚为说者云:渠水当有涯,计亦不出一二日。或有水,即假轻舟径来;即无水,便就驿道,至都乃有期耳。闽吴大屏皆新除,想当磐留少时。久处京尘,无乃有倦游之意耶?路中诚可防虞,民饥鲜食,流移东方,然在处州县,须假卫送,老幼并平善。秋凉,伏惟爱重,不宣。襄顿首。郎中尊兄足下。谨空。八月廿三日,宿州。 四、蔡襄蒙惠帖 释文:蒙惠水林檎花,多感。天气暄和,体履佳安。襄上。公谨太尉左右。 《蒙惠帖》为宋代书法家蔡襄所书,约作于治平(1064年—1067年)中,是其晚岁作品。这是一封致李端愿(公谨)的信札,治平中李已拜武康军节度使。「 ”水林檎花”是林檎的一种,古称「 ”来禽”。二月正是「 ”暄和”之时。文辞如此简略,亦可知是晚年所作。 蒙惠帖局部 他的字写得很美。米芾谓:「 ”蔡襄如少年女子,体态娇娆,行步缓慢多饰繁华”。黄庭坚说:「 ”君谟书如蔡琰胡笳十八拍,虽清壮顿挫,时有闺房态度。”赵孟頫也把他的字比作「 ”周南后妃”。细致读来,似乎是说他的字缺乏阳刚之气。 蒙惠帖局部 其实,唐代张怀瓘也曾批评王羲之:「 ”有女郎才而无丈夫气。”在「 ”尚法”、「 ”尚意”的年代,对追求晋人风韵的书作有这样的看法是不奇怪的。 蒙惠帖局部 近人潘伯鹰评价蔡襄说:「 ”五代以后,他力学褚薛,卓然为宋朝领先的大家。从他的笔画中看出接到唐人的二王法脉,然而他又不像杨(凝式)、李(建中)两家仅仅为结束的五代时书人的尾声,却开启了宋朝书派的主潮。” 蒙惠帖局部 《蒙惠帖》中,与《兰亭序》相同的字很多,而且形神逼似。看出他学习「 ”二王”的努力。这幅字写得流畅圆润、端谨沉稳。结体缜密,展蹙适度,顿挫转折,从容自如,是其书札中的杰作。 五、蔡襄《山堂诗帖》 《山堂诗帖》,1066年,纸本,24.8cmX26.7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丙午三月十二日晚》「 ”欲寻轩槛倒金尊,江上烟云向晚昏。须倩东风吹散雨,明朝却待入花园。”《十三日吉祥院探花》「 ”花未全开月未圆,看花待月思依然。明知花月无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怜。”十五日山堂书。 六、蔡襄《扈从帖》(公谨帖) 蔡襄《扈从帖》(又称公谨帖) 纸本23.3X21.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 释文:襄拜:今日扈从迳归,风寒侵人,偃卧至晡。蒙惠新萌,珍感珍感!带胯数日前见数条,殊不佳。候有好者,即驰去也。襄上公谨太尉阁下。 七、蔡襄《虚堂诗帖》 此帖纸本,纵22.6、横16厘米,藏故宫博物院。帖原被误题为「 ”李西台建中”,是为张冠李戴。据徐邦达先生考证,帖为蔡襄三十五、六岁时书。 「 ”虚堂诗帖”写的比较用心,起笔处常常有小尖锋入笔,逆锋虚抢,如「 ”簟”字最后一横画便是。几乎所有的字点画都很认真,撇捺均送到位,也正多了几分拘谨,略输流畅自然。 蔡襄书曾学颜真卿,从「 ”光”字的最后一笔能清楚地看出颜书味来,欧阳修说:「 ”苏子美兄弟后,君谟书独步当世;笔有师法。”君谟是蔡襄的字。 八、蔡襄《远蒙帖》 尺牍《远蒙帖》,1061,纸本,28.6cmX28.6 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襄再拜。远蒙遣信至都波,奉教约,感戢之至。彦范或闻已过南都,旦夕当见。青社虽号名藩,然交游殊思君侯之还。近丽正之拜,禁林有嫌冯当世独以金华召,亦不须玉堂唯此之望。霜风薄寒,伏惟爱重,不宣。襄上,彦猷侍读阁下。谨空。
柳公权书法作品
柳公权的书法作品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其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柳公权的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他的风格仍继承王家风格,结体严谨,潇洒自然。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蒙诏贴》白麻纸,七行,二十七字。柳公权的书法特点:
1.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稳而不俗、险而不怪、老而不枯、润而不肥、仪态冲和、遒媚绝伦。笔画均匀硬瘦、棱角外露、富于变化、避免单调重复。
2.横画大都方起圆收、骨力劲健、起止清楚、短横粗壮、长横格外瘦长,神采清秀。竖画顿挫有力、挺劲瘦长、凝练结实、撇画锐利,捺画粗重稍短而踢起,用笔干净利落。总体上内敛外拓、中宫收紧、四肢开展,于严谨中见疏朗开阔的风姿。
3.在书法上,柳公权临摹和研习了王羲之、钟繇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在这基础之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在楷书书法作品方向上,认真学习了颜真卿的书法技巧和字体,随之进行了融合创新,开创了“柳体”。
4.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构严谨,与颜真卿齐名,书法有着“颜筋柳骨”的说法。柳公权的字体展现了字瘦而硬的特征,以此说明下笔的力度很足;书法作品干净秀丽,一幅作品一气呵成,比较连贯流畅;以及书法作品的结构很严谨,字体之间充满整体性和力度美。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安道一书法,安道一简介”的具体内容,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你还想要了解更多资讯,可以关注或收藏我们的网站,还有更多精彩内容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