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本站的小编子芊,今天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杜少卿书法,杜少卿最后怎么样了的相关知识,希望能解决您的疑问,我们的知识点较多,篇幅较长,还希望您耐心阅读,如果有讲得不对的地方,您也可以向我们反馈,我们及时修正,如果能帮助到您,也请你收藏本站,谢谢您的支持!
杜少卿书法,杜少卿最后怎么样了
杜少卿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造诣高深,作品兼具气势恢宏和细腻精致之美。杜少卿的一生却充满了坎坷和波折,最终他又是怎样度过人生的呢?
杜少卿从小便展现出过人的艺术天赋和对书法的热爱。他的字迹如行云流水,流畅自然,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赞赏。他的书法风格独特,兼具了隶书的庄严和楷书的秀美,被誉为当时书坛的一颗明星。
正是因为他的天赋和名声,引来了嫉妒和妒忌。一些人不愿意看到他的光芒,纷纷编排阴谋,企图陷害他。杜少卿在艺术上屡遭打压,生活也陷入困境。他曾几次被诬陷入狱,直到天威崇高,他才得以脱困。
这一切并没有击垮杜少卿。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在逆境中,他不断磨砺自己,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和自我提升。
终于,杜少卿在多年的坚持和努力下,终于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他的书法作品被多家博物馆珍藏,被誉为经典之作。他也被邀请到世界各地举办讲座和展览,与国际书法大师们交流切磋。
杜少卿最终以崭新的姿态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秉持一颗热爱艺术的心,最终收获了成功和尊重。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遭遇多大的挫折和困难,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梦想,努力追求,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获得成功。杜少卿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的故事鼓舞着无数有志于艺术的人们,勉励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继续前行。
我们仍然在书法作品中看到杜少卿的影子,他的作品依旧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和钦佩。他的一生是一段传奇,是书法史上一颗璀璨的星光。杜少卿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热爱并努力追求,就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杜少卿书法,杜少卿最后怎么样了
杜少卿1,字洪汉,号蚕蜕。别署:青草堂。蜗居:禅牛轩。1949年天津生人,法律大学毕业。2009年完成首师大书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学业。1985年加入天津市直机关书协。现为天津市政法系统文学艺术联合会委员,司法行政系统书协副主席,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香港国拍授予特级画家。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军旅生涯十几年,曾任昆明军区空军部队的地面主训参谋,早在七十年代就参加过全国性的大型书画活动。
杜书生书法值多少钱
著名书法家杜书生著名书法家杜书生,有一个非常朴实,也非常深刻的名号,号称“师古人”。他以师古人为号,不但是书法情怀崇仰古风的追求,也是书法修炼功成古风的造诣,所以“师古人”之号,应该是杜书生书法功力的颂称,表达着他的书法入古而能出新的巅顶之功。诸书皆成,是杜书生已经追达的艺术目标。真草隶篆,无所不工。在功深似海的艺术情景之中,又以倾情行草得气象,成为当下书坛挥笔纵墨可写天工的草书大家!草书之功,向来难得。千百年来,唯追求笔法神鬼和意境绝妙者,方可得草书贤圣的大造诣。张芝张旭米芾怀素,无不是倾情笔墨的大手笔,所以杜书生能得草书新功成,完全与他技随先贤,精于磨砺,得成神妙的修炼是一脉相承的。杜书生作品赏析杜书生作品赏析就用笔的技巧来说,杜书生的书法很很重视古人笔法精髓的领悟与复成。我们照观怀素与杜书生书法,可观神形具通,笔势出神入化,疾南捷北,东进西突,转折漫泌的方式已成神奇,可谓是笔无定轨,总是出人意料,却又情理之中。这种笔势的处理方式,来源于他对怀素张旭笔法的奇险领悟所得,也来源于他身居黄山,善于师自然,能取黄山奇松姿态,妙定笔法的大智慧。师古师自然,他的书法就显成古悠灵通的气质,是文化之法与自然之法的巧妙合成,真是师古而不拘泥于古的进取新创。杜书生作品赏析杜书生作品赏析杜书生的书法,有源自汉隶的雄迈质感,有源自唐楷的严谨法度,通过师习二王,得成快意自由的书法精神。所以纵观他的书法创作,就是博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善于酝酿整合,修成独成一家的先锋特色。他除了师汉晋唐宋的书法综技,还师从明清书风。书法潇洒飘逸浑厚苍劲,显然是对明清书法的宽博容纳,其中对董其昌书法错落有致的形态,用墨色的浓淡变化复成到位,对王铎书法飞扬流动的品质,则是通过随情成书的书法心质得以重塑。杜书生作品赏析他的书法里,总是有着笔法的千重变化,也有着墨韵的万重玄妙。笔飞如龙可吐雾,墨逸美凤落悟桐,大字如泰山雄川,小字如妙珠玉盘,既有气韵,也有气势,所以理在道在其中!笔法有理道,翰墨成天工,当然是极品佳作!号称师古碑帖功,翰墨气象大倾情。雄笔写山川,逸墨诉情怀;师古正宗道,创新一品功。这位以师古为宗旨,以倾情为大观的书法艺术名家,凭借笔墨的扛鼎才华,在书坛先得立身,后得立功,如今是功成名就,新贤典范!
杜少卿个人简介
一、儒林外史杜少卿的人物形象:
杜少卿是位仗义疏财剂危助困的正人君子。杜少卿的一举一动,和及时雨宋江无二。然宋江的及时雨为的是江湖义气,存有刁买人心,借以笼络人才,在江湖上树立个人威望的私心。杜少卿的仗义疏财,则是谁求他,他就帮,不图报答,不让别人记住恩德,是毫无私心的高尚行为。
二、儒林外史杜少卿的主要事件:
杜慎卿之所以推荐鲍廷玺到赣州府找堂弟杜少卿,也是看到杜少卿帮人时出手大方这一点。经王胡子引荐,鲍廷玺求杜慎卿出钱赞助自己办戏班子,杜少卿很爽快地答应了。杜慎卿先后共资助鲍廷玺二百两银子,算是救了不走运的鲍廷玺,给了他一个自谋生路的机会。
杨裁缝的母亲得暴病死了,他来求杜少卿,希望借几两银子。杜少卿是个热心人,他算了算置办丧事至少需要二十两银子,他就令王胡子把自己的一箱子衣服当了二十多两银子。交给杨裁缝。杜少卿的义举,感动的杨裁缝哭哭啼啼去了。
杜少卿真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他帮助杨裁缝与帮助杨执中的娄府三公子四公子一样,都是出于善意。经常周济他人,杜少卿手里的银根自然时常吃紧。没钱了,他就开始卖地。管家王胡子提醒杜少卿,劝他不要随意施舍他人,要把银子用来经营产业,否则会坐吃山空。人物评价:
杜少卿虽然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家庭,却出污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贵,第三十二回他说:“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
当臧蓼斋对他说出补了廪就可以坐堂、洒签、打人时,他笑骂说:“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李巡抚荐举他入京做官,他用手帕包了头装病不去。有人要同他去会知县,他说:“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么!”这些言行,与《儒林外史》上追名逐利的风气恰成鲜明的对照。
杜中信书法作品
相同与不相同的字画在不同的人眼里价格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谁的书画都有好差,都有值钱与不值钱的,有贵的和相对便宜一点的,所以不能笼统用平方尺来论,只能说某一张是多少钱一平方尺。
润格也没有什么准头,只是一种参考,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判断和对他的书画的了解,以及当时的市场的炒作情况而定。一幅字画,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刻、不同的拍卖人手里,价格都会不一样。所以是很难判断的。相关如下
不是绝对的一个价格;再说任何个人的评价都只是片面的、个人的观点。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别喜欢的人想要,这些都可能使得价格更高。其他任何艺术品均如此。只要是还好,都有收藏价值。一己之见。
杜中信先生1942年生于北京。杜中信的书法作品风格沉雄、豪放、古朴、浑然大气、气势磅薄。现担任长安大学中国书画研究院院长、教授,西安市文联副主席、西安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西安市政协委员。他已为全国近百处名胜古迹题写碑匾。
他的作品还被选入《中南海珍藏书法集》第一卷、《中国现代书法集》、《中国当代书法集》、《古今名人书法大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名人精品集》等几部有影响的书籍中。他曾多次参加全国性书法展,并赴海外展出百余次,深受日本、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学术界人士的赞赏。
杜少卿最后怎么样了
儒林外史》:论真孝之所在
序言综观古今,若论我国讽刺小说中杰作之最,自当首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一书。《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的讽刺小说,全书严峻地对当时的科举制度,以至官僚政治、人际关系和风俗习惯等均作出无情的抨击和揭露。此书除反映了当时之社会现实之外,亦深切地反映了人性,特别是丑恶的一面更是在书中显露无遗,使后人以为立德立品之龟鉴。 「儒」,便是知识份子,这本小说主要是以明代的士人生活为背景以讽清代士族之实况。知识份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通过「儒林」生活,把当时的社会风气深刻细致描写出来了。同时,除了上述所提及之讽刺性以外,作者也在书中表达了他的理想,写出了他的理想人物形象,如王冕、杜少卿等小说人物便俨然吴敬梓理想之化身,使得全书的思想看来颇有点司马子长的「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注1)之精神。所以,这绝不是一本寻常肤浅的世俗讽刺小说,而是极有价值的、现实的高水平创作。 毋庸置疑的是,《儒林外史》诚然为我国小说史上最为出色的一部讽刺小说,后世除却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外可谓无出其右。是以后世学者多著眼於其讽刺性之一面以为主要的研核目标。历来有关此说的论文、专书多如更仆难数,若坌集起来,相信足以「充栋宇」、「汗牛马」(注2)了。诚然,《儒林外史》的讽刺性是彰明昭著的,任何人只消阅读片刻即可道出一二。可见,不论从表面或实际上来看,《儒林外史》都是一部讽刺性专书无疑。 然而,若深入《儒林外史》的中心来研究,当可发觉此书除展现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面,深刻地抨击和揭露了士人墨客们的虚伪、卑鄙及黑暗的专制思想之外,其中还包含著不少有关吴敬梓本人的哲理观和伦理思想观。这些都是新一辈学子做学问所应加以发掘的宝库。在前人的基础上自出机杼,休要胶柱鼓瑟、蹈常袭故,那末这许多鲜为人知的思想宝库自可为我辈所开发。本文亦自我作故,意欲以《儒林外史》中之「孝」此一传统伦理思想以为全文之探讨所在。 「孝」为我中华民族首重之传统伦理思想,为我国人民数千年来所恪守,然随著时代之变迁,「孝」已逐渐变质为愚孝、儒道「大孝」,有些人更借孝的名义以行恶,以致真孝被覆冒,人人只以虚伪的冠冕堂皇的「大孝」为真孝,而失却孝之真义和精神。对於此一习非成是的恶习,吴敬梓是看得很清晰透彻的,而本文写就乃正是以其对孝之见解为探讨之所在,并希望有抛砖引玉之效,冀他人多从此书的纤毫处著眼,探赜索隐,以求使得吴敬梓寓於书中之全部思想尽得显露人前。如此才是做学问的真正精神。 吴敬梓的孝观在《儒林外史》一书中,栩栩如生的人物不胜枚举,其中不乏带著或浓或淡的忠孝色彩,而这色彩在此书中也就成为塑造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部分。吴敬梓在对这些人物的褒与贬,抨击与表彰中,寓以明显的爱憎情绪,这种情绪贯穿全书,也正正是由於《儒林外史》流露著此一情绪,今人也就得以从中得悉及观摩到吴敬梓本人的伦理思想观。本文论「孝」之滥觞也正是得力於此。 「孝」乃是指敬爱奉养父母,它是我们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传统道德。可以说自人类社会建立了家庭这一社会单位开始,孝亲便随之而产生,后来还成为儒家思想核心—「仁」的基趾之一,这不能说不重要。 「孝悌」为「仁」之本,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异於禽兽之所在。毋庸置疑的是,孝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高尚道德,而其中又以孝行最为重要。孝为建筑於父母对子女的亲子之爱这血缘基础上,而子女对於父母的养育之恩和教导之情,在其成长过程中,久而久之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自然的敬爱之情,这是亲情的自然流露,是出於真心的「孝心」,这种爱诚然是世上最为可贵的爱,并非其他感情所可相颉颃。它不仅为我们民族、人民所代代相传,乐於遵从,而且也为世界人民所称颂和赞誉。 作为创作此劝世之书—《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自不会忽略此一重要的伦理思想,让它存而不论的。事实上,《儒林外史》中有关孝亲的例子纵不多至指不胜屈,也是毫不匮乏的。不妨举例以概述之,王冕、虞博士、庄徵君、武书、杜少卿等正面人物均是极重孝道的—王冕终身恪遵母命,誓不为官。才子武书是一个「事母至孝」、「克敦孝行」的孝子,他少孤孝母务农,直至其母逝世后方敢应试进学,真正是一个恪守「父母在,不远游」(注3)的儒道孝子。又如庄徵君「恳求恩赐还山」,回归途中借宿於一个刚丧偶的鳏夫之家,不幸老人又於后逝世,然却都「没钱买棺材」以作殓葬,庄徵君不忍他俩暴尸於此,遂为二老买棺置墓,「葬之以礼」,非自己亲生父母也能如此,那末对於自己双亲之孝更自不待言。再如虞博士,他在船上救了一个投河自尽的孝子,在知道其为葬父无钱而自寻短见以后,随即赠与四两银子予此孝子,以为殓葬之用。上述这几位之孝行实非光风霁月之君子不能为之,他们不仅自身心存孝道,且对於与他们一样以孝亲为上的孝子也一应救济,甚至对毫不相识的老者亦能微尽孝义,孟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注4)就正是指他们所行的德惠而言,诚可谓孝之至也!由此观之,吴敬梓所认可之正面人物,盖莫能外,全皆为孝子之列,否则就必不会是作者所称许之贤人君子。 可是,话说回来,据研核所得,吴敬梓所提倡的「孝」虽则与儒家所极力宣扬之孝有所类同之处,然只限孝於事亲一项,对於其他非孝之「孝」则未必便尽同,有些观点甚至是与之相悖的。吴敬梓讲求的是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注5)、「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注6)及「事父母,能竭其力」(注7)等纯粹以事奉父母为之「孝」的观念。这与那些孔孟后学极力推而广之的所谓「孝道」当有所不同。反之,作者对那些「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唯君是从,唯父是从」、「荣宗耀祖」、「显亲扬名」、「父要子亡,子不亡是为不孝」等所谓「孝」的谬论更是不屑一顾和痛心疾首的。可见,作者所称许的全皆为具有真孝德的真孝子而非专制政治礼教下的伪孝子。 此外,作为一个讽世之勇者,吴敬梓是决不会只满足於纯粹地描述真孝行而忽略其讽刺之目的。事实上,作者在通过对上述这些心存孝德的正面人物之描绘的同时,也藉著他们之经历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以及反映了贫苦大众的悲惨生活。以虞博士搭救孝子一幕为例,那孝子原本可以靠卖谷来换取银钱去殓葬其父的,然可恨的是「收些稻,都被田主斛的去了......竟不能有钱买口棺木。」这不是剥削压迫又是甚麼?那又何以使「穹窒薰鼠,塞向瑾户」(注8)的穷苦大众得以实践「谨身节用,以养父母」的「庶人之孝」呢?自身已然不名一钱,纵有此孝心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呀!可叹众生之不平等!可是,如果有人本身生活已然饔飧不继,却仍能做到事亲至孝,「有酒食,先生馔」的话,那怕「酒食」只为清水蕃薯,如此之人才配拥有孝子之令誉,而此德行也是吴敬梓綦欲宣扬之「孝」,也是我们应当以为榜样之「真孝」! 又从倪老爹的身世以观现实。倪老爹原有六子,死了一个,后因家贫,无力照顾而卖掉四个,就连余下的一个小儿子亦因怕其饿死而忍痛将他过继予鲍文卿为子。后来倪老爹过世,倪老爹的小儿子倪廷玺(鲍廷玺)才得以回家哭丧,披麻带孝,以尽孝礼之道。我们在称颂倪廷玺的孝行之余,亦不妨细心的想一想,倪老爹的悲惨命运究竟是从何而起的?倪老爹一生丝毫享受不到天伦之乐,纵有子亦如无子,这还不是由於专制政治的黑暗所致,还不是吃人的剥削政治所害!贫者愈贫,富者愈富,阶级剥削确然是食人的魔鬼,杀人的大憝。倪老爹的遭遇诚然是我国古代贫苦大众的典型经历,亦为我国劳动人民的哀曲!从此二例就可见出吴敬梓实为一人民作家无疑。 直到现时为止,不难看出吴敬梓所颂扬的孝道,实际上就是指能够身体力行及与人为孝的事亲行动。不宁唯是,此一孝道亦为判断一个人道德品行之优劣善恶的基本立足点。诚然,孝为人之天性,若为人子者连孝之真谛也弄不清楚,甚至连最基本的孝亲行动亦不做,那末,此人之品德也决不会高尚。既然如此,那麼,对於那些不孝的行为以及亵渎「孝」的人,作者是绝不会对他们宽容的,他所做的自然是在书中给予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鞭挞了,纵不能改变事实亦是一件令人痛快之事。举例言之: 进士荀玫在京得悉其显妣已然仙逝,意欲「到堂上递呈丁忧」,回家奔丧,然因「考选科道在即」,又不想因守丧之期而误了考选,竟听了王惠之言而企图匿丧。后又恐为人识破而遭刑罚,遂去请求周进和范进二人出面「保举」,而此二人不但没有责其因利忘孝,竟亦异口同声地说:「可以酌量而行。」由此可见荀玫为保前途的卑鄙以及周司业、范通政两人之龌龊,他们狼狈为奸,实为士人的耻辱! 匿丧,是严重违背孝道的一种卑劣行为。一个人因利令智薰,连自己父母之死讯尚且可以隐而不宣,可以装作若无其事、毫不伤心的样子,可见此人之铁石心肠,那末对待同侪或其他人也就可以更忍心了。试问如此不孝不义、不稂不莠的饕餮之徒又有甚麼不能做出?可恨乎人心之惟危! 除却匿丧以外,吴敬梓对於权勿用那类沐猴而冠的假名士也是极为痛恨并会予以无情的抨击和责备的。权勿用这「不中用的货」,时常仗著自己读过几年书,竟在山林中扮起隐世名士来,终日假借讲学、守孝,乔装成硕儒孝子般,以坐收名利甚或冀盼官宦赏识,晋身仕途。作者对於此类龟毛兔角的虚伪之士是綦厌恶的,故其在小说中不但藉他人之口以对权勿用口诛笔伐,最后更以「地棍奸拐」之罪来惩罚他,令衙役用链子锁著他递解原籍,诚可谓大快人心之举。这是作者寓褒贬於实际行动,透过善恶有报的结局以达彰善瘅恶之功。 此外,对於玷辱纯洁的孝亲之人,吴敬梓也是从不放过的。余有达是个以文章品德见长的穷秀才,作者基本上对之是寄予深切同情的。但余有达因无力殓葬父母,竟去为「一件人命牵连的事」说情,藉此而取得一百三十多两不义之财以葬父母。尽管因孝而行不义在情理上说是应予略迹原情,可是,作者在小说中亦同样对此给予揭露,这说明了吴敬梓虽重视孝亲,但更重视的,还是个人品德之修养。 诚然,孝对於我中华民族而言,固然是重要的伦理思想,然无德者不能尽孝。孝属於家庭伦理,而品德则属於个人修身。修身然后才能齐家,一个人连最基本的个人品德亦修养不好,竟为了殓丧此一俗习而干埋没良心之事,这虽非为名繮利锁所囿那麼卑鄙,但也是不可原谅的。人若心存孝亲,丧葬亦未必便要风光大葬。丧葬之本意原为使亲人免於暴尸荒野,受野兽吞食,受日晒雨淋,以致不得安息。故只要有此心意,纵是草率一些,因地制宜,相信死者在天之灵亦可谅解。然若为了要厚葬双亲而去为非作歹,那是无论如何也是不可原谅的。相信他在天之父母也不希望儿子为了这些繁文缛节而丧失人格尊严的。然可惜的是,有德者不论在古今中外都是微乎其微,而有德又能坚持德行至死者更有如凤毛麟角。 以匡超人为例,他是吴敬梓著墨颇多、精心刻划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历程所带出的寓意和典型性是极为深刻的。匡超人原是贫苦农民之一员,因「家贫无力」,读不成书,就跟著卖柴的客商到省城谋求生计,抵达后在柴行记帐,不想柴行倒闭,遂流落在外,逼不得已,惟有以测字糊口度日。乃闻父亲病讯,「於今不知个存亡」,但自己又不名一钱,筹不到盘缠回乡,想到「父亲在家患病,我为人子的,不能回去奉侍,禽兽也不如」,所以「几回而心裏恨极,不如早寻一个死处。」寥寥数语,已道出一个寒门孝子的真挚孝心,使人闻一已然簌簌下泪,诚如马二先生说的「只你一点孝思,就是天也感格的动了。」这时的匡迥诚可谓我国典型寒门孝子中之佼佼者。接著,吴敬梓用饱醮感情的笔墨,绘声绘影地描写了匡超人的孝道实践。在回乡后,他日间出外卖猪肉、豆腐,赚得的钱就用来买些鸡鱼给匡太公吃;夜间伴著太公,照顾其日常生活需要,无微不至,甚至连太公的大小便也是由他一手照料,诚可谓克尽孝道者之至也! 不宁唯是,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父母遭遇火难之际,匡超人不以己身之安危为惧,奋不顾身地奔向火场,先后背著父母脱离火海,直至父母均被安全救出后,才轻松了一口气:「好了,父母都救出来了!」匡超人的孝行,纵然是古之二十四孝子也不过如此罢了。综上所述,此刻的匡超人简直是孝子中之孝子,是值得后世所敬仰和尊崇的典范! 然可叹的是,在匡太公病逝以后,匡超人那纯如璞玉浑金的一片冰心开始逐渐变质,变得纵连匡太公复活也未必便能认识了! 由於李知县的提拔,匡超人遂得以进学而为秀才。也正正是由於生活上的这一转折,竟使得一个大孝子的良心被埋没,令他变得骄矜自恃起来。平夙只认知县,不认学裏老师。并在杭州与那些斗方名士一起厮混,渐渐流露出其虚伪的面目;往后结识了衙门的潘三,竟然与之合伙私卖妇女,沦为神奸巨蠹,大憝之最。至於匡太公的临终遗训:「不可因后来日子略过的顺利些,嶵添出一肚子势利见识来,改变了小时的心事」早就为他抛诸脑后了。每天就只懂殚精竭虑地去谋划为非作歹之事,为虎傅翼,以求攀登高位。此外,为了使自己能得过轻裘肥马的生活,匡超人不惜隐瞒自己已婚的事实而再娶千金小姐,藉以爬上内廷教习的宝座。在回杭州取结时,也不回家看望母亲和吊拜亡妻,丝毫轸怀之念也没有,极其量只是为其妻挣个「诰命夫人」的虚衔,也就算了;且为避嫌疑,又反面不认人,不去与身处囹圄的潘三会面敍旧,可谓卑鄙无情之至!为了顾全家庭面子,匡超人要母亲在喜庆节日穿上「补服」,吩咐他人称呼其大哥为「老爷」,这是何等的虚伪,何等的要面子啊!若说他现在已赢得「显亲扬名」的大孝之誉,那末他做人的道德品行也正在此时丧失殆尽了。名利与良心,儒道「大孝」与真孝,孰轻孰重,我们应予以仔细深思、权衡才是! 一个寒门孝子由事亲至孝转变为怙恶不悛的神奸巨蠹,由孝亲的事必躬亲到为恶的擢发难数,期间变化之大可比天悬地隔。何所致此?还不是功利思想、儒道「大孝」思想所毒害造成的吗?也不就是吃人的腐败的科举制度所导致的吗?诚然,这是一幕人间悲剧,一幕人性泯灭的悲剧! 相对於匡超人性格上变化的白云苍狗,那个真正大胆挣脱、打破儒家名教桎梏的杜少卿,才是真正代表著吴敬梓的孝亲思想之正面人物,也是书中一众孝子之最,论孝乃至杜少卿,方始知何谓真孝子。 毋庸置疑,杜少卿是作者有意识地创作的一个离经叛道、要求将人性解放和个人自由之民主主义者,他或许就是吴敬梓本人的化身,寄托著作者本人的伦理思想观。 和其他的正面人物一样,杜少卿也是綦重孝道的。他对於那些「但凡说是见过他家老太爷的,就是一条狗也是敬重的。」即如鲍廷玺便是,他只不过胡诌自己与杜老太爷是旧相识,就为杜少卿所竭力照顾,爱屋及乌,可见其对亡父孝敬之情深。对於其他人,不论地位尊卑,行业贵贱,只要为孝顺父母、殡葬先人之事,杜少卿都能解囊相赠,决不皱眉。甚至对於叛臣之子—郭孝子,也不避凶险,不计自己生活,倾筐倒箧以相授。可见他才是名实相符的真孝子、光风霁月之真君子。作者对他的颂扬也就是对孝子的讴歌! 随著社会思潮之腐败,不少荒诞无稽之事如娶妾侍、迁墓葬等往往被世俗蒙上一层或浓或淡的孝道面纱以作掩饰。在世俗间孤松傲岸、嫉恶如仇的杜少卿在此时就成了撕破这些假面具的勇者。 先就迁葬一事而论,在古代社会,羣众的迷信思想十分浓厚,且对於孝道中「死,葬之以礼」一事尤为重视。当时的人除认为丧葬大事若草草了之或抛棺露尸固属不孝之外,还无稽到相信先人墓地之风水有足以影响后代子孙兴衰的力量,是以举凡有钱的莫不千方百计地寻找甚麼龙穴,找到了以后就随即把先人之棺木迁葬至风水墓穴中。这些谬论其实全为江湖术士编造出来的迷信思想,藉以蒙骗百姓。然可笑的是,这些毫无根据的荒诞之言竟蒙蔽了世人这许多年,纵是至今亦未消失殆尽。对於此种骚扰先人安息的作法,杜少卿是极力反对的,他义正词严地对之加以驳斥:「这事朝廷该立一个法子......那要迁坟的,就以子孙谋杀祖父的律,立即凌迟处死。」可见杜少卿的先进思想是冠绝同时代的人,且对於真孝行之执著也是绝不逊於史上任何一位孝子的,可惜以其一人欲「回狂澜於既倒」(注9),终究独木难支呀!可悲乎愚民之溟蒙! 此外,再就娶妾一事而言,我国从数千年前开始已为一传统之父系社会,对於子嗣继后香灯是极其重视的,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思考贯穿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正因如此,有的人便打著此一冠冕堂皇的招牌,名正言顺地纳妾,更甚者三妻四妾亦未尝不可。杜少卿「觉得最伤天害理」,故要求「人生须四十无子,方许娶一妾;此妾如不生子,便遣别嫁。」为的是使富人多妻,贫民无妇的现象减缓。虽然这种想法远不如现今香港社会的一夫一妻制来得彻底,但在当时来说已属空谷足音的了。然而,理想毕竟为理想,和反对风水一样,杜少卿和吴敬梓的反娶妾思想是不会为他人所接纳的。莫说天下百姓如是,就连「百世师,天下法」的皇帝也有三千后宫佳丽以为天下立妾者之「榜样」,试问又有谁会对杜少卿的大放厥词加以理睬呢?可恨乎人性之贪婪、无耻! 总而言之,杜少卿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对世俗腐朽思想的严峻抨击等反世俗的言行,在在均表现出吴敬梓本人的理想—去除孝道中的糟粕污染,力图把孝道恢复至原始的纯净的面貌,而这纯洁的孝亲就是吴敬梓个人贯穿全书,努力表达出的忠孝观,也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忠孝观。 说到忠孝观,也须提一提作者的忠君思想与孝亲思想之关系。传统儒家思想是以孝悌为基础,再而由此而升华至「忠君」。几千年的阶级社会,从孔孟而至程朱理学,儒家思想所宣扬的忠孝观,乃是要求忠孝两全,但若然忠孝不能两存的话,忠君便会凌驾於孝亲之上,故儒家的忠孝思想是完全以维护统治阶层之利益为依归的。 就吴敬梓的观点来说,对於忠与孝的抉择上,他是以后者为重的,且对於那些以忠为孝之事,吴敬梓是予以严厉斥责的。用平少保挂帅征剿生番一事以论之。萧昊轩令儿子萧云仙去投军,儿子因念父亲年迈,孤苦无依,不敢远离,恪遵「父母在,不远离」的孝道。萧昊轩却认为当时正是「男子汉发奋有为之时」,「若是藉口不肯去」,便是「贪图安逸,在家恋著妻子,乃是不孝之子。」可见萧昊轩的忠君思想是何等婞直、虔诚,毋宁舍孝而存忠。纵是在其临终之际也教导儿子「为人以忠孝为本,其余都是末事。」对朝廷的黑暗腐败不特不加以责备,还甘心为朝廷开脱罪过而找藉口,死亦「瞑目而逝」,毫无怨讟。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深陷儒家理学深坑,死抱「君为臣纲」、「杀身事君」的愚蠢专制政治式之伦理思想,至死不悟的忠君主义者之执拗。这是吴敬梓最为不齿的愚行。 反之,郭孝子的以孝为本之行却是吴敬梓所喜看见以及加以表彰的。郭孝子在忠与孝的矛盾斗争中选择了后者,宁可弃君而去寻找被视为叛臣的父亲,纵然是愚孝也胜於愚忠。当然,如果有更好之选择的话,愚孝也应可免则免,可是切合当代的社会道德观来说,「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是以愚孝总比愚忠於昏君来的进步、达理,是故郭孝子的愚孝亦应予以略迹原情的。 话说回来,虽说今天时代不同了,对孝道的要求也不可能像古圣贤如孔子所提出的那样高了。然而,作为我国特有的优良传统,是绝不能、也不应该一提到「孝」,就视之为迂腐、愚昧、保守、落后的旧道德观念,而加以全盘否定
的。事实上,只要我们人类还没进步到不用「有性繁殖」来繁衍后代的话,那
「孝」这表现血缘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就必然会流传下去。是以我辈我所应
做的,便是在传统的孝行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注10),以求使「孝」也能适应现今社会的要求,纵未能效法缇萦以身报父,也应以姚重华孝顺后母为榜样,如此才能使我们既免於「愚孝」,又免於「不孝」! 总括而言,吴敬梓所提倡之真孝,乃为「宁尽挚孝事至亲」的纯粹之孝亲表现,而非光宗耀祖以至忠君以为孝等一切愚孝、伪孝。於小说中,作者极力以杜少卿和其他真孝子之孝行、德行来教导后世人有关真孝之所在,亦藉以指责伪孝者、德行败坏者之卑劣恶行,以达劝善惩恶之目的。 总结《儒林外史》诚可谓我国小说史上綦出色的讽刺小说之一,就连鲁迅也认为自此书现世以后,「於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注11)。然而,我们看书也不要只观其一而忽视了其他的精华处,就以孝此一观念为例,吴敬梓在小说中所极力宣扬之忠孝观摈弃了若干传统的腐朽思想,并加添了不少在当时而言实乃空谷足音之进步思潮,且是积极的批评和鼓励,使后世人以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龟鉴,这是先进的、正确的孝道精神之所在,今人弗能省略之。冀望今之世为人子女者能从中吸取教训以反躬自省,对自己的孝亲行径时刻作出检讨,看看有否不当之处,若有就应立刻将「其不善者而改之」,务必要使自己个人之孝亲思想以及品德修养达到光风霁月之境界才是,若不能,也要以杜少卿为榜样,如此才能不失孝道,免於不孝!
关于“杜少卿书法,杜少卿最后怎么样了”的具体内容,今天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