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您分享陆雪根书法,季雪忠书法家的一些知识,本文内容可能较长,请你耐心阅读,如果能碰巧解决您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您的支持是对我们的最大鼓励!
陆雪根书法,季雪忠书法家
陆雪根和季雪忠,两位书法家都以他们独特的书法风格在艺术界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书法的呈现,更是对生活、对情感的表达。
陆雪根是中国当代书法界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他擅长楷书,字体简洁大方,笔画优美流畅。他的作品注重形神兼备,力图达到意境和艺术效果的完美统一。陆雪根的书法作品犹如江河流水一般,有着独特的韵味和节奏感。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的古风,又融入了现代的审美元素,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与陆雪根不同,季雪忠的书法作品更加注重情感表达。他擅长草书,笔画豪放而自由,极富动感。季雪忠的作品充满了个人的视角和情感体验,他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书法作品中,使作品更加有灵魂、有温度。他的作品犹如一首诗,以自由的纵横线条勾勒出情感的起伏和变化,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尽管陆雪根和季雪忠有着不同的书法风格,但他们都对书法怀有深深的热爱和执着。他们用自己的作品传递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他们的作品给人以启发和感悟,引领着现代人回归内心,寻找那份纯粹和宁静。
陆雪根和季雪忠是当代书法界的宝贵财富,他们的作品代表了中国书法的精髓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让书法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他们的作品将永远留在后人心中,成为一座永不倒塌的文化瑰宝。
无论是陆雪根的楷书,还是季雪忠的草书,他们的作品都值得我们深入欣赏和研究。他们用自己的笔墨,书写了一段段精彩的人生故事,也为我们展示了书法艺术的魅力和力量。让我们一起尊重和推崇这两位伟大的书法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陆雪根书法,季雪忠书法家
第一届(1981——1986)
主 席:莫乃群
副主席:朱惠然 农 康 李骆公
第二届(1986——1991)
主 席:莫乃群
副主席:钟家佐 沈章平 李 雁(壮) 伍纯道
第三届(1991——1995)
主 席:钟家佐
副主席:钟锦荣 王仁武 张开政(回) 林宝光 李 雁(壮) 黄河富
第四届(1995——1999)
主 席:钟家佐
副主席:王精(壮、专职) 钟锦荣(常务) 李 雁(壮) 张开政(回)
周兆召 林建勋(壮) 廖平(侗) 林宝光
第五届(1999-2007)
主 席:(暂缺)
副主席:王精(壮、常务) 韦克义(壮)林建勋(壮) 刘炳清 石 锋(壮)
张羽翔(壮) 卢定山 谢文富 郑军健(瑶)
第六届(2007—2012)
主 席:韦克义
副主席:(按姓氏笔画为序)
石 锋 刘炳清 张羽翔 陆远怀 林建勋 黄文勇 黄家城
第七届(2012—)
主 席:郑军健
副主席:刘德宏(常务)
(以下按姓氏笔画为序)
孔繁森甘霖石锋冯华春闭理书
农恒云杨世全黄文勇黎东明潘继坦
高炳山书法
高炳山书法是名家。
高炳山的书法以行、草、隶、篆为一体,熔历代大师之精髓为一炉。形成古朴雄浑博大的自家书风。从事书法绘画创作、教学四十余年。其书法风格独树一帜,章法老辣、苍劲,在几十年的艺术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书法风格。被业内称为“高山体”称号。
高炳山先生的作品既不同与传统书法的风格,更不趋附当代书坛流行风格。从哪个角度讲,他都以鲜明的艺术性独步中国书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西方与东方文化的交融,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具,均来源与他超前的意识和全新的观念。以及敏捷的思维和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这无疑是他独特的创举和惊从之处。
从他一幅幅令人难忘、回味无穷的书法作品中,寻觅到了他升华后的人格力量,感受到一种高古典雅的气息,因而不自觉地向超逸的艺术和人生最高境界瞭望。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高炳山
陆秉仁书法
邵德法 1962年11月生,浙江海宁市人,字仲廉,斋名绮石斋、桐荫书屋,幼承名宿陆秉仁启蒙,及长师从当代弥名家徐正廉,间得钱君陶、潘主兰、刘江、叶一苇诸大家指教,曾参加西泠印社、中国美院的书法篆刻班学习。作品多次参展、获奖,并被海内外艺术团体和有识之士收藏、散见于中国书法、西泠艺丛、书法报、书法导报等。书法报、书法导报等多家艺术媒体曾作专题介绍。近几年在创作的同时亦注重理论研究,已发表十几万字的文章,现为中国书协会员、浙江省青年书协篆刻创作委员会委员,紫薇印社理事、修川艺苑副会长。
季雪忠书法家
“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简称国展)作为我国书法界四年一度最高规格的综合性展览,被誉为书法界的“奥林匹克”,是全国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学术交流圣殿,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九届。书坛“国展”的每一次举办都是会在中国书法界引起极大的轰动。 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上海展区)入展公示名单(共393人,含优秀、优秀提名作者,按省份排序) 安徽(18人)张胜奇 季 永 杨文浏 薛晓东 施桂红 王 春 陈 凯 苏海东 卢红星郭洪海 张文潮 闫 安 朱国好 余 峰 张晓东 周 军 史明洁 朱 进 澳门(1人)杨 刚北京(19人)徐胜永 周万里 徐右冰 程 度 廖鸿业 万胜华 张 机 石英宝 傅振余宋世杰 宰令石 李志强 周剑初 孟 浩 张振峰 蒋乐志 方 放 高宝丰胡中一重庆(4人)郭继明 张卫武 胡永庆 李中华福建(13人)刘茂青 何仁欢 林传生 张宝凤 郭怀望 龚子猛 林玉梅 林劲松 肖朝晖林景辉 姜绍根 赵炳坤 蔡宝国 甘肃(9人)丁彦平 张弘扬 刘小龙 魏 鸿 李平利 田文德 吴建明 运建国 卫 玮 广东(30人)李镇锐 姚晓刚 许 勤 邓木水 邓文冲 童汝嘉 邵俊杰 温雄辉 郑少渠陈秉衡 陈炎城 万迪龙 刘剑波 左奇志 冯 文 于延丰 彭胜利 沈桂林陈守斌 卢少武 谢扬科 余树栋 严文赋 黄德能 张芳炜 李吾铭 于瑞欢廖鸿根 谢启彬 张锡鸿广西(5人) 石云端 黄小明 蒙壮科 杨世全 彭 苏贵州(6人) 吴昌军 李聚精 夏仕勇 岑 岚 彭时军 徐启刚 海南(1人)肖春生 河北(18人) 庞顺东 戴 曦 吴英昌 胡文辉 刘京文 王厚祥 刘 德 王增军 王大铭王胜文 李雨存 刘国强 郭立军 李青飞 王 东 李文阁 周成智 马振江河南(43人)郭月亭 王乃勇 赵广付 李 彬 刘洪皎 陶 鸿 申一勤 王向东 赵泉有岳建平 马建中 余宪金 张双印 韩晓传 黄 平 郭延兴 张延如 何晓东潘淑亚 赵丰杰 郑庆伟 朱国勇 靳彦明 闫金政 唐春生 胡琳辉 田云峰袁海船 陈红善 王继涛 李洪峰 梁 雷 宋国松 张永乐 孙 立 侯和平任百森 钟海涛 徐文杰 何 岩 周建军 曹 峰 徐清志黑龙江(9人) 吴庆东 栾金广 李卓霖 于慧群 金泽珊 张立华 沈品岩 谢 飞 曲庆伟湖北(9人)杨 勇 吴永斌 胡继川 王 涛 夏长林 王汉泉 李 由 罗海东 孙 健湖南(11人) 夏碧波 尹昌平 钟全昌 李建人 苏桂长 马湘伟 朱 杰 刘新平 徐 驰蒋 冰 谭必清吉林(7人) 李 鹏 张 涛 徐文江 崔宝国 倪俊冬 黄彦平 李志远江苏(27人)季雪忠 周 宓 芮新丰 顾晓燕 李德会 李耀中 浦建青 钱兆林 陈 鹏储 逸 提俊丰 薛 宁 张一冰 钱玉清 朱志刚 孙 冲 常 秦 邵君毅陆振勇 闫 增 李守银 余中元 徐正标 袁立中 周建明 吴三珪 李茂江江西(14人)刘云根 曹端阳 何 超 易书平 刘小平 熊玲琴 李晓岚 刘经健 张伯石张华武 唐绍禄 黄训华 陶家鸿 李建明辽宁(18人) 郭 岩 曹 玲 曲奎萍 高 鹏 黄海林 冷恒宇 孙万民 于 滨 孙学辉孙万军 吴振宇 钱德浩 张实惠 孙 妤 李 洋 刘宏卫 刘长龙 曾范波内蒙古(3人)郭 华 张英涛 刘广新宁夏(1人)周建设青海(1人)李炳筑山东(28人)郭 强 孙福增 杨 雯 殷增生 曹立山 张子健 马剑畅 常 辉 王邮圣张万旭 王升峰 刘鹏飞 张长峰 伊吉鹏 孙西旭 陈希军 李永锋赵理民 高兴泉 张志鸿 于旭升 嵇小军 于新澎 许传良 石绍臣张新庆 朱茂刚 孙伯杰山西(5人)李雁伟 王国柱 王 琥 郝兵兵 孙存锦陕西(20人) 王炳礼 魏 江 韩向武 周建旭 余继忠 原康生 司正博 周合江傅如明 吕金斌 吕全斌 王 江 胡宝岐 王亚林 王 劲 吕雪峰杨智敏 唐永平 申春阳 梁天义上海(19人)李 俊 马双喜 潘金林 王承雄 晁玉奎 卢新元 杨贤淼 张 丰张建红 张敏鹿 张卫东 张新峰 赵冠军 郑小云 朱来真 庄木弟姚 强 朱国振 顾俊峰四川(14人)张秋霞 邓长春 钟显金 孙培严 凌灿印 肖 云 李在兵 汤文俊曾国武 陈敦良 唐典贵 吕 楠 王堂兵 蒲 剑天津(6人)马俊达 赵桂中 吕延安 王炳建 董士林 郝 军西藏(2人)刘国军 彭立新香港(1人)郑逸斌新疆(4人)魏世周 荆 戈 孙 涛 宋延来云南(1人)杨信鸽浙江(26人)刘冬生 王大禾 杨宇力 蔡礼礼 张扬明 高 挺 袁修广 陈 伟 李志根陈信才 林邦德 胡中福 蔡海啸 徐 杰 梁文斌 陈建军 肖 慧 斯金亮钟 艺 叶里青 李生祥 林光进 徐轰轰 陈永君 陈建邦 胡炳华 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广西展区)入展公示名单(共400人,含优秀、优秀提名,按省份排序)安徽(15人)杨苏安 李 明 陈士恒 李多虎 陈晓辉 张 勇 丁 锐王建涛 王春昉 秦 建 梁启忠 徐明发 李国生 陈 辉战 斗北京(16人)郑鹤龄 王汉光 苏志敏 殷广禄 殷 涛 张颖昌 顾春阳高风勇 袁永齐 游爱民 傅 东 吴国保 张艳军 吴传义杨晓存 孙朝军 重庆(3人)邓 波 田维贵 刘再兵福建(15人)曾锦溪 艾 青 黄志农 陈崇山 张聪明 王志安 柯学刃余国联 林志明 陆远怀 温建茂 林李阳 张 钧 郑建松林双全甘肃(16人)杨东亮 贾占有 殷瑞东 李志强 王 峰 成友文 贾石璧王鹏伟 贾伟伟 车运隆 赵彩秀 王春生 慕鹏军 王金怀浦 林 王亚斌广东(26人)郑永兵 彭双龙 李 锐 黎兴华 华同旭 郑育辉 柳恩铭何明霖 刘文明 李梅舞 邵跃晰 陈 捷 周上金 贺显亮谭国坚 许沛波 陈道明 刘月明 李大来 李大旺 马中伟杨劲松 赖智豪 许贤炎 吴智勇 程二军广西(20人)邓立武 梁 春 高 虹 潘文志 朱 鹏 黄文勇 陆远怀卢和华 潘继坦 唐 果 王 茁 廖炳智 陈仲平 谢光辉韦守德 唐礼武 韩伯平 苏开科 张向明 屈则俭贵州(6人)吴光德 韩宗祥 吴泽良 汪定强 徐明春 谢安辉 海南(2人)冯 伟 江寿男河北(22人)马 宾 魏克敏 刘晓明 李西存 杜占存 王 墉 花建明 孙鹏飞 马永林 李国胜 赵立宾 甄泽朋 王伟杰 贾 徽陈焕生 冯宝麟 汪 钧 魏兵然 姚海宽 王 鹏 刘世涛房世良河南(38人)孙国庆 靳富有 闫明勇 张志军 郝国斌 宋慧光 袁景林桂 彬 胡晓文 刘文超 韩灿秋 薛兴才 王晓峰 胡 晖熊 愚 任光伟 高 昂 吴建甫 韩存利 黄一凡 杜思吾杨 涛 刘保旺 李 玲 王军辉 刘保君 王建国 张建才黄 平 王兴学 范玉星 刘颜涛 禹宗昌 谷松章 刘克庆王运桥 冯 琦 王文恺 (王文克) 黑龙江(22人)魏绪明 马景泉 蔡兴洲 张彦峰 何利民 刘景芳 吕向阳李 伟 鲁建飞 黄 涛 张志超 张永昌 张跃飞 吕相阳纪 敏 程 忠 仲伟迅 李 侃 王一品 李文宝 张日安 李 海 湖北(7人)李文俊 蔡克能 罗 群 李重阳 李传友 樊利杰 魏晓伟 湖南(13人)曹 辉 冯学军 周少剑 欧阳维忠 朱 杰 石绍卿 姜新初唐 荣 钟建良 文 佐 陈 刚 李云开 朱 江 吉林(3人)孙绍卿 盛国兴 刘福生江苏(34人)汪能江 汤志平 姜忠明 张哲峰 张 立 张 军 许凤贺龙春雷 吴炜栋 何 勇 章 晨 朱国平 卢浩堂 曹 洋纪 松 邹小新 周宗云 许 达 王润松 蔡可魁 黄济阁叶华洲 高步明 江孝龙 李尚程 吴自标 刘 建 费加龙潘 锋 庞现军 凌 丹 汪 凯 王 渊 鹿守璋江西(4人)龙 友 姚小平 徐伟平 袁少民 辽宁(16人)陈洪普 杨 宇 郑友皓 张翅翩 李吉东 于学彪 赵庆伟王吉鸿 董 丹 唐瑞全 董增发 胡中波 赵立新 李书强陈一兵 陈 鹏内蒙古(1人)哈斯喜贵 宁夏(3人)陈国鸿 陈雪峰 包根满 青海(1人)李炳筑 山东(41人)荆德杰 邱全景 钱守宽 景 彪 陈祥生 孙守合 李方振卞 涛 李建水 高令福 方建光 孙西旭 莫金龙 赵雪松姜玉松 王 凯 薛永维 胡宗江 李兆亮 王兆会 戴永更倪和军 王 波 何继红 王志林 张海同 杨国栋 王学杰宋 涛 齐拥军 贾长庆 吕建忠 齐爱君 马建钧 马子和陈希龙 娄华青 张海珍 徐可然 于永平 张奎伟 山西(6人)王雨生 王 涛 杨建忠 苏晓琳 柴 力 贾大军陕西(14人)马新芽 孙振刚 牛似宝 张胜伟 高掌平 王文涛 郑存才张晓明 刘银鹏 赵海军 李 骅 杨 勇 李建国 符 浩上海(7人)朱银富 吴友琳 张炜羽 矫 健 唐和臻 唐存才 朱纯洁 四川(8人)何其状 王湖益 曹运军 王 茂 杨仁鸣 谢兴华 刘自坤李 骄 天津(1人)刑纪庆 云南(1人)张培志 浙江(39人)陈拥军 吕燮强 林 峰 孙福泽 周 恒 章夏明 陈传敏张灵海 周飞彪 张建东 蓝兴龙 张利安 陈显丰 周黎明吴经国 徐 蔚 金建根 刘海波 陈 杨 黄豪杰 李 永罗邦国 项长春 王方呈 朱胜斌 吕跃仙 李益军 周小平魏国浩 洪朝阳 夏佩云 任永江 苏文治 陈 一 王 勋卢心东 陈 巍 蔡泓杰 罗龙(罗宏胜)
陆增祥书法
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所写的一篇颂词,全称“故司隶校尉楗尉杨君颂”,刻在陕西褒城褒斜道南端石门隧道西壁之上,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书体为汉隶,刻书二十二行,满行三十一字。1967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乃将此摩崖从崖壁上凿出,1971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 《石门颂》摩崖是我国著名汉刻之一,他与略阳《郙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全文共655字,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石门颂》是东汉隶书的极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它对后来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清代张祖翼评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也。”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海》封面“辞海”二字,就取自于《石门颂》。 此摩崖书法古拙自然,富于变化。每笔起处以毫端逆锋,含蓄蕴籍;中间运行遒缓,肃穆敦厚;收笔复以回锋,圆劲流畅。通篇字势挥洒自如,奇趣逸宕,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杨守敬《平碑记》说:“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摩崖隶书。20行,行30、31字不等,纵261厘米,横205厘米。藏汉中博物馆。它卷镌刻在古褒斜道的南端,即今陕西汉中市褒城镇东北褒斜谷古石门隧道的西壁上。内容为汉中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等开凿石门通道的功绩。文辞为王升撰。此摩崖刻字书写较随便,不刻意求工而流露出恣肆奔放、天真自然的情趣,为后世书家所珍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云:“褒水又东南历小石门,门穿山通道,六丈有余。刻石,言汉明帝永平中,司隶校尉楗为杨厥之所开”,这是有关《石门颂》的最早记载。郦道元精于古历史地理之研究,为世所公认,但疏漏失察之处,也在所难免。以上记载中就有两处失实:一是颂文中因有“杨君厥字孟文”一语,郦氏便误以为这位杨君名厥字孟文。后世不少学者沿袭郦说,不加深究,遂致以讹传讹。如宋欧阳修《集古录》即从郦说,赵明诚《金石录》更将《石门颂》径称为《杨厥碑》了。经过宋代洪适《隶释》一书的考证,才弄清此处的“厥”字,实际是语助词,也可解释为“其”或“他的”的意思,并不是这位杨先生的名字。洪氏引《华阳国志》所载,杨君实名涣,字孟文。二是郦道元及其以后的许多人,以为古石门是杨孟文开凿的,这也与史实不符。开凿石门之举,早在汉高祖刘邦时代就开始了,只是没有完成。据石门的另一著名摩崖《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明确记载,东汉明帝水平六年至九年(63~66),汉中太守鄐君最后完成了开通褒斜、石门的任务。后因安帝初年屡遭战乱毁坏,石门阻塞不通。顺帝初年,经杨孟文再三奏请,才重新修复。杨孟文与石门之首次开通,没有直接关系。《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清张祖翼跋此碑云:“然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杨守敬《平碑记》云:“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陕西汉中褒斜栈道南口的石门一带,有摩崖石刻160多块,最为著名的有“汉魏十三品”摩崖石刻作品。 汉中因气候湿润,降水丰沛,故有“小江南”之称,又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但汉中北倚秦岭南屏巴山交通极为不便,物资运输受到阻碍,于是汉中有了举世闻名的栈道。也就是蜀道。李白笔下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中最著名的褒斜栈道贯穿秦岭山脉,道南口是“褒谷”,位于陕西汉中,北口称“斜谷”,在陕西眉县,故为"褒斜道"。全谷长250公里。这里绝壁陡峻,山崖边水流湍急,很难架设栈道。汉明帝下诏在褒谷最险处开凿穿山隧洞。历时6年,一条长15米的穿山隧洞开成,古称“石门”。石门隧道内壁光滑平顺,没有斧、凿、钻等痕迹。石门是用什么方法开凿的呢?古人用油脂含量极高的松柏作燃料煅烧山崖四到五个小时,再向灼热的崖面泼水或醋,使其骤然冷却,自然酥裂,然后再用铁制工具剥离。就先民在1900多年前成功完成了这一伟大工程。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条人工开凿的穿山隧道。褒斜道自东汉以来,因政治和军事的原因时开时闭。每一次开通,或记事或咏颂大多会采取摩崖石刻的方式。镌刻于临山石壁上的“摩崖”文字备受人们青睐。石门摩崖石刻以记述褒斜栈道开凿、水利修建、以及题咏为主要内容,在时间上上迄东汉,下至明清,尤以东汉永平年间的《开通褒斜道刻石》、《石门颂》、北魏《石门铭》等最为著名,受到历代中外书家赞颂。东汉建和二年(148),汉中太守王升为已故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刻石记功的《石门颂》,该刻被称为草隶鼻祖和楷模,大气磅礴,挥洒自如,既整齐规范,又富于变化,富含感情,不拘一格,不拘绳墨,笔势纵放,奇趣横生,笔画粗细虽区别不大,但每一笔画却变化多端,用笔挥洒自如,不作修琢,有自然豪放意趣;字画瘦硬,结构疏朗,飘逸有致,笔隶中带篆、带草、带行,被书家称为“隶中之草”。《石门颂》称为草隶始于康有为,他在《广艺舟双楫》中称:“杨孟文碑(即《石门颂》)劲挺有姿,与《开通褒斜道》疏密不齐,皆具深趣,碑中‘年’字、‘升’字、‘诵’字垂笔甚长,……杨孟文、李孟初,隶中之草也。”孙中山先生和一代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也极其推崇石门书法。中国出版的第一部大型工具书《辞海》封面就是《石门颂》中的“辞”、“海”二字而成。 汉字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从殷商甲骨文、钟鼎文,到周秦篆书、汉代隶书、晋魏楷书、魏碑、行书、草书,以及宋以后的宋体等,反映了书法从应用到艺术、从单一形体到不同风格的演变,也反映了书写材料及载体的发展变化。篆书是在青铜器铸模或缣帛上描画,故笔形多弯曲变化;秦代起开始有隶书,写或刻于竹简上,故隶书笔画似乎可以看出用刀刻字的着力之处。汉代是由篆书向隶书过度阶段。汉中石门石刻正是处在汉字由篆而隶的重要过度时期,它代表了汉字书法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阶段。 《石门颂》是东汉隶书的极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从碑文的布局来看,《石门颂》与众不同的是,在全碑22行中,每行字数或30字或31字不等,形成纵有行,横则不一定成列的错落格局。《石门颂》正是以她不拘一格,随意发挥的艺术气质为后人所称颂。正是由于《石门颂》这种自由的书写方式使得大量的通假字及多音字在碑文中被广泛使用。该石刻刻于东汉永平九年,被书法界公认为是古隶中最早,占据首位的刻石。《石门颂》是请当时的大书法家王戒书写的。而《石门铭》是由王远书写,武阿仁刻字而成。在石门石刻中与《石门颂》齐名的就是北魏永平二年也就是公元509年刻于石门东壁的《石门铭》,她记载了梁、秦二州刺史羊祉重开石门故道的事迹。《石门铭》是北魏摩崖石刻的代表,近代书法家康有为称《石门铭》是“神品”,他说:“石门铭飞逸奇浑,翩翩欲仙,若瑶岛散仙,骖鹤跨鸾”。于佑任也对《石门铭》推崇备至。于佑任喜欢临写魏碑,尤其是《石门铭》, 1930年他来到汉中在石门隧道第一次见到了《石门铭》摩崖石刻,驻足于《石门铭》前久久不能平静。看到《石门铭》想到北魏的尚武精神。有了“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的诗句。于右任书法曾得益于《石门铭》。可见《石门铭》书法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也可看出《石门铭》在中国书法史上的价值。该方刻于北魏永平二年(509)的刻石,在石门刻石中独树一帜,是仅有的一方魏体书法,在书法史上,仍属早期魏体作品,对于研究魏体书法的形成,亦是一件重要实物资料。 在褒斜栈道南口的石门一带,有摩崖石刻160多块,其中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最为著名者有被中外书法界称为“汉魏十三品”的摩崖石刻书法作品。这些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具有相当地位,已经引起中外书法界的关注。石门摩崖石刻以记述褒斜栈道开凿、水利修建、以及题咏为主要内容,在时间跨度上,上迄东汉,下至明清,尤以东汉永平年间的《开通褒斜道刻石》(人称《大开通》)、《石门颂》、北魏《石门铭》等为最著名,受到历代中外书家赞颂。宋代欧阳修的《集古录》、洪适的《隶释》,赵明诚的《金石录》等著作中对汉中石门石刻都有著录,尤其清代以来,研究和著录汉中石门摩崖石刻者日多。有清以来,凡较为重要的书法研究和辑录隶书碑帖,几乎都收有汉中《石门颂》等作品。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毕沅《两汉金石记》、《关中胜迹图志》、《关中金石记》、王昶《金石萃编》,以及《潜研堂金石文跋尾》,还有历代《一统志》、省、府、州、县志中都有著录。清代大学者杨守敬、康有为均称赞石门书法艺术;孙中山先生和一代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也极其推崇石门书法。民国时期,中国出版的第一部大型工具书《辞海》,其封面就是集汉中《石门颂》中的“辞”、“海”二字而成。文化开放,每年日本书道界有不少书家来汉中瞻仰石门石刻,都给予了予极高评价。日本书道界权威种谷扇舟先生1988年访汉时,亲笔写下了“汉中石门,日本之师”的题字,其石刻至今屹立在汉中博物馆。每年日本及各国游客莅临汉中,都要瞻仰汉中石门摩崖石刻书法,无不叹为观止。汉字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从殷商甲骨文、钟鼎文,到周秦篆书、汉代隶书、晋魏楷书、魏碑、行书、草书,以及宋以后的宋体等,反映了书法从应用到艺术、从单一形体到不同风格的演变,也反映了书写材料及载体的发展变化。如甲骨文通常是人们用锐器直接在兽骨上刻划,故笔力直短简单;篆书是在青铜器铸模或缣帛上描画,故笔形多弯曲变化;秦代起开始有隶书,写或刻于竹简上,故隶书笔画似乎可以看出用刀刻字的着力之处。汉代是由篆书向隶书过度阶段,到了东汉后期,是隶书成熟的阶段。汉中石门石刻正是处在汉字由篆而隶的重要过度时期,它代表了汉字书法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阶段。
关于陆雪根书法,季雪忠书法家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