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胜任书法,吴三大书法,老铁们想知道有关这个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吗,相信你通过以下的文章内容就会有更深入的了解,那么接下来就跟着我们的小编一起看看吧。
吴胜任书法,吴三大书法
吴胜任,字一玄,号文存,江苏宜兴人,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他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三种书体,被誉为“吴三大书法”。
在吴胜任的书法作品中,楷书是他最为擅长的书体之一。他的楷书笔力雄浑有力,遒劲有力,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他的楷书作品中融入了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字里行间透露出了深深的思考和体悟。他用笔挥洒出的每一个字都带着他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情感,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行书是吴胜任的另一大特点。他的行书笔触疾速而有力,字体流畅自然,富有动感。他善于运用快速行进的笔画,使得他的行书作品充满了张力和活力。他的行书作品多以名言警句和诗词为题材,将其中的哲理和情感融入到每一个字里,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启迪。
草书是吴胜任的最大特色之一。他的草书作品飘逸豪放,气势磅礴。他精通草书中的各种书法技巧,能够巧妙地运用线条和形态,使得他的草书作品具备独特的韵味和个性。他喜欢以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来表达草书的魅力,使得他的草书作品更具有触动人心的力量。
吴胜任书法作品的特点是凝练、独特、富有情感。他不仅精通各种书法技巧,更能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每一个字里。他的作品给人以启迪和思考,让人感受到了书法艺术的力量和魅力。吴胜任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国内享誉盛名,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吴胜任书法是当代书法艺术中的瑰宝,他的作品不仅是对传统书法的传承和创新,更是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度思考的表达。他的作品给人以启迪和思考,让人感受到了书法艺术的力量和魅力。吴胜任书法的独特个性和深刻内涵使得他成为了当代书法界的瑰宝,也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吴胜任书法,吴三大书法
书写的姿势对于练习写字非常重要。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能保证书写自如,减轻疲劳,提高书写水平,而且还能促进少年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预防近视、斜视、脊椎弯曲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必须引起重视。
正确的写字姿势是:上身坐正,两肩齐平;头正,稍向前倾;背直,胸挺起,胸口离桌沿一拳左右;两脚平放在地上与肩同宽;左右两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纸,右手执笔。眼睛与纸面的距离应保持在一尺左右。 执笔方法正确与否,关系到笔的控制能力,运笔的灵活性,书写的速度,直接影响书写的效果。良好的执笔方法必须从小培养,否则,一旦形成习惯,纠正起来很难。
正确的执笔方法,应采用三指执笔法。具体要求是:右手执笔(有些人用左手写字)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捏住离笔尖3厘米左右的笔杆下端。食指稍前,大拇指稍后,中指在内侧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依次自然地放在中指的下方并向手心弯曲。笔杆上端斜靠在食指的最高骨处,笔杆和纸面呈50。左右。执笔要做到“指实掌虚”,就是手指握笔要实,掌心要空,这样书写起来才能灵活运笔。 俗话说,字如其人。那么该如何用笔在自己的手里运用自如,炉火纯青来写出一手漂亮的好字呢?
如果是钢笔字,可买张字帖,和写字贴,慢慢临摹。
字和人一样,有重心,从头到脚,都是一条直线,所以人看起来不会倒。那么初学者来写字的时候可以运用这个道理来写写字了,在临摹的基础上,先保持字不会‘倒’,特别是对于小孩子。
小孩子想写好字就必须得首先把字写工整,写正,然后再练技巧,再练好看。
那么想要练一手字,就得从小抓起,不仅要抓字,还要抓姿势,这样孩子才能在健康的基础上来练好字。 蒙恬写字故事
蒙恬是春秋时期的秦国大将,公元前二二三年,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他都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王。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一个字蘸了墨没写几笔又要蘸,而写一份报告要很久的时间。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试著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传说这就是毛笔的来历。历史上对于蒙恬造笔的说法有一些记载。《太平御览》引《博物志》曰:「蒙恬造笔。」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说:「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但出土的文物已证明,毛笔远在蒙恬造笔之前就有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秦谓之笔,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先秦书籍中没有「笔」字,而「笔」字早在商代就出现了,秦始皇只是统一了笔的叫法,可见笔是早于秦代就存在的。清代大学者赵翼在《孩馀丛考》中的「造笔不始蒙恬」条中写道:「笔不始于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于前人,遂独擅其名耳。」看来,这一评述还是有所根据的。唐代韩愈《毛颖传》以笔拟人其中也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颖,秦始皇宠之,封毛颖为「管城子」。后世又以「毛颖」、「管城子」为笔的代称。毛笔的别名还有「毛锥子」、「中书君」、「龙须友」、「尖头奴」等,这是后话。
现代人越来越少运用毛笔来写字了,取而代之的是后来的钢笔、原子笔,90年代又进步到鼠标了。记得80年代念书时,如果因为成绩好而得到一支钢笔的奖赏,那才真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好笑的是,21世纪我们的孩子们有的连钢笔是什麽模样都没有见过,更不会了解毛笔的由来,这是喜或忧呢? 名称:写字
体裁:散文
作者:梁实秋 在从前,写字是一件大事,在“念背打”教育体系当中占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从描红模子的横平竖直,到写墨卷的黑大圆光,中间不知有多大勤苦。记得小时候写字,老师冷不防的从你脑后把你的毛笔抽走,弄得你一手掌的墨,这证明你执笔不坚,是要受惩罚的。这样恶作剧还不够,有的在笔管上套大铜钱,一个,两个,乃至三四个,摇动笔管只觉头重脚轻,这原理是和国术家腿上绑沙袋差不多,一旦解开重负便会身轻似燕极尽飞檐走壁之能事,如果练字的时候笔管上驮着好几两重的金属,一旦握起不加附件的竹管,当然会龙飞蛇舞,得心应手了。写一寸径的大字,也有人主张用悬腕法,甚至悬肘法,写字如站桩,挺起腰板,咬紧牙关,正襟危坐,道貌岸然,在这种姿态中写出来的字,据说是能力透纸背。现代的人无需受这种折磨。“科学”已经废除了,只会写几个“行”“阅”“如拟”“照办”,便可为官。自来水笔代替了毛笔,横行左行也可以应酬问世,写字一道,渐渐的要变成“国粹”了。
当作一种艺术看,中国书法是很独特的。因为字是艺术,所以什么“永字八法”之类的说数,其效用也就和“新诗作法”“小说作法”相差不多,绳墨当然是可以教的,而巧妙各有不同,关键在于个人。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大抵不诬。如果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概拘谨,如果伸胳臂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字瘦如柴,其人必如排骨,字如墨猪,其人必近于“五百斤油”。所以郑板桥的字,就应该是那样的倾斜古怪,才和他那吃狗肉傲公卿的气概相称,颜鲁公的字就应该是那样的端庄凝重,才和他的临难不苟的品格相合,其间无丝毫勉强。
在“文字国”里,需要写字的地方特别多,擘窠大字至蝇头小楷,都有用途。可惜的是,写字的人往往不能用其所长,且常用错了地方。譬如,凿石摹壁的大字,如果不能使山川生色,就不如给当铺酱园写写招牌,至不济也可以给煤栈写“南山高煤”。有些人的字不宜在壁上题诗,改写春联或“抬头见喜”就合适得多。有的人写字技术非常娴熟,在茶壶盖上写“一片冰心”是可以胜任的,却偏爱给人题跋字画。中堂条幅对联,其实是人人都可以写的,不过悬挂的地点应该有个分别,有的宜于挂在书斋客堂,有的宜于挂在饭铺理发馆,求其环境配合,气味相投,如是而已。
“善书者不择笔”,此说未必尽然,秃笔写铁线篆,未尝不可,临赵孟頫靶木,大概是尖毫。笔墨纸砚,对于字的影响是不可限量的。有时候写字的人除了工具之外还讲究一点特殊的技巧,最妙者无过于某公之一笔虎,八尺的宣纸,布满了一个虎字,气势磅礴,一气呵成,尤其是那一直竖,顶天立地的笔直一根杉木似的,煞是吓人。这是有特别办法的,法用马弁一名,牵着纸端,在写到那一竖的时候把笔顿好,喊一声“拉”,马弁牵着纸就往后扯,笔直的一竖自然完成。
写字的人有瘾,瘾大了就非要替人写字不可,看着人家的白扇面,就觉得上面缺点什么,至少也应该有“精气神”三个字。相传有人爱写字,尤其是爱写扇子,后来腿坏,以至无扇可写;人问其故,原来是大家见了他就跑,他追赶不上了。如果字真写到好处,当然不需腿健,但写字的人究竟是腿健者居多。 一代文学大师梁实秋的散文具有独特的韵味,谈生活,恬静亲切,如涓涓清泉,沁人肺腑;议社会,机智闪烁,似幽默砭针,耐人寻味。《写字》就以轻松幽默的笔调,从常见的生活现象入手,几乎谈透了“写字”这一艺术中的方方面面。说到写字,这是大家常遇到又力求精益求精的事,社会上关于写字、书法的著述甚多,且往往是严肃地去谈“怎样注意”、“怎样做到”一类问题,而梁先生的《写字》一文却不是这样。学者式的概括固然有,而更多的却是看似平谈的谆谆引导,以生活小事说大“法”,在谈笑中述深理,于聊天中益心智。
《写字》共四个自然段,逻辑思路清晰。第一段谈“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接着说写字“求其环境配合”,再讲写字要特殊技巧,最后一段谈写字要求腿健。四段安排得很有层次,可以说前两段是从字的外部形态谈。一是字如其人。二是字的运用与环境相称,这两点注意了,字就有了个性,有了艺术价值。后两段是从如何练字方面谈,一是要讲技巧,二是要有态度。先说效果,后说取得效果的途径,这样的层次安排,既体现出作者纯熟的散文组段排序技巧,也反映出他对“字”这一艺术的深透理解。暂不说梁先生是书法家,只说他对字的书写很在行,是一点儿也不过分的。
谈“ 写字”,作者很少从抽象的理论方面进行阐述,而是运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代替大道理的说教,这样使读者读来感觉亲近,感受形象具体。说“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用比喻“字瘦如柴”、“五百斤油”来形象地说明,还用大书法家郑板桥、颜真卿的例子具体地说“字如其人”的道理。讲与环境配合,说写在石壁上的字如不能使山川生色。就不如“给当铺酱园写写招牌”、“给煤栈写‘南山高煤’”,足见作者平时观察细致,生活经验丰富。作者还举了春联、“招头见喜”的小条,在茶壶盖上写“一片冰心”来说明。谈技巧时,以写“虎”字为例,传神地写出写“虎”字的过程。说要腿健,把有些人的“馋写字”写得活灵活现,使读者读来如在目前。作者就是以这样生动的描绘和具体可感的事例让读者去学写字的。
文章句子朴实生动,全文运用散文笔法,句句有理,字字含情,避免了一般教科书式的说教。例如第一段中“如果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概拘谨……其间无丝毫勉强”,真是理真意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句中的“泄露”本意是“不该让人知道的事让人知道了”的意思,这里一借用,就生动地写出了“不易流露而又流露出来了”的状态,比“表现”一炭词用得好。说有些人的字“不宜在壁上题诗”,应写小的东西,作者不说“小东西”而以春联、小字“招头见喜”去借代;说“虎”的那一竖(草书所写的虎字),是“一根杉木似的”,对快写成时的情景,作者描绘得更是生动:“喊一声‘拉’,马弁牵着纸就往后扯,笔直的一竖自然完成”。
作者知识渊博,正如陈漱渝在谈梁实秋散文时所说:“他的学识丰富,思想宽广,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对书法家郑板桥、颜鲁公之书风掌握熟透,评价准确。他既知“凿石摹壁”之高雅技艺,又熟“当铺酱园”等民间事情;既了解“题跋字画”,又深知茶壶上刻“一片冰心”;既懂得中堂条幅,又熟春联及“招头见喜”一类的小红条;既知“铁线篆”(篆书的风格),又懂赵孟頫选用毛笔的讲究……所以说,他的散文是“集文人散文和学者散文特色于一体”的,此言不虚。
吴玉如书法
相同与不相同的字画在不同的人眼里价格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谁的书画都有好差,都有值钱与不值钱的,有贵的和相对便宜一点的,所以不能笼统用平方尺来论,只能说某一张是多少钱一平方尺。润格也没有什么准头,只是一种参考,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判断和对他的书画的了解,以及当时的市场的炒作情况而定。一幅字画,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刻、不同的拍卖人手里,价格都会不一样。所以是很难判断的,更不是绝对的一个价格;再说任何个人的评价都只是片面的、个人的观点。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别喜欢的人想要,这些都可能使得价格更高。但是如果只是因为某个人现在有职务,才使得书画价格高,那么等他退了,价格很快会降下来,甚至不值钱。其他任何艺术品均如此。只要是还好,都有收藏价值。这里特别提出的是——润格是不靠谱的一种参考,主要还是看市场,还有自己对作品的了解,就像我上面说的。不好意思,只能说这么多,主意还是要自己拿,别人说的都只能作为参考。一己之见,说得不对请原谅
吴草书写法
一、“吴”的草书写法二、“吴”的字源演变
“吴”是“娱”的本字;“吴”是“吴”的异体字。夭,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妖”的本字,表示女子妖娆起舞。吴,甲骨文=(口,吟唱)+(夭,即“妖”,女子妖娆起舞),表示唱歌跳舞,助兴娱乐。
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夭”(妖,妖娆起舞)写成“夨”(侧着头部),表示侧首而歌。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夨”写成“夭”。
隶书承续篆文字形。俗体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夨”(夭)写成“失”。有的俗体隶书误将“失”写成“夫”。而俗体楷书则误将隶书字形中的“夫”写成“天”,导致面目全非。
古籍多以“吴”代替“吴”。当“吴”的“吟唱娱乐”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女”另造“娱”代替,强调女子与歌舞的关系。
造字本义:动词,且歌且舞,助兴娱乐。扩展资料
“吴”的组词
一、吴语 [ wú yǔ ]
汉语方言之一,分布于上海、江苏东南部分和浙江大部分地区。
二、吴歌 [ wú gē ]
吴地之歌。亦指江南民歌。
三、吴下阿蒙 [ wú xià ā méng ]
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四、吴头楚尾 [ wú tóu chǔ wěi ]
今江西北部,春秋时是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它处于吴地长江的上游,楚地长江的下游,好像首尾互相衔接。
五、宋画吴冶 [ sòng huà wú yě ]
宋画,指宋元君的画。吴冶,吴人干将、莫邪夫妇善铸剑。用以作为精巧神妙之物的代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 (汉语汉字)
吴三大书法
吴三大书法作品如下:
吴三大是我国当代享有盛名的书法大家,被学术界誉为“三秦泰斗”。吴老在当今浮躁的书坛,是一股清流,秉承传统书法文化,致力于写出让老百姓欣赏得来看得懂的书法。这才是书法大师啊!他的书法灵动洒脱,韵味古朴,字里行间弥漫着古色古香的味道。
鲜为人知的是,吴老曾经为张艺谋电影多次题片名。比如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就是吴老的手笔。吴老的书法究竟有多美?提起吴老为张艺谋电影题片名,这就不得不说吴老的另外一个身份。吴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张艺谋的“御用片名题词人”。我们都知道电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片名题词有很大的关系。
冯小刚电影《集结号》,电影题词就非常的漂亮,很有气势,提笔弄墨间尽显苍劲雄健,还有点凄凉的感觉,与电影主题是相映成趣。这样的电影片名让人一看身心愉悦,很是惬意。张艺谋的电影也是如此,吴老除了为其题《满城尽带黄金甲》,还为他题了第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可以说,张艺谋的诸多电影片名题词,大多都出自吴老之手。其实,吴老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响彻书坛。1984年,我国上映了一部相当出名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片名题词正是吴老。吴老的书法得益于自幼扎实的书法功底,这是毋庸置疑的。
吴老生于文化氛围浓厚的书香世家,从小就是天资聪颖。他能够在书法上有所造诣,天赋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一个人除了有天赋是不行的,更多还要靠后天的努力,这点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吴老在这方面做得是相当的出色。
吴字各种书法体写法
书法简介 文字的书写艺术。特指以毛笔表现汉字的艺术。它是中国文字在书法家审美观的长期运用和发展形成的特有艺术。书法既有语言文字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也具有其欣赏性的艺术价值。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公元前后流行到日本等国,至今不衰。 表现手段 表现手段书法成为一门艺术,与通常写字有一定的区别,书法必须具备用笔﹑结构﹑章法﹑墨法等艺术表现手段。 用笔 毛笔是书法的最主要工具。中国毛笔起源很早,在原始社会时就有有弹性的毛笔,人们能自如地在陶器上画出粗细不同﹑流畅美观的各种线条。用毛笔来书写文字,逐渐演变成书法用笔的艺术技巧,从而构成书法艺术的要素。书法的用笔,主要包括笔法﹑笔力﹑笔势﹑笔意等艺术技巧。①笔法,指用笔的方法。用笔的方法有:起笔﹑收笔﹑圆笔﹑方笔﹑中锋﹑侧锋﹑露锋﹑藏锋﹑提按﹑转折等。②笔力,指笔画的内在力量。无论是刚健或柔软的笔画线条,在用笔中要表现出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感。③笔势,指用笔时所形成的气势。笔势有笔断而气势不断,点画形状虽各不相同,但其势则浑然一体。④笔意,即笔画线条所表现的感情﹑意趣等。这种意趣往往是作者的感情在书法中的流露和表现。 结构 汉字是由各种不同的笔画构成的,笔画如何组合才能美观,产生结构的艺术技巧。结构又称结字﹑结体或间架。书法的结构往往就文字的结构规律和作者的审美情趣做合适的艺术安排。这些艺术规律有疏密﹑虚实﹑欹侧﹑匀称﹑和揩﹑聚散﹑呼应等。书法的结构是根据这些规律和技巧表现文字的形式美,给观者以丰富的美感﹑情趣,借以引起无穷的意境和趣味。书法艺术的结构,很早就引起书法的研究和探索,隋代僧智果的《心成颂》和传为唐代欧阳询的《结体三十六法》,都是研究书法艺术结构的著名著作。 章法 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整体关系和安排。这种安排除了疏密﹑均衡等关系外,一幅书法还必须字字上下顾盼﹑左右相映,行行相互联系﹑气脉连贯,使之成为一个既完美和谐又有变化的整体。特别是草书和行书,它常增加笔画的牵丝﹑引带,彼此呼应,使整幅书法作品具有一种音乐般的韵律以及节奏感。 墨法 书法的用具除笔外,还有墨和纸。笔﹑墨﹑纸三者相互产生变化不同的效果,因此墨法也常为书法家所重视。用墨的方法有:浓墨﹑淡墨﹑干墨﹑渴墨﹑湿墨﹑枯墨﹑涨墨等。淡墨,古人作书多不采用,明董其昌爱用淡墨,及到近代便大量采用,并在一字之中,浓淡互用,笔画之间,彼此渗透产生丰富的意趣。 书体 书体书法字体主要有篆﹑隶﹑草﹑楷﹑行等,这些字书一直为古今书法家所采用。各种字体的形成,彼此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但又有各自的体貌和特点,因此书写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篆书 篆书通常包括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战国篆书和秦代小篆。①甲骨文,又称卜辞,是殷商时代刻(一般是先书写后刻成)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已出现书法艺术的要素,如整齐美观的观念。它的笔画组合匀称,结构活泼而富于变化,行与行之间匀整美观,可见它是经过书﹑刻者的精心组合和安排。甲骨文已出现不同的艺术风格,其书法有的秀丽,有的雄浑;笔画有的粗犷,有的纤细,这标志着甲骨文的书写镌刻已上升到艺术阶段。②金文,又称钟鼎文,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起源于商代,盛行于周代,其文字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演变来的。金文比甲骨文更趋规范化,形体也较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的分布更求均匀对称,用笔技巧也要丰富多样。商末周初用笔比较方折,到西周中晚期,线条渐趋圆浑,变化也更为丰富,如出现带有波磔的笔画和不露锋芒﹑含蓄饱满的玉箸线条。章法谨严精到富有韵致。书法风格有的厚重凝练,有的质朴端庄,有的遒丽秀劲,反映了金文的书法艺术比甲骨文要进了一步。③战国篆书,也称六国文字。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文字产生了地域性的差别,加以书法应用的范围也比商周时期扩大,因此书法艺术也呈现丰富多彩的局面。战国时期遗留至今天的文字,除铜器铭文外,有简牍书﹑帛书﹑载书﹑石刻﹑陶文﹑玺文等。这时也出现新体字,如有浓重装饰趣味的鸟篆﹑粗头细尾的蝌蚪文。其中载书(盟书)﹑缯书(帛书),以及写在竹木简牍上的篆书,使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书法墨迹的真面目,是研究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这时期的篆书虽有地区的差别和风格,但还没有超出两周金文的范围。最能代表这时书法艺术的水平的是石鼓文,书法体势方整,雍容大度,笔画圆活,气质雄浑古朴,是石刻篆书的代表作品。④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经过整理规范后推行全国的文字。小篆是在大篆(籀文)基础上发展形成,字体比籀文要简化。小篆结体圆长,笔画粗细匀称,藏头护尾,不露锋芒,线条圆润,非常美观。作品相传为秦李斯所书的《泰山刻石》﹑《琅■台刻石》为代表。小篆自汉代以后虽失去通行价值, 但仍为历代书法家所喜欢书写。历代著名小篆书家有秦李斯,唐李阳冰﹑袁滋,宋徐铉﹑明李东阳,清王澍﹑邓石如﹑孙星衍﹑桂馥﹑赵之谦﹑杨沂孙﹑吴昌硕等。 隶书 又名佐书﹑史书,产生于战国,盛行于汉代。隶书打破篆书曲屈圆转的形体结构,为使平直的笔画便于书写,隶书变小篆的纵势为横势,形体宽扁,左右舒展,笔画讲求波磔,横画具有蚕头燕尾的形状,是一种具有浓重装饰趣味的字体。隶书艺术以两汉成就为最高,汉代隶书遗存至今的有碑刻和简牍书。汉碑隶书,体势﹑风格变化多端。其结构有的方正工整,有的疏朗宽博,有的中紧开张。其用笔有方有圆。其风格有的端庄秀丽,有的雍容典雅,有的雄强浑厚,有的朴拙天真。其著名碑刻保留到今天有百余种之多。简牍隶书,用笔多直率随意,不假修饰,有一种自然﹑活泼的意趣。魏晋以后隶书被楷书所取代,隶书则用于匾额和部分碑石,但隶书书家代不乏人。唐代著名隶书书家有史惟则﹑韩择木﹑李隆基﹑徐浩等。唐代隶书注重形式,笔画圆润肥重,风格趋向华丽,缺少骨力和意趣。清代是隶书艺术兴盛时期,隶书书家多直接取法汉碑,能突破唐隶的藩篱而新开蹊径。著名书家有郑■﹑金农﹑黄易﹑桂馥﹑邓石如﹑伊秉绶﹑陈鸿寿﹑何绍基﹑吴让之﹑赵之谦﹑俞樾等。 楷书 又称正书﹑真书。楷书在汉代已见雏形,它是隶书的变体。魏晋南北朝是楷书的发展时期,唐代是楷书登峰造极阶段。楷书形体方正,其笔画有严格的法度,点画﹑钩戈﹑撇捺构成长短正斜﹑俯仰照应,比篆隶更富于多姿多变。南北朝碑刻是现存楷书的宝库,北朝碑刻特别是魏碑书法,魄力雄强,气象浑穆,体态多变,康有为誉为有“十美”。他认为: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构字亦紧密非常。魏碑约分三类,即碑碣﹑造像铭记及墓志,其中以书法著称的不在少数。如《嵩高灵庙碑》﹑《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郑羲碑》﹑《石门铭》等,著名的墓志则更多。南朝碑刻虽不如北朝丰富,其中少数碑刻书法不亚于魏碑,如《爨龙颜碑》﹑《瘗鹤铭》﹑《萧■碑》等,都为世所著称。历代著名楷书书法家曹魏有钟繇,东晋有王羲之﹑王献之。唐代亦是楷书鼎盛时期,书法家辈出,初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称为初唐四大家。中唐有颜真卿,其书法在初唐成就的基础上开创新书体,结体以拙为巧,风格雍容大度﹑宽博雄伟,称为颜体。唐代后期有柳公权,书法学颜真卿,瘦硬挺拔,结体遒媚,自成一家,世称为“颜筋柳骨”,他们的书法对后代影响很大。宋代著名书法家有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他们的楷书都曾受过颜真卿的影响。元代楷书大家有赵孟俯,他用笔圆转秀劲,风神妍媚,一变宋代书法风尚,后世称它为赵体。 草书 草书起源很早,文字的简率﹑潦草的书写在篆书时代就已出现,但形成草书这种独立的书体是在汉代。草书经过时代的发展,可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3个阶段。①章草,是笔画带有隶书波磔的草书。章草产生于隶书盛行的汉代,这是因为章草是由隶书简率的写法演化而成。关于章草的含义历代有各种不同说法,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意见。章草结体简约,一字之中笔画有牵引连接,横画和捺笔保持隶的波磔,但字字独立不相连接,章法取直行纵势。历代著名章草书法家,汉代有张芝﹑史游﹑杜操,西晋有索靖﹑陆机。陆机书法作品,传世有墨迹《平复帖》。章草刻帖著名的有三国吴皇象的《急就章》,西晋索靖的《月仪帖》﹑《出师颂》等。近代出土汉晋简牍书中亦有部分为章草书。②今草,又称小草。今草是楷书产生后,在章草的基础上,采用楷书的体势﹑笔意发展形成的。今草删除章草书的波磔,加强用笔的使转变化形成快速的写法。今草上下字的笔势往往牵连引带,偏旁相互假借,笔势连绵不断,所以今草比章草更为流便婉转而富有韵律感。今草经过魏晋时期的发展,到东晋达到成熟。东晋王献之在他父亲王羲之的草书基础上,用笔更为放纵,上下引带更加强烈,创造了今草的新风格,从此今草一直流传到今天。王羲之的草书以《十七帖》为代表,王献之的草书有《鸭头丸帖》墨迹传世。③狂草,又称大草。狂草是比今草更为狂放的草书,开始于唐代。狂草用笔连绵不断,大起大落如风驰电掣,一气呵成,狂草著名书家为唐代张旭和怀素。传世怀素的《自叙帖》为狂草的典型作品。 行书 亦称行押书,是介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写简易﹑流畅的书体。行书产生于汉代,发展成熟于三国两晋南北朝,行书的发展成熟与楷书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唐张怀■在《书断》中说:行书,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说明行书和楷书的关系。行书的结体有的近于楷书,有的近于草书;近于楷书成分多的称为行楷,近于草书成分多的称为行草。行书的点画常常强调游丝引带,而笔锋使转遒丽明快,活泼自然,好像行云流水一般,给人有一种轻松自如美的享受。行书经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革新,变魏晋淳朴的书风为妍美流便的新风格,使行书达到非常完美的境界。王羲之的行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特色,他的行书代表作品有《兰亭序》。王献之的行书笔迹流怿,风格婉转妍媚,富有姿致。唐代行书大家有李邕,用笔沉厚,体势欹侧,风格雄浑遒丽,代表作品有《岳麓寺碑》和《李思训碑》。宋代四大家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都擅长行书,他们的行书往往流露自己感情和意趣,形成宋代尚意书风。元代赵孟也是行书大家,他用笔圆畅遒丽,风格温润尔雅。明代行书以董其昌为突出,他的行书章法疏朗,风格淡雅秀逸。书法是书法家文化修养﹑个性﹑思想感情的体现,它通过特有的艺术手段,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吴胜任书法,吴三大书法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