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鲁旭书法,怀洋书法,老铁们想知道有关这个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吗,相信你通过以下的文章内容就会有更深入的了解,那么接下来就跟着我们的小编一起看看吧。

刘鲁旭书法,怀洋书法

刘鲁旭书法,怀洋书法

刘鲁旭,字心非,号怀洋,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以行草为主,笔法流畅、气势磅礴,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刘鲁旭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着迷,尤其对书法情有独钟。他并非一开始就专攻中国传统书法,而是在东方与西方的艺术交流中,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书法创作风格。

刘鲁旭的行草字体中融入了西方书法的影子。他将西方书法中的自由、灵活融于传统书法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书法风格,被誉为“怀洋书法”。

怀洋书法以自在、奔放为特点。刘鲁旭在书写每个字时,不受规则与束缚,而是采用自由的笔画组合,凭借感觉与直觉,跳脱出常规的表达方式。这种自由散漫的风格,既传承了中国书法的骨气,又吸收了西方艺术的艺术性,展现了一种独特的书法魅力。

刘鲁旭的作品常常以寓意深远、意境清新的诗句为内容,形成了一种诗意融合的艺术形式。他在书法之外,还广泛涉猎绘画、篆刻等艺术门类,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与艺术的感悟。

刘鲁旭的怀洋书法不仅在国内备受赞誉,也在国际间崭露头角。他多次参加国际书法大赛,并荣获多个奖项。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展览中频频亮相,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刘鲁旭的书法作品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书法的精髓,更在其中融入了西方艺术的独特韵味。他以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为人们展示了一种新的书法风貌,打破了传统的界限,为传统书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时代气息。

刘鲁旭书法,怀洋书法

刘鲁旭

刘鲁旭,山东鄄城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楷书委员会秘书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王羲之书法院研究员、导师班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胡立民导师工作室助理导师,菏泽市政协委员。

中文名:刘鲁旭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省鄄城

出生日期:1982年

职业:书法家

主要成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菏泽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代表作品:书法作品

人物简介

刘鲁旭,山东鄄城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楷书委员会秘书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王羲之书法院研究员、导师班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胡立民导师工作室助理导师,菏泽市政协委员。

人物成就

首届王羲之奖全国书法作品展优秀奖(中国书协主办)。

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作品展优秀奖(中国书协主办)。

首届西狭颂全国书法大展优秀奖(中书国协主办)。

第三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大展优秀奖(中国书协主办)。

第二届“赵孟_奖”全国书法作品展优秀奖(中国书协主办)。

首届“刘禹锡杯”全国书法作品展优秀奖(中国书协主办)。

第四届中国兰亭奖佳作奖(中国书协主办)。

第五届中国兰亭奖佳作奖(中国书协主办)。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办)。

首届赵孟_奖全国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办)。

孔子艺术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办)。

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办)。

全国“铁人杯”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办)。

全国首届“沈延毅奖”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办)。

生态大连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办)。

首届“长江杯”全国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办)。

金山岭长城杯全国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办)。

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办)。

“朝圣敦煌”全国书法大展(中国书协主办)。

全国第二届手卷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办)。

山东省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山东省书协主办)。

牡丹奖山东省书法作品双年展一等奖(山东省书协主办)。

第二届“牡丹奖”山东省书法作品双年展优秀奖(山东省书协主办)。

山东书法国展精英作品展十佳(山东省书协主办)。

第七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二等奖(省委省政府设立综合文艺奖)。

人物评价

刘鲁旭书法的潜质和灵性

文/刘艾新

刘鲁旭,山东鄄城人,地处鲁西南,隶属菏泽,为齐鲁和中原文化融合之地。乃牡丹之乡,孙膑故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

鲁旭年逾而立,少年老成。个子不高,分量不轻,气场很大。眉宇间凝聚着英武之气,谈吐间传递亲和之力。性格豪爽,好友嗜酒,常常不尽兴不归,凛然君子之风,真大丈夫也。

刘鲁旭第一次入国展便在首届“王羲之奖”中夺魁,在书坛鲜见,创造了一个传奇。继而又在第七届楹联展、首届“西狭颂奖”、山东六届省展、山东“牡丹奖”双年展接二连三的折桂,获奖成为常态,业内视为后生可畏。鲁旭的艺术简历上都是真正的硬通货,除了一连串获奖就是入兰亭展,一般的国展入展便不在统计之列,人送一字,“牛”!

前几日,欣逢鲁旭又荣获山东国展精英“书法十佳”,邀我为之作千字文,我受宠若惊。惶恐有三:其一,才疏学浅恐难胜任;其二,久不作文,才思枯竭;其三,愚以为给如日中天的鲁旭写评,非大家莫属也。力辞不成,只得勉强为之,恐损少年才俊之英名。

短短两载,鲁旭已迅速成长为胡立民先生在中书协培训中心和清华美院等多个导师班的助教,同时还担任山东省书协培训中心的教学工作。笔会、教学、参展、领奖,整天在天上飞来飞去,忙的不亦乐乎。无论走到哪里,时常被一群粉丝簇拥着,问道索字者络绎不绝。除了着实过了一把名星瘾,也体会到了名人的烦恼,权切叫作幸福的烦恼吧。他对于刘老师这个称呼早已习惯,只有我们这些视书法为余事,不思进取的老学员,还在三杯过后呼上几声“小胖”、“鲁肃”等其鲜为人知的绰号。

作品欣赏

贾克德书法

王界山(空军文艺创作室副主任、著名画家):朱全增是山东省美协副主席,几十年来在艺术的园地里默默耕耘,创作了一大批富有感染力的好作品,今天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作品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有人在看了朱全增的画之后感慨颇多,称他的画厚重大气、洒脱自然,笔下流露出对人生的诠释,“画为心迹,言为心声”。的确,他的画充满了生命的喜悦和欢乐,是自我心声的表达。他的画体现了他的性格——山东人的豪放。

欧阳希君(文化部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他的作品从传统绘画及现代构成中汲取灵感,讲形式、重构成、灵活地运用色彩,整体布局处理很得体,色彩搭配也很得当,布局很从容不迫,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而又有突出的个性化印记。无论是皇皇巨制、还是区区尺幅,都透射出一种超出画作形式本身的雅拙,拙巧相生,给人一种心灵吸引的深刻。

夏硕琦(《美术》原主编、著名美术评论家):山东一向是出名画家的地方,朱全增正是来自山东,今天能参加这个画展我非常高兴。心象·自然,这个画展的题目很好,给我的第一感觉特别深。写意画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有相当数量画家创作的作品流入套式化,画中看不到作者本人。看朱全增的画给人的第一印象可以总结出四个字,即心象风景。这四个字应该是他心中对大自然的感叹、对生活的情感。有些画家由于缺乏审美激情、审美情感,画出的画往往缺乏激情。朱全增的画讲究“气”,是一种心灵的闪光。气概成章,用笔墨形式展现出的一草一木,这是成功以及有所突破的地方,也是最为可贵的一点。中国艺术特别讲究“气”字,比方说作家写书先做“气”,我们就是通过他的气息来感受他的激情。朱全增的画在创作上就是这种感觉——他通过意境的结构以及意境的营造来体现生命的存在方式。朱全增的画冲破常有的形式,表达了对生活、对自然的一种情怀。

每件艺术作品都有它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我建议朱全增的画在造型和笔墨上能够充分地利用这种气息去创作、去追求,在笔墨上更进一步,以达到内外统一,使其更有内涵、更协调,

在造型上需要进一步探讨。

刘曦林(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著名美术评论家):我于1958年考入山东师范学院,和朱全增是校友,以前曾多次在一起交流过。看到他的新作感觉有很大进步。主要有两点:第一就是他确实在潜心研究中国花鸟画的创作。他经常去云南写生,画了大量的花卉、树木,体会到了写生的魅力。我刚才看了他画的木棉,觉得很好。从他作品的构图和笔墨上我看到了他的提高和进步。现在的画能否超过古人很难讲,尤其是画梅花,我们只能从另外一个审美角度来体验。第二个进步是他的画在笔墨方面、格调方面有所提高,这一点在他的作品里能够充分体现出来。另外我提两点,花木有心,画家要用生命来作画,要借花木来表达人的情感。画的虽然是花鸟,其实表达的都是人的美好情感。希望朱全增以后的画能够在客观的基础上朝主观方面倾斜,尤其应该倾斜于自己主观上的情感,以新的思维方式朝着新的方向迈进。

朱全增是山东人,山东人老实,画画过于认真。朱全增用的笔墨是“半工半写”,希望他的画能够在没骨方面多下工夫,在笔墨上还可以再放开一些,特别是在画树干、树的分叉上要有自己的风格。有了这种风格,感觉就会大不一样,希望以后能注意这一点。相信再过十年,朱全增的画肯定会再上一个台阶。

王镛(著名美术评论家):当代中国山水画、花鸟画中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是千篇一律,冲破传统笔墨程式的作品不多。这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好的画家,只是缺乏有新意的好画家。而朱全增的花鸟画有一定的新意和突破,这一点应该给予充分肯定。他的画境界阔达,吸收了一些山水画的特点,三远透视尤其是深远透视,表现得耳目一新。能够把山水画和花鸟画结合起来的画家很少。云南画家王晋元的作品特点是比较幽深,而朱全增的画则比较阔达,有着很大的气势。画不在于画幅的大小,一幅小画同样让人感觉到它的大气。朱全增的笔墨有着自己的特点。一般来说一幅画的笔墨和色彩不能兼容,如果又注重笔墨又注重色彩,给人的感觉就很俗气,而朱全增的笔墨和色彩处理得非常脱俗,笔墨结构发挥得比较好,达到了和谐统一。他画的树干偏重于粗大,构成了整幅画的框架和特点。

有两点建议:第一,希望朱全增以后作画能适当限制自己的题材。人们熟悉的题材可以少画,较罕见的题材可以多画些,要在相对陌生的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余地。第二,希望他能进一步处理画的虚实关系。虚实结合很关键,也是最高境界。笔墨的虚实关系要更有开拓力,让人一看就有诗意。笔墨还可以更放开一些,太实则显示不出效果,中国艺术本身就是虚实相结合。

陈醉(著名美术评论家、画家):朱全增的作品给人总的印象是一种追求,是心灵上的一种震撼。他的画有以下特点:一、画幅较大,特别重视枝干的刻画;树干画大的支架也就撑起来了;二、朱全增对传统技法的掌握比较扎实,笔墨掌握非常熟练;三、重视色彩效果的运用;四、注意对生活的观察和素材的采集,体现出一种追求。这有一个阶段性的感觉、有一个过渡的感觉。他画小画比较熟练,这种传统的手法用在大画创作上不太协调。对于一个画家来讲,任何一种手法都可以运用,没有好和坏的区分,只有画得好与不好。对于一个画家来讲首先要认准自己的方向,要知道如何运用线条的和谐。可以很写实,也可以很抽象,写实或抽象都能把画画好。希望朱全增能够把握好自己想要摆脱和所追求的东西,使作品以更新的面貌出现。

沈学仁(著名画家):这些年,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我看到过很多画。一幅大的画用很细的线条表现出来是很不太容易的。朱全增的画很好地反映出了他开阔的心胸。他的画树干和树枝结合得都很好,尤其是莲花和莲蓬杆画得非常通连。《大塘放歌》这幅作品就是一幅表现力非常强的佳作。

贾克德(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画家):朱全增这几年画出了很多大作,画里有很多新东西。他的木棉和石榴画得都很好,画出了功力。我认为,画大画就应该用大笔,既有色彩又有形象,否则整体画面就会显得有点干,缺少水墨。整幅画应该有气、有虚实关系,这样的画才会更加耐人回味。我为朱全增创作了大量的新作而由衷地高兴,希望他通过学习、借鉴,取得更大的成就。

吾如仪(著名画家):朱全增的画有一种大丈夫气,木棉树有着英雄气概,应该把这种气概表现出来。

石延平(著名美术评论家):朱全增的画表现了生活物象,是心与结合,他把心中理解的美表现出来了。画幅很大,构图很不容易把握,而把画的整体布局处理得很得体,色彩搭配得也很得当,布局很从容、很和谐,把自然与情怀有机地结合。

朱全增如果能够把笔的灵性和墨的华滋进一步思考,就会有更大的成功。

尚建国(著名艺术评论家、诗人):当看到朱全增的画时,我感受到了2006年的春天已来临。我是作出版工作的,也是一个诗人。常言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从朱全增的画里面找到了诗的意境。另外的感受就是看到了他的画我就想写诗,萌发了我的写诗欲望。

高润祥(空军报社文艺处处长、著名作家): 朱全增的画传统意味很强,笔墨很好,以前曾看过他的画,今天再看他的画发现内在的东西多了。从他的画里感觉到了山东人的豪放。这是一种风格的体现,同时又是作者修养和意境的提升。

毕庶先(著名画家):我和朱全增相识多年,感情很深厚,可以说是无话不谈,既像知己和朋友,又情同父子。今年他正好50岁,我84岁,从年龄来讲,我可能还可以,从成就来讲,真是不应该坐在这儿。今天参加这个研讨会见到了很多位过去我心目中很尊敬的专家。我很高兴听到大家对朱全增提的这些要求,我觉得很好。特别是刘曦林先生提的再过十年,在这个地方再给朱全增开个研讨会,我相信那个时候的研讨会能比现在好得多。

刘玉华(著名书法家):我个人认为,全增的这次画展就是进京赶考、龙宫探宝。今天我听到很多好的评论,对我的触动很大,让我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很感谢各位老师、同道对朱全增的直言和真言。相信他一定会继续努力,多创作出富有艺术个性的精品佳作,力争营造出自己的艺术春天。

赞美牡丹的书法作品

1. 书法关于牡丹的诗句 书法关于牡丹的诗句 1.描写牡丹的诗句 牡丹 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牡丹 李孝光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天是有各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赏牡丹一首 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清平调 李白(唐)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官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红妆。 题御笔牡丹 王国维(清) 摩罗西域竟时妆, 东海樱花侈国香。 阅尽大千春世界, 牡丹终古是花王。 白牡丹 韦庄(唐) 闺中莫妒新妆妇, 陌上面惭傅粉郎。 昨夜月照深似水, 入门唯觉一庭香。 惜牡丹 白居易(唐)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只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栽牡丹 陆游(宋) 携锄庭下苍苔, 墨紫红手自栽。 老子龙钟逾八十, 死前犹见几回开。 牡 丹 唐·皮日休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牡丹诗 唐 李正凡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 明月问归期。赏牡丹 唐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 红牡丹 唐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赏牡丹 唐 徐凝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2.有关于牡丹书画及诗词(大量)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毛莨科。落叶灌木,高1~2米。叶互生,二回三出复叶,顶生小叶长达10厘米,3裂,无毛。花大,单生枝顶,直径10~20厘米;萼片5,绿色;花瓣5,常为重瓣,白色、红紫色或黄色;雄蕊多数;心皮5,离生。蓇葖果,密生褐黄色毛。原产我国。著名观赏植物,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栽培历史的2000年。种植牡丹以河南洛阳和山东菏泽为最有名,宋代诗人欧阳修曾著有《洛阳牡丹记》和《洛阳牡丹图》。明代王象晋所著《群芳谱》记载有牡丹约200个品种。现在牡丹品种,不下千个。牡丹除观赏外,根皮称丹皮入药,含有牡丹香醇、安息香酸和葡萄糖等,有清热凉血、活血行瘀功效。现被洛阳等很多城市选为市花。3.有哪些好听的关于牡丹国画题词的诗句 庭前勺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赏牡丹/唐·刘禹锡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牡丹/唐·皮日休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牡丹诗/唐·李正封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凝 绝代只西子,众芳唯牡丹。——白居易 “娇含嫩脸春妆薄,红蘸香绡艳色轻。早晚有人天上去,寄他将赠董双成”。---- (唐.徐夤) “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唐.徐凝) “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徐夤) 迟开都为让群芳,贵地栽成对玉堂。红艳袅烟疑欲语,素华映月只闻香。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 唐朝殷文圭 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天是有各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元代李孝光 洛阳牡丹面径尺, 牡丹高丈余。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俗人用意苦倨促,目所未见辄谓无。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棰驱群胡!------陆游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李商隐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思黯南墅赏牡丹 刘禹锡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刘禹锡。4.用毛笔行书写赞美牡丹诗 赏牡丹唐 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 。 牡丹诗唐 徐凝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baidu;  ,开花时节动京城.com/zhidao/wh%3D600%2C800/sign=/.jpg" esrc="http://a.hiphotos。 端木吟天 2016-08-25 3 0 分享。5.写牡丹的诗词名句 牡丹花,娇艳多姿,雍容大方,富丽堂皇。自古以来引起许多骚人墨客的讴歌、赞美,是很自然的。据初步收集,历代文人专写牡丹的诗词就有四百余首。以唐、宋两朝为最多,共一百三十多人,二百七十余首。包括象王维、李白、李贺、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温庭筠、李商隐、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辛弃疾等一些很著名的诗人在内。仅苏轼一人,就有三十多首。金元明三代,六十余人,九十多首。清代,三十多人,五十余首。近代和当代文人,也写了不少咏牡丹的诗。总观牡丹诗,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赞美牡丹花的娇艳多姿,富丽堂皇。“娇含嫩脸春妆薄,红蘸香绡艳色轻。早晚有人天上去,寄他将赠董双成。”(唐·徐夤)用拟人的手法, 写牡丹的艳丽。“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刘禹锡)用对比的手法写牡丹花的艳美多情。“虚生芍药徒劳娘,羞杀玫瑰不敢开。”(唐·徐凝)也用了鲜明对比和烘托的手法写出了牡丹超群芳的特点。“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徐夤),用形象的比喻写牡丹花的洁白、鲜艳。有些诗人更进一步直书牡丹为“万万花中第一流”(徐夤)“天然国色美无双”(清·陈确),宋代欧阳修赞美说:“天下真花独牡丹”。牡丹花,一般在暮春开放。民谣曰“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开时,桃、梨、杏花都已败落,牡丹迟开不争春。这点,也引起诗人、词家的赞美,以花喻人,风格高尚。如唐朝李山甫的牡丹诗:“邀勒东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元代诗人李孝光的《牡丹》诗,颇能表达人们对牡丹的赞美之情:富贵风流拔筹伦,百花低首拜芳尘。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天上有香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第二,借花抒情,伸述心志。白居易的诗中有“始知无正色,爱憎随人情。岂惟花独尔,理与人事并”的话。流露出诗人对世道混浊,忠奸不分的不满情绪。他在《白牡丹》诗中说得更明显:“白花冷淡无人爱,京占芳名道牡丹。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白赞善,自指。元和年间,白居易任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因上表请求严惩刺死宰相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受到冷遇,闷闷不乐。他在《秋题牡丹丛》中写出了“幽人坐相对,心事共萧条”的凄楚心境。在《惜牡丹花二首》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情绪。徐夤在《郡庭惜牡丹》中,那对人生短暂、青春不驻的感叹,更是动人:断肠东风落牡丹,为祥为瑞久留难。青春不驻堪垂泪,红艳已空犹倚栏。两宋之交的诗人陈与义的牡丹诗,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充满了爱国主义思想: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第三,描写了人们爱花、种花、理花、惜花、忆花的情景。欧阳修在古诗《洛阳牡丹图》中,写了洛人爱花的情况:“客言近岁花特异,往往变出呈新枝。洛人惊夸立名字,买种不复论家资。……”白居易有《移牡丹栽》诗:“金钱买得牡丹栽,何处辞丛别主来。红芳堪惜还堪恨,百处移时百处开。”陆游的牡丹诗其中也写了他栽牡丹、剪牡丹、赏牡丹的生活乐趣,“良辰乐事真当勉,莫道匆匆一片飞。”“携锄庭下掘苍苔,墨紫艳红手自栽。老子龙钟逾八十,死前犹见几回开。”(《剪牡丹》)李商陷有一首牡丹诗是写“醉花阴”的情景,十分生动、形象: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有的牡丹诗中,还写了冬季温室育花,入朝进贡的事,“出窑花枝作态寒,密房烘火暖春看。年年天上春先到,十月中旬进牡丹。”( 清·查浦老人《失题》)以上仅是牡丹文化的几个方面,其它如传说、故事、赋、戏曲、影视、民俗、风土人情、摄影、书法、人物、服饰、装饰等,不胜枚举,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牡丹远远超出了其自然属性,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牡丹文化是推动牡丹产业化发展,提高牡丹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牡丹除以上几个主要应用形式之外,近年来经过对花、叶等的深层次研究,已开发出牡丹保健品、牡丹化妆品、牡丹酒、牡丹茶、牡丹食品等,应用领域越来越广。6.描写牡丹的诗词有哪些 1、牡丹唐代:张又新牡丹一朵值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 今日满栏开似雪,一生辜负看花心。2、买花 / 牡丹唐代:白居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3、牡丹唐代:李商隐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垂手乱翻雕玉佩, 招腰争舞郁金裙。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4、牡丹唐代:郑谷画堂帘卷张清宴,含香带雾情无限。 春风爱惜未放开,柘枝鼓振红英绽。5、牡丹唐代:薛涛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6、牡丹唐代:徐凝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7、牡丹唐代:司空图得地牡丹盛,晓添龙麝香。主人犹自惜,锦幕护春霜。8、牡丹唐代:罗隐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公子醉归灯下见, 美人朝插镜中看。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阑干。9、牡丹二首唐代:温庭筠轻阴隔翠帏,宿雨泣晴晖。醉后佳期在,歌馀旧意非。 蝶繁经粉住,蜂重抱香归。莫惜薰炉夜,因风到舞衣。 水漾晴红压叠波,晓来金粉覆庭莎。裁成艳思偏应巧, 分得春光最数多。欲绽似含双靥笑,正繁疑有一声歌。 华堂客散帘垂地,想凭阑干敛翠蛾。10、牡丹唐代:孙鲂意态天生异,转看看转新。百花休放艳,三月始为春。 蝶死难离槛,莺狂不避人。其如豪贵地,清醒复何因。

怀洋书法

第四届广东省青少年书法大赛获奖名单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09年08月13日 来源: 南方日报大学组一等奖(共10人)赵志清 怀洋 李传君 肖边缘 郭佳俊 骆仕媚 冯光辉 许若文 吴静欣 钟碧丽二等奖(共15人)陈银萍 朱银娣 陈嘉毅 尹德权 刘利平 吴龙强 翁怡谋 陈颖君 刘贤士 张圳 王云仪 黄真武 刘创兴 陈萍芳 刘帅三等奖(共20人)苏嘉文 刘镇 杨淡鑫 黄烨楷 叶春海 黄业达 梁腾 詹斯斯 张俊晖 杨少辉 蔡彦光 杨小斌 张塔峰 胡鹏 刘子龙 陈剑丰 李南华 林慧君 丁铠 龙攀高中组一等奖(共10人)罗霭容(广州) 李婉琳(深圳) 张万伟(深圳) 朱艺麟(汕头) 龙洁瀛(佛山) 陈子润(梅州) 黄承彻(汕尾) 刘子健(东莞) 陈文波(肇庆) 陈智成(揭阳)二等奖(共15人)张子恒(广州) 秦之韵(深圳) 曾炳权(深圳) 李温馨(深圳) 侯泳琳(佛山) 黎子宇(东莞) 陈智丰(东莞) 卢俊安(东莞) 王伟乐(东莞) 麦国才(湛江) 黄卓彦(湛江) 江筱瑶(肇庆) 黄婷(潮州) 詹世洲(潮州) 张华宇(云浮)三等奖(共20人)潘逸杰(广州) 侯慧君(广州) 陈颖怡(广州) 吴艳华(珠海) 陈昱光(汕头) 周嘉慧(佛山) 许逸航(佛山) 郑美欣(佛山) 刘思源(河源) 宋锦鹏(梅州) 梁丹彤(东莞) 郑梓俊(中山) 梁昌亭(阳江) 陈佩萸(湛江) 颜扬柳(湛江) 陈丽宇(肇庆) 刘永超(潮州) 赖伟东(揭阳) 谭智文(云浮) 陈中钰(云浮)初中组一等奖(共10人)黎皓能(广州) 马龙龙(汕头) 彭丽莹 (梅州) 邓小仪(惠州) 梁杰钊(东莞) 王镜尧(东莞) 刘楹正(东莞) 刘禹呈(东莞) 邹欣婷(东莞) 邹杨健(湛江)二等奖(共15人)周罡毅(广州) 黄映晴(广州) 庄 荻(深圳) 陈薪羽(珠海) 陈鉴泓(汕头) 黄沛钰(佛山) 李绮明(佛山) 洪剑(梅州) 李文奕(东莞) 苏颖臻(东莞) 王泽钧(东莞) 黄浩钊(东莞) 樊耀华(东莞) 郑祯远(湛江) 肖泽平(揭阳)三等奖(共20人)许嗣淇(深圳) 林玉婷(深圳) 陈芷祺(珠海) 佘羡韩(汕头) 曾奕熙(汕头) 梁应蔚(佛山) 李嘉韵(佛山) 梁冰峰(梅州) 钟梓琳(梅州) 邓剑威(惠州) 蓝东洵(惠州) 罗昊(惠州) 黄凯(惠州) 郑怡琳(东莞) 利庆升(阳江) 邱菊仪(茂名) 莫军流(茂名) 温颖浩(肇庆) 谢一格(肇庆) 胡之涵(清远)小学甲组一等奖(共10人)刘曜闻(广州) 许斯杰(广州) 陈沛祺(深圳) 吴宇鑫(深圳) 黎漂洋(深圳) 何滨华(深圳) 洪俐(深圳) 刘馨冉(深圳) 彭彤(佛山) 黄子钊(东莞)二等奖(共15人)顾 仕(广州) 林思亮(深圳) 马启松(深圳) 王幸(深圳) 张心怡(佛山) 张泽敏(佛山) 陈志斌(佛山) 曾志程(梅州) 李丽珊(东莞) 王依涵(东莞) 张程誉(湛江) 王坚儒(湛江) 梁子毅(湛江) 李海豪(茂名) 梁景豪(云浮)三等奖(共20人)黄力维(广州)萧国铿(广州) 梁力伟(广州) 万隽杰(广州) 林倩怡(广州) 朱正文(广州) 李思琦(广州) 郑国澄(深圳) 卓圳豪(深圳) 张雨柔(珠海) 余嘉梓(汕头) 方梓聪(汕头) 梁宇洋(佛山) 汪晨晖(梅州) 李政(梅州) 杜颖欣(东莞) 方凤珍(东莞) 张子晴(东莞) 郑泽森(东莞) 莫智咏(江门)小学乙组一等奖(共10人)李震深(广州) 陈劲松(深圳) 仝欣(深圳) 何厚铸(佛山) 张海彤(佛山) 朱思淳(韶关) 魏懿泽(惠州) 王子晴(东莞) 陈彦良(茂名) 梁均林(茂名)二等奖(共15人)陈雨馨(广州) 蔡浩潼(广州) 余玥(广州) 李晨希(广州) 杜恒良(广州) 王婧怡(广州) 章谢中(汕头) 周熙蕾(佛山) 郭晓东(佛山) 黄敏瑜(佛山) 薛世龙(韶关) 尹钜业(东莞) 李牧洋(湛江) 陈禧雯(湛江) 曾梓锐(揭阳)三等奖(共20人)邱浩然(广州) 张则灵(广州) 余泽良(广州) 颜紫伊(深圳) 罗景伟(深圳) 邱 山(深圳) 王睿琦(深圳) 肖雨笛(深圳) 黄之栩(深圳) 尚浩辰(深圳) 黄家铭(佛山) 曾俊龙(佛山) 林子涛(佛山) 吴金婵(东莞) 李昕芮(湛江) 黄克元(湛江) 卢冠希(湛江) 吴俊奇(茂名) 蔡子昭(揭阳) 潘小苗(揭阳)进步奖(共10人)杜漪昆(广州) 戴梓(广州) 刘杉河(广州) 陈定俏(广州) 刘道敬(广州) 郑铄(汕头) 周贤聪(汕头) 陈一诺(汕头) 王泽坤(河源) 吴铭彦(云浮)

高已明书法

“天下第一楷书”即颜真卿所做的《麻姑山仙坛记》,唐代大历六年,大书法家颜真卿登游麻姑山,写下

《麻姑山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这是彪炳我国书法史上的一块丰碑,是颜真卿的书法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楷书”。颜真卿撰文并书。 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四月立。碑旧在江西临川,明季毁于火。楷书,据传世剪裱本计共901字。   此碑楷书,庄严雄秀,历来为人所重,是颜体代表作之一,为颜真卿六十多岁时的作品。此时颜真卿楷书风格已基本完善,不但结体紧结,开张一任自 然,而且在笔画上也从光亮规整向“屋漏痕”的意趣迈进了。欧阳修《集古录》 中说:“此碑遒峻紧结,尤为精悍,笔画巨细皆有法。”颜真卿于大历六年(771年)六十三岁时写《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颜真卿在抚州刺史任上,正值其仕途失意之际,故时有问道向禅之心。当年四月游览南城县麻姑山并撰文记述麻姑得道成仙之事,即是此时心情的反映。通篇用篆籀(即大小篆)笔法书写,结构松弛平正,质朴、深沉而凝重。可能刻工略粗糙或风化厉害,但这种特点可能还促成了此碑风格的形成,临写时要有所认识。《麻姑仙坛记》是颜体楷书中最具特色的代表作之一。它除具横轻竖重、结体丰满、雄劲挺拔等颜体楷书的一般特征外,用笔易方为圆,竖笔易相背为相向,捺笔呈蚕头雁尾,转折处不折而转,结体疏朗宽博,通篇气象雄奇,独具特色。    据今人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称:所使拓本为横刻帖本,传宋时有原墨迹木刻本。碑刻原在江西建昌府南城县西南二十二里山顶。今已无原碑拓传世。传此帖本有大、中、小三种,因原石均佚,故难寻佳本。据载,宋刻帖本就有张之洞、何子贞、端方、罗振玉藏本和戴熙、赵子谦跋本等数种,可见此刻帖传世情况的复杂。   颜真卿撰书《麻姑山仙坛记》时,已是62岁的老人,同时也是他书法成熟后的辉煌时期。现代书法评论家金开诚,在论颜真卿书法的专著中写道:“颜真卿后期的楷书代表作《大字麻姑山仙坛记》,是足以代表整个颜氏楷书的典型之作。因为它最突出地表现了‘颜体’的独特风格,并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成熟与完整。”《麻姑山仙坛记》这篇佳作,成为历代书家临摹研习的范本,柳公权、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一代名家,都受过其较深的影响。   《麻姑山仙坛记》刻成后,后人又在碑背镌刻了卫夫人、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薛稷、柳公权、李邕等人的楷书,安放在仙都观内。各郡邑名门贵族,文人墨客以上麻姑山能一睹“鲁公碑”为乐事。宋代,为了保护好这块碑刻,由仙都观精心收藏起来,一般不展出。北宋思想家李觏登麻姑山在《鲁公碑》诗文中写有“惟恐此碑坏,收藏于大府,自非大祭时,莫教凡眼觑”的诗句,足见这块碑刻受到人们的钟爱非同一般。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建昌府知军事胡舜创建鲁公祠,碑刻移到祠内保存。可惜,由于政局动乱,这件书法珍品在南宋时不慎丢失。现仅存宋拓片藏于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及上海博物馆。《麻姑山仙坛记》字帖是目前市场最畅销的法帖,上海、天津、武汉、四川等出版部门多次再版,都很快销售一空。   另有网友撰写的《天下第一楷书》内容参见如下:   “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即欧阳询所做的《九成宫醴泉铭碑》,明赵涵《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第一”。“正书”即“楷书”。   历代品评《九成宫醴泉铭碑》   宋 朱长文:然观其少时,笔势尚弱,今庐山有《西林道场碑》是也;及晚益壮,体力完备,奇巧间发,盖由学以致之,《九成宫碑》、《温大雅墓铭》是也。(《续书断》)   元 赵孟頫:“清和秀健,古今一人”   明 陈继儒: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   明 赵涵:“正书第一”。(《石墨镌华》)   清 郭尚先:《醴泉铭》高华浑朴,法方笔圆,此汉之分隶,魏晋之楷合并酝酿而成者,伯施以外,谁可抗衡。(《芳坚馆题跋》)   清 周星莲:字有九宫,分行布白是也。右军《黄庭经》、《乐毅论》,欧阳率更《醴泉铭》、《千字文》,皆九宫之最准者。其要不外斗笋接缝,八面皆满,字内无短缺处,字外无长出处,总归平直中正,无他谬巧也。(《临池管见》)    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九成宫醴泉铭碑》由魏征撰文,欧阳询书。欧阳询是唐初书法界“四大名家”之一,因其“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而被誉为翰墨之冠。   《九成宫醴泉铭碑》碑立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碑额阳文篆书“九成宫醴泉铭”六字,行文二十四行,行四十九字。碑身和碑首连成一体,碑首有六龙缠绕。正面隶书“九成宫醴泉铭”六个大字,碑座已经破损。   《唐人书评》中说:“欧阳询书,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又如金刚黰目,力士挥拳”,其书法刻厉险劲之貌,由此可见一般。到了晚年,其书法更是臻于化境,至其笔墨工巧,意态精密俊逸处,而人复比之孤峰崛起,四面削成。他的字,端庄整齐而不板滞,方正浑穆而不局促;气度森严,凝重沉稳;高简中寓浑穆,方正中见柔媚,转折处干净利落,于雍容大度中透出险劲之趣。   《九成宫醴泉铭碑》用笔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其字形偏修长,行笔于险劲之中寻求稳定,尤其在划末重收,笔至划尾便稳稳提起。整体碑文高华浑朴,法度森严,一点一划都成为后世模范,是欧阳询晚年代表之作,故后人学习楷书往往以此碑作为范本。赵孟頫说:“清和秀健,古今一人”。明陈继儒曾评论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明赵涵《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第一”。《九成宫醴泉铭》享有“楷书之极则”的美誉,被历代书家奉为“欧体”的楷模。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刘鲁旭书法,怀洋书法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