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渊书法家,张子平书法,老铁们想知道有关这个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吗,相信你通过以下的文章内容就会有更深入的了解,那么接下来就跟着我们的小编一起看看吧。
张文渊书法家,张子平书法
张文渊和张子平,两位字如其名的书法家,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成为当代书法界的瑰宝。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书法的精髓,同时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元素,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
张文渊是一位擅长楷书的书法家,他的作品字体端正工整,笔画刚劲有力,流畅自然。他注重用笔精细,每一笔都恰到好处,冷峻内敛中不乏热情奔放的力量。他的作品多以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名句为题材,通过对文字的艺术处理,将其变成一幅幅独具魅力的画面。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的美妙表达。
张子平则是一位擅长草书的书法家,他的作品狂放豪迈,气势磅礴,给人一种冲击力和震撼感。他的草书虽然草率而且自由,但却不失秩序和美感。他以自由的笔触表现了对文字的解放和对生命的热爱,展现了对世界的独特见解。他的作品中蕴含着对社会现实的直白呈现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是对传统书法的一次颠覆性的创新。
对于张文渊和张子平来说,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和思想的表达方式。他们通过书法作品渲染出内心的情感和理念,与观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性的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力量的体现。
张文渊和张子平,两位书法家的作品在当代书法界占据着重要地位。他们的作品以其独具一格的风采和独到的创作技巧,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高度评价。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个人的艺术成就,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
张文渊书法家,张子平书法
马振忠,1937年出生,自称“老马”,温州龙湾区永兴街道沙园村人,意大利归国华侨。爱好书法,热衷于公益事业,至今个人捐赠金额达740210元。主要事迹创办图书馆。马振忠只有小学文化,13岁开始当裁缝学徒,做过阀门、搞过建筑,还干过很多脏活累活,曾经有过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时光。在企业及创业的过程中,他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深刻地体会到知识匮乏是阻碍事业发展的最大“敌人”。几十年前,创建图书馆、让更多的群众学到知识的念头,就在马振忠的脑海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由于当时规划和土地审批等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办成。同年,他率子女远渡意大利米兰创办服装厂。虽然身在米兰,回乡创办图书馆的心愿时刻萦绕在心中。在米兰的16年中,除经商、探亲外,他曾多次专门为创办图书馆的事回国,光差旅费就花去数十万元。2006年,康一村要建文体中心,并专门划出一块场地用以创办图书馆。远在意大利的他闻知消息后,异常兴奋,毅然放下服装厂的活,回国投入紧张的筹建工作。他不分白天黑夜,四处奔波。2008年,“吉夫图书馆”终于建成,并免费向村民借阅。图书馆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13年5月19日,在吉夫图书馆庆贺成立五周年之时,有60多名书画家分别向图书馆赠送150多幅书画作品。前来为活动助阵的书画名家有吴永龙、张文渊、张文波、姜波、徐镜冰、沈培林等。2017年9月20日,马振忠对从事农家书屋管理工作成绩突出的工作人员予以表彰。
(马振忠在整理图书)2009年7月,吉夫图书馆被正式命名为温州市图书馆吉夫分馆,成为温州市图书馆阵地建设的村级终端。读者可凭借阅证享受全市11个图书馆“一卡通”服务,通借通还。现代化的管理让读者更加便利享受读书的乐趣。马振忠的愿望也终于得到了实现。
(一腾书画社一角)成立一腾书画社。从2009年开始,马振忠以吉夫图书馆为平台,筹建一腾书画社。经过4年的努力,2013年7月,经有关部门批准,书画社正式成立。一腾书画社成为龙湾区唯一的民办非企业书画社。书画社会员达50多人。建成南桥文化碑林。建立了书画社,2013年马振忠又开始谋划建造碑林工作。除了自己出资一部分,还争取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截止2015年5月,已筹集资金33万元。为了建好碑林,马振忠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并邀请了龙湾书联和一腾书画社的书法爱好者们为碑林临摹诗词和书画作品。由于本地工艺有限,石碑只能在福建做好了再运回来,已经80岁高龄的马振忠跑了4趟福建才找到合适的制作厂家。2015年,南桥碑林竣工,总长170米,共有96块碑。筹建禹州马文升书院。马振忠对文化的责任与担当,还体现在他筹建河南省禹州市马文升书院上。他与河南禹州马氏家族有识之士共同努力,与温州马氏后裔决定出资5000余万元建设马文升书院。荣誉马振忠先后被评为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共和国爱国贡献人物、助人为乐模范、共筑中国梦?中华优秀人物、2016感动温州十大人物”提名奖;被授予共和国娇子——海内外杰出功勋人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杰出爱国人士、海内外杰出爱国人士等荣誉;被温州市龙湾区妇联、温州市市文明办、温州市市教育局评为市、区两级“十佳优秀爱心人士”、“温州好人”、浙江省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等荣誉。其事迹多次被《浙江日报》、《温州商报》、《温州日报》等报刊报道。2009年,吉夫图书馆获得浙江省农家书屋建设协调颁发的“农家书屋”,龙湾区妇联颁发的“龙湾区留守儿童图书室”,浙江省文化厅颁发的“一级综合文化站”、温州市政府颁发的“先进集体”;2015年,吉夫图书馆获温州市先进集体、“4A组织机构”,龙湾区“侨爱文化园地”、浙江省优秀五星级农家书屋等荣誉称号。9月6日温州市文化馆举行南桥碑林,一腾书画社书画作品展开幕式,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温州市龙湾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温州市文化馆、温州市环保局、温州市龙湾区文化馆等有关部门领导参加。9月6日温州市文化馆举行南桥碑林,一腾书画社书画作品展开幕式,一腾书画社社员集体照。
“一腾书画”全体社员合影领导关怀
2016年1月27日,龙湾南桥碑林在永兴街道揭幕。2016年2月25日,省外侨办副主任王通林、温州市外侨办副主任周海平、龙湾区副区长朱大志、龙湾区外侨办主任王小云与永兴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思崇参观南桥碑林合影。
2016年5月20日,温州市外侨办副主任许捷参观南桥碑林。2016年5月31日,省侨联党组书记岑国荣、省侨联副主席兼温州市侨联主席王丽峰,市侨联党组书记许益伟,龙湾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贾黎春与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思崇、区外侨办主任王小云参观南桥碑林。2016年11月31日,龙湾区委常委、纪委书记张宏琴带领区纪委阅读兴趣小组人员参现南桥碑林合影。2017年2月21日,龙湾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林彬,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陈雪梅与永兴街道办事处主任张玲燕,副主任叶志斌一同参观南桥碑林。
2017年5月17日,龙湾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伊柏峰参观南桥碑林。
编辑:邱林如
张秉文书法家
纵观历史,中国的文学大家数不尽,方维仪就是其中之一,她还是一个著名画家。最著名的画有《观音大士图》,在她的笔下,观音大士形神兼备,很多人都争相收藏这幅白描,那么方维仪是哪个朝代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然方维仪的绘画师法宋代李公麟,但她并非宋朝人。她和方孟式、方维则被后人称为方氏三节,因为她们三姐妹都为国为民守节。方维仪的父亲是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由此,对于方维仪是哪个朝代,答案已经很明显了,方维仪是明代人,出生官宦世家,她博学多才,绘画吟诗作文样样精通,她所画的白描更是形神兼备,所绘的观音大士图更是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和竞相收藏。虽然方维仪在文学上成就颇高,但是她的一生却也遭受了许多打击,其中最令她悲痛的莫过于丈夫姚孙栗的早逝和遗腹女的夭折了。这两件噩耗让方维仪伤心欲绝,她回到了娘家,把精神寄托在文学的钻研上,并且亲自教养方以智等侄子侄女,对他们关怀备至。更难得的是,处于明清朝代交替之际的她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疾苦,其忧国忧民的情感在作品中表现尤其明显。 因此在研究方维仪的文学作品时,对于方维仪是哪个朝代的问题,读者需要深入了解,毕竟她的后期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时代背景的影响。 方维仪的姐姐 在明末的安徽桐城有着三个姐妹,因为气节高尚并且擅长词令、字画而流芳百世。其中方维仪的成就最大。方维仪的姐姐品行端庄、在诗词歌赋方面也有着极高的天赋。只是,因为追随丈夫而死,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只留给世界一道清丽的背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方维仪的姐姐叫方孟式,她的丈夫是山东布政张秉文,张秉文品德高尚,是个有名的清官。方维仪的姐姐方孟式在结婚几年后因为和丈夫没有生子,于是主动给丈夫纳妾陈氏,并且如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对待陈氏的孩子。方维仪的姐姐非常擅长画观音图像,她所画的观音画像仿佛真人一般,异常美丽,而且有着很好的文字功底,从留存的古诗词中可以看出其清雅的气节。方维仪的姐姐方孟式和自己的丈夫以及陈氏的感情非常地好,她尽职尽责地做好一个妻子的本分。 后来,清兵入关,开始攻打济南,很多人劝她赶紧逃离济南,她却义正言辞地拒绝。她觉得如果她离开了,老百姓们会认为张秉文没有信心守住城池,到时候民心就会动摇,那么城内将会造成不必要地混乱。她一直坚守在家里,立下誓言与丈夫和济南城共存亡。当丈夫的死讯传到她来的时候,人们都让她赶紧离开,然而她选择了和丈夫一起就义,而陈氏也选择和她一起为丈夫守节英勇就义,一起跳入湖中。朝廷非常敬佩方孟式的德行,在听到她的事迹后,授予她“一品夫人”的荣誉。 方维仪诗词风格 方维仪生活境遇坎坷,少女时代曾在家庭的护佑下快乐生活,特别是她的父亲是进士出身,对儿女的家庭教育十分看重,努力在家中营造出一种学术氛围浓厚的环境。方维仪结婚后不久丈夫便因病去世,只留下肚中尚未出世的孩子,然而孩子出生后也没有顺利长大成人,在孩子夭折之后她搬回了娘家。方维仪诗词风格与她的生活际遇紧密相关。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方维仪前半段的诗歌创作多以季节风景作为素材,将关注点放在对大自然的变化上。她对大自然的热情体现出她对生活的态度,是真实的心理写照。方维仪诗词风格形成于她的后半生,在她寡居娘家的时候,家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她的身份也非常尴尬。方维仪将生活当中的不如意和心中的苦闷统统借助创作来宣泄,体现了她的个人情怀,但是这种情怀中并没有包含消极思想,而是充满着正能量。通过她的诗歌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一个女人在丧夫丧女后的生活境遇,凄苦当中饱含思念,但是并没有对生活产生抱怨,而是一心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 方维仪对国家政局和社会生活也十分关注,《出塞》、《旅夜闻寇》、《从军行》等诗歌都反映出方维仪忧国忧民的思想。方维仪诗词风格在细腻当中充满着激昂悲愤,将一个忧国忧民的女诗人形象完整的呈现出来。 方维仪的成就 方维仪是明朝著名诗人和画家,虽身为女人,但是方维仪的成就却不容小觑。她出身高贵,生活环境优越,家庭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她的父亲曾经官至大理寺少卿,又是进士出身,家庭教育比较严格,她的姐姐和弟弟也都在文学创作上有所建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方维仪自幼聪慧,颇具灵性,从小爱好诗歌文学,特别是绘画上无师自通。父亲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可是老师只教了她半年便决定辞馆,直言方维仪的造诣已经在自己之上,身为老师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教授方维仪的了。索性,方维仪的父亲对她进行开放式教育,将藏书阁的钥匙交予方维仪,让她自己按照个人兴趣爱好来选择读书。这为方维仪的成就的取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方维仪婚后不久丈夫就去世了,她搬回了娘家。此时家中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方维仪努力平衡各方面关系,并努力提高整个家族的文化气质,使家人的生活理想得到升华。方维仪拥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对待族中人们态度和蔼,她将清芬阁改造成为一所学堂,以老师的身份为族中小辈答疑解惑。在家庭领域,方维仪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方维仪对于文学和艺术有着执着追求,擅长诗歌、散文、札记、论文等多种文体的创作,书法上也独具个人风格,绘画上擅长白描。她学问精通各个艺术领域,对待艺术追求有着个人的独到的见解。传世的多个作品都证明了方维仪的成就是巨大的,是当之无愧的女中名家。
王文甫书法家
王文甫 男,1968年2月生,吉林省通榆县人。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创作委员等职。89年以来,书法分别获“塑我杯”、“龙脉杯”等书法展优秀奖、海峡两岸“王子杯”银奖、获二届“联谊杯”、“全国人体科学书画展”、“中日书法美术展”、“95三国文化书画艺术展”、第三届国际“金鹅奖”铜奖、“95年跨世纪诗书画印作品大联展”、“99国际老年人中国书画大展”、并荣获“世纪名家创作奖”,作品及传略入编《国际当代书法篆刻大观》等多部大型辞书,并荣获“世界铜奖艺术家”称号,入选中国国际文学艺术作品博览会。
画家文渊简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初探
作者:祝天文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积极参加到绘画创作中来,便于展现的卷轴也开始流行,绘画逐渐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从传世的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卷中看,此时的人物画已经相当成熟,绘画题材虽然多以佛教及历史人物故事为主,但是作为人物画衬景的初期山水画,已经萌发出稚嫩的新芽。
这一时期绘画的主流,仍沿续两汉时期的绘画题材而强调绘画的“鉴戒”作用,当时的壁画和卷轴画,以古圣先贤,忠臣烈女为题材者不胜枚举。例如三国时期魏国的几处宫殿之内,或则画“历代贤王”的壁画(《魏都赋》),或则画姜后、孟母、樊姬、钟离春、班婕妤等烈女故事的壁画,《景福殿赋》。北魏太和平间(477—499年)于平城皇信堂画“古圣、忠臣、烈士”之容,《车马出行宴乐》画像石(《水经注》)。此外像《烈女图》、《孝经图》、《孔子十弟子图》之类,一直是当时极其流行的题材。另一方面,由于当时佛教在中国北方和南方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和提倡,起到了巩固封建统治的强大精神支柱作用,佛教为充分发挥它那“为形象以教人”的作用,便不遗余力地借助绘画直观具体的感人形象,以作为它有力的宣传手段。这一时期大规模出现的佛教寺塔,石窟壁画和为数更多的佛教行像、卷轴画,其所画佛、菩萨像以及佛传图、佛本生故事图之类无不是为了宣扬佛陀的普度众生、佛法的无边广大,使人们相信佛教教义。道教绘画虽不如佛教绘画兴盛,但其地位也不容忽视。从姚最《续画品》有“画有六法,真仙(即道像)为难”之说,和这一时期道教题材的绘画作品,如卫协《神仙图》、史敬文《黄帝升仙图》、谢赫《安期先生图》、梁元帝萧绎《芙蓉湖醮鼎图》之类作品来看,可知当时道像画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
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愈来愈高,各个文化种类之间的互相影响也日益深化,绘画题材种类在原有的基础上也随之日益扩大,并开始向分科发展,人物画方面,出现了后人所谓的“晋尚故实”的情况。故实画除了描写“鉴戒”作用的西汉以来的传统题材外,还有的取材文学作品,如卫协画《诗·壮风图》,顾恺之画《木雁图》《洛神赋图》,戴逵画《南都赋图》等。肖像画在这一时期已很发达,重要画家无不以画擅长肖像画而名噪当时。如顾恺之的传神写照,就特别注重揭示对象的精神意向和表现对象的特定性格。肖像画中注重描写人物的品格风度,无疑与当时盛行的品藻人物的风气相一致的。此外作为齐梁时上流社会奢华侈靡的生活在绘画上的反映,也体现了谢赫“丽服靓妆,随时改变,直眉曲鬓,与世事新”和稽宝钓,聂独的“赋彩鲜丽,观者悦情”一类的新题材和新风格。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南朝刘宋时期与诗歌中的山水诗相互伴随,出现了以王微、宗炳为代表所创作的山水画。山水画不再仅仅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是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在刘汉末时,一种专以蝉为题材的绘画也颇为流行,使中国花鸟画摆脱自古以博物多识为目的《本草图》、《尔雅图》式的说明性,而被赋予某种寓意性。绘画题材划分愈益趋向细致和画家技能亦愈益变得各有所长,是这一时期绘画飞跃发展的明显标志之一。
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段手法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显著的发展。西晋时卫协,他是使绘画技巧空前提高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画家。东晋顾恺之继之,在解决绘画作创一系列技巧问题上,更是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他在中国哲学上引人争论的形神这一对范畴运用到绘画的理论和创作上,主张绘画要做到传神,要表现神气,使中国绘画从此出现了高层次的美学追求。从构图、用笔、着色等绘画表现技法上看,也是这一时期被画家们不断加以丰富和改革的内容。
在中国绘画史上,有可靠记载的知名画家相继出现,是从三国时开始的。东晋以后,中国长期存在着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使南方与北方绘画的发展很不均衡。从现存的文献资料和画迹实物来看,无名的工匠之画,北方较之南方毫不逊色;有名的士人之画,则南方远比北方发达。这一时期有姓名、事迹、画艺记载可考的著名画家,多数都是南方画家,三国时吴国的曹不兴,以善画著称,与皇象的善书同列为吴国八绝之一。西晋时有着划时代意义的画家是卫协,其次则有张墨、荀勖。卫协和张墨当时曾被葛洪在《抱朴子》中并推为“画圣”。东晋出现了更为重要的画家顾恺之。戴逵的佛像画与他的佛像雕塑同样有名,为创造足以使中国信徒见之动心的佛像样式作出过重要贡献。东晋明帝司马绍,也是个善画佛像和故事题材的画家。
南北朝时,南朝刘宋一代的画家,成就最高的是陆探微,对当时与后世的影响极大,其子陆绥,也被当时称为画圣。袁倩、顾宝光等都是其最有成就的追随者。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家宗炳、王微,也同时出现在刘宋一代。顾骏之始画蝉雀,顾景秀、刘胤祖也以善画蝉雀著称。南齐一代的著名画家,有善画马的毛惠远,以及被称为“中兴以后,象人莫及”的人物画家谢赫,以善画肖像画及时妆仕女擅名于时。梁代成就最高的画家是张僧繇,他以“善图寺壁”著称,创造了号为“张家样”的佛像楷模。梁元帝、萧绎特别以善画外国和少数民族职贡的题材见称。陈代画家有顾野王,北朝画家中,北魏时有兼长建筑、工艺、雕塑、绘画的蒋少游;北齐时有被当时人们号为画圣的杨子华,还有以善画“曹家样佛像”(梵像)著称的曹仲达。北周时有以善画柴车野服著乐的田僧亮和以善画塞北风土著称的冯提伽。其他如郑法士、展子虔等皆是同北周入隋的画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021年元月10日
祝天文
Jtztw9688@163.com
参考书目:
①陈君.中国绘画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6.
②史国栋,华强.绘画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09.
③崔建林.中国绘画艺术鉴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01
④伍英.中国古代绘画[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01.
⑤秦梦娜.中国绘画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01.作者简介:祝天文,安徽省太和县人,1964年生,汉族,大学中文系毕业,1983年参加工作。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环球徽商杂志》社副总编、《中国书画市场报》主编、主任记者、《书画界》杂志主编、《诗生活》杂志“书坛~画境”栏目主编、《中国好诗》杂志社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世界华人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网络散文家协会会员、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会员、著名的书画艺术评论家、资深媒体人。1985年开始发表小说、散文、杂谈、随笔、通讯、报告文学、书画评论等作品,1991年与他人合作出版《宝镜湖畔的明珠》一书,2017年六月与他人合作出版《绘画艺术与设计表现》一书,2018年5月主编出版《书法鉴赏》一书,1985年国际青年年日记竞赛三等奖;2014年《一代风流数”天清“》获安徽省太和县首届文化艺术节高峰论坛优秀奖。多次荣获《文渊》、《速读》杂志论文一等奖。作品散见于《中国文艺家》、《人民美术》、《文渊》、《名家名作》、《神州》、《赤子》、《人民公仆》、《亚洲新闻》周刊、《大东方》、《青年文学》、《中华文学》、《艺术大观》、《辅导员》、《新玉文化》、《速读》、《人物画报》、《年轻人》、《鸭绿江》、《文学少年》、《今古传奇》、《好日子》、《重庆文艺》、《建筑与文化》、《当代经典文学荟萃》、《中国书画报》、《中国书画市场报》、《中国土地报》、《大趋势》、《安徽日报》、《农民日报》、《慈善公益报》、《河南科技报》、《阜阳日报》、《市场周报》等几十家报刊杂志。还有更多书画评论文章在环球聚焦传媒网、中国作家网、环境与生活网、中国网、中国记录网、中华网、搜狐网、新华网、中国美术家网站上发出,点击率超过数十万次。
关于我们
特邀顾问:程云海()、钱财宝()、牛合群、谷雷()、潘相成、赵文杰、徐传洪()、谢国民()
主编:沈德炳()编委会:沈德炳、杨永超()、王峥()、姜道财()、心开、岳小宏、弟弟、 姬贵新、徐鹏飞、谢金亮、马嘉泽、心在江南()、刘文峰()、谢国民()、苏泽东
本平台现已为作者开通赞赏功能,文章如有赞赏,会在文末显示,并且获得的所有赞赏都会在七个工作日内由主编全部返还给原作者!特此告知!
张子平书法
又逢一年毕业季,又到怀念母校时。 一九八三年九月,来自攸县、醴陵、茶陵、酃县四县的168名初中应届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带着跳出“农门”的喜悦,揣着多彩的梦想齐聚攸县师范,开启了为期三年的中师生活。 在当时,我们是特殊的一群:学长们是高中起点两年制学生,同时入学的则是基本上已婚或已为人父母的民师班学生。 从初中到师范,第一次见到假山,第一次踩到水磨石地板,第一次有了单人床,第一次有了操着不同方言的同学,第一次吃到不是米饭的早餐,第一次品尝到“三丝”的美味。 从初中到师范,画风变了。早自习基本上是以“大师傅,我买三两米饭,一份炒肉片,一份大白菜”为内容的推普课。学校没开英语课,文选、语基、说话课代替了初中的语文,音乐、体育、美术的分量远远超过了文化课。这里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却有“三笔字”、普通话等让人不敢掉以轻心的能力考评。下午上课前二十分钟,单日成了真正的读报课,双日成了写字课。周三下午各兴趣小组活动课。无线电、二胡、篮球、声乐、风琴、书法、美术、文学社等兴趣小组全部开放,整个校园生机勃勃、热闹非凡。 中师三年,我们不担心文化课的学习,却担心音体美的成绩。 感谢夏振莲老师, 把我们一个个音盲变成了一个个音乐小内行。中师第一节音乐课是摸底考试,我们不认识简谱、五线谱,只有简谱、五线谱认识我们。考试结果惨不忍睹:全班四十二人,几乎是零分。夏老师自编简易教材,选择我们熟悉的旋律作素材,教我们“多来米发索拉西”,教我们音高时值休止符……让我们打着击拍跟着哼,一遍两遍十几遍,我们终于有了些感觉。一个学期下来,我们不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还能视唱一些简单乐段。期末检测时,我不幸抽到一条基本上是三十二分音符的超难乐段。庆幸的是:三分钟准备后,我居然很流畅地唱出来了。 有了第一个学期的基础,后面的视唱、五线谱、风琴我都学得轻轻松松,期期拿高分。 中师诸多学科中,我最担心的体育。陈英军老师一脸严肃配上黑胡子黑皮肤,想想都让人后怕。队列队形、长拳等内容我还凑合,跳箱、跳山羊、背跃式跳高等项目,对协调能力超差的我来讲,简直就是噩梦。为了考试不挂,只好临考前早早赶去摆满器械的大礼堂排队练习。谢天谢地,由于自己舍得下功夫,中师三年我的体育竟然没挂过。虽然害怕体育考试,但我还是乐意上体育课,因为看陈老师各个项目的示范,确实是一种享受。 我是美术兴趣小组中的一员。每周三下午,我们跟陈关平老师学习素描、学工笔画、学写意画。在当时,全校数美术兴趣小组办得最好。周三下午、每餐饭后、晚自习、双休日,大家都在画室拼命练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蔚然成风。我之所以能在毕业美术作品展览时拿到一等奖,全归功于陈老师、贺老师和我的画友们。 中师三年,我们领略了无数老师的风采。三十多年过去了,吴金辉老师粗犷的板书,文如海老师的塑料普通话,李春娥老师严谨的态度,刘金文老师的绅士风度,潘检民老师化学课里的摩尔,李春祺老师漂亮的书法,还有黄淘安老师标准的普通话,王爱国老师精彩的朗读,彭四龙老师通俗易懂的语基课,文运生老师风趣诙谐的逻辑课,苏碧君老师的才女风范,杨世和老师的一专多能,沈端发老师的茶陵腔,陈若斗老师的大水杯,卜茂荣老师的亲切,夏振莲科长的慈爱,陈素芬老师、钟武元老师爱生如子的人格魅力,田明良老师朋友式的关爱,至今记忆犹新。 七十九班很特别,既不像七十八班那么活跃有余,也不像八十一班那样争强好胜。但与八十班一样,七十九班也卧着虎、藏着龙:我们既有阳入伍、黎青山、谭雄鹰等篮球健将,也有屈良君、杨鹏飞、颜永健等笛子高手;既有肖邦武、刘晓玲、张子平等二胡爱好者,也有范文、颜洁等美女推普员;既有金志华、吴健康等书法新秀,也有……四十二个人,人人都会吹口琴,个个都有好手艺。还记得黎青山的吉他,陈黎明的小提琴;李正的诗歌,刘智慧的收音机;刘郁林的素描,王维斌的腹肌。 中师三年,留下无数记忆。有争先恐后排队吃饭挤倒食堂铁门的尴尬,也有运动场上你追我赶永不服输的情形。有农场劳动时的开心,也有附小见习时的窘境。有教育实习时的诚惶诚恐,也有来自各实习学校的如潮好评。有毕业晚会上的依依不舍,更有分别时道不完的珍重。 三十多年过去了。“湖南攸县师范”那毛体字校牌还在,那两只青石狮子,那座假山,那栋四层教学楼,那栋女生宿舍楼,却成了别人学校的风景。 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师生”这一名称已渐渐被国人淡忘。每每读到《中师生,一群错过了北大清华的“学霸”》《初中生上中师:是教育之大幸,个人之不幸》《中师生,中国腾飞的垫脚石》这些文章时,我不免生出许多感慨。 感慨之后,我仍要感恩攸县师范:我毕业后第四年,遇到了师范毕业的妻子;我毕业后第二十六年,女儿从原攸师这块热土上走向了外面更大的世界。 十几年前,攸县师范学校就成了别人的学校,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师范精神却早已深深烙在攸师人的心中。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张文渊书法家,张子平书法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