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分享书法家元修,书法家元清简介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书法家元修,字元清,号元修堂主,江苏南京人。自幼酷爱书法,潜心修炼,精研古人笔法,兼采近人佳作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元修喜欢借鉴古人之笔迹,他深入研究了王羲之、颜真卿等众多名家的作品,领悟到了他们的思想与艺术风格。他注重用笔,研究行书,楷书,隶书等各种字体,追求字迹的流畅与韵律感。他用温润有力的笔触,展现了书法之美,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元修的作品多以楷书为主,他追求字字工整,行行有力。无论是日常书写还是大幅作品,他都能凭借着独特的笔法和精湛的技巧,将每一笔每一画都表达得惟妙惟肖。他的书法作品气韵清远,遒劲有力,给人以安定宁静之感。
元修在书法上不断追求创新,他勇于尝试不同的书法风格与表现手法。他善于结合字体的特点与自己的理解,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他的作品不拘泥于传统,也不盲目追求激进,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注入了自己的个性与审美观点,使作品充满了现代感和时代精神。
元修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的赞誉,也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比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他的书法作品被多家机构珍藏,并参与了众多书法展览。他还经常举办个人书法展览,与书法爱好者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与艺术体验。
元修是当代书法界的一位杰出代表,他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用自己独特的笔触表达着对书法的热爱与追求。他用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创造力,为中华书法增添了新的活力与魅力。相信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他的书法之路将会越走越远,成为书法艺术的璀璨明星。
书法家元修,书法家元清简介
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泰定四年进士。历天台县尹、杭州四务提举、建德路总管推官,元末农民起义爆发,杨维桢避寓富春江一带,张士诚屡召不赴,后隐居江湖,在松江筑园圃蓬台。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行世。目录人物综述生平轶事性情思想个人成就诗文书法诗词名录作品选摘诗作散文书画人物综述 生平轶事性情思想个人成就 诗文书法诗词名录作品选摘 诗作散文书画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综述生平杨氏一族原居枫桥,祖上由绍兴迁来,杨维桢曾祖杨文修,字中理,乃宋代名医,人称杨佛子 杨维桢半身像[1],著有《医衍》、《地理拨沙图》。后杨氏卜居全堂,全堂东南有桐冈山,西南有鲚鲤尖,村中有池名泉塘,村以池名,谐音全堂,池旁卧有铁崖山,“因岩石呈铁色而得名”,今人俗称小山头。 母亲李氏,“梦月中金钱坠怀,而生维桢”。兄弟三人,维桢居中。维桢生于元贞二年(1296),之所以号铁崖,因其父杨宏在铁岩山麓筑楼,红楼植梅百株,楼上藏书万卷,并将梯子撤去,令其与从兄杨维翰(1294~1351,字子固,号方塘,元末画家)专心攻读,每天用辘皿传食,苦读五年, 时人称其为“杨铁崖”,因擅吹铁笛,自号铁笛道人。杨维桢自幼颖悟,能“日记文章千言”,黾勉读书,为增见识,少时又游学甬东。 泰定四年(1327)中进士,任天台县尹,因依法惩治作恶县吏,遭奸吏报复被黜。继任职钱清盐场司令,因请求减轻盐税不允,决意投印去官,方获准减额三千,但以忤上故,十年不获升迁。元修辽、金、宋三史,他作“正统辩”千言,总纂官欧阳玄赞叹:“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后调任江西儒学提举,因交通受阻,未成行。值兵乱,浪迹浙西。张士诚据浙西,屡召不赴,戏答:“江南处处烽烟起,海上年年御酒来。如此烽烟如此酒,老夫怀抱几时开?”后张士诚令其弟张士德上门求教,杨维桢站在元政府立场修书一封,臧否张士诚。信中责备张士诚“铨放私人不承制,出纳国廪不上输”,骂他自选官吏,不缴粮食,确为实情。指出张四个优点“兵不嗜杀,闻善言则拜,俭于自奉,厚给吏禄而奸贪必诛”,以及四个缺点“是非一谬,黑白俱紊”,将帅、守令、亲族等“为阁下计者少而身谋者多”,“狃于小安而无长虑”,“身犯六畏,衅阙多端”。预言他“不有内变,必有外祸”。 杨维桢后以冒犯丞相达识帖木儿而徙居松江(今属上海市),筑园圃蓬台。门上写着榜文:“客至不下楼,恕老懒;见客不答礼,恕老病;客问事不对,恕老默;发言无所避,恕老迂;饮酒不辍车,恕老狂。”在松江时与张堰杨谦、廊下陆居仁、吕巷吕良佐等交往甚深,吟咏唱和,诗赋相乐。吕良佐倡设“应奎文会”,他为主评,与天下文人墨客切磋诗文,一时天下学士慕名前来赴会者,不可胜计。他又周游山水,头戴华阳巾,身披羽衣,坐于船上吹笛,或呼侍儿唱歌,酒酣以后,婆娑起舞,以为神仙中人。 明太祖派翰林詹同奉印登门召其纂修礼、乐书,婉辞不去,答曰“岂有老妇将就木而再理嫁者耶”,以明不仕两朝之意。为躲避官府,回到家乡全堂。兵丁追至,路遇,杨维桢将紫暘宫念作柴汤官,兵丁以其不识字,任其自去。洪武三年,再被有司敦促,无奈赴京,赋《老客妇谣》一首再明不复出仕。抵南京,见朱元璋,奏称:“陛下竭吾所能,不强吾所不能则可,否则有蹈海死耳。”留京百有一十日,俟所修书叙例略定,即乞归家。朱元璋碍其名望太大,不敢过于勉强,行前宋濂赠诗曰:“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至家,易箦,急撰《归全堂记》,掷笔而亡。史载杨维桢葬于松江干山,与好友钱惟善、陆居仁合称三高士墓。干山位于松江县西北机山东,相传干将曾铸剑于此,故名。另据今全堂村人相传,杨维桢当葬于桐冈山,惜无史可查。死后,宋濂为他写了《元故奉训大夫江西等处儒学提举杨君墓志铭》。轶事二十岁时,杨维桢赴涌东从师求学,父不惜卖掉良马,以充足其游学费用。杨维桢则节衣缩食,把钱多用于买书。学成归来,父亲见到杨维桢带回《黄氏日钞》之类一大叠书,欣喜地说:“这比良马更难得!”性情杨维桢为人宽厚,与人交,无疑贰。对出身贫贱而有才德的人,礼之如师傅;对无才德的人,则即使是王公也白眼相对。平素乐道人善,尤不记人小过。特别是对学有长进的青年人,即使有一文之美,一诗之工,必为批点,粘于屋壁,以示来客。远近的人都称道杨维桢是一个忠厚长者。杨维桢性格狷直,行为放达,导致仕途挫折,但不以此为意。思想他的思想比较复杂,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反叛传统的“异端”倾向。肯定人性的“自然”,是其思想的核心价值范畴。他说:“尧舜与许由虽异,其得于自然一也。”(《自然铭·序》)意谓尧舜为圣人,许由作隐士,都出于自己的生活意欲,他们的选择并无高下善恶之分。《赠栉工王辅序》一文表达了同样思想,认为无论是医卜工贾,还是公卿大吏,谋生方式各异,但都有自己的生存意欲,所谓“耕虽不一,其为不耕之耕则一也”。他希望栉工王辅明白,自己和“公卿大吏”一样,大家都是为了吃饭,尽管方式不同,其间没有贵贱的区别。强调“自然”,当然和《庄子》有关系,但在杨维桢这里,已经全然没有避世和委曲求全的意识,而是用相当平淡的态度来看待人们在社会中的不同生活方式,表现出对自由的生活意欲的尊重。编辑本段个人成就诗文杨维桢在诗、文、戏曲方面均有建树,历来对他评价很高。杨维桢为元代诗坛领袖,因“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在元文坛独领风骚40余年。其诗文清秀隽逸,别具一格,他长于乐府诗, 多以史事与神话为题材,诡异谲怪,曾被人讥为“文妖”。其诗好比兴迭出,奇想联翩,所创《西湖竹枝词》通俗清新,和者众多。著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且其个性倔强,不逐时流,《明史·本传》谓其“载华阳巾,披羽衣,坐船屋上,吹铁笛”作《梅花弄》,或呼侍儿歌《白寻》之辞,自倚凤琶和之,宾客俱翩跹起舞,以为神仙中人”,可见其风流洒脱如此,其尝在《梦洲海棠城记》中谓:“吾尝谓:”吾尝谓世间无神仙则已,有则自是吾辈中人耳,“他剧其间,与陆居人、钱惟善、倪云林、宋仲温、柯九思、张雨等诸才俊之士相契,饮酒赋诗,挥毫弄墨,放浪于形骸之外,游艺于笔墨之间,使其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书法杨维桢的书法亦如他的诗一样,讲究抒情,尤其是草书作品,显示出放浪开骸的个性和抒情意味,杨维的传世墨迹约十余件,且都是五十岁后所书,故无法探求到他早年时学书的来龙去脉,但从其楷、行草诸体具备的遗 杨维桢石刻像[2]作中来看,可其功力深厚,其书由诏追溯汉魏两晋,融合了汉隶、章草的古拙笔意,又汲取了二王行草的风韵和欧字劲峭的方笔,再结合自己强烈的艺术个性,最后形成了他奇崛峭拔,狷狂不羁的独特风格,与赵孟頫平和、资媚、秀美、曲雅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因其书不合常规,超逸放轶,刘璋在《书画史》中评曰:“廉夫行草书虽未合格,然自清劲可喜。”吴宽《匏翁家藏书》则称其书如“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笺,倒载而归。”他晚年的行草书,恣肆古奥,狂放雄强,显示出奇诡的想像力和磅礴的气概。杨维桢于音乐的造诣也极深,特别是善吹铁笛,其“铁笛道人”的别号即因此而来。 传世墨迹有《鬻字窝铭》、《真镜庵募缘疏》、《梦游海棠城记》等,楷书有《周上卿墓志铭》,著作有《春秋合题着说》、《史义拾遗》、《东维子文集》、《铁崖古乐府》、《复古诗集》等。杨维桢善行草书,笔法清劲遒爽,体势矫捷横发,富于个性,自成一种特殊面貌有“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斤,例载而归”之势。传世主要作品有《真镜庵募像疏卷》、《鬻字窝铭》(故宫博物院)、《张□城南诗卷》(上海博物馆)、草书《梦游海棠城诗卷》(天津市文物管理处)、《竹西草堂记卷》(辽宁省博物馆)、《晚节堂诗》(现藏日本)、《沈生乐府序》等。其余墨迹多见于书札及书画题中。编辑本段诗词名录1. 西斋诗 2. 览古四十二首 其十六 3. 金人击球图 4. 览古四十二首 其九 5. 龙虎辞 6. 即墨女 7. 招农篇 8. 归雁吟 9. 竹西亭歌 10. 采莲曲二首 11. 绿阴亭诗 12. 善庆堂诗 13. 刘节妇 14. 日重光行 15. 湖龙姑曲 16. 贸丝词 17. 三青鸟 18. 卢孤女 19. 桓山鸟 20. 览古四十二首 其十三 21. 燕子辞四首 22. 香山篇 23. 南妇还 24. 石妇操 25. 丹山凤 26. 贫妇谣 27. 虎丘篇 28. 结袜子 29. 乌 杨维桢像夜啼 30. 义鸽三章 31. 履霜操 32. 五父 33. 金溪孝女歌 34. 焦仲卿妻 35. 小游仙二十首 36. 览古四十二首 其十三 37. 金山孤凤辞 38. 小临海曲十首 39. 松月轩 40. 览古四十二首 其四 41. 彭义士歌 42. 道旁骑 43. 别鹄操 44. 履霜操 45. 桂轩辞 46. 老奴 47. 三使相 48. 朱邸曲 49. 堠子辞 50. 览古四十二首 其二十五 51. 五湖宅诗 52. 南妇还 53. 乞巧词 54. 八月初四日,雪坡太守周门柘入云居山中 55. 烽燧曲 56. 花游曲 57. 雨后云林图 58. 宿瘤词 59. 舒刺客 60. 寿岩老人歌 61. 览古四十二首 其八 62. 野雉词 63. 白雪辞 64. 尚志斋辞 65. 金山孤凤辞 66. 送经理官黄侯还京 67. 箕斗歌 68. 西湖竹枝歌 69. 天车诗 70. 览古四十二首 其十 71. 览古四十二首 其一 72. 送康司业诗 73. 张公洞 74. 强氏母 75. 八月初四日,雪坡太守周门柘入云居山中 76. 道人一亩宅 77. 览古四十二首 其三十八 78. 连理枝 79. 舒刺客 80. 龙王嫁女辞 81. 吴子夜四时歌 82. 华亭主簿张侯明善 83. 竹西亭歌 84. 联句书桂隐主人斋壁 85. 寄两道原诗二首 86. 妲己图 87. 方丈室辞 88. 感时一首 89. 金山孤凤辞 90. 冶春口号七首 91. 醴泉辞 92. 金人击球图 93. 太师宅 94. 次韵省郎蔡彦文观潮长歌,录呈吴兴二守、云 95. 漫成五首 96. 罗浮美人歌 97. 十月六日,席上与同座客陆宅之、夏士文及主 98. 义鸽三章 99. 览古四十二首 其二十六 100. 尚志斋辞编辑本段作品选摘诗作【相思】 深情长是暗相随,月白风清苦苦思。不似东姑痴醉酒,幕天席地了无知。 【秋千】 齐云楼外红络索,是谁飞下云中仙?刚风吵起望不极,一对金莲倒插天。 【的信】 平时诡语难为信,醉后微言却近真。昨夜寄将双豆蔻,始知的的为东邻。 【习舞】 十六天魔教已成,背反莲掌苦嫌生。夜深不管俳场歇,尚向灯前踏影行。 【题春江渔父图】 一片青云白鹭前,桃花水泛住家船。呼儿去换城中酒,新得槎头缩项鳊。 【题芭蕉美人图】 髻云浅露月牙弯,独立西风意自闲。书破绿蕉双凤尾,不随红叶到人间。 【漫成(其二、三)】 西邻昨夜哭暴卒,东家今日悲免官。今日不知来日事,人生可放酒杯干? 徐家园里野莺啼,张家楼头客燕酒。千金买宅作邮传,何处高桓大字题? 【不赴召有述】 皇帝书征老秀才,秀才懒下读书台。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应知汉祚开。 太守枉于堂下拜,使臣空向日边回。老夫一管春秋笔,留向胸中取次裁。 【鸿门会】 天迷关,地迷户,东龙白日西龙雨。撞钟饮酒愁海翻,碧火吹巢双猰。 照天万古无二乌,残星破月开天馀。座中有客天子气,左股七十二子连明珠。 军声十万振屋瓦,排剑当人面如赭。将军下马力排山,气卷黄河酒中泻。 剑光上天寒彗残,明朝画地分河山。将军呼龙将客走,石破青天撞玉斗。 【龙王嫁女辞】 小龙啼春大龙恼,海田雨落成沙炮。天吴擘山成海道,鳞车鱼马纷来到。 鸣鞘声隐佩锵琅,璚姬玉女桃花妆。贝宫美人笄十八,新嫁南山白石郎。 西来态盈庆春婿,结子蟠桃不论岁。秋深寄字湖龙姑,兰香庙下一双鱼。 【花游曲】 三月十日春蒙蒙,满江花雨湿东风。美人盈盈烟雨里,唱彻湖烟与湖水。 水天虹女忽当门,午光穿漏海霞裙。美人凌空蹑飞步,步上山头小真墓。 华阳老仙海上来,五湖吐纳掌中杯。宝山枯禅开茗碗,木鲸吼罢催花板。 老仙醉笔石栏西,一片飞花落粉题。蓬莱宫中花报使,花信明朝二十四。 老仙更试蜀麻笺,写尽春愁子夜篇。 【庐山瀑布谣】 银河忽如瓠子决,泻渚五老之峰前。我疑天仙织素练,素练脱轴垂青天。 便欲手把并州剪,剪取一幅玻璃烟。相逢云石子,有似捉月仙。 酒喉无耐夜渴甚,骑鲸吸海枯桑田。 居然化作十万丈,玉虹倒挂清冷渊。 【西湖竹枝歌(其一、其四、其八)】 苏小门前花满株,苏公堤上女当垆。南官北使须到此,江南西湖天下无。 劝君莫上南高峰,劝郎莫上北高峰。南高峰云北高雨,云雨相催愁杀侬。 石新妇下水连空,飞来峰前山万重。 妾死甘为石新妇,望郎忽似飞来峰。 【老客妇谣】 老客妇,老客妇,行年七十又一九。少年嫁夫甚分明,夫死犹存旧箕帚。 南山阿妹北山姨,劝我再嫁我力辞。涉江采莲,上山采蘼。采莲采蘼,可以疗饥。 夜来道过娼门首,娼门萧然惊老丑。老丑自有能养身,万两黄金在纤手。 上天织得云锦章,绣成愿补舜衣裳。舜衣裳,为妾佩古意,扬清光,辨妾不是邯郸娼。散文《煮茶梦记》 铁龙道人卧石林。移二更。月微明及纸帐。梅影亦及半窗。鹤孤立不鸣。命小芸童。汲白莲泉燃槁湘竹。授以凌霄芽为饮供。道人乃游心太虚。雍雍凉凉。若鸿蒙。若皇芒。会天地之未生。适阴阳之若亡。恍兮不知入梦。遂坐清真银晖之堂。堂上香云帘拂地。中着紫桂榻。绿璚几。看太初易一集。集内悉星斗文。焕煜爚熠。金流玉错。莫别爻画。若烟云日月。交丽乎中天。玉露凉。月冷如冰。入齿者易刻。因作太虚吟。吟曰。道无形兮兆无声。妙无心兮一以贞。百象斯融兮太虚以清。歌已。光飙起林末。激华氛。郁郁霏霏。绚烂淫艳。乃有扈绿衣。若仙子者。徒容来谒。云名淡香。小字绿花。乃捧太元杯。酌太清神明之醴以寿。予侑以词曰。心不行。神不行。无而为。万化清。寿毕。纾徐而退。复令小玉环侍笔牍。遂书歌遗之曰。道可受兮不可传。天无形兮四时以言。妙乎天兮天天之先。天天之先复何仙。移间。白云微消。绿衣化烟。月反明予内间。予亦悟矣。遂冥神合元。月光尚隐隐于梅花间。小芸呼曰。凌霄芽熟矣。书画
成金修书法作品
成金修的书法在市面上很常见,但并不具有收藏价值。一般收藏书法多与名家的书法为主,因为名家的书法有参照的特点,而且在收藏界很受欢迎,收藏一段时间以后有很好的升值空间。收藏书法也是一门有学问的收藏,首先要了解书法家的习性,学习的背景以及书写的风格,特色等。
元明书法家有哪些
文征明:(公元1407-1559年)名壁,字征明,其书法初从李应桢(祝允明岳父)临习二王法帖,晚年喜书大草,且自出新意。他的楷书有深厚功力,书风严谨,小楷取二王神韵,结体收放自如,疏密得当,用笔劲利,爽爽如运风,表现出精妙的书法技艺。行草书出自王氏家法,功力深厚,温文尔雅,晚年草书参以黄庭坚的笔意,于娴雅中透出苍老的意味,笔法纵横又不失温厚之旨。 董其昌:(公元1555-1636年)字玄宰,又字思白,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其书法取法古人,是一位集大成的书家。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师法古人不求外在形似而注重内在精神的体现,对结体、用笔、章法皆有研究,形成了一种淡雅清秀的书风,他创造的文人书法对清代书家影响巨大。 徐渭:(公元1521-1599年)字文长,号天池,晚年号青藤山人,山阴(今绍兴)人,其书法早年有黄庭坚、米芾的遗意,晚年变得雄浑恣肆,满纸苍茫,他长于草书,用笔挥洒,结体错落,看似无法,然挥洒的笔锋处处着力,章法奇正相生。于动乱中求平衡,淋漓的墨迹恰似其人生的写照。 王铎:明末清初人,其书法以用笔险劲沉着著称,楷、行、草、隶诸体皆善,隶书古意盎然,小楷沉稳方正,行草书成就最高,也最体现他的艺术风格。他初学二王,小楷学钟繇,进而学唐宋诸家,博采众长,自成一体,他用笔连绵沉厚,结体幽密而意态奇伟,写得收放自如而又酣畅淋漓,其书风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当代我国及日本曾风行一时,他的传世代表作有《行书诗翰四首》、《学书杜甫诗卷》等。 傅山:(公元1606-1685年)字青主,号公之它,山西阳曲(今太原)人。书法尚真率,反奴性,主张“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轻率勿安排,”其行草书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思想,他精于各种书体,篆隶功力深厚,小楷直追钟王,对晋唐宋元明诸大家多有研习,形成了“书以人重”的美学思想。行草书用笔纵行高迈,锋颖翻腾,结体跌宕欹侧,一气相包。他常用大节奏的对比造成章法上的气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开合大起大落。行笔或生涩、或流畅,使人觉得风时而心音缠绵、时而意气勃发,把洋溢着真挚情感的内心世界通过苍茫乱落的纸面展示出来,动人心魄,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成元德书法排名
相同与不相同的字画在不同的人眼里价格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谁的书画都有好差,都有值钱与不值钱的,有贵的和相对便宜一点的,所以不能笼统用平方尺来论,只能说某一张是多少钱一平方尺。润格也没有什么准头,只是一种参考,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判断和对他的书画的了解,以及当时的市场的炒作情况而定。一幅字画,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刻、不同的拍卖人手里,价格都会不一样。所以是很难判断的,更不是绝对的一个价格;再说任何个人的评价都只是片面的、个人的观点。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别喜欢的人想要,这些都可能使得价格更高。只要是还好,都有收藏价值,会增值。一己之见,说得不对请原谅!
书法家元清简介
人物生平 郑元(元朝世祖至元二十九年至顺帝至正二十四年),遂昌航头人(今妙高镇二都街)。宋末元初随父举家徙居钱塘(今杭州市),后来侨居吴中近四十年,晚年命名其文集为《侨吴集》。郑元在吴中士人中影响很大,时人和后人都把他做为吴中学人的代表,当时吴中碑碣序文之作多出其手。明弘治九年(1496年)吴中张翥说他是“吴中硕儒,致声前元”(张翥刊《侨吴集》后),给他很高的评价。清康熙时长洲顾嗣立编《元诗选》收录了他二十几首诗,乾隆时编四库全书,收录他的《侨吴集》,他的诗文受到重视,《浙江通志》、《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历史人物辞典》均有记载。 郑元聪颖好学,十五能诗赋;年幼时伤右臂,遂以左手写字,字体规范,并能书多体,为元代书法家,受世人赞誉。他自号尚左生,学者称遂昌先生。他居于钱塘期间,便在文坛树立了名声。元泰定帝年间(1324-1328),郑元移居平江(今苏州市)。以后四十年侨居于吴中,在此期间,他的声望更高了。 元“素不喜著书”,曾经对学者说:“经则经也,史则纬也,义理渊薮在焉。学者能尽得古人之意鲜矣,况敢私有所论述乎!”表明他重视经史反对空谈、义理的学术思想,时人称其为有识见(苏大年《遂昌先生郑君墓志铭》,《侨吴集》附录)。平江为路治所在地,物产丰富,寓公雾会,学者云集,元“富贵声利一不动其心,浙省台宪争以潜德荐之,自以臂疾不愿仕”(顾嗣立《元诗选》)。至正五年(1345)进士,直到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平江路授官为儒学教授,元欣然而往,说:“讲学,吾素志也。”然他居此职位仅一年时间,便称疾而去。后又升任江浙儒学提举,亦不辞,曰:“文台也,儒者之职也”。 郑元的文章颇负盛名,“为文章滂沛豪宕,有古作者风,诗亦清峻苍古”(顾嗣立《元诗选》)。当时,昆山富豪顾仲瑛轻财结客,筑别墅,名曰玉山佳处,取杜甫诗语,匾其读书之处曰玉山草堂(《侨吴集》卷10《玉山草堂记》),成为四方文人名士文会之胜处,“良辰美景,士友群集,四方之士与朝士之能为文辞者,凡过苏必至焉。至则欢意浓浃,随兴所至,罗尊俎陈砚席,列坐而赋……仙翁释子,亦往往而在,歌行比兴,长短杂体,靡所不有”(《云阳集》卷6《草堂名胜集序》)。当时参加文会的有杨维桢、柯九思、李孝光、郑元、陈基等,这些人都以文章儒学擅名当代,《元史》、《明史》都有他们的传记。郑元堪称玉山草堂坐上宾,“玉山主人草堂文酒之会,名辈毕集,记序之作多推属焉。东吴碑碣有不贵馆阁而贵所著者”(顾嗣立《元诗选》)。馆阁实为一种文体,是指翰林院、集贤院、奎章阁学士院等馆阁文臣应诏撰写的制书诏命以及其他朝廷应用文字,文体、书法均力求典雅、工整,都有固定格式。但是郑元所作碑碣,文章书法皆绝妙,其影响胜过馆阁体,为东吴士人所推崇。 虽负盛名,但郑元始终不忘故乡,他著的《侨吴集》、《遂昌山人杂录》等。把著作之名冠以“遂昌”和“侨吴”以表示他是侨居吴地遂昌人。笔者在查阅资料时,发现黄沙腰上定村《郑氏族谱》中有他描写的《定溪十景》诗,落款是儒学提举元著。定溪为钱塘江流域上游支流周公源中游的黄沙腰镇上定至下定溪流之一段。曾为郑氏一派系居住地,是郑元的同一氏族。据笔者了解,这是郑元描写遂昌山水的唯一文稿。虽然郑元留下有很多的作品,但是直接写遂昌方面的内容还不曾发现过。现按笔者的理解把该十首诗加以标点和编排整理,以飨读者。 早年生活 郑元早年居钱塘(今杭州市),钱塘为故宋首都,“是时,咸淳诸老犹在,元佑遍游其门,质疑稽隐,克然有得,以奇气自负”,这种经历使他对自南宋以来江南的故家文献,以及社会隐忧有较深刻的理解。元佑儿时伤右臂,及长,能左手作楷书,规矩备至,世称一绝,遂号“尚左生”(顾嗣立《元诗选》),在钱塘期间,郑元还在文苑中树立了名声。 元泰年间 (1324—1328),郑元移居平江(今苏州市),以后近四十年,都侨居于吴中,在此期间,他的声望更高了。元佑“素不喜著书”,曾经对学者说:“经则经也,史则纬也,义理渊薮在焉。学者能尽得古人之意鲜矣,况敢私有所论述乎!”表明他重视经史反对空谈、义理的学术思想,时人称其为有识见(苏大年《遂昌先生郑君墓志铭》,《侨吴集》附录)。平江为路治所在地,物产丰富,寓公雾会,学者云集,元佑“富贵声利一不动其心,浙省台宪争以潜德荐之,臂疾不愿仕”(顾嗣立《元诗选》),直到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平江路授官为儒学教授,元佑欣然而往,说:“讲学,吾素志也。”他在这个职位上只有一年时间,就称疾而去。 郑元的文章颇负盛名,“为文章滂沛豪宕,有古作者风,诗亦清峻苍古”(顾嗣立《元诗选》)。当时,昆山富豪顾仲瑛轻财结客,筑别墅,名曰玉山佳处,取杜甫诗语,匾其读书之处曰玉山草堂(《侨吴集》卷10《玉山草堂记》),成为四方文人名士文会之胜处,“良辰美景,士友群集,四方之士与朝士之能为文辞者,凡过苏必至焉。至则欢意浓浃,随兴所至,罗尊俎陈砚席,列坐而赋……仙翁释子,亦往往而在,歌行比兴,长短杂体,靡所不有”(《云阳集》卷6《草堂名胜集序》)。当时参加文会的有杨维桢、柯九思、李孝光、郑元、陈基等,这些人都以文章儒学擅名当代,《元史》、《明史》都有他们的传记。但郑元堪称玉山草堂坐上宾,“玉山主人草堂文酒之会,名辈毕集,记序之作多推属焉。东吴碑碣有不贵馆阁而贵所著者”(顾嗣立《元诗选》)。这里所说的馆阁是一种文体,馆阁是指翰林院、集贤院、奎章阁学士院等馆阁文臣应诏撰写的制书诏命以及其他朝廷应用文字,文体、书法均力求典雅、工整,都有固定格式。但是郑元所作碑碣,文章书法皆绝妙,其影响胜过馆阁体,更为东吴士人所推重,从这个方面说,郑元堪称东吴士人领袖。他所做的一些碑碣等文字,在叙述碑碣主人的行事中,往往反映了元朝吴中的社会风俗及情况,也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情绪。 元朝统一 江南成为朝廷财赋源薮,但是江南赋税繁重导致许多富民纷纷破产,苏、松尤其严重。郑元表达了对赋重民困的看法。后至元年(1335—1340)间,他说:“长洲旧为平望县,其以里计者未必数倍子男封邑也,其以财计未必男尽田、女尽蚕也。其秋输粮夏输丝也,粮以石至三十有万,丝以两计至八万四千有奇,余皆略之也。使钱尽翻其町疃,桑植尽植其垣滕,然后输公上者,可以无阙也。奈之何闲田惰农与水旱更相病,然则其民力如之何而不瘁哉!故自昔号为兼并,及今无块壤以卓锥,无片瓦以覆首者矣,其困疲之极如此。”(《侨吴集》卷11《长洲县达鲁花齐元童君遗爱碑》)他还说:“国家疆理际天地,粮穰之富,吴独赋天下十之五,而长洲县又独擅吴赋四之一。”(《侨吴集》卷9《长洲县儒学记》)他批评了国家只重视赋税征收而轻视东南水利的经济政策:“内附后,务田租岁入之多,而其所以忧水为民害者寝不复讲。国初尝立都水监,近又立庸田司,岁预勒首令状秋收有成数,而水旱不恤也。于是农始告病焉。”(《侨吴集》卷8《祈晴有应序》)江南赋重的结果就是江南经济的凋弊和富民的破产:“江南归职方,浙西为故宋内地,豪宗巨党以自附丽,于昔者不可谓不多也。六七十年之久,太平之泽涵煦而生植者,岂异于昔哉!然其间衰荣代谢,何有于今日人事之亏成,天运之更迭,非惟文献故家牢落殆尽,下逮民旧尝脱编户齿士籍者,稍觉衣食优裕者,并消歇而靡有孑遗。若夫继兴而突起之家,争推长于陇亩之间,彼衰而此盛,不为少矣。”(《侨吴集》卷8《鸿山杨氏族谱序》)郑元的诗生动形象地表达重赋之下的吴中社会经济凋弊残破景象:“中吴号沃壤,壮县推长洲。秋粮四十万,民力疲诛求。昔时兼并家,夜宴弹箜篌。今乃 *** 声,未语泪先流。委肉饿虎蹊,于今三十秋。亩田昔百金,争买奋智谋。安知征敛急,田祸死不休。膏腴不论值,低洼宁望酬。卖田复有献,惟恐不见收。日觉乡胥肥,吏台起高楼。坐令力本农,命轻波上沤。”(《侨吴集》卷1《送刘长洲》)他对江南富民的破产感触良多,说“江南乔木几家存”(《侨吴集》卷2《送范子方掌故》)。这些,既反映了元朝中后期吴中经济社会凋零残破的情况,又反映了郑元不满意国家过分掠夺吴中财赋的思想。 元十九年 (1282)实行海运,江南三省赋税秋粮都通过海运运往大都,朝廷在平江设海道万户府,每年分春运和夏运,把江南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大都。郑元身为东吴文人领袖,参加东吴文人之聚会,接触许多海运大员,耳濡目染,了解到海运粮食的漂没失陷,以及运夫在海上生命无保障,对海运中死难的运夫充满同情:“有家国天下者无不役之民,得其民而驱之以涉天下之至险,则无有甚于漕民者”(《侨吴集》卷11《亚中大夫海道副万户燕只哥公政绩碑》);“今夫海,天下之至险也,而国家岁漕东南粟,由海达直沽,自非天佑休显,渊神川后效职致命,则何以必其无虞也哉!”(《侨吴集》卷11《前海道都漕万户大名边公遗爱碑》)他了解到大都的粮食供应,不满意大都仰食海运粮,说:“钦惟世皇,东征西伐,岂知东南之稻米,然既定鼎于燕,有海民朱、张氏设策通海运,用海艘顺不浃旬而至于京畿。其初不过若干万,兴利之臣岁增年益,今乃至若千万,于是畿甸之民开口待哺以讫于【今】”(《侨吴集》卷8《送徐元度序》);“京畿之大,臣民之众,梯山航海,云涌雾合,辏聚辇毂之下,开口待哺以仰海运,于今六七十年矣”(《侨吴集》卷11《前海道都漕万户大名边公遗爱碑》);“京畿,天下人所聚,岂皆裹粮以给朝暮,概仰食于海运明矣”(《侨吴集》卷11《亚中大夫海道副万户燕只哥公政绩碑》)。这些文字,对大都仰食海运并且使江南赋重民贫的不满之情溢于言表。 至正十三 江南富民纷纷破产,昔日的荣华富贵不复存在。北方地区水利失修,土地的生产能力下降,他对此持批评态度。至正十二年(1352)海运不通,宰相脱脱建议开展京畿屯田水利,以就近解决大都的粮食供应。至正十三年(1353)朝廷派徐元度等人出使江南,“召募江南有赀力者授之官,而俾之率耕者相与北上”,郑元参加了吴中士人欢送徐元度的聚会,并且写了《送徐元度序》,他首先回顾历史上水利与国家强盛的关系:“周以后稷兴,故其子孙有天下于郊庙,荐享其功烈而被之诗者,一以农事为言。……成周之有天下,豳雅之陈,不惟其他而惟切于有衣食,宜乎登歌雅颂之不敢少忘,故能历祀八百与夏商比隆也。秦起,号富强,盖其民不耕则战。汉以孝悌力田选士,故其得士为多,赵充国平西戎,建置屯田,边费为省,降是莫不以屯田致富强也”,周秦汉唐之兴盛富强,皆以发展西北农功水利。而“我朝起朔漠,百有余年间,未始不以农桑为急务。……中州提封万井,要必力耕以供军国之需,如之何海运既开,而昔之力耕者皆安在?此柄国者因循至于今,而悉仰东南之海运,其为计亦左矣”,批评了国家实行海运后西北田土不耕水利荒废的情况。他批评了北方不宜水稻的论调:“水有顺逆,土有柔坚。或者谓北方早寒,土不宜稻。然昔苏珍芝尝开幽州督亢旧陂矣,尝收长城左右稻租矣。隋长城以北大兴屯田矣,唐开元间河北河东河西左右屯田岁收尤为富赡。由此言之,顾农力勤惰如何,不可以南北限矣”(《侨吴集》卷8《送徐元度序》),驳斥了以南北限水利的说法,认为西北有发展水利的条件。他认为国家召募江南农师必须解决好他们在北方的生活实际问题:“然吴下力田之民,一旦 *** 募,捐父母弃妻子去乡里羁凄旅,欲其毕志于耕获,虽岁月不堪久,然亦必使之有庐井室灶,有什器医药,略如晁错屯边之策,庶乎人有乐生之心,无逆旅之叹”,此时,郑元已经六十多岁了,他希望西北水利能成功地解决大都的粮食供应问题,但却无限伤感,说:“余老矣,尚庶乎其或见之。”(《侨吴集》卷8《送徐元度序》)以他在东吴文人中的地位,和他文章的影响,他对江南赋税繁重、富民破产、大都仰食海运粮,以及西北水利的态度,实则反映了东南士人的态度。 郑元所代表的东吴士人,关心东吴地方利益甚于国家利益,他们所提倡的西北水利,其实质是通过发展西北水利,就近解决大都粮食供应,以缓解对东南粮食压力的一种手段。当元末天下大乱时,东吴士人对朝廷不再抱有希望,纷纷投靠张士诚:“东吴当元季割据之时,智者献其谋,勇者效其力,学者售其能,惟恐其或后。”(天顺四年云间钱溥倪云林《清闵阁集》序)“东南文士多往依之”,郑元也进入张士诚幕府,而且“最为一时耆宿”(顾嗣立《元诗选·郑元诗序》),这最清楚不过地说明了郑元所代表的东吴士人在对国家的东南经济政策的不满情况下的政治态度。至正二十四年升江浙儒学提举,元佑欣然不辞,说:“文台,儒者之职也。”居九月,感微疾而卒(《侨吴集》附录苏大年《遂昌先生郑君墓志铭》)。最后需要指出,郑元所提倡的发展西北水利以就近解决大都粮食供应以及减轻江南赋税的思想,在元明清时期,实际是代表了江南士人的思想,也因此之故,他虽然只经历过两任短暂的学职,但其诗文为时所重,他自己也被后人视为吴中硕儒,以学人之身登吴中文坛而为领袖。 定溪十景 定溪十景元·郑元 岩泉洒瀑 乾坤作大匠,铸两石堂。 终无斧凿痕,尚有玲珑窗。 泉泻一瀑布,寒飞六月雪。 水晶插天柱,东风响惊泷。 龙泓祷旱 龙鳞数九九,鱼鳞数六六。 有鱼化为龙,行雨应列宿。 村农鸣鼓祈,旱魃骇雷逐。 水神和阴阳,锡我荒年谷。 大楼禅庵 劫外有一夫,种果结茅庐。 白云护深阴,青萝挂高榆。 测测石泉冷,暧暧烟谷虚。 忆昔拄杖人,襟胸多踌躇。 新庄仙石 崔嵬两石,岩不可即。 藤绕紫云气,鸟印苍苔迹。 涓涓春水流,花雨掷。 深山多赤松,樵牧如相识。 上溪观渔 扶筇出上游,桃瓣逐水流。 丝竿老矶石,蓑笠伴羊裘。 得鱼筌柳枝,博酒醉溪头。 不羡披逆鳞,应无波涛忧。 小洋歌樵 老稚渡深源,松间拾坠柯。 相顾惟相笑,并行还并歌。 谷口遏云落,肩头担月。 忘劳且密约,风雨莫蹉跎。 郊首劝耕 鹁鸠啼春雨,荷犁向东郊。 少壮勤垄亩,场圃免荒抛。 桑田足衣食,贡赋入包茅。 闭户黄昏后,催科吏不敲。 山头归牧 苜蓿向春肥,三五山头牧。 落梅过前川,束挂茧犊。 烟逐晚风飞,香觉菰炊熟。 归去饱黄昏,衣和月宿。 石鹰穿云 星精雕苍犬,雄昂何巍巍。 磷峋出青嶂,披锦帏。 狡兔惊窟走,乌雀拍空飞。 林壑敛瞑色,孤含夕晖。 双峰联障 屹立太微星,卓卓摩苍冥。 芙蓉连枝出,莲花并蒂呈。 叠嶂对岷峨,崇岗倚井陉。 造化设奇险,东首作藩屏。
关于“书法家元修,书法家元清简介”的具体内容,今天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