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今天来给您讲解有关书法杏趋斋,杏邨书法的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您,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书法杏趋斋,杏邨书法
在中国这个古老而神奇的国度里,书法被誉为“东方艺术之冠”,而位于北京市的杏邨书法则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
杏邨书法,作为一家书法机构,自创立以来一直秉持着“传承古法,开拓创新”的理念,致力于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艺术。杏邨书法坚持以“杏邨”为名,取杏树的含义,寓意着书法艺术的精神内涵,即培养学员的坚韧毅力与专注力,使其在书法的世界里茁壮成长。
杏邨书法注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既注重古代大家的笔法、结构,也融入了现代风格的表达方式。杏邨书法的老师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专业书法家,他们以悉心教授为己任,为学员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个性化的指导。在这里,学员们可以学习到不同书体的基本技巧,强化书法的基本功,同时也不乏临摹名家作品和创作个人作品的机会,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
杏邨书法有着优雅的书法学习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摆放着整洁的书桌和舒适的椅子,墙上挂满了名家的书法作品。在这里,学员们可以静下心来,专心投入到书法的世界中。杏邨书法还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和活动,为学员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增加了学员们的学习动力和激情。
杏邨书法不仅注重书法的技巧和艺术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员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他们相信,书法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学习书法,可以提高学员的情商和修养,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从容自信。
在杏邨书法,学员们能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够在书法艺术的海洋中发掘自己的才华和潜力。书法杏趋斋,杏邨书法,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融汇传统与现代的学习平台,引领他们走向书法艺术的巅峰。
书法杏趋斋,杏邨书法
1、篆书
种类主要有:大篆和小篆两个大类。其中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箍文、六国文字等,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瘤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2、隶书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3、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
4、行书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5、草书
草书,是中国书法发展到一定时期而产生的一种快速便捷书体。始于汉初。当时通行的是草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章草"。扩展资料
篆书流变
周代时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
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秦篆"。
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
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加之字体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
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秦量诏版)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汉魏之际是秦篆的强弩之末,除用于碑铭篆额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书。
唐篆,因李阳冰出而复苏,但秦篆的浑厚宏伟之气已荡然无存。
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的复古书风,使用权篆书得以起微潮,以篆书著称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
明代承元之风,步趋持平。清朝篆书百花斗艳,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法
杏邨书法
文学名作《吴泰昌·艺文轶话》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简介 吴泰昌,1937年生,安徽省当涂县人。北京大学文艺理论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文艺报刊编辑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文艺报副主编、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小说月报》、《散文选刊》顾问、《儿童文学》编委。评论散文集有: 《艺文轶话》、《文苑随笔》、《文学情思》、《吴泰昌散文选》、《有星和无星的夜》、《梦的记忆》等。 内容概要 听朱光潜先生闲谈(节选) 有次他提出要我替他找一本浙江出版的《郁达夫诗词抄》。他说他从广告上见到出版了这本书。恰巧不久我去杭州和郁达夫家乡富阳,回来送给他一本,他很高兴,说达夫的旧体诗词写得好,过去读过一些,想多读点。过了不久,有次我去,他主动告诉我这本书他已全读了,证实了他长久以来的一种印象:中国现代作家中,旧体诗词写得最好的是郁达夫。他说他有空想写一篇文章。我说给《文艺报》吧。他笑着说:“肯定又要引火烧身。不是已有定论,某某、某某某的旧体诗词是典范吗?”他说郁达夫可能没有别人伟大,但他的旧体诗词确实比有的伟大作家的旧体诗词写得好,这有什么奇怪?他强调对人对作品的评价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千万不要因人的地位而定。顺此他又谈到民初杰出的教育家李叔同,他认为李在我国近代普及美育教育方面贡献很大,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评价。他说李后来成了弘一法师,当了和尚,但并不妨碍他曾经是一位了不起的音乐家、美术家、书法家。他说现在有些文学史评价某某人时总爱用“第一次”的字眼,有些真称得上是第一次,有些则是因为编者无知而被误认为是第一次的。他说很需要有人多做些历史真实面貌的调查研究。 秋天里的钱钟书 (节选) 1985年,当时任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记者的林湄小姐来北京,很想采访钱先生。林小姐在香港和北京采访过大陆不少文坛名将,惟独没有机会见钱先生。她知道钱先生不愿接受记者采访,便托我帮忙。我将她的希望在电话中转告了钱先生,钱先生警觉地说:这不分明是引蛇出洞吗?谢谢她的好意,这次免了。林小姐见难而上,非见不可。逼得我只好建议她采用“突然袭击”的战术。我怕钱先生生气,当场让客人下不了台。原以为会先见到杨先生,求她疏通疏通。在我的印象里,杨先生比钱先生更随和更好通融。偏不巧,开门先见到的是钱先生。关于这次“突击”,林小姐以《“瓮中捉鳖”记》为题发表了专记,不妨抄录一段:“那天下午,我们这两个不速之客突然出现在钱老家门口。一见面,钱老哈哈地说: ‘泰昌,你没有引蛇出洞,又来瓮中捉鳖了……’”他见我领来个陌生人,又是女性,没有再说下去,便客气地招呼我们就坐。说来奇怪,一见之下,钱老的这两句,一下子改变了他在我的脑海中设想的形象。他并非那样冷傲,相反是如此幽默、和蔼可亲。我是这场“捉鳖”戏的目睹者。林小姐单刀直入,抢先发起进攻。平时大声谈笑,旁若无人的钱先生用沉默来抵挡,在林小姐不断的进攻下,出现了窘态,最后只好无奈而又认真地一一回答。关于《围城》,林小姐问:“钱老,你自己是留学生,小说写的也是留学生,那么小说里一定有你的影子!”钱先生说:“没有,是虚构的。那要看你对虚构作何理解。我在另一部书里曾引康德的话 ‘知识必自经验始,而不尽自经验出’。说那句话也可以应用在文艺创作的想象上。我认为这应该是评论家的常识。” 《围城》中主人公读过叔本华的著作,林记者借此又问:“钱老,您对哲学有精深研究,您认为叔本华的悲观论可取吗?”钱先生微笑中又带几分严肃地回答:“人既然活着,就本能地要活得更好,更有意义。从这点说,悲观也不完全可取。懂得悲观的人,至少可以说他是对生活有感受,发生疑问的人。有人浑浑沌沌,嘻嘻哈哈,也许还意识不到人生有悲观的方面呢。”这台“捉鳖”戏演了近一小时。此外还有不少精彩的答问。告别时,钱先生关照林小姐,若要发表他的所谈,务必先寄给他看看。据知,林小姐的这篇专访,是在钱先生过目认可后才发表的。事后我也没有听到过钱先生对这次被“捉”的任何不快的话。 作品鉴赏 吴泰昌的散文集《艺文轶话》,手笔轻灵,内容翔实,葆有史料价值和轶事笔记的趣味。这本书曾获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新时期(1976—1988)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在当代文坛上,吴泰昌与姜德明二位都可谓是中年的藏书家,又都是读书随笔的著名作者,把他们适当加以比较,或许有助于增进了解。姜德明称他的读书随笔涉及的范围,大体上是鲁迅和鲁迅同时代人的书人书事,吴泰昌则基本不谈鲁迅,以阿英和阿英所研究所经历的近现代文学为主;两位又都是报刊编辑,见多识广,因而他们著作里信息量大,时代气氛浓厚。他们两位所走过来的道路,很值得我国从事编辑、记者的青年所注意。他们长期在“为人作嫁衣裳”的岗位上工作,然而他们没有为这工作所累,而是充分利用这工作提供的条件,来发展自己,也为自己作了嫁衣裳。吴泰昌说他爱上写艺文轶话这类散文,受到阿英先生的很大影响。阿英即钱杏邨,现代文学史上太阳社重要成员,又是晚清文学的著名学者,著名的藏书家。吴泰昌这些篇幅简短的艺文轶话,的确有它特殊的价值。孙犁同志在该书的序言里对其价值有很好的说明。泰昌这些文章,短小精悍,文字流畅,考订详明,耐人寻味。读者用很少的时间,能得到很大效益。这些文章,靠的是作者的真才实学,真知灼见;积蓄材料,记述史实,一砖一瓦,成为著作。泰昌这些文章对于纠正学术文章脱离实际的空大之风,是有作用的。有些大块文章,摆开的架子大,里面的经典多,议论也多,被称之为学院派,然而缺乏新的研究成果,而且论点时常随形势变化,缺乏自信。与这样的大块文章比较起来,泰昌的短小的轶话就更显得可贵而难得了。虽然说这本书的书名叫“轶话”,实际上学术性是很强的。就从本书中一再出现的对于近现代文学研究的直言不讳的批评,也可见出作者给自己这些轶话确定的使命和目标是很高的。比如在《柳亚子的诗》一文中,作者说“翻阅了几本我国现代文学史,谁也没有说出, *** 同志的形象在诗歌中最早是何时出现的。”对此重大问题,作者作了回答。在《再谈柳亚子的诗》里作者说:“在解放后出版的几部近、现代文学史中,对诗人表示的冷淡却使之为之诧异。”“柳亚子在自己的诗词里留下了中国新文学运动中大批作家情况的清晰足迹,而他自己,这位蜚声半世纪以上的革命老诗人反被文学史家们淡忘了。“在《漫话〈野草〉》一文里,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很深的学术性的问题:文学史论著对于鲁迅《野草》思想和艺术的入微分析做得太不够,深入独到的研究更为匮乏,比如对于《野草》与几乎与它同时出现的刘半农、徐玉诺、谢采江、焦菊隐、高长虹等散文诗创作的关系,就缺乏研究。这篇文章写于1981年,时光已经过去了十年;十年来的情况自然有了改观,然而作者的意见仍然有方法论的意义。搞资料、写读书随笔或轶话的人,与搞研究、写大块文章或专著的人二者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因为前者也发议论,后者也搞资料;但毕竟有所侧重,因而在事实上存在着彼此之间有所相轻的倾向。泰昌的轶话却没有这种倾向,他只是对于有关的研究有较多的期待和要求,而且标准很高就是了。泰昌有很好的条件使他的以轶话为名称的文章也具有锐利的和所向披靡的风格,因为他是重要的文学期刊的编辑记者,不仅出自北京大学,与他的老师辈如朱光潜、吴组缃、杨晦等学者相熟悉,而且与当代文坛重要作家如郭沫若、茅盾、叶圣陶、巴金、曹禺、钱钟书等都有交往,以及他还有阿英的背景。这样看来,他的话就值得注意,他的文章就值得一读了。从语言风格上说,泰昌这本书是含义明晰的,然而他的表述又很婉转,这只要读一读《钱杏邨与〈二心集〉》和《阿英的日记》二篇文章的结尾,就能感觉到了。
孙尔准书法
孙尔准(1770-1832),字平叔,又字莱甫,号戒庵,江苏无锡人,清中期大臣。为官清正,政从宽大,注意民生疾苦,他在福建任职前后长达10年之久,有相当政绩,熟悉福建的风土人情,受闽人爱戴。他也很有学问,工诗词,又长于书法。道光十二年(1832),孙尔准逝世。二月十八日(1832年3月19日),清宣宗赠孙尔准太子太师,赐子孙慧惇进士,赐孙慧翼员外郎,谥文靖。十二月初七日(1833年1月27日),清宣宗批准孙尔准入祀福建名宦及乡贤祠。
衍农书法
1. 关于荷花诗句的行草书法 关于荷花诗句的行草书法 1.荷花二字的行书写法 行书写法如下:释义:1. [lotus]2. 多年生草本,生于水中,叶圆大,花红或白,种子称莲,地下茎为藕3. 莲的花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荷花之异馥。--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注音:hé huā荷花(Lotus flower)属山龙眼目,莲科,是莲属二种植物的通称。又名莲花、水芙蓉等。是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茎长而肥厚,有长节,叶盾圆形。花期6至9月,单生于花梗顶端,花瓣多数,嵌生在花托穴内,有红、粉红、白、紫等色,或有彩纹、镶边。坚果椭圆形,种子卵形。荷花种类很多,分观赏和食用两大类。造句:1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 荷花凋谢了,花瓣像小船一样轻轻地漂浮在水面上。3 公园里的荷花,有的绽开了笑脸,有的含苞欲放,美丽极了。4 泥土不能玷污荷花的洁白和芬芳。5 她看着舒展的荷叶,闻着荷花的清香,心里也舒展了。6 在碧波无际的水面上盛开着鲜艳的荷花。7 盛夏时节,池塘里的荷花开放了,一派娇艳美好的景象。8 星星点点的荷花点缀在荷叶中间。9 池塘里的荷花渐渐地凋零了。10 姐妹俩并肩站在那里,丰姿绰约,像两朵盛开的荷花。也作“丰神绰约”。11 小池里那美丽的荷花,像亭亭玉立的公主;像可爱的小女孩;像一个正在微笑的姑娘。2.有关荷花的对联的书法 有关赞美荷花的对联举例介绍如下:上联:乐土薰风,荷香十里桂湖美下联:明珠沐露,月影千秋天府新上联:粉面朱唇,林下美人山下士下联:霞衣翠扇,花中君子水中仙上联:花冠饰可人,清波玉立下联:树干堆叠土,淡雾香飘上联:屈子诗,茂叔文,红莲一朵千秋艳下联:弢庵画,狂客句,翠柳三丛两岸青上联:荷风送爽,荷香醉客,荷露沁心,荷月含情,香城六月花开好下联:柳浪迎新,柳色惊人,柳烟迷眼,柳帘幻梦,色调三春叶透娇3.关于荷花的诗句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青阳渡 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咏芙蓉 南朝,梁 沈 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采莲 南朝梁 吴均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夏歌 南朝,梁 萧 衍 江南莲花开,红花覆碧水. 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咏荷诗 江 洪 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 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 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 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 咏同心芙蓉 隋 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采莲曲 隋 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 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 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 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秋池一株莲 隋 弘执恭 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 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 古风 (其二十六) 唐 李 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采莲曲 南朝梁 刘孝威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 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 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折荷有赠 唐 李 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子夜吴歌(其二) 唐 李 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咏江南可采莲 南朝梁 刘 缓 春初北岸涸,夏月南湖通. 卷荷舒欲倚,芙蓉生即红. 楫小宜回径,船轻好入丛. 钗光逐影乱,衣香随逆风. 江南少许地,年年情不穷. 赋得涉江采芙蓉 南朝陈 祖孙登 浮照满川涨,芙蓉承落光. 人来间花影,衣渡得荷香. 桂舟轼不定,菱歌引更长. 采采嗟离别,无暇缉为裳. 越 女 唐 王昌龄 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 湖上水渺漫,清江不可涉. 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 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东林寺白莲 唐 白居易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白日发光彩,清飚散芳馨. 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 我惭尘垢眼,风此琼瑶英. 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 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 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 欲收一颗子,寄回长安城. 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京兆府栽莲 唐 白居易 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 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 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 下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 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 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 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 今年不得地,憔悴府门前.4.荷花的诗句,要诗句中前两个字是荷花的 咏荷名句1.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2.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采莲曲》3.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石壁精舍还湖中作》4.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西洲曲》5. 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紫菱洲歌》6.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折荷有赠》7.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子夜吴歌·夏歌》8. 白莲种山净无尘,千古风流社里人《东林寺》9. 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京兆府栽莲》10. 荷香销晚夏,菊气入新秋《晚泊江镇》11.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山居即事》12. 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13.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14.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15.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为农》16.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狂夫》17.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幕遮》18. 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湖上寓居》19.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20. 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鹧鸪天·赏荷》21.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阮郎归·初夏》22.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5.描写荷花的诗句 荷花诗句 如《诗·郑风》: 山有扶苏,荫有荷华. 《诗·陈风》: 彼泽之破,有蒲与荷. 曹植《芙蓉赋》: 览百卉之英茂, 无斯华之独灵, 结修根于重壤, 泛清流而灈茎. 苏辙《菌萏轩》诗: 开花浊水中, 抱性一何洁! 朱槛月明中, 清香为谁发 周敦颐《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灈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 南来时,杭州西湖之荷花,最负盛名.文学家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松庵书法
人物介绍 金农,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别号很多,有:金牛、老丁、古泉、竹泉、稽梅主、莲身居士、龙梭仙客、耻春翁、寿道士、金吉金、苏伐罗吉苏伐罗(佛家经典上“苏伐罗”即汉文“金”字,苏伐罗吉苏伐罗就是金吉金)、心廿六郎、仙坛扫花人、金牛湖上会议老、百二砚田富翁等。生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6),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据金农自述;“家有田几棱,屋数区,在钱塘江上,中为书堂,面江背山,江之外又山无穷”。 金农天姿聪颖,早年读书于学者何焯家,与“西泠八家”之一的丁敬比邻,又与吴西林与号称“浙西三高士”交往熏陶,更增金农的博学多才。乾隆元年(1736)受裘思芹荐举博学鸿词科,入都应试未中,郁郁不得志,遂周游四方,走齐、鲁、燕、赵,历秦、晋、吴、粤、终无所遇。年方五十,开始学画,由于学问渊博,浏览名迹众多,又有深厚书法功底,终成一代名家。晚寓扬州卖书画以自给,为“扬州八怪”之首。妻亡无子,遂不复归。 金农的一生,大半 在坎坷中渡过,有时“岁得千金,亦随手散去”。在困苦时也不得不依赖贩古董、抄佛经,甚至刻砚来增加收入,也曾托袁枚,求写彩灯,王昶撰《蒲褐山房诗话》记述金农,“性情逋峭,世多以迂怪目之。然遇同志者,未尝不熙怡自适也”。卒年七十七,一作七十八。 金农博学多才,嗜奇好古,收金石文字千卷。精篆刻、鉴赏,善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尤精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机勃发,古雅拙朴。代表作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腊梅初绽图》、《玉蝶清标图》、《铁轩疏花图》、《菩萨妙相图》、《琼姿俟赏图》等。 个人成就 书法 金农是扬州八怪的核 心人物。他在诗、书、画、印以及琴曲、鉴赏、收藏方面都称得上是大家。金农从小研习书文,文学造诣很高。浓厚的学养使他居于“扬州八怪”之首。 但是金农天性散淡,他的书法作品较扬州八怪中的其他人来说,传世作品数量是非常少的。他生活在康、雍、乾三朝,因此他给自己封了个“三朝老民”的闲号。金农初不以工书为念,然书法造诣却在“扬州八怪”中成为最有成就的一位,特别是他的行书和隶书均有着高妙而独到的审美价值。 他的隶书早年是“墨守 *** 绳墨”的,风格规整,笔划沉厚朴实,其笔划未送到而收锋,结构严密,多内敛之势,而少外拓之姿,具有朴素简洁风格,金农的书法艺术以古朴浑厚见长。他首创的漆书,是一种特殊的用笔用墨方法。“金农墨”浓厚似漆,写出的字凸出于纸面。所用的毛笔,象扁平的刷子,蘸上浓墨,行笔只折不转,象刷子刷漆一样。这种方法写出的字看起来粗俗简单,无章法可言,其实是大处着眼,有磅礴的气韵。 最能反映金农书法艺术境界的是他的行草。他将楷书的笔法、隶书的笔势、篆书的笔意融进行草,自成一体,别具一格。其点画似隶似楷,亦行亦草,长横和竖钩都呈隶书笔形,而撇捺的笔姿又常常近于魏碑,分外苍劲、灵秀。尤其是那些信手而写的诗稿信札,古拙淡雅,有一种真率天成的韵味和意境,令人爱不释手。 金农的行书从其早期开始就不入常格,而以碑法与自家的“漆书”法写成的行草书,用笔率真,随心所欲,点画浪藉而又笔墨醇厚,粗头烂服之间,透出苍逸稚拙之趣,令人叹服;其“写经雕版”式的楷书,似乎与民间书法一脉相通,没有轻重的线条变化和圆润的转折用笔,也没有提顿中的波挑,以均匀的线条和方硬的转折,书写出类似单线体美术字的书体,却又具有器形文字般的古茂,其书法的启迪意义非常深远。传世书迹有《度量如海帖》,今流入日本。《盛仲交赞》,绢本漆书。 绘画 年五十始从事于画,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之习,良由所见古迹多也。初写竹师石室老人,号稽留山民,继画梅师白玉蟾,号昔邪居士。 金农书画作品画佛号心出家Q粥饭僧。又画马自谓得曹、韩法,赵王孙不足道也。其山水花果布置幽奇,点染闲冷,非复尘世间所睹,盖皆意为之。问之则曰贝多龙窠之类也。他画梅,自称“江路野梅”、要求“天大寒时香千里”,画马题道:“今予画马,苍苍凉凉,有顾影酸嘶自怜之态,其悲跋涉之劳乎?世无伯乐,即遇其人,亦去暮矣?吾不欲求知于风尘漠野之间也。”足见其怀才不遇的心情。他在一册页上画一士大夫高卧四面通风的水池亭中,题曰:“风来四面卧当中”。逍遥自在,不及世事,亦以“清高”自居。金农申言要把自己“平生高岸之气”,一一见之画中。“以抒不平鸣”。在一幅《墨竹图》中,他竟然直书:“磨墨五升,画此狂竹,不钓阳鲚,而钓诸侯也。” 喜画瘦竹,说“画竹宜瘦,瘦多寿,自然饱风霜耳”。每画毕,必有题记,如“虚心高节,挺立不屈,久而不改其操,竹之美德也。”《雨后修篁图》题诗曰:“雨后修篁分外青,萧萧如在过溪亭。世间都是无情物,只有秋声最好听。” 所画人物造型奇古夸张,笔法古拙简练,形象鲜明突出;山水构图别致,随意挥写点染,简朴疏秀 ;其梅、竹用笔奇拙 ,凝练厚重 。书法从《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谷郎碑》变化而出,运笔扁方,竖轻横重,别具奇趣,风格独特,自谓漆书。金农的书画在当时享誉很高 ,为扬州八怪之一 。有《山水人物册》、《月华图》、《携杖图》、《东萼吐华图》、《墨竹图》等传世。著《冬心诗集》、《冬心随笔》、《冬心杂著》等。 个人影响 “扬州八怪”,通常的说法是李W(复堂)、汪士慎(巢林)、高翔(西唐)、金农(冬心)、黄慎(瘿瓢)、郑燮(板桥)、李方膺(虬仲)、罗聘(两峰)。至少还有五种以上说法,涉及十多位画家,但无论哪种说法,金农都在其内,可见他是“八怪”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人们为何以“怪”相称?“怪”又“怪”在哪些方面呢? 这个“怪”指作品格调上的离经叛道。金农等人戴上“扬州八怪”的桂冠后,既为社会所认可,又被人们津津乐道,广为传扬。这除了艺术风格的原因之外,其中也包含着个性行为、思维方式、处世观念等多种异于常情的因素。难怪好友全祖望称他为“畸士”了。 金农交友广泛,上至名门公卿、富豪巨贾,下至卖浆引车的贫民百姓,三教九流无所不有。他交友还有一种怪脾气。他瞧不起的人,不但话不投机半句多,而且报之以白眼,更别想求得他的诗文字画。而对要好朋友从不以穷富贵贱取人。 在金农众多的朋友中,一个就是当时寓居扬州的郑板桥,两人喜欢一起“杯酒言欢,永朝永夕”,“相亲相洽若鸥鹭之在汀渚”。郑板桥曾说“杭州只有金农好”。他俩除了有共同的人生观、艺术观外,个性脾气特别相投,常常出入秦楼楚馆,酣饮金农中年游历达十五年,足迹踏遍半个中国。哪来旅行费用呢?除了化缘僧院,朋友资助外,他招募挑选了一批能工巧匠,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技术访游团”,金农充当“团长”,团里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如甬东朱龙擅雕凿纹刻砚石,新安张喜子精界乌丝栏,会稽郑小邑擅长抄写,吴门庄闺郎会弹奏乐器,兰陵陈彭擅长画墨竹,每到一地全团便开展活动,以此筹措旅资。这种方式在“扬州八怪”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金农具有的完全是一个浪漫诗人的情怀,一个不修边幅的书画家风度,一个无拘无束的野逸文人气质。金农晚年穷困潦倒,尽管不能排除社会原因,但也有属于自身的缘由。金农的收入也颇可观了,结果老来却弄得四壁皆空,无钱入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康熙、乾隆时代的书法界正是“帖学”一统天下。金农和郑燮等人卓然树起叛逆的大旗,成为清代书道中兴的领 *** 者。金农的书法艺术和他的绘画一样,以古朴浑厚见胜,有“求拙为妍”的艺术特点。从传世书迹来看,其隶书苍古奇逸,正书朴厚歧出,行书健劲潇洒,影响最大的还是他首创的漆书。“漆书”这个词的来源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二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在评自己书法时说:“臣书刷字。”可知“漆书”是指一种特殊的用笔用墨方法。金农写漆书所用的墨是自选墨烟所造的“五百斤油”。“金农墨”浓厚似漆,“谛视之,纸墨相接之处仿佛有毛,幽光徐漾”,写出的字凸于纸面,稍一触指即为墨染。所用毛笔,是“截取毫端”,平扁如刷,蘸以浓墨,行笔只折不转,如漆刷之运作。这种方法写出的字看似粗俗简单,无章法笔意可言,其实是大处着眼,剔除细节,直取磅礴气韵。那险峻雄奇的构局,浑朴钝拙的金石趣,都融合在黑、厚、重、凝的格调之中。 由于金农的身世,他以卖字卖画为业,难免把商业习气带入艺术领域。许多慕名求索者又非知音,不少作品明显有应酬之嫌,甚至有“师藉门生卖画钱,门生画亦赖师传”,“图成幅幅署髯名,浓墨刷字世便惊”的情况,并由此引发出“金农无画论”之争。这些情况虽给金农书画的鉴赏、论评带来一定疑难,然而绝不能由此否认他的作品风格是顺应了当时历史文化发展的趋势,在抒发个性,冲击时弊,力倡新思维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2009年12月19日,有着“扬州八怪”之称的金农的《花果册》在杭州拍卖会上以3976万元的价格创下西泠拍卖最高成交纪录。 相关作品 金农自画像轴 《自画像》轴,金农作,纸本,墨笔,纵131.3cm ,横59.1cm。 此图为扬州八怪之一金农73岁时的自画像。画中老者身着布衣,持杖侧身而立,姿态笃定,神情超然。其头部画法较为写实,具有肖像画的特征,浓密的长髯,细细的发辫,矍烁的双目,真实传神地描绘出金农本人奇倔傲世的性格特征。 图中人物的体貌不求形似,极尽夸张,具有漫画意味,这是一种文人画家逸笔的肖像画。画家以焦墨渴笔勾勒人物形象,线条生拙简朴,脱胎于南宋马和之“兰叶描”,与题款及诗文的“漆书”共同体现出生涩拙朴、奇绝脱俗的风格。 艺术年表 1687年 康熙二十六年 丁卯 1岁 农历三月二十二日出生干浙江仁:和(今杭州)钱塘江上,居家候 。潮门外。 1688年 康熙二十七年 戊辰 2岁 高翔生,江苏甘泉人,书画家,金农好友,扬州八怪之一。 马曰g生,安徽祁门人,大盐商,诗人,金农好友。 1692年 康熙三十一年 壬申 6岁 方土庶生,籍贯新安,上诗画,金农友。 厉鹗生,诗人,学者,浙江杭州人,金农好友,—生与金农过 往甚密。 1693年 康熙三十二年 癸酉 7岁 郑燮生,江苏兴化人,金农友,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1695年 康熙三十四年 乙亥 9岁 丁敬生,(金农同乡邻里)与金农交谊深厚;书画篆刻家,尤以篆刻著名为浙派开山。 1696年 康熙三十五年 丙子 10岁 杭世骏生,浙江仁和人,文学家、金农好友。 1703年 康熙四十二年 癸未 17岁 初习声韵之学。故里项霜田引为小友,与同里诗人、诗僧交游,得赞誉。 1705年 康熙四十四年 乙酉 19岁 全祖望生,浙江鄞县人,诗人、学者,金农好友。 1706年 康熙45年 丙戌 20岁 四月,渡罗刹江,至萧山拜访91岁诗坛名宿毛奇龄,得其赞赏。至会稽、探禹穴、观窒石。冬,丁敬至 金农处相与考证金石,金农出示王《秋山行路图》共赏。 1707年 康熙四十六年 丁亥 21岁 就读于苏州何焯(字屺瞻、号仪门,学者、书法家)家塾中,凡二年,金农金石碑版之识于此多有所得。 1708年 康熙四十七年 戊子 22岁 往慧庆拜谒东南诗坛盟主朱彝尊,朱笑迎而赞其诗。 1712年 康熙五十一年 壬辰 26岁 至吴门,访张三吁。 1714年 康熙五十三年 甲午 28岁 春,厉鹗访金农;夏偕厉鹗访王次颜。 1715年 康熙五十四年 乙未 29岁 秋,厉鹗造访于江上,金农出颜真卿《麻姑仙坛纪》、《颜鲁公祠堂碑》米芾法帖拓本等。厉鹗观金农书法并以诗论之。 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 丙申 30岁 偕厉鹗游。病店(疟疾)于江上,取崔国辅诗句“寂寥抱冬心” 语意,始自号“冬心先生”。作《怀人绝句三十首》,名《景申集》;由鲍附梓,厉鹗作序。 1717年 康熙五十六年 丁酉 31岁 于陈撰玉几山房观宋人墨梅图。春,见《武梁祠汉画像石唐拓本》并作跋。秋,杨知、陈章见过金农处, 出示汉唐金石拓本240种共赏。 1718年 康熙五十七年 戊戌 32岁 夏,偕厉鹗至长兴共访鲍,又同游若溪。作《若溪曲》二首。 有诗记之,此年曾作《兰竹图》。 1720年 康熙五十九年 庚子 34岁 携自编诗集《景申集》游于扬州,广得赞誉。冬,寓扬州。作《麻姑仙坛记跋》署款金司农。 1721年 康熙六十年 辛丑 35岁 春,游扬州。结识余元甲等人。秋,与友人游禅智寺,后有行楷书《游禅智寺诗》。岁杪,回江上老屋 整理《冬心斋石刻\帖》。作有行书《与高西唐书》。 1722年 康熙六十一年 壬寅 36岁 恩师何焯卒。 1723年 雍正元年 癸卯 37岁 农历五月出游山东,赴莱东,经临淄见赵执信。秋,过访厉鹗以诗卷索序。 1724年 雍正二年 甲辰 38岁 在扬州,于河享斋中观书画名作,自天宁寺移居净业精舍;作《行书自书诗册》。 1725年 雍正三年 乙巳 39岁 作《隶书王彪之井赋》。是年由金司农更名为金农,字由寿田 更为寿门。 春,开始作泽州之行,好友汪士慎、厉鹗、马曰璐送行并以 诗纪之。过京师,结识有同门之谊的探花徐葆光、贵族阿金、书法家王澍等。九月赴山西泽州投陈壮履(字幼安)处,客居三年。 1726年 雍正四年 丙午 40岁 春,访圣王坪、石淙院。秋,游吉祥寺,过北崎精舍得宋高僧手书经卷残本。 1727年 雍正五年 丁未 41岁 时客泽州陈壮履处,作《龙诞香二首》寄吴焯、厉鹗,作《寄丁敬》、作《忆康山旧游》寄怀马曰g、 马曰璐、汪士慎、高翔、余元甲等好友。 1728年 雍正六年 戊申 42岁 仍客泽州陈家,在太行山道中作《马垂铭》。 1729年 雍正七年 己酉 43岁 春三月南归,旋又有泽州之行,游晋祠、太原等处,在娘子 关坠马,治引首印章“娘子关坠马后书”;春,作自画43岁小像,十年后有《自题四十三岁小像》三首。于尧都得赵孟\手札一件。 1730年 雍正八年 庚戌 44岁 五月南归,在曲阜停留四月,九月于曲阜作隶书《王融传》、《王秀册》等,初冬归扬州,十一月在扬州为学轩先生写《行书 砚铭》册等。 1731年 雍正九年 辛亥 45岁 在扬州与王虚舟同观项元汴藏张旭草书卷。秋,马曰g、马曰璐兄弟邀金农及诸多文人集小玲珑山馆诗酬。识宣城画师沈廷瑞。 1732年 雍正十年 壬子 46岁 春,至吴兴,又过梁溪,于听松庵观王虚舟之徐履墨竹图,秋,于真州(今江苏仪征)乘舟作《将游楚中、于真州江上登舟二首》,过小孤山、游江陵、武昌回扬州。又于吴兴访鲍,岁 杪客吴兴姚世钰莲花庄。书有《隶书题倪赞溪山秋意诗轴》。 1733年 雍正十一年 癸丑 47岁 春,泊舟吴中,由曲阿(丹阳)至润州(镇江)渡江至扬州。秋新编《冬心先生集》(四卷)开雕于广陵般若庵。十二月自序《冬心斋研铭》同年刻印,其诗名广为留传。书有《隶书张融、蔡中郎等传记册》。 1734年 雍正十二年 甲寅 48岁 开始留髯,人称“髯金”。八月,归安令裘鲁青邀游吴兴。九月,客广陵。 为A阳褚陵作《飞白歌》颂飞白书。冬,盐商马氏兄弟于小玲珑山馆雅集,金农与多位好友参加。书有《临西岳华山庙碑册》、《隶书周礼职轴》。行书手札《与鲍书》。 1735年 雍正十三年 乙卯 49岁 春,泛舟肖家湖。夏,出游楚州。秋,由楚州返钱塘,于稽留山读书。此年,吴兴知县裘鲁青向节钺大夫(学使)帅念祖荐金农应博学鸿词科。金农作《上学使帅公书》表示“进退为难”。书有《隶书杂记》。 1736年 乾隆元年 丙辰 50岁 金农因归安县令裘鲁青向节钺大夫再荐博学鸿词科,欲应。赴京应试。报罢南归,逗留于曲阜。年底返扬,复返杭。是年起,金农开始卖字画。 1737年 乾隆二年 丁己 51岁 1738年 乾隆五年 戊午 52岁 1739年 乾隆4年 己未 53岁 1740年 乾隆5年 庚申 54岁 1741年 乾隆6年 辛酉 55岁 1742年 乾隆7年 壬戌 56岁 1743年 乾隆8年 癸亥 57 岁 1744年 乾隆9年 甲子 58岁 汪士慎在扬州城边买茅屋,作《移居图》,金农等有诗祝贺。金农有《七言律诗轴》。 1745年 乾隆10年 乙丑 59岁 1746年 乾隆十一年 丙寅 60岁 闰三月三日杭州太守鄂敏修禊子西湖计63人,金农参加。开始学画竹,喜于宅之左右广植竹林,以竹为师。三月作诗四 首自贺己之60寿辰,汪土慎作《冬心六十初度》寄贺。七月 至休宁、新安、过金陵,冬,复回扬州。 1747年 乾隆十二年 丁卯 61岁 三月,作“竹师”一印。作《隶书五言联》。 1748年 乾隆十三年 戊辰 62岁 移居城南隅何氏书屋。买龙井山僧竹百杆种于居旁。蒋仁为 治“百二砚田富翁”印,丁敬为治“不可一日无此君”印。 1749年 乾隆十四年 己巳 63岁 秋,居钱塘江上,与邻曲诸老结菊社。春,卧病江上。冬,客广陵,过汪士慎草堂,互赏翰墨。 1750年 乾隆十五年 庚午 64岁 四月,游剡中、过吴兴、至京口,复至广陵。居扬州三祝庵, 六月,访吴兴、赴吴门,复回扬州。《冬心先生画竹题记》58 篇刻于斯年。自序60始学画竹。 1751年 乾隆十六年 辛未 65岁 年初,作漆书轴赠老友边寿民。书有《漆书童蒙八章横卷》、《楷书扇面采莲曲》。 1752年 乾隆十七年 壬申 66岁 春撰《冬心先生续集》自序,《冬心先生三体诗》自序。作《隶书五言联》。书有《漆书疏花片纸七言联》《漆书相鹤经轴》 《行书致方辅手札》《行书与吴南庄手札》。 1753年 乾隆十八年 癸酉 67岁 春,回杭州故里,请丁敬为《冬心先生续集》作序。秋日寓扬州陈氏家。自写小像寄郑燮。受汪士慎目盲后所作大幅狂草。 1755年 乾隆二十年 乙亥 69岁 卢雅雨请名流二十余位首次红桥修契,金农列其间。与郑燮、袁枚等为李方膺《墨梅图》题跋。 1756年 乾隆二十一年 丙子 70岁 秋,寓居扬州西方寺。书有《漆书‘外不枯’轴》(落款自言七十后书法始作“渴笔八分”)、《楷书昔邪庐诗册》。 1757年 乾隆二十二年 丁丑 71岁 三月三,卢雅雨二次虹桥修契,金农参与。自刻“百二砚田 富翁”印。收罗聘为诗弟子。书有《漆书高轩清福七言联》 《漆书古谣轴》、《漆书相鹤经轴》。 1758年 乾隆二十三年 戊寅 72岁 春,丁敬为金农刻印“只寄得相思一点”。书有《漆书西岳华山庙碑轴》。 1759年 乾隆二十四年 己卯 73岁 收项均为弟子。作自写小像多幅,分赠丁敬、罗聘、项均等人。 1760年 乾隆二十五年 庚辰 74岁 《自度曲》由罗聘、杨爵开雕。书有《楷书清寒诗序册》、《行书诗稿手札》。 1761年 乾隆二十六年 辛巳 75岁 撰文评郑燮画竹。作隶书七言联。在《墨梅图》题诗,“衰晚年零丁一人,只有梅鹤、病痛饥饿为伴”。 1762年 乾隆二十七年 壬午 76岁 乾隆南游过扬州呈进诗表。作隶书画佛题记。书有《漆书题昔邪庐壁上诗横卷》。 1763年 乾隆二十八年 癸未 77岁 秋九月,殁于扬州佛舍。乾隆二十九年由杭世俊集资、罗聘扶柩归葬于杭州临平黄鹤山。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书法杏趋斋,杏邨书法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