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本站的小编子芊,今天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张谦碑书法,临摹张迁碑的相关知识,希望能解决您的疑问,我们的知识点较多,篇幅较长,还希望您耐心阅读,如果有讲得不对的地方,您也可以向我们反馈,我们及时修正,如果能帮助到您,也请你收藏本站,谢谢您的支持!
张谦碑书法,临摹张迁碑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在众多的书法家中,张谦是一位备受推崇的书法大师,他的作品以其雄健有力、威严庄重而闻名于世。而在张谦的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一幅作品便是《张迁碑》。经过广大书法爱好者的临摹和研究,这幅作品被誉为经典之作,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张迁碑》是张谦创作于东汉初年的一幅碑刻。整幅作品高大雄浑,字体纤细均匀,线条流畅,结构严谨,给人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作品中每一个字的笔画都极为精湛,威严而庄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表达力。通过临摹张迁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张谦的书法艺术。
临摹张迁碑不仅仅是复制一份作品,更是学习和传承张谦的艺术精神和创作理念。在临摹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准确理解每一个字的结构和笔画,注意用笔的力度和变化,以求达到与原作一样的精湛水平。在临摹的过程中要注意注重自身的个性表达,将自己对这幅作品的理解与感受融入到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临摹张迁碑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提高我们的笔墨功力,培养我们的耐心和细致,也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临摹还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修行,一种对于美的追求和表达的方式。
临摹张谦碑书法,特别是《张迁碑》,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艺术生活,更可以启迪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临摹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和无穷的韵味。这是一种与大师对话的方式,也是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致敬和传承。让我们沉浸在临摹张谦碑书法的世界中,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感悟传统文化的智慧。
张谦碑书法,临摹张迁碑
陈景舒出身贫穷,自小在家乡石湾当美术陶瓷学徒,每天揉泥制坯,后进广州安乐园茶楼当“后生”。青年时代的陈景舒勤奋好学,刻苦学艺,每天闻鸡即起,临窗挥毫,日月如是,可谓“铁砚磨穿不计年,只待万选有青钱”。早年得名家张奔云启蒙书法,继而投入岭南书法大家吴子复门下,自此书艺大进。
吴子复治学严谨,积多年经验创隶书六碑教学之法,陈景舒入室吴门,刻苦训练,从《张谦碑》学起,至《较官碑》结束,历时两年,终于学成。毕业之时吴子复展纸挥毫,赠诗一首:热衷名利自缰锁,日日经营老不休。何似怀冰心事冷,寄情书画一无求。陈景舒终身把老师的勉励作为座右铭,身体力行的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求索。
学书如作画,贵在创新。陈景舒的书法得其师真传,出于吴门而不似吴门,遍临东汉碑刻、秦汉简帛,博取众长,终成独特隶书风貌,笔韵出入于东汉隶书与西汉简帛之间,形成陈景舒书法“心正笔正,笔画奇崛,字极端谨,瘦硬通神”的艺术特色。
张迁碑隶书书法作品
隶书入门最好的碑帖其实不是曹全碑,也不是张迁碑,而是乙瑛碑。
为什么呢?下面嘉强就具体分析一下。
一、曹全碑和张迁碑都有非常明显的风格,初学书法不宜选择风格过于明显的碑帖,这样容易形成一种定向思维,以为这种字体就应该是这样子的。
经常有人说,你写的隶书怎么没有雁尾呢,这就是被单一的思维所限制住了,隶书并不是靠雁尾要决定的,而是靠一种态势,即使没有雁尾,也能一眼就看出是隶书。
很多一开始就学曹全碑或只学曹全碑的人,思维里就形成了一种定势,认为隶书就一定要像曹全碑,这其实就是初学选择碑帖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学习范围比较窄所造成的。二、乙瑛碑具有隶书大部分的共性,是非常包容和开放的,由此入手,可以学到隶书的通用技法,不仅可以学到曹全碑的圆笔,也能学到张迁碑的方笔,不仅能学到瘦硬的笔法,也能学到宽博的笔法,是一举多得的。
乙瑛碑的方笔和圆笔表现得都非常明显,特别是起笔之处,你能从中学到非常正宗的方笔技法,也能习到精到的圆笔方法。
在线条的中段,也是方圆结全的,不象张迁那样以压着笔行笔为主,而是提按结合得非常和巧妙,有时纯用按笔以显方重,有时纯是圆笔以显立体饱满,有时则按中有提,节奏变化多端,线条丰富精练。三、乙瑛碑规整中又带有灵动,表面看虽然以工整为主,但细看就能发现很多用笔是非常生动活泼的,这对开拓初学者的眼界是非常有帮助的,是训练眼力非常好的碑帖。
初学书法,训练眼力非常重要,因为书法就是一种视觉艺术,就是要靠眼睛去观察感受,乙瑛碑的丰富性就能训练到眼力,乙瑛碑的工整性又能让初学书法的同学能看清笔画的脉络,学起来比较容易上手。
在相背方面乙瑛碑也是相背结合的,虽然总体是相背为主,但时不时也采用相向的态势,特别是在一个字里,并不单纯用一种方式,而是大多以相背结合的方式进行,增强了字的美感和艺术性,让人越看越美,细细品来,总是觉得意犹未尽。四、先学乙瑛碑可以为后面的隶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因为乙瑛碑是开放和包容的字体,写法上并不彰显个性,而且融合了隶书的基本写法,因此为后面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学完乙瑛碑再去学其它碑帖,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学完乙瑛碑再去学礼器碑,你会对瘦硬的用笔心领神会,学张迁碑时会对方笔得心应手,学曹全碑时会对圆笔印象深刻。
嘉强认为隶书入门最好的最好的碑帖是乙瑛碑。学书法有时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方向正确,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避免做无效的积累,让书法学习之路更顺畅和快捷。(陈嘉强)
张迁碑集字书法作品
汉(张迁碑)集字作品帖:成语 佳句 对联
留云以景
御风而行
霞中浮月
树表披风
灵禽守名节
仙鸿尚高风
文章故渊雅
风节自高骞
鸿景常成字
禽言雅有诗
周书无俗气
汉文有壅尸
人有山林气
文同金石声
留月除芳慕
披风御素弦
四时花不谢
八节草长青
芳原有胜事
艺苑重高文
晋字存淑懿
明书重雅风
览四时风月
读百家文章
林后风为近
山前月常新
山花送芳素
林月本高虚
诗有山林气
书兼龙虎姿
虎啸谷风起
龙跃景云浮
四诗风雅颂
三代夏商周
道在渊鱼思
文有金石声
书有五云体地八方生淑气
日五色焕天章
览千家述鸿绪
宗六艺守雅言
风八方征淑气
云五色焕天章
敦行以表风尚
树德可遗子孙
龙跃千重烟景
虎啸万叠云山
山高芳草不谢
树小珍禽时来
高人不随流俗
中山独有遗芳
弦月不容虚负
名山可共胜游
汉(张迁碑)作品原文: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珪於留.文景之间,有张释之,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问禽狩所有,苑令不对,更问啬夫,啬夫事对.於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上从言.孝武时有张骞,广通风俗,开定畿寓,南苞八蛮,西羁六戎,北震五狄,东勤九夷.荒远既殡,各贡所有,张是辅汉,世载其德.爰既且于君,盖其繵縺,缵戎鸿绪,牧守相系,不殒高问.孝弟于家,中謇于朝,治京氏易,聪丽权略,艺于从畋,少为郡吏,隐练职位,常在股肱,数为从事,声无细闻.徵拜郎中,除谷城长,蚕月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祭,休囚归贺.八月算民,不烦於乡.随就虚落,存恤高年.路无拾遗,犁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子贱孔蔑,其道区别,尚书五教,君崇其宽.诗云恺悌,君隆其恩.东里润色,君垂其仁.邵伯分陕,君懿于棠.晋阳佩玮,西门带弦,君之体素,能双其勋.流化八基,迁荡阴令.吏民颉颃,随送如云,周公东征,西人怨思.奚斯赞鲁,考父颂殷.前喆遗芳,有功不书,后无述焉,於是刊石竖表,铭勒万载,三代以来,虽远犹近.诗云旧国,其命惟新.於穆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纪行求本,兰生有芬.克岐有兆,绥御有勋,利器不觌,鱼不出渊.国之良干,垂爱在民.蔽沛棠树,温温恭人.乾道不缪,唯淑是亲.既多受祉,永享南山,干禄无疆,子子孙孙.惟中平三年,岁在摄提,二月震节,纪日上旬,阳气厥析,感思旧君,故吏韦萌等佥然同声,赁师孙兴,刊石立表,以示后昆.共享无祚,亿载万年.
张谦书法
中国道教创始宗师(张天师) 张道陵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武术宗师 张三丰
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将领之 张飞 张辽 张颌 张任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 张说 张九龄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生之一 张仲景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学者之一 张仲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辩士之一 张仪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谋士之一 张良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美女之一 张丽华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丞相之一 张居正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阴谋家之一 张角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张衡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外交官之一 张骞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 张旭 (草圣)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阀之一 张作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将军之一 张自忠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一 张云逸
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富翁之一 张朝阳
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导演之一 张艺谋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张酺(?-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张锡,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高宗宰相张文的侄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贬。张柬之,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武则天长安四年(704),拜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拜为宰相 ,封韩国公。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张嘉福(?-710),籍贯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为宰相。同年被诛杀。张说(667-730),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同年免相,改任尚书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不久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唐玄宗开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开元十四年,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八年(720)拜相。开元十一年免相,封河东候。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张九龄(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张镐(?-764?),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肃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乱。张镒,苏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罢相,谪凤翔右节度使,后为叛将所杀。张延赏(727-787)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旋罢。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于相位。张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肃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张浚(?-902),河间(今属河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度使。后被朱温杀害。张文蔚(?-908),河间(今属河北)人,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任后梁宰相。张策(?-912),敦煌人。后梁开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辞相。张延朗(?-936),开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后被石敬塘杀害。张孝杰,辽永霸(今辽宁朝阳)人。咸雍八年(1072),封陈国公、北府宰相,赐国姓耶律氏。张琳(?-1122),沈州(今沈阳)人。辽乾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张齐贤(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罢。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罢相。张知白(?-1028),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后卒于相位。张士逊(964-1049),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次年罢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罢相,宝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机务悉由裁夺。张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大观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张邦昌(1081-1127),宋东光(今属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议和。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南宋初被处死于潭洲。张浚(1097-1164),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绍兴五年(1135)拜相,督师抗金。忧郁而死。张浩(?-1163)。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本姓高,改姓张。大定二年(1102)拜相。张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嘉靖八年,为内阁首辅。在位六年,从政刚明果敢,痛惩贪官。张璧(?-1545)明石首(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张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张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属湖北)人。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后他代为首辅,主持国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张四维(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丧离职。张位,明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十九年(1591)入阁,参预机务,为相果敢善断。张瑞图(1576-1641),明晋江(今属福建)人,天启六年(1626)入阁,累升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崇祯元年(1628)被罢相。张至发(?-1642)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无大作为。次年,罢相归家。张四知,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入阁,参预机务,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后降清。张瑞,山东掖县人。顺治十年(1653)拜相,任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卒于相位。张玉书(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颇得康熙信任张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颇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辞职,七年后逝世。张鹏翮(1649-1725),清四川遂宁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于相位。张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军机大臣,备受雍正、乾隆帝倚重。张之万(1811-1897),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光绪十年(1884)任军机大臣,十五年加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为相十年。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历任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张 良:西汉谋臣。(?—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 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张择端 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张秀眉:清末,贵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领袖。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张大千:著名画家。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1890-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张学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张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张爱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张瑛,上海人。著有《传奇》《金锁记》《倾城之恋》 等。中国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张酺(?-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张锡,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高宗宰相张文的侄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贬。张柬之,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武则天长安四年(704),拜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拜为宰相 ,封韩国公。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张嘉福(?-710),籍贯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为宰相。同年被诛杀。张说(667-730),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同年免相,改任尚书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不久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唐玄宗开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开元十四年,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八年(720)拜相。开元十一年免相,封河东候。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张九龄(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张镐(?-764?),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肃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乱。张镒,苏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罢相,谪凤翔右节度使,后为叛将所杀。张延赏(727-787)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旋罢。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于相位。张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肃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张浚(?-902),河间(今属河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度使。后被朱温杀害。张文蔚(?-908),河间(今属河北)人,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任后梁宰相。张策(?-912),敦煌人。后梁开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辞相。张延朗(?-936),开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后被石敬塘杀害。张孝杰,辽永霸(今辽宁朝阳)人。咸雍八年(1072),封陈国公、北府宰相,赐国姓耶律氏。张琳(?-1122),沈州(今沈阳)人。辽乾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张齐贤(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罢。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罢相。张知白(?-1028),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后卒于相位。张士逊(964-1049),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次年罢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罢相,宝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机务悉由裁夺。张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大观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张邦昌(1081-1127),宋东光(今属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议和。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南宋初被处死于潭洲。张浚(1097-1164),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绍兴五年(1135)拜相,督师抗金。忧郁而死。张浩(?-1163)。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本姓高,改姓张。大定二年(1102)拜相。张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嘉靖八年,为内阁首辅。在位六年,从政刚明果敢,痛惩贪官。张璧(?-1545)明石首(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张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张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属湖北)人。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后他代为首辅,主持国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张四维(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丧离职。张位,明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十九年(1591)入阁,参预机务,为相果敢善断。张瑞图(1576-1641),明晋江(今属福建)人,天启六年(1626)入阁,累升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崇祯元年(1628)被罢相。张至发(?-1642)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无大作为。次年,罢相归家。张四知,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入阁,参预机务,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后降清。张瑞,山东掖县人。顺治十年(1653)拜相,任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卒于相位。张玉书(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颇得康熙信任张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颇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辞职,七年后逝世。张鹏翮(1649-1725),清四川遂宁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于相位。张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军机大臣,备受雍正、乾隆帝倚重。张之万(1811-1897),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光绪十年(1884)任军机大臣,十五年加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为相十年。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历任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张 良:西汉谋臣。(?—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 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张择端 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张秀眉:清末,贵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领袖。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张大千:著名画家。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1890-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张学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张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张爱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张瑛,上海人。著有《传奇》《金锁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3808177.html?si=1张在2007年调查姓氏中排名第三,百家姓中排第五,族群有多少我就不知道了,希望楼主采纳!!!!!!
临摹张迁碑
如何临写张迁碑(转帖)作者:邮海鸿影 其一、《张迁碑》气象高古,开张疏宕,线条平实质朴,力量感较强;所以在用笔时一定要注意其力量感;阔笔铺毫而行,不要裹锋不前,要使其笔锋外拓,线条扎实。运笔积点成线,步步为营,不要平拖无力。笔法上可掺用一些篆法,切忌夹杂楷法,这是临习《张迁碑》时的大忌。起笔和收笔时要注意其似方还圆的趣味。在临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模糊不清的字,起笔和收笔可以估计为方笔,因《张迁碑》中方笔较圆笔多,所以不宜多用圆笔来书写。在毛笔的选择上,我们可多采用一些短锋或中锋的羊毫笔来写,这样就更易达到效果。用羊毫笔的另一个优点是蓄墨与流墨也较为适中,可使线条更增厚重。在书写时,应注意字径不易太小,一般以10厘米见方为宜,或者更大。做为学习气势而言,“大处落墨”固然是指抓重心,“要笔不繁”,但略反其意,用大字临摹小字,亦能收到倍增气势的效果。 其二、汉碑的形式特征虽然不象唐楷那么严谨,但也有严格的法度要求,《张迁碑》虽属风格型的汉碑,但同样也属技法型的汉碑。我们在临习的过程中,初期阶段,一定要忠实于原作的笔法和结构,做到一丝不苟,做到如米芾所说的;“不枯湿、不肥变态”。就需要自己反复临写,并经常与原作进行比较,找出不足之处,如此才能获得它所包含的更多的艺术内涵。如临写“讳”、“陈”、“君”字,要看到“竖划”穿过“横画”时的节奏,要尽量克服一勒到底的机械用笔。这就是所谓“积点成画”。在线条凝炼的基础上,我们便应当注意细部的观察,即在笔划的起、收、转、折。《张迁碑》虽然用方笔为全碑的基调,但在具体落实到每条笔划上时,则有所不同;从笔锋人纸的瞬间来说,有虚有实。从切锋作一方笔状时,从那一方向切入,其角度都需要考虑,不可盲目地将《张迁碑》中具有变化的方笔都写成一种模式。在执笔上一定要正,不可歪斜。因为笔杆正直,也是保持“八面出锋”的先决条件。如在临写“君”、“出”等字的“横划”和“竖划”中,便应看到切锋入纸作一方笔状,其用笔的角度皆不同。设或笔毫不正,即使你已看出其各种变化,也是临摹不出来的。经过这样从观察到调正笔势的严格训练后,便可以在保持原帖的基础上,适当做一些“意临”练习,即改变其原形的夸张训练,但不要离原贴风貌太远,要从“意”的角度来表现原作,重在个人主观意念与碑的客观实际相吻合。这个阶段我们当然可以比较自由随意些,但在临习时要注意笔势放开,不要拘泥小节,更不要随意涂抹,注意自己临习的方向。如可改变线条原有的基调,变宽厚为细挺;或在保持线条基调的前提下,夸张其结构的特点,使之变得更加强烈;或保持原作的气息,改变其用笔、结构的特点等等。这一阶段的目的在于检验前一阶段临习的实际效果如何,以便提高理解和创造能力。
今天的关于张谦碑书法,临摹张迁碑的知识介绍就讲到这里,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