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您分享韩毅书法,姓韩的画家有哪几位的一些知识,本文内容可能较长,请你耐心阅读,如果能碰巧解决您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您的支持是对我们的最大鼓励!
韩毅书法,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和韵味的艺术形式。韩姓的画家中,也有几位以韩毅书法著称的艺术家。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位姓韩的画家中的韩毅书法家。
我们要提到的是韩愈。韩愈是唐代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文学骄子”。他的书法作品横扫了唐代文坛,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他的书法以工整、严谨为主,结构严谨,笔画铿锵有力,给人以稳重、肃穆之感。韩愈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蕴含了深邃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我们要提到的是韩文。韩文是明代书法家,也是中国书法界享有盛名的一位艺术家。他的书法作品凝聚了他对古代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艺术才华。韩文的书法作品流畅自然,充满着古韵和风雅之美。他注重墨韵的烘托和构图的和谐,每一笔每一点都显得十分独特。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表达。
我们要提到的是韩振宇。韩振宇是当代书法家,以韩毅书法为主要创作风格。他的书法作品不拘一格,兼收并蓄,既有传统的笔法和构图,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元素。韩振宇的书法作品以独特的笔法和精湛的技巧而著称。他善于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作品更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他的作品风格独特,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体验和思考。
韩毅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韩姓的画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古代的韩愈、韩文,还是当代的韩振宇,他们都以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和作品风采,在书法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示了韩姓画家的才华,更见证了中国书法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融合。韩毅书法作品的独特韵味,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文化的醇香。
韩毅书法,姓韩的画家有哪几位
书 谱 集 释 (续一) 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 ;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曰:“张芝经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四贤共类,洪芳不灭。”唐李嗣真《书品后》曰:“右四贤之迹,扬庭效技,策勋底绩,神合契匠,冥运天矩,皆可称旷代绝作。”唐徐浩《论书》曰:“钟善真书,张称草圣,右军行法,小令破体,皆一时之妙。”唐张怀瓘《书断》曰:“虽则齐圣跻神,妙各有最。若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一;若真行妍美,粉黛无施,则逸少第一;若章草古逸,极致高深,则伯度第一;若章则劲骨,天纵草则,变化无方,则伯英第一。其间备精诸体,唯独右军,次至大令。然子敬可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逸少可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然此五贤,各能尽心而际(跻)于圣,或有侮毁,亦犹日月之食,无损于明;白云在天,瞻望悠邈。故同为终古独绝,百世之模楷。”明王绂《论书》曰:“张芝如班输构堂,不可增减。钟繇如盛德君子,容貌若愚。语其众妙,足以争造化者,羲之也。较其父风,但恨乏天机者,献之也。” 而今不逮古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逮,及也。”唐张怀瓘《六体书论》曰:“臣数对龙颜,承圣旨修书,拟教皇子小学,亦在幼年。又承诸王学书,不习古本,今不逮古,理在不疑。如学文章,只读今人篇什,不涉经籍,岂或伟器。”又《书断》曰:“昔之评者,或以今不逮古,质于丑妍;推察疵瑕,妄增羽翼;自我相物,求诸合己,悉为鉴不圆通也。亦犹苍黄者唱首,冥昧者唱声,风议混然,罕详孰是。”北宋欧阳修《试笔·苏子美论书》曰:“古之人不虚劳其心力,故其学精而无不至。盖其幼也,未有所为时,专其力于学书。及其渐长,则其所学渐近于用。今人不然,多学书于晚年,所以与古不同也。”明汤临初《书指》曰:“今之浮俗者多,古之沉着者胜也。要之文章与时高下,书亦宜然。但能一意法古,梦寐求之,久之必有所合,恐无俟借材于异代也。”清宋曹《书法约言·答客问书法》曰:“今不逮古者,古人用质而今人用妍,古人务虚而今人务满。质所以违时,妍所以趋俗。虚所以专精,满所以自画也。”世权按:清于令淓《方石书话》曰:“古人生于今,亦作今人之体,今人生于古,恐无古人精心果力,古今人之不相及,有由然也。”今古相别,所谓晋韵唐法者,时代使然,非书家独创。假使右军生于唐,鲁公生于晋,辄右军不韵,鲁公不法。赵吴兴全法右军,而不能重见晋韵者,元与晋今古有别也。今不逮古,自然之理。 古质而今妍 。”唐窦蒙《述书赋·语例字格》曰:“逶迤并行曰妍。”杨慎《墨池琐录》曰:“刘正夫云:观今之字,如观文绣;观古之字,如观钟鼎。”明汤临初《书指》曰:“书贵质,不贵工;贵淡,不贵艳;贵自然,不贵作意。质,非鄙拙之谓也,清庙明堂,大雅斯在是已。”清刘熙载《游艺约言》曰:“《书谱》云:‘古质而今妍’,可知‘妍’‘质’为书所不能外也。然‘质’能蕴‘妍’,‘妍’每掩‘质’,物理类然。”沙孟海《书谱注释》曰:“质是质朴,妍是妍美。”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南朝梁虞龢《论书表》曰:“夫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世权按:质者,内蕴醇厚,铅华洗尽之韵;妍者,外象流美,繁华烂漫之姿。质以古而醇,妍因时而丽。 虽书契之作 ,世权按:虽,即使。作,兴起。《易·系辞下》曰:“包犠氏没,神农氏作。” 适以记言 ;世权按:适,只、仅仅,通啻(音赤)。唐孔颖达注《书·序》:“书者,文字;契者,刻木而书其侧,故曰书契也。一云以书契约其事也。郑玄云:‘以书书木边,言其事,刻其木,谓之书契也。’” 《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慎子》:“书契,所以识公信也。”西汉扬雄《法言》:“书,心画也,传千里之忞忞者,莫如书。”东汉刘熙《释名》:“书,庶也,纪庶物也。亦言著也,著之简编,永不灭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应,谓之字;著于竹帛,谓之书。”又《说文解字·序》:“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章太炎注:“‘契’者,刻画作凭信也。古人造字,本以记姓名,立券契。尔时人事简单,人我所需,惟此而已。”西晋卫恒《四体书势》曰:“皇帝之史沮诵、仓颉,眺彼鸟迹,始作书契。”唐虞世南《书旨述》曰:“书者,如也,述事契誓者也。”唐张怀瓘《文字论》曰:“文则数言乃称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简易之道。”又《书断》曰:“皇甫谧曰:黄帝史仓颉造文字,记言行,策藏之,名曰书契。”又云:“大道衰而有书,厉害萌而有契,书契者,决断万事者也。”吕思勉《中国文字变迁考·论文字之始》曰:“《墨子·公孟篇》:‘是数人之齿而以为富。’俞氏樾《诸子平议》曰‘齿者,契之齿也。古者刻竹木以记数,其刻处如齿,故谓之齿。《易林》所谓符左、契右,相与合齿也。’《列子·说符篇》:‘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曰:吾富可待矣。此正数人之齿以为富者。’观此,知契之初兴,只有刻齿而无文字。《书·序疏》曰‘言书契者,郑云:书之于木,刻其侧为契,各持其一,后以相考合。’乃后来之事也。”又云:“郑注《质人》云:‘书契,取予市物之券也。其券之象,书两札,刻其侧。’此盖公家所用。书而刻其侧,盖后来之事,其初则但刻为齿耳。古书、契皆分言,后契多用书,说者乃昧其为两物,如《路史》引《帝王世纪》云‘黄帝史官仓颉,取象鸟迹,始作文字,记其言动,象而藏之,名曰书契’是也,谬矣。《后汉书·乌桓传》:‘(大人)有所召呼,刻木为信’。《辽史·仪卫志》:‘自大贺氏,八部用兵,则合契而动,不过刻木为牉合,太祖受命,易以金鱼。’此亦古所谓契,皆无文字。” 而淳醨一迁 ,《礼·正义序》:“夫人上资六气,下乘四序,赋清浊以醇漓,感阴阳而变迁。”南朝梁顾野王《类篇》:“淳,质也。”唐张怀瓘《书估》曰:“贵远贱近,淳漓之谓也。”《旧唐书·德宗纪》曰:“王霸迹殊,醇醨代变,揆时而理,斟酌斯难。”明项穆《书法雅言·正奇》曰:“大抵不变者,情拘于守正;好变者,意刻于探奇。正奇既分为二,书法自醇入漓矣。然质朴端重以为正,剽急骇动以为奇,非正奇之妙用也。”清王澍《论书賸语》曰:“唐以前书,风骨内敛;宋以后书,精神外拓。岂唯书法醇漓不同,亦世运升降之所由分也。”清朱履贞《书学捷要》曰:“人禀天地之气,有今古之殊,而淳漓因之;有贵贱之分,而厚薄定焉。”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曰:“欧虞褚薛,笔法虽未尽亡,然浇淳散朴,古意已漓,而颜柳迭奏,澌灭尽矣。”世权按:淳醨同淳漓,淳,厚;漓,薄。多指风俗而言。 质文三变 ,唐窦蒙《述书赋·语例字格》曰:“质:自少妖妍曰质。”又云:“文:经天纬地,可大可久。”南朝梁萧统《文选·晋纪论晋武帝革命》曰:“史臣曰:帝王之兴,必俟天命,苟有代谢,非人事也。文质异时,兴建不同。”唐李善注云:“《春秋元命苞》曰:王者一质一文,据天地之道也,天质而地文。又曰:正朔三而改,文质再而复。”《旧唐书·文苑传序》:“世代有文质,风俗有淳醨,学识有浅深,才性有工拙。”唐张怀瓘《书断》曰:“终以文代质,渐就浇漓。”又《六体书论》曰:“古质今文,世贱质而贵文,文则易俗,合于情深,识者必考之古,乃先其质而后其文。质者如经,文者如纬,若钟张为枝干,二王为华叶,美则美矣,如彼桃李,戛兮铿兮,合乎宫徴。”元刘有定注《衍极·书要篇》曰:“自古法变而趋今,学者往往文灭其质矣。”明汤临初《书指》曰:“大抵习以时变,质由文改,汉、魏之书,朴茂犹在,右军承之,可谓郁郁乎盛矣。然质文之变,自是形格小异,用笔之精,迨今莫之易也,况晋唐而上乎。故知以古为师,虽或不迨,去时人则远矣。”清刘熙载《书概》曰:“书以笔为质,以墨为文。凡物之文见乎外者,无不以质有其内也。” 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战国楚屈原《离骚》:“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清方廷珪曰:“鹜,驰也。”沙孟海《书谱注释》曰:“沿是学古,革是创新。驰骛,说书法随时代车轮推进。”世权按:沿,因也;革,改也。 东汉赵壹《非草书》曰:“余郡士有梁孔达、姜孟颖者,皆当世之彦哲也,然慕张生之草书过于希孔、颜焉。孔达写书以示孟颖,皆口诵其文,手楷其篇,无怠倦焉。”又云:“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于斯,后世慕焉。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世权按:此为草书流行之时,时人趋之若鹜之一斑。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原书》曰:“夫变之道有二,不独出于人心之不容已也,亦由人情之竞趋简易焉。繁难者人所共畏也;简易者人所共喜也。去其所畏,导其所喜,握其权便,人之趋之,若决川于堰水之坡,沛然下行,莫不从之矣。”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元赵孟頫《兰亭跋》曰:“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清蒋骥《九宫新式·初学要论》曰:“书之为道,有风气存乎其间,则适时亦是要事。然能法合乎古,而貌合乎今,斯为上乘。”沙孟海《书谱注释》曰:“学古要有限度,太古就不合时。适时也要有限度,防止庸俗化。”世权按:苦瓜和尚曰:笔墨当随时代。皆为一理。 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西汉孔安国注曰:“彬彬,文质见半之貌。”南宋朱熹注曰:“彬彬,犹斑斑也。物相杂而适均之貌。”明王夫之《四书训义》:“杨氏云:文质不可以相胜。然质之胜文,犹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矣。虽有文,将安施乎?”《论语·颜渊篇》:“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南宋朱熹注云:“鞟,皮去毛者也。言文质等耳,不可相无。若必尽去其文而独存其质,则君子小人无以辨矣。”杨树达曰:“孔子则以文质兼备为主,万不得已,则存质而舍文。”又云:“然子贡谓文犹质,质犹文,于文质之轻重本末不加分别,似又非孔子之意矣。”明项穆《书法雅言·古今》曰:“宣圣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孙过庭云: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审斯二语,与世推移,规矩从心,中和为的。”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品》曰:“古尚质厚,今重文华,文质彬斓,乃为粹美。孔从先进,今取古质,华薄之体,盖少后焉。”世权按:南朝齐王僧虔《笔意赞》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神采为质,形质为文,兼之者乃文质彬彬之谓也。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 ,《易·系辞》:“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西汉陆贾《新语·道基》:“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室屋,则与禽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 反玉辂于椎轮者乎 !世权按:椎音垂,质朴义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唐吕向注云:“椎轮,古栈车;大辂,玉辂。言玉辂因椎轮生,然玉辂无质。”辂,音路。唐张怀瓘《书断》曰:“夫椎轮为大辂之始,以椎轮之朴,不如大辂之华,盖以拙胜工,岂以文胜质。若谓文胜质,诸子不逮周孔,复何疑哉。或以法可传,则轮扁不能授之于子,是知一致而百虑,异轨而同奔。钟张虽草创称能,二王乃差池称妙。若以居先则胜,钟张亦有所师。故不可文质先后而求之,盖一以贯之求其合,天下之达道也。” 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曰:“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王子敬书,如河洛间少年,虽有充悦,而举体沓拖,殊不可耐。” 唐李世民《王羲之传论》:“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枿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欤!”唐李嗣真《书后品》曰:“而(子敬)正书、行书,如田野学士,越参朝列,非不稽古宪章,乃时有失体处。旧说称其转妍,去鉴疏矣。”唐张怀瓘《书断》曰:“若逸气纵横,则羲谢于献;若簪裾礼乐,则献不继羲。”又《六体书论》曰:“王献之远减于父,锋芒往往直笔而已,锋芒者若犀象之有牙角。”北宋黄庭坚《跋法帖》曰:“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弥觉成就尔。所以中间论书者,以右军草入能品,而大令草入神品也。余尝以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如左氏,大令似庄周也。”清刘熙载《书概》曰:“清恐人不知,不如恐人知。子敬书高致逸气,视诸右军,其如胡威之于父质乎?”世权按:《晋书·胡威传》:“(胡威)后入朝,武帝语及平生,因叹其父清。谓威曰:‘卿孰与父清?’对曰:‘臣不如也。’帝曰:‘卿父以何为胜邪?’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及远也。’帝以威言直而婉、谦而顺。”南朝梁虞龢《论书表》曰:“钟张方之二王,可谓古矣,岂得无妍质之殊,且二王暮年皆胜于少,父子之间又为今古。子敬穷其妍妙,故其宜也。然优劣既微,而会美俱深,故同为终古之独绝,百代之楷式。”南朝梁武帝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曰:“元常谓之古肥,子敬谓之今瘦。今古既殊,肥瘦颇反,如自省览,有异众说。张芝、钟繇巧趣精细,殆同机神。肥瘦古今,岂易致意。真迹虽少,可得而推。逸少至学钟书,势巧形密,及其独运,意疏字缓,譬犹楚音习夏,不能无楚。过言不悒,未为笃论。又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学子敬者如画虎也,学元常者如画龙也。”唐张怀瓘《书断》曰:“夫钟张心悟手从,动无虚发,不复修饰,有若生成;二王心手或违,因斯精巧,发叶敷华,多所点缀。是知钟张得之于未萌之前,二王见之于已然之后。”又《六体书论》曰:“可谓元常为兄,逸少为弟,子敬为息。(息者,子息也)”又云:“然草法贵在简易,而此公(张芝)伤于太简也。逸少虽损益合宜,其于风骨精熟,去之尚远。伯英是其祖,逸少、子敬为嗣。”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世权按:始卒者,始末也。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 ,唐虞世南《书旨述》曰:“钟太傅师资德升,驰骛曹(喜)、蔡(邕),仿学而致一体,真楷独得精研。”唐张怀瓘《书断》曰:“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一。”又云:“元常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唐李嗣真《书后品》曰:“元常正隶,如郊庙既陈,俎逗斯在;又比寒涧窙豁,秋山嵯峨。”《宣和书谱·正书叙论》:“降及三国钟繇者,乃有《贺尅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北宋赵明诚《金石录》曰:“右《大觉寺碑》阴,题‘银青光禄大夫臣韩毅隶书’,盖今楷字也。庾肩吾曰:‘隶书,今之正书也。’张怀瓘《六体书论》亦云:‘隶书,程邈造,字皆真正,亦曰真书。’自唐以前,皆谓楷字为隶。”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周越《书苑》云:郭忠恕以为小篆散而八分生,八分破而隶书出,隶书悖而行书作,行书狂而草书圣。以此知隶书乃今真书。”元郑元祐《侨吴集》曰:“元常《荐季直表》,其法度与《戎辂表》无少异,汉季楷法全是隶,其古雅可见,于后二王为翰墨宗匠,顾岂能外此哉!”明李贽《疑耀》:“今见古帖隶书,自是今之小楷。孙过庭《书谱》谓:‘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过庭所指元常隶书,即今所传《力命》《宣示》二帖,是又以真行为隶矣。故萧子云启:‘勅旨以逸少不及元常,子敬不及逸少,因此研思,遂悟隶式。’与过庭之说相同。” 伯英尤精于草体 ,世权按:尤,尤其、格外。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曰:“张伯英书,如汉武帝爱道,凭虚欲仙。”唐李嗣真《书后品》曰:“然伯英章草,似春虹引涧,落霞浮浦;又似渥雾沾濡,繁霜摇落。”明宋克《评书墨迹》曰:“张芝书,如老松独倚岩壑,错落盘曲时,飘飘风韵。” 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南朝梁虞和《论书表》曰:“(羲之)尝以章草答庾亮,亮以示翼,翼叹服。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书十纸,过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唐李世民《王羲之传论》:“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隶,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唐张怀瓘《六体书论》曰:“故学真者不可不兼钟,学草者不可不兼张,此皆书之骨也。如不参二家之法,欲求于妙,不亦难乎!若有能越诸家之法度,草隶之规模,独照灵襟,超然物表,学乎造化,创开规矩。不然不可不兼于钟张也。盖无独断之明,则可询于众议,舍短从长,固鲜有败书,亦探诸家之美,况不理其祖先乎!”又云:“若乃无所不通,独质天巧,耀今抗古,百代流行,则逸少为最。”明汤临初《书指》曰:“锺张以来,惟右军以超悟得之,故行、草、楷则种种入神,世人但见其可喜可愕耳。”明王绂《论书》曰:“王右军羲之,初从卫夫人游,洎乎渡江,遍览前哲,兼善诸家。梁武帝评为‘野鹤游天,群龙戏海。’余谓右军之书,无从仰赞,真古今来一人而已。” 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 ,唐张怀瓘《书议》曰:“(王羲之)得重名者,以真、行故也。举世莫之能晓,悉以为真草一概。”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论书八篇示苏显道》曰:“若逸少草之佳处,盖与纵心者契妙,宁可以不逾矩议之哉?”南宋姜夔《续书谱·真书》曰:“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锺元常,其次则王逸少。”清梁巘《承晋斋积闻录》曰:“右军草书转多折笔,又间参八分。” 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 ;唐李嗣真《书后品》曰:“右军正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岩廊宏敞,簪裾肃穆。其声鸣也,则铿锵金石;其芬郁也,则氤氲兰麝;其难征也,则飘缈而已仙;其可觌也,则昭彰而在目,可谓书之圣也。若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瑜瑾烂而五色,黻绣摛其七采;故使离朱丧明,子期失听,可谓草之圣也。其飞白也,犹夫雾縠卷舒,烟云照灼;长剑耿介而倚天,劲矢超腾而无地,可谓飞白之仙也。又如松岩点黛,蓊郁而起朝云;飞泉漱玉,洒散而成暮雨,既离方以遁圆,亦非丝而异帛,趣长笔短,差难缕陈。”唐张怀瓘《书断》曰:“备精诸体,唯独右军。”又云:“然割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 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世权按:匪,非也。元胡三省注《通鉴》曰:乖,异也;互,差也。唐李嗣真《书后品》曰:“而钟张则筋骨有余,肤肉未赡;逸少则加减太过,朱粉无设。同夫披云睹日,芙蓉出水,求其盛美,难以备诸。”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释文: 有人评论说:“钟张、二王,人称四贤;钟张为古,二王为今,书法的规律是今不如古,古质朴,今妍美。”质朴和妍美随时代的不同和时俗的喜好而改变。文字的产生,最初是为了记录语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内涵和形体不断地改变,都是由质朴变妍美,由繁缛变简单,这是事物变化的自然规律,书法也是这样的变革。书法若能做到质朴和妍美相得益彰,才是完美的,像孔子所说:“外在的文彩和内在的质朴相得益彰,才是君子。”不必偏偏认定质朴就比妍美好!还有人说:“王献之不及王羲之,就像王羲之不及钟繇、张芝一样。”这话只说了个大概,没有详细地说明其中的原委。况且钟繇专擅楷书,张芝专精草书,这两种书体王羲之都擅长。与张芝的草书相比,还擅长楷书;与钟繇的楷书相比,还擅长草书。虽然在专工一体方面略有不及,但在兼通多种书体上,明显占优势。总的看来,这四人没有什么差异。释曰: 钟张、二王今古不同,相对于二王来说,钟张生活的年代是汉魏,与晋末相比可谓是古,这两人的书法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内蕴古朴。二王的书法和钟张的比起来就时尚多了。古有古的好处,今有今的优点。临古不能泥古,尚时不能流俗。只有深入传统而又具备时代特征,能经得起时间淘漉的作品才能成为经典。 人们总是对时尚流行的趋之若鹜,往往忽略了质朴醇厚的传统。时代的变迁留下的是不同的风格特征。就像魏晋风韵,到了唐代便不复存在了,无论唐人怎样追溯晋韵,怎样用响拓重现王羲之的作品,即使描摹得一模一样,也无法回到晋代。脱离了那个时代,晋韵也就一去不复返了。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只有不断的复古、重现古风,才能用传统的滋养把这个时代的风格展现出来。 唐人法晋,而有了“唐尚法”;宋人法晋,而有了“宋尚意”;元明人法晋,而有了“元明尚态”。同样师法晋人,不同的时代,出现了不同的书风,这就是“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文是时尚,质是传统,时尚与传统的融合即是“文质彬彬”。赵孟頫说“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也是这个意思。 在唐以前,楷书和隶书的叫法混淆,这里说的钟繇专工于隶书,此隶书指的是楷书。
韩一书画
国家一级画家名单有韩美林、孙长杰、杨晓阳、庄小雷、姜成楠等。
1、韩美林
韩美林,1936年12月26日生于山东,中国当代极具影响力的天才造型艺术家,在绘画、书法、雕塑、陶瓷、设计乃至写作等诸多艺术领域都有很高造诣,国家一级美术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央文史馆研究员。2、孙长杰
孙长杰曾入选由中国艺术报道编辑部、艺术视野编辑部主办的“全国当代30位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花鸟画家”。擅长花鸟画。自幼习书画,深受吴昌硕、齐百石作品影响。擅花鸟、重写生,作品大气简练,收放自如。将传统笔墨与西方艺术巧妙融合,大胆创新,作品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3、杨晓阳
杨晓阳,1958年出生于陕西西安,1979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1983年毕业,同年考上研究生。198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主任。1994年出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1995年主持全院工作,1997年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调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4、庄小雷
庄小雷,1952年生于北京,从小随父庄言学习绘画,1985年转至北京画院任专业画家。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画、油画创作。他是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画院创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出版有《庄小雷画集》,第七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入选优秀作品《消逝以往》。5、姜成楠
姜成楠,1944年7月出生于北京,祖籍辽宁新金,字雪父,自号“香炉峰画人”、“红云山人”,曾用名孔羽、一南,斋号红叶居等,获得国家一级美术师称号。姜成楠擅长人物、山水、花鸟画,尤喜画鹰。以上内容参考笔墨纸砚网-中国一级国画画家有哪些?
李广军书法
附:评审结果特等奖(1名):纪松一等奖(2名):方恒仓倪俊冬司正博二等奖(10名):蔡卫红葛崇收颉军红王波吴桂平徐公正袁后青赵月秋赵中华郑创新三等奖(20名):陈永君陈云翔丁彦平贺建波李宝众李春梅李松婷卢根水莫非牟长安聂海洲庞科成尚佳轩王海生王文博肖建玉肖云峰许彦功尹昱周继中优秀奖(50名):白井刚包国海陈古陈秋 陈向东陈泽雄邓文冲董洪涛郝华胡高期黄康新
纪金峰李小刚李在兵刘西欣刘笑尘卢启明麦录穆翠红 聂书春潘孟光宋桂发孙鹏王朝军王党生王凤伟王海轩
王善斌王堂兵王万经王文勇王亚航温陈健吴宏江吴猛 吴中华徐江波杨城杨东亮杨科云杨政远尹彧应萍
岳广军詹贤信张建春张蕾张西同张跃军赵丰军入展(300名):白炳和白翎曹发勇曹秀会曹政鸿柴德国陈才俊陈朝宗陈春明陈春山陈大超陈宏建陈建国陈景锋陈龙陈鹏陈儒轩陈思杰陈卫东陈卫新陈希军陈显明陈湘勇陈小花成栋程启文程祥忠程向阳 程晓海崔成岐
崔建礼 陈汝聪单火亮邓大强邓延展丁军丁来军杜国志杜淼杜思吾范桂觉方燕川冯建华冯卫良 符世明傅绍尉 高少珂高永河公维龚海波谷彦生谷永刚关大朋郭春峰郭鸿俊韩林宏韩瑞何超何世新何志平贺超贺溪阳侯波侯健胡令旭胡民启胡民强胡斯东胡鑫胡志刚花季峰滑彦领黄景春黄世龙黄孝斌黄业彬黄义防黄允斌贾航姜海龙姜通永姜悦新蒋庆宁蒋日豪靳倡利康桂祥郎照玉李春阳李春雨李太亮李大伟李峰李广军李华李佳骏李健李杰李俊龙李龙李鹏飞李世浩李树和李树祥李文李文超李西存李颜文李永华李玉池李志平李忠英梁邦文梁国炎梁升娣梁松梁正文林斯庆刘保健刘二福刘富贵刘红兵刘鸿飞刘惠文刘天成刘铁刘啸刘新强刘煜刘之瑜卢承华卢如杰罗柏发罗芳泽罗燕柳吕鸿飞马德芬马德俊马国峰马黎明马铁松蒙和孟昽米刚缪广力莫汉军莫庆焕牟君诚聂政宁
巽钮伟涛欧阳昌明 彭灿辉彭文斌彭跃华彭卫钱兆林秦朋曲守伟任宝贵任家伟沈光义沈卫东沈文中石怀佐史大作帅学清苏震苏志福随文豪孙建芳孙绍卿孙文平孙应忠孙玉国孙智勇谭立军汤少轩唐兵唐亮唐明唐明全唐山明田力田文彦田毅铭田志勇万齐福万一群汪平王波清王德智王海龙 王海清王红方王建军王亮王平辉王清丰王庆芳王群生王松松王涛王伟阳王位辛王小刚王一良王颖军王振华王志明王卓王子璐魏孔河文贤章吴菊花吴明杰吴伟松伍长巍武爱琴席红波谢部生谢俊成熊新华徐保亮徐帆徐飞虎徐海明徐良松徐明徐青峰徐玮徐新华徐云峰许嘉亮许贻群许拥军薛红伟薛建峰晏辉杨刚亮杨光大杨鸿圣杨建民杨开军杨留柱杨柳杨明远杨小立杨宇力杨泽勇姚俊乾叶枝校叶宗荣于惠泉于天池袁文甲袁新利袁永安翟玉梅张凤鸣张浩张红杰张红军张洪琦张华庭张家室张金平张京瑞张菁菁张峻张林林张升张文崇张新张雪峰张彦峰张业胜张应龙张运才张占军张正民张志新赵清水赵享付赵仰新赵振女郑芳郑庆松郑树明郑尧森郑义刚钟金波仲艳萍周凯歌周锟周立海周亦平周应全朱定荣朱日民左建国入选(50名):包关火陈国茂陈荣生丁秋林杜少芝方银海高芳关瑞淋贺健胡大民黄光明纪鸿林金中华李大毅李大勇李根红李国淼李健红李万金李向阳李玉光林盛桂刘克仁刘玉梅罗鸿伟毛大勇聂成章彭春兰彭光明盛金二王波红王仕美位科晓邢海光徐杰仁徐明徐蓉生薛金山闫成春杨济生张聚元张明伟张晓光张雄章北湘周继臣周目录朱绍民朱树鸿邹家富组织奖(12名):蔡业波(湖南澧县澧州老年书画院)
何楚芳(广州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胡延省(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黄康新(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姜明远 刘鹏飞李琳(齐鲁理工学院书法系) 刘龙龙(河南郑州新港美术学校)麦荣(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吴寿兰(贵州凯里艺术学院)倪洪波(湖北天门洪波书法艺术工作室)张强(浙江绍兴兰亭书法艺术学院)
李松路书法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种新书体,它主要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时期的各种石刻书迹,由于在北朝元魏时期最为盛行,故称其为“北魏体”简称“魏碑”或“北碑”。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李松 魏碑书法 欣赏,希望你们喜欢。 李松魏碑书法欣赏 李松魏碑书法欣赏图片1李松魏碑书法欣赏图片2李松魏碑书法欣赏图片3李松魏碑书法欣赏图片4李松魏碑书法欣赏图片5 李松:书法学习中的两大陷阱 当前我国的书法人口相当多,中国书协会员近万,省级会员几百万,地县级会员几千万。为历朝历代所不可比。专业的书法 教育 机构在几千万 爱好 者目前难以满足需要,绝大多数都是自学。出版界火速加盟,法帖专辑、光盘教材充斥书店,为自 学书法 者提供了有利条件。所有这些绝对是可喜的现象。 但曾听一位业内人士说了一句震人耳根的话:“书法自学,等于自杀!”此言一出,皆争引用。虽然这话有些绝对,但有它一定的道理,尤其是常年从事书法教学的书家,真真地有所感受,“自杀”现象非常普遍而且严重。此陷阱一。 在全国范围内,书法的教育可谓非常兴旺和发达。大专院校设有书法专业的相当之多,学历的设置极为诱人。大专、大本、研究生、博士生等等,每年都有一定批量的学子离开大专院校。书法专业机构和社会办学更是遍地开花,可谓一派红火景象。同时我们也清晰地看到,在当前的书法教学中“他杀”的现象也格外严重。此陷阱二。 鉴此,非常有必要就这两大陷阱的话提议论议论。 我们真的发现,而且是经常地发现,一些热衷于书法的自学的业余爱好者真是执着地、顽强地、义无反顾地在“自杀”! 究其缘由,或许是某些理念的传导和学习的环节出了问题。比较常见的是有几种情况: 一、被楷书所杀 一些人执着地认为“楷书是书法的基本功”。更有甚者,认为“唐楷更是书法的真正的基本功”。于是,顽强地抱住颜柳欧赵之某一家,死守几年十几年“刻苦地”练着“真正的”“基本功”。这种现象非常非常普遍,绝大多数沦为书奴。 令人相当费解的是,他们只认定楷书(只认定唐楷或独认定欧阳询一家等),认为楷书是真正的书法艺术。认为楷书是最难的,最至上的,统领一切的书体。 这样的自学者写的字有鲜明的共性特征。字的可读性强,可赏性差,技法一成不变,风格始终如一。多数是写的了欧写不了褚,更写不好行草。如果能写行草也往往是写成“三一作品”(墨色一个样、笔画一般粗、字体一样大)。也还有更为可怕者,死守一家不说,根本就没能守正。说是学颜楷,可是满纸黑鸦鸦,即没解出颜字之笔,又没捕得颜字之形。 二、被偶像所杀 当代卓有成就的书家有实力的书家活跃于书坛。他们获奖多、名气大、收益高。尤其是他们的书法风格,书体种类和学术见解在书界有很大影响力。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粉丝团”。虽然粉丝各居异地,但自觉不自觉地扑向了他们的偶像。这不是名家的过错,是追踪尾随者的问题。大有“非某某不嫁”的执著和信念。 这种自觉自愿式“自杀”的现象也不少见。原因大概有几种情况:一是对艺术的判断理解认知的能力较低造成的;二是自信心不足导致的;三是困惑迷茫起因的;四是急功近利心理驱使的。 三、对传统书法理解和判断堕入误区所杀 传统法帖皆可为法,这没有错。问题是,具体到个人,具体到学习的某个阶段时并不是这样的简单判断。 有的人的审美定势属于恬静平和一路,那么主攻狂狷野逸就是误区。就好像长得文静瘦小者非要扮演李逵一样,怎么装都装不象,怎么演都无法找到感觉。 还把某些属于另类的品种当作自己的主法源,也是一种误区。有的人专攻《爨宝子》,只写郑板桥、金农,而又不及其余。久之则不能离轨,久之则倔强地走向僵化。这是对传统或经典的一种误判误读。这些虽然是传统,但未必符合自己的取法方向。对传统对经典不能盲目,更不能没有选择。好像生活的现实一样,胃火大的不能热补,如果一个劲地吃燥热食物,结果是满嘴起泡。 再如,有的人当前的字写得很油滑了,需要调整需要祛疾,选帖“取药”是关键。如果临习比较稚拙一类的法帖相对合理得法,而恰恰又选了飘逸甜媚一路训练,往往是痼疾不治,病疴加重。这种“自杀”纯属鉴别能力差,积累少,眼界窄造成的。 也有些是因为特别固执偏执所导致的,就认为自己的判断正确,就是只偏爱某种东西,于是走向偏狭,于是一意孤行,于是越写越难入流。结果是专家不看,百姓不认,投稿参展屡战屡败,再屡战屡败,了无胜机。其结症在于不具备自我调整的能力,这样的“自杀”现象在自学书法者中是屡见不鲜的。书法技巧的训练是有选择的,不是盲目的,不是随便找一个法帖就可以为法的。 四、被技巧训练有严重的盲区所杀 比较科学的技巧训练相对的说应该是全方位的。凡是在训练环节没能解决的问题,在创作时肯定会暴露无疑,这和体育训练大体一样。认为“楷书是基本功”者,再加上只攻唐楷者,其手头的训练会有严重的盲区。主要的关键的盲区是:1、不会连续书写;2、不能快速运笔;3、不敢大小字体反差和粗细刻画笔形;4、写不出墨色层次;5、写不好或写不了绞转之笔;6、不能或不敢聚散开合等变化。 这些盲区,正是书法技巧的重要核心部分,或者说是动态书体必须要强化训练的部分(也应该是静态书体必须要训练的部分)。如此分析,就很明确了。只攻静态字体,往往动态字体的技巧方面的不到充分训练;反之,单攻动态字体,静态字体的技巧是盲区。所谓全方位技巧的训练,应该包括动静两类字体(实践已经证明,行书写不好,楷书也太好不了)。 需要强调的是,训练不同于取法,而取法必须训练。攻草者写金文为训练中锋,但不一定是专攻篆书。攻隶者临王铎为使笔畅,但不一定走王铎的路子。就像 体操 运动员练 跳高 ,只为训练弹跳力一样。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训练点训练,以期达到训练目的。 训练的盲区还包括 其它 方面。我们见到,有的人只能写楹联,参展投稿笔会等等一出手便是 对联 ,叫他写其它样式马上就乱套。也有只会写大字写不了小字,写条幅写不了扇面等等,这也属于另一种训练有盲区的现象。 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许许多多的自学书法者,往往技巧训练存在这样那样的盲区甚至还比较严重。 我们再讨论讨论“他杀”的现象。当代的信息太发达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为我们提供学习机会,也带来困惑。我们所见到的是,不能很好的甄别和处理各个方面的信息,导致问题的出现。 一、被教头所杀 自学书法“自杀”的概率高,从师呢?大概“他杀”概率也不低!现在书法的教学遍地开花,教头到处都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头都具备良好的资质。我们最常见的是,教头写什么,学生写什么,教头怎么写,学生就怎么写。不是“因性以练才”,不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而是私塾式的圈养式教学模式。教出来的学生都是一窝一窝的。也有的是学生主动自愿的直取所从的教头,亦步亦趋,惟妙惟肖。一些教头不是在调整和导航,而是“一意孤教”,甚至是以此自豪自矜。学生被“他杀”,这类教头就是残忍的“杀手”! 二、被展览所杀 当大的展览之后,会有一些反映相当快的作者迅速尾随获奖者,灵活多变地跟风。手快者直取速获,并在下一轮投稿时一试身手。当下一轮的评选出现新的导向时,又会快速反应,紧随时风。数年下来,有些灵气足者,有一定的入选率。于是,正是这样有入选的可能,效仿者不断增加。 这种“他杀”的现象虽然有展览评选的诱因,它完全是作者自己的选择和盲从的结果,也有相当一些作者根本就不晓得学习书法的路数导致的结果。 这样被展览所杀的人,往往是字变来变去,飘忽不定,既没有扎实的功力也没有明确的方向。 三、被地域所杀 某些地区书法活动非常红火,有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作者。民间往来,相互淘染。学习书法不是追古圣古贤,而是旁取左邻右舍。获取的技巧表现的风格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域书风影响严重。值得讨论的是,大家都面目相似的那种所谓地域书风是不是真正意义的地域书风。一群爱好者,应该是和而不同,而不是互相克隆。这种被地域书风所“他杀”现象也比较严重。 四、被出版物所杀 出版业的火热加盟,无疑大大推动了书法的发展。法帖、教材还有作品集充斥书店,当然许多出版物是高质量的。 质量高的主要是古代法帖部分,这部分是最可信的,最没有问题的,而某些教材就很有问题。最可怕的是编教材的人并不是某体某帖驾驭的高手,编出来的东西有着广泛的杀伤力!出版物很具有权威性,很能迷惑人,发行量很大。往往买书的都是一些爱好者或初学者,他们决不会怀疑装潢精良的摆放在漂亮书架上的教科书会有问题。 就笔者所见,比较严重的是魏碑楷书的教材。里面所讲的所示范的东西很有问题。讲解的都是用唐楷的 方法 写魏楷,就好像在用勾股定律来解圆周的算题。殊不知,这样怎么能解得开题呢?细究缘由,编撰者根本就不是写魏楷,或一直在错误地写魏楷者。有些行 草书 的教材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如果真是按照书里所讲的写下去,恐怕会直蹈误区,一定是会被“他杀”! 议论到这里,我们真真的需要反省。一方面,自学书法者一定要警惕“自杀”这个陷阱;另一方面,向他人学也要千万小心“他杀”的陷阱;再一方面,“教头们”更要克己,万万别把别人往沟里领!
姓韩的画家有哪几位
首页目录韩植墨
韩植墨 ,1944年生,山西平定县人,著名油画家,山西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原山西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油画协会会长、山西省美术研究会副会长,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等,同时兼任晋中学院、吕梁学院、忻州学院、长治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韩毅书法,姓韩的画家有哪几位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