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文彬书法,梁同书书法真迹小楷,老铁们想知道有关这个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吗,相信你通过以下的文章内容就会有更深入的了解,那么接下来就跟着我们的小编一起看看吧。
顾文彬书法,梁同书书法真迹小楷
书法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的书法家众多,其中顾文彬和梁同书堪称当代书坛的璀璨明珠,他们的小楷作品尤为出众。
顾文彬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擅长小楷,作品工整规范,笔势洒脱自然。他的小楷作品,线条流畅,端庄典雅,充满了书法的艺术美感。顾文彬书法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传统的意境与现代的艺术思维相结合,形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无论是题字、碑刻还是草书,顾文彬都有着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而梁同书同样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他擅长小楷,作品细腻严谨,笔锋纤细而富有张力。他的小楷作品,字形工整,线条流畅,饱含着深深的书法韵味。梁同书书法的特点是结构严谨,用笔典雅,不拘泥于传统形式,追求突破和创新。他的作品往往给人以静谧、沉稳之感,让人不禁沉醉其中。
顾文彬和梁同书的小楷作品都是书法界的瑰宝,他们的作品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卓越成就和艺术的高度境界。无论是从笔法、用笔还是意境上,他们都有着独具个性的创作风格,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思想的表达。
顾文彬书法和梁同书书法真迹小楷,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文化上,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它们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珍贵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美学追求的结晶。通过欣赏他们的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体味到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顾文彬和梁同书的小楷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他们通过书写,传达了对生活、对自然、对人性的思考和感悟,激发着人们内心的共鸣和思考。他们的作品告诉我们,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想的表达和沟通。
顾文彬和梁同书的小楷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爱好者。他们的作品永远流传在书法史册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他们用笔墨书写了一段美丽的篇章,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卓越成就和独特魅力。
顾文彬书法,梁同书书法,都是中国书法界的瑰宝,他们的小楷作品将永远闪耀着艺术的光辉,为后人指引前行的方向。他们的作品是一座座精神的桥梁,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的血脉。顾文彬和梁同书的小楷作品,如同一把瑰丽的羽扇,扇动着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顾文彬书法,梁同书书法真迹小楷
顾文彬,字尉如,号子山、艮庵。清元和(今苏州)人。道光二十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湖北汉阳知府,宁绍道台。娴于诗词,工于书法。晚年引疾回苏,筑怡园,集宋词自题园联若干,辑成《眉绿楼词联》。
与古为新,杳霭流玉;
犹春于绿,荏苒在衣。
——集宋词题怡园藕香榭
千古频臾,当年事如对奕;
一亭寂寞,公歌我亦能书。
——集宋词题怡园奕书亭
曲砌虚庭,玉影半分秋月;www.zhlzw.com中华励志网
联诗换酒,夜深醉踏长虹。
——集周密词题怡园
竹杖敲棋,倚窗小梅索句;
帘波浸笋,闭门明月关心。www.zhlzw.com
——集史达祖词题怡园春意长闲,闲处直须行乐;
吾生堪笑,笑时犹有些痴。
——集辛弃疾词题怡园
高树晚蝉,三十六陡秋色;
短亭逢雁,几千万缕垂杨。
——集宋词题怡园绿杨亭
露罥蛛丝,花径啼红满袖;
香笼麝水,澄波淡绿无痕。
——集吴文英词题怡园
水影动梨云,是镜中窥莺,帘冰却燕;
霁痕消蕙雪,看随花甃石,拨叶通池。
——集张炎词题怡园
素景护梅残,向梦里消春,酒中延画;
雕笼移烛暗,任灯前欹枕,雨外熏炉。
——集吴文英词题怡园
斜日起凭栏,见竹静梅深,鹊楼胜处;
春雪初起户,算柳娇桃嫩,燕子来时。
——集吴文英词题怡园
云洞插天开,欲往何从,一百八盘狭路;
湘屏展翠迭,临流更好,几千万缕垂杨。
——集宋词题怡园
素壁写归来,画舫行斋,细雨斜风时候;
瑶琴才听彻,钧天广乐,高山流水知音。
——集宋词题怡园
柴门今始开,窈窕谁来,有客骖鸾翳凤;
翠什栽成路,弯环如许,小园曲径疏篱。
——集宋词题怡园
唤个月儿来,清光更多,只放冰壶一色;
从今花影下,娇黄成景,柒教世界郁香。
——集辛弃疾词题怡园桂花亭秋水浸芙蓉,四壁骊珠,波影暖浮玉甃;
晴空摇翠浪,一声龙竹,素鳞远避金钩。
——集周密词题怡园
醉日小红楼,珠络藏香,一片秋香世界;
疏云紫碧岫,藓阶听雨,几层凉雨阑干。
——集史达祖词题怡园
亭榭定风流,旧雨常来,冠盖门前几行李;
毫发皆帝力,太平长策,稻花香里说丰年。
——集宋词题怡园过雨楼
莲叶共分题,贮月怀宽,笑拍阑干呼范蠡;
篑屏掩双扇,避风台浅,旋移芳槛引流莺。
——集宋词题怡园
流水洗花颜,拥莲媛三千,谁道采菱波狭;
紫霄承露草,倚瑶台十二,犹闻凭袖香留。
——集宋词题怡园
占一年好景,数朵奇峰,经卷薰炉,谁与赠洞箫仙侣;
拟招隐羊裘,寻盟鸥社,绿蓑青笠,人道是烟波钓徒。
——集宋词题怡园
但一庭风月,几曲阑干,换却繁华,更底用燕帘莺户;
且料理琴书,夷犹今古,还将乐事,凭寄与象笔蛮笺。
——集张炎词题怡园
佛从海上飞来,息足小普陀,无量无边,誓愿众生超苦海;
僧似山中习静,栖心大自在,即喧即寂,始知城市有深山。www.zhlzw.com 中华励志网
——题宁波七塔禅寺
幽栖此日重建,看峭壁垂云,闲扶短策,明波洗月,净濯兰缨,水边楼观先登,更将秋共远;
俯仰十年前事,乍扫苔寻径,伛偻穿岩,拨叶通池,虚空倒影,眼底烟霞无数,都是昔曾游。
——集宋词题苏州环秀山庄
莫金龙书法
精品奖获奖名单(按姓氏笔画):孙明建(济宁) 孙宝发(烟台) 曲 伟(烟台) 李成军(济南)李青松(济南) 邹方臣(淄博) 陈 锋(济南) 修广利(德州)贾长庆(济南) 袁训彦(潍坊)获奖提名名单(按姓氏笔画):丁昌民(青岛)于新澎(济南)万 力(聊城) 马斗进(青岛) 马德田(枣庄)牛似宝(陕西)王青松(日照)王 伟(济南) 齐泰尧(济南) 刘晓清(潍坊)刘佃坤(济南)纪 松(江苏)邢 魏(枣庄) 汪 军(济宁) 陈培军(烟台)陈 陀(济宁) 宋春青(东营)汤 锋(济宁)张 健(临沂) 张春晓(德州)张 剑(青岛) 张颖昌(济南)杨宝波(德州)郭庆利(滨州) 赵雪松(滨州)赵 玮(淄博) 姜海龙(烟台)高 玥(济南) 胡迪军(浙江) 景 彪(济南)入展名单(160人):济南(28人):王升锋 李勋海 宋元利 王永超 王传龙 魏龙天 孙立军张目达 党 鑫 管树强 吕兆池 刘志勇 刘金锋 范奉存张玉鹤 李 钧 李 峰 王晓东 孙 颖 朱 涛 王奇嵩袁朝霞 罗占凤 徐淑洁 王洪波 李兆亮 于建华 张树新淄博(9人): 朱宝玉 王子钊 肖洪波 翟乃江 赵 锐 杨文会 孙长业王继刚 邹立军济宁(18人):孙 川 李海峰 于光亮 曹连星 李合勋 王庆忠 陈彦丰王兆会 莫金龙 庄乾亮 黄天天 赵方旭 丁同奎 秦克锋王清然 崔 鑫 张俊伟 张红利青岛(15人):王 炜 孙占忠 徐 波 国腾飞 周 红 刘克青 张增华王昕宇 朱 伟 陈 波 张建波 宋金锋 马维富 赵远军缪九永东营(6人):侯军强 郭振坤 何宗全 李文毅 刘国庆 郝守波滨州(6人):郑入已 李凤强 卢 琦 赵荣辉 马洪涛 常春辉泰安(3人):刘 军 刘本良 王 永烟台(10人): 王 彦 滕江波 王鹤君 张国勇 李延庆 王克勋陈希军 耿大军 蔡群邦 张 月枣庄(4人):马俊杰 刘 毅 马 良 武宝民德州(7人):王立新 李方振 王春泉 杜卫东 刘如伟 郭仁鹏 张志明日照(10人):王东传 牟宗刚 马 亮 于亚明 宋明顺 马先强 赵远方刘焕东 魏会昌 孙守合聊城(7人) 杨国雨 周广龙 申晓含 姜俊贤 王付兵 李 莹 郑中华潍坊(9人):柴德国 赵加志 赵福堂 张振涛 马 涛 代宏金 侯宝华李增伟 葛光鹏临沂(4人):陈忠伟 陈成波 伊吉鹏 孙西旭莱芜(6人):亓汉友 曹维玉 崔方圆 宋文学 李长江 陈 国荷泽(2人):邵珠芳 刘庆华河北(1人):刘路军四川(1人): 杨 帆浙江(1人):苏晓敏陕西(3人):张耀虎 陈 亮 沈 可北京(2人):殷 涛 李立山贵州(1人):岑 岚安徽(1人):张 照江西(2人):罗燕柳 曹端阳山西(2人):黄任伟 林凡强广东(1人):胡翔龙辽宁(1人):宋玖安入选名单(162人):济南(28人):孙今朝 刘声刚 赵龙田 郭登全 高 进 孔 顼 郑义刚侯 波 张明涛 王永超 侯宝华 吕树建 杨东军 赵冠群侯国玺 董庆哲 綦连荣 徐宗峰 盛 海 王志军 李之刚 张伟涛淄博(6人): 李海明 李 军 马群英 袁文甲 曹仁杰 蒋全顺济宁(22人):侯 帅 杜庆龙 张 彪 李吉星 彭俊秋 张 坤 刘培露郭 杰 李明国 张 伟 韩化龙 金以顺 田 杨 朱玉洁姚晶孺 宋玉超 徐 蕾 郑爱清 刘传林 丁同新 邱 茗刘建新青岛(10人):张志刚 杨 敏 于生德 姜正滨 于海龙 钱栋廷 张同新王 敢 曹景新 苏万利东营(3人):田茂山 刘 峰 董志良滨州(2人):石 庆 张林波泰安(1人):罗昌永烟台(10人):孙显荣 杨 平 车泽林 王 纳 杨柳青 曲春平 范春海程祥忠 刘光辉 王伟杰威海(1人):田宏耀枣庄(3人):王 唯 张忠华 高 源德州(1 1人):路 来 孙永胜 侯新军 魏建刚 石秀东 祝兰勇孙维健 王玉强 王振刚 陈建民 闫应锋日照(7人):代安乐 刘桂功 赵国志 刘伟强 高保军 李春峰赵 敏聊城(9人):王洪英 周治锐 李训彬 韩坤峰 孙树义 李 辉 陈同龙初付兵 赵思月潍坊(13人):王春光 桑春林 袁训东 陈光捷 高殿霞 张光玉 王吉臣刘保军 王海龙 孙 勇 王凤武 祝朝阳 王俊青临沂(9人):杜培明 李 猛 彭福庆 张军华 孙合玉 王学斌 苑玉芹徐建博 郗建樊莱芜(7人):王庆华 杨乐平 林化玉 亓 芹 康 霞 杨 健 程胜培荷泽(5人):牛洪涛 荣丽平 刘继增 董中华 田知民河北(1人):李松涛河南(1人):李 敏浙江(1人):王中伟北京(4人):滕占敏 王士乾 成万东 胡中一江西(1人):吴德胜广东(1人):陈炎城新疆(1人):齐有坤上海(1人):魏婧姝湖北(1人):赵玉国黑龙江(1人):杨港甘肃(1人):李鉴锋贵州(1人):李金虎
明代丰坊书法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是现存于宁波天一阁的丰坊刻本《兰亭序》,此石刻于天一阁留存至今。河北唐山学者王开儒,通过把冯承素本与宁波天一阁明代书法家丰坊摹刻的神龙两帖逐字比对发现:现存于天一阁的丰坊刻本才是真正的《兰亭序》,质疑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冯承素摹本《兰亭序》为明代赝品。唐代何延之撰《兰亭始末记》《兰亭》者,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琅瑘王羲之逸少所书诗序也。右军蝉联美胄,萧散名贤,雅好山水,尤善草隶,以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宦游山阴,与太原孙统承公、孙绰兴公、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安石、高平郗昙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道林,及其子凝、徽、操之等四十有一人,修袚褉之礼,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构别体。其中之字最多乃有二十许字,变转悉异,遂无同者。其时乃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十百本,无如祓禊所书之者。右军亦自爱重此书,留付子孙传掌,至七代孙智永。即右军第五子徽之之后,安西成王咨议彦祖之孙,庐陵王胄曹昱之子,陈郡谢少卿之外孙也。与兄孝宾俱舍家入道,俗号永禅师。禅师克嗣良裘,精勤此艺。常居永兴寺,阁上临书,所退笔头置之于大竹簏;簏受一石余,而五簏皆满。凡三十年于阁上,临真草《千文》好者八百余本,浙江东诸寺各施一本。今有存者,犹直钱数万。孝宾改名惠欣。兄弟初落发时,住会稽嘉祥寺,寺即右军之旧宅也。后以每年拜墓便近,因移此寺。自右军之坟及右军叔荟已下茔域,并置山阴县西南三十一里兰渚山下。梁武帝以欣、永二人皆能崇释教,故号所居之寺为“永欣”焉。事见《会稽志》。其临书之阁,至今尚在。禅师年近百岁乃终,其遗书并付与弟子辩才。辩才姓袁氏,梁司空昂之玄孙。博学工文,琴奕书画,皆得其妙。每临禅师之书,逼真乱本。辩才常于寝房伏梁上凿为暗槛,以贮《兰亭》,保惜贵重甚于禅师在日。至贞观中,太宗以听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辩才处,乃降敕追师入内道场供养,恩赉优洽。数日后,因言次,乃问及《兰亭》,方便善诱,无所不至。辩才确称:往日侍奉先师,实尝获见,自禅师丧后,荐经丧乱,坠失不知所在。既而不获,遂放归越中。后更推究,不离辩才之处,又敕追辩才入内,重问《兰亭》。如此者三度,竟靳固不出。上谓侍臣曰:“右军之书,朕所偏宝。就中逸少之迹,莫如《兰亭》,求见此书,劳于寤寐。此僧暮年,又无所用。若为得一智略之士,设谋计取之。”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今贯魏州莘县,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召见翼,翼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阳随商人船下至越州;又衣黄衫,极宽长潦倒,得山东书生之体。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因延入房内,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意甚相得。乃曰:“白头如新,倾盖若旧,今后无形迹也。”便留夜宿,设缸面药酒茶果等。江东云缸面,犹河北称瓮头,谓初熟酒也。酣乐之余,分韵赋诗。辩才探得“来”字韵,其诗曰:“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披云同落寞,步月共徘徊。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萧翼探得“招”字韵,诗曰:“邂逅款良霄,殷勤荷胜招。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酒蚁倾还泛,心猿躁自调。谁怜失群翼,长苦叶风飘。”妍媸略同。彼此讽咏,恨相知之晚,通宵尽欢,明日乃去。辩才曰:“檀越明即来此。”翼乃载酒赴之,兴后作诗。如此者数次,诗酒为务,僧俗混然。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世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自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辩才欣然曰:“明日可携来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则是矣,然未佳善;贫僧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沦丧,此盖响拓伪作耳。”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际历叙由来,付授有绪,那得参差。可明日来看。”及翼到,师自于房梁上槛内出之。翼见讫,故驳瑕指颣曰:“果是响拓书也。”纷竞不定。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伏槛,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辩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笃好也如此。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辩才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一物在此。”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赴永安驿,告驿长凌愬曰:“我是御史,奉敕来此,今有墨敕可报汝都督知。”都督齐善行闻之,驰来拜谒。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善行走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又遣散直云:“侍御须见。”及师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作别。”辩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翼便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以玄龄举得其人,赏锦彩千段;擢拜翼为员外郎,加入五品,赐银瓶一、金镂瓶一、玛瑙枕一,并实以珠,内厩良马两匹,兼宝装鞍辔,庄宅各一区。太宗初怒老僧之秘吝,俄以其年耄,不忍加刑;数月后,仍赐物三千段、谷三千石,敕赴州支给。辩才不敢将入已用,回造三层宝塔,塔甚精丽,至今犹存。老僧因悸病,不能强饭,惟歠粥,岁余乃卒。帝命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贞观二十三年,圣躬不豫,幸玉华宫含风殿,临崩谓高宗曰:“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邪。汝意何如?”高宗哽咽流涕,引耳而听受制命。太宗曰:“所欲得《兰亭》可与我将去。”及弓剑不遗,同轨毕至,随仙驾入玄宫矣。今赵模等所拓在者,一本尚直钱数万也。人间本亦稀少,绝代之珍宝,难可再见。吾尝为左千石时,随牒适越,航巨海,登会稽,探禹穴,访奇书,名僧处士,犹倍诸郡。固知虞预之著《会稽典录》,人物不绝,信而有征。其辩才弟子玄素,俗姓杨氏,华阴人也,汉太尉之后。六代祖佺期为桓玄所害,子孙避难,流窜江东。后遂编贯山阴,即吾之外氏近属,今殿中侍御史玚之族。长安三年,素师已年九十三,视听不衰,犹居永欣寺永禅师故房,亲向吾说。聊以退食之暇,略疏始末,庶将来君子,知吾心之所存。付永彭年、明察微、温抱直、起令叔等兄弟,其有好事同志者,亦无隐马。于时岁在甲寅季春之月上巳之日,感前修而撰此记。主上每暇隙,留神艺术,迹逾笔圣,偏重《兰亭》。仆开元十年四月二十七日任均州刺史,蒙恩许拜扫至都,寻访所得委曲。缘病不获诣阙,遣男、昭成皇太后挽郎、吏部常选骑都尉永写本进。其日奉日曜门司宣敕,内出绢三十疋赐永。于是负恩荷泽,手舞足蹈,捧戴周旋,光骇闾里。仆局天闻命,伏枕怀欣,殊私忽临,沉痾顿减,辄题卷末,以示后代。朝议郎行职方员外郎、上柱国何延之记。
苏州顾文彬资料
传统艺术:
苏州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民间艺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八十年代初期,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民间艺术研究会(现为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艺术分会),团结了广大民间艺人,他们经常相聚在一起,探讨弘扬吴地文化,开展技艺交流,不断创新和提高艺术水平,使苏州的民间艺术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苏州的民间艺术,门类多,品种也多。有缂丝、刺绣、玉雕、木雕、牙雕、核雕、瓷刻、竹刻、剪纸、泥塑、草编、灯彩、九连环、民俗挂件等上千个品种,真是琳琅满目,精彩纷呈。这里,既有仿古的传统艺术品,也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工艺品。“九连环”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产生,在清代更为盛行。现在制作的九连环,花样翻新,形式多样,既有塔环、钟环、房环,更有符合国外游客要求的“A、B、C环”和数十个品种做成的套环。藏书镇出产澄泥石,制作的澄泥砚久负盛名,是我国的名砚之一。改革开放以后,那里的石雕艺人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将澄泥石创制成石壶,经过精雕细刻,一把把造型美观、玲珑剔透的石壶呈现在眼前,惹人喜爱。现在澄泥石壶已成为民间艺术中的珍品,受到大众的欢迎和收藏家的青睐。近几年来,苏州的民间艺术,在弘扬优秀吴地文化及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民间艺人走向市场,走出苏州,走向世界,他们不仅在市内、省内展示,也到外省、外市去展览表现。有不少民间艺术家,还走出国门,他们带着刺绣、石壶、剪纸、民俗挂件等艺术品到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去展示,有的还应邀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文化节,在现场表现艺术,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苏州的民间艺术品,具有吴地文化的内涵,其特点是精致、细腻、美观,在民间艺术品中独树一帜。到哪里去展览、演示,就受到哪里群众的欢迎和专家的赞扬。在北京举办的多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市文联、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部分艺人参加展示,在展品前总是人头济济,争相观看;经过专家评选,许多作品都得了奖。如姚建萍的刺绣、蔡云弟的石壶、阮和平的智慧巧环、袁中平的澄泥蟋蟀盆等,均获得国家级的中国文联最高奖“山花奖”――民间艺术金奖、银奖和优秀奖。在苏州的民间艺术史上,增添了光辉的篇章。苏州的民间艺术,充分显示了苏州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显示了吴地文化的风采。传统节目:
苏州弹词
苏州弹词是以说唱相间的方式用苏州方言表演的“小书”类曲艺说书形式,发源并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东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吴语方言区,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由于和苏州评话同属说书行业,曾经拥有共同的行会组织,民间即习惯性地将其与苏州评话合称之为“苏州评弹”。苏州弹词的表演通常以说为主,说中夹唱。唱时多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说时也有采用醒木作为道具击节拢神的情形。演唱采用的音乐曲调为板腔体的说书调,即所谓“书调”。因流传中形成了诸多的音乐流派,故“书调”又被称之为“基本调”。早期演出多为一个男艺人弹拨三弦“单档”说唱,后来出现了两个人搭档的“双档”和三人搭档的“三个档”表演。苏州弹词的艺术传统非常深厚,技艺十分发达。讲究“说噱弹唱”。“说”指叙说;“噱”指“放噱”即逗人发笑;“弹”指使用三弦或琵琶进行伴奏,既可自弹自唱,又可相互伴奏和烘托;“唱”指演唱。其中“说”的手段非常丰富,有叙述,有代言,也有说明与议论。艺人在长期的说唱表演中形成了诸如官白、私白、咕白、表白、衬白、托白等等功能各不相同的说表手法与技巧,既可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内心独白和相互间的对话,又可以说书人的口吻进行叙述、解释和评议。艺人还借鉴昆曲和京剧等的科白手法,运用嗓音变化和形体动作及面部表情等来“说法中现身”,表情达意并塑造人物。在审美追求上,苏州弹词讲求“理、味、趣、细、技”。“理者,贯通也。味者,耐思也。趣者,解颐也。细者,典雅也。技者,工夫也”。苏州弹词的节目以长篇为主,传统的代表性节目有《三笑》、《倭袍传》、《描金凤》、《白蛇传》、《玉蜻蜓》、《珍珠塔》等几十部。早期的著名艺人有清代的王周士、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姚豫章、马如飞、赵湘舟和王石泉等。清末民初出现了大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广播电台的兴起,苏州弹词进入鼎盛期,节目丰富,流派纷呈,以演唱的音乐风格区分,就有“沈(俭安)调”、“薛(筱卿)调”、“魏(钰卿)调”、“夏(荷生)调”、“周(玉泉)调”、“徐(云志)调”、“蒋(月泉)调”等十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弹词艺术经过艺人们自觉的整旧创新,艺术上有了很大的飞跃。新节目不断涌现,长篇有《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李闯王》、《青春之歌》、《苦菜花》、《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红色的种子》、《江南红》、《夺印》、《李双双》等,中篇和常独立演出的“选回”有《老地保》、《厅堂夺子》、《玄都求雨》、《花厅评理》、《怒碰粮船》、《庵堂认母》和《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芦苇青青》、《新琵琶行》、《白衣血冤》、《大脚皇后》等。然20世纪末期以来,苏州弹词听众锐减,书场萎缩,艺人大量流失,生存发展面临危机,亟待抢救和扶持。民间工艺:
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着极为丰富的民间工艺资源,苏绣、制扇、玉雕、缂丝、木刻年画、红木小件、剧装戏具、民族乐器等等,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在全国占有一定的地位,在现今故宫博物院展出的工艺品中,有不少都标明产自苏州。据统计,现存24大类全国民间工艺中,苏州就保存有22类,门类之多、品种之齐全,都是在全国罕见的。苏州人民为此而自豪,这座城市也因此更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特有的文化品位。可以说,加强苏州民间工艺的保护与研究,既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实现文化强市、打造“文化苏州”的重要举措。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振兴民间工艺美术,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服务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努力发掘民间资源,大力发展民间工艺,改善旅游环境,增强文化氛围,推动旅游产业开发与地方经济的同步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文化特色:
一、山水文化
“山水文化”堪称苏州文化之宗。山岭、湖泊、农田、沼泽、河流与四季分明的气候,构成了苏州“山温水软”的自然体系,也形成了苏州人与之相和谐的生活模式和价值观念。苏州不但有市民、农民、还有渔民、船民、山民,而且都曾经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的主流群体。苏州之所以能有范成大这样的“田园诗人”,之所以能出为中国山水画别开生面的“明四家”和影响至今的“清四王”,之所以有骨子里的风雅和浸淫于衣食住行的精致主义,追根溯源,其实无一不折射出这“一方水土”的特定背景和渊源。所以在有关苏州的历代方志史籍及古人浩如烟海的诗文游记中,“山水之胜”从来都是最为主导的。
二、园林文化
“苏州园林甲天下”,其造园的思想及艺术已经成为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苏州园林突出和强调的“模山范水”,与近在咫尺的独特的自然山水其实是息息相关的。苏州园林浓厚的文人气息的体现,也恰恰就在于文人(尤其是画家) 对造园过程的参与和设计。所以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与中国画的原理和技法从来是一脉相承的。苏州园林开创并形成了“真山真水”与“假山假水”之间高度的融通与和谐,丰富了人们认识自然、亲和自然、尊重自然的情趣和意境。陈从周说:“假山如真方妙,其山似假便奇”,既道尽苏州山水和苏州园林之妙,也为苏州园林文化之真谛。
三、建筑文化
苏州的建筑思想与建筑艺术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突出成就:一是建筑规划,所谓“小桥流水人家”其实就是古代建筑的布局规划,也括周庄、同里、木渎等水乡小镇的形成和自成体系,同样是苏州古代建筑规划思想的具体体现;二是建筑设计,以明代北京的天安门、紫禁城和苏州的开元寺藏经楼为代表,也包括以“粉墙黛瓦”、“庭院深深”为主要特点的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造就了蒯祥和“香山匠人”的不朽声誉;三是风格独特和工艺精湛的建筑构件,也括木雕、砖雕、石雕和闻名遐迩的“金砖”等。从而留下了“苏州”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文化体系中重墨浓彩的篇章。
四、工艺文化
苏州的工艺美术门类齐全,品种繁多,并以巧夺天工而蜚声中外。苏绣、缂丝、苏裱、玉雕、扇子、桃花坞木刻年画、灯彩、泥塑、竹草编织、红木雕刻、古玩仿制、剧装戏装、民族乐器等,更以“苏作”的特色和品牌而著称。尤其在明清时朝,苏州成为当时最大的工艺品制作和交易中心,官方和民间的工艺作坊遍及全城。一部中国工艺文化史,断然离不开苏州之源、苏州之盛。
五、民俗文化
民俗既有民族性,也有地域性。苏州的民俗最具特色的是其鲜明而独特的区域特征。尤其在时令、节气、观光、禁忌、祭祀、服饰、曲艺、方言、民谣、器具等方面,更表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情。有“韦苏州”之称的唐代诗人太守韦应物就盛赞苏州地方的“俗繁节又喧”;一部《清嘉录》则是“记苏州一地之习俗礼尚游观胜境”的“风土岁时地志之翘楚”;而昆曲之被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更说明了苏州民俗不同凡响的文化根基和社会价值。
六、美食文化
“美食文化”在目前而言实际已经衍化成了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但无论如何衍化,其核心还应该是“美食”。从这个意义上说,苏州的“美食文化”或许真的是最经典的。“苏邦菜”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特点就是时鲜、清淡,讲究原汁原味;陆文夫先生的《美食家》之所以广受欢迎,就在于读者对苏州人在“吃”的方面的精致与过程所表现出的惊奇和浓厚兴趣;而日常生活中的苏州人讲究时令菜蔬及食品的那份原则和苛刻,在全国恐怕也是绝无仅有。苏州人实际上是天然的“绿色食品主义者”,所以也应该是最科学的“美食文化者”。
www.cce365.com
七、家居文化
www.cce365.com
“家居”似乎是个时尚概念,但在苏州却绝对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古典家具概念中,“苏式家具”至今都是闻名中外的“明式家具”的代名词。京式、广式、晋式及其在此基础上的清代家具,其实都是“苏式家具”的继承和发展。而“家具”则无疑是“家居文化”的极为重要的内容。在苏州传统的家居理念中,目前正大行其道的所谓“绿色家居”和“生态家居”,其实在苏州都曾经是普及并占有主导性的。至于家居所必须涉及的文玩、摆设、盆景、花卉等,更称得上是内容丰富,体系完备,即使在一般也难出其右。名胜古迹:
北寺塔 在苏州市人民路香花桥北。寺传为三国吴赤乌时 (238-251) 始建,塔为梁代建造。现存建筑是南宋绍兴年间 (1131-1162) 遗物。塔高76米,八面九层,砖木结构楼阁式。全塔造型宏伟壮丽,为苏州诸塔之冠,有“江南第一家”之誉。拙政园* 在苏州市娄门内。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也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为大宏寺。明正德年间 (1506-1521) 御史王献臣辞职回乡,买下寺产,改建成宅园,并借用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的语意,取“拙政”二字为园名。1860-1863年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初建时规模很大,除正宅外,园内有31景,包括现在的东花园 (明末的“归田园”)、西花园 (清末的“补园”),以及北墙外大片土地。现园面积60多亩。此园以水为主,水面约占五分之三,建筑群多临水。全园分中、东、西三部分。布局采取分割空间、利用自然、对比借景的手法,因地造景,景随步移,成为具有江南特色的典型园林。太平天国忠王府* 在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四月二十三日 (1860年6月2日),太平军攻克苏州后,就拙政园地基改建而成。当时太平天国以苏州为中心,曾就江苏南部的大部地区建置苏福省,忠王府即苏福省省府。太平天国失败后,曾为江苏巡抚李鸿章的衙署。忠王府的规模,以中路最为宏伟,包括二门、正殿、后轩、后殿等建筑。东路和西路系太平天国以前或以后所建。王府的最后部为花园,亦是在旧拙政园的基础上,由很多著名工匠精心设计建造的。忠王府为国内保存至今具有代表性的一处太平天国王府旧址。狮子林 在苏州市园林路。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元至正二年 (1342年) 僧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建菩提正宗寺,后易名狮林寺,清乾隆十二年 (1747年) 改称画禅寺。狮子林即寺后花园。因园中有怪石像狮子,又因中峰禅师曾结茅天目山狮子岩,并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明、清以来,屡经兴废,后变为贝氏私园,1918-1926年经重修,始成现状。以假山著名,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全园布局,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廊壁嵌有《听雨楼帖》等书条石刻60余方,镌有宋代四大名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书法;文于祥的《梅花诗》尤引人注目。万寿宫 在苏州市民治路。清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巡抚吴存礼主持创建。宫内供奉皇帝生位万岁牌,每当皇帝寿日的万寿节,全城官员聚集在此举行朝贺大典;平时作为恭迎皇帝诏书的处所;如遇皇帝驾崩,则在此设灵致祭。咸丰十年 (1860年) 被毁,同治九年 (1870年) 巡抚丁日昌重建。辛亥革命后通称旧皇宫,因年久失修而日渐颓败。建国初加以整修,一度改作人民文化宫。是苏州较为完整的一组宫殿式建筑群。艺圃 在苏州市文衙弄。明代袁祖康始建,后归文震孟 (文徵明曾孙),改名药圃。明末清初归姜贞毅,改名艺圃,又称敬亭山房。后曾为绸缎业七襄公所所在地。园内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以建筑为主,池南以假山为主。园景开朗自然,颇有山林野趣,较多地保存了明代园林的格局。双塔 在苏州市定慧寺巷内。为郡人文罕兄弟二人所建,一名舍利塔,一名功德舍利塔,两塔结构和大小完全一样。双塔为砖建,外观模仿木结构形式。平面等边八角形,共7层。据考证,双塔兴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 (982年) 而落成于雍熙的间 (984-987)。罗汉院遗址 在苏州市定慧寺巷。始建于唐咸通二年 (861年)。北宋太平兴国七年 (982年) 增建砖塔一对。清咸丰十年 (1860年) 寺毁于战火,仅余双塔和正殿遗址。正殿遗址在双塔北,现存石柱、石础、石罗汉残像、碑刻等数十件遗物。其中北宋石柱、石础最为珍贵,通体浮雕缠枝牡丹童子、缠枝莲花童子等图案,雕工精致。明代石柱、石础也很精美。全晋会馆 在苏州市平江路中张家巷。清末山西旅苏商人集资建立。苏州原有明、清时期创建的会馆和公所100余处,全晋会馆是其中保存至今较为典型的一座。布局严整,临街有东西鼓吹亭。第二进为戏楼,由戏台与东西看楼组成。戏台坐南朝北,三面临空。顶部正中为木构盘旋波纹穹窿藻井,俗称鸡罩顶,巧妙精致。是苏州现存古典戏台中最精巧的一座。与戏台相对处原为雄伟的大殿,惜毁于火。东西两翼尚有厅堂、客房等。况公祠 在苏州市西美巷。是奉祀明代苏州知府况钟的专祠。况钟 (1383-1443),江西靖安人。在苏州13年,执法如山,勤于吏治,廉洁奉公。正统七年冬 (1443年),卒于苏州知府任上。苏州绅民为他立衣冠冢,并建专祠于府学内,以示崇敬。沧浪亭 在苏州市南、三元坊附近。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是江南现存历史最久的古园林之一。传为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别墅。北宋庆历年间 (1041-1048),诗人苏舜钦买下别墅临水筑亭,园主因有感于渔父《沧浪之水》歌命名为“沧浪亭”,并作《沧浪亭记》。历来屡有兴废。南宋初年韩世忠辟为住宅,大加扩建。元代园废,改为僧庵。明代复建沧浪亭,并由归有光作记。清康熙年间 (1662-1722) 大修,布局为现亭主要基础。其特色是未入园林先成景。漫步渡桥,始能入园。全园面积约16亩。可园 在苏州市沧浪亭前苏州医学院近旁。原宋代沧浪亭园址的一部分。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 (1767年),晚清梁章钜重修。后改学古堂,又改为存古学堂,最早的省立图书馆设此。园内一泓池水,萦绕著土阜小筑,花木扶疏,曲径回廊。城隍庙 在苏州市景德路。府城隍庙本在子城 (今体育场、城中公园一带) 西南隅,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三年 (1370年),就雍熙寺废基新建苏州府城隍庙,即今城隍庙之创始。城隆庙原规模甚大,现存较完整的惟有主体建筑工字殿;其前后两殿皆单檐歇山造,中以穿堂贯道,平面呈工字形,故名。这是苏州比较完整和有代表性的明代建筑。其后殿外墙嵌有清嘉庆二年 (1797年)《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碑,刻有当时苏州城内的河道、桥梁、城垣和主要建筑等,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的珍贵资料。环秀山庄* 在苏州市景德路。原为五代广陵王金谷园故址,宋为景德寺,明为宰相申时行宅,清为汪氏“耕荫义庄”的一部分,题名环秀山庄。乾隆年间 (1736-1795) 叠山名家戈裕良在园内堆叠的假山,保存较为完整,在苏州湖石假山中此处当推第一。此园虽面积不大 (1亩余),但假山峥嵘峭拔,兀立其间。一池清水,回绕于山峰之下。全山形态逼真,结构严密。假山虽仅占地半亩,却辟有60余米山径,盘旋起伏。开元寺无梁殿 在苏州市盘门内东大街、瑞光寺塔北。开元寺创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 (238-251)。是苏州历史上著名的佛寺之一,清咸丰十年 (1860年) 寺毁殿存。殿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 (1618年),是一座纯用细砖垒砌的无梁建筑。原名藏经楼,系楼阁式,上下2层,面阔7间,重檐歇山琉璃瓦顶。它和附近的盘门、瑞光塔成鼎足之势,为苏州市内西南角三座著名的古建筑。瑞云峰 在苏州市第十中学校园内。是北宋花石纲遗物,江南园林湖石名峰之一。据记载,朱勉在太湖鼋山采得两块奇石,命名大、小谢姑。大谢姑先运往艮岳,小谢如未及启运,朱勉事败,遂弃置荒野。明时为乌程 (今湖州市) 董氏购得。董氏与苏州阊门下塘徐氏联姻,以此石赠嫁。徐氏置之半边街东园 (今留园) 中,更名瑞云峰。清乾隆四十四年 (1779年) 移到织造府西行宫内,以迄于今。瑞云峰高3丈余,屹立潭心,全石清秀奇特,玲珑剔透,通体多褶皱孔窍,涡洞连接,具有米芾论石中瘦、漏、透等特色,为湖石中一绝。耦园 在苏州市小新桥巷。因住宅东西各有一园,故名。东园原为清初陆锦所筑,名涉园,后为祝氏别墅,清末归沈秉成;沈聘请画家顾沄主持,大事扩建,始成现状。东园以山池为中心,北有重檐楼厅城曲草堂;南有阁跨水而筑,称山水间;东南角有小楼与古城墙隔内城河相望,名听橹楼。假山以黄石叠成。西园较小,以书斋“织帘老屋”为中心,斋前后庭院中构筑廊轩,杂植花木,间置湖石。鹤园 在苏州市韩家巷。清光绪三十三年 (1907年) 洪鹭汀始建,以俞樾所书“携鹤草堂”而得名。后归吴江庞氏,又归严氏。全园以水池为中心,周围布置建筑、山石、花木,面积近2亩。网师园* 在苏州市葑门十全街。原为南宋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号称“渔隐”,后荒废。清乾隆时 (1736-1795) 由宋宗元重建,借“渔隐”原意,自比渔父,故称网师园。此园建筑占地不大 (约7.5亩),但保持著旧时世家一组完整的住宅群。住宅与花园结合贯穿紧密。园林位于住宅西侧。中部以水池为中心,配以花木、山石、建筑,形成主要景区。水池面积,虽仅半亩,但治理得当。此园布局,亭台轩榭与池水相互衬托,园内路径处处贯通。织造署旧址 在苏州市葑门内带城桥东 (今苏州第十中学内)。元时开始在此设织造局,清顺治三年 (1646年) 设总织局,康熙十三年 (1674年) 改为苏州织造衙门。康熙二十三年又于织造署西部创立行宫,供康熙、乾隆帝南巡时驻跸。织造署管理机户和征收机税,并自设机房织造,规模宏敞。盘门 在苏州市城西南隅。始建于春秋吴王阖闾元年 (前514年) 伍子胥筑城时。朝向东南。初名蟠门,门上刻有蟠龙,后因水陆萦回曲折,改称盘门。虽经历代改修和重筑,但位置基本未变。现存城门重建于元至正十一年 (1351年),水陆两门并列。城外大运河绕城而过,吴门桥飞架河上,气势雄伟。盘门是苏州较完整的古城遗址,水陆城门并存在全国也绝无仅有。盘门水闸吴门桥 在苏州市区南,横跨京杭运河上。是出入盘门的主要陆路通道。北宋元丰七年 (1084年) 建,后毁损,南宋绍定年间 (1228-1233) 重建,并改称今名;明正统年间 (1436-1449) 苏州知府况钟再修,后又损坏,同治十一年 (1872年) 江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修。吴门桥是一座联锁式单孔石桥,用花岗石筑成。桥全长66.3米、宽4.8米,桥跨16米,拱券高9.85米,是江苏省最高大的单孔石桥。南北两坡各铺设石踏步50级。北端金刚墙左右两翼砌有宽约0.6米牵道,为牵夫登船穿越桥洞的便民设施。此桥高大壮伟,与邻近的瑞光塔、盘门城楼浑然一体,为苏州城南重要文物古迹。瑞光塔* 在苏州市盘门内。寺原名普济禅院,三国吴赤乌四年 (241年) 孙权为康居国 (在今中亚) 僧人性康建造。赤乌十年建13层宝塔,宋代名天宁万年宝塔,后重修时改为7级,更名瑞光塔。八面,砖木混合结构,仿楼阁式。塔身高约43米,轮廓线条较优美。1978年在塔心内发现五代经卷,北宋真珠舍利宝幢等珍贵文物,证实现存塔身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 (1008-1016) 所建。真珠宝幢木函—通高124厘米,瑞光寺。1978年,苏州瑞光寺塔第三层塔心发现北宋大中祥符六年 (公元1013年) 真珠舍利宝幢,高122.6厘米,分别以木胎和夹□胎雕漆描漆制成,在水晶宝珠顶部饰以鎏金银丝串珠编成了九头龙和银狮,与其同出的还有珍贵的北宋刻经卷。真珠宝幢—通高122.6厘米,瑞光寺。留园* 在苏州市阊门外。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也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年间 (1522-1566),为太仆徐时泰的私园,称东园。清嘉庆三年 (1798年) 在东园旧址上筑寒碧山庄,因园主姓刘,又称刘园。刘与留同音,后叫留园。面积50多亩,分东、西、中、北四部。中部以山水为胜,池居中央,四周环以假山和亭台楼阁,长廊旋曲廊壁上嵌历代书法家石刻300余方,为“留园法帖”。东部以建筑为主,楼阁廊屋富丽堂皇。有著名的“留园三峰”,其中冠云峰是北宋花石纲遗物,高约9米,为江南最大的湖石。北部是小竹林和桃杏等树。“又一村”建葡萄和紫藤架,颇有田园之意。西部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北面桃园,称“小桃坞”。山前小溪,两旁桃柳。此园不仅建筑结构和装饰别致多采,而且以连绵不断的建筑如把景物分开,又使建筑物本身的窗樘沟通两面,将景物联成一体。曲园 在苏州市人民路马医科巷内。为清末俞樾故居。清咸丰八年 (1858年) 俞樾到苏州,为久居于此,于同治十三年 (1874年) 在友人的资助下,购买马医科巷潘世恩故居西边废地,营建住宅。光绪元年 (1875年) 四月迁入新居。俞樾 (1821-1907),清道光三十年 (1850年) 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浙江学政。为清代著名学者。曲园占地约5亩,中间5进,东边建有配房。1954年俞樾曾孙著名学者俞平伯将曲园旧居捐献给国家。玄妙观* 在苏州市观前街。创于西晋咸宁二年 (276年)。旧观范围很大,几经毁建。现存较大的建筑主要有正山门和三清殿。三清殿重建于南宋淳熙六年 (1179年),是当时名画家赵伯驹之弟赵伯骕设计。殿重檐九脊顶,下有高台,前有宽敞的月台,气势宏伟,为国内最大和较古老的道观殿堂建筑之一。殿平面长方形,长约45米余,宽约25米余;面阔9间,进深6间。虽经后代重修,但西南面还存宋代遗作。殿内梁架分明、暗两种。殿中砖制须弥座,高1.75米,分上中下三部,层次多,雕刻较华丽。座上是3尊三清像,泥塑,像外装金,神采俨然,亦系南宋旧物。文庙* 在苏州市人民路三元坊。北宋景佑元年 (1034年) 创建,现存建筑除大成殿外,大部分为清同治三年 (1864年)重建。大成殿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一年 (1141年) ,重建于明宣德八年 (1433年),面阔7间,长30米,进深13间,高20.5米。内部系木构梁架,檐下有斗拱,殿前有宽敞的月台,宏伟壮观。西园 在苏州市阊门外留园路,与留园东西相望。明嘉靖年间 (1522-1566) 西园与留园的前身东园同为太仆徐时泰的宅园。后其子工部郎中徐溶舍园为寺,取名复古归原寺 (归元寺始建于元代,明为徐时泰的西园)。明崇祯八年 (1635年),茂林律师住持该寺,宏扬“律宗”,更名为戒幢律寺。清咸丰十年 (1860年) 寺毁于战火,同治、光绪年间 (1862-1908) 陆续重建。现在西园是戒幢律寺及其西寺园的总称,为一组完整的佛教建筑。戒幢律寺为江南名刹之一,布局严整,殿宇宏伟,佛像庄严。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堂、观音殿、藏经楼等。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七楹南向,端庄雄伟。殿西即罗汉堂,屋宇深广,共48间,呈田字形。以佛教四大名山塑座为中心,泥塑金身罗汉五百尊,分单双号对称排列。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疯僧、济公两尊塑像,形象逼真。香樟木雕千手观音,构思奇巧,技艺高超。罗汉堂后是宽广明净的寺园。全园以放生池为中心,环池亭台馆榭,曲槛回廊,掩映于山石花木间。怡园 在苏州市人民路。本是明朝尚书吴宽旧宅,清光绪初年为顾文彬所得,邀名画家任阜长等参与设计,耗银20万两,费时7年扩建而成。面积仅8亩余,布局精巧。园分东西两部,中隔一道覆廊,廊壁漏窗,图样各异。东部以玉延亭。
梁同书书法真迹小楷
朝代和出现的字体:
1、夏商周:出现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
2、秦朝:在秦建立大一统王朝后,统一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演变而来。
后来由于篆法苛刻,书写不便,隶书开始出现。
3、西汉:在西汉时期,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
4、东汉:东汉时期,碑刻和简牍上的书法最能代表汉代书法,碑刻上的汉隶,字型方正,法度谨严。在东汉时期隶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汉代时期草书诞生,创兴草书,也成为汉代书法的标志,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5、魏晋南北朝:
在三国时期,隶书开始逐渐没落,进而演变出了楷书。
在两晋时期,行书最为盛行,当时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南北朝时期,以碑刻为主,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
6、隋朝:正式完成楷书的形式。
7、唐朝:楷书、行书、草书的发展,在唐朝时期发展进入了一片新天地,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扩展资料楷书:王羲之的《乐毅论》,颜真卿的《颜勤礼碑》以及《多宝塔碑》为其比较著名的作品;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为其代表作。
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王洵的《伯远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苏轼的《黄州寒食记》,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智永的《千字文》,欧阳询的《梦奠帖》等。
隶书:《曹全碑》、《乙瑛碑》、《礼器碑》、《张迁碑》、《封龙山碑》等。
魏碑:《郑文公碑》、《张猛龙碑》、《嵩山灵庙碑》《高贞碑》及《张玄墓志》等。
大篆:《史颂鼎》、《毛公鼎》、《散氏盘》、《睡虎地秦简》等名作。
小篆:《泰山刻石》、《琅玡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草书:赵佶《草书千字文》,林散之《中日友谊诗》,李志敏《草论》,于右任《标准草书》等。
汉简:敦煌汉简、居延汉简、内蒙古汉简、武威汉简、马王堆汉简等书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字书法
关于本次顾文彬书法,梁同书书法真迹小楷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