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您分享孙铁生书法,张铁林书法的一些知识,本文内容可能较长,请你耐心阅读,如果能碰巧解决您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您的支持是对我们的最大鼓励!

孙铁生和张铁林,这两位姓“铁”的艺术家,以其出色的书法作品在艺术界崭露头角。他们分别展示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和个人魅力,成为了当代书法艺术的瑰宝。

孙铁生书法,张铁林书法

孙铁生书法凝练而有力,给人以稳重之感。他的字体端庄而古朴,每一个字的构造都精心雕琢。孙铁生注重传统的笔墨技巧,擅长运用骨法、气势和笔意融合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作品充满生命力。他的每一笔都显示出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使得观者沉浸在作品的氛围中,感受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

相比之下,张铁林的书法作品更加激情四溢。他的字体流畅且富有变化,给人以活力和热情的印象。张铁林善于运用苍劲有力的笔法,糅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创造力和想象力。他的书法作品常常能够引发观者的共鸣,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世界的深处。

尽管孙铁生和张铁林在书法艺术上有着不同的风格,他们都注重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他们深知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艺术。他们都通过对古代碑帖的钻研和临摹,不断强化自己的基本功和修养。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创新,致力于将传统书法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孙铁生和张铁林作为书法家,他们的作品无疑都是当代书法艺术的杰作。他们的书法作品展现了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也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髓。无论是孙铁生还是张铁林,他们的书法作品都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欣赏。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作品将继续传承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成为后代艺术家学习和学习的对象。

孙铁生书法,张铁林书法

中国绘画自有史以来,一直到南宋,名家辈出,杰作如林,无论在山水、人物、花鸟等各方面,都有极大的成就,同时历代名家的作品,也都是创作的,临摹只是画家们学习进修中的一段过程而已。但自从元朝初年,赵孟頫提倡复古以后,中国的绘画艺术就停滞不前了。画家只一心临摹古代名家的作品,想求得与古人相似即感满足而已,却不知这样反而伤害了艺术的生命。幸好元朝四大名家黄公望、吴仲圭、倪云林、王叔明离宋未远,还能有所创作。不过元四大家的画风已偏向笔墨情趣的发展,而不是壮丽河山真实境界的再现。也就是说,他们不过是利用名山胜景为画题,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主观见解。这里就说说四大家中的倪云林。

倪云林,字元镇,名瓒,江苏无锡人,人称无锡高士。生于元成宗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卒于明太祖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享年74岁。其先祖是以工商业起家的,家境十分富裕。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由长兄文光抚养长大。云林性情俊爽,自幼聪明,好读书,最喜欢作诗,立志要做一个名诗人。当时人家笑他迂憨,他不以为忤,反而取了个“迂”字作为别号。

云林个性狷介,好洁成癖,加上家财富有,所以他能建筑许多幽静高雅的房舍作为住所,历史上有名的清阅阁即是。阁里藏书很多,还有钟鼎铜器名琴古董以及历朝的书法名画。云林40岁前后即居住在此,沉浸于书海中,并将所有藏书一一加以校正和考订,其博学即渊源于此。有云林堂、萧闲仙亭、朱阳宾馆、雪鹤洞、海岳翁书画轩等许多幽雅房舍。他曾在斋阁的周围遍植四时花木,并作溪山小景。清阅阁则铺了青色的地毡,雪鹤洞则以白毯铺陈,几案上并覆以碧云笺,布置得十分雅洁。倪云林住在清阅阁中,除知交好友外,普通人是不准进入的。平日与他往还的朋友都是当时的名流硕彦,如:高青邱、杨维祯、张伯雨、黄公望、王叔明等,时常聚会,或作书,或绘画,或调音曲,或观赏古书名画,或举杯,或清谈,悠然自得,不知时序更替。他自赋诗说:

逸笔纵横意到生,烧香弄翰了余生。

窗前竹树依苔石,寒雨萧条待晚晴。

倪云林的爱洁成癖,很像宋代的米元章,同时他对这位前代大书画家的品学非常崇拜,特地建造了一所精舍,刻了米元璋的像,供奉于此,名叫“海岳翁书画轩斋”,还赋了两首诗:“米公遗貌刻坚珉,却在荒芜野水滨,绝叹莓苔迷惨澹,细看风骨更嶙峋。山中仙冢芝应长,海内清诗语最新,地僻无人打碑卖,缅怀英爽一伤神。”关于他爱洁成癖的个性,有许多故事传说:相传他每天早上洗脸时,都要换几次水,每天戴的帽子和穿的衣服,都要拂拭几十次,轩斋外的梧桐树和假山石,也都常常洗涤,恐沾染尘埃。为了要保持庭院里一片碧绿的莓苔,如果花叶谢了,掉在上面,只许用长竿缚针挑取,或用黏藕取之,不使绿苔践坏。据《云林遗事》记载,有一次,云林留客住宿,夜闻客人咳嗽,翌晨就命仆人仔细检查有没有痰涎吐出。仆伪称痰吐在桐叶上了,云林马上叫人把梧桐树洗净,并把着痰的桐叶剪下,丢到老远的地方。云林还时常叫仆人去七宝泉汲水,用前桶的水烹茶,用后桶的水洗脚。人家问他是什么缘故,他说:“后桶的水恐为挑者屁薰,故只宜洗脚。”

云林也是一个性情耿介敦厚,具有侠义心肠的人,一向喜欢帮助穷困的人,亲戚故旧得到他帮助救济的很多。其师王文友,老来无子,他就奉养王氏终身,死时又殓葬尽礼,当时的人对云林此种义举,都十分赞美。相传有一个外国商人,仰慕云林的名望,携了沉香百斤往无锡求见,可是倪云林为人清廉,憎恨人家以利动他,就托辞往惠山探梅避而不见。那人前后来了两次,每次总是徘徊不忍走。云林见那人诚挚可嘉,才暗地吩咐家人开云林堂延入,那人进入云林堂,见堂中东设古玉器,西陈古鼎、书法、名画,布置精美。

倪云林生平轻财好学,家虽富有,却不肯和富贵中人往来,平日只是扫地焚香,远离污垢。至正初年,正是元朝太平盛世的时候,他忽然将大部分的家财,分给亲戚故旧,奉母携妻,以船为家,飘然入五湖而去。当时的人,见他这种奇特的举动,莫不惊诧万分。不多久,果然张士诚在苏北起义,占有江浙大部分的土地,自称吴王。从此战乱连年,富家被劫,有钱人都沦入悲惨境地。而倪云林却扁舟箬笠,往来于湖泖之间。过着云游的生活,于是人家才佩服他有先见之明。倪云林自从弃家遁迹漫游于湖泖间有20年之久,以舟为家,往来于宜兴、常州、吴江、湖州、嘉兴、松江一带,有时寄寓在朋友家里,有时则住在僧舍古庙。有几年曾在太湖边租了一间小屋居住,叫做蜗牛庐。这一时期,他摆脱了尘俗世事的累赘,专心致力于绘画,所以画迹流传较多,艺术的成就也大。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国后,地方秩序渐次恢复,他觉得浪迹江湖,孤单寂寞,终非久计,遂萌还家之想。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中秋,他寄居在姻亲邹惟高家里,邹氏为款待他开筵赏月,云林这时已在病中,饮酒凄然,于是赋诗二首以抒怀。十一月十一日,这位高人逸士,一代大画家终于客死在邹氏家中。

《云林遗事》还记载了一段有趣的故事:元末吴王张士诚的胞弟张士信,附庸风雅,听说倪云林的画很好,派人拿钱和画绢去请云林作画,云林生平最鄙视这一类人,同时他一向也不以绢作画的。见了差役大怒,将画绢撕破,将钱掷还,说道:“我不做王门的画匠!”因此得罪了张士信。云林自知祸在眼前,逃到太湖庐荻丛中去躲避,焚香自遣。碰巧张士信也偕朋友游湖,突然有异香扑鼻,叫人查看,发觉云林就在船上,张士信见了大怒,要杀死他,幸经同游者劝解,才将他下狱。他在狱中,每遇到狱卒送饭,必叫高举过眉,狱卒问他为什么,他说:“恐怕涎沫溅到饭里。”狱卒大怒,把他锁在厕所旁边。后经过许多人说情,才得以释放。

倪云林生前是以诗闻名的,但后代却推崇他的画,画名盖过了诗名,成为元画的代表人物。明朝末年的董其昌说:“元季四大家以黄公望为冠,而王蒙、倪瓒、吴仲圭与之对垒。”他又说:“迂翁(指倪瓒)画在胜国时可称逸品,昔人以逸品置神品之上,……吴仲圭大有神气,黄子久特妙风格,王叔明奄有前规。而三家皆有纵横习气,独云林古淡天真,米痴后一人而已。”董其昌是明末的书画大家,尤其是他以禅论画的美学观点,影响后世很大,从此以后,云林的列入元朝四大家,就成为画坛的定论了。

云林家境原很富裕,收藏有很多历代的书法名画,他又自幼喜爱书画,经常欣赏、浏览,所以他的书法是继承了古代优秀传统的。云林的画,自说“得荆关遗意”,他是吸取前人的长处,而又另辟蹊径的。这一点,从云林晚年的画来看,特别明显易见。顾谨中说倪画:“初以董源为宗,及乎晚年,画益精诣。”张丑也说云林:“画品初原详整,渐趋简淡。”用极其简雅的笔墨,钩绘出枯木竹石平远小景,是云林为表现前人以为很难画的荒寒意境而创造的一种新风格。所以有人称他“一变古法,以天真幽淡为宗”。云林晚年的画能有如此的成就,和他的生活以及所处环境有极重要的关系。

在元代,被压迫的汉族,有许多士人不愿出仕,云林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后半生,避世漫游在太湖四周和松江三泖附近有20年之久。在这个环境里,他每天所见到的自然景色,无非是些茅亭竹树,小桥流水。那里的山虽是不少,但都是小小的丘陵,若隔湖远望,只见冈峦逶迤,平坡一抹的平远山水。云林把这真实的景色,描绘出来,这就形成一种天真幽淡的风格。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说:“宋人易摹,元人难摹;元人犹可学,独元镇不可学也。”倪云林的山水,具优美的意境,表现出一种逸气,使人有“不期而至,清风故人”之感。不从他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其生活经历来考察、探讨他的作品,他那蕴含着深情厚谊的皱纹点子,单凭功力是不易摹拟得来的。他是无锡人,属于被元代贵族列为最低一等的“南人”。他有感于故国河山支离别属,他的愤世嫉俗和民族意识表现在作品里,就出现了萧条澹泊、寂寞荒寒的意境。清朝的恽南田说:“元人幽亭秀水,自在化工之外,有一种灵气。惟其品若天际冥鸿,故出笔便如哀弦急管,声情并集,非大地欢乐场中可得而拟议者也。”这可说对倪画的评论。他画山水极少画人物。明初的元杰题其《溪山图》诗说:“不言世上无人物,眼底无人欲画难。”这两句诗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云林的作品。

云林的画,至今存世仍不少。但总是这样的一种面目:在平坡之上,长着一丛杂树;远处,是一层一层的远山;偶尔或加上一个亭子。竹,或竹石,也是他爱画的题材。

倪云林有一代表作——《玉峰写生》,前景描写板桥被大水冲断,漂浮的小舟隐蔽在芦苇中;中层画山坡杂树和岸旁卧柳;远景是淡淡的层峦远山。这是非常具有现实感的山水创作,令人感到如入生灵涂炭的“无人区”。他在画面左上角题了悲愤的诗句:“开图别有沧桑处,只觉含墨咏不成。”这正是关怀国家兴亡的潜意识的反映。他的画,多数是不设色,不盖图章,又不加人物,人家问他是什么意思,他说:“今世那复有人?”他这种愤世嫉俗和民族意识的观念,洋溢于他的画面。

云林的另一幅具有代表性的创作“圆石荒筠图”(1369年作,原画在日本),笔法老练、秀润、有力,气韵生动。他在画上题记说这是他“因想象乔木秀石翳没于荒筠草蔓之中”回意“写意”的作品。他在这幅画上还题了诗,后四句是:“壮心千里马,归梦五湖波。圆石荒筠翳,风前悦高歌。”——从这样的创作上看,云林的作品,并不尽是所谓一片“荒凉”、“残山剩水”的景象,而是含蓄着一脉新生的“灵气”,悠悠不尽的生机。

读了《云林先生诗集》,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例如:

“阿房遗址碧山垠,菹醢生民又几秦!”(见《阿房宫》诗中)

“出师未久班师急,相国翻为敌人谋。”(见《拟赋岳鄂王墓》诗中)

草莽莽秦汉陵阙,世代兴亡,却便似月影圆缺。……到如今世事难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见《折桂令》词中)

这些诗词,字字血泪,有意气、有情操、有理想、有寄托,反映了元朝统治末期,汉民族的故国之思。

云林不仅是一位绘画大师,而且是卓有成就的诗人和书法家。他的画非常简洁精练而含蓄,富有艺术的独创风格,被公认为“逸品”,诗词清隽秀丽,潇洒颖脱,在元代诗坛上与杨维桢、王冕齐名。书法类似晋唐的“经生体”,古雅秀媚,影响着明清以来的许多书画家。可贵的是他把诗书与绘画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交互阐发,相得益彰,无愧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代宗师。

钱瘦铁作品欣赏

你好,这个应该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关于收藏品的收藏价值已经回答很多次了。值不值得收藏?它自有物质、精神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是承载历史、文化、艺术信息的商品,其价值具有不稳定性,随着时代风尚、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而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以书画为例,齐白石的同一幅画,在70年代值100元,而到可达到30万元。至于古代的书画,经年累月,其涨幅就更大了。在现代社会,从事收藏已成为人们重要的投资手段。相对较低的投入、和相对较高的产出,低风险、高效益的文物收藏已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青睐。在经济日渐繁荣的收藏已不再成为文人雅士的专利,而逐渐成为人们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历史上靠收藏而成为巨富的人,实在是数不胜数。明代中叶,因为江南经济的发达,涌现了一大批书画鉴藏家,如文徵明父子、项元汴家族,王世贞兄弟以及董其昌等等。这些收藏家同时又是著名的书画家,他们的收藏一方面推动着当时书画市场的繁荣,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收藏品不仅是财富、更是品位、修养、以及地位的象征。尤其是近年来众多企业参与收藏,充分展示现代企业的层次和魅力,使其在激烈的商战中永远成为大众关注的对象。收藏在改变人们物质生活的也提升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藏品之于内府,不过是众多国家财产中一部分而已;而对于私人收藏家来说,每一件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每一件藏品的各个细节:色调、神韵都了然于胸,而且熟知关于它的故事和传奇。它的得与失、来与去、聚与散都与你息息相关。说收藏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是有道理的。它要求收藏者具备理性的经济头脑的还要有很好的艺术的修养。收藏者在收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自己培养成理性和感性结合得相当和谐的现代人。至于估价,通过几张图片或者描述这里无法给你准确的评定,即使给出价格也未必准确,而且即便说出来您也未必相信。所以对于真伪和估价建议找行家现场评定。(以上供你参考吧~希望能帮上点忙~~望你采纳~)

张铁林书法

有人表示张铁林的书法属于专业水平,有一定的功力,在国内书法界有一定地位。

张铁林,男,汉族,1957年6月15日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后毕业于英国皇家电影学院,电视电影演员、书法家,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98年拍摄清装宫廷剧《还珠格格》并饰演“皇阿玛”,正式进入演艺圈。2001年开始与张国立、王刚形成“铁三角”,主演系列古装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开始被观众熟知。2006-2017年参演《红军东征》,主演《铁将军阿贵》《白银帝国》。2013年参演抗战剧《刀影》 。2013年担任世贸联合基金总会荣誉主席及形象大使、香港佛教文化产业形象大使。2014年担任纲历史剧《文房四宝》的总导演并领衔主演。2017至2020年参加《声临其境》《王牌对王牌》等节目,再次活跃在荧屏上。

1957年6月15日张铁林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从小在西安长大,1973年上山下乡插队。

1977年招工返回西安做装卸工。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天津广播电视艺术团工作[18]。1987年赴英国留学,十年后加入英国国籍。

书法家铁生

陈铁生先生数十年从事文史研究及书法创作、论著与教学,为弘扬民族文化孜孜不倦,创作了大量传世书法与诗词作品,影响深远。书法作品曾入选全国第二届、第三届书法展览、《中日兰亭笔会第一回作品集》、《浙江书法选》、中国书协主编的《当代墨宝集》、《中国当代墨宝集》等,并入选《民国书法家》一书。一九八四年参加全国职工书法展览,获浙江省一等奖。一九八七年温州文艺创作基金会授予荣誉奖与银鹿奖,同年授浙江省书协四十年优秀创作奖。温州市文联评授“四十年从事文艺工作荣誉奖”。有书论《略谈执笔与运笔》、《关于帖学、碑学和现代书法的我见》、在温州老年大学任教时撰写数万字的《行书讲义》、《书学漫谈》等论述问世,1999年曾出版了《陈铁生书法选集》。其作品为各古刹、名胜风景区、浙江文史馆等收藏,并流传至日本、新加坡、香港、菲律宾、巴西等国家

他学融文、史、哲,道贯儒、道、释,博大精深。青年时,学诗文于平阳陈箴先生,书法亲得江阴王慰祖先生指授笔法。西冷印社出版社的《陈铁生小楷精选集》共收录陈铁生先生各个时期创作的小楷精品47副。小楷书独得赵孟頫《道德经》笔法,直趋王献之《十三行》,兼师欧、褚、虞、薛诸家,更参篆、隶、简、帛之趣,得到书界赞誉,评为“以大楷笔趣作小楷,潇洒脱俗”

陈铁生先生书法初从北碑入,转涉晋唐,旁及宋元诸家,行书深得王献之、李北海、黄山谷神韵,纵横驰骋,境阔韵蓄。平日悬肘作书,心手相应,笔势飘逸,收放自如,丰筋秀骨,神采飞扬,功夫、天然兼而得之。

陈铁生先生不仅是一位书法家,更是一位诗人,2005年出版的《余晖阁诗存》由陈铁生先生生前亲自斟选初校,共收录诗词稿330余首。陈先生诗风正如其书风,南北兼资,刚柔相济。豪放、雄浑,典雅、飘逸,兼而有之。

2006年11月30日,为了缅怀纪念著名诗人、书法家、铁生先生逝世二周年,由温州市政协书画社、温州市书法家协会、温州书画院、温州博物馆等联合举办《陈铁生先生作品集》出版发行座谈会暨陈铁生先生遗作捐赠仪式在温州市博物馆举行。会议由著名书法家温州书画院院长林剑丹主持。温州市政协常务副主席王成云先生、省文史馆助理馆长安雪文先生及温州市书法界、诗词界及有关部门的来宾约200多人参加了这次活动。王成云代表省政协讲话,高度评价了陈铁生先生在书法诗词方面的成就。在会议上陈铁生先生家属将陈铁生先生的6幅书法精品遗作捐赠给温州博物馆。将刚出版的《陈铁生小楷精选集》和其诗集《余辉阁诗存》等分别赠送给温州图书馆,广场路小学、温州中学等。

胡铁生书法

斋号趣谈·胡铁生 胡铁生(1911~1998),原名克熙。山东福山人。书法篆刻家。早年曾在其家乡任教。抗战爆发后,毅然弃教从军,加入八路军。建国后,历任福建省商业厅厅长,华东外贸总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市商业局局长,上海市手工业局局长,上海市政协常委,中华旅游纪念品总公司和上海模具研究所董事长,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西泠印社顾问,上海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上海理工学院和上海大学 *** 教授等。出版有《历代诗人颂西安》《胡铁生篆刻书画集》 等。 主要书斋号有: 石庐。 石庐 胡铁生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父亲均擅长书画、篆刻。在这种环境中,他耳濡目染,自小能挥毫习书,操刀刻字。为觅篆刻材料,他与石头为伴。以后他投笔从戎,在硝烟弥漫的战斗间隙,在转战千里的行军途中,每见好石,不忘把玩品鉴,操刀篆刻。几十年来,乐此不疲,于是取书斋名 “石庐”。他有 “题斗室诗” 自述: “石头堆满地,纸张悬在空。砚池花样多,刀笔呈纵横。” 石庐满室皆石。地上堆石,桌上放石,窗前置石,墙上挂石 (石刻),有粗拙的岩石,也有光可鉴人的大理石……就是他天天练字作画的画案,也是一块一米见方的大青石板。“文革” 中,他蒙受不白之冤,靠边在家,更是终日以石为友,学会了石匠的一整套功夫: 品石、锯石、磨石、刻石、印石等,无不在行。他还在一块奇石上,刻下 “论石” 一文,其中云: “不怕雪压雹击,何惧风吹雨淋。莫说奇形怪状,更喜切磨雕琢。” 在他案头上放着一块镶边的大理石,上面刻着他的座右铭: “艺贵在创,要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只学一家书,学成不过为人做奴婢; 人家都说专一好,我独爱好融和通。” 故他博采众长,广选名家,风格不拘于一体,造型不限于一碑,推陈出新,融会贯通,卓然自成一家。 文坛泰斗郭沫若对他的书画、篆刻评价是: “铁画银钩,古为今用。” 平凡无奇的石头,经 “石庐” 主人的 “切磨雕琢”,便成了一件件艺术珍品。单是篆刻艺术,至今他已向世人推出 《攀登科学高峰印集》《怀念周总理印集》《中国旅游胜地印集》 《开创新局面印集》 等作品。 胡铁生与本书作者 石庐

关于孙铁生书法,张铁林书法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