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您分享弘之书法,书法弘什么养正的一些知识,本文内容可能较长,请你耐心阅读,如果能碰巧解决您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您的支持是对我们的最大鼓励!

弘之书法,书法弘养正心

弘之书法,书法弘什么养正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对于培养人的美感、修养和情操有着独特的作用。弘之书法,书法弘养正心,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弘之书法能够塑造人的品格与修养。书法作品对于书写者来说,不仅需要技巧的运用,更需要内心的平静和集中。在书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专注于每一笔每一划的表达,这样才能够使作品达到功夫到家的境地。正是人们的耐心、坚持和细致,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这些美好的品质也会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使我们更加有耐心与勇气去面对困难和挑战。

弘之书法能够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书法作品的骨气、节奏和美感,能够引起观者的共鸣。通过欣赏书法作品,我们能够体味到其中的韵律之美,感受到书法家蕴含的情感与思想。这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还可以启发我们对于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我们对美的感知能力。

弘之书法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与修养。书法作为一种精神的艺术,它的魅力在于能够表达情感、寄托思想。通过书写,我们能够借助笔墨,将内心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使得我们的思想得以舒展,情感得以宣泄。书法作品中的每一笔、每一字都蕴含着书写者的情感与思想,观者读书法作品时,也会被书法家的思想所感染和启迪。书法能够提高我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培养我们的情操和修养。

“弘之书法,书法弘养正心”。从塑造人的品格与修养,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到陶冶人的情操和修养,书法在各个层面都能够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应该重视书法的学习和欣赏,让书法成为我们提升自我的途径,引领我们走向和谐与美好的生活。

弘之书法,书法弘什么养正

他出生于木匠世家,数十年不间断写画,练习纸可以装几板车,却不见所成弘启本名江克关。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出生在京山县一个木匠世家。睁眼看到的就是父亲弹墨划线,锯木凿眼。刚会走路时,弘启最爱玩的就是父亲的墨斗,他把墨斗当小车,拖着满屋跑。2岁多,就拿着墨斗笔到处乱画。

长到5岁时,家里的墙上、门上到处留下了弘启的“墨迹”。父亲便从一个乡贤那里借来一本碑拓,正式教他写字。弘启按照父亲的教导,对着碑拓描字,不几天,弘启居然把一本碑拓描完了。 看到弘启描出的字,大人们赞不绝口。在弘启幼小的心里开始懂得:字写可以得表扬。

上学后,弘启最爱上的就是写字课。只要弘启写字,周围的同学就会围过来观看。老师也是经常把弘启叫到台上,让他写字给同学们看。

文革开始,弘启成了写大字报、写标语口号的“专业户”。“复课闹革命”期间,弘启正读高中,他在班里办的黑板报形式活泼,字体多样,色彩丰富,总是引来同学的羡慕。

那时不兴考大学,弘启高中毕业后,当上了“回乡知识青年”。务农期间,弘启在草帽上、扁担上用油漆写上楷书:做一个中国的新型农民。同村年轻人见了,纷纷效仿,找弘启写上这句时髦的话。弘启务农的表现没有迎来招工的希望,几个有门路的同龄人,有的招工进城了,有的亦工亦农去了。

弘启哭了几次,选择了跟随父亲学木工。两年后,大队干部中突然多了一个伯乐,把弘启请到学校教书。1977国家恢复高考,弘启一举中榜。过后听说,弘启因为答卷上的字写得漂亮,挣到了不少分数。

参加工作后,弘启还是因为字写得好,没有从事他所学的无线电专业,而是与文字打交道。他重新矫正自己的学书方向,普学百家,遍临诸体,反复研究历史上名家名作的书写特点,并力图在各种字体中自由转换,灵活运用。

改革开放后,新的文化思潮席卷全国,书法界丑书应运而生,弘启几度迷失方向。1984年,他在画画时知道了一个叫做启功的人,这个人写的题画诗,其书法美到极致,深深吸引了弘启的眼球。

1986年夏天,弘启慕名前往北京,敲开了启功先生的家门。启先生正在为几个学生答疑解惑。弘启加入向老师请教:“江”字怎么写好看(弘启本姓)?启先生拿出一张纸,在中间画了一个正方形,又在正方形中画了一个小框,随即写了一个“江”,还详细讲解:“江”字只有这么写才好看。这张启先生写“江”字的示范图片,被编入了他当年主编的《书法概论》一书中。

启先生说,书法要有底蕴。弘启开始学习文科,1988年,弘启取得大学中文系本科文凭。

1992年,规模盛大的《启功书画展》在北京举行,弘启前往北京再次拜见启功大师。启功先生参加开幕式后,与书友共同参观展览,弘启跟随先生,聆听教诲,受益匪浅。不久,弘启又参加了北师大举办的书法培训班。

弘启遍访名家,潜心研学,书法草纸成山,但仍是默默无闻。借船出海,拨云见日,网络售字,奇人做奇事,数万网友隔岸看精彩1998年底,弘启到一个文化部门供职。从过去的业余爱好,变成了一个文化专业人。与各级书家的广泛接触,加上心有灵犀的悟性,弘启的书法有了新的长进。

弘启开始频繁向各地书展投稿,一大批金奖、银奖证书寄来了,组织旅游的、要出书画集的通知也接踵而至。原来那都是要钱的。弘启认为,只有各级书法协会主办的评比是权威的,其他都是“水货”。

2000年,弘启加入了省书法家协会,频频写书法参加比赛。但弘启的书法,有明显的“启味”,每次都入不了评委的法眼。为照顾面子,给一个二、三等奖就是最大的人情了。

弘字书法

弘一法师一、“弘一体”的艺术特色书法艺术的本体是文字所呈现出来的形式(包括线条、结构、章法等),文字本身表达的内容无关紧要。观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完全可以说达到了书法与所书文字两者之精、气、神的完美统一与融合,朴质无华而感人至深。其境界可谓“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的最后偈言或与之最契:“华枝春满,天心月圆”。马一浮认为弘一法师书法“晚岁离尘,刊落锋颖,乃一味恬静,在书家当为逸品”;叶圣陶在《弘一法师的书法》中概括为“蕴藉有味”;弘一法师自谓“朽人之字所表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歌德评价希腊艺术时所言,“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或可借用为“真诚的恬淡,静穆的伟大”,庶几可传“弘一体”之基本精神。其基本特征,概而言之,即:笔画无锋,字体修长,通篇疏朗,“全面调和”。弘一法师书法大致有以下几种:写经、信札、结缘(包括佛语、格言、警语等)、著述以及纯粹创作。“弘一体”主要运用于写经与结缘及创作的书法作品中。二、“弘一体”的发展阶段“弘一体”是随时间不断变化演进的,而且从探索、初具形态到成型,再至精进而臻化境,从未静止。“弘一体”在同一时期面貌也不尽相同,丰瘦、润枯并存互见,多方行进未有止息。此谓“勇猛精进”也。笔者以为其基本脉络是:由扁入方而达于修长,由丰入瘦而达于韧健,由秀入静而达于无态,由放入敛而达于自由;润与枯为其两条主线,在1941-1942年间达到各自高峰并互相融合汇集。总的说来,其发展阶段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形成期(1923-1932年)这个阶段是弘一法师对书法艺术试验探索的阶段,所以书法面貌比较复杂。代表作是1924年的《佛说大乘戒经》。弘一法师出家后没有停止过书法活动。1918-1923年,弘一法师是沿着原来北碑的路子求发展,但融入了佛教文化;虽仍是碑体,但笔下减少了锐利、凌厉之气。1923年,弘一法师得到印光法师的劝导:“写经,宜如进士写策,一笔不容苟简,其体必须依正式体”。于是,他决心根据写经的要求改弦易帜,转变书风。他找到了晋唐小楷,书风开始转变,这可以说是“弘一体”的起点。当年即有所成,在9月1日(阴历)致堵申甫的书信中,弘一法师说,“拙书尔来意在晋唐,无复六朝习气,一浮甚赞许。”主要特征为结字由扁入方,神清气和,温润如玉。至1929年,弘一法师书灵峰大师偈句,“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结字修长,丰瘦得宜,章法疏朗,为“弘一体”基本形成之标记。但每每笔画首尾,仍有锋颖。此种风貌在本阶段并不多见,可视为探索之作。1931年受菩萨戒前书录羯磨文,始见寒瘦。但笔画欲收还放,字体或方或长,章法自然有致,几种形态并存于一纸,总体看尚不成熟。此种风貌在本阶段仅见此一件,似为试笔。第二阶段:为确立期(1932-1939年)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是1932年所书的《佛说阿弥陀经》。这是弘一法师为其亡父120周年冥诞向所书,笔画蕴藉,字体修长,16屏5尺条幅各自空疏简净,一丝不苟。刘质平评其为“先师最重要墨宝”;1936年在上海展出时,被《佛学半月刊》誉为“墨林瑰宝”。在此阶段,“弘一体”的最主要应用形式——写经迈向成熟。1936年为悼念亡友金咨甫所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可谓字字精严净妙,一派天机佛心。寒瘦书法以1939年为《护生画集》题词为代表。《护生画集》意在引导俗众,提倡人道主义,故画风简约,文辞直白,书法要求首先明晰易认,其次平和简淡,洁净温仁,使读者观图文、诵文辞时,能从中得到感染熏陶。这种寒瘦的书风借《护生画集》的流布,成为“弘一体”的主流认识。两者兼具的代表作是1938-1939年书写的对联、中堂、横披、条幅等。例如1939年所书“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第三阶段:为成熟期(1939-1942年)写经、信札、创作等诸体例的“弘一体”都成熟,并且逐渐融合到一起,在1942年达到了高峰。代表作是1942年元旦试笔所书益法师警句,笔画韧健,润枯合宜;结体修长,收放自如;章法平实,散淡无态。所示境界,诚如弘一法师致马冬涵书信中自述,“朽人之字所表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乃是“疏朗、恬静”类书法中难以逾越的峰顶。1942年年初所书韩《曲江秋日》诗轴为寒瘦书风之代表,人,书俱老,已臻化境。体现最高成就的是弘一法师临逝前三天所书“悲欣交集”。字体雄迈,飞白苍茫,异于“弘一体”的恬淡静穆,极具张力;就章法看,上面两字松且有向左下压之势、下面两字紧且有向左上升腾之意,互相对比,打破了“弘一体”中一贯的平衡,喷薄而出的是真性情、强生命,直入无我之境,为书法史上抒情书法之最强音。三、“弘一体”的成因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家的精神视野,以及本人个性的成长和发展,是与他的艺术密切相关的”。“理解书法,对书法家的理解”。就“弘一体”的个案而言,正是因为作为书法家的弘一法师由儒入僧的特殊经历,所以才有“弘一体”的产生。总的说来,诚如叶圣陶所言:“艺术的事情,大都始于模仿而终于独创,不模仿打不起根基……用真诚的态度去模仿的,自然而然会回遇到蜕变的一天。从模仿中蜕变出来,艺术就得到了新的生命。不傍门户,不落窠臼,就是所谓独创了。”笔者认为,“弘一体”之根本就在于这个“真诚”二字。1.历年累积的必然结果这个积累包括技能和学识修养两个方面。弘一法师早年在书法方面下过苦工夫,又有扎实的旧学功底,诗词文章、绘画,书法,金石无所不精;及至后来考入南洋公学吸收新学,再赴日留学,遍学音乐、西洋绘画、戏剧等诸多艺术,眼界、思维大开,学养日深,眼力日强。这是由弘一法师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所处的环境决定的。从时代而言,当时朝代更替,战争连绵,正是变革的时代;旧学犹存,西学渐进,各种思想、文化不断碰撞;从环境看,弘一法师当时是富家子弟,而晚清京津一带的富家子弟流行琴棋书画的风尚。弘一法师得以丰富、全面的累积。从技能看,弘一法师早年师从名家唐静岩,篆、隶、真、草无所不学,尤其是北魏碑体,用功尤深。夏尊在《李息翁临古书法后记》中说:“居常鸡鸣而起,执笔临池,碑版过眼,便能神似。所窥涉者甚广,尤致力于天发神谶、张猛龙碑及魏齐诸造像”。可见弘一法师临摹是极其认真,并能神形兼备,以至可以乱真的。从学养看,弘一法师的文化知识结构主要由三方面构成:一是旧学,也就是传统文化;二是新学,又称民主文化;三是西学,即西洋文化。这些种文化汇集一身,互相碰撞、渗透、融合,形成其兼容并包、广博深远的文化结构,同时也造就了其文化结构的复杂性。我们可以肯定,弘一法师的文化结构中更多的是注重人文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关怀,所谓“自度”;皈依佛教后,弘一法师一心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此所谓“度人”。深厚全面的学养提高了悟性与觉性,反过来又促进书法技能的突飞猛进,二者互佐互进,使弘一法师手眼俱高。在1938年致马冬涵书信中说:“朽人写字时,皆依西洋画图案之原则,竭力配置调和全纸之形状”,借鉴西洋画的章法,可谓学养与技能互进之一例。2.生命体验的必然结果升腾与堕落,仅在一念之间。弘一法师的经历决定了其从小与众不同的生命体验。儿时亲见父亲亡故,其后因家庭中敬富贱贫而愤世嫉俗,所见最早之诗句是1894年的断句:“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以15岁的年龄,得出此种人生感悟,大异于常人。与此他还时常临摹刘石庵所临文徵明《心经》小楷。临摹也是一种体验,佛根已在此时的李叔同心中种下。随后,李叔同开始了丰富多彩以至于是“绚烂之极”的艺术生活。他以翩翩浊世佳公子、在日留学生、艺术教育家等身份,体验了风情潇洒的书生意气,漂泊无定的游子情怀,离乱悲慨的弱国苦楚,以及始而自由欢畅进而日渐“空寂”的艺术体验。弘一法师在1918年给刘质平的信中谈到:“不佞近耽空寂,厌弃世事”。生命体验需要上升、突破。于是,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由“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自此,他研究佛法,创作书法,生命体验由艺术体验升腾为内敛、虔诚的佛教体验。弘一法师最为服膺的当时善知识印光法师在与弘一法师通信中曾劝导说:“入道多门,惟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弘一法师在25年中也是这样做的。在1942年书写“悲欣交集”绝笔那天的上午,还以书“吾人日夜行住坐卧,皆须至诚恭敬”勉励黄福海。在僧四分之一个世纪,弘一法师谦恭修行的蕴藉,是形成内敛、静穆、恬静写经书风的关键所在。所谓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弘一法师以佛法接引书法,或者说是用寂寞战胜寂寞的持续努力,而在笔下传达的则是“以凡夫心识转为如来智慧”的宗教体验。“弘一体”笔画高度浓缩,多用连笔、简笔,横收缩至最小甚至为一点,而竖拉长至最长甚至到夸张,结字左右密而上下疏;每根线条之间、每个字各部之间决不粘连,每个字中间疏处可排兵列阵、密处风不能透过,从而创造出“暖而静止”同时“最缜密的抗张力”。弘一法师自出家后绝少涉及文艺诗词,但是与晚唐诗人韩我神交,是因敬其忠烈,并且晚唐与当时时代状况极为秒年个斤相近,也是战争乱世,弘一法师血脉中流的还是一腔热血。他多次表明殉教之志,如1937年写“殉教”横幅,并自题室曰“殉教堂”;1941年书偈“亭亭菊一枝,高标矗劲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同时写“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格言卷。此卷题记中说,“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从中也可以看到他出家的一方面理由,即为“觉真理”,为此“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观其懿行,研究律宗,弘扬律宗,教化众生,费尽心血,书写佛语结缘无数,骨子里还是一个传统的儒士,为实现“济天下”的理想不停努力。由此可见,弘一法师骨子里还是入世的,如朱光潜所言,他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弘一体”虽平淡、恬静,但骨力劲健,不见软靡,如百炼之钢,庶几缘于此。马一浮谓“观大师书,精严净妙,乃似宣律师文字……内熏之力自然流露”,是“弘一体”观照生命体验的最好注解。弘一法师生命体验的最后,也是最高外在形式表现,就是其绝笔“悲欣交集”了。这是依靠了觉性定力,借助死亡的力量,突破了“弘一体”的平衡图式,达到了一个常人无法启及的不可思议境界。3.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圣经说:失去生命者,获得生命。凤凰涅,浴火而重生。所谓生命,无论是人的生命还是艺术生命,是一种不断变迁、交互兴盛和陨落,当生命力达到巅峰时,也象征着要开始走下坡路了,犹如潮水的消长,潮水退尽,接着开始涨潮。以此印证弘一法师的书法艺术发展过程,可谓丝丝入扣。先看其入于佛教的艺术必然性。黑格尔说,“最接近艺术而比艺术高一级的领域就是宗教”,“宗教就是在这(真实的心灵作为艺术对象)上面加上虔诚态度”。先者唯有艺术的世界才能使弘一法师这样的天才得到心灵的慰籍,而后,在艺术达到巅峰时,借助宗教的力量,实现艺术的升华。丰子恺说过,艺术的最高点和宗教接近。他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物质的生活,即衣食;第二层是精神生活,即文艺;第三曾是灵魂生活,即宗教。舍筏登岸,才能登高望远。此所谓彻底。1918年,世界上那个叫做“李叔同”的人的生命结束了,连同一起结束的还有他的艺术生涯,但是一个叫做“弘一”的僧人新生了,连同一起孕生的还有弘一法师的“佛书”——“弘一体”。在艺术追求中,内外原因共同作用下,“弘一体”是艺术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弘一法师1918年出家,原已诸艺俱废,经范古农居士建议,乃以保留书法,以书写佛语结缘利生。1929年弘一法师在《李息翁临古书法序》中自述:“夫耽乐书术,增长放逸,佛所深诫。然研习之者能尽其美,以是书写佛典,流传于世,令诸众生欢喜受持,自利利他,同趣佛道,非无益也。”黑格尔说:“只有改善人类才是艺术的用处,才是艺术的最高的目的”。1935年,弘一法师曾对叶青眼说“余书即是法”,可见弘一法师对书法艺术的自觉与自信。书法艺术是弘一法师孜孜以致力“自度”之筏,也是他用以教化众生、改善国民心智“度人”之舟。弘一法师的基本文艺思想是: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先器识后文艺。简而言之,就是说,先做人再做艺术家。弘一法师的艺术主张曰真,曰诚,曰悟。南社旧友陆丹林说弘一法师“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他的又是至诚至性,认真彻底之人。弘一法师的书法艺术必定走向“弘一体”。一曰真。黑格尔认为,“(艺术)在于心灵感到一种需要,要把它自己的内心生活看作体现真实的真正形式,只有在这种形式里才能找到满足”,“……艺术作品以感性方式使真实——即心灵成为对象”。弘一法师在为漳州印友题偈云:金石无古今,艺事随时新。如如实相印,法法显其真;《题郑翘松卧云楼诗歌存》:一言一字,莫非实相。周遍法界,光明无量;又《题王梦惺居士莱园文稿》:内蕴实相,卓然名家。惟真,仍正,乃工,此,“弘一体”之基本。马一浮在《护生画集序》中说“华严家言,心如工,画师能出一切象”,即是说心如工,则如明镜台而能现万物之真相。“弘一体”因真而工,删繁就简,由万有而归于其宗,故得万象。二曰诚。其高足刘质平描摹法师书写之状:“聚精会神,落笔迟迟,一点一划,均以全力赴之”,虔诚之态也。弘一法师自云:“从来艺术家有名的作品,每于兴趣横溢时,在无意中作成”,此创作之抒情畅意也。又,“无论写字刻印,皆足以表示作者之性格”(此乃自然流露,非是故意表示)。惟诚,才能澄怀,澄怀才能味道,味道才能得道。“弘一体”因为虔诚的缘故,每个字都被贯注上了弘一法师的精神,如叶圣陶所言,好比一堂谦恭温良的君子人,温润、和静、圆净、澄明。三曰悟。即以佛法接引书法。弘一法师在1933年《竹园居士幼年书法题偈》云:“文字之相,本不可得。以分别心,云何测度。若风画空,无有能所。如是了知,乃为智者。”下题“竹园居士,善解般若,余谓书法亦然。”1937年,在厦门南普陀佛教养正院时做“写字的方法”的讲演中说,“以写字来说,也是要非思量分别,才可以写的好的”,“我觉得最上乘的字或最上乘的艺术,在于从学佛法中的来得来。要从佛法中研究出来,才能达到最上乘的地步。”又说,“若学佛法有一分的深入,那么字也会有一分的进步,能十分的去学佛法,写字也可以十分的进步”;“我想了又想,觉得要写好字,还是要多多地练习,多多地看碑,多看帖才对,那自然可以学得好了”。显然,佛法般若、非思量分别也好,就事论事的练习、看碑、看帖也好,关键在于一个“悟”字。以真为本,以诚为径,以悟为法,或可达于“自由”境。弘一法师1938年致许晦庐书信中说:“随意信手挥写,不复有相可得,宁计其工拙耶”,在致马冬涵书中又说“……字画、笔法、笔力……一致屏除,决不用心揣摩”,展示的是不用心揣摩、不计工拙的“自由”境界。“生命是向否定以及否定的痛苦前进的,只有通过消除对立和矛盾,生命才变成对它本身是肯定的”,而“有了自由,一切欠缺和不幸就消除了”,内部宇宙也因之无限广大。从“弘一体”的发展过程看,就是通过不断否定进而不断改进的。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寂灭,“自度度人”而登于彼岸。他所创造的“弘一体”及其所显露的巍峨出尘之境,所蕴涵的自然圆融之意,所生发的伟大人格光辉,将如天心之月恒空朗照,成为众生到达彼岸永恒之“筏”。

弘字怎么写才好看

弘(hóng),“弘”的繁体字是“弘”

大(现多用“宏”):~愿,~图,~业,~谋,恢~(a.宽阔、广大,如“气度~~”;b.发扬,如“~~士气”。亦作“恢宏”)。

扩充,光大:~扬。

姓。

弘的毛笔字

什么文字,那是个京字 奥运会会徽 奥运会会徽是奥运会最有权威性的形象标志。根据《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各主办国设计的会徽,未经奥运会组委会同意,不得用于广告和商业服务。这一规定保证了奥运会会徽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自1896年雅典奥运会以来,历届奥运会均有会徽设计。1988年汉城奥运会会徽,由蓝、红、黄3种颜色,代表天、地、人"三元一体"的哲学含义。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会徽,上半部由一点和两个弯曲的线条组成,颜色是蓝、黄、红三色。蓝为蔚蓝的地中海,黄是常年普照西班牙大地的太阳,而红则是血气方刚的生命。图案代表巴塞罗那悠久的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命活力。一点两线既象征大地、天空,又构成一个人的运动状态,似跑似跳, 象征巴塞罗那人积极参加奥林匹克运动的意识。同时,这个图案还可理解为巴塞罗那人正张开双臂迎接来自各大洲的客人。 冬季奥运会同样设计自己的会徽。这些会徽多以奥林匹克林旗或举办国奥委会会旗为背景,并配以冬季景色或冬季项目图案,极具特色。如1968年在法国格勒诺布尔举行的第10届冬季奥运会的会徽,背景是冬季奥运会会旗,中央是一朵洁白的雪花,雪花周围是3朵玫瑰, 象征着这里的工业、文化教育、旅游和冬季运动。 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不久前刚刚推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具有如下特点: 1.会徽设计将中国特色、北京特点和奥林匹克运动元素巧妙结合。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印章作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该作品传达和代表了四层信息和涵义: (1)中国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肖形印)作为标志主体图案的表现形式,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在中国出现,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并且至今仍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社会诚信表现形式,寓意北京将实现“举办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的庄严承诺。 (2) 红色。选用中国传统喜庆颜色—红色作为主体图案基准颜色。红色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的代表性颜色,还是我国国旗的颜色,代表着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志的主体颜色为红色,具有代表国家、代表喜庆、代表传统文化的特点。 (3)中国北京,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作品代表着北京正以改革开放的姿态欢迎世界各地运动员和人民欢聚北京,生动的表达出北京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与真诚,传递出奥林匹克的理念和精神。作品内涵丰富,表明中国北京张开双臂欢迎世界各地人民的姿态。 (4)冲刺极限,创造辉煌,弘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一直强调以运动员为核心,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正体现了这一原则。印章中的运动人形刚柔并济,形象友善,在蕴含中国文化的充满了动感。 2.会徽的字体设计采用了中国毛笔字汉简的风格,设计独特。 会徽作品“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字体采用了汉简(汉代竹简文字)的风格,将汉简中的笔划和韵味有机的融入到“BEIJING 2008”字体之中,自然、简洁、流畅,与会徽图形和奥运五环浑然一体,字体不仅符合市场开发目的,同时与标志主体图案风格相协调,避免了未来在整体标志注册与标准字体注册中因使用现成字体而可能出现的仿冒侵权法律纠纷。 3.会徽总体结构与独立结构比例协调。 经过专家反复推敲、修改,“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作为主体的中国印、“汉简体”“Beijing 2008”和奥运五环三部分之间在布局以及比例关系方面特别是中国印部分,已近完美。与此每一部分独立使用时依然比例合理,不失协调。 奥运会会徽是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徽记,亦称奥运会会标。历届现代奥运会(包括冬季奥运会)的组委会都要为所举办的奥运会设计会徽。会徽的图样不仅要体现奥林匹克精神,而且还要反映出东道国和奥运会主办城市的特征。 早期会徽的艺术表现与奥林匹克宣传画一脉相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会徽渐渐走出了宣传画的模式,设计趋于简洁抽象,蕴意深刻。可以说,会徽是一个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艺术性标志。 奥运会会徽是该届奥运会最有权威性的形象标志。《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各届奥运会的会标,未经奥运会组委会同意,不得用于广告和为商业服务,从而保证了奥运会会徽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下面介绍几个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会徽。 不是会徽的会徽——第1届雅典奥运会会徽 第1届雅典奥运会原本既没有会徽也没有招贴画,现在的这幅画是雅典奥委会向国际奥委会提交的报告的封面,后来被用来当做本届奥运会会徽。画面主要由雄浑的雅典卫城、手执橄榄枝的雅典娜女神、深嵌的马蹄印几部分组成,其古铜色的浮雕散发着浓厚的古希腊气息。左上方公元前776—1896的字样表示现代奥运会与古代奥运会一脉相承的关系。 走自己的路——第8届巴黎奥运会会徽 巴黎举办过两次奥运会,虽然第2届奥运会只是世界博览会的配角,但1924年巴黎人却举办了当时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1924年巴黎奥运会会徽的主体是巴黎城的盾形城徽,中间配以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古帆船,同时附有“第8届奥林匹亚德巴黎1924”和“法国奥委会”的字样。这是第一个走出招贴画形式的会徽。从此之后,奥运会的会徽与招贴画分道扬镳。 第一个使用奥运标志的会徽——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会徽 1932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会徽的主体是东道主美国的国旗,奥运五环标志居于会徽正中,代表胜利的月桂枝贯穿其间。“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体现在奥运会会徽中,充分展示了美国人所追求的美国精神。这是第一个使用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的会徽。 历史与现代的交融——第17届罗马奥运会会徽 罗马曾在1908年获得过奥运会的主办权,却因为经济原因没能举办。时隔半个世纪,1960年,意大利终于盼来了第17届罗马奥运会。罗马奥运会会徽采用了罗马城徽的标志,那是一只母狼在哺乳两个婴儿的奇特图案。传说母狼哺乳的两个婴儿中的一个就是罗马城第一任国王罗慕路。会徽居中位置用罗马数字标出“1960”。整个罗马城徽中浓缩了古罗马的历史文化。罗马是世界上最具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之一,奥运会的举办又给它注入了现代化的理念和与世界融合的勇气。 富有哲学意义的构思——第24届汉城奥运会会徽 这届奥运会会徽由蓝、红、黄三色呈旋涡状的条纹和象征奥林匹克的五色环组成。3种颜色代表天、地、人“三元一体”的哲学含义,动态的条纹意指生生不已的体育运动,旋转向上表示和谐进步。内向心的动态,比喻五大洲的选手走到一起;外离心的动态,寓意为通过奥林匹克的崇高精神,走向相互了解和世界进步。整个图案不仅体现了丰富的哲学内涵,而且富有朝鲜民族特色。 跨入新世纪的运动员——第27届悉尼奥运会会徽 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会徽取名为“新世纪的运动员”。由上而下的画面可以看出:悉尼歌剧院的外形曲线被用来表示火炬,而太阳、岩石和土著人的传统狩猎工具“飞去来器”的图形组成一个举着奥运会火炬奔跑的运动员形象。整个会徽的色彩语言极具象征意义:蓝色代表海港,黄色代表太阳和沙滩,红色代表内陆土地,突出了澳大利亚本土文化的独特性。 奥运精神与中国文化的完美结合——第29届北京奥运会会徽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将中国具有5000年历史的书法和印章等艺术形式与体育运动特征结合起来,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这一设计凝结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神韵,标示了举办地名称,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美好憧憬和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与真诚。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每一个构成要素,彰显着先进的审美理念和昂扬的时代激情。她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个完美的奥林匹克艺术设计作品,也将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载入奥林匹克运动史册。

书法弘什么养正

“弘道养正”是指君子要弘扬大道,养天地浩然正气。这个词语通常被用来赞美那些道德高尚、品行正直的人,或是倡导一种积极向上、正直诚实的道德风尚。

适合使用“弘道养正”的人应该是在道德操守、个人品行等方面表现优秀的人,或者说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秉持正直诚实的态度,注重自身修养和品德提升的人。

“弘道养正”也可以被用于描述或赞美某个组织或团体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和正直风气。

END,关于“弘之书法,书法弘什么养正”的具体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