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在茫茫网海进入到我们的网站,今天有幸能与您分享关于许敬儒书法,张敬德书法家的有关知识,本文内容较多,还望您能耐心阅读,我们的知识点均来自于互联网的收集整理,不一定完全准确,希望您谨慎辨别信息的真实性,我们就开始介绍许敬儒书法,张敬德书法家的相关知识点。

许敬儒书法,张敬德书法家

许敬儒书法,张敬德书法家

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瑰宝。在众多书法家中,许敬儒和张敬德无疑是当代书法界的瑰宝。

许敬儒,江苏人,自幼酷爱书法,师从著名书法家苏东坡。他秉承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将自己的个人风格融入书法创作中。他的作品构图简练,线条流畅,气势磅礴。尤其擅长行楷和行书,字迹苍劲有力,墨香渗透纸页。他的作品中不乏草书、楷书等各种字体的运用,既能展现传统文化的韵味,又能注入新的艺术元素,为书法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敬德,山东人,自幼喜欢写字,尤其钟爱楷书。他在学习传统楷书的不断探索创新,独具一格。他的作品以端庄典雅著称,字体工整端正,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他的作品中常常运用水墨纸本的特点,巧妙地运用湿笔描绘细致之处,让作品更加生动真实。他的楷书作品简洁明了,一笔一划都能展现出他对于书法的独特理解。

许敬儒和张敬德都是当代在书法艺术界声名显赫的大师级人物。他们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的赞誉,还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他们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的艺术展览,并多次获得大奖。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书法作品,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无论是许敬儒还是张敬德,他们都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和卓越的技艺,为人们展现了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心灵的抒发。他们用笔墨,诉说着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慨和热爱。他们的作品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让人们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许敬儒和张敬德,两位书法家的作品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他们的作品不仅在翰墨之间表达了自己的情怀和艺术追求,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创新与传承的完美结合,也看到了书法艺术的无限可能。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和奉献,书法艺术得以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骄傲与瑰宝。

许敬儒书法,张敬德书法家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汉字书体的演变)

1甲骨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对照表)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3)。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如图4)。

2大篆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4隶书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 角变成有 角。 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图6)。"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成熟。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图7)。图8虽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体,有隶书的〃味道〃。

5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图9、10)。图11与宋徽宗的瘦金体同样是以细线条勾勒出文字,但因转折处以圆滑的方式表现,呈现出与瘦金体截然不同的视觉感。

6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图12)。

(图12)

7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如图13、14、15)。

8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9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如 下图(其由左至右依序为:迭圆体、综艺体、古印体、勘亭流及海报体)

汉字的起源是一个未解之谜。说到汉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现在3300年前,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发现了5000个以上的甲骨文单字,其中可以认识的约有1700字。从一定程度上讲,同样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没有理由落于人后那么多!思索的我们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会意和形声成分,在这些甲骨文中,“会意字”不到80%,形声字占20%多。这与古代埃及人、苏美尔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远远不如古埃及、古希腊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经用巨大的石块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时,中国却只有夯土建筑。在古埃及人已经在坚硬的石头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图案时,中国却只能在兽骨或龟甲上刻出粗糙的划痕。但是看看中国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却又远远高于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图形。似乎汉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阶段,直接进入了一种更抽象的较高级阶段。汉字发展经历的象形阶段:表意—形声的途径中,象形阶段几乎没有,所谓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阶段就已经被高度抽象了。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汉字更不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了,当希腊人建造帕台侬神庙的精美雕塑,罗马人建立万神庙的巨大穹顶时,中国还只有秦汉时期夯土的长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经是一种全国统一的规范文字了,汉朝的隶书与今天的汉字已很接近。无论是跳跃着前进的文字文化,还是中国汉字这一庞大的复杂语言文字符号系统,都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在文字出现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错。可是随着语言的不断丰富,有些语言不能用形象表达了。古埃及人和苏美尔人开始创造一些仅代表发音的符号来记录这些语言。中国人却选择了另外一种解决办法:

会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

表音字,如“阿”,没有任何意义,只表示一个音节;

通假字,如“说-悦”;开始出现于汉字中。

提及汉语,免不了令人联想到同样占文化课很大分量的英语。我们也想了很多。学习一种语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这种语言思考,就想用母语思考一样。最能发挥个人思想创造性的还是母语,更何况要学好“外语”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古罗马人并不因为羡慕希腊文明,而改用希腊语——尽管两种语言十分接近。阿拉伯人同样要把拉丁文、希腊文翻译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腊文。同样,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到了启蒙运动时期,更进一步地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并加以普及。

对于外语好的个人而言,直接看外文原文根本不费劲。但要他翻译出来,效率就要低很多。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如果人人都化大量精力学外文,那效率就很低了。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像历史上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一样,彻底消失了。最好的选择就是象阿拉伯人、或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人那样,以少数擅长语言的人进行大量的翻译工作之后,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传播、普及。本民族中才能更多的人用母语进行高效率的思考、创新。

汉语现在在英语面前面临的困境是:基于这个语言的文明正处于高峰期——并不象阿拉伯人面对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那样,是处于经失落的静态文明;也不象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面对的是正走向衰落的伊斯兰文明。大量新的科技成果、新知识、新思想依然在英语世界产生,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事实上的国际社交语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无前例的。从使用它的人口来说,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仅次于汉语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约有4亿多人。然而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语的人数,要远比这多得多,可以说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各个民族。现在并不能简单地因为学习英语消耗了学生大量时间,就不该学英语了。光学好英语是不够的,全民学英语也不表明就能提高素质,但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如果从利马窦、徐光启向中国传播西方文艺复兴思想算起,已经几百年了;如果从鸦片战争,从林则徐翻译西方书籍、报纸算起,也有160多年了;即便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算起,到现在也有近百年的时间了。当代的中国,应该正处于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转折关头。现在的中国,应该是学习英语,与翻译并重;最重要的是要开始用母语思考、创新。提高科研、新闻等行业从业者的英语水平,与普及基础教育,普及先进科学文化思想并重。不应该在中国把英语变成象欧洲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丁文那样的“贵族语言”。

文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的痕迹,中国文字的演变是跳跃式的,是华丽的,是耐人寻味的,就如同中国的历史一样。中国人创造中国文字,中国文字也同样引导着中国人前进。

六书一词出于《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只记述了“六书”这个名词,却没加以阐释。

中国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的解说,是历史上首次对六书定义的正式记载。后世对六书的解说,仍以许义为核心。

[编辑]六种构造条例解说

[编辑]象形

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编辑]指事

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像的部份。

[编辑]形声

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编辑]会意

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编辑]转注

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编辑]六书的运用

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系统为依据。好像“軚”、“锿”是形声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会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这是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当文字发展下去,要仔细分工的东西愈来愈多,好像“鲤”、“鲮”、“鲩”、“鳅”等事物,都是鱼类,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细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字。

李成儒书法作品

李诚儒,1954年11月25日出生于?>北京,中国内地男演员,毕业于北京景山学校。1981年,在杨洁执导的神话剧《西游记》中担任剧务。1985年下海经商,1990年创建了“特别特”服装店(中国首家开架自选服店)[1]。1995年,在电视剧《东边日出西边雨》饰吴永民从而正式出道。2002年,凭借《重案六组》曾克强一角获第12届北京电视春燕奖电视剧优秀男主角[2]。2003年6月,在《探长欧光慈》中饰欧光慈[3]。2008年3月,在《穷妈妈富妈妈》中饰刘大为。2009年6月,在电视剧《龙须沟》中饰演程疯子。2010年,凭借《你是我的生命》南大炮一角获南方盛典最佳男主角。2014年,在涉案剧《清网行动》中饰谢冰洋[4]。2017年4月1日,执导的电影《大导归来》上映[5]。2018年2月15日,登上《201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小品《为您服务》[6]。2019年10月,加盟腾讯视频导演选角类真人秀《演员请就位》。[7]参演电视剧《锦衣之下》[8]。2020年,在现实题材电视剧《新世界》中饰丁老师[9][10]。中文名

李诚儒

别名

李成儒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54年11月25日

星座

射手座

身高

180 cm

体重

70 kg

毕业院校

北京景山学校

职业

演员

经纪公司

北京九彩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代表作品

过把瘾、东边日出西边雨、重案六组、大腕

座右铭

仗义每多屠狗辈,欢场尽是义气姬

特长

戏曲、表演

生肖

TA的百家号李诚儒

演员

明星排行榜NO.432中国内地男明星人气榜送花

人物关系李大海

儿子史依弘

前妻《四平警事》开拍霸屏

11月26日,备受大家关注的警匪喜剧动作电影《四平警事》,在吉林省四平市公安局的指导下在宁波开机。大火于网络的导演张浩,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现象级标杆。此次搭档性感“大嫂”徐冬冬、实力大腕李诚儒、老戏骨巴多,可谓强强联合、火花四溅。同时本片由曾监制过电影《扫毒 2》、《拆弹专家 1》、《拆弹专家 2》的著名电影人陈伟强与张浩联合导演。

新闻 2020-11-27

快速

导航

参演电视剧参演电影

演艺经历

精选片单 四十出道大器晚成,李成儒演艺经历盘点

02:04

+ 关注

2019年《冷案》:李成儒在剧中饰演徐金,讲述缉毒刑警罗英玮在围剿行动中目睹男友因公牺牲后,寻觅真凶的故事。

2667次播放 | 5个视频

1970年,李诚儒分配到北京景山服装厂。1976年,李诚儒参加北京市东城区工人俱乐部的话剧演出,同年借与中央实验话剧院演话剧[11] 。1980年参加北京电影学院业余表演进修班。1981年中央电视台文艺组筹拍《西游记》担任剧务。1985年下海经商1990年创建了“特别特”服装店首家(开架自选服店)[1] 。

共17张

李诚儒生活照

1994年,参与赵宝刚执导家庭爱情电视连续剧《过把瘾》并在剧中饰演钱康[12] 。

1995年,参与赵宝刚执导家庭情感剧《东边日出西边雨》并在剧中饰演吴永民。

2000年6月在王茜等人主演警匪剧《重案六组》中饰演含而不露、不温不火显峥嵘曾克强。

2002年受邀做客网易聊天室[13] ,8月在北京参与拍摄公安剧《刑警的故事》,该剧通过对刑警队员们普通生活的描写,让警察们更加生活化、平民化[14] 。

2003年6月与改编蓝玛小说《探长欧光慈》中饰演风风火火、雷厉风行[3] 。

2005年1月16日在深圳反映现代都市生活的故事片《酒后吐真言》拍摄并在剧中客串二妹子父亲[15] 。

共20张

李诚儒剧照

2008年3月参与宋春丽、于小慧等人主演的家庭伦理剧《穷妈妈富妈妈》拍摄并在剧中饰演刘大为[4] 。

2009年6月在蔡雯艳、许还山共同主演生活剧《龙须沟》并在剧中饰演程疯子[16] 。

2010年7月21日在戴春荣、梁丽、王彩平、田成仁等人主演的生活喜剧《男婚女嫁》中饰演鲁万山并在江西卫视、河北卫视播出[17] 。11月和萨日娜第三次牵手《你是我的生命》陆山东、天津、陕西、浙江四大卫视首播并在剧中天不怕地不怕南大炮[18] 。

2011年4月4日在宁波参与张子恩执导电视剧《郑氏十七房》拍摄并在剧中饰演郑懋义[19] 。9月在融合了家庭剧、法庭剧、言情剧、公安剧等元素并由搭档李伟执导公安题材《风,再起时》杀青[20] 。

2012年2月16日先与朱雨辰、李念主演的都市生活剧《经营婚姻》在北京卫视播出并在剧中饰演女主角爸爸[21] 。2月15日与王志文、李诚儒、张铁林、霍建华、张浩天主演医疗题材电视剧《感动生命》在央视一套播出,该剧展现了白色战场上的生死抉择和人性温暖[22] 。

2013年4月在尤小刚执导宫廷剧中饰演弘皙[23] ,6月与郭晓峰、刘迪妮主演涉案剧《点金者》在北京影视频道播出并在剧中饰演大反派老大辉爷[24] [25] ,12月加盟北京卫视真人秀节目《私人订制》。

服务中心

百家号关联纠错

关闭

张敬德书法家

1. 母爱子 子敬母的历史典故 孟母三迁 还有 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被公认为“书圣”。 他的《兰亭集序》至今仍为书法爱好者酷爱。“坦腹东床”的故事说的就是王羲之。 晋代太尉郗鉴派一个门客到丞相王导家去选女婿,王导领着门客“就东厢遍观子弟”。门客回来复命,对郗鉴说:“王家的年青人都不错,但是听到有人选女婿,却变得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在东边床上敞开衣襟坦腹吃饭的,若无其事。” 郗鉴说:“这正是一位好女婿。”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这位女婿就是王羲之。这就是“坦腹东床”代表择婿的典故。 遂用“东床”“东坦”代指女婿。 下面给家长朋友说一段王羲之夫妇俩教子习书法的故事。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 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 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2. 历史上母爱子,子敬母的事例有哪些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芦衣顺母】 周闵损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1、孟母(公元前392~公元前317年),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战国时邹国人。 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欧母,“尽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晋代名将陶侃的母亲陶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四大贤母”,而且位居“贤母”之首。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萧县历史悠久,孕育了众多饱学之士,像我们平时所熟知的广陵散绝的嵇康,五代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被唐明皇封为辟邪将军的钟馗,唐代诗论大家司空图,孔子高足、二十四孝子之一的闵子骞,等等。 闵子骞生于公元前536年,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在千年之后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 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就是在萧县的“鞭打芦花车牛返村”,在那里还竖一块石碑,上写“鞭打芦花”处。 “鞭打芦花车牛返村”是全国最长的一个村名。这个村春秋时期是叫“杜村”,后来为了纪念闵子骞的孝行,就改为了“鞭打芦花车牛返村”,还把每年的正月二十四日(闵子骞的生日)定为古会,在“鞭打芦花车牛返”处逢会三天,引来方圆几十里的群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母三迁 (汉语成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芦衣顺母 (《论语·先进》中的典故) 3. 我知道的母爱子,子敬母的历史典故 孟母三迁,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 . 卧冰求鲤的故事最早出自干宝的《搜神记》,讲述晋人王祥冬天为继母捕鱼的事情,被后世奉为奉行孝道的经典故事。房玄龄等编撰《晋书》亦收录此事,元代郭居敬则将其列入《二十四孝》中。 芦衣顺母是《论语·先进》中的典故,主要内容是周闵损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无法在身边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视,途中经太行山。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 有诗颂曰: 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 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子。 4. 历史的子敬母、母爱子 三年前,一场麻疹让王怀香的儿子双目失明,两次复明手术的失败,让身为母亲的王怀香心如刀绞。 坚强的她始终不愿放弃,她坚信,儿子会再次看到这个多彩的世界。 “大夫,把我的眼角膜移植给儿子吧,只要他能重获光明,我就是瞎了也愿意!”沁县郭村镇郭村这位普通农妇决定 牺牲自己,换取儿子的未来。 消息传出,沁县人被深深地感动了,几天之内,数万元捐款送给了这位无私的母亲。 身患麻疹双目失明 1996年初,沁县郭村镇郭村村民霍庆国经人介绍认识了比自己小一岁的王怀香。 两人一见钟情,喜结良缘。婚后,尽管生活拮据,但丈夫的勤恳老实让王怀香觉得日子有了依靠。 这一年的冬天,随着一对龙凤双胞胎的呱呱坠地,这个农家小院生动热闹起来。夫妻俩给男孩起名叫霍星宇,希望他能志向远大,有所作为。 看着可爱的双胞胎,夫妻俩喜上眉梢。霍庆国说:“别人家的双胞胎要不都是男娃,要不都是女娃,很少有一男一女的。 村里村外许多人都羡慕我们家的这对双胞胎,方圆几十里都出了名,有的人还亲自上门来看孩子。”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 为了让孩子们快乐地成长,霍庆国起早贪黑地干活,农闲时,也不休息,给别人盖房子挣钱以贴补家用。日子如溪水般平静地向前流淌着。 天有不测风云。2002年6月的一天傍晚,小星宇突然从学校跑回家,告诉妈妈他“浑身难受,身上痒痒”。 王怀香一摸儿子额头,正在发烧。前一天,小星宇的妹妹就因为出麻疹在家休息。 王怀香抱起儿子,解开衣服扣子一看,原来儿子也在出麻疹。王怀香说:“那年郭村镇周围很多小孩子都出麻疹,当时还传染了不少大人。” 儿子、女儿同时出麻疹还伴发高烧,那阵子,王怀香整天围在炕头前照顾这对双胞胎,生怕孩子们出现意外。 “出麻疹的第三天早上,儿子说他眼睛睁不开,儿子的额头还是滚烫滚烫的,我就赶快抱起儿子到了县医院,县医院大夫建议立刻转往山西省眼科医院治疗。 大夫还特别嘱咐,要赶快去,不然,孩子的眼睛就保不住了。”王怀香听罢,想都没想,兜里只装了500元,就抱着儿子坐上了开往省城的客车。 在山西省眼科医院,小星宇被确诊为:因高烧导致“眼角膜溃疡”,眼角膜已穿孔,须立刻进行手术先保护眼球,否则将永远无法复明。霍庆国夫妇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不知所措,王怀香抱着儿子在医院过道里失声痛哭。 为了给儿子凑足做手术的费用,霍庆国当天又返回村里借钱。那天深夜,霍庆国挨个儿敲开几十户村民的家门。 5元、10元……霍庆国捧着乡亲们凑来的5000元泣不成声。 第二天一大早,霍庆国又赶乘第一趟客车到了太原。 经过紧张的手术,小星宇的眼球虽然保住了,但还是失去了光明。 不信命运万里求医 失明后小星宇回到家里,整天躺在炕头一声不吭。 他要求父母扶他下地,学习“摸着走路”。“刚开始时,他经常撞到墙或被院子里的杂物绊倒,跌得满脸是血,看了让人真心疼。” 王怀香说。 王怀香带着儿子到处寻医就诊,打听全国所有能做复明手术的医院,石家庄、北京、天津、成都……她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王怀香的行李包里经常装着两种食品,一是晾干了的馒头,一是牛奶和鸡蛋,前者留着自己饿了时候吃,后者留给儿子吃。在为儿子“寻找光明”的路上,王怀香饿了啃馒头,困了趴在儿子病床前眯一会,儿子走累了,她就让儿子爬到她肩膀上来,而她的腿早已累得像灌了铅一样。 她心中只有一个目标:让儿子能重新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有人给王怀香计算过,三年来,她所走的路程加起来可以绕赤道5圈。 王怀香“背儿寻光明”的事迹在沁县迅速传开,人们被王怀香伟大的母爱所感动,在北京工作的沁县同乡张敬德也听说了此事。在他的帮助下,2003年4月,王怀香带着儿子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的同仁医院检查。 该院医生经过进一步诊断后,确定小星宇的眼睛还有光感,只要找到匹配的眼角膜,就极有可能复明。 听到这一消息,王怀香全家人都哭了。 2003年5月,同仁医院通知王怀香,医院已找到与小星宇相匹配的眼角膜,可以来北京做手术。但昂贵的手术费让王怀香望而却步。 王怀香和丈夫一咬牙,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全卖了,还把房子做了抵押向银行贷款,凑够了治疗的费用,全家人立即动身前往北京。 但这次手术失败了,眼角膜移植给小星宇后,因为眼角膜不新鲜,出现了异体排斥反应。 不久,小星宇的眼睛就往外流血。 第一次眼角膜移植手术的失败并没有使王怀香泄气,反而使她坚信,在医疗技术发达的儿子肯定有重见光明的一天,而现在她需要做的就是坚持。 巨额医疗费又一次让王怀香犯难了。沁县团县委书记张宇宏得知王怀香的感人事迹后,以共青团沁县县委的名义向全县中小学校及社会各界发出倡议。 一场“爱心在延续,救救小星宇”的爱心捐赠活动迅速展开,第一天就收到捐款1.5万余元。王怀香捧着凝聚了全社会爱心的捐款,泪如泉涌。 2003年7月份,王怀香怀揣着1.5万元,带着小星宇来到天津市眼科医院,进行第二次眼角膜移植手术。不幸的是,这一次手术同样失败了。 王怀香无法忍受残酷的现实,晕倒在地,一病就是半个多月。 懂事的小星宇拉着妈妈的。 5. 关于母亲的文言文 1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2猿母中箭 【原文】 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墨客挥犀·三》) [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即下文的“射者”。 已:结束,完。 【译文】 三国时代,有一次,邓芝外出,看见一只猿母抱着小猿在树上,弄儿为乐,于是射鸟的人引弓发射,结果,猿母应声中箭。猿母呼唤雄猿近前,将孩子托付给它后,悲戚地鸣叫了几声后,拔掉身上的箭,掉到地上死了。射鸟的人把箭折断,把弓丢弃,发誓不再射箭。

赵信儒书法

我国历代书法评价中,书品和人品是一个血肉相连的整体,人品历来高于书品,书法是人的学识、才能、品质高度融合的体现。司马光曾经说过:才胜德者,小人也。很多人认为把人品低下的书家的书法作品收藏家中,等于收藏了邪恶之气,不仅玷污了家风,也有损于自己的人品。奸臣蔡京、秦桧、严蒿等虽堪称书法大家,但他们的书法作品留传下来的却极少,所谓因人废字。张瑞图趋附阉党,性质上与严蒿之流有别,其书法勉强被后世所接受。

蔡京:书法自成一家蔡京的书法自成一格,就连狂傲的米芾都曾表示,其书法不如蔡京。一次蔡京问米芾:当今书法何人最好?米芾答:从唐柳公权之后,就得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蔡京问:其次呢?米芾说:当然是我。当时“苏黄米蔡”之蔡,原指蔡京,后人恶其奸邪,易以蔡襄。

史书记载说,有一年夏天,两个下级官吏极为恭谨地侍奉蔡京,不停地用扇子为他扇凉。蔡京心中喜悦,于是要过扇子,在上面为他们题了两句杜甫的诗。没想到,几天之后,这两个家伙忽然阔气起来,一问才知,他们的扇子被一位亲王花两万钱买走了。两万钱,大约相当于当时一户普通人家一年的花销。而这位亲王,就是登上皇位之前的宋徽宗。可以想见,这位本身就是书法大家的宋徽宗是何等喜爱蔡京的作品。

秦桧:无缘命名宋体字秦桧是状元出身,博学多才,书法颇有造诣。为官早年名声尚好,深为宋徽宗喜爱,被破格任用为御史台左司谏,负责处理御史台衙门的往来公文。在处理公文中,秦桧发现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公文字体不一,很不规范,乃利用公务之暇,潜心研究字体,尤其对徽宗赵信的字甚有研究,后在仿照赵佶“瘦金体”字体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独特字体,工整划一,简便易学。于是他开始用自己创造的新体字誊写奏折。这引起了徽宗的注意,下令秦桧将其书写范本发往全国各地,要求统一按范本字体书写公文,这一措施很快得到了推广。这种字体逐渐演变为印刷用的“宋体”。

严嵩:无可取代“至公堂”严嵩(1480~1567年),字惟中,号介溪,又号勉庵,江西袁州分宜人。严嵩自幼聪颖好学,5岁在严氏祠启蒙,9岁入县学,10岁县试拔擢超群,19岁中举,25岁殿试中二甲进士,进入翰林院。从这份学历履历表可以看出,严嵩一直是个优等生,而且小时候是神童。当时嘉靖皇帝迷长生不老之术,喜以青词向上天祈福。而严嵩善于起草青词(祭神的文书),讨得嘉靖欢心,遂取得内阁首辅之位,时人讥为“青词宰相”。其权倾朝野,趋炎附势之徒都投靠他,竟有30多个官员做了他的干儿子。

范正一书法家

书法欣赏并非象有些人说的那样玄妙莫测,更不象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欣赏书法就是好孬之分的简单评说。具体来讲,它是主观审美意识(欣赏者)活动于客观形态(书法作品)之上的互动感应过程。书法作品一经产生,它的艺术价值就已是客观存在的,其艺术价值的高低与否,完全取决于欣赏者审美程度的高低。同一件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不变,只是由于欣赏者的改变而改变,专业书法家的欣赏是一个层次,非专业的爱好者欣赏则又是一个层次,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说明由于欣赏者受审美学识的不同、时代环境的改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享受美感的程度也就各不相同。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为此笔者以多年学书经历来浅谈一些有关欣赏的感想。一、书法艺术与自然科学不同书法欣赏不能象搞科学那样,以公式或定义来解析它、证明它。如1+1的问题,答案只有一个,无论有多少人计算,其结果是相同的,而书法则不然,同一件书法作品有无数个欣赏者欣赏,而得到的艺术感受却是无数个的审美结果,高低不等,参差不齐。二、欣赏者的审美观各不相同在书展上欣赏每一件书作时,常听到的话语是这件不行,那件还可以;这件很好,那件不好的简单评价。如同在夜市吃油炸臭豆腐一样,爱吃的人以为香,不爱吃的人则以为很臭,感觉截然不同,这就是典型的以个人嗜好兴趣做出的审美选择。简单地说书法艺术欣赏无非是一个好、差、美、丑的问题,如若两个人各执已见,去欣赏同一件书法作品,由于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甚至可以争论上三天三夜,谁也说服不了谁,这种嗜好和兴趣的不同,是与学识、修养、性情、环境、地位以及所处的时代,都有直接的影响因素。三、书法艺术的审美领域有许多地方难以辨析在欣赏过程中,所使用的审美表述词语及其倾向性难以清界。如豪放与粗野、厚重与笨拙、宽博与疏朗、朴拙与呆板、剑拔弩张与雄伟豪放、流畅与浮滑等等,所有这些表述欣赏的词语中,都存在着点点差异,导致了欣赏的优劣悬殊,难有准确的界线赏读。四、由于欣赏者对书法艺术的解读程度不同,其欣赏的深度也就不同这点对于欣赏者的互动交流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常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再如观看棋赛,“妙着”的出现,观众不一定都有理解,程度高的,则马上叫绝;程度稍低的,要想一想才可意会;而程度差的,必须看上几步之后,才逐渐领悟;再差的观众,则恐怕到了局终的时候还是不理解。再例如:宋代的苏东坡,在欣赏黄山谷的书法时,曾戏称:“黄山谷的书法,如同冬日的死蛇挂树”;而黄山谷则反称苏东坡的字:“叫做石压蛤蟆”。他们之间的书法戏语,其真正的意味,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能理解的。再有,我最近到一位油画老师家中做客,谈画之中,先生说了一句非常耐人寻味的话语:“我快到七十岁了,现在才晓得一点用色了”,这句话也着时让我思考一段时间。试想,他从开始学习油画那天起,就无时不在接触颜色,画到现在难道他真的不会用色吗?对书法艺术了解的程度多少,决定着欣赏者的审美水平的高低。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书法艺术的欣赏,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审美结果是绝对不一样的。除上述影响的因素外,那么欣赏有没有相对的、不绝对的统一标准和原则呢?我想还是有的,如同钟表的钟摆一样,在左右摆动的最大值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对稳定的空间值,这个空间值就是相对认可的标准。南齐书法家王僧虔曾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段文字实际上揭示了书法创作中的形与神的辨证关系。形质就是纸面上所展示的一切审美活动,是物质的、表象的,它包括作品的形式、章法、结构、点画、墨色、轻重、缓急、落款、打章。而神采是作者通过形质来表现自己的性情美感,是精神的、意识的,它包括书法家创作时所倾注的学识修养、心态情感、审美趋向和气韵生动。下面笔者从形质与神采两部分来作以详为分析,以便于老年学员的书法欣赏。一、形质体现神采我们欣赏书法不仅仅是得到艺术美的享受,而且通过书法作品还可体味到作者的创作心态、性情的自然流露,书法形质的实际创作,还为欣赏者提供了交流书艺的互动平台。1、形式尺幅的创作使用要得体欣赏一件书法作品时,首先进入视觉的是作品的形式,其尺幅运用的恰当与否,给欣赏者带来的直接反应是,欣赏是否继续。四尺对开的竖幅长条,用来创作立轴条幅是比较美的,若用来创作七言对联则显得纸宽字小、上下联主体内容的两侧留白则显得较多,与主体内容字的大小不相称;如若以此来创作五言对联则审美效果就不同了,其主体内容与整体尺幅就比较得体,纸的宽窄与字的大小比例以无失调之感;若要以此创作七言联的话,则上下联的尺幅宽度应各减少5公分,或不减少宽度,也可增加同宽度的对联长度,即:在四尺对开的长度基础上再加长1尺或2尺,这样两种长度的创作审美与原先的截然不同。倘如再注重色宣、洒金宣的运用其效果更佳。2、章法布局要有疏密欣赏书法作品,除形式尺幅之外,进入视觉印象比较深的就是章法布局了,就以六尺对开的条幅章法为例,来创作一幅行草书,首先根据字数来确定行数、行距,以及落款的长短,都要恰到好处。书写八句五言诗40个字分三行,在第三行留出半行作为落款、打章的位置,然后将40个字分两行半作为创作的尺幅,既要考虑到留白、又要考虑到疏密度,就向古人说的那样:“密不透风,疏可跑马。”这疏处留白就是整幅作品的“通气孔”,如同建房子,除房门外,还要有窗户,其留白就是“窗户”。3、笔法结字变化应丰富有重点一件书法作品的美丑与否是与其点画笔法的精良度有直接的关系,占画的入笔与收笔要到位,不能有未写完的感觉,它们之间的引带呼映应自然,线条要颈健圆润,粗细长短要适中,使笔画的精微之处,更能体现笔法的丰富性,近而促进了整幅整行的错落有致,使结构笔画的变化随类赋型,各具特色。错落如扶老携幼;参差若楼观飞惊;雄伟如壮士荷戟;安祥若忠厚长者;雄强飞动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妩美典雅若天女散花,金花遍地,如此的结字,才能使欣赏者神往不尽。4、整幅墨色变化要自然墨色的变化,最早引入书法艺术领域并运用自如的书画家,应首推明代书画家董其昌,他成功地将绘画中的浓淡干湿、墨分五彩的理念应用于书法之中,一改前朝用墨习惯,浓处很浓、淡处有墨,飞白之处,枯而不燥,使整幅作品中的韵味无穷。继董其昌之后将用墨变化推向顶峰的,当为清代的王铎,他与董氏最大的不同点是将墨色变用于连绵不断的草书之中,他以娴熟的草法运笔将个人的性情表现随着笔墨的自然流露,由浓重的入笔一直写到飞白枯墨处,依然有笔有墨,有骨有肉,使欣赏者随着王铎的运笔,而笔走龙蛇,婉如走进了墨分五色的诗情画意之中,把玩再三,爱不释手。二、神采决定形质每一件书法作品的创作,都倾尽了书法家当时的最佳心态的审美趋向,使欣赏者通过字里行间的笔墨流露,去体味书家的学识修养、审美气韵和心性情感,这就是作品的气韵神彩。下面从三个方面浅谈一下有关神采气韵的欣赏。1、学识修养学识修养的积累对于每一位书法家来说都是必须的,尤其是书法方面的知识,如书法文字学、书法哲学、书法理论和笔墨纸的使用规律等等,都直接影响着书法水平的发挥,在欣赏作品时,若出现了“硬伤”错字、白字或简化字、繁体字共存时,其艺术含量就大打折扣,即使其他方面做的比较好,也弥补不了它的遗憾,更谈不上什么美感了,书法作品创作一般意义上讲必须使用繁体字,切不可使用白字,更不能用简化字,因为这种规定是约定俗成的,是书法界共同认可的。而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就是不了解文字学和书写不规范造成的,加之内容选择的典雅与否也直接影响欣赏者的情感互动。2、审美趋向欣赏书法作品,不仅注意形质的学识修养的欣赏,而且通过字里行间也可欣赏到作者的审美意识,如典雅的、质朴的、豪放的、爽丽的都一一展现在作品之中,通过其点画型态的自然表述,而美感尽现,如点如坠石、横若阵云、竖有向背、转同折钗等等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美的享受,使审美趋向更加人性化。3、气韵生动气韵生动的艺术表现,来源于笔法的丰富,结构的变化,墨色的浓淡飞白的运用,尤其是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呼映关系,在笔法精熟的基础上,气随笔走,韵从意来,加之浓淡干湿的发挥,轻重缓急的节奏,高低起伏的韵律美而尽展笔端。例如:在一幅作品中若有“神、中、千”三个字,每字中都有主笔画长竖,匀可发挥长写,然一幅作品中长线条的发挥只可两处,并且是一长一短,一正一斜,一浓一淡,前面已有两处可发挥的闪光点(精采部分或精采笔画),若行字的长竖再次发挥的话就与前面的两处长竖有重复之感,从视觉效果来讲,不仅三处长笔画的发挥,不能给整幅作品带来美感,而且还降低了作品原有的艺术含量,如果将“千”字与前面两处中的“千”字作以调换,“中”字作草化处理,改为“千”的表现展示。这样随着整幅作品的上下引带关系的加强,审美气韵也随之体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流动美感和“入木三分”、“力屈万夫“的力量美感,给人以“精、气、神”的完美体现,以达到韵超千古的崇高境界。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许敬儒书法,张敬德书法家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