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今天来给您讲解有关李盛铎书法,李经野书法的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您,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李盛铎书法,李经野书法,这是两位名字令人熟悉又陌生的书法家。他们身上所流淌的才情与笔墨,为中国书法界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李盛铎书法,李经野书法

李盛铎,有着纤秀的身姿和沉静的神情。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得了多个奖项的认可。李盛铎擅长楷书,他以古人书法为基础,加之自己的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字形挺拔有力,筋骨分明,每一笔都能感受到他的用心和力道。

李经野,与李盛铎同姓却截然不同。他的作品没有李盛铎那么遒劲有力,却更加细腻而清秀。他的书法作品中融入了许多花鸟山水的元素,使得作品更具生动和艺术感。他擅长行书草书,运笔流畅,线条圆润,字形浑然天成。无论是行云流水的行书,还是潇洒自如的草书,都能够让人感受到他对书法的独特理解和创造力。

李盛铎和李经野,一个强劲有力,一个柔和清秀,正是这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使得他们在书法界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他们都有着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础,都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艺术表达通过书法作品传递给观者,引起人们的共鸣与思考。

两位书法家的作品或许在形式上有所差异,但却都承载着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推崇。他们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们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去审视和诠释传统书法,在传统与创新的交融中,开创了一片新的天地。

无论是李盛铎还是李经野,他们都是在传统中寻求突破,在创新中与世界对话的典范。他们的书法作品,将继续引领中国书法的发展道路,让世界见证并领略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

李盛铎书法,李经野书法

傅增湘大规模收藏古书是从辛亥革命后开始的。他在参加南北和谈期间曾用百金买到一部宋版书(新刊诸儒批点古文集成》,这是他生平所购第一部宋版书,十分珍惜。然经张元济鉴定,此书乃为清四库进呈本,被馆臣窜易删落,面目全非,他深感痛惜,于是便更加发奋购书。他的藏书处名为双鉴楼。“双鉴楼”的来历是这样的:他的先人也有藏书,留下了一部元本《资治通鉴音注》。1916年,他自己又从端方的藏书中买得一本南宋绍兴二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刊本《资治通鉴》。他把这两部宋元本合称为“双鉴”,以此作为自己藏书楼的名字。后来他又购得盛昱所藏的《洪范政鉴》一书。此书为盛氏藏书之冠,南宋淳熙十三年宫廷写本。这是南宋内廷遗留下来的唯一一部最完整的写本书。自宋至清末,它一直在内府保存了七百多年,民国初年才流落民间。其书笔法清劲,有唐人写经之风格,桑皮玉版,玉楮朱栏,有内府玺印,确实为罕见珍宝。从此,他的双鉴楼的“双鉴”之一,不再是元本《资治通鉴音注》,而是以南宋写本《洪范政鉴》来代替了。

长期从事图书收藏和版本目录学研究。遍交当时藏书大家,如李盛铎、缪荃孙、袁克文、陶湘、张元济、刘承干、叶德辉等人,其搜书之勤、藏书之富、版本之精,为近代诸藏书家之首。仅其祖传秘本、善本书达66 000余卷。北京新居建成后,又取苏轼“万人如海一身藏”之句,名“藏园”,园内书楼有“素抱书屋”、“长春室”、“池北书堂”、“莱娱室”、“企麟轩”、“龙龛精舍”等。1929年编有《双鉴楼书目》4卷,收书1 287种。25 000余卷,仅宋刊本就达180余种,《藏园群书题记初集》20卷,著文580篇。《藏园群书经眼录》40余册,收录善本书4 500种。《藏园群书题记》为其目录代表作,目录学家余嘉锡对他评价甚高。目录学撰述有10余种。撰《海源阁藏书纪要》,叙述他所知所见杨氏“海源阁”藏书源流。精于校勘,所校书有1000多部,1万多卷。仅《文苑英华》的校勘记就有数十万字。1947年7月,以“藏园”群书373部,4 300余册,捐赠给北平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藏书印有“藏园秘籍”、“书潜”、“双鉴楼主人”等20多枚。逝世后,后人又先后捐献有480部,3 500余册遗书,藏于北京图书馆。 如上述《洪范政鉴》,他从盛氏家见此书后,梦寐不忘十余年。戊辰年(1928)初春的一天,忽然有一书商拿此书出售,卖价很高,傅氏毅然把自己珍藏的日本、朝鲜古刻本三筐卖去,换来钱以购此书,真可谓“舍鱼而取熊掌”。

李胜洪书法

李胜洪,字白,别署坌翁、养心堂主。湖北荆州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全国“群星奖”及全国书法刻字艺术展评委。作为中国书法院的拓荒者和创始人,他对书法艺术传承与保护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努力使中国书法成功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中国书法的学术研究、教育培训和艺术创作,为当代书法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和发表,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并出版专集数种。两度被评为“中国书坛十大年度人物”。

李盛铎的生平经历

夏同龢是屯堡人后裔,其先祖明朝初年(1389年)由江苏南京随戍边部队来到贵州,后定居麻江县高枧堡,迄今已600余年。1874年夏同龢出生于书香官宦之家,父亲夏源历任云南、四川等地官职。夏同龢自幼随父奔走各地,见多识广,大西南丰厚的土壤引领了他最初的成长。  此时的中国,推动近代化的洋务运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种新思想缓慢但不可阻挡地开始渗透到庞大帝国的每一个角落。然而科举考试仍是所有读书人唯一的选择,夏同龢也不例外。  光绪十九年(1893), 夏同龢在贵阳参加贵州乡试中举,主考官是广西状元刘福姚。在这三年才举行一次的省级统考中,夏同龢名列第二十九名,本次考试的录取名额是50名,考取举人后就可以授予官职。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夏同龢来到北京参加会试,会试主考官是户部尚书孙家鼐,他也是一名状元,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的创办者。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举人齐集京师,即将参加的会试将使他们有机会进入国家政治的核心圈,有机会实现读书人“兼济天下”的理想。本次会试从数千名举人中录取了346名贡士,夏同龢是第134名。他们是经过层层选拔的科举精英,他们将获得踏入紫禁城接受当朝皇帝考试的机会,他们因此成为人人艳羡的天子门生。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四日(1898年6月9日)清晨,夏同龢来到紫禁城保和殿参加殿试,正在酝酿一场变革的主考官光绪皇帝就“求才、经武、绥远、理财”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发问,夏同龢就这四个问题进行了逻辑缜密的回答。当夜幕降临,夏同龢起身交上自己的答卷,走出了保和殿。此时的紫禁城显得很安静,但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的都如同这渐渐沉去的暗夜一般变得更加莫测。  殿试两天后(6月11日)光绪皇帝断然发布《定国是诏》,震惊中外的“戊戌变法”运动拉开了帷幕,同样是科举精英的进士康有为和举人梁启超是这场变法运动的主力军,他们试图要完成的是使中国实现资产阶级的变革。  6月12日,所有的贡士们齐集东长安门外,变法并没有影响既定的程序,按照清制惯例,读卷官将排在前十位的考卷送到光绪皇帝手中。刚在头一天宣布变法的光绪皇帝“御笔钦点”夏同龢为戊戌科一甲一名进士(状元)。钦定名次后变法在推进,但状元的头衔,依然是那个时代读书人的最高荣耀。夺魁之后的夏同龢随即授修撰一职,进入翰林院。翰林院是国家最高学术机构,同时也是官员的后备基地,明清时期朝廷重臣几乎都出自翰林院,进入翰林院,即意味着踏入仕途,进入国家政治的核心圈。对于在戊戌变法这个非常之年产生的状元来讲,夏同龢注定将在这非常之世有非常之经历。

夏同龢,麻江县高枧人,于1898年考中清戊戌科状元,成为贵州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文状元之一。1904年,夏同龢东渡日本留学,入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第一班学习法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取得状元和留学生双重身份者。在日期间,夏同龢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其考试文章《清国财政策论》全文刊载于日本《法律新闻》上。夏同龢还完成了《行政法》一书的编写,该书是中国最早介绍现代行政法律制度的书籍之一。他是中山大学的前身广东法政学堂的筹办者,这所学堂是中国最早期实施法政教育的专门学堂,培养了许多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人物。1905年11月,夏同龢出任广东法政学堂(今中山大学前身)监督(即校长)。1913年,夏同龢为第一届国会成立时众议院议员,1917年9月8日任江西省实业厅厅长,至1919年6月28日去职。民国十四年(1925)辞世。

其书法著名,书法以对联、扇面、匾额等各种形式保留下来,遗墨有为潮州丘逢甲故居题写的门联“马来西极,龙卧南洋”。遗迹有贵阳夏状元街,故里的“状元第”等。

中华民国成立后广东法政学堂更名为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原来法政学堂教员陈融出任校长,而夏同龢则先回到贵州, 后由贵州选为众议院议员,北上来到北京。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议会议员,夏同龢最初加入的党派是国民党,是最早期的国民党员。当时国会各党派为争夺更多议会席位以谋求更多权利,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夏同龢为避开纷争,离开了国民党,于1913 年5月发起成立超然议员社这个独立的党派组织。它“以不偏不倚之精神调和党见,维持国是为宗旨”。  同年7月他被推选为宪法起草委员会规则委员,后被选为起草委员会六名理事之一。在这群平均年龄只有三十三岁的年轻委员们中间,夏同龢是旧功名最高的人,但他并不保守,在历时三个多月的宪法起草时期,夏同龢提出了不少具有共和精神的看法。如在总统选举问题上,他提出了由人民初选后组织选举机关选举总统的这样一种美国式的总统选举办法。  就在夏同龢兢兢业业参与宪法起草期间,当时在保定军校上学的贵州天柱人王天培邀约两名同伴来到了北京,血气方刚使他们无所顾忌地宣泄着对袁世凯的不满,最终他们因言辞过激而被捕。夏同龢听说此事后,立即慷慨出手设法营救,出狱后的王天培被夏同龢送回了保定军校,军校毕业后,王天培一路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成长为一代北伐名将。  1914年袁世凯解散议会后夏同龢历任政事堂佥事、知事试验委员、湖南都督府高等顾问官、湖南国税厅筹备处处长、法制局佥事等职。  1917年至1919年夏同龢出任江西省首任实业厅厅长,曾协助人称“长江三督”之一的江西督军陈光远,为维护地方和平作出了一定贡献,并获总统授予的二等大绶嘉禾章。  1919年初江西省参议院议长李盛铎准备组织仙居公司,将位于九江的城门山铁矿抵押给日本人借款。此事引起议员极大不满,议员们认为此矿山归江西省有,坚决反对抵押借款,反对私人开采。当时的《申报》、《民国日报》等都进行了跟踪报道。  在此案的交涉过程中,作为矿山的主管部门领导省实业厅长夏同龢不可避免的成为了议员们调查和质问的对象。城门山铁矿抵押借款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军费不足,其复杂程度已经远不是一个实业厅长所能控制的,但作为一个有着良好法学素养的人,夏同龢两次到议会接受质询,两次提出辞呈。  当时因社会动荡,军阀混战,议会并不能起多大作用,大多不被重视。夏同龢作为行政官员,能尊重议会,接受议会质询并最终提出辞职,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法政人的气度。而这起案件也因此作为议会发生作用的成功代表,成为江西议会史上最重要的案件之一。  1919年6月,夏同龢辞去江西省实业厅长职务,回到北京,晚年的他潜心佛学。从1919到1921年间,夏同龢组织北京数十家富户为北京著名的内八刹之一----广济寺购置了多达近十顷的土地用于供养寺中僧人和作佛事之用,解决了该寺的资金问题,使该寺得以继续蓬勃发展。  1925年,夏同龢心脏发作,经医治无效,于北京劈柴胡同住所逝世。

李经野书法

李经野(1855-1943),字莘夫,号曹南钝士,清末曹县(今山东省曹县苏集镇土地庙)人。光绪九年进士,次年被任命为户部主事。任内秉公执法,不避权贵,不与污吏同流合污。豁免苛细杂捐,减轻百姓负担,大力兴办学校。拒绝为袁世凯辅政和为日伪服务。多方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工作。 李经野,曹南诗社创始人。参与编写曲阜、单县县志,指导编写《汉儒学案》,主编《曹南诗社唱和集》。善书法,著述颇丰,但刊印甚少。基本信息 姓名:李经野 别称:曹南钝士 字号:莘夫 所处时代:清末民初 出生地:山东曹县 出生日期:1855年 去世日期:1943年 主要作品:《汉儒学案》《唱和集》 主要成就:曹南诗社创始人个人履历1879年(清光绪五年)中举,1883年(清光绪九年)会试,荣登三甲九十一名进士,次年被任命为户部主事。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任户部贵州司员外郎,是年升为福建司郎中兼财政处提调内仓监督。李秉公执法,不避权贵,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山东省办理股票,当权者按田亩硬性摊派,加重百姓负担。清政府办理的昭信股票在发行过程中愈演愈烈的苛派扰民现象,招致民众强烈不满。他即以“此乃扰民之法”据情上奏,指揭各地办理昭信股票的种种弊端,请求严行查禁,或停止劝办。光绪皇帝当即采纳,严令禁止。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当时国家内外多事,李悲愤国势积弱,力主博求西洋政体,举行宪政,遭当权者猜忌。袁世凯等人乘机发难,罗织罪名,参奏李经野,李被贬为廉州知府。

李盛铎的个人简介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长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1891年后,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又未上达。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许。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次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史称戊戌变法。后因慈禧太后的干预,维新运动失败,其具体细节目前尚有较大争议。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软禁,康有为之弟康广仁被杀,康有为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为获得国际支持,他曾游历列国,会见欧洲各国君主。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觐见探望。1927年,康有为病死于青岛。康有为以其所处的时代,先行看到了国家的危机,并进行了大胆尝试,为孙文领导的辛亥革命做了实践上的指导。

关于本次李盛铎书法,李经野书法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