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本站的小编子芊,今天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高熙书法,赵熙书法的相关知识,希望能解决您的疑问,我们的知识点较多,篇幅较长,还希望您耐心阅读,如果有讲得不对的地方,您也可以向我们反馈,我们及时修正,如果能帮助到您,也请你收藏本站,谢谢您的支持!

高熙书法与赵熙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两个独特流派,它们代表着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观念。两位书法家以自己的独特手法和风格,为中国书法艺术增添了丰富多样的魅力。

高熙书法,赵熙书法

高熙书法来自唐代,他擅长行书和楷书,被誉为“唐代楷书第一人”。他的字体遒劲有力,线条优美流畅,气势磅礴。高熙的字作笔法雄浑,用笔酣畅淋漓,给人以豪放大气之感。他的作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堪称一绝。高熙书法注重意境的表现,他的作品往往能够通过笔触展现出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气韵,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赵熙书法则来自宋代,他以楷书和隶书著称,被誉为“宋代楷书第一人”。赵熙的字体端庄严整,结构严谨,细腻入微。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给人以纤细温婉之感。赵熙书法在艺术表现上更加强调细节的处理,通过勾勒每一个笔画的轻重、粗细、曲直来表达心境,让人感受到他那种温文尔雅的韵味。

高熙与赵熙的书法风格迥异,却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的精髓。高熙注重力度和豪迈,赵熙则注重细腻和雅致,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论是高熙的潇洒豪放,还是赵熙的精致典雅,都凝聚了书法家们对于生活和艺术的独特理解与感悟。

高熙书法与赵熙书法都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瑰宝,它们的出现不仅为中国书法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力,也为后人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对象。无论是高熙的豪放风格,还是赵熙的精致风范,都深深影响着后世书法家们的创作。他们的艺术成就不仅是中国书法史上的辉煌篇章,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高熙书法,赵熙书法

陈壶根据各类紫砂史籍资料整理的明、清时期紫砂历史名人资料,介绍供您参考。 【金沙寺僧】 明成化、弘治年间宜兴湖金沙寺和尚。 明代周高起在其著作《阳羡茗壶系》中认为金沙寺僧是最早制作紫砂壶的人。 【供春】 又名龚春,江苏宜兴人,明正德年间宜兴紫砂陶工艺开创者之一,其事迹在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许次纾《茶疏》及清吴骞《阳羡名陶录》中均有记载。 供春初为学使吴颐山家僮,随吴攻读于宜兴金沙寺中。 据传供春学金沙寺老僧,淘细土抟坯,制成砂壶。 壶内外隐见手指螺纹,制品敦庞周正,栗色如古金铁,世称“供春壶”。 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件供春款树瘿壶,造型仿树瘤,壶身把柄一侧刻篆书“供春”二字。 据考证此壶原为清末翰林、大收藏家吴大所藏,原缺壶盖由裴石民后配。 但因供春壶历来多有仿制,故此壶的真伪尚有争议。 【董翰】 号后溪,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制陶名家。 据清吴骞《阳羡名陶录》记载,董翰、赵梁、元畅、时朋是继供春之后制壶四大家。 董翰制壶一改寺僧、供春以来的古拙风格,始造菱花式壶,极尽工巧。 《阳羡名陶录》认为四家中,董翰作工“文巧”,其余三家“多古拙”。 【赵梁】 又作赵良,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制壶四大家之一。 《阳羡名陶录》记赵梁所制茗壶多为提梁式,作品以古拙著称。 据说明代砂壶中的提梁式,就是首先由他创制的。 【元畅】 又作元(玄)锡、袁锡,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制壶四大家之一。 【时朋】 又作时鹏,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紫砂制壶四大家之一,时大彬之父。 【李茂林】 名养心,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陶名家。 因家中排行老四,又擅长制作小圆砂壶,人称“小圆壶李四老倌”。 清嘉庆《宜兴县志》称其所制之壶“妍妙在朴致中,世称名玩”。 他的作品不加款署,仅朱书号记。 另据明人周高起考证,在李茂林之前,紫砂壶都直接放入缸窑烧造,不用匣钵封闭,“不免沾釉泪”,自李养心始,壶“乃作瓦缶,囊闭入穴”,是紫砂壶装烧方法的一大改革。 【时大彬】 号少山,江苏宜兴人,时朋之子,明万历至清初宜兴紫砂陶名家,与时人李仲芳、徐友泉有“壶中妙手称三大”之誉。 大彬初仿供春制大壶,后受文人饮茶理论启发,改做小壶。 他善用各色陶土,对泥料的加工配制、成型技术、造型设计、铭刻款识等均有研究和改进,作品“砂粗质古肌理匀”,“不务妍媚,而朴实坚栗,妙不可思”,使紫砂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时人许次纾《茶疏》云:“昔时龚春制壶,近日大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随手造做,颇极精工。 ”时大彬壶上铭款甚为讲究,为端丽的楷书,用竹刀刻成,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中说其“书法娴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不能仿,赏鉴家用以为别”,并称其为“大家”。 “大彬”款紫砂壶传世品很多,近年又屡有出土,如江都县丁沟镇明代曹姓墓中出土的朱砂六方壶,无锡明代翰林学士华师伊墓出土的三足圆壶等。 【李仲芳】 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李茂林之子,时大彬弟子,“壶中妙手称三大”者之一。 《阳羡名陶录》记其作品由古朴渐趋精巧,清初人认为他的“小圆壶形制精绝,又在大彬之右”(阮葵生《茶余客话》),《阳羡茗壶赋》作者吴梅鼎评价李仲芳壶有“仲芳骨胜而秀出刀镌”。 《阳羡茗壶系》中说:世所传大彬壶,也有仲芳作,大彬见而赏之并自署款的。 所以当时有“李大瓶,时大名”之说。 【徐友泉】 名士衡,江苏宜兴人,一说为江西婺源人,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时大彬弟子,“壶中妙手称三大”者之一。 他原非宜兴制陶世家子弟,但因有造型艺术天赋,为时大彬赏识,纳为弟子。 徐友泉善制汉方、扁觯、小云雷、提梁卣、蕉叶、莲方、菱花、鹅蛋等多种器形,所配泥料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等多种色调,文献评价他的作品“种种变异,妙出心裁”。 清人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写道:“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而从心,技而进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把徐友泉称作穷变化、集大成的一代宗匠,可谓备极推许。 其子继承父业制陶,时人并称“大徐”“小徐”。 【欧正春】 名子明,江西婺源人,明万历年间宜兴制瓷名家,时大彬弟子,“宜钧”的创始者。 他以白泥或紫泥作胎,仿宋钧窑瓷器造型及其乳浊釉,器型有盆、奁、架、瓶、盂、尊、炉等,釉色以天青、天蓝、芸豆红等居多,亦见葡萄紫、灰蓝色等珍贵品种,世称“欧窑”,制品称“宜钧”。 《阳羡名陶录》评介欧正春作品“多规花卉果物,式度精妍”,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制陶艺术归为“雅流”。 【邵文金】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时大彬弟子。 清吴骞《阳羡名陶录》记其仿制时大彬所作汉方式样的砂壶,技艺独绝。 【邵文银】 又名亨裕,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时大彬弟子,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只录其名。 【蒋伯】 名时英,原名伯敷,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时大彬弟子。 吴骞《阳羡名陶录》评其人“因附高流,讳言本业”,又评所作陶器“坚致不俗”。 张燕昌在《阳羡陶说》中记曾见其作,相传为大收藏家项墨林确定式样的“天籁阁壶”。 【陈用卿】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 《阳羡名陶录》记其作品“式尚工致,如莲子、汤婆、钵、盂、圆珠诸制,不规而圆,已极妍饰”。 器上落款为仿钟太傅笔意,再用竹刀刻之,具有浓厚书卷气。 【陈信卿】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匠,仿时大彬、李仲芳等人所制的紫砂器,作品坚瘦工整,雅自不群。 【陈光甫】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时大彬的入室弟子。 早年一目失明,但仿制古器仍能达到具体而微。 《阳羡茗壶系》评之为“雅流”。 【陈仲美】 江西婺源人,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陈仲美原在景德镇制瓷,因从业者甚多,不易成就,遂赴宜兴制紫砂器。 他的作品别具一格,所制茗壶有的摹状花果,并缀以草虫,有的壶上装饰龙戏海涛,龙伸爪出目,传神生动。 除茶器之外,陈仲美制作的香盒、花杯、狻猊炉、辟邪镇纸,均精雕细刻,大大开拓了紫砂陶的制作范围。 他雕塑的紫砂观音像,庄严慈悯,神采如生。 可惜的是这位“智兼龙眠、道子”的艺术家,竟以“心思殚竭”而英年早逝。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所做之壶列入神品。 【沈君用】 名士良,江苏宜兴人,明万历时宜兴紫砂陶名家。 沈君用自幼即因善制陶而闻名,时人称其为“沈多梳”(多梳,即还未束发成年的意思)。 他擅长配制紫砂泥料,作品多浮雕装饰,玲珑剔透,虽不尚正方正圆,但接缝处准确严密,不苟丝发。 《宜兴县志》记沈君用是继供春、时大彬后,与徐友泉、陈用卿、徐令英同列的制壶名手。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和陈仲美的作品同列为神品。 【邵盖】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列入“别派”。 被列入别派的还有同期的周后溪、邵二孙,以及天启、崇祯年间的宜兴紫砂陶工匠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沈君盛等人。 书中还说他们的生平见于汪大心《叶语附记》。 【陈辰】 字共之,明天启、崇祯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 他善于在砂壶上镌刻铭款,时人制成的壶多请他镌款文,被称为“陶家之中书君”。 《阳羡茗壶系》将其列入别派。 【徐令音】 江苏宜兴人,明天启、崇祯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宜兴县志》记:“若徐友泉、陈用卿、沈君用、徐令音,皆制壶名手也。 ”说明他的制壶技艺可与徐友泉等人相比拟。 《阳羡名陶录》认为他可能就是徐友泉之子“小徐”。 【项不损】 名真,浙江嘉兴人,明天启、崇祯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它是嘉兴名族项氏后裔,曾以诸生贡入国子监。 吴骞《阳羡名陶录》认为项不损制作砂壶乃文人偶尔寄兴之作。 他所制之壶质朴雅致,款识书法有晋唐风格,水平高于时大彬、李仲芳诸家。 【沈子澈】 江苏宜兴人,也有说是浙江桐乡人,明崇祯末年宜兴紫砂陶名手。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云其制壶古雅浑朴,曾为他人制菱花式壶,镌铭曰:“石根泉,蒙顶叶,漱齿鲜,涤尘热。 ”《阳羡名陶录》称其为“明季一名手也”。 【陈子畦】 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宜兴紫砂陶工匠。 《阳羡名陶录》记其最善仿徐友泉,制品为时人珍爱。 又有人说他是清初紫砂名家陈鸣远之父。 【惠孟臣】 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宜兴紫砂陶名家。 清人的著述里对于他的壶艺评价不相一致,如张燕昌《阳羡陶说》云其壶款识笔法不俗,做工则远不及时大彬。 《阳羡名陶录》作者吴骞记其收藏的孟臣制壶,风格古朴,底刻唐人诗句及署款行书10字,笔法似唐代书法家褚遂良,认为惠孟臣“亦大彬后一名手也”。 惠孟臣以善制小壶出名,制品精妙,为时人所赏识。 清初施鸿保在《闽杂记》中称:“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如胡桃者,名孟臣壶”说明他制作的此类小巧的茗壶乃功夫茶必备的茶具。 【项圣思】 不见史载,但其所遗作品紫砂桃杯,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杯呈朱砂紫色,劈半桃为杯,枝作把手,枝叶缠蔓,桃叶脉络毕现。 桃杯口沿外刻七言诗两句,诗下署“圣思”二字,并钤“圣思所作”阳文小印一枚。 这件作品精巧玲珑,技艺独绝,是紫砂器中极为少见的珍品。 杯托为民国名手裴石民1924年配制,上有收藏家储南强所写题记,他写道:“圣思相传为修道人,姓项,能制桃杯,大于常器,花叶干实无一不妙,见者不能释手……”这可能是有关项圣思的惟一记载。 【陈鸣远】 名远,号鹤峰、鹤、壶隐、石霞山人。 江苏宜兴人,清初宜兴紫砂陶名家。 《宜兴县志》称陈鸣远是近百年来壶艺成就第一名手。 他长于雕塑,善于巧妙调配泥色,是一个善翻花样、塑镂兼长、技艺精湛的大师。 作品类型广泛,既有茗壶茶具类,也有文房雅玩类。 清人张燕昌在《阳羡陶说》中记述:“鸣远手制茶具雅玩,余所见不下数十种。 ”有天鸡壶、海棠杯、诰宝壶、花尊、菊盒、香盘、什锦杯、砚屏、梅根笔架、莲蕊水盂以及各种瓜果小品等,均文丽工雅,款识书法雅健,有晋唐风格,誉者以为“堪与三代古器并列”。 他的作品名扬中外,名士公卿争相求购。 【惠逸公】 清雍正、乾隆时宜兴紫砂陶名匠。 其制壶技艺与明末名家惠孟臣相伯仲,世称“二惠”。 孟臣制品浑朴工巧俱备,而逸公则长于工巧一类。 款识书法楷、行、草俱备,且竹刀、钢刀并用,陶刻作品甚佳,非乾嘉后辈所能及。 【华凤翔】 江苏宜兴人,清康雍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匠。 善仿古器,制品精雅而不失古朴,兼长紫砂炉。 【许龙文】 清雍乾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技艺受陈仲美、沈君用影响,所制多花卉象生壶,壶底常刻一方印,一曰“龙文”,一曰“荆溪”。 【葛明祥、葛源祥】 清乾隆、嘉庆年间宜兴丁蜀镇制瓷名家。 兄弟二人继承明万历年间欧窑仿宋的传统,继续烧制“宜钧”瓷器,釉色灰中晕蓝,较欧窑更甚一筹,器型多瓶、罐、盆、盂。 【陈鸿寿】 字子恭,号曼生。 浙江杭州人,清乾隆至咸丰年间书画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 他诗书画皆精,并擅长紫砂壶设计。 陈鸿寿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任溧阳知县期间,设计了紫砂史上著名的曼生十八壶式,请杨彭年、邵二泉等当地名家制作,又由曼生及其幕中好友题刻诗句铭文,作品世称“曼生壶”。 曼生壶的造型有石铫、横云、井栏、合欢、却月、半瓦当、方山、瓜形、覆斗等,铭文或切壶切茶,或取自商周青铜器,或为历史典故、座右铭等。 壶底多有阳文篆书印“阿曼陀室”,并有“彭年”“二泉”等印鉴。 陈鸿寿对紫砂壶艺的贡献,在于使书画与篆刻第一次以装饰的面目出现于紫砂壶身,并导致了紫砂壶造型艺术的创新,几何形体由此开始,造壶艺术自此呈现出“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新气象,而“曼生壶”也为后世收藏家、茶艺家所珍爱。 【邵二泉】 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擅长制壶并在壶上镌刻铭文、款识。 曾于嘉庆二十一年与陈鸿寿合作制作“曼生壶”。 道光年间曾为邵景南制作的壶刻铭款。 【杨彭年】 江苏宜兴人,一说浙江桐乡人,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他善于配泥,随手捏塑,其壶或浑朴厚重,或玲珑秀巧,均具天然之趣。 他是陈鸿寿“曼生壶”的主要合作者,陈还为他题赠斋号“阿曼陀室”。 杨彭年传世作品多有“阿曼陀室”“杨彭年制”“彭年”等印记。 【杨宝年】 又名葆年,字公寿,清嘉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艺人,杨彭年之弟。 善制茗壶,尤善捏制之法。 曾为陈鸿寿制壶,所选泥料均为名贵的天青泥,紫檀色中微泛蓝,精光内含,温润如玉。 【杨凤年】 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女艺人,杨彭年之妹。 善配泥色,作品构思巧妙,浮雕精美。 其传世品竹段壶,壶体、执柄均作竹节形,并饰以浮雕竹枝竹叶。 杨凤年也曾为陈鸿寿制壶。 【瞿应绍】 字子治,一字陛春,号月壶,晚年改号瞿甫、老治,室名“毓秀堂”。 清道光贡生,官至同知,为上海名士。 工诗词、尺牍、书画、篆刻,最擅画竹,兰、柳亦工。 又擅陶刻,尤好将自画竹梅及铭刻刻于紫砂壶上,人称“三绝壶”。 曾与制壶名家杨彭年合作,壶柄上有“彭年”印记,有的作品请邓奎代笔书款。 有《月壶题画》《月壶草》著作传世。 【朱坚】 字石梅,浙江绍兴人,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善制锡壶及紫砂壶,所制壶式样多种,均玲珑秀美,风雅宜人。 创制紫砂包锡工艺,常在砂壶或砂胎锡壶面上刻梅花和自作诗句及名士题咏。 曾著有《壶史》一书。 【邵大亨】 江苏宜兴人,清道光、咸丰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邵大亨年少就享有盛名,他善于仿古,造型以浑朴见长,做工精湛。 高熙在《茗壶说》中记述邵壶“肩项及腹,骨肉亭匀”,“嘴胥出自然,若生成者”,“口盖直而紧,虽倾侧无落帽忧”。 邵大亨壮年便死于乱世,留存世间的茗壶寥寥无几,在清代时便已“一壶千金,几不可得”。 其传器有“鱼化龙”“掇球”“风卷葵”“一捆竹”等式样,都已被视珍宝。 【黄玉麟】 江苏苏州人,清同治、光绪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黄玉麟曾受聘于金石收藏家吴大家,将吴氏收藏之青铜器、古陶器的造型、艺术特色融合入紫砂陶中。 他制壶讲究泥料的选配,多圆式,作品莹洁圆润,精巧工整,鉴赏家珍之。 现藏于宜兴文物陈列室的鱼化龙壶就是他的作品,壶呈紫红色,盖内有“玉麟”方印,盖上有龙头伸缩吐注,奇特灵妙。 【俞国良】 清末民国时宜兴紫砂陶名艺人,曾被吴大请去制壶,作品工精细巧,技艺纯熟,壶的体态雍容谨慎。 他的作品红泥四方传炉壶曾于1932年获得芝加哥博览会的奖状,现收藏于宜兴紫砂工艺厂。 俞国良的作品多钤“国良”“锡山俞氏”印。 【程寿珍】 自号“冰心道人”,近代宜兴紫砂陶名家。 所作掇球壶犹如大、中、小三个圆球叠垒,端正稳健,口盖紧密,曾于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此后便有“价随身高”之誉。 他所做的仿古壶特别粗,盖大而扁平,线型粗细对比得体,骨肉亭匀,气度不凡。

赵熙文书法家

篆刻印文; 龙人 赵熙文印

赵熙文,墨缘、老墨、砚耕斋主。1964年生于安徽,现居北京。中国神州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秘书长、文化部侨联文华阁书画院院长助理、中国美术家报外联部主任等职。

中国书协主席张海9000元 。 赵熙文的要低些。7000元左右。

高俊书法

高俊: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人,69年生。 当代实力派书画艺术家,系:中国书画导师、中书协会员、中国书画教育学会淄博市分会长、高级注册教师,清影书院淄博市第一分院长、全国书画赛事评委、清影书院总院顾问,【中学生行书入门】副主编……

高正臣书法

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中国的书法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深远。打从汉字一产生,便出现了书法艺术的萌芽。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和发展,直至秦代,统一了文字,创制了秦篆(小篆)、秦隶。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业绩,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为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存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汉隶、楷书、草书、行书的变革、发展和繁荣,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繁荣相适应,我国古代的书法理论也逐步发展、兴盛起来。相对而言,古代书法理论的出现比书法艺术的形成要晚一些。据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古代书论著作最早出现于汉代。西汉大学者、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问神》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书,心画也。”这里的“书”虽不是专指书法,但它最早论述了有关中国书法理论的根本命题——书法同书法家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和书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质等问题,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书论史的源头…… 

秦/汉   汉代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初创期。随着书法艺术的成熟和兴盛,专门研究书法的理论著作便应运而生。最早论述书法的一篇文章是东汉书法家崔瑗的《草书势》。崔氏在文中认为,草书的出现正是由繁到简的社会需要的反映,并描述、赞扬了书法的形态美和动态美。对书法的艺术审美功能和价值作了充分肯定。继此之后又出现了几篇重要的书论著作,如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尤其是大书家蔡邕的《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成熟期。这一时期,书法艺术非常兴盛,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名家。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带动了书法理论的研究。西晋时,出现了一批以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物象、动态来描绘、比喻各种书体形态美的理论著作,如成公绥的《隶书体》、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状》、刘劭的《飞白势》、杨泉的《草书赋》等,表现出一种“尚象”的审美趋向。东晋时,书家已不满足于对书法外在形态的描述,而开始探求用笔、结体和章法技巧的规律,并注意研究人的主观意志与书法的关系。如世传卫夫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等,都是这方面的重要书论。至南北朝时,受时风的影响,开始重视对各个书家的评论。这方面有影响的著作有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虞和的《论书表》、瘐肩吾的《书品》等。尤其是王僧虏的《书赋》、《论书》、《笔意赞》等书论,着意探求书法创作的过程和特征,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隋唐/五代   隋唐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兴盛期。隋代虽立朝时间很短,但其书法上承南北朝碑刻,下启唐楷诸家,为唐代楷书法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其书论也重在探讨楷书的笔法与结体,智永的《永字八法》和智果的《心成颂》是这方面的代表。随着唐代书法艺术的达到鼎盛,书法大家、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书法理论也兴盛起来,大批成系统、有分量的书论著述陆续问世,对细部技法的探讨和对书法创作规律的剖析逐渐代替了对书法艺术总体印象的阐述,涉及了书法艺术的各方面,体现了唐代“尚法”的风气。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孙过庭的《书谱》、张怀域还的《书议》、《书信》、《书断》、《文宇论》、《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窦泉的《述书赋》,徐浩的《论书队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张彦远编的《法书要录》等都是这一时期书论的代表作。尤其是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孙过庭的《书谱》、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宋代   宋代是古代书法理论的变革期。由于各种原因,宋代的书法无法与唐代相比肩,却能另辟蹊径,一时帖学盛行。而且在书法理论上也有所革新和发展。宋人论书主张书法创作不应受法度的束缚,不必斤斤计较于点画、布置等具体方法,而应重视作品中的风神意韵及书家的内在精神与气质,自由地抒发其胸臆,力求创新。它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反映。朱长文的《续书断》、苏轼的《论书》、《东坡题跋》、黄庭坚的《论书》、米莆的《书史》、《海岳名言》、姜夔的《续书谱》等,都是这一时期书论的代表著作。《续书谱》尤为系统精到,为历代书家所推祟,影响巨大。

元/明元明两代的书法艺术也没有多大发展,帖学仍然盛行,尚未走出书法创作的低谷。在书论方面,由承继晋唐之法,对宋人“尚意”书风进行否定,进而重视书法艺术的形态美,标举魏晋风格。元代书论主要是讲究法度,代表论著有郑构撰、刘有定注的《衍极》和陈绎曾的《翰林要诀》。明代书论则强调崇尚古雅,倡导骨力与研美兼善。陶宗仪的《书史会要》、丰坊的《书诀》、项穆的《书法雅言》等则是其代表论著。

清代 是古代书法理论继往开来的一个时期。从清中期开始便逐渐形成了帖学与碑学明显分流的格局,而且帖学逐渐由盛转衰,碑学则日渐兴盛。故书法理论前期重视对笔墨技巧的阐发,代表著作有笪重光的《书筏》和朱履贞的《书学捷要》。后期则主要是对碑学理论的探讨,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揖》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揖》是这方面的代表著作,并形成了一股抑帖尊碑、重北轻南的风气。刘熙载的《艺概·书概》对南北书风的特色分别作了概括,强调他们各有所长,则显得比较公允、客观。《书概》还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历史、书体演变的历史和书法艺术的技巧、风格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而精要的理论总结。这些论著在中国古代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对清代碑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促进了清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并对近现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延伸阅读(二)

张怀瓘《书断》书断列传第一: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汲冢书、李斯、萧何、蔡邕、崔援、张芝、张昶、刘德升、师且官、梁鹄、左伯、胡昭、钟繇、钟会、韦诞。古文:按古文者,黄帝史仓颉所造也。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孝经》、《援神契》云:奎主文章,仓颉仿象是也。大篆:按大篆者,周宣王太史史籀所作也。或曰柱下史始变古文,或同或异,谓之为篆,篆者传也,体其物理,施之无穷。甄鄷定六书,三曰篆书。《八体书法》一曰:大篆。又《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并此也,以史官制之,用以教授,谓之史书,凡九干字。籀文:周太史史籀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后人以名称书,谓之籀文。《七略》曰:史籀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体异。甄鄷定六书,二曰奇字是也。小篆:小篆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损大篆,异同籀文,谓之小篆,亦曰秦篆。八分:按八分者,秦羽人上谷王次仲所作也。王愔云: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籀法,字为八分,言有模楷。始皇得次仲文简略赴急疾之用,甚喜。遣召之,三徵不至,始皇大怒。制槛车送之于道,化为大鸟飞去。隶书按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邈字元岑,始为县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为御史。以奏事烦多,篆字难成,乃用隶字。以为隶人佐书,故曰隶书。章草:按章草,汉黄门令史史游所作也。卫恒李诞并云,“汉初而有草法,不知其谁。”萧子良云:“章草者,汉齐相杜操始变藳法,非也。”王愔云: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之,汉俗简堕,渐以行之是也。行书:按行书者,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也。行书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相问流行,故谓之行书。王愔云:“晋世以来,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钟元常善行押书是也。尔后王羲之、献之并造其极焉。飞白按飞白书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王隐王愔并云:“飞白变楷制也。”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径丈,字宜轻微不满名为飞白。王僧虔云:“飞白八分之轻者,邕在鸿都门见匠人施垩帚,遂创意焉。”草书按草书者,后汉微土张伯英所造也。梁武帝《草书状》曰:“蔡邕云: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羽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难,不能救急,遂作赴急之书,今之草书也。汲冢书:汲冢书,盖魏安厘王时,卫郡汲县耕人于古冢中得之,竹简漆书,科斗文字,杂写经史,与今本校验,多有异同,耕人姓不。李斯:秦丞相李斯曰:“自上古作大篆颇行于世,但为古远,人多不详,今删略繁者,取其合体,参为小篆。”斯善书,自赵高已下,咸见伏焉。刻诸名山碑玺铜人,并斯之笔书。秦玺、纪功铭,乃曰:“吾死后五百三十年,当有一人替吾迹焉。”(出蒙恬《笔经》)斯妙篆,始省改之为小篆者,《仓颉篇》七章,虽帝王质文,世有损益,终以文代质,渐就浇醨,则三皇结绳,五帝画象,三王肉刑,斯可况也。古文可为上古,大篆为中古,小篆为下古,三古谓实草隶为妙,极于华者,羲献精穷其实者籀斯始皇以和氏之璧,琢而为玺,令斯书其文,今泰山峄山及秦玺等碑,并其遗迹。亦谓传国之伟宝,百世之法式,斯小篆入神,大篆入妙。李斯书如为冠盖,不易施手。萧何:前汉萧何善篆籀。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何使秃笔书。蔡邕:后汉蔡邕,字伯喈,陈留人。仪容奇伟。笃孝,博学,能画,善音,明天文术数,工书,篆隶绝世,尤得八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今古。又创造飞白,妙有绝伦。喈八分飞自入神,大篆、小篆、隶书入妙。女琰甚贤明,亦工书。伯喈入嵩山,学书于石室内,得一素书,八角垂芒,篆与李斯并史籀用笔势。伯喈得之,不食三日.乃大叫喜欢,若对数十人。喈因读诵三年,便妙达其旨。伯喈自书《五经》于大学。观者如市。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为神。崔瑷:崔瑷,字子玉,安平人。曾祖蒙,父骃。子玉官至济北相。文章盖世,善章草,书师于杜度,媚趣过之。点画精微,神变无碍,利金百炼,美玉天姿,可谓冰寒于水也。袁昂云:“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王隐谓之草贤,章草入神,小篆入妙。张芝:张芝,字伯英。性好书,凡家之衣帛皆书而后练。尤善章草,又善隶书。韦仲将谓之“草圣”。又云:“崔氏之肉,张氏之骨。”其章草急就章,字皆一笔而成。伯英草行入神,隶书入妙。伯英书如汉武爱道,凭虚欲仙。张昶:张昶,字文舒,伯英季弟,为黄门侍郎。尤善章草,书类伯英,时人谓之亚圣。文舒章草入神,八分入妙,隶入能。刘德升:刘德升,字君嗣,颖川人。桓灵之世,以造行书擅名。既以草创,亦甚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胡昭钟繇并师其法,世谓钟繇善行押书是也。而胡书体肥,钟书体瘦,亦各有君嗣之美也。师宜官:师宜官,南阳人。灵帝好书,徵天下工书于鸿都门,至数百人。八分称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能。而性嗜酒,或时空至酒家,因书其壁以售之,观者云集,酤酒多售,则铲灭之。后为袁术将。《巨鹿耿球牌》,术所立,宜官书也。宜官书如鹏羽未息,翩翩自逝。梁鹄:梁鹄,字孟皇,安定乌氏人。少好书,受法于师宜官。以善八分书知名,与孝廉为郎。亦在鸿都门下,迁选部郎。灵帝重之。魏武甚爱其书,常悬帐中。又以钉壁,以为胜宜官也。于时邯郸淳亦得次仲法,淳宜为小字,鹄宜为大字,不如鹄之用笔尽势也。左伯:左伯,字子邑,东莱人。特工八分,名与毛弘等列,小异于邯郸淳,亦擅名。汉末又甚能作纸,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而子邑尤行其妙。故肃子良答王僧虔书云;“子邑之纸,研妙晖光,仲将之墨,一点如漆。伯英之笔,穷神尽思,妙物远矣,邈不可追。”胡昭:胡昭,字孔明,颖川人。少而博学,不慕荣利,有夷皓之节。甚能籀书,真行又妙。卫恒云:“胡昭与钟繇并师于刘德升,俱善草行,而胡肥钟瘦,尺牍之迹,动见模楷。”羊欣云:“胡昭得张芝骨,索靖得其肉,韦诞得其筋。”张华云:“胡昭善隶书,茂先与荀勖共整理记籍,又立书博士,置弟子教习,以钟胡为法,可谓宿士矣。”钟繇:魏钟繇,字元常。繇少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遂与魏太祖邯郸淳韦诞等议用笔。繇乃问蔡伯喈笔法于韦诞,诞惜不与。乃自捶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遂得。由是繇笔更妙。繇精思学书,卧尽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书象之。繇善三色书,最妙者八分。繇尤善书,于曹喜蔡邕刘德升,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馀。秦汉以来,一人而已。虽古之善政遗爱,结于人心,未足多也。尚德哉!若其行书,则羲之献之之亚。草书则卫索之下。八分则有魏《受禅碑》称此为最也。大和四年薨,迨八十矣。元常隶行入神,草八分入妙。钟书有十二种,意外巧妙,绝伦多奇。钟会:钟会,字士季,元常少子。善书,有父风。稍备筋骨,美兼行草,尤工隶书。遂逸致飘然,有凌云之志,亦所谓剑则干将莫邪焉。会当诈为荀勖书,就勖母钟夫人取宝剑。会兄弟以千万造宅,未移居,勖乃潜画元常形像,会兄弟入见,便大感恸。勖书亦会之类也。会隶、行草、章草并入妙。韦诞:魏韦诞,字仲将,京兆人。太仆端之子,官至侍中。伏膺于张伯英兼邯郸淳之法,诸书并善,题署尤精。明帝凌云台初成,令仲将题榜,高下异好,宜就点正之,因危惧以戒子孙,无为大字楷法。袁昂云:“如龙拏虎据,剑拔弩张。”张茂先云:“京兆韦诞,涎子熊。颖川钟繇,繇子会并善隶书。初青龙中,洛阳许邺三都宫观始就昭令仲将大为题署,以为永制。给御笔墨,皆不任用,因奏“蔡邕自矜能书,兼斯喜之法,非纨素不妄下笔。夫欲善其事,必利其器,若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径丈之势,方寸千言。然草迹之妙,亚乎索靖也。”嘉平五年足,年七十五。仲将八分、隶书、章草、飞白入妙,小篆入能。兄康字元将,工书。子熊,字少季,亦善书。时人云:“名父之子,克有二事。”世所美焉。又云:魏明帝凌云台成,误先钉榜,未题署,以笼盛诞辘轳长绳引上,使就榜题,去地二十五丈,诞危惧戒子孙绝此楷法。书断列传第二:王羲之、王献之、王修、荀舆、谢安、王廙、戴安道、康昕、韦昶、萧思话、王僧虔、王融、萧子云、萧特、智永、智果。王羲之: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少,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书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而况人乎?吾是天台丈人,自言真胜钟繇。”羲之书多不一体。逸少善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逸少隶、行、草、章草、飞白五体具入神,八分入妙。妻郗氏,甚工书。有七子,献之最知名。玄之、凝之、徽之、操之并工草。又羲之尝以章草答庚亮,亮示翼,翼见乃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沛,遂乃亡失,尝叹妙绝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旧说羲之罢会稽住蕺山下,旦见一老妪把十许六角竹扇出市,王聊问此欲货耶?一枚几钱?答云:二十许。右军取笔书扇,扇五字,姥大怅惋云:“老举家朝飧,唯仰于此,云何书坏?”王答云:“无所损,但道是王右军书字,请一百。”即入市,人竟市之,后数日,复以数十扇来诣,请更书,王笑而不答。又云:羲之曾自书表与穆帝专精任意,帝乃令索纸色类长短阔狭,与王表相似,使张翼写效,一毫不异,乃题后答之。羲之初不觉,后更详看,乃叹曰:“小人乱真乃尔!”羲之性好鹅,山阴昙壤村有一道士,养好者十余,王清旦乘小船故往看之,意大愿乐,乃告求市易,道士不与,百方譬说,不能得之。道士言性好道,久欲写河上公《老子》,缣素早办,而无人能书,府君若能自屈书《道德经》各两章,使合群以奉。羲之停半日为写毕,笼鹅而归,大以为乐。又尝诣一门生家,设佳馔供给,意甚感之。欲以书相报,见有一新榧几,至滑净,王便书之。草正相半,门生送王归郡,比还家,其父已刮削都尽。儿还失书,惊懊累日。又晋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三日,常游山阴与太原孙总承公,孙绰兴公,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石,高平郗昙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道林并逸少凝徽操之等,四十有一人修祓禊之礼,挥豪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构别体,就中之字最多。王献之:王献之,字子敬,尤善草隶。幼学于父,次习于张芝,尔后改变制度,别创其法.率尔师心,冥合天矩。初谢安请为长史,太元中新造太极殿,安欲使子敬题榜,以为万代宝,而难言之。乃说韦仲将题凌云台之事。子敬知其旨,乃正色曰:“仲将魏之大臣,宁有此事;使其若此,知魏德之不长。”安遂不之逼。子敬年五、六岁时学书,右军从后潜掣其笔,不脱,乃叹曰:“此儿当有大名。”遂书《乐毅论》与之学。竟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于父。如大则尤直而寡态,岂可同年。唯行草之间,逸气过也。及论诸体,多劣右军,季孟差耳。子敬隶、行、草、章草、飞白,五体皆入神。八分入能。又羲之为会稽。子敬出戏,见北馆新白土壁,白净可爱。子敬令取扫帚沾泥汁中以书壁,为方丈一字,晻暧斐亹,极有势好。日日观者成市,羲之后见叹其美,问谁所作。答曰:七郎。羲之于是作书与所亲曰:“子敬飞白,大有真是图于北壁。”子敬好书,触遇造玄,有一好事年少,故作精白纸裓着往诣子敬,请裓书之草正诸体悉备,两袖及标略满,因自叹比来之合,年少觉王左右有凌夺之色,于是掣裓而走,左右果逐于门外斗争,分裂衣袖,少年才得一袖而己。子敬为吴兴,羊欣父不疑为乌程令,欣年十五六,书已有意为子敬所知。子敬往县入欣斋,欣着新自绢裙昼眠,了敬乃书其裙幅及带,欣觉欢乐,遂宝之,后以上朝廷。又献之尝与简文帝书十许纸,最后云:下官此书甚合尔意聊存之,此书为桓玄所宝,玄爱重二王书,不能释手,乃撰缣素及纸书正行之。尤美者各为一帙。尝置之左右。及南奔,虽甚狼狈,犹以自随。将败,并投干江。或谓小王为小今非也。献之为中书令,卒于官,族弟珉代之,时以子敬为大令,季琰为小令。王修:王修字敬仁,仲祖之子,官至著作郎。少有秀令之誉。年十三著《贤令论》,刘真长见之嗟叹不已。善隶行书。尝就右军求书,乃写《东方朔画赞》与之。王僧虔曰:敬仁书殆穷其妙。王子敬每看,咄咄逼人。升平元年卒,年二十四。始王导爱好钟氏书,丧乱狼狈,犹衣带中存《尚书宣示》。过江后,以赐逸少。逸少与敬仁。敬仁卒,其母见此书平生所好,以入棺。敬仁隶行入妙,殷仲堪书,亦敬仁之亚也。荀舆:荀舆能书,尝写狸骨方,右军临之,至今谓之《狸骨帖》。谢安:谢安字安石,学正于右军。右军云:“卿是解书者,然知解书为难。”安石尤善行书,亦犹卫洗马风流名士,草内所瞻。王僧虔云:“谢安入能书品录也。安石隶行草并入妙。”兄尚,字仁祖,万石。并工书。王廙:晋平南将军侍中王廙,右军之叔父,工隶飞白,祖述张卫法,复索靖书,七月二十六日-纸,每宝玩之。遭永嘉丧乱,后四叠缀衣中以渡江,今蒲州桑泉令豆卢器得之,叠迹犹在。戴安道:康昕晋戴安道隐居不仕,总角时以鸡子汁溲白瓦屑作郑玄碑,自书刻之。文既奇丽,书亦妙绝。又有康昕,亦善草隶,王子敬常题方山亭壁数行,昕密改之,子敬后过不疑。又为谢居土题画像,以示子敬,子敬叹能,以为西河绝矣。昕字君明,外国人,官至临沂令。韦昶:晋韦昶,字文休,仲将兄康字元将,凉州刺史之玄孙,官至颖川太守,散骑常侍,善古文,大篆及草,状貌尤古,亦犹人则抱素木封冰,奇而且劲。太元中,孝武帝改治宫室及庙诸门,并欲使王献之隶草书题榜,献之固辞。乃使刘环以八分书之。后又使文休以大篆改八分焉。或问王右军父子书,君以为云何?答曰:“二王自可谓能,未是知书也。”又妙作笔,王子敬得其笔,叹为绝世。羲熙末卒,年七十岁余。文休古文、大篆、草书,并入妙。萧思话:宋萧思话,兰陵人。父源,冠军,琅琊太守。思话宫至征西将军,左仆射。工书,学于羊欣,得其体法。虽无奇峰壁立之秀,运用连岗尽望,势不断绝,亦可谓有功矣。王僧虔云:“萧全法羊,风流媚好。殆欲不减,笔力恨弱。”袁昂云:“羊真孔草,萧行范篆,各一时之妙也。”王僧虔:琅琊王僧虔,博涉经史,兼善草隶。太祖谓虔曰:“我书何如卿?”曰:“臣正书第一,草书第三。陛下草书第二,正书第三。臣无第二,陛下无第一。”上大笑曰:“卿善为词,然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虔历左仆射尚书令,谥简也穆公。僧虔长子慈,年七岁,外祖江夏王刘义恭迎之,入中斋,施诸宝物,恣其所取,慈唯取索琴一张、《孝子图》而已。年十岁,共时辈蔡约入寺礼佛,正见沙门等讦悔,约戏之曰:“众僧今日何乾乾?”慈应声答:“卿如此不知礼,何以兴蔡氏之宗?”约兴宗之子也。谢超宗见慈学书谓曰:“卿书何如虔公?”答云:“慈书与大人,犹鸡之之比凤。”超宗凤之子。慈历侍中,赠太常卿,约历太子詹事。又齐高帝尝与王僧虔赌书毕。帝曰:“谁为第一?”僧虔对曰:“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帝笑曰:“卿可谓善自谋矣。”王融:齐末,王融图古今杂体有六十四书,少年仿效,家藏纸贵,而风鱼虫鸟,是七国时书。元长皆作隶字,故贻后来所诘,湘东王遣沮阳令韦仲定为九十一种。次功曹谢善勋增其九法,合成百体。其中以八卦为书为一,以太为两,法径丈一字,方寸千言。萧子云:梁萧子云,字景乔,武帝谓曰:“蔡邕飞而不白,羲之白而不飞,飞白之间,在卿斟酌耳。”尝大书萧字,后人匣而宝之,传至张氏宾护,东都旧第有萧斋前后序,皆名公之词也。武帝造寺,令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字,至今一字存焉。李约竭产自江南买归东洛,建一小亭以玩,号曰萧斋。萧特:海盐令兰陵萧特,善草隶,高祖赏之,曰:“子敬之书。不如逸少;萧特之迹,遂过具父。”僧智永:陈永欣寺僧智永师,远祖逸少,历纪专精,摄齐升堂,真草唯命。智永章草及草书入妙,行入能,兄智楷亦工书。丁觇亦善隶书,时人云:“丁真永草。”又智永尝于楼上学书,业成方下。梁周兴嗣编次《千字文》而有王右军者,人皆不能晓。其始乃梁武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榻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武帝召兴嗣为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而赏锡甚厚,右军孙智永师自临八百本散与人外。江南诸寺,各留一本。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甕,每甕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自制铭志。尝居永欣寺阁上临书,所退笔头,置之于大竹篓,篓受一石余,而五篓满。僧智果:隋永欣寺僧智果,会稽人也。炀帝甚善之,工书铭石,甚为瘦健,造次难类。尝谓永师曰:“和尚得右军肉,智果得骨。夫筋骨藏于肤肉,山水不厌高深,而比公稍乏清幽,伤于浅露。若吴人之战,轻进易退,勇力而非武,虚张夸耀,无乃小人儒乎?”智果隶行草入能。书断列传第三:唐太宗、购兰亭序、汉王元昌、欧阳询、欧阳通、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高正臣、王绍宗、郑广文、李阳冰、张旭、僧怀素。唐太宗:唐太宗贞观十四年,自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尝谓朝臣曰:“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又云:“吾临古人之书,殊不能学其形势.惟在其骨力。及得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尝召三品巳上赐宴于玄武门,帝操笔作飞白书,众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相竟。散骑常侍刘洎登御床引手,然后得之。其不得者,咸称“洎登床,罪当死”。请付法。帝笑曰:“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

赵熙书法

赵熙被人们称为晚清第一词人,虽然他生于贫寒之家,但赵熙从小好学,25岁中进士,殿试列二等,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启了自己的仕途之路。到了第二年,赵熙参加保和殿大考,官至监察御史。赵熙一生最大成就,还是体现在他的词作和书法上,可能很多朋友对赵熙并不熟悉,那今天就借此机会跟大家讲讲赵熙的生平故事,感兴趣的话就不要错过下文了,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1、为官清正,仗义执言

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交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家所有,但没有公布退还或补偿先前民间资本投入的办法,由此使得老百姓普遍不满,特别是四川的反应最为激烈,因为四川修筑铁路的股东,除有绅士、商人、地主外,还有占股份很大比例的众多农民。由此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保路风潮。清政府派兵大肆屠杀保路人士,酿成血案。

为官清正的赵熙,曾弹劾数名为官不仁的满清亲王,十分同情保路人士,对政府的此种做法极度不满,多次上奏章参劾此次保路风潮的罪魁祸首盛宣怀、赵尔丰,引起了朝野的轰动。

辛亥革命爆发前夕,赵熙已知清廷万无幸存之理,于是以告假云游讲学的方式淡出仕途。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后,以高官厚禄拉拢赵熙为其效力。赵熙称自己已是山僧未出家,不仅力辞拒之,还协助熊克武、黄复生等购置军械,组织武装讨伐袁世凯。

1918年赵熙51岁时,应时任四川省长杨庶堪之聘。主持编纂《四川通志》,因政局变动作罢后,与门人虞白史,曹方汉主持修志局,编修《荣县志》。

时任滇军旅长朱德仰慕赵熙日久,通过孙炳文引见。赵熙如同看重蔡锷一般,对文武双全、壮志凌云的朱德充满敬佩之情。两人谈诗论文,甚为欢愉。朱德对其自称门生,并赠送照片留念,以表尊崇。赵熙撰七言绝句诗一首相赠:

只有人心能救世,西南半壁赖扶持。读书巳过五千卷,一剑能当百万师。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赵熙再度客居重庆。他反对内战,支持抗日。冯玉祥在四川各地开展抗日募捐活动时,当时眼疾严重,看书写字均有困难的赵熙,书写屏联和字画多幅,交与冯玉祥义卖,并激情赋诗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抗战必胜的信心:汉家此日昆阳战,北望金饶奏凯歌。

1941年在陪都重庆的蒋介石为延揽巴蜀名流,曾派孔祥熙去恭请赵熙出任国民政府高级顾问,并许以优渥待遇,还专门设宴约见。赵熙本来打算断然拒绝,后经众人竭力相劝,他仅只答应赴宴。席间,蒋介石以国事请教,他回答:衰年眼瞎,不能阅报,于世事百无所知。返回寓所作画一幅,画上只见孔祥熙、宋子文两人口含雪茄在吞云吐雾。胸怀正义的赵熙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鄙视攘外必先安内的蒋介石。

2、书法集古之大成者

赵熙书法的特点是集古之大成。宋元之前的书法大家作品他几乎都有涉及,能够学一家成一家,食古能化,化能融合。他可任取一家自成一体。但赵熙并不满足于此,一生都在学习不同的风格,丰富着自己的书法,使自己的书法最终达到了秀逸朴厚、变化多端的旁人难以企及的艺术境界。

自古以来能称之为集古之大成的书法家不多,公认的仅有王右军、米芾、赵子昂等寥寥数人。由于年代久远,王右军、米芾所集古字可考证的已不多。赵子昂虽是公认的集古之大成的书法家,但书风一生没有多大变化,内行一眼就能看出来自王右军门下。由于乾隆皇帝偏爱赵子昂,清代天下人无不学赵书。因此赵子昂的书风在清代占据着半壁江山,另一半为董其昌,因康熙皇帝喜欢董书。学赵子昂书法者何止千万?然而成功者凤毛麟角,以至于形成了专为考试而献媚的馆阁体。

赵熙集古的方法出于赵子昂,但并不是复制赵子昂的方法,而是一种升华。近代诗人陈兼与对赵熙书法成就看得透彻所作气骨森张,近百年间罕有与并!。在陈眼中,赵熙在清末民国时代应是书坛顶尖人物,甚或可说在明清二代均少有人能与赵熙抗衡。

如今在四川的一些历史遗迹中,可以看到赵熙的珍贵手迹。成都望江楼公园有他题写的独坐黄昏谁是伴,怎教红粉不成灰,峨眉山金顶有他题写的万里烟云朝雪界,九天龙象护经窗,还有文前所述成都人民公园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北面十个擘窝大字……

赵熙的墨宝世称荣县赵字。传说当年在荣县,赵熙在文学舍时,对学生文章诗词的批改评语,还有平时信手写成的便条或题笺等手迹,都是香饽饽,只要与本人分离,就有人抄录换取,原件则被珍藏起来。

他的诗词曾风靡京城,梁启超、胡适等名人执弟子礼向其请教。他还当过吴玉章、黄复生的老师。解放初郭沫若曾自费为其出版《香宋诗前集》。

赵熙成名后提携后辈舍得出力。1929年刚过三十岁的张大千持六尺整纸自画像(张大千己巳自写小像),先到老师曾农髯家中求题,接着又向包括赵熙在内的32位清末民初诗词诸老、书画才俊求题。由此张大千一登龙门,名扬海内。此时的赵熙己年过花甲,名气和威望如日中天。赵熙能欣然给与自己年龄相差32岁的张大千自画像题跋,这既是对后辈绘画才俊的充分肯定和赞许,也有明显的前辈对后辈的推介。

3、款款深情永存巴渝

赵熙一生多次在重庆留下足迹,抗日战争时期长期客居长江南岸的黄桷垭老街。对巴渝风光,特别是对长江之南的峻岭树花,款款深情,流连忘返,曾咏诵过不少诗赋。现摘录如下:

其一:《重庆》

万家灯火气如虹,水势西回复折东。

重镇天开巴子国,大城山压禹王宫。

楼台市气笙歌外,朝暮江声鼓角中。

自古全川财富地,津亭红烛醉春风。

其二:《闻石遗至渝喜赋》

渝州一水上嘉州,门对西南第一楼。

节趁梅黄初过雨,人思李白与同舟。

从来萧寺偏宜夜,此去花潭请薄游。

日久高僧勤望客,峨眉山月不须秋。

其三:《二月二日南山看李花》

出城一水隔天涯,今日南山看李花。

香雾连天成雪海,短舆穿树落银沙。

经行麦陇方抽叶,消爱松风一煮茶。

便似卢仝张彻未,乘云直到玉皇家。

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老街是历史上川黔盐茶古道的必经之路,赵熙生前在渝旧居静庐就在此街中段。2019年老街经打造后重新开街,赵熙旧居也喜迎观光者。旧居门楣上方有其生前手书静庐二字,大门右侧竖有长方形大理石碑一块,碑上刻有赵熙生平简介,旧居内陈列有赵熙的部分作品。

高熙书法,赵熙书法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