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湜书法,金琮书法,老铁们想知道有关这个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吗,相信你通过以下的文章内容就会有更深入的了解,那么接下来就跟着我们的小编一起看看吧。
金湜书法,与金琮书法,皆为中国古代书法中的瑰宝,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深厚底蕴。两者在艺术表现和风格特点上有所不同,却都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书法爱好者和艺术品鉴赏者。
金湜是唐朝时期的一位伟大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以悲切、豪放的特点受人赞誉。金湜的字体流畅大气,脍炙人口,被誉为“金碧辉煌”。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富有立体感,线条流畅自然,飘逸而不失稳重。他的作品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和对生活的热爱,在世间留下了永久的痕迹。
金琮,是宋朝时期的一位才华横溢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给人以深沉、庄重之感。金琮的字体秀丽典雅,端庄稳重,被誉为“神韵翩翩”。他的作品注重意境的表达,将自然界的美与人文情怀融为一体,给人以深思与启迪。金琮的书法作品给人一种超脱尘俗的感觉,给人以安定与慰藉。
金湜和金琮,一个笔走龙蛇,激情四溢,一个笔墨深沉,含蓄而内敛。他们在书法艺术上各有所长,却都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独特情感和对人生、自然的独到见解。两者皆广泛影响了后世书法的发展,成为了书法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当代书法艺术中,金湜书法和金琮书法仍然被广泛研究和借鉴。他们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身份的象征和文化的代表。通过研习和欣赏金湜和金琮的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力量和灵感。
金湜书法和金琮书法,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的两颗明珠,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他们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让我们感受到传统书法的独特魅力,并感悟到生活和艺术的丰富内涵。无论是金湜的豪放激情,还是金琮的深沉庄重,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借鉴。让我们珍爱并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其发扬光大,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古代书法的独特魅力。
金湜书法,金琮书法
秦代小篆的特点是什么?我们从流传下来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碑》、湖北云梦泽出土的秦代律令书和诏版、权量铭等,可以看出它的书法大都笔画婉转,尚存籀意,但和以前的篆书相比,则为简单瘦硬,锋棱峭利,结构方正匀称。明代何良俊曾说,李斯小篆“皆大书而作细笔,劲挺圆润,去肉而筋独存。”又说:“唐代李阳冰亦作小篆,骨肉匀圆,可谓尽善,元时有吾予行,国初则周伯奇宗玉箸,似乎少骨。”还有人说:“小篆画皆如箸,以便笔札,故亦称玉箸篆。以创于李斯,故亦称斯篆。”(引文转引自李慎言《书法概论》第15页)这些话即说明了秦篆的特点,也道出了后代学秦篆的一些优缺点。
汉篆墨书,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它和秦的小篆相近,是介于小篆、隶书之间的字体,它的字形基本上是长方形的,笔画一般都圆瘦些,结构则匀称平正。西汉存《群臣上寿刻石》及《甘泉山元凤刻石残字》数种.东汉仅《嵩山少室》、《开母庙》、《西狱庙》及《刘君表残字》等数种。其结构、笔画,有的紧密浑圆,有的宽博瘦劲,各有优点。1930年夏在河南偃师出土的《袁安碑》,字形略方,用笔并非完全滚圆,这种写法显然是由秦代刻石演变来的。
三国魏的篆书,现存的只《三体石经》一种,笔较圆细,收尾保留尖锋,对后来的篆书影响很大。吴的《天发神谶碑》,结体笔法若篆若隶,字体雄伟,以沉着痛快胜。从它的字形来看,是由篆到隶的过渡;从它的转折处的方笔看,并露出了楷书的萌芽。苏建写的《封禅国山碑》,字势雄健而笔法却多圆转,和前碑的方折迥不相同。
三国吴蜀、晋及六朝的篆书不少见;偶尔见到的如东魏李仲璇的《修孔子庙碑》,只是在楷书中杂有篆意,六义既失,笔法亦乖,不足称道了。
唐代篆书,以李阳冰为最著名。他的篆法号称直接李斯,虽说高浑不足,却有规矩可寻,易于学习,故对后世影响很大。汉魏以后,篆书所以不绝,实为阳冰一人之力。
南唐及宋代篆书名家有徐铉、徐楷、郭忠恕、僧梦英、苏长卿等,余如黄伯思、郭安道、王寿卿、李康年、杨南仲、魏了翁、王洙、陈晞、张察、虞似良等人的篆书也小有名气。
元代篆书有赵孟頫、吾丘衍、周伯奇、泰不华等。他们各有所长,都为研究篆书者所重视。
明代的篆书家有李东阳、腾用亨、金湜、徐霖、陈道复、程南云、乔字、景旸、王谷祥等十人。这十人中,李最有名。其他九人大都继承宋元流弊,柔媚有余,缺乏骨气。再如赵宦光,加以变化,号称“草篆”,虽说没有成熟,对篆书革新却有启发。
清代篆书,人才辈出,较前代为盛。康熙时,王澍最为著名。他的篆书,取法唐李阳冰的《谦卦》,另称一时无对。江声学《石鼓》、《国山》也为一代高手。乾隆时洪亮吉、孙星衍、钱玷、桂馥,并以篆称雄,玷尤杰出,用“斯冰而后,直至小生”刻成私印,可见其自命不凡。他们各有优点,但大都是笔画细而圆的玉箸体,笔力软弱,缺乏生气。洪孙两家,受僧梦英的影响,剪毫作书,每遇收处,旋转使圆,用墨轻浮,时有枯笔,亦是一病。
嘉庆时邓石如的篆书,取法李斯和李阳冰,兼采汉碑集篆书之大成,有时还以隶笔作书,情味别具一格,其体宽博,气势磅踏,因而开辟了新局面。书论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推他的作品为神品第一,钱玷也对他极为钦佩。邓石如的学生吴熙载及以后的莫友芝等,都学邓并有变化,为人所称道。从藏故宫博物院的《篆书四箴屏》等存世佳作中可领略邓派的篆书艺术造诣。
道光时黄子高的篆书,笔法峻健,逼近李斯。何绍基以颜体笔法作篆,圆融茂密,别有风格。清末以后,杨沂孙的篆书,取法《石鼓》及钟鼎款识,融汇贯通,自成一家,蹚少韵致。吴大癕工小篆,极似阳冰,又参以古籀文,书家益渐,为世新重。吴昌硕曾入大澄幕,受其薰染,却不为所囿。他写石鼓文用邓法,兼采画梅之法。结体左右参差取姿势,颇有奇气,可谓自出新意。他如杨守敬、赵之谦及近人丁佛言、章炳麟、马衡、邓散木、任晓麓等,在学古中也能推陈出新,具有自己的独立风格。
隶书又名左书、史书,开始形成也在秦代。秦代初年,以篆书为正体,后来程邈以篆书不易书写,才创造了隶书。这种书体,汉代最为流行,碑文石刻,多用此体。后世学隶书的人多以汉碑为典范。隶书实际是斟酌篆书的点画而成的一种简单便书体。篆书点画圆转,隶书点画方折,在应用上自有繁简正变的不同。现在所见汉隶,有的方正,有的流丽,各具体态,各有其艺术之美,又以其近于楷书,遂为书法家所爱好。
从近年湖北睡虎地、湖南马王堆、山东银雀山出土的竹帛书看,早期隶书的形体,和小篆相差不多。到了汉代,经过无数文人多次加工,逐渐美化,才成为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字体。《褒斜道刻石》、《裴岑纪功碑》都用篆字笔法写隶字,尚无波磔,当是由篆变隶过渡时代的作品。书风强劲奔放,仍有西汉遗意。东汉以后,体式由细长化为扁平,笔画增加了波磔,形成“汉隶”的楷模,基本上已经定型。晋唐以后,仅仅是书写者在形式风格上作变化罢了。
金琮书法
三国
钟繇晋朝
陆机
索靖
王羲之
王献之
王珣隋朝
智永唐朝
唐太宗
李怀琳
陆柬之
欧阳通
虞世南
禇遂良
敬客
孙过庭
武则天
薛稷
张旭
李邕
唐玄宗
贺知章
徐浩
李阳冰
颜真卿
怀素
高闲
林藻
杜牧 五代
李煜
杨凝式 北宋
徐铉
王著
李建中
李宗谔
林逋
周越
欧阳修
蔡襄
苏舜元
苏舜钦
文彦博
韩琦
沈辽
钱勰
章淳
黄庭坚
蔡京
蔡卞
薛绍彭
赵佶(宋徽宗)南宋吴说
赵令畴
米芾
赵构
陆游
范成大
朱熹
张孝祥
吴琚
姜夔
白玉蟾
张即之
赵孟坚
文天祥 元朝
耶律楚材
杨恒
萧(奭斗)
鲜于枢
赵孟頫
李倜
邓文原
赵世延
吾衍
虞集
雅琥
揭傒斯
杜本
钱良佑
孛术鲁翀
郭畀
张雨
贯云石
柯九思
朱德润
康里巎巙
周伯琦
吴睿
萨都剌
饶介
危素
余阙
泰不华
朱珪
俞和
乃贤
倪瓒
吴镇
杨维祯 明朝宋濂
陈壁
宋克
宋燧
沈度
解缙
沈粲
于谦
张弼
沈周
陈献章
李应祯
吴宽
金琮
祝允明
唐寅
文徵明
王守仁
陈淳
丰坊
王宠
文彭
文嘉
吴承恩
王毂祥
茅坤
周天球
海瑞
居节
徐渭
王世贞
戚继光
王穉登
莫是龙
屠隆
朱之蕃
刑侗
詹景凤
娄坚
董其昌
陈继儒
赵宦光
高攀龙
程嘉燧
魏之璜
米万钟
张瑞图
归昌世
文震孟
魏大中
李流芳
宋珏
钱谦益
黄道周
王铎
倪元璐
担当
邵弥
陈洪绶
史可法
傅山 清朝
王时敏
萧云从
查继佐
吴伟业
渐江
李渔
周亮工
髡残
归庄
顾炎武
查士标
龚贤
宋曹
郑簠
毛奇龄
笪重光
梅清
吴山涛
朱耷
姜宸英
朱彝尊
吴历
恽寿平
石涛
高士奇
玄烨
万经
祁豸佳
方苞
王澍
沈德潜
华喦
高凤翰
边寿民
汪士慎
李鱓
金农
黄慎
高翔
张照
郑燮
丁敬
杨法
杭世骏
全祖望
梁巘
袁枚
刘墉
梁同书
王昶
纪昀
赵翼
钱大昕
汪启淑
顾震
王文治
姚鼐
翁方纲
罗聘
段玉裁
桂馥
方薰
张燕昌
董洵
钱沣
邓石如
蒋仁
黄易
巴慰祖
钱坫
洪亮吉
奚冈
铁保
成亲王
孙星衍
伊秉绶
王芑孙
钱泳
张惠言
阮元
张问陶
江介
陈鸿寿
李兆洛
高垲
李宗瀚
英和
朱为弼
吴荣光
改琦
包世臣
屠倬
赵之琛
陈铣
林则徐
郭尚先
徐渭仁
龚自珍
何绍基
吴熙载
费凡熙
姚孟起
厉志
毛庚
姚燮
吴云
曾国藩
莫友芝
杨沂孙
左宗棠
陈介祺
刘熙载
杨岘
钱松
俞樾
张裕钊
李鸿章
胡澎
徐三庚
赵之谦
翁同和
蒲华
吴大澄
张之洞
梅调鼎
杨守敬
任颐
胡镬
吴昌硕
王懿荣
汪洵
吴毂祥
陈宝琛
张祖翼
黄士陵
沈曾植
高邕
陆恢
严复
费念慈
刘鹗
康有为
梁鼎芬
陶浚宣
谭嗣同
李瑞清
刘春霖
梁启超
曾熙
李瑞清
王震
罗振玉近、现代
樊增祥
张骞
郑文焯朱孝臧
齐白石
华士奎
黄宾虹
萧蜕庵
庄蕴宽
王震
赵熙
王世镗
张伯英
章炳麟
钱振锽
应均
赵叔孺
赵云壑
童大年
商衍鎏
徐生翁
杨度
陈衡恪
谭延闓
于右任
关山月
赵铁山
丁佛言
金息侯
王福厂
张靖
李叔同
陈独秀
柳诒徵
黄葆戊
鲁迅
钱罕
马衡
张宗祥
叶恭绰
张继
马一浮
章士钊
靳志
沈尹默
茹欲立
王师子
邓尔雅
谢无量
马叙伦
余绍宋
吕凤子
唐醉石
简经纶
胡小石
谭泽闓
马公愚
袁克文
乔大壮
郑诵先
郭沫若
毛泽东
郭绍虞
吴湖帆
刘孟伉
容庚
徐悲鸿
董作宾
溥儒
茅盾
朱东润
萧劳
钱瘦铁
宁斧成
邓散木
潘天寿
丰子恺
陈子奋
陆维钊
吴玉如
林散之
潘伯鹰
吴子复
张大千
祝嘉
武慕姚
王蘧常
沙孟海
陶博吾
方介堪
陈无垢
刘东父
诸乐三
沈从文
朱复戡
台静农
商承祚
萧娴
来楚生
高二适
沈延毅
费新我
庞白虹
游寿
白蕉
余任天
陆俨少
潘主兰
谢稚柳
陈子庄
徐无闻
启功
赖少琪
秦咢生
王光英当代:沈鹏
刘炳森
韩美林
欧阳中石
曹宝麟
朱森林
朱光
尉天池
徐本一
王冬龄
陈光宗
陈振濂
沙曼翁
韩天衡
徐园园
廖蕴玉
段成桂
朱关田
杨修品
大康
夏湘平
杨向阳
王个簃
杨之光
梁鼎光
周树坚
张贵光
陈初生
张又栋
杨再春何应辉
聂成文
王学仲
李雁
冯济泉
李骆公
刘云泉
陈永正
申万胜
吴善璋
金岳清书法
周振、冉明、许自强、张德法、徐云峰等。
1、周振
周振,男,中国公民,1974年7月出生于江苏,职位是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入展第四届全国篆刻展,获第二届全浙书法大展提名奖,第三、四、五届全浙书法大展银奖等。
曾参加当代古典细朱文精品展、浙江·上海书法展篆刻交流展、浙江·吉林书法篆刻联展、全国当代青年篆刻家作品邀请展等。
2、冉明
冉明,字朢之,号梵净山人,土家族,当代著名书法家。 1983年12月生于贵州松桃。本科、硕士均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师从白砥、金琤教授。多次参加国内省市书法大展并获奖;
2008年本科毕业作品分别被中国美术学院与浙江美术馆收藏;2010年出版《冉明学书履迹》;2011年元旦在杭举办个人书法展;现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同仁艺塾私塾长。
3、许自强
许自强(1946~ ),号西窗,浙江杭州人。中国艺术研究院书画创作委员,中国历史博物馆画廊艺术指导委员、客座教授,国家人事部中国书画人才研究中心高级教研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研究会会员,杭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各级艺术大展,并入选首届全国篆刻展、首届国际佛教书画展。作品亦多次发表于《书法》、《西泠艺丛》、《西泠艺报》等刊物。
4、张德法
张德法,浙江东阳人,1935年出生。现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老年书画家协会会员、国际书画艺术研究院顾问、“现代敦煌”建设艺术委员会理事、天台山慈恩寺佛教艺术书画研究院顾问。
长期钻研书画,是浙江省较有实力的著名书画家。多幅书画作品被海内外人士所收藏。作品收入《中国书法家名人录》、《二十世纪杭州书画名人录》。全国书画大赛中荣获金奖。被授予“当代书画艺术界风云人物”。5、徐云峰
徐云峰,男,浙江乐清人,1977年8月生。1996年——1998年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培训,2002年——2005年函授于华东师范大学本科书画专业。
书法作品曾获中国首届少字书法大赛优秀奖,2005《书法导报》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青年组二等奖,浙江省书法美术教师中国书画比赛二等奖。
入展中国书法培训中心成立十周年历届学员优秀作品展,浙江省第三届中青展,第三届中国8226马来西亚书法作品交流展,梁披云杯全国书法大展。
入选西泠印社首届中国书法大展,西泠印社首届楹联书法展。作品和论文多次发表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
现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冉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许自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德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云峰
宋元利书法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后世称他黄山谷。《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颜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我们看他的《花气诗》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请上座帖》“笔势飘动隽逸”更是稀世佳作。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的书法萧散简远,深得晋宋间人用笔之妙,常为土大大所仿效。《椤严经旨要》卷,纸本,纵29.9厘米,正书,凡二接,经文计七十二行,行二十三至三十六字不等。《椤严经》唐般刺蜜帝译。十卷。王安石摘录其中观世音发妙耳门,从闻思修。此卷,于正书中间有行书,淡墨疾书,笔画清劲,虽行次紧密,少有空白,然并无缭乱之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 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他在执笔方法上运用异于常人的特殊方法,还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醉翁亭记》等。
《黄州寒食诗帖》苏轼作。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赵孟頫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冠绝古今。著有《松雪斋集》。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他的文章冠绝时流,又旁通佛老之学。后世学赵孟頫书法的极多,赵孟頫的字在朝鲜、日本非常风行。赵氏楷书中也有上乘之作,如《三门记》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畅圆润,最适合当字帖。赵氏传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笔精到,结字严谨,如《赤壁赋》堪称经典之作。
张璧书法
中国道教创始宗师(张天师) 张道陵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武术宗师 张三丰
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将领之 张飞 张辽 张颌 张任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 张说 张九龄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生之一 张仲景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学者之一 张仲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辩士之一 张仪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谋士之一 张良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美女之一 张丽华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丞相之一 张居正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阴谋家之一 张角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张衡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外交官之一 张骞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 张旭 (草圣)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阀之一 张作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将军之一 张自忠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一 张云逸
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富翁之一 张朝阳
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导演之一 张艺谋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张酺(?-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张锡,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高宗宰相张文的侄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贬。张柬之,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武则天长安四年(704),拜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拜为宰相 ,封韩国公。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张嘉福(?-710),籍贯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为宰相。同年被诛杀。张说(667-730),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同年免相,改任尚书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不久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唐玄宗开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开元十四年,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八年(720)拜相。开元十一年免相,封河东候。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张九龄(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张镐(?-764?),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肃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乱。张镒,苏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罢相,谪凤翔右节度使,后为叛将所杀。张延赏(727-787)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旋罢。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于相位。张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肃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张浚(?-902),河间(今属河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度使。后被朱温杀害。张文蔚(?-908),河间(今属河北)人,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任后梁宰相。张策(?-912),敦煌人。后梁开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辞相。张延朗(?-936),开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后被石敬塘杀害。张孝杰,辽永霸(今辽宁朝阳)人。咸雍八年(1072),封陈国公、北府宰相,赐国姓耶律氏。张琳(?-1122),沈州(今沈阳)人。辽乾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张齐贤(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罢。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罢相。张知白(?-1028),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后卒于相位。张士逊(964-1049),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次年罢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罢相,宝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机务悉由裁夺。张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大观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张邦昌(1081-1127),宋东光(今属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议和。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南宋初被处死于潭洲。张浚(1097-1164),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绍兴五年(1135)拜相,督师抗金。忧郁而死。张浩(?-1163)。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本姓高,改姓张。大定二年(1102)拜相。张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嘉靖八年,为内阁首辅。在位六年,从政刚明果敢,痛惩贪官。张璧(?-1545)明石首(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张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张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属湖北)人。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后他代为首辅,主持国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张四维(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丧离职。张位,明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十九年(1591)入阁,参预机务,为相果敢善断。张瑞图(1576-1641),明晋江(今属福建)人,天启六年(1626)入阁,累升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崇祯元年(1628)被罢相。张至发(?-1642)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无大作为。次年,罢相归家。张四知,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入阁,参预机务,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后降清。张瑞,山东掖县人。顺治十年(1653)拜相,任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卒于相位。张玉书(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颇得康熙信任张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颇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辞职,七年后逝世。张鹏翮(1649-1725),清四川遂宁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于相位。张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军机大臣,备受雍正、乾隆帝倚重。张之万(1811-1897),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光绪十年(1884)任军机大臣,十五年加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为相十年。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历任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张 良:西汉谋臣。(?—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 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张择端 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张秀眉:清末,贵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领袖。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张大千:著名画家。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1890-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张学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张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张爱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张瑛,上海人。著有《传奇》《金锁记》《倾城之恋》 等。中国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张酺(?-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张锡,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高宗宰相张文的侄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贬。张柬之,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武则天长安四年(704),拜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拜为宰相 ,封韩国公。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张嘉福(?-710),籍贯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为宰相。同年被诛杀。张说(667-730),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同年免相,改任尚书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不久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唐玄宗开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开元十四年,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八年(720)拜相。开元十一年免相,封河东候。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张九龄(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张镐(?-764?),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肃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乱。张镒,苏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罢相,谪凤翔右节度使,后为叛将所杀。张延赏(727-787)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旋罢。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于相位。张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肃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张浚(?-902),河间(今属河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度使。后被朱温杀害。张文蔚(?-908),河间(今属河北)人,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任后梁宰相。张策(?-912),敦煌人。后梁开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辞相。张延朗(?-936),开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后被石敬塘杀害。张孝杰,辽永霸(今辽宁朝阳)人。咸雍八年(1072),封陈国公、北府宰相,赐国姓耶律氏。张琳(?-1122),沈州(今沈阳)人。辽乾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张齐贤(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罢。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罢相。张知白(?-1028),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后卒于相位。张士逊(964-1049),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次年罢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罢相,宝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机务悉由裁夺。张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大观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张邦昌(1081-1127),宋东光(今属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议和。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南宋初被处死于潭洲。张浚(1097-1164),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绍兴五年(1135)拜相,督师抗金。忧郁而死。张浩(?-1163)。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本姓高,改姓张。大定二年(1102)拜相。张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嘉靖八年,为内阁首辅。在位六年,从政刚明果敢,痛惩贪官。张璧(?-1545)明石首(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张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张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属湖北)人。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后他代为首辅,主持国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张四维(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丧离职。张位,明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十九年(1591)入阁,参预机务,为相果敢善断。张瑞图(1576-1641),明晋江(今属福建)人,天启六年(1626)入阁,累升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崇祯元年(1628)被罢相。张至发(?-1642)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无大作为。次年,罢相归家。张四知,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入阁,参预机务,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后降清。张瑞,山东掖县人。顺治十年(1653)拜相,任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卒于相位。张玉书(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颇得康熙信任张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颇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辞职,七年后逝世。张鹏翮(1649-1725),清四川遂宁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于相位。张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军机大臣,备受雍正、乾隆帝倚重。张之万(1811-1897),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光绪十年(1884)任军机大臣,十五年加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为相十年。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历任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张 良:西汉谋臣。(?—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 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张择端 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张秀眉:清末,贵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领袖。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张大千:著名画家。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1890-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张学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张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张爱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张瑛,上海人。著有《传奇》《金锁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3808177.html?si=1张在2007年调查姓氏中排名第三,百家姓中排第五,族群有多少我就不知道了,希望楼主采纳!!!!!!
END,关于“金湜书法,金琮书法”的具体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