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万书法,状元宰相张之万,老铁们想知道有关这个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吗,相信你通过以下的文章内容就会有更深入的了解,那么接下来就跟着我们的小编一起看看吧。

张之万,字锡山,号万隐,河南人,北宋宰相,书法家,被誉为状元宰相张之万。

张之万书法,状元宰相张之万

张之万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从小家境清苦,但他却拥有一颗向上的心。他痴迷于书法艺术,每天苦练不辍,不断追求进步。他虚心请教名家,研习古代经典,不断钻研,使自己的书法水平不断提高。终于,在一次科举考试中,他以状元的优异成绩脱颖而出,成为整个北宋时代最年轻的状元。有人因此称他为“状元宰相张之万”。

张之万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抱着报效国家的理想,进入政坛,成为北宋的一名宰相。他秉持忠诚、勤政的原则,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他在任期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整顿官风,减轻百姓负担,加强军队训练。他努力为国家建设,为人民谋福祉。

除了政治上的才华,张之万还以其卓越的书法成就闻名于世。他的字体秀丽流畅,气韵生动,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书法作品层次分明,笔触优美,每一笔都显示出他扎实的基本功。他广泛吸取前人的长处,融入自己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后人称为“张之万书法”。

尽管张之万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数百年,但他所代表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追求。他勤奋向上,不断追求进步,力求成为最优秀的自己。他以自己的才华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书法作品也将永远流传下去,成为后人学习的范本。

张之万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也是一位伟大的宰相。他的一生充满了奋斗和成就,是历史的见证和人民的楷模。他的名字将永远被铭记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我们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张之万书法,状元宰相张之万

中国道教创始宗师(张天师) 张道陵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武术宗师 张三丰

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将领之 张飞 张辽 张颌 张任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 张说 张九龄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生之一 张仲景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学者之一 张仲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辩士之一 张仪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谋士之一 张良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美女之一 张丽华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丞相之一 张居正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阴谋家之一 张角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张衡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外交官之一 张骞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 张旭 (草圣)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阀之一 张作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将军之一 张自忠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一 张云逸

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富翁之一 张朝阳

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导演之一 张艺谋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张酺(?-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张锡,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高宗宰相张文的侄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贬。张柬之,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武则天长安四年(704),拜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拜为宰相 ,封韩国公。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张嘉福(?-710),籍贯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为宰相。同年被诛杀。张说(667-730),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同年免相,改任尚书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不久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唐玄宗开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开元十四年,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八年(720)拜相。开元十一年免相,封河东候。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张九龄(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张镐(?-764?),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肃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乱。张镒,苏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罢相,谪凤翔右节度使,后为叛将所杀。张延赏(727-787)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旋罢。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于相位。张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肃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张浚(?-902),河间(今属河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度使。后被朱温杀害。张文蔚(?-908),河间(今属河北)人,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任后梁宰相。张策(?-912),敦煌人。后梁开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辞相。张延朗(?-936),开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后被石敬塘杀害。张孝杰,辽永霸(今辽宁朝阳)人。咸雍八年(1072),封陈国公、北府宰相,赐国姓耶律氏。张琳(?-1122),沈州(今沈阳)人。辽乾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张齐贤(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罢。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罢相。张知白(?-1028),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后卒于相位。张士逊(964-1049),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次年罢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罢相,宝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机务悉由裁夺。张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大观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张邦昌(1081-1127),宋东光(今属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议和。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南宋初被处死于潭洲。张浚(1097-1164),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绍兴五年(1135)拜相,督师抗金。忧郁而死。张浩(?-1163)。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本姓高,改姓张。大定二年(1102)拜相。张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嘉靖八年,为内阁首辅。在位六年,从政刚明果敢,痛惩贪官。张璧(?-1545)明石首(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张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张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属湖北)人。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后他代为首辅,主持国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张四维(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丧离职。张位,明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十九年(1591)入阁,参预机务,为相果敢善断。张瑞图(1576-1641),明晋江(今属福建)人,天启六年(1626)入阁,累升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崇祯元年(1628)被罢相。张至发(?-1642)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无大作为。次年,罢相归家。张四知,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入阁,参预机务,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后降清。张瑞,山东掖县人。顺治十年(1653)拜相,任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卒于相位。张玉书(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颇得康熙信任张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颇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辞职,七年后逝世。张鹏翮(1649-1725),清四川遂宁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于相位。张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军机大臣,备受雍正、乾隆帝倚重。张之万(1811-1897),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光绪十年(1884)任军机大臣,十五年加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为相十年。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历任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张 良:西汉谋臣。(?—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 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张择端 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张秀眉:清末,贵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领袖。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张大千:著名画家。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1890-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张学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张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张爱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张瑛,上海人。著有《传奇》《金锁记》《倾城之恋》 等。中国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张酺(?-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张锡,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高宗宰相张文的侄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贬。张柬之,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武则天长安四年(704),拜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拜为宰相 ,封韩国公。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张嘉福(?-710),籍贯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为宰相。同年被诛杀。张说(667-730),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同年免相,改任尚书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不久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唐玄宗开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开元十四年,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八年(720)拜相。开元十一年免相,封河东候。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张九龄(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张镐(?-764?),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肃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乱。张镒,苏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罢相,谪凤翔右节度使,后为叛将所杀。张延赏(727-787)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旋罢。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于相位。张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肃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张浚(?-902),河间(今属河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度使。后被朱温杀害。张文蔚(?-908),河间(今属河北)人,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任后梁宰相。张策(?-912),敦煌人。后梁开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辞相。张延朗(?-936),开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后被石敬塘杀害。张孝杰,辽永霸(今辽宁朝阳)人。咸雍八年(1072),封陈国公、北府宰相,赐国姓耶律氏。张琳(?-1122),沈州(今沈阳)人。辽乾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张齐贤(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罢。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罢相。张知白(?-1028),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后卒于相位。张士逊(964-1049),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次年罢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罢相,宝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机务悉由裁夺。张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大观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张邦昌(1081-1127),宋东光(今属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议和。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南宋初被处死于潭洲。张浚(1097-1164),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绍兴五年(1135)拜相,督师抗金。忧郁而死。张浩(?-1163)。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本姓高,改姓张。大定二年(1102)拜相。张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嘉靖八年,为内阁首辅。在位六年,从政刚明果敢,痛惩贪官。张璧(?-1545)明石首(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张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张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属湖北)人。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后他代为首辅,主持国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张四维(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丧离职。张位,明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十九年(1591)入阁,参预机务,为相果敢善断。张瑞图(1576-1641),明晋江(今属福建)人,天启六年(1626)入阁,累升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崇祯元年(1628)被罢相。张至发(?-1642)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无大作为。次年,罢相归家。张四知,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入阁,参预机务,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后降清。张瑞,山东掖县人。顺治十年(1653)拜相,任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卒于相位。张玉书(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颇得康熙信任张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颇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辞职,七年后逝世。张鹏翮(1649-1725),清四川遂宁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于相位。张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军机大臣,备受雍正、乾隆帝倚重。张之万(1811-1897),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光绪十年(1884)任军机大臣,十五年加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为相十年。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历任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张 良:西汉谋臣。(?—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 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张择端 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张秀眉:清末,贵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领袖。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张大千:著名画家。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1890-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张学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张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张爱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张瑛,上海人。著有《传奇》《金锁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3808177.html?si=1张在2007年调查姓氏中排名第三,百家姓中排第五,族群有多少我就不知道了,希望楼主采纳!!!!!!

张之万简介

张之万之马文言文翻译如下:

尚书张之万,畜养了一匹红色的马,非常地神气,速度非常快,曾经在一天内奔跑了数千里,也不气喘吁吁。一个军人看见了就非常地喜欢它,派人前来买下那匹马,张之万不答应他就亲自上门请求,张之万没有办法,卖给了他于是那军人就拉着马离开了。

不久,马被送了回来,张之万为此感到很奇怪,询问把马送回来的原因,说:“刚刚骑上去,就被马翻了下来,连续换了几个人,都被翻得掉了下来这是匹坏马,所以把它退了回来。”张之万对于此事求之不得,于是就马上退回了买马的钱收回了马。

等到他骑上马去,温顺善良仍像从前一样,原来是这马希望跟随自己原来的主人。作者简介:

陈其元(1812-1882),字子庄,号庸闲,浙江海宁人。清朝学者。咸丰时期,起家詹事府主簿,累迁泉州知州。因事沦为江苏候补道员,受到江苏巡抚丁日昌青睐,先后治理南汇县、青浦县、上海县。年老辞官,侨居于武林。

光绪八年,去世,时年七十一岁。著有《庸闲斋笔记》十二卷。《庸闲斋笔记》内容相当丰富,俞樾《序言》也说:“《庸闲斋笔记》一书,首述家门盛迹,先世轶事,次及游宦见闻,下逮诙谐游戏之类,斐然可观。”

张之万与张之洞的关系

1,祖辈

曾祖父:张怡熊,曾任浙江山阴县知县。

祖父:张廷琛,曾任福建古田县知县。 2,父母

父亲:张锳,生于乾隆五十八年(1791—1856年8月),字右甫,一字春潭。

母亲:朱氏,是邛州(今四川邛崃)的知县朱绍恩的千金。

3,妻妾

大夫人:石氏,滦州人,贵州都匀府石煦女,1865年病逝。

继夫人:唐夫人,湖北布政使唐树义之女,贵州遵义人,1872年卒。

三夫人:王夫人,王懿荣的妹妹,1879年3月死。

4,兄弟

族兄:张之万(1811-1897年)兵部尚书,后调刑部。年八十七岁,赠太保,谥文达。

弟弟:张之涌,定居湖北省武汉。

5,子女

儿子:长子:张仁权,次子:张仁颋,三子:张仁实,九子:张仁侃,十子:张仁宝,十一子:张仁乐,十三子:张仁蠡

女儿:长女:张仁准

6,孙辈

孙子:张厚玫,张仁蠡长子。

孙女:张厚粲,1927年4月生,国务院参事、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张仁蠡次女。张厚茜,定居美国,张仁蠡大女儿。

状元宰相张之万

(1015年)登进士第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諡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苏州吴县人(现江苏苏州)。生於徐州,隔年(990年)父亲不幸逝世,母亲谢氏改嫁到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说。范仲淹后来在长白山上的醴泉寺读书,每天只煮一锅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范仲俺知道自己身世之后,便辞别母亲,一个人去南京念书。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进士第,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接著把母亲接回来赡养。在宋仁宗亲政时期担任右司谏一职。1038年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竦平定叛乱。庆历三年(1043年)七月升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等职,夏军私相告诫说:「小范老子(范仲俺)胸中有数万甲兵,不像大范老子(范雍)好欺负。」庆历三年(1043年)与富弼、韩琦等人组成政治小集团参与政治改革。提出了「明黜陟、均田赋、修武备、减徭役」等十项改革建议,就是史上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是当时所谓「庆历之治」的推动者之一,形成了宋代官僚的风范。后因为遭到嫉恨朋党的夏竦的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辗转於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於徐州。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欧阳修尝称渔家傲为「穷塞外之词」(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著作为《范文正公集》。范纯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当过宰相。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状元亦称鼎元、殿元。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为唐朝武德五年(622年)的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为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状元刘春霖,1300年来共计状元504人(若包括辽朝18人、金朝15人、大西国(张献忠)1人、太平天国14人,共计552人)。另外也指武举中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状元这名称跟榜眼、探花一样,其实都是社会上习惯使用的称呼。在官方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只会称之为「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和「一甲第三名」。中国历史上很多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很多都是进士出身,却不见得特别多是状元。在理论上,状元应是在殿试中考对策表现最出色的,但事实上很多时都并非如此。宋代以后,定殿试名次的权力在皇帝手上。但定出谁是状元却不一定全以考生作答的内容作准则。历史上经常有因为考生的名字、外貌、籍贯等等因素改变金榜的排名。清朝的皇帝更习惯以试卷的书法定出高下,对策的内容反而成为了其次。(参看以名取人)人们也喜欢称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中,在所在的省份取得文科或理科第一的学生为高考状元。香港亦有称中学会考九科优等或十科优等者为「九优状元」或「十优状元」。唐朝的状元

武德五年(622年):孙伏伽

开元九年(721年):温彦博 宋朝的状元

蔡京

文天祥 明朝的状元

洪武四年(1371年):吴伯宗(?-1384年,江西金溪县人)

洪武五年(1372年):朱善(1340年-1413年,江西丰城县人)

洪武十八年(1385年):丁显(1367年-?,福建建阳县人)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任亨泰(?-?,湖广襄阳人)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皇观(1363年-1402年,南直隶池州府贵池县人)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张信(?-1397年,浙江定海人)

洪武三十年(1397年):陈进士(?-?,福建福州府闽县人)

洪武三十年(1397年)夏榜:韩克忠(?-?,山东武城人)

建文二年(1400年):胡广(1369年-1418年,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

永乐二年(1404年):曾棨(1372年-1432年,江西永丰人)

永乐四年(1406年):林环(?-?,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

永乐九年(1411年):萧时中(?-?,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

永乐十年(1412年):马铎(1366年-1423年,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人)

永乐十三年(1415年):陈循(1385年-1462年,江西泰和人)

永乐十六年(1418年):李骐(1378年-1425年,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增鹤龄(1383年-1441年,江西泰和人)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邢宽(?-1454年,南直隶无为州人)

宣德二年(1427年):马愉(1395年-1447年,山东临朐人)

宣德五年(1430年):林震(?-?,福建长泰人)

宣德八年(1433年):曹鼐(1402年-1449年,北直隶宁晋县人)

正统元年(1436年):周旋(1395年-1454年,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人)

正统四年(1439年):施盘(1417年-1440年,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

正统七年(1442年):刘俨(1394年-1457年,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

正统十年(1445年):商辂(1414年-1486年,浙江淳安人)

正统十三年(1448年):彭时(1416年-1475年,江西安福人)

景泰二年(1451年):柯潜(1423-1473年,福建莆田人)

景泰五年(1454年):孙贤(河南杞县人,1423-1477)

天顺元年(1457年):黎淳(湖广华容人,1423-1492)

天顺四年(1460年):王一夔(江西新建人,1425-1487)

天顺八年(1464年):彭教(江西吉水人,1438-1480)

成化二年(1466年):罗伦(江西永丰人,1431-1478)

成化五年(1469年):张升(江西南城人,1422-1517)

成化八年(1472年):吴宽(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435-1504)

成化十一年(1475年):谢迁(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1449-1531)

成化十四年(1478年):曾彦(江西泰和人,1425-?)

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1446-1522)

成化二十年(1484年):李旻(浙江钱塘人,1445-1509)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费宏(江西铅山人,1468-1535)

弘治三年(1490年):钱福(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人,1461-1504)

弘治六年(1493年):毛澄(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1460-1523)

弘治九年(1496年):朱希周(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1473-1557)

弘治十二年(1499年):伦文叙(广东南海人,1467-1513)

弘治十五年(1502年):康海(陕西武功人,1475-1540)

弘治十八年(1505年):顾鼎臣(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1473-1540)

正德三年(1508年):吕柟(陕西高陵人,1479-1542)

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祖籍江西庐凌,徙居四川新都,1488-1559)

正德九年(1514年):唐皋(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人,?-?)

正德十二年(1517年):舒芬(江西进贤人,1484-1527)

正德十六年(1521年):杨维聪(顺天固安人,1500-?)

嘉靖二年(1523年):姚涞(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人,?-1537)

嘉靖五年(1526年):龚用卿(福建怀安人,一作福清人,1500-1563)

嘉靖八年(1529年):罗洪先(江西吉水人,1504-1564)

嘉靖十一年(1532年):林大钦(1512年-1545年,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人)

嘉靖十四年(1535年):韩应龙(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1498-1536)

嘉靖十七年(1538年):茅瓒(浙江杭州府钱塘人,1499—?)

嘉靖二十年(1541年):沈坤(南直隶太和人,祖籍昆山,1507-1560)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秦鸣雷(浙江台州府临海县人,1518-1593)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春芳(南直隶扬州府兴化县人,1510-1584)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唐汝楫(浙江金华府兰溪县人,1513—?)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陈谨(福建福州府闽县人,1525-1566)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诸大绶(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1523-1573)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丁士美(南直隶淮安府清河县人,1521-1577)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申时行(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535-1614)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范应期(浙江湖州府乌程县人,1527-1594)

隆庆二年(1568年):罗万化(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1536-1594)

隆庆五年(1571年):张元忭(祖籍四川绵竹,徙居浙江绍兴府山阴县,1538-1588)

万历二年(1574年):孙继皋(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人,1550-1610)

万历五年(1577年):沈懋学(南直隶宁国府宣城县人,1539-1582)

万历八年(1580年):张懋修(湖广江陵人,1555-1634)

万历十一年(1583年):朱国祚(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1559-1624)

万历十四年(1586年):唐文献(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人,1549-1605)

万历十七年(1589年):焦竑(江宁人,1541-1620)

万历二十年(1592年):翁正春(福建福州府侯官县人,1553-1626)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朱之蕃(南京人,世居山东荏平,后附南直锦衣卫籍。1561-1626)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赵秉忠(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人,1574-1626)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张以诚(南直隶松江府青浦县人,1568-1615)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杨守勤(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人,1566-?)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黄士俊(广东广州府顺德县人,1577-1661)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韩敬(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1580-?)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周延儒(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1593-1644)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钱士升(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1575-1652)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庄际昌(福建永春人,1584-1629)

天启二年(1622年):文震孟(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574-1636)

天启五年(1625年):余煌(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1651)

崇祯元年(1628年):刘若宰(南直隶安庆府怀宁人,一作潜山人,?-?)

崇祯四年(1631年):陈於泰(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

崇祯七年(1634年):刘理顺(河南杞县人,1582-1644)

崇祯十年(1637年):刘同升(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1587-1646)

崇祯十三年(1640年):魏藻德(顺天通州人,1605-1644)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杨廷鉴(南直隶常州府武进县人,?-?) 清朝的状元

清朝一共进行科考112科,以下是清朝状元的列表:顺治三年(1646年):傅以渐(1609年-1665年,山东东昌府聊城县人)

顺治四年(1647年):吕宫(1603年-1664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顺治六年(1649年):刘子壮(1609年-1653年,湖北黄州府黄冈县人)

顺治九年(1652年)满榜状元:麻勒吉(?-1689年,满洲正黄旗人)

顺治九年(1652年)汉榜状元:邹忠倚(1623年-1654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顺治十二年(1655年)满榜状元:图尔宸(?-?,满洲正白旗人)

顺治十五年(1658年):孙承恩(1619年-1659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顺治十六年(1659年):徐元文(1634年-1691年,江苏苏州府昆山县人)

顺治十八年(1661年):马世俊(1609年-1666年,江苏镇江府溧阳县人)

康熙三年(1664年):严我斯(1629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今湖州市)人)

康熙六年(1667年):缪彤(1627年-1697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康熙九年(1670年):蔡启僔(1619年-1683年,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

康熙十二年(1673年):韩菼(1637年-1704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人)

康熙十五年(1676年):彭定求(1645年-171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

康熙十八年(1679年):归允肃(1642年-1689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蔡升元(1652年-1722年,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陆肯堂(1650年-1696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沈廷文(?-?,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

康熙三十年(1691年):戴有祺(?-1711年,江苏金山卫(今上海金山区)人)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胡任与(?-1704年,江苏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市)人)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李蟠(?-?,江苏徐州人)。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汪绎(1671年-1706年,江苏苏州府常熟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王式丹(1645年-1718年,江苏扬州府宝应县人)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王云锦(1657年-1727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赵熊诏(1663年-1721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王世琛(1680年-172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恩科:王敬铭(1668年-1721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今属上海市)人)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徐陶璋(1674年-1738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祖籍昆山)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汪应铨(?-?,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康熙六十年(1721年):邓中岳(?-?,山东东昌聊城人)

雍正元年(1723年)恩科:於振(?-?,江苏镇江府金坛县人)

雍正二年(1724年):陈德华(1696年-1779年,直隶安州(今河北安新)人)

雍正五年(1727年):彭启丰(1701年-1784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雍正八年(1730年):周澍(1684年-?,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

雍正十一年(1733年):陈倓(1695年-1739年,江苏扬州府仪征县人)

乾隆元年(1736年):金德瑛 (1701年-1762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乾隆二年(1737年):於敏中(1714年-1779年,江苏镇江府金坛县人)

乾隆四年(1739年):庄有恭(1713年-1767年,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

乾隆七年(1742年):金甡(1702年-1782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乾隆十年(1745年):钱维城(1720年-1772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乾隆十三年(1748年):梁国治 (1723年-1786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中塘(今属上虞)人)

乾隆十六年(1751年):吴鸿(1725年-1763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乾隆十七年(1752年)恩科:秦大士(1715年-1777年,江苏江宁府江宁县人)

乾隆十九年(1754年):庄培因(1723年-1759年,江苏常州府阳湖县人)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蔡以台 (?-?,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毕沅(1730年-1797年,江苏太仓州镇洋县人)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恩科:王杰(1725年-1805年,陕西同州府韩城县人)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秦大成(1720年-1779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张书勋 (?-?,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陈初哲(1736年-1787年,江苏苏州府元和县人)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恩科:黄轩(?-?,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金榜(1735年-1801年,安徽徽州府歙县人)

乾隆四十年(1775年):吴锡龄 (?-1776年,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戴衢亨(1755年-1811年,江西南安府大庾县人)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汪如洋(1755年-1794年,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钱棨(1734年-179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茹棻(1755年-1821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史致光(?-1828年,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胡长龄(1758年-1814年,江苏通州(今南通)人)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石韫玉(1755年-1837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潘世恩(1770年-1854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乾隆六十年(1795年):王以衔(1761年-1823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

嘉庆元年(1796年):赵文楷(1761年-1801年,安徽安庆府太湖县人)

嘉庆四年(1799年):姚文田(1758年-1827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

嘉庆六年(1801年):顾皋(1763年-1832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嘉庆七年(1802年):吴廷琛(1773年-1844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嘉庆十年(1805年):彭浚(1769~1833年,湖南衡山县人)

嘉庆十三年(1808年):吴信中(?-?,祖籍安徽休宁,寄籍江苏苏州府吴县)

嘉庆十四年(1809年):洪莹(?-?,安徽徽州府歙县人)

嘉庆十六年(1811年):蒋立镛(1782年-1842年,湖北天门人)

嘉庆十九年(1814年):龙汝言(?-1838年,安徽安庆府桐城县人)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吴其浚(1789年-1847年,河南固始县人)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陈沆(1785年-1826年,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巴河人)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陈继昌(1791年-1849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

道光二年(1822年):戴兰芬(1781年-1833年,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宁县,寄籍安徽天长县)

道光三年(1823年):林召棠(1786年-1873年,广东吴川县人)

道光六年(1826年):朱昌颐(1784年-1855年,浙江嘉兴府海盐县人)

道光九年(1829年):李振钧(1794-1839年,安徽安庆府太湖县人)

道光十二年(1832年)恩科:吴钟骏(1798年-1853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道光十三年(1833年):汪鸣相(1794年-1840年,江西九江府彭泽县人)

道光十五年(1835年):刘绎(1798年-1879年,江西永丰人)

道光十六年(1836年):林鸿年(1805年-1885年,福建福州府侯官县人)

道光二十年(1840年):李承霖(1808年-1891年),江苏镇江府丹徒县人。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龙启瑞(1814年-1858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孙毓桂(山东济宁人)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萧锦忠(?-?,湖南长沙府茶陵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张之万(1811年-1897年,直隶南皮人)

道光三十年(1850年):陆增祥(1815年-1882年,江苏太仓人)。

咸丰二年(1852年):章鋆(1820年-1875年,浙江宁波府鄞县人)

咸丰三年(1853年):孙如仅(山东济宁州人)

咸丰六年(1856年):翁同龢(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咸丰九年(1859年):孙家鼐(1827年-1909年,安徽寿州人)

咸丰十年(1860年):钟骏声(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同治元年(1862年):徐郙(1836年-1908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人(今属上海市))

同治二年(1863年):翁曾源(1834-1887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同治四年(1865年):崇绮(?-1900年,原为蒙古正蓝旗人,后改为满洲镶黄旗)。

同治七年(1868年):洪钧(1839-1893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同治十年(1871年):梁耀枢(1832年-1888年,广东广州府东莞人,广东顺德杏坛人)

同治十三年(1874年):陆润庠(1841年-1915年,江苏苏州府元和县人)

光绪元年(1875年):张謇(江苏通州人)

光绪二年(1876年):曹鸿勋(1848年-1910年,山东潍县人)

光绪三年(1877年):王仁堪(1848年-1893年,福建福州府闽县人)

光绪六年(1880年):黄思永(1842年-1914年,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寄籍江苏江宁府江宁县(今南京市))

光绪九年(1883年):陈冕(1859年-1893年,祖籍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寄籍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

光绪十二年(1886年):赵以炯(1857年-1907年,贵州贵阳青岩镇人)

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建勋(1848年-1913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

光绪十六年(1890年):吴鲁(1845年-1912年,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

光绪十八年(1892年):刘福姚(?-?,祖籍江西庐陵,寄籍广西桂林)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骆成骧(四川省资中县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夏同和(麻哈州高梘(原名狮山)人)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王寿彭(山东潍县人)

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刘春霖(直隶肃宁人)

张之万子女

李鸿章后代有:儿子:李经方,李经述,李经迈。女儿:李经璹,曾外孙女是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本名张煐)。

儿子:

李经方:驻美参赞,驻日公使,出使英国大臣。娶四川总督刘秉璋之女。

李经述:诗人,三品参赞官。其子李国杰娶状元张之万即两江总督张之洞兄长之女张氏。

李经迈:出使奥国钦差大臣。

女儿:

李经璹,小名李菊耦,嫁张佩纶(同治进士)。曾外孙女是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本名张煐)。

李鸿章的原配夫人周氏,并没有给他生下孩子,所以他从宗族里过继了一位子侄。他续娶了赵氏之后,赵氏为他生下了一男两女。嫡子李经述,继承了一等侯爵之位。诗人,三品参赞官。侧室莫氏生子李经迈,出事奥国钦差大臣。

其子李国杰娶状元张之万即两江总督张之洞侄女张氏。李经方:驻美参赞,驻日公使,出使英国大臣。娶刘氏姐妹,系四川总督刘秉璋之女。还有一子名李经溥,资料不详。三女分别适郭恩垕、任德和、张佩纶。李经璹嫁张佩纶系同治进士。孙女就是张爱玲。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张之万书法,状元宰相张之万”的具体内容,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你还想要了解更多资讯,可以关注或收藏我们的网站,还有更多精彩内容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