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分享余治序书法,陈慎之书法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余治序书法,陈慎之书法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代表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文化底蕴。余治序书法和陈慎之书法是两位历史名家的杰作。本文将介绍这两位书法家及其作品,以展现他们独特的艺术才华。
余治序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以行草书为主。他的作品字形优雅、韵味悠长,给人以美的享受。余治序的书法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哲学思考。他擅长运用墨色和线条的变化,使作品更加富有层次感。他的作品注重结构和构图的完美,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谦和之美。余治序书法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对笔画的自由驾驭和巧妙运用,在行草书中展现了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创的艺术风格。
陈慎之是北宋时期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以隶书为主。他的作品字形端庄大方,笔力雄浑有力。陈慎之把隶书的线条和结构表现到了极致,给人以力量和庄重之感。他的作品注重结构的稳定和严谨,给人一种秩序和规矩的美感。陈慎之的书法作品充满了古朴的气息,表达了他对社会礼仪和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追求。
余治序和陈慎之的书法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貌,但都代表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他们的作品既流露出个人的情感与个性,又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统与怀旧。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的奇迹,更是历史的见证和精神的传承。
余治序和陈慎之的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手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他们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书法的高峰,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杰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美感和思考的深度。
余治序书法,陈慎之书法
书法《兰亭序》的意义:
1,开创了文人书法艺术的审美风格,对以后中国书法艺术乃至中国文化的影响无可替代。将时代遭际里的个人命运、个人情趣融会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具体环境,以笔墨技法宣泄挥洒,成为一个时代文化心理和文化形象的标志,在漫长的中国社会里流衍为大量文化人的精神寄托,它揭示着中国文人“悲欣交集”的精神世界,在千古莫易的帝权社会里成为自寻解脱的潜流,在生生不息的文人心境里成为难以泯灭的主流。精神潜流和文化表现的主流,其间关系复杂幽徊,在日益开阔的世界文化格局里表现出无比的魅力,也发生经常持久的困惑。总体言之,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具有中国古代封闭性文化发展的线性特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2,《兰亭序》冠以中国书法第一帖的美名实在无可争议。《兰亭序》不仅体现在它精妙绝伦的笔墨技巧和章法布白的完整性上,而且体现在与作者融为一体的文化与情感表达的深刻性上。《兰亭序》具备了书法作为艺术作品,从书家与书作、内容到形式的全部审美因素。在魏晋玄学和士人清议、品藻人物以及两汉儒家经学崩溃的思想文化背景下,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彻底摆脱了几千年书法附庸于文字、服务于装饰的亚艺术地位,从而成为表现人格个性、诗意情怀以及人文价值选择的不二经典。
3,《兰亭序》既是名帖,也是佳篇。作者立足于兰亭盛会,重在兴怀、抒志。羲之文如其书。其书妍丽劲健、力透纸背,其文隽永飘逸、入木三分。寓沉郁顿挫于行云流水,字里行间暗藏锋芒。兰亭集会规模盛大,三教九流,群贤毕至。其中不少贤士名流代表当时封建士大夫一族,他们崇尚老庄玄学,追求清静无为。思想中的消极成分使其生活放任自由,消极颓废;而王羲之独秀一枝,并著文批判之,实在难能可贵。与东晋文坛追求骈辞俪句、华而不实的文章形成显明的对比,以重内容抒心志求真务实的语言实践批判了当时的形式主义文风,具有积极意义。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ài 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 qū)水,列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shang)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虽趣(qǔ)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纪万平书法价值
收藏不要因为某个书画家或者别的艺术家出名了就去收购,更不要去收购已经炒得很高的书画等艺术品;也不要因为某个艺术家还不出名,就不收购他的艺术品,甚至艺术价值高的也不收购。只要是真正有价值,有特色的书画等艺术品都值得收购。因为许多艺术家起初不出名,他的书画等却已经很好,很有特色了,只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但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比方八大山人······江西的黄秋园、陶博吾······等都是逝世了书画才被重视和发掘出来,人们趋之如骛,欲购而不可得。所以说好只要是好的、有特色的艺术品,在作者尚未出名,且作品价格非常低廉时购买,成本低,升值潜力大,收藏它们能保证一本万利,收藏者何乐而不为呢???如果说价格,倘若只是一张纸一个的大字几十元平尺是可以的,若是四个大字一百元平尺也是可以的,可如果是小字就不止了,抄经书或者是诗词,字数在几百几千,就是千元平尺,甚至几千元平尺都是要的。还要看纸张,用墨,以及写得怎样等等。艺术品价格高低都得市场说了算,有的买高档的,有的买低档的。另外相同与不相同的字画在不同的人眼里价格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谁的书画都有好差,都有值钱与不值钱的,有贵的和相对便宜一点的,所以不能笼统用平方尺来论,只能说某一张是多少钱一平方尺。润格也没有什么准头,只是一种参考,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判断和对他的书画的了解,以及当时的市场的炒作情况而定。一幅字画,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刻、不同的拍卖人手里,价格都会不一样。同一个人的书画有的值10元或者20元一平尺,有的值50元或者100元一平尺,有的值1000元/平尺,有的2000元平尺,有的可能3000平尺、······,甚至1万、几万平尺······;而且换另一个拍卖商、中介又是别一种情况······所以是很难判断的,更不是绝对的一个价格。任何个人的评价都只是片面的、个人的观点。有个性、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别喜欢的买家想要,这些都可能使得价格更高。但如果是千篇一律的、模仿的、或者只是因为某个人现在有职务,或者纯粹是炒作才使得书画价格高;那么等他退了,或者没有人炒作了,价格很快会降下来,甚至不值钱。其他任何艺术品均如此。只要是还好,都有收藏价值。这里特别提出的是——润格是不靠谱的一种参考,主要还是看市场,还有自己对作品的了解,就像我上面说的。还有仿品和印刷品及行画都是不值钱的,除了年代久远同时是名人作品、名人仿品才会值点钱。不好意思,主意还是要自己拿,别人说的都只能作为参考。一己之见,说得不对请原谅。
纪烈华书法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
上传时间:2006年08月20号 【关闭】【返回】 (四川)马奇志 马骏华 方 振 方滨生 王安国 王道义 王康宁 文光斗 邓代昆 邓中朝 邓崇祝 毛均光 孙 勇 孙建军 孙人杰 乐 林 田旭中 任 云 任秉惠 任承家 华锦屏 刘 键 刘 畅 刘奇晋 刘秉谦 刘开华 刘新德 刘宁宇 刘代明 纪烈华 阎 风 宋利民 张 剑 张勉和 张景岳 张兴明 方一帆 文永生 刘征兵 刘亚梅 何应辉 何开鑫 杨代欣 苏 园 徐德松 蒲宏湘 杨 进 戴 耀 王宝明 王 飞 尹本良 向 黄 艾 斌 白 斌 张树明 张勉知 张龙晏 张斗文 张达煜 杨 力 杨 宏 杨梁相 杨燕刚 杨德明 杨光文 沈胜双 肖大昌 陈国泰 陈金蓉 陈明德 陈正义 陈滞冬 陈枳昌 陈桂生 陈民辉 何 泉 何 青 何汉卿 何继笃 李 文 李小华 李云川 李代渲 李福贵 李兴辉 李正清 李培庆 邹文正 吴大亮 辛子维 罗含杰 罗光清 罗世成 罗子平 罗永嵩 金玉全 范 刚 林 峤 林绍基 周浩然 贺宏亮 钟扬琴笙 胡 郁 侯开嘉 洪厚田 郭 强 郭广岚 夏应良 钱来忠 高 文 陶进超 唐宗安 唐德明 黄任重 黄择江 黄德禽 梅 冰 康 宁 龚 刚 肖庆元 曾德宏 舒 桐 傅 严 傅士河 蒋秀均 蒋昌诗 吕 楠 周毛新 芩 勇 曹答柯 陈 刚 胡尚敬 谢兴华 朱玉华 欧阳福 龚小膑
陈慎之书法
散之(1898年11月20日—1989年12月6日),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生于江苏南京市江浦县(今南京市浦口区),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七颗松村庄,诗人、书画家,尤擅草书。
林散之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与李志敏并称“南林北李” ,被誉为“草圣” ,林散之草书被称之为“林体”。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对现代中国书法艺术事业的贡献,真可谓“功莫大焉”。
林散之书法经验100条
1. 谈门径
◆陈慎之问:为什么日本人写的这么好?学的高,非晋唐法帖不写,所以不俗,法乎上也。
◆先写楷书,次写行书,最后才能写草书。
◆写字要从唐碑入手,推向魏汉;再从汉魏回到唐。
◆宜学六朝碑版,继学二王,再进而入汉魏,其气自古不俗。草书宜学大王《十七帖》精印本;行书宜学僧怀仁《集圣教序》,有步可循,自然入古不俗矣。
◆学近代人,学唐宋元明清字为适用。
◆唐宋人字,一代一面貌,各家各面貌。他们一个也不写汉隶,因为用不上,练练笔力是可以的。但要先学楷、行。
◆李邕说:“学我者死,叛我者生。”要从米、王觉斯追上去。
◆欧阳修青年时代诗、文、书、画样样学。有人说你这样不精一项是不行的。于是,他便专攻诗、文,成了大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样样都精。学要专一。
◆怀素在木板上练字,把板写穿了,可见苦练的程度。也因为千百年不倒……
◆多种帖多写一些有好处,但要化为自己的字体。怀素就是写他的草书,赵孟頫是行书,苏、米也就是那么二种行书体,而不是正、草、隶、篆样样精通。
◆真学问是苦练出来的,做不得假。可用淡墨汁或水多写写,手腕活。(与庄希祖谈)
◆学写字,二三十岁就要学会笔法。字写的不好,是功夫问题,方法要对,方向要对。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提高。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风气,看到草书神气,一开始学字就潦草。不知草书是经过多少年甘苦得来的,要在规矩中下苦功夫才是正道。
◆书法很玄妙,不懂古人笔墨,难以成名。向唐宋人学,一代有一代的面目。汉碑,晋人就不学了,练功夫是可以的;楷书学宋人的就很好,楷书是很难的,学好不容易。
◆董其昌书不正为正。气足。难学。从米、王觉斯追上去,用墨要能深透,用力深厚,拙从工整出。林散之先生的童趣
◆定时、定量、定帖。
◆最好每天早晨写寸楷二百五十个,临摹柳公权玄秘塔,先要写得像,时间最少三年,因为这是基础。
◆写字,一定要研究笔法和墨法,要讲究执笔,讲究指功、腕功和肘功。写字时要做到指实掌空,先悬腕而后悬肘;临帖要先像后不像,先无我后有我,先熟后生,有静有动,意在笔先,抱得紧放得开。日久天长,就能达到瓜熟蒂落,熟能生巧的境界。(与范汝寅谈)
◆要近学古之贤者,他们成名不是偶然,实有独到之处。总之先学一家,不宜学时人,不宜学近代人(与张尔宾谈)
◆写字并无秘诀,否则书家之子定是大书家。事实上是很多人重复父辈,由于拓趋于保守,修养差,有形无神。
◆一般人习字,先正楷,再行草,而后篆隶。
◆先得笔力,继则退火气,使气魄遒劲而纯。
◆下笔硬的人可习虞世南、米南宫、赵孟頫。不宜学欧字,免得流于僵板。
◆有人开头便学草书,不对。林老与学生
◆用功学隶书,其次学行草,唐人楷书亦可。
◆书法亦可以从魏晋六朝入手,先用方笔习《爨龙颜碑》,小字兼学《乐毅论》、《黄庭经》,严整不苟。再入唐人,写柳公权《破邪阵》。可以多读几家帖,有所选择。
◆先赵,再米,上溯二王,也是一条路。
◆听老师讲课,要以食指划自己膝头,使腕部灵动不僵,久之也是一门功夫。
◆可以写行书练腕力,笔画要交代清楚,一丝不苟,不能滑俗。写张纸条子也不能马马虎虎,滑不可救药。
◆天天练是必要的。但要认真不苟。从前杂货铺管帐的一天写到晚,不是练字。
◆人无万能,不可能样样好。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林散之先生与赵朴初先生
◆不能见异思迁,要见一行爱一行。学好一门就不容易!怀素只以草书闻名。
◆东坡学颜,妙在能出,能变,他只写行、楷;米南宫未必不会写篆隶,但只写行,草也不多;沈尹默工一体而成名。
◆得古人一、二种名帖,锲而不舍,可望成功。
◆涉猎过广,一行不精,也难有成就。王夫之说:“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对碑帖看不进去的人,肯定学不进去。《林散之序跋文集》
◆小孩子学书,要先由楷入行,由行入草,打好基础。否则钉头鼠尾,诸病丛生,要改也就难了。
◆学楷书之后,应由楷入行,不能一步就入草书。不然,易于狂怪失理,钉头鼠尾,诸病丛生。
◆范(培开)先生可惜没有走这条路,学唐碑之后就攻草书。当时就有识者评他太狂,太怪了。一步之差,终身不返,可惜!可惜!
◆学王(羲之)就是随意浓淡不拘,求神似,不求形似。
2. 谈工具
◆旧纸。纸不独质量好,又要陈纸,几十年。(与陈慎之谈)
◆厚纸用墨要带水;薄纸、皮纸要用焦墨写。
◆紫毫写不出刚字来,羊毫才写得出来。——与庄希祖谈
◆上海有位书法家说,他不喜欢用羊毫,更不喜欢用长毫。他真是外行话,不知古人已说过,欲想写硬字,必用软毫,唯软毫才能写硬字。可惜他不懂这个道理。
◆论用笔之道,笪重光专论此事,软毫才能写硬字,见笪重光《书筌》。(与魏之祯、熊百之等谈)日本书法名家青山杉雨书赠林老“草圣遗法在此翁”◆有人以短狼毫笔写寸余大字,这样写上六十年也不出功夫。
◆要用长锋羊毫。
◆软毫才能写硬字,硬笔不能写硬字,宋四家、明清大家都用软毫。
◆予曾用长锋羊毫,柔韧有弹性,杆很长,周旋余地广,特命名为“鹤颈”、“长颈鹿”,不意笔厂仿造甚多,用者不乏其人。
◆墨要古陈轻香,褪尽火气者为上。
◆松紫微带紫色,宜作书。
◆砚以端石为佳,上品者作紫马肝色,晶莹如玉,有眼如带。
◆歙砚多青黑色,有金星、眉纹、帚纹以分次第。金星玉眼为石之结晶,沉水观之,清晰可见。林散之先生和学生◆端歙两种砚材都在南方而盛行全国,在北方洮河砚材亦很名贵。洮河绿石绿如蓝,润如玉,绝不易得。此石产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一带。洮河绿必是碧绿之上现兰色,备有蕉叶筋纹最为名贵。宋代文人对洮砚推崇备至,称赞最力。黄山谷赠张文潜诗道:“赠君洮绿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张和诗云:“明窗试墨吐秀润,端溪歙州无此色。”抗日战争时期,我得一碧桃小砚,十分可爱,因之题一绝句,铭刻其上:“小滴酸留千岁桃,大荒苦落三生石。凄凉曼倩不归来,野色深深出寸碧。”
◆古砚扪之细润,磨墨如釜中熬油,写在纸或绢上光润生色。其形多长方、长圆。正方形两片相合者叫墨海。
◆古人藏砚,多有铭文或跋语,刻工以朴素、大方、高雅、古拙而见重艺林,小巧、匠艺、雕琢伤神,会委屈好面料。纪晓岚铭其砚曰;“天然一石,越雕越俗。”是有感而发。
3. 谈笔法
◆功夫须在用笔,画之中间要下功夫,不看两头看中间,笔要能留。——与陈慎之谈
◆握笔不可太紧,要虚灵。
◆右军有四句话:平腕竖锋,虚左实右,意在笔先,字居心后。…东坡讲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王右军讲执笔之法,虚左实右,意在笔先,字居心后。
◆包世臣的反扭手筋不行。做作。
◆执笔要用力。不用力还行吗?要虚中有力,宽处亦见力。颜鲁公笔力雄厚,力透纸背,无力如何成字?王大令下笔千钧。力要活用,不要死的;死力不能成字。
◆写字要用劲,但不是死劲,是活的。力量要用在笔尖上……
◆执笔要松紧活用,重按轻提。
◆写字要运肘,运臂,力量集中。光运腕,能把字写坏了。腕动而臂不动,此是大病。千万不能单运腕。
◆腕动而臂不动,千古无有此法。
◆拙从工整出。要每一笔不放松,尽全力写之。要能收停,不宜尖,宜拙。
◆笔要勒出刚劲,不能软而无力。
◆笔要写出刚劲来,笔乱动就无此劲了。晚年林散之先生挥毫
◆不要故意抖。偶而因用力量大而涨墨出来,是可以的。中间一竖要有力,圆满,不让劲。写得光润,碑上字的毛,是剥蚀的缘故,不能学它的样子。
◆笔要振迅。规行矩步是写不好字的。写字要在有力无力之间。太快!要能留得住。快要杀得住。米字也是骏快,也是要处处能停。
◆写字快了会滑,要滞涩些好。滞涩不能象清道人那样抖。可谓之俗。字宜古秀,要有刚劲才能秀。秀,恐近于滑,故宜以缓救滑。字宜刚而能柔,乃为名手。最怕俗。
◆现代人有四病:尖、扁、轻、滑。古人也有尖笔的,但力量到。
◆枯、润、肥、瘦都要圆。用笔要有停留,宜重,宜留,要有刚劲。
◆平,不光是像尺一样直。曲的也平,是指运笔平,无菱角。
◆断,不能太明显,要连着,要有意无意中接得住。要在不能尖。
◆要能从笔法追刀法。字像刻的那样有力。
◆要回锋,回锋气要圆。回锋要清楚,多写就熟了。
◆屋漏痕不光是弯弯曲曲,而且要圆。墙是不光的,所以雨漏下来有停留。握笔不可太紧太死,力要到笔尖上。(与庄希祖谈)
◆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而变,要能理解此中道理。
◆字硬、直,无味。
◆字,不看两头看中间,每一笔不放松,尽力写之。(与桑作楷谈)
◆写字,一定要讲究笔法和墨法,要讲究执笔,讲究指功、腕功和肘功。写字时要做到指实掌虚,先悬腕而后悬肘。…… (与范汝寅谈);古人书法嫉尖,宜秃、宜拙,忌巧、忌纤。古人论笔,用笔需毛,毛则气古神清。
◆古人千言万语,不外“笔墨”二字。能从笔墨上有心得,则书画思过半矣。(与徐利明谈)
◆写寸楷即可悬肘。先大字,后渐小,每日坚持20分钟,逐渐延长。
◆运笔直来横下,看字要着重笔画中间,逐步养成中锋习惯,终生受惠。
◆无基本功悬腕则一笔拖不动。
◆东坡论书,握笔要掌虚、指实。
◆圆而无方,必滑。
◆方笔方而不方,难写。
◆可以内圆外方,不方不圆,亦方亦圆;过圆也不好,柔媚无棱角。正是: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觉更方。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钟王。
◆书家要懂刀法。
◆印人要懂书法。行隔理不隔。
◆笔笔涩,笔笔留,何绍基善变,字出于颜,有北碑根基,正善于留,所以耐看;古人作书,笔为我所用,愈写愈活,笔笔自然有力,作画也一样。
◆悬肘是基本功之一,犹如学拳的要“蹲裆”,蹬得直冒汗,水到渠成,便能举重若轻。
◆游刃有余,举重若轻。马鞍山,林散之先生艺术馆
◆力量凝蓄于温润之中,比如京剧净角,扯起嗓子拼命喊,声嘶力竭,无美可言,谁还爱听?
◆看不出用力,力涵方能回味。
◆有笔方有墨。见墨方见笔。
◆不善用笔而墨韵横流者,古无此例。《林散之序跋文集》
◆写大字要用臂力,不能光用腕力。用臂力才能力透纸背,这是真力。
◆写字时手不能抬得太高,也不能拖在要上到下一样平,这叫平肘。还要虚腕,虚腕才能使手中的笔自由转动,随心所欲。
4. 谈墨法
◆写字要有墨法。浓墨、淡墨、枯墨都要有,字“枯”不是墨浓墨少的问题。
◆多搞墨是死的,要惜墨如金。
◆怀素能于无墨中求笔,在枯墨中写出润来,筋骨血肉就在其中了。
◆王铎用干笔蘸重墨写,一笔写十一个字,别人这样就没有办法写了,所谓入木三分就是指此。
◆把墨放上去,极浓与极干的放在一起就好看,没得墨,里面起丝丝,枯笔感到润。墨深了,反而枯。枯不是墨浓墨淡。(与陈慎之谈)
◆笪重光论用墨:磨墨欲浓,破水写之方润;厚纸用墨要带水,薄纸、皮纸要用焦墨写。用墨要能深透,用力深厚,拙中巧。林散之先生墓
◆会用墨就圆,笔画很细也是圆的,是中锋。
◆用墨要能润而黑。用墨用得熟不容易。
◆笪重光:“磨墨欲熟,破水写之则活。”熟,就是磨得很浓。然后蘸水写,就活了。光用浓墨,把笔裹住了,甩不开。——与庄希祖谈
◆早年闻张栗庵师说:“字之黑大方圆者为枯,而干瘦遒挺者为润。”误以为是说反话,七十岁后,我才领悟看字着重精神,墨重笔圆而乏神气,得不谓之枯耶?墨淡而笔干,神旺气足,一片浑茫,能不谓之润乎?
◆“润含春雨,干裂秋风。”不可仅从形式上去判断。
◆墨有焦墨、浓墨、淡墨、渴墨、积墨、宿墨、破墨之分,加上渍水,深浅干润,变化无穷。“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墨要熟,熟中生。磨墨欲熟,破之用水则润,惜墨如金,泼墨如渖,路子要正,切勿邪途。
◆有笔方有墨。见墨方见笔。笔是骨,墨是肉,水是血。
兰亭序属于什么书法
扩展资料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兰亭集序
关于“余治序书法,陈慎之书法”的具体内容,今天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