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分享书法品鉴(薛养贤书法品鉴)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薛养贤,字秉伦,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他擅长楷书和行书,作品风格独特,融汇古今之长,给人以文化的熏陶与艺术的享受。
薛养贤的书法作品多以碑刻和题字为主,他深入研究古人的碑刻,吸取其中的精华,并不断进行创新和提升。他的作品充满古朴的气息,笔画有力而有韵味。无论是立意或构图,他都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自己的心境和审美追求。
薛养贤的楷书作品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他的字体骨力雄浑,布局合理,字形工整划一,每一笔每一划都体现出他对于书法艺术的认真态度和专注投入。他独特的用笔力度,使作品更富有张力和生气。他注重用墨的质感,墨色深浅适度,墨迹淋漓精神,展示了他对于艺术形式的精准掌握。
薛养贤的行书作品则表现出他独特的个性和艺术追求。他的行书字体潇洒豪放,气韵流畅,笔画线条流转自如,增添了作品的动感和生命力。他对于笔画的运用和错落有致的排列,将书法艺术推向了另一个高度。他还注重行草书法的研究和实践,这使他的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展现了他对于不同字体的驾驭能力。
薛养贤的书法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他不仅注重书法的技巧,更注重书法的精神内涵。他以渊博的文化素养为基础,通过书法作品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传递给观者。他的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价值的体现。
薛养贤的书法作品,无论是楷书还是行书,都展示了他对于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深厚造诣。他的作品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了平衡,给人以思考和启迪。通过欣赏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体验到书法艺术的魅力与内涵。
书法品鉴(薛养贤书法品鉴)
1.章法章法是指书法作品中线结构的组织,它包括单字中对点画的组织和作品中对单字的组织。而习惯上把単字中对点画的优化组合称为结字、结体,也称“小章法”;把作品中对字与字之间的组合,称“大章法”;但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通常都有正文、落款、印章三个方面构成,而三者又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且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2.格式立轴:是指长方形的独幅作品,一般是将整张宣纸竖着对开,自上而下、从右到左,逐行书写。屏条:由条幅组成的书法作品叫屏条。大多由4、6、8成偶数搭配。中堂:指整张宣纸书写的书法作品。它因悬挂在老式堂屋正中而得名。横幅:与立轴相对,是将宣纸横着对开书写而成。长卷:指行制扁长、卷着保存的书画作品,其长度不受限制。扇面:是圆弧形的作品,有折扇和圆扇等。斗方:是长和宽比例相仿的书画作品。楹联:又称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两联之间,字数相等,字性、内容相对。3.款式款式是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在布局上对正文起补充、平衡的作用,而且可以通过文字组织去补充与发挥作者的创作才能,表现作者学识修养的重要方面。称谓:一般人可以称先生、仁兄等,上了年纪的则要更加尊称,如果是女性的则可称女士;如是同行,可称方家、法家、法师等;对老师称我师吾师,对学生可称同学、学弟等等。套语:一般的应酬可用,属书、雅属、属正等,或用清赏、清玩、惠存等,稍微谦虚一些的,可用正腕、雅教、教正等,如系自己的诗作,还可用两正、正律一类词语。使用这些套语时也可以在名字之前冠以应、为、奉、书应、书为、书奉一类字样。祝寿一般可用华诞、大寿、大庆等。下款:下款包括纪时、纪地、纪名等。
薛养贤书法品鉴
没有退休。薛养贤,号闲闲居主,1962年3月生于陕西韩城。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书法系主任、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是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书法家之一,曾多次参加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重大展览并多次获奖,是西北五省区唯一囊括中国书法三大赛事(兰亭奖、全国奖、林散之奖)的书法家。
书法品鉴讲座心得体会
书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懈,需要花费大量的心思和精力。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书法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书法心得体会(一) 学习书法也有一段时间了,现在将学习书法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能写好字,写一笔好字,这是职业所要求的!因此在此种情况下,我开学学习书法。教师特别是语文老师,写字是很重要的基本功。写字我们常用写的字就是上课时候的粉笔字和平时写在纸上的钢笔字,偶尔也写写毛笔字。这我们老师常称之三笔字。 从学习书法以来,我觉得书法有以下好处: 1、最基本的就是可以让自己的字变漂亮起来; 2、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书法需要的是耐心和持久的坚持,因此在练习书法的可以修心养性,这对于提高自己的素养,很有帮助。有人说“字如其人”,我想可能指的就是这个方面的意思。 我想学习书法的好处最主要的就是以上两点。 那我一直以来是如何学习书法的呢? 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在需要写字的时候,我认真对待,绝不马虎,从一笔一划练起,因此渐渐地我的字也就好起来了。 我在工作之余,抽取一定的时间学习名家书法。比如每个星期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练习毛笔字,在练习的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了,也让自己工作之余的生活更加充实。名家书法有很多,颜真卿的,柳公权的,赵之谦的,等等我都挺喜欢,不管是哪个书法家,不管是哪种字体,我都会加以练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楷书到隶书,再到行书,草书等等,我都在学习之中。我觉得草书最能体现人的性格了,因而草书最难以练习的,也许只有书法大家才能挥毫成草书。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练习,我觉得学习书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书法要勤奋,贵在坚持练习,书法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字都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只有坚持练习下去,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有所成绩,不要想着立竿见影和一步登天。 第二,学习书法要勤于思考,最好能找个老师。书法是一种艺术,而要进入艺术之门,最好是能有一个引导者。如果能找到一个名家大师作为自己的老师,那么对于学习书法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若是找不到老师,可以经常看看字帖和历代名家大家的作品,在看作品的时候思考这字的结构、形体、笔画、用力、布局等等方面,思考如何才能让一个字能够具有艺术感,即既漂亮美观,又具有神韵。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日积月累的观察和体会的,我想这也是我要到达的境界。 第三,书法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当然这指的是书法一个比较高的境界。当书法到达一个比较高境界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加上自己的特色,加上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领悟,将自己的这种想法在书法中体现出来,真正做到字不仅有形,形美,而且要做到有神,神形俱备,这才是好的书法。 有句话说的对,要想练好字,功夫在字外。当书法练习感觉枯燥的时候或者说没有进展的时候,可以做一些其他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比如体操、武术、舞蹈、垂钓等活动,这将有助于书法的练习和水平的提高。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能够练就的,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心血。需要提到的一点是,我们平时应该培养对学习书法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书法有较大的兴趣,我们才能练就一笔好的书法。 书法心得体会(二) 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灿烂的光芒。今天听了书法家xx老师的报告,让我对书法又有了新的认识。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所写,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探索理解,它体现了万事万物“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应出人的主体精神、气质和修养。 xx教授所说:“书法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的。”这次我也体会到:要想真正写好书法光是研究技法是远远不够的,要去了解挖掘其相应的文化内涵。中国书法的演变史:甲骨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细心研究它们的发展规律,变化规则。 汉字书写的结构应注意:横平竖直、主笔突出、自然原则、变化原则、虚实原则、松紧原则,即“永”字八法。掌握了原则,我认为学习书法还要勤奋,贵在坚持练习,书法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字都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只有坚持练习下去,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有所成绩,不要想着立竿见影和一步登天。学习书法还要勤于思考,最好能找个老师。书法是一种艺术,而要进入艺术之门,最好是能有一个引导者。如果能找到一个名家大师作为自己的老师,那么对于学习书法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若是找不到老师,可以经常看看字帖和历代名家大家的作品,在看作品的时候思考这字的结构、形体、笔画、用力、布局等等方面,思考如何才能让一个字能够具有艺术感,即既漂亮美观,又具有神韵。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日积月累的观察和体会的,我想这也是我要到达的境界。 今后我会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在需要写字的时候,认真对待,绝不马虎,从一笔一划练起,让我的钢笔字越来越好。 书法心得体会(三) 喜欢书法应该从进师范时计起,xxx老师和xx老师的字一直以来对我都是一种仰慕。参加工作后,由于工作激情忙于教书育人,喜欢和爱好一直没有间断过。免不了常买一些自己喜欢的帖读一读、练一练。到xx中学教书后,还订阅了中国书法进行学习,但由于基础太差,好多地方总是不能理解,动笔也是凭偶尔的兴趣而已。工作之余,读了一些有关书法方面的书,也临了一些碑帖。到政府部门工作后,这种兴趣越来越浓,只要认为好帖就临写一番。到纪委工作后,特别是深受x书记爱好理念的启示,多看、多想、多练变有了一些深层次的看法,经xx老师的多次点拨,使我对学习书法,使我对书法方面的知识、认识和欣赏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就学习谈一点感想和体会。 一、重在临。 会写字的人很多,但只有熟练地掌握了书法的技法和知识,才能从一般实用写字提高到以观赏为主的书法艺术创作高度。我们学习书法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在实践中体会到,学习书法从临帖开始。既要临古人帖,拜古人为师,也要临现代人的帖。为主的应临古帖、名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纵向取古,横向取今”。在这方面先贤和当代大师们都论述得很清楚,我们只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照着做就行了。启功大师在给书法爱好者的信中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不管是谁的话,只要有理,就得听,学现在人最容易象,但一象了,一辈子脱不掉,以后悔之晚矣。“写帖主要抓结构,结构对了,点划的姿态即使全都删除,人家也会说象某家、似某帖。”启功先生对临古、临今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二、贵在勤。 学习书法有“苦”、有“乐”,是苦中求乐。清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诗句,比较形象深刻地说出了勤学苦练的道理。书法家冯国语先生的名言“无情何必来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深刻地揭示了书法家的博大胸怀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他说:我练书法,经过的是“五步炼狱”。龙跃天门,虎卧凤阙,神剑森列,无羁走马,皆以临为先。帖拜名师,不慕虚名,凝神锤造。此为一。心慕手追,别开蹊径,独创一格。此为二。广纳、博取、能容,天地为师,人人为师。此为三。知识、人品、涵养与之并辉。此为四。悟性为第五。何为悟性?“都道悟性为第一,我言悟性是忘机。疾风骤雨张长史,落花飞雪僧布衣,得骨得髓承前训,古风古貌不随俗。顿悟本来勤中生,胸纳百川笔自逸。”可见,要想在书法艺术方面有所成就,不经过勤学苦练,不经过深钻细研和认真地体验醒悟是不可能的。光靠“闷着头”苦练也是不行的,还有一个学练的方法、窍门问题。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说:字不是“练”好的,是“学”好的。学就是拿,拿就是学。要想着自己是“写字”的,而“字”写得最好的是王羲之、颜真卿这样的古人,如果不老老实实地向先贤们学习,不坚持到传统宝库中去拿宝,“字”是写不好的。又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就学习书法来说,“外财”就是向外人学习,向外人的优点学习,把外人的好东西都吸收甚至“抢”过来。不向外人学习,就不能丰富和造就自己。在“发外财”中,传统宝库里的外财最丰富,这个宝库对谁都是敞开大门的,就看你去不去拿,是拿一件还是许多件,是拿一次还是经常拿。人,不从别人那里拿来宝物是富不了的!由此看来,只有把人的天赋和好学、善学的刻苦钻研精神结合起来,做到有才华而不浅尝辄止,以全身心的投入,废寝忘食的苦练,“退笔成山”的毅力,博学深思的悟性,才能在书法艺术方面才思敏捷,得心应手,刚柔相济,创作出气势恢弘,潇洒神飞,具有自己特点和风格的好作品来。 三、恒在情。 对书法艺术的喜欢和爱好,是学好书法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一种好的书法碑帖、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常常是百看不厌,百练不厌,爱不释手,看一次有一次的收获,练一次有一次的提高。这就是感情所系,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没有这种爱好和感情,是无法学好书法艺术的。 情感因素在书法艺术中是非常重要的,书法就是讲功力和情性。有很多老同志功底很好,但情性不行,写得很死、很板。功力是技法性的,情性是精神性的,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以心境平和、不激不厉的心态来进行书法练习。这就既要有功夫,掌握规矩法度;又须见情性,奔轶绝尘,蹈乎大方而不逾矩。所谓心手双畅,功情两全。使心之所想、情之所感、意之所托、笔之所动跃然纸上,完成挥洒才情、表露气质、张扬个性和扩散美感的生动过程。 书法心得体会(四) x月x日至x日,我有幸被派遣参加了由xx市xxx中学举办的x届xx市教育系统“书法名家进校园”首届骨干书法教师培训班。此次培训班旨在促进“书法进课堂”,来自全市中小学的老师,聆听了来自于xx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家协会、xx市书法家协会的诸位名师的讲座,他们就书法的历史、与写字、教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进行了精辟的讲解与指导。 三天的培训时光,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说犹如白驹过隙般短暂,但我却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在培训中,通过书法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对书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对书法艺术的认识。让我体会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此次培训,时间虽短,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年轻的美术教师,此次培训不仅使我对书法专业知识有了较系统了解和新的认识,而且也认识到教育工作者对书法传承的重要性所在。 在培训中,指导老师的耐心讲解,让我对书法艺术有了崭新的认识。过去一直认为,书法就是写字,字写得好,就是书法学得好。我对于书法的爱好,平时也就是凭兴趣写写画画,照猫画虎。而现在才知道那是狭隘的认识,是单一、片面的认识,是非常好错误的认识。鲁讯曾说:“我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书法是门艺术,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是通过有规律的组合线条作用于纸上而形成的。不是简简单单地能写好字就是学好了书法,是需要用“心”去学,花时间去学的艺术。要想在书法上有些成绩,首先得会观察,观察将直接影响到写字的准确度,只有全身心的“进入”字帖才能进行细致的观察。观察做到了,要会读贴,读贴要读到字的笔法、字法、墨法、章法,要读出每一笔画的特点,读出笔画的律动和节奏。读贴读准了,就可以临帖了,这里的临帖不是“依葫芦画瓢”,而是尽量准确地还原古人的用笔,临帖的时候要入贴、入骨,这样写出来的字才“筋”“骨”“肉”俱在,才不会和古人的字看似两张皮。观察、读贴、临帖之后进行仿作,仿到一定程度之后,便可进行加进自己的风格进行创作。 书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懈,需要花费大量的心思和精力。这是参加此次培训的老师普遍所达成的共识。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平时要坚持练字,掌握这一专业技能,不仅仅是一次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传递着一种责任,那就是传承祖国书法传统文化的责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而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又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我觉得学习书法有很多益处,它可以培养我们的艺术修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可以逐步养成细致耐心、自觉认真的良好习惯,同时还有益于意志的锻炼;可以学到文字、文学、历史等各种知识;可以受到民族精神、传统美德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继承书法这一传统,我们有责任将它向全世界传播,让大家都了解这门优秀的艺术。通过学习我觉得学习书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临为先 会写字不等于掌握了书法艺术,只有熟练地掌握了书法的技法和知识,才能从一般实用写字提高到以观赏为主的书法艺术创作高度。在实践中体会到,学习书法从临帖开始。既要临古人帖,拜古人为师,也要临现代人的帖。为主的应临古帖、名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纵向取古,横向取今”。在这方面先贤和当代大师们都论述得很清楚,我们只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照着做就行了。明代倪苏门在《书法论》中说:“必须取古之大家一人为宗主,门庭一定,脚跟牢把,朝夕沈酣务使笔笔俏似,使人望之即知是此种嫡派。”启功大师在给书法爱好者的信中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也不知道是谁的话,因为他有理,就得听他的。因为咱们如果共同学习一些古代高手,岂不更好。学现在人最容易象,但一象了,一辈子脱不掉,以后悔之晚矣。“写帖主要抓结构,结构对了,点划的姿态即使全都删除,人家也会说象某家、似某帖。”启功先生对临古、临今说得再清楚不过了。临帖还有个“入帖”和“出帖”的问题。《小仓山房诗文集》中说:“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竞似古人,何处着我。”应该说,临帖只是学习书法的前提和方法,是过河的“桥”和“船”,一旦过了河,就得走自己的路,不能老停留在“桥”和“船”上。帖临的象了,即“入帖”了,怎样才能“出帖”呢?个人体会到,在“入帖”的基础上,多选几家名帖进行临习研究,取其长去其短,为我所用,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慢慢形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这就是“出帖”了。 二、以勤为径 学习书法有“苦”、有“乐”,是苦中求乐。 清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诗句,比较形象深刻地说出了勤学苦练的道理。传统宝库里的外财最丰富,这个宝库对谁都是敞开大门的,就看你去不去拿,是拿一件还是许多件,是拿一次还是经常拿。人,不从别人那里拿来宝物是富不了的!由此看来,只有把人的天赋和好学、善学的刻苦钻研精神结合起来,做到有才华而不浅尝辄止以全身心的投入,废寝忘食的苦练,“退笔成山”的毅力,博学深思的悟性,才能在书法艺术方面才思敏捷,得心应手,刚柔相济,创作出气势恢弘,潇洒神飞,具有自己特点和风格的好作品来。 三、以情为基 对书法艺术的喜欢和爱好,是学好书法的前提和基础。 对于一种好的书法碑帖、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常常是百看不厌,百练不厌,爱不释手,看一次有一次的收获,练一次有一次的提高。这就是感情所系,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没有这种爱好和感情,是无法学好书法艺术的。我从开始练字一直看的是褚遂良贴觉得喜欢他的字所以百写不厌,只有自己喜欢才有耐心,心静坐下来仔细写,由于我学的时间短字体不太好,以后我多加练习希望更进一步。 而目前随着电脑、手机的日益普及,传统的书写方式面临着电子商品的空前挑战,汉字书写水平的群体化下降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新技术的冲击并非导致人们书写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在崇尚快节奏和新鲜感的现代文化中,人们开始越来越忽略古老汉字所蕴藏的丰富艺术价值,也逐渐钝化了对汉字独特美感的审视能力,对传统汉字文化缺少一种心底的珍视和敬畏。针对“汉字危机”,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小学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普通高中设置书法选修课程。根据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对“识字写字”部分做了一些调整,明确要求加强写字教学,第一学段规定“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二学段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贴”;第三学段“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对中小学生而言,书法课可以陶冶情操、提升文化修养,对于国家而言,书法课不仅提升国民素质的要求,更有着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滋养子孙的现实意义。大家一致认为书法教育从娃娃抓起。学生的书法教育是和老师分不开的,要想“书法进课堂”顺利开展,在学校里开设书法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师资不足,市教育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联合青海省书法协会开办了xx市首届书法教师培训班。我想这也许就是开办此次教师书法培训班的根源所在。 此次书法培训学习不仅提高了我们年轻教师的书法水平,也对传承民族的文化艺术,修练人的涵养素质,对今后在学校进一步开展书法教育活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在今后一段时间中,要尽量挤出时间,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积极行动,尽快地消化和吸收培训的知识,尽快达到培训的目标和要求。努力为书法的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书法品鉴讲座心得
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书法艺术欣赏是以书法艺术作品为对象的一种审美认知活动。他的认识主体是社会关系之和的人。他们的一切活动都取决于他的社会地位、世界观、文化素质以及他的认知能力、情感和意志。书法鉴赏的对象是作品。它是作者主观感受与汉字加工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作品。书法鉴赏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而且是我们提高写作水平的前提。书法欣赏离不开对篆书的理解。篆书与汉字相伴而生。它对书法艺术有独创性,历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汉字不断规范,随着艺术的发展,从最初的实用性到艺术性,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欣赏的古典美。《小传》经历了清代书法家的不断创新。它的风格由庄重、庄重、规整转变为自然、活泼,最终转变为独特、个性化的风格,为书法家注入了情感。
篆书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书法样式。与楷书不同,有许多不同的变化。构字的基本方法是点、直、弧。笔划的粗细相同,正面应该从开头和结尾隐藏起来。不需要撇去左边的部分,也不需要撇去右边的部分。第一部分是曲线曲线结。隶书是由简体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在长期的社会写作实践中,梨树不断地发展和丰富着自己的艺术内涵。到东汉中叶,梨树的审美功能已经超越了它的实用价值,呈现出越来越凝重、质朴、雄浑、雄浑的风格。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笔画点画、字体结构和审美风格上。
书法品鉴活动
书法品鉴,除了技法层面的鉴别外,更重要的是对作品的精神层面的领会,可称之为品味。书画品味,品的什么味?韵味、意味而已。韵味是什么?韵由气而成,其味在于生动。南朝·齐画家 谢赫 在其《 古画品录 》中提出绘画“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郭若虚评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其中“气韵生动”,更是成为千余年来书画创作的基本要求、书画品鉴的首要标准。一种通行的观点认为,“气韵”即气质、风格、精神、风致等等。这种理解太虚化,让人无可琢磨,无法把握,难以指导书画创作实践。 “气韵”,气是韵的本体,韵由气决定。清唐岱《绘画发微》谓:“六法中原以气韵为主,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呆矣。”方黛山《静居画论》亦谓:“气韵生动为第一义,然必以气为主。气盛则纵横挥洒,机无滞碍,其间韵自生动矣。老杜云‘元气淋漓幛犹湿’,是即气韵生动。”气是什么?中国传统“元气论”认为“气”是构成万物与生命的本原,充溢于宇宙,充溢于人身。葛洪说“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赖气以生者。” 庄子曰“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天下一气耳。”孟子说“气者,体之充也。”气就在我们自己身上。管子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 气是生命活动的表征。韵是什么?《说文解字》解“韵”为“和也”, 指音乐中韵律、节奏的和谐状态。宗白华先生说:“中国画的主题‘气韵生动’,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 我觉得,韵的物质形态是律动和节奏 , 韵的最高境界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黄庭坚评李龙眠的画时说“韵者即有余不尽”,又说“观魏晋间人论事,皆语少而意密,大都犹有古人风泽,略可想见。论人物要是韵胜为尤难得,蓄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 宋人范温说韵是“行于简易闲谈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 韵的精神追求是“有余不尽”,即有余音、有余味。韵味,我认为就是律动和节奏已经终止后仍萦绕耳边让人回味的余响。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韵之和,要通过“冲气”即气的运化来达到,自然万物之和皆如此。书画作品的气韵也是气的运化的结果,气运而成气韵。书写过程中,气如何运化?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 志即意也。气的运化过程,表现在书法,就是以意帅气,以意导气;以气使笔、以气运笔;“意到气到”、“气到力到”。 以前总认为古人所说“以气运笔”是故弄玄虚,现在知道古之人诚不余欺!笔力乃气行所生之力,非指筋肉蛮力。有气为活笔,无气为死笔。以气运笔,自然有生命、有生机,才会生动;以气运笔,自然会形成韵律和节奏,韵味也就出来了,这个过程是一个自然书写的过程,期间静心澄怀,关注当下,找到气感,笔圆气顺,韵乃天成。笔圆,既强调中锋,亦是强调笔意、笔势。圆则气顺,圆则聚气涵气。宋应星《论气序》中说:“圣人制乐器,其形多圆而无方。其义何居?曰:此即聚气涵气之说也。”这说的虽是乐器形制,但道理相同。气的运化过程中,百人百性,气质不同,禀赋有别,运化的效果自有分别。个人禀赋气质的差别,体现在作品上就是气息的差别。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说“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之弃也”。士气即书卷气,妇气即妆奁气,兵气即霸横气,村气即鄙野气,市气即奴俗气,匠气即馆阁气,腐气即头巾气,伧气即粗鲁气,俳气即才巧气,如此等等。清代 邹一桂 《小山画谱》提出:“画忌六气:一曰俗气,如村女涂脂;二曰匠气,工而无韵;三曰 火气 ,有笔仗而锋芒太露;四曰草气,粗率过甚,绝少文雅;五曰闺阁气,描条软弱,全无骨力,六曰蹴黑气,无知妄作,恶不可耐。”康有为说:“夫艺业唯气息最难”,因为气息高下,属字外功夫也。书画气息似乎存在着两种理想:曰含蓄蕴藉,气韵生动;曰沈著痛快,气势磅礴。刘熙载云:“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沈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为书。” 我感觉,南帖主韵,深意出气韵,气韵内含;北碑主势,纵情出气势,气势外显。王羲之说“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追求的是气韵。王铎说“每书当于谭兵说剑,时或不平感慨,十指下发出意气,辄有椎晋鄙之快。” 追求的是气势。考诸书法史,帖学的气韵受到无限推崇。因为“和”乃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和重大特征,中国古人崇尚中庸和谐,内敛不张扬,气韵具有含蓄蕴藉的艺术特征,更符合古人的生命追求。书法的“气势”,王铎、傅山是“作势”,风樯阵马,长枪大戟,笔墨横飞;冯师所言“字如蹲虎”,是蓄势,在于“盘马弯弓惜不发”。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何尝缺气势。黄山谷说:“余尝评米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似仲由未见孔子时风气耳。”气韵与气势,一语而高下立判。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里说:“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形者方圆平扁之类,可以笔取者也;势者转折趋向之态,可以笔取,不可以笔尽取,参以意象,必有笔所不到者焉;韵者生动之趣,可以神游意会,陡然得之,不可以驻思而得也。性者物自然之天,技艺之熟,熟极而自呈,不容措意者也。”这说的虽是画,于书亦可参悟。不论气韵还是气势,都离不开气。气有先天之气,有后养之气。书画涉及采气、养气、调气、行气,关于采气、养气,不过是知、情、意的修养,关乎学问品诣,不欲多言。关于调气,蔡邕曰“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王羲之曰:“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思。”即是也。行气,是书写过程中气之运化,前已有述。“书之大局,以气为主。”(王僧虔语),石涛说:“点有风雪雨晴四时得宜点,有反正阴阳衬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缨络连牵点,有空空阔阔干燥没味点,有有墨无墨飞自如烟点,有胶似漆邋遢透明点,更有两点,未肯向学人道破,有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噫!法无定法,气概成章矣。”气之于书,岂细故哉!不论帖学气韵还是碑学气势,都要在沉静中见出,沉静的状态是根基,心不沉静,气无根基。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书法品鉴(薛养贤书法品鉴)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