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元生书法家,徐元文书法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元生书法家,徐元文书法
徐元文,字元生,是中国书法界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巧,享誉国内外。徐元文的书法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个性魅力。
徐元文书法作品的特点之一是,他独创了一种古朴而豪放的风格。他善于运用大字体和饱满的笔触,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力量和张力。他的书法作品也融入了一种浓厚的人文情怀,使得作品更具有深远的内涵。
徐元文书法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他对于传统文化的执着和热爱。他常常以古代经典著作为题材,将古籍中的智慧与自己的感悟相结合,创作出独具一格的作品。他的作品常常展现出对于传统文化的崇敬和思索,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徐元文书法作品的第三个特点是他的创新精神。尽管他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但他并不囿于传统,而是敢于突破和创新。他常常以自己对于世界的观察和体验为素材,激发出新的灵感,将其融入书法创作中。这种创新精神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新颖和独特之处。
徐元文书法作品的艺术魅力无法言喻。他的作品给人以强烈的审美享受,同时也引发了观者对于书法艺术的思考和探索。徐元文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徐元文是中国书法界一位卓越的书法家。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巧,塑造出了一批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个性魅力,展现出对于传统文化的执着和热爱,同时又不断突破和创新。徐元文书法的艺术魅力令人难以抵挡,给人以强烈的审美享受和深刻的思考。他的书法作品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和启迪。
元生书法家,徐元文书法
2、鲜于枢(1246-1302)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渔阳(今北京蓟县)人,官太常博士,赵孟頫对他的书法十分推崇,曾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出称尊尔。”二人书法当时并称“二妙”。3、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原名珽,后改瓒,字元镇,又字玄瑛,号云林,字幻霞子、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沧浪漫士、曲全叟、海岳居士等,又曾署名东海倪瓒、懒瓒,变姓名曰奚玄郎,题名诗画时常用云林。4、饶介(?-1367)字介之,号华盖山樵,又号醉翁,临川(在江西省)人。元末自翰林应奉出为浙江宪佥,累升淮南行省参政。张士诚据吴,慕名造请,仍官原职。吴亡,俘至金陵被诛。饶介是元末著名文人、书法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友人释道衍评价他:“介之为人,倜傥豪放,一时俊流皆与交。书似怀素,诗似李白,气焰光芒,烨烨逼人。”5、杨维桢(1296-1370)又作祯,字廉夫,号铁崖,别号东维子、抱遗老人、铁笛道人,老铁贞、梅花道人等,诸暨枫桥人(今浙江绍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张元书法家
张元,男,笔名秋、严公,字乗乾,别署东乡居,河北蔚县人,现为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当代书画艺术家联谊会理事,中外书画名人研究院书法名誉教授,东坡书画院名誉院长、艺术顾间及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画圣吴道子艺术馆名誉副馆长、中国书画艺术家创作中心高级书画师等职。幼承家训,自学书法五十个春秋,勤于笔耕,潜心研修,师承晋唐,其作品质朴无华,用笔凝练,苍劲厚重,蕴有隽美,溢以清雅而又雄逸之气的艺术风格,能雅俗共赏,既有传统笔法,又有时代精神,深受书法界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赞誉及社会的认可。作品行趣于海内外,在日本、菲律宾、加拿大、美国以及深、港台地区多有珍藏。在全国与国际展赛中60余次获奖,曾入选《当代书画家精品赴港汉台展》,特邀参加《首届中日韩书法艺术交流大展》,《第一届国际华人书画艺术家作品大展》,在北京中国当代美术馆展出并获精品奖,同时被国际华人书画艺术家资格评定委员会评为94年度国际华人书画艺去术家称号。MOH己收取作品、照片、个人简介等资料存入电脑档案。硬笔书法精品入选《国际硬笔书法家精品邀请展》,并在展览会书家系列评选中荣获银奖:十几家艺术单位联合举办的《庆祝中国45周年海内外书画大擦名家展》中荣获银奖,《中国书画篥刻艺术家作品展》中荣获特别荣奖,在《93国际正大中国书画刻展览》中获藤笔书法特别奖,作品由中圆亚细亚艺术研究院作为名优作品收藏,并誉为“成国际著名书法家的作导师”。作品入编《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博览》一书,并发给国家一级资格认定证与展数活动。入编《国际现代书法集》B卷及《世界当代书名家作品失并获奖:《世界现代美术家大辞典》、《国际现代书画家刻家大辞黄》并由中外11家艺术单位联合签发:“世界艺术名人证书”,特授予优秀书画家和世界铜奖艺术家荣誉称号。入编《20世纪国际现代书面篆刻名家作品萃》,并荣获国际文化交流荣誉奖;传略、作品编入《国际名人录》艺术卷首届国际名人艺术家作品大展并荣获国际三级艺术大师名人称号,入编《国际现代著名世艺术家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名人大辞典》、《中华文化艺术大百科全书》硬笔书法艺术卷专家类《国际硬笔书法家大辞典》第一卷,并由中外16家艺术单位联合宙定:特授子“世界硬笔书法艺术家名人资格证书”荣获世界高级硬笔法艺术家荣誉称号,入编《中国现代艺术家作品润格》、《中国社会团体大全》(会长、主席、理事长、秘书长传略第一册)、《中国当代书号法名家墨迹》、《国际当代书法筑刻大观》、《中日硬笔法家大辞典》、《当代硬笔书法家辞林》等60余部具权威和影响及具有史料价值的各种大型辞书名典之中。1998年12月6日在市人大办公楼挙办了第次个入书法展。中国书协副主席刘艺先生并题写了“张元书法展”条幅。同时在市人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张家口书协举办了张元书法座谈会,市人大副主任刘儒、市委官传部部长赵军湛、市委党校校长刘福以及市书协领导、书法界知名人士、报社、电视台的新闻界人士和书法爱好者及张元至交等20多人参加了座谈。对其书法创作实践、对他的书艺道路和书艺活动以及书艺成就与书艺风格予以充分肯定,并作了较高的评价。同时消息在《张家口晚报》报道,山有张口市电视台领导的鼎力支持,又在张家口市电视台将座谈会现场两次作了录相报道。第二次书法展是19年春节前在市人保公可“地新春笔会”上举办。2001年书法作品入选纪念苏东坡逝世900周年国书画大展,荣获精品奖,并入编《纪念苏东坡逝世900周年全国书画大展精品博览》一书,由东坡书画院永久收,2002年荣获首届中国书画艺术“华表奖”大展赛华表银奖,并授予“华表奖”艺术家称号,其作品、照片、艺术成就入编《中国书画名家博览》集,被主办单位永久收藏。特邀聘为翰墨书画院艺术顾问及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并被聘为评选第二轮画圣奖的评委。作品在第三届中国书“画圣杯”大奖赛中荣获画圣精品奖;作品入选并编入《首届中国小作品大赛作品集》、在“首届吴道子美术基金大赛”暨“第三局中国书画名家大奖赛”活动中荣获中国书法精品奖,艺术成就已入编《当代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典》集,并荣聘为编委。作品被画圣吴道子艺术馆永久收蔵。特授予“新世纪百名书圣艺术家”称号。作品荣获纪念苏东坡葬郑900周年全国书画大展入选奖,由东坡书画院永久收藏,被认定为东坡书画院签约书画家,其艺术档案和书画作品己进入东坡书画院名家字画销售中心:艺术成就已入编《百年中国书画家名录》大型历史书画集及《中国实力派书画家优秀作品集》,并被授予“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艺术家”荣誉称号,2003年在中脉杯一河北省首届老年书画展中获特等奖,2006年书法作品入编《光辉的历程一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全国书法作品集》等。他是一位书法追星族迷恋的而自己从无意包装自己的“星”。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旅游圣地以及乡的名胜寺庙中均能观到他题写的额,88年应为世养口市电视合领导的鼎力支持。又在张家口电视台将座会现场两作了录相报道。第二次书法展是199年春节前在市人寿保公可“迎新春笔会”上举办。200年书法作品入选纪念苏东坡逝世900周年全书画大展,荣获精品奖,并入编《纪念苏东坡逝世900周年全国书画大展精品博览》一书,由东坡书画院永久收,2002年荣获首届中国书画艺术“华表奖”大展赛华表银奖,并授予“华表奖”艺术家称号,其作品、照片、艺术成就入编《中国书画名家博览》集,被主办单位永久收。特邀聘为翰墨书画院艺术顾问及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并被聘为评选第二轮画圣奖的评委。作品在第三届中国书“画圣杯”大奖赛中荣获面圣精品奖;作品入选并编入《首届中国小作品大赛作品集》、在“首届吴道子美术基金大赛”壁“第三届中国书画名家大奖赛”活动中荣获中国书法精品奖,艺术成就已入编《く当代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典》集,并荣聘为编委。作品被画圣吴道子艺术馆永久收蔵。特授予“新世纪百名书圣艺术家”称号。作品荣获纪念苏东坡葬郑900周年全国书画大展入选奖,由东坡书画院永久收藏,被认定为东坡书画院签约书画家,其艺术档案和书画作品已进入东坡书画院名家字画销售中心;艺术成就已入编《百年中国书画家名录》大型历史书画集及《中国实力派书画家优秀作品集》,并被授予“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艺术家”荣誉称号,2003年在中脉杯一河北省首届老年书画展中获特等奖,2006年书法作品入编《光辉的历程一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全国书法作品集》等。他是一位书法追星族迷恋的而自己从无意包装自己的“星”。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旅游圣地以及故乡的名胜寺中均能观瞻到他题写的匾额,8年应邀为世界佛教圣地山西五台山广济茅蓬(碧山寺)题写“经楼”、“护国戒坛”“五观堂”、“护法安僧”等8块额和会客厅书法14幅。义为山西主峰寺和秘密寺题写“大雄宝殿”等3块隔额。其中“护国戒坛”近一米见方四个大字,最深受中外游客驻足称奇。地区和省级报纸均有报道。在社会各单位更可以目赏到他书写的门牌、招牌、路牌、村名,以及用霓虹灯装饰的各种店牌与楼牌大字。张元先生正以精湛的书法艺术忠实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他的艺术成就,为人类艺术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一位卓有影响的艺术家和当代成就家,而他自己则把淡泊名利作为座佐铭,在漫长的书法艺术生涯中,默默地耕耘收获。作品赏析:
张元济书法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张元济认识到,“任何政治改革强加于冷漠、毫无生气和愚昧无知的大众,必然毫无结果”。
张元济传--出版巨擘而救治的良方,只能寄希望于自下而上逐步改良教育、培养人才、传播新知、转变风气,这才能给变法提供一个稳固的基础,最终取得社会的进步。这样的躬身反省,培植了他后来选择与教育紧密相关的出版作为终生事业的思想根基。1898年10月,被贬黜的张元济离开京城,在李鸿章的推荐下,来到了“新学枢纽之所”的上海,任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而其主要的工作,则是翻译出版西学书籍。这使他有机会结识了到处寻找印刷生意的商务印书馆创办人夏瑞芳,二人一见如故。
世间的事充满偶然与必然。如果不是夏瑞芳有借重文化人的心思,如果不是张元济的思想有了改变,他们的相遇也不会促成现代出版业重镇——商务印书馆的崛起。1902年,受夏瑞芳的热情邀请,张元济毅然辞去南洋公学职,到商务印书馆任事。张元济的到来,为早期商务的发展确立了新的方向。商务的主体业务逐步由印刷转变为出版,并渐及其他与教育相关的事业,例如兴办学校、创办图书馆、制作教具仪器、拍摄电影等。张元济的个人地位和声望,也给商务带来巨大的作者资源,在与知识界、政界,尤其是教育界的紧密联系中,商务猛增了许多声名烨烨的合作者。有论者说,这是近代传统士大夫与工人阶层、文人与商人成功合作的鲜见例子。
张元济“以扶助教育为己任”,到商务印书馆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编写适应现代教育的教材。20世纪初叶,新式学堂纷纷设立,但接踵而至的问题是师资和教材的极度匮乏。张元济曾有通艺学堂和南洋公学办学的经验,对时势的敏感,使他果断抓住机会,以教育热情和专业意识,推进教科书的编撰。他主持编写的“最新”系列教科书,以其完善的内容和形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当时的教育革新。正是这套以全民教育为目标,按照教育原理编写而成的教科书,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基本格局。也是这套行销全国、一印再印的教科书,奠定了商务在出版业中的优势地位。
教科书的成功,使张元济更加坚信了出版于教育的意义,也坚定了他把商务印书馆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处。1904年,汪康年转告张元济,说清廷拟请张元济出任外务部职事,张复信辞谢,表示进入商务后的心情是踏实的:“弟近为商务印书馆编纂小学教科书,颇自谓可尽中国民义务。平心思之,视浮沉郎署,终日做纸上空谈者,不可谓不高出一层也。”类似的辞官事件还有1907年辞外务部、邮传部任职,1913年辞熊希龄内阁教育总长职;类似的表达还有1917年致蔡元培信:“盖出版之事业可以提撕多数国民,似比教育少数英才为尤要。”在张元济的心目中,商务印书馆已成为他事业的重心、人生的园地和实践自己素志的好地方。
从张元济留存下来的日记来看,记载的内容也确实大多为出版事务,而且颇为细碎琐屑,从制定馆务规则、购进新式机器、图书销售发行,到某人违纪应予处分等等,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张元济以文化人的身份投身实业,实业家的身份又使他力避“务虚”,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所以章锡琛说他“没有丝毫官僚习气,他在编译所中,每天总是早到迟退,躬亲细务,平时写张条子,都用裁下的废纸,一个信封也常常反复使用到三四次以上”。
张元济“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事务主义工作方式,从一个侧面颇能反映他做事为人执著的一面。但与此张元济还有他超脱的一面。他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包括精力的有限与思想资源的有限。在五四新思潮蓬勃兴起的时候,他一方面尽量跟上潮流,另一方面则心生退志,照他的说法是“引避贤路”。1920年春,他五十五岁,宣布辞职引退,而且没有商量余地。在答复孙壮、孙伟的信中,他谈到辞职的根本动机:“……吾辈在公司几二十年,且年逾五旬,体力均非健硕,岂能永久任此繁剧。亟宜预备替人,培植新进,以谋公司可久可大之计。……且吾辈脑力陈旧,不能与世界潮流相应,若不引避贤路,恐非独于公司无益,而且于公司有损。弟实不忍公司陷于困境,而志不得行,故毅然辞职,以为先去为望之计。”这样的“老计”,是含有他对时代进步的自觉认识,体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前行者的情怀。
1926年,按中国传统算法,张元济60岁,他坚决辞去了商务印书馆监理职务,算是正式卸职退休了。虽说不久后又被推选为董事会主席,对公司事务仍居顾问之位,但毕竟有更多时间专心于他喜爱的古籍校理和出版工作。影印古籍为张元济早就留心之事,早在1904年他即为商务印书馆构筑收藏古籍的涵芬楼,大量搜罗善本典籍,一方面是为商务影印古书提供版本保障,另一方面也有抢救文化遗产,避免母邦文献流入异土的可贵意图。1920年前后,影印出版大部头古籍的条件渐趋成熟,在张元济主持下,商务印书馆及时辑印了《涵芬楼秘笈》、《四部丛刊》、《续古逸丛书》等大部古书,为商务印书馆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可观的收入。他在其中担当的角色不仅是一位内行的出版者,而且还是一位卓越的版本学家,亲自参与整理古籍,在版本、校勘方面显示了深厚的旧学功底。1926年从监理位置上退休以后,张元济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百衲本二十四史》的版本淘漉、校勘整理、影印描润等烦难而琐细的工作中。该书1930年开始出版,因“一?二八”事变一度中断,直至1936年才告竣。它在史书出版上所具有的承先启后作用,是毋庸置疑的。1948年8月,张元济被选为当时的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隶人文历史学科,当选的原因是“主持商务印书馆数十年,辑印《四部丛刊》等书,校印古本史籍,于学术上有重大贡献”。
1936年,张元济70岁。由蔡元培、胡适和王云五发起,收录当时二十多位文化界名人学者在各自领域的学术论文,编印了《张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纪念论文集》,以此特殊方式为这位出版界前辈祝寿。在“征文启事”中,张元济被朋友们称为是“富于新思想的旧学家,也是能实践新道德的老绅士”。这是对张元济一生思想性格和文化态度的高度概括。趋新而不躁进,温和而不保守。在这点上,张元济与他的好友蔡元培颇有相似之处。当年蔡元培到北京大学当校长,一方面引进胡适、陈独秀等新人物,另一方面又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下,使各方面学者同流并进,为北京大学确立了一种非急功近利却有助于学术、人格发展的文化精神环境,进而开创了中国现代学术和思想的新纪元。张元济主持商务编译所多年,同样在大力引进新人、擘画出版方针时,注意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既关注西方文化学术思想的译介,又着力传统典籍的整理,新与旧,中与西,并行不悖地共存于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物结构中,从而使商务印书馆别具一种有容乃大的恢宏气度,进而引领了新式出版文化建设的新方向。这一南一北两个最重要的学术文化机关,一个作为中国最高学府,一个作为中国最大书局,一起奠定了中国近现代新文化的基础。 在交通大学的历任校长中,第二任校长张元济是一位颇具传奇经历、对教育文化事业及祖国文化的保存和传播有大贡献的人物。
1899年初,张元济到达上海后不久,便应盛宣怀的邀请,出任南洋公学(现交通大学的前身)译书院院长(据张元济说,盛宣怀邀请他是由于李鸿章的推荐)。自此,张元济开始了他在南洋公学3年多的工作历程。南洋公学译书院初创时院址设在虹口,同年秋迁往提篮桥。张元济先后主持编译了物理教材:英国莫尔旦的《格致读本》、法国包尔培与英国保罗伯德台合著《中等格致读本》;历史方面的书籍有英国索米尔士的《万国通商史》、勃克鲁的《英国文明史》,日本松平康国的《美国宪法史》等,实用科学有《社会统计学》几种书籍。
1901年初,张元济兼任公学代总理。接任后,他便致力于公学特班的筹办。张元济亲自主持特班的招生考试,先笔试,后面试,共取学生42名,都是二三十岁,在中国文学方面有相当根基的人。
张元济雕像张元济对师资非常重视,认为一个作为尝试性质和尖子的特班,必须有一流的教师。其时,张的老友蔡元培从绍兴到上海。蔡虽未像张那样参与维新活动,但同情维新派。他认为康梁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事先不培养革新人才,希图以少数人取代政权,此为致败原因。这一观点与张吻合。故张请蔡出任特班主任,两人一拍即合。特班另聘王舟瑶、赵从蕃为教习。
张元济在南洋公学任职时期,特别是代任总理期间,工作繁重,加之路远耗时,他平时住宿在学校里,极少回家。他时常直接找学生谈话,询问他们的功课。蔡元培任职后亦在校内住宿,两人常作彻夜长谈。
当年南洋公学学生平海澜后来曾回忆张元济在南洋公学的情景:张先生励精图治,真好。他是非常爱研究学问,勉励先生读新书。譬如本来我们是读《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御批通鉴辑览》等旧书的,他改掉了,教我们读严复的《原富》。他的教法,读一遍,一遍读了好几页,马上就回答,那么我们小孩子怎么答得上呢——十三四岁读《原富》!从这段回忆中可知,张元济在南洋公学是倾心尽力的,并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作了改革,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爱国思想。
后来,因他的办学思想与监学美国人福开森不合,1901年5、6月间,他便向盛宣怀请辞,未被接受,8月坚辞代总理职,专任译书院院长。1903年,南洋公学由于经费短绌,译书院及东文学堂停办。张元济遂离开南洋公学,加盟商务印书馆,开始了其人生的又一重大转折。从此,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出版事业中,直至终老。 张元济与毛泽东的交往始于1949年9月。当时新中国成立在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张元济这位为中国现代出版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爱国老人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
1949年9月19日,毛泽东邀请张元济同游天坛,陪同游览的还有陈毅、刘伯承、粟裕等。一路上大家兴致勃勃,谈笑风生
毛泽东与张元济等人共游天坛生,并合影留念。休息的时候,毛泽东请张元济坐在身边,问他早年在京做官时是否来过这里。张元济笑着回答:“这是皇帝敬天之处,我那样的小京官岂能来此?”毛泽东听了爽朗大笑。毛泽东还问了一些他早年参加戊戌变法,以及光绪召见时的情况。谈到商务印书馆,毛泽东说商务出版的书有益于人民大众,他读过商务出版的《科学大纲》,从中得到很多知识。毛泽东还说,商务出版的《辞源》,他在延安时总是放在案头,写作时常常翻阅。1949年10月11日晚上,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约见张元济,并共进晚餐。张元济向毛泽东建议,要想国盛民富,必须发展农业生产,毛泽东表示赞同。
1950年底,张元济得知西藏和平解放,他怀着喜悦的心情于12月30日和次年4月15日、5月26日、8月29日四次写信给毛泽东,并先后寄去“告存诗”《积雪西陲》和古诗《西藏解放歌》。毛泽东复信对这两篇诗作给予高度评价。他们之间前后通信共有十多次。
1952年底,上海筹建文史馆,中央决定请张元济出任馆长。但张元济因偏瘫床榻,没有同意。翌年春,陈毅市长两度到其榻前转达毛泽东指示:“上海文史馆首任馆长非其莫属”。他不再推辞。
1958年春,周恩来总理到上海视察,特地去医院看望病情日趋严重的张元济。当周恩来对他说“主席特托我来探望您”时,张元济脸上流露出欣慰之情。一年后张元济谢世。 太平洋战争打响,上海“孤岛”沦陷,商务印书馆本部早已迁到后方,上海的商务发行所和各工厂都被查封,书籍被抄走460万册,铅字50多吨,启封时发还的只是一小部分。
张元济仍留在那里苦撑危局,既不向日伪当局注册,更拒绝日伪的“合资”、“合作”,只以印刷一些旧版书籍 。
民国时期的张元济和古籍勉强维持营业。他自己的家庭境况也日益窘迫,连为数不多的善本书都陆续卖掉了。即使如此,他也从来没想过要低头。大约1942年初,两个日本人前来求见张元济,他在对方的名片背后写下“两国交战,不便接谈”八个字,拒绝见面。他与汪精卫本来有私交,上世纪20年代,他去广州,汪曾陪同他拜谒黄花岗烈士墓。当汪与日本人合作后,他就不再与其有任何来往,汪托人带来与陈璧君合著的《双照楼诗集》,他嗤之以鼻,始终不予理睬。
在一位亲戚的建议下,张元济开始卖字,他写给商务天津分馆经理的信中说:“上海百物昂贵,生计大难。弟今岁起以鬻书度月。”他参考当时书家的润例,制定一份“鬻书润例”,除了请京、津、杭等商务分馆分发润例、代收写件,还将书法交给荣宝斋、朵云轩、九华堂、汲古阁等书画店代销。当时他刻有一枚图章,有“戊戌党锢孑遗”字样。他孙子张人凤记得,每隔几天,他就要在饭桌上写几件书法作品:“祖父用一个圆形的大砚台。竹制的笔筒内插满了大大小小的毛笔。他写得最多的是对联。先将裁好的宣纸摺成七格,在饭桌上铺好厚厚的几层报纸,再将宣纸铺上拂平,然后挥笔。有时我站在旁边看着他写,有时站在他对面,写完一个字,帮着将纸向前挪动一点。祖父有几本楹联手册之类的东西,可能是根据求字人的身份、爱好,挑选词句。他挥笔时,我们在旁边是不能说话的,写完了,可以向他问长问短。”
汪伪政府的浙江省长傅式说附庸风雅,托张元济的一位亲戚送去一幅画卷,请他题字,还附有11万元的支票,他从支票的印章发现是傅式说,马上断然拒绝,退回支票,修书一封,其中说:“是君为浙省长,祸浙甚深……以是未敢从命”。
徐元文书法
人物生平 布衣修史 明崇祯元年(1628年)出生的姜宸英从小受到其祖辈父辈的影响,以才思敏捷、博闻强记而著名。康熙17年(1678年),在平定三藩之后,清廷为稳定人心,网罗人才,特开博学鸿词科。这是有别于乡试和会试的特殊科制,规定凡学行兼优,文词卓越者,由京官三品以上,各省督抚布按官员推荐,无论是否中过举,都可以参加。当时姜宸英已在翰林院担任纂修明史的任务,对明代的厂卫制度及刑法有其独到的见解,得到了当时主持明史修编的内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徐乾学和翰林学士叶方霭的赏识。徐乾学把明史稿进呈御览后,康熙大加赞赏,说姜宸英与另两位修史的人员朱彝尊、严绳孙是海内三布衣。开创了有清以来 “布衣修史”的先河,叶方霭更是竭尽全力,荐举姜宸英参加博学鸿词科。这场恩科并未改变姜宸英的命运,最后还是名落孙山。在叶方霭的极力推举下,姜宸英才正式列为修编明史的人员,领取相当于七品官员的俸禄。 交契容若 在完成《明史》的编修任务后,清廷又开始了《一统志》的编修。主持这一编修任务的是左都御史徐元文。因徐元文是徐乾学之弟,故姜宸英仍有机会出入尚书府第,并在徐乾学的荐引下,结识了虽年轻而在文坛已享有盛名的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是满族正黄旗人,其父纳兰明珠是当朝首辅,权倾朝野,是个炙手可热的人物。出人意料的是,纳兰性德这位八旗子弟并没有醉心于权术,却对发轫于中原的古典诗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纳兰性德凭借其对艺术领悟的天性和聪颖绝伦的资质,在对汉文化的自觉吸收与再造过程中,把明末以来已趋向颓废的词的创作,再次推向了兴盛。他在遍览了唐宋名家的词作之后,认为 “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绕烟水迷离之致。”他的这种审美情趣为他的词创作奠定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发个性的 *** 与展现才华的禀赋相结合,从而成就了他饮誉中原大地的艺术高峰。 姜宸英性情孤傲,纳兰性德虽出身贵族,却主张个性的张扬,这是他与姜宸英在交往中得以沟通的重要前提。除了姜宸英外,还有当时的一些名流如梁佩兰,顾贞观,吴天章,朱彝尊等人经常聚会欢宴,吟诗填词,他们避开官场的争斗角逐,以词牌唱酬作桥梁,既咏叹明亡清兴的无奈,又注重彼此间以文会友的情谊,创作了一大批被后人认为是清新秀隽、自然超逸的传世之作。须知道,这类词作的问世和流传,是冒有极大风险的。这是当时的时局虽渐趋稳定,但还是有不少晚明遗民打着 “反清复明”的旗帜,暗中积极活动,不肯受制于清廷。也许是纳兰性德的特殊身份,也许是康熙忙于政务,没有空暇去过问这些文人的活动,使他们的词作在流传后并没有带来严重的后果。 纳兰性德自幼学习射骑,文武兼备,自16岁中进士以后,就被授予三等侍卫,不久又升迁一等。就是这么个仕途通达,灵性十足的贵胄子弟,却偏偏与康熙所推行的文化政策格格不入,这使得他的许多宏伟抱负难以实现,于是就有了 “向樽前,拭尽英雄泪”, “遇酒须倾,莫问千秋万岁名”,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等弃世嫉俗的作品。这种郁郁不得志的心态与当时姜宸英的处境十分相似,这也许就是两人成为莫逆之交的环境因素。 康熙24年 (1685年),纳兰性德在与姜宸英,朱彝尊、顾贞观等人聚会豪饮后,又作了 《夜合花》一词,词完便猝然而逝,年仅31岁。挚友的突然病故,使姜宸英悲痛欲绝。一连几天,他茶饭不思,泪涕滂沱。为表示哀悼,他专门写了一篇祭文,以寄托哀思。 “我常对客欠伸,兄不余傲,知我任其真;我时谩骂无问高爵,兄不余狂知我疾恶;激论事,眼瞪舌,兄为抵掌助之叫号。”这是姜宸英与纳兰性德交往的真实写照。也可见两人友谊非同一般。为纪念这位年青的故友,姜宸英与几位文友把纳兰性德的词作加以搜集整理,编印成册,取名为 《纳兰词》,后来一并入 《通志堂集》。 入仕罹难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得中进士,并在殿试中还得了第3名,被康熙授予翰林院编修,他已是一位白发皓首的七旬老翁了。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任副主考官,是科发榜后,物议沸腾,当时落第士子戏称:“老姜全无辣味,小李大有甜头。”因科场案牵连,十一月丁酉(初三日),被江南道御史鹿弹劾,姜宸英与李蟠入狱,宸英饮药自尽,死于狱中。死前自拟挽联:“这回算吃亏受罪,只因入了孔氏牢门,坐冷板凳,作老猢狲,只说是限期弗满,竟挨到头童齿豁,两袖俱空,书呆子何足算也;此去却喜地欢天,必须假得孟婆村道,赏剑树花,观刀山瀑,方可称眼界别开,和这些酒鬼诗魔,一堂常聚,南面王以加之耳。”不久康熙得知浙江宁波考生姚观确有文才,下旨释放姜宸英,追回被充军的李蟠。康熙得知宸英已于狱中自尽,痛惜咨嗟不已。 二十岁赴科场,七十岁钦点探花,这条路走了整整半个世纪。高中探花仅二年,就因顺天乡试案被牵连,自杀狱中。 个人成就 书法 姜宸英擅书法,与笪重光、汪士鉴、何焯并称为“康熙四家”,为清代帖学的代表人物。宗米芾、董其昌,书法以摹古为本,融合各家之长,七十岁后作小楷颇精。山水笔墨遒劲,气味幽雅。楷法虞、褚、欧阳,以小楷为第一。惟其书拘谨少变化。包世臣称其行书能品上。杨宾 《大瓢偶笔》 评曰:“西溟少时学米(芾)、董(其昌)书有名,至戊辰后,方用第四指学晋人书,丁丑后方用大指,专工小楷,是时年已七十矣。使其少时即知笔法,力学至老,岂非丰劳功后一人哉?”。《频罗庵论书》言:韦间先生每临帖多佳,能以自家性情,合古人神理,不似而似,所以妙也 。亦兼精鉴,名重一时。家藏亭石刻,至今扬本称姜氏兰亭。“ “韦间先生每临帖多佳,能以自家性情,合古人神理,不似而似,所以妙也。”——《频罗庵论书》 文史 姜宸英曾参与修纂《明史》,史称为文“宏博雅健,但叙事稍差”。姜宸英深谙经史之学,为文有根柢,善于通过史论阐发一些颇有意义的见解。如《楚子文论》中“自古人才难得也;用一人百人得而挠之,则功不可以成。”《二氏论》评述佛道二教源流,结尾抨击当世一些儒者,如同“舍其家千金之璧而羡人之瓦缶釜瓮以为美,然且不惜穿穴而求得之”。如《张使君提调陕西乡试闱政记》,揭发科举考试的弊病;《明史刑法志总论拟稿》,历数明代刑法种种弊端;《江防总论拟稿》、《海防总论拟稿》概论水域边防利害,显出作者博学多识;《五七言诗选序》论述诗体通变,明白贯通,成一家之言。 他也能诗词,如《赠陆翼王征君》、《偶题有讽》、《杂咏》等诗,〔临江仙〕《秋柳》、〔蝶恋花〕等词,或抒愁怀,或感身世,颇有寄托。 姜宸英著有《湛园未定稿》、《湛园题跋》、 《苇间诗集》、《西溟文钞》 等。另有《姜先生全集》33卷由后人编撰。 主要著作 《湛园未定稿》 《湛园题跋》 《苇间诗集》 《西溟文钞》 《姜先生全集》33卷,后人编撰。 作品选摘 【宜亭】 不知秋远近,水色涨平芜。晒岸多渔网,浮舟半竹庐。 桥欹眠折苇,槛倒坐间凫。落日宜亭上,寥寥吾辈俱。 【夜合花】 窗前故摇曳,况复晓风吹。得地为交让,生庭即采芝。 分阴上阶薄,交翠拂帘迟。良会欢今日,无烦蠲忿为。 【惜花】 一春强半是春愁,浅白长红付乱流。剩有垂杨吹不断,丝丝绾恨上高楼。 【哭魏叔子】 苦节谁云不可贞,翠微山共首山清。更无安道能求死,只有韩康解避名。 远愧文章当缟,不教官爵累铭旌。临风一恸江天豁,未觉前贤愧后生。 【徐健庵编修筵上观洗象】 长安六月三伏始,主人门对御河水。御河流水声潺潺,玉泉奔赴城西湾。 是日都人看洗象,立马万骑车千两。曼延蹴罗岸帝,吹角鸣钲沸川上。 满堂宾客何从容,棋局未了酒不空。日中报道象奴出,至尊朝罢明光宫。 形诡貌三十六,一一骑就深潭浴。云起乍疑龙蛇蜒,湍回更与人翻覆。 须臾小吏前推排,将军拔营群象回。就中一象行踯躅,齿毛脱落颜摧颓。 长者谓余岂解事,此物经今不知岁。闻说先朝万历初,贡车远自扶南至。 中更四帝时太平,一朝闯贼残神京。忍死不食三品料,俯首泪下声哀鸣。 沧桑变换忽尘梦,勉强逐队留残生。茫茫旧事君莫说,劝君且饮杯中物。
张元书法
很抱歉,我无法回答书法家张元的作品润格费是多少,但是我可以提供以下信息:
书法家张元的书法作品,尺寸不同,装裱形式不同,价格会有很大的区别。以四尺整张为例,一般的书法作品的价格可能在2000元到5000元之间。如果是个人或企业定制的作品,价格可能会更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价格请根据实际情况判断。
元生书法家,徐元文书法的介绍,今天就讲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篇文章,更多关于元生书法家,徐元文书法的相关知识,我们还会随时更新,敬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