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您分享书法王河,书法家王洪河的一些知识,本文内容可能较长,请你耐心阅读,如果能碰巧解决您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您的支持是对我们的最大鼓励!

书法王河,书法家王洪河

书法王河,书法家王洪河

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而在书法家中有一位名字闪耀的人物,他就是王洪河先生。这位书法家以其卓越的艺术天赋和对书法的无限热爱,成为了众人仰慕的书法王河。

王洪河先生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从小就喜欢拿起毛笔,在纸上挥洒自如,仿佛舞动的翩翩书妖。看到他的作品,不禁让人感叹,原来书法可以如此的动人。

在王洪河先生的作品中,无论是楷书、行书还是草书,都能看到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入理解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他追求极简的线条,力求在极简中体现出极致的美感。他的字体端庄大气,线条流畅有力,给人以清新利落之感。每一笔每一画都凝聚了他对文字和艺术的热爱,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除了在书法作品中表现出色,王洪河先生更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学者。他研究书法,不仅仅追求技巧的刻苦练习,更注重对书法精神的理解和探索。他认为,书法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对书法的学习和实践,可以使自己内心沉静,提高情操。他以传统的书法文化为基础,又不断创新,融入了现代艺术元素,使自己的作品显得更加鲜活和富有活力。

王洪河先生用他的笔墨展现了自己对书法的热爱和追求,他的作品赢得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认可和赞赏。他的书法成就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一种修养,更是对整个书法界的一种贡献。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中华传统书法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书法王河,书法家王洪河,他的名字将永远闪耀在书法史册上。他的作品将代代相传,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在他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书法艺术的魅力。愿更多的人能够借鉴他的精神,用心去感悟书法之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瑰宝。

书法王河,书法家王洪河

王河先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著名画家,他出道很早,在齐鲁大地被誉为“画界神童”。如今仍然是傲树画界的一枝奇葩。

王河先生是一位多产画家,数十年的作画生涯中,创作了有关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等许多幅作品。无论宏篇巨作,或斗方小品,都透出他深厚的素养与功力。在他的作品中,特别是古典人物一类的作品,更可见其造诣之深。其表现技法之精妙令人叹服。王河先生画路广泛,尤善写意人物画。人物画继承了梁楷及黄慎、任伯年等诸家之风,人物造型古拙典雅、形象传神、笔墨清晰飘逸。多年来深得国内画界老前辈如谢稚柳、黄胄、程十发、沈柔坚等诸多名家之教诲,艺术风格上,大都豪放中不失审慎,法度中时出新意,着力表现写意画的逸情笔趣,并博收众长,冶炉自铸,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的人物画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例如《十八罗汉》、《竹林七贤》、《紫气东来》等,所塑造的人物逼真、生动,有血有肉,个性鲜明而不落俗套。其书法工写皆能,笔调流畅。无论是反映历史典故、语言故事、神话传说,还是揭露当今社会丑恶现象的人物画,都颇受大家欢迎。其山水画上溯到宋、元。下至荆、董、巨、唐寅,后入张大千门径,并注重传统及写生,山水作品空灵深邃。

王河先生还博雅好古、乐于收藏。曾有人这样阐释道:古董癖的人都不难体会到“好古”与“敏求”的路程不啻一场梦之旅,期间的风雅韵事,往往只是在重温多少零落的旧情。王河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行走在“好古”与“敏求”之旅中的玩家。闲暇之余,他喜爱收集古今书画、高古陶器、砚台等。尤爱高古陶器最甚,集有自原始社会到唐朝的历代石斧、陶鼎、彩绘壶、巨型兽耳陶壶、陶仓,成一系列,令人惊叹。同时集有剑、戈、镜、手炉等青铜珍品,亦有端砚、鲁砚、雕刻件等文房雅具。王河先生还说,搞收藏之人,不但要具备一定的古玩知识,还应有一颗诚心和良心。精心收藏,尽心保护。

王梦河书法

A:安茂水 山东省人,书法每平方尺7000元人民币,国画每平方尺18000元人民币B:白景义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5000元人民币C:蔡材填 湖北省人,书法每平方尺5000元人民币曹雪芹 河北省人,国画每平方尺10000元人民币曹春芳 辽宁省人,国画每平方尺4500元人民币,书法每平方尺3500元人民币陈 昌 江苏省人,书法每平方尺3500元人民币 陈新华 山西省人,书法每平方尺3500元人民币陈富贤 甘肃省人,书法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币陈福康 甘肃省人,书法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币陈修远 山东省人,书法每平方尺5000元人民币陈海松 安徽省人,国画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币陈洪明 辽宁省人,国画每平方尺7000元人民币,书法每平方尺2500元人民币陈双全 北京市人,国画每平方尺6500元人民币篆刻每字150元人民币程 沫 河南省人,书法每平方尺元4500-5000元人民币崔砚广 北京省人,国画每平方尺18000-20000元人民币常光武 黑龙江人,国画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币D:董志霜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8000元人民币,国画每平方尺5000元人民币董明德 辽宁省人,国画每平方尺4500元人民币,书法每平方尺2000元人民币段银太 河北省人,书法每平方尺3500元人民币戴吾馨 湖北省人,国画每平方尺20000元人民币,书法每平方尺6500元人民币F:付 林 安徽省人,书法每平方尺3500元人民币,国画每平方尺4000元人民币冯茂斌 河北省人,书法每平方尺3500元人民币冯守旺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3000-5000元人民币冯复加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4500元,国画每平方尺8000元人民币方有法 浙江省人,书法每平方尺4700元人民币房恒勃 黑龙江人,国画每平方尺20000元人民币,人物油画每平方米20万元人民币G:管 仲 河北省人,书法每平方尺4000元人民币怪夫子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30000元人民币高权壮 广东省人,国画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币高元和 辽宁省人,油画每平方尺20000元人民币高在成 山东省人,国画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币郭天红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3500元人民币郭根会 河北省人,国画每平方尺10000元人民币郭建友 北京市人,国画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币顾春利 四川省人,国画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币H:滑增跃 河北省人,书法每平方尺4000元人民币何凤来 北京市人,国画每平方尺5600元人民币胡庆国 北京市人,国画每平方尺8000元人民币韩 东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3000元,篆刻每字1000元人民币韩 明 湖南省人,书法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币霍宝廷 河北省人,国画每平方尺3000-6000元人民币华 赞 美籍波斯人,书法每平方尺11000元人民币恒 源 河南省人,书法每平方尺10000元人民币,国画每平方尺20000元人民币阚宝光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币黄佳君 山东省人,书法每平方尺9000员人民币J:金山梓辛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5000元人民币,国画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币蒋克学 河北省人,书法每平方尺4500元人民币江永前 甘肃省人,镌刻字画每平方尺8000元人民币贾晓林 北京市人,国画每平方尺4000元人民币蒋国峰 山东省人,国画每平方尺3600元人民币,书法每平方尺3200元人人民币晋心愿 河南省人,书法每平方尺6500元人民币L:柳国庆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11000元人民币柳俊谦 河北省人,书法每平方尺4000元人民币李 文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30000元人民币李秀贵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5000元人民币李芳庆 陕西省人,书法每平方尺7000元人民币李同军 河北省人,书法每平方尺9000元人民币李平安 甘肃省人,书法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币李国岩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币,国画每平方尺9000元人民币李克贵 河北省人,书法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币李振君 北京市人,人物画每平方尺5000元,山水画每平方尺8000元人民币李保民 北京市人,国画每平方尺15000元人民币李 霖 内蒙古人,国画每平方尺10000元人民币李 军 北京市人,国画每平方尺4000元人民币李凤梅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6500元人民币李锦斌 山西省人,书法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币李同义 河南省人,书法每平方尺800元人民币梁荐铭 山西省人,国画每平方尺8000元人民币刘冬颖 天津市人,国画每平方尺3600元人民币刘雷音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13000元人民币刘永虎 甘肃省人,书法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币刘广源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10000元人民币,国画每平方尺8000元人民币刘振宇 河北省人,书法每平方尺3800元人民币刘恒巨 黑龙江省人,书法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币路文仲 北京市人,国画每平方尺16000元人民币卢俊辉 陕西省人,剪纸每平方尺200元人民币缪泽华 河北省人,国画每平方尺10000元人民币吕 哲 内蒙古人,书法每平方尺13000元人民币黎炽华 广东省人,书法每平方尺4500元人民币林正权 浙江省人,书法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币林子良 山东省人,国画每平方尺4500元人民币,书法每平方尺1600元人民币M:苗兴林 北京市人,国画每平方尺20000元人民币马满昌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8000元人民币,国画每平方尺20000元人民币莽东怀 吉林省人,国画每平方尺15000元人民币 马松林 辽宁省人,国画每平方尺2000元人民币,剪纸每平尺500元人民币 孟合生 甘肃省人,书法每平方尺800元人民币 P:潘 飞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币,国画每平方尺4000元人民币q:钱开寿 安徽省人,书法每平方尺8000元人民币钱 江 安徽省人,国画每平方尺8000元人民币乔永宏 北京市人,国画每平方尺4500元人民币秦现军 河北省人,国画每平方尺16000元人民币R:任玉岭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8000-10000元人民币阮成森 河南省人,书法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币,国画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币S:苏大年 河北省人,书法每平方尺5000元人民币,篆刻每字200元人民币苏建国 湖北省人,书法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币苏 林 陕西省人,书法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币,国画每平方尺7000元人民币石 同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币宋守友 北京市人,国画每平方尺8000元人民币宋芳卿 河北省人,书法每平方尺5000元人民币宋鑫媛 北京市人,国画每平方尺4700元人民币孙洪兴 黑龙江人,国画每平方尺10000元人民币孙书诚 甘肃省人,书法吗平方尺3500元人民币史德辉 山东省人,书法每平方尺5000元人民币史贵仁 辽宁省人,国画每平方尺26000元人民币T:田 新 河北省人,国画每平方尺4500元人民币佟宝兴 北京市人,国画每平方尺3600元人民币,篆刻每字500元人民币W:王梦之 山东省人,国画每平方尺3600元人民币,书法每平方尺2000元人民币王柏儒 山东省人,书法每平方尺5500元人民币王小羽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6000-8000元人民币。国画每平方尺12000元人民币王梦河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7500元人民币王 健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3000元,工笔画每平方尺20000元人民币王殿卿 山西省人,书法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币王玉书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9000元,篆刻每字2500元人民币王云仙 河南省人,国画每平方尺3860元人民币王 军 北京市人,国画每平方尺10000元人民币,书法每平方尺5000元人民币王 斌 山西省人,书法每平方尺18000元人民币王永香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9000元人民币,国画每平方尺10000元人民币王建亭 山东省人,书法每平方尺1800元人民币王德仁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20000元人民币王绍忠 河北省人,书法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币王天林 山西省人,书法每平方尺20000元人民币,篆刻每字200元人民币王万仓 辽宁省人,国画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币,书法每平方尺2500元人民币王佑萌 江西省人,书法每平方尺2800元人民币王 凯 河南省人,书法每平方尺2000元人民币武华兴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4500-5000元人民币魏先桂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8000元人民币文毓珣 北京市人,国画每平方尺20000元人民币吴达云 浙江省人,书法每平方尺10000元人民币吴 珊 江苏省人,国画每平方尺1000元人民币吴 山 河北省人,国画每平方尺12000元人民币 X:薛於鑫 山西省人,书法每平方尺8000元人民币薛广余 辽宁省人,书法每平方尺3500元人民币谢纪昌 河北省人,书法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币,篆刻每字600元人民币谢均儒 甘肃省人,国画每平方尺8000元,书法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币谢树春 安徽省人,书法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币邢立文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5000-8000元人民币许国立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5000元人民币,国画每平方尺16000元人民币肖作彪 湖北省人,书法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币熊 波 四川省人,国画每平方尺4000元人民币徐明录 山东省人,国画每平方尺1700元人民币Y:杨玉旺 北京市人,国画每平方尺8000元人民币杨中山 山西省人,树皮画每平方尺5000元人民币杨逸夫 安徽省人,国画每平方尺10000元人民币杨建臣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1.1万元人民币,国画、油画每平方尺3万元人民币杨宗霖 辽宁省人,书法每平方尺26000元人民币阎广林 北京市人,国画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币阎幼林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1500元,篆刻每字100元人民币闫 峰 山东省人,书法每平方尺4500元人民币袁彦鹏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8000元人民币袁一春 四川省人,国画每平方尺6600元人民币于伯渊 北京市人,工笔虎画每平方尺2.8万元人民币,小写意画每平方尺2万元人民币于吉峰 北京市人,国画每平方尺23000元人民币,书法每平方尺18000元人民币余楚正 重庆市人,书法每平方尺800元人民币Z:张鹤龄 河北省人,书法每平方尺5600元人民币张起金 北京市人,国画每平方尺1800元,书法每平方尺1500元人民币张振山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1500元,篆刻每字100元人民币张振生 河北省人,国画每平方尺8000-10000元人民币张学洪 北京市人,山水画每平方尺5000元,人物画每平方尺3000元,禅宗印象画每平方尺20000元人民币。张书增 北京市人,国画每平方尺10000元人民币张美凤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2000元,国画每平方尺7000元人民币 张福荣 甘肃省人,书法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币张锦镜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5000元人民币张 平 安徽省人,书法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币张永海 北京市人,书法每平方尺9000元人民币,国画每平方尺15000人民币张顺义 吉林省人,油画每平方尺26000元人民币 张真山 河北省人,书法每平方尺11000元人民币张渔樵 山东省人,国画每平方尺10000元人民币张建新 北京市人,国画每平方尺3600元人民币,篆刻每字400元人民币张国政 河北省人,书法每平方尺3000元人民币张培明 安徽省人,书法每平方尺3500元人民币张德茂 内蒙古人,国画每平方尺25000元人民币,书法每平方尺13000元人民币赵 颖 北京市人,国画每平方尺15000元人民币朱同义 北京市人,国画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币朱玉昆 河北省人,书法每平方尺12000元人民币朱祖义 河南省人,国画每平方尺6000元人民币,书法每平方尺2000元人民币以上是书画界著名和比较著名的作者名单。其实,根据知名度,价格还会有很大的浮动,比如有政界背景的,价格浮动比纯属书画界的要高得多。由于任玉岭的政界头衔,所以他的书法估价应该远不止上面所标的8000-10000元平方尺的价格。

王河书画价格

没有题目。怎么分析?自问自答?三个案例。仅供参考:民法案例分类集锦

案例1:李某受单位委派到某国考察,王某听说后委托李某代买一种该国产的名贵药材。李某考察归来后将所买的价值1500元的药送至王某家中。但王某的儿子告诉李某,其父已于不久前去世,这药本来就是给他治病的,现在父亲已去世,药也就不要了,请李某自己处理。李某非常生气,认为不管王某是否活着,这药王家都应该收下。

[问题]

1.李某的行为的法律后果到底应由谁来承担?

2.药是否应由王家出钱买下?为什么?

分析:

1.李某购买名贵药材是受王某的委托才进行的,其行为应属民事代理。《民法通则》第63条第2款规定,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本案中李某购买药材的行为后果应由王某承担。

2.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82条的规定,当被代理人死亡后,代理人由于不知道被代理人死亡而为的民事法律行为仍然有效。也就是说,代理人因实施代理行为所取得的后果应由被代理人的继承人受领,由此所产生的债务作为被代理人的债务,以被代理人的遗产或者其继承人或受遗赠人来承担。本案中,王家理当出钱买下此药。

案例2.某书画装裱店与著名书法家赵某签订了一份委托书法作品创作合同。双方约定,赵某交付装裱店20副对联作品,装裱店支付赵某5000元报酬。赵某因不慎跌倒致使右臂受伤,不能创作,于是他委托他儿子代为书写了全部对联,以此交付装旅店,装裱店支付了全部报酬。但是不久装裱店感到作品风格与赵某不同,遂请专家鉴定,结果发现属他人作品。

[问题]

1.赵某能否委托他的儿子代理其创作?

2.赵某儿子的行为是否属于无权代理?

分析:不得代理的法律行为

1.《民法通则》第63条规定:“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双方当事人约定,应当由本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得代理。”本案中合同既约定由赵某创作全部对联,同时书法创作具有很强的人身属性,必须由本人亲自实施,是不得代理的行为,赵某无权委托他人代为履行。

2.赵某儿子的行为不属于无权代理。无权代理是指没有代理权而以他人的名义进行代理活动的民事行为,它包括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代理权终止后的代理行为。无权代理经被代理人追认可以产生代理效果。但是不得代理的法律行为是不能由他人代理的行为,即使有合法的委托也不行。这些行为主要是具有人身属性的行为、违法行为或法律规定及合同约定的不得代理的行为。

案例3.甲某为采购员,经常在全国各地出差。乙某是其邻居,平时以采撷山药为生。乙某在山中挖到一名贵草药,正好甲某要到上海出差,于是乙某就委托甲某将草药带去卖掉。甲某却将草药带到邻村朋友家。朋友父亲丁某是老中医,他看了之后请甲某将草药卖于他,并表示愿给甲某200元的好处费。结果甲某以低于上海市场将近500元的价格把草药卖给丁某。双方约定,如果事后乙某来此处打听这种草药价格,丁某就说此草药现在已经大跌价,在上海也不值钱了。不想此事被正要到丁某家来看病的乙某的一个远房亲戚听见,不久就告诉了乙某。乙某遂要求甲某和丁某赔偿自己的损失。

[问题]

1.甲某的代理行为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

2.乙某是否有权要求甲某和丁某两人赔偿?为什么?

分析:代理人与第三人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行为

1.甲某的行为是一种与第三人串通,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行为。乙某委托甲某将草药带到上海去卖,而甲某却将草药卖于丁某,这本身就违背了被代理人的意思;而且甲某还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出让草药,更是直接损害了乙某的利益;甲某在出让草药的过程中,私下收受了丁某给予的好处费,将草药以低价卖给丁某,并相约共同欺骗乙某,这就是相互串通,共同损害被代理人乙某的利益。

2.我国《民法通则》第66条第3款规定:“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负连带责任。”本案中甲某与第三人丁某应对乙某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王江书法作品欣赏

据考,卷首“神龙”半印小玺并非唐中宗内府钤印,而是后人所添,定冯承素摹也不可信,但仍是唐以来流传有绪的古摹本。

本卷前隔水有“唐摹兰亭”四字标题,引首乾隆题“晋唐心印”四字。后纸有宋至明20家题跋、观款,钤鉴藏印180余方。其流传经过,根据各题跋、印记和记载,大致如下:南宋高宗、理宗内府、驸马都尉杨镇,元郭天锡,明内府、王济、项元汴,清陈定、季寓庸、乾隆内府。历代著录有:明汪砢玉《珊瑚网书录》、吴其贞《书画记》,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顾复《平生壮观》、吴升《大观录》、阮元《石渠随笔》、《石渠宝笈?续编》等书。刻入“兰亭八柱”,列第三。

此本用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后纸明项元汴题记:“唐中宗朝冯承素奉勒摹晋右军将军王羲之兰亭禊帖”,遂定为冯承素摹本。

关于冯承素生平

1、家世与出身古人志墓时常有攀附前代同姓名人的做法,“子明”、“敬通”究竟是否确为冯承素的远祖,无法断定,但是从籍里同在长安来看,可能性是存在的。作为数百年前冯家的祖上,冯奉世、冯衍一武一文,载诸青史,构成了家族的荣耀。但是不管冯承素祖上究竟是否煊赫,迨至隋唐,家族声势则渐渐衰落了。冯承素的曾祖父冯兴,任北周的膳部下大夫;祖父冯伏,任隋朝的益州通义县令;父亲冯英,任唐朝的左监门长史。在这三代人中,冯家人的官职都不甚高,但是除了冯伏所任之地远在巴蜀,其他人都属于京官,此时的冯家虽然远不如冯奉世时显赫,但是总体上家族仍然保持了相对稳定。

北周历时仅24年,继起的统一王朝隋也不过维持37年后即被唐王朝取代,在改朝换代的乱局中,冯家的式微却稳定的生存境况未尝不是幸事。这种稳定对冯承素的幼年生活会有帮助,使他获得基本的物质保障与启蒙教育。《墓志》记:“公重仁载德,积善摛灵,器彩韶深,风仪辩慧。年方刻鼠,先摽应务之姿,岁甫埋蛇,即着推恩之迹,抠衣鼓箧,已见赜而言几,缀想储精,亦菲华而掞藻。”冯承素自幼年时就表现出善良的德性、娴熟的礼仪与良好的文化修养,虽然文辞铺张,却并非纯然虚构。

2、首官“门下省典仪”的途径

《墓志》记冯承素“解褐门下省典仪”。“解褐”,脱去布衣,指开始为官,说明“门下省典仪”是冯承素担任的第一个职务。

唐代的入仕途径主要有四种,一是科举考试,二是门荫,三是流外人流,四是行伍与入幕。文人入仕主要经由前三种途径。冯承素不可能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因为唐初武德、贞观之际,科举制度尚欠完备,科举选拔人数极少,每次科考录取进士仅十余人,如果能够中选,那是文人莫大的尊荣,《墓志》中不可能不提及。冯承素也不可能通过恩荫入仕,因为此时的冯家地位低微,并无获得照顾的资格。冯承素的入仕估计属于流外入流。

“流外”是隋唐时期九品以下吏员的通称。“流外”只要具备“工书、工计、晓时务”三者中的一项特长,可以在经过吏部锉选后进入流内。由于唐代规定流外出身者不能担任清要官职,因此流外入流是中下级官吏的主要来源。唐代初年,因为国内战事尚未全面平息,天下尚未归为一统,海内士人心存畏惧,出仕的热情不高,官员多有缺额的情况。冯承素世居京城,拥有地利之便,其父任左监门长史,拥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与信息资源,这使冯承素获得入仕的机遇与便利。

3、冯承素与魏征的可能关联

唐朝的中央官制基本沿袭隋朝,朝廷以三省六部为其中枢。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并立,各司其责。冯承素所在的门下省是非常重要的机关,负责审议中书省拟订的文件,拥有封驳的权力,审议通过后则交由尚书省执行。门下省的最高长官是侍中,高祖武德年间,杨恭仁、高士廉先后任侍中。唐太宗即位后,一代名相杜如晦于贞观二年任检校侍中,后由王珪接任,贞观七年王珪左迁同州刺史以后,魏征开始接掌门下省。魏征先后以检校侍中、侍中、知门下省事的职务主持门下省近十年之久(贞观十三年至十七年杨师道曾一度担任侍中,但居于魏征之下)。贞观七年,冯承素才17岁,按照常理来推断,即使如《墓志》所说,冯承素早慧,也可以基本断定他一定是在魏征主持门下省之后而不是之前“解褐”为“门下省典仪”的。

魏征书法现已无存,但是从有关史籍的记述可以推知,他的书法鉴赏力极高,书法修养深厚。《新唐书》卷五十七《艺文一》:“太宗出御府金帛购天下古本,命魏征、虞世南、褚遂良定真伪”。《旧唐书》卷七七薛稷传提到:“自贞观、永徽之际,虞世南、褚遂良时人宗其书迹,自后罕能继者。稷外祖魏徵家富图籍,多有虞、褚旧迹,稷锐精模仿,笔态遒丽,当时无及之者。”在魏征担任门下省侍中的贞观十二年(638年),81岁高龄的大书法家虞世南去世,魏征向太宗举荐了褚遂良来接替虞世南的侍书工作。褚遂良是与魏征同为弘文馆学士的褚亮之子,当时担任门下省的起居郎,虽然只属于中级官员,但是是可以接近皇帝的重要职务。

在魏征推荐褚遂良的这一年,冯承素22岁,此时,他很可能已经进入门下省。冯承素担任的典仪是门下省最低级的胥吏,九品,刚刚入流,其主要职责是在朝廷大型礼仪活动中担任导引类的事务,《墓志》中“琐闼早班,璇阶辩等”正是对其职责的描述。但是一个出身普通官员家庭的后生,跻身朝廷机要部门,虽然职位卑微,仍然受到社会上的人们尊重,“士流钦其雅望,朋执仰其清规”,也不夸张。

一般的想象,像冯承素这样的品位低微的小吏是无法与魏征、褚遂良等交往的。但是唐代初年自有它的特殊性:朝廷机构出奇的精简。按照唐代的官制,门下省设侍中二人,唐初此职位列正三品。在最高长官侍中之下,还有侍郎、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给事中、起居郎等高中级官员,以及录事、主事、左补阙、左拾遗、典仪等小吏。但是从整个编制看,门下省仅有员额38人。就是这样的编制,唐初也未必满员,特别是高级官员的设置,常有空缺。这样的机构,与现代社会相比,堪称极端精简、难以想象了。冯承素进入门下省之后,虽然职位卑微,但完全可能接触中高级官员,向魏征、褚遂良等人请教书法,获得他们的了解与赏识。

《墓志》说冯承素“尤工草隶,遂临古法,奉进宸闱,载纡天睠,特蒙嗟赏,奉敕令直弘文馆。”因为书法的传统功夫优异,并积极表现自己的书法才干,冯承素获得了唐太宗的赏识。这对冯承素来说,堪称特殊的人生机遇。这样的机遇或许事出偶然,或许正是魏征等人推荐的结果。

4、次任弘文馆直学士的时间与职任

弘文馆原为“修文馆”,建立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太宗即位的当年就改“修文馆”为弘文馆,选拔虞世南、褚亮(褚遂良之父)、姚思廉、欧阳询等学士任职。弘文馆设有学士、直学士、直馆。学士由朝廷重臣兼任,直学士由从六品以下的官员充任,冯承素担任的是将仕郎、直馆,将仕郎是当时文散官中最低的一阶,从九品。但是由于他是皇帝钦点的人员,他自然感觉荣耀,也发挥了特长。弘文馆招收宗室与朝廷大臣子弟数十人,对其实施教育,同时还承担整理图书、修缮书画等事务。

冯承素与赵模、韩道政、诸葛贞等人所进行的临摹、修补、复制古书画的工作应该就集中在这个期间。可以说,这是冯承素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因为在这里,他能够获得常人罕逢的观摩机会——连王羲之《狸骨帖》那样的作品都可以随时看到,并与几位唐初的大书家接触。他的书法水准在这个阶段获得了巨大提高,《墓志》尤其强调了他在草书方面的巨大进步,说他的草书甚至超越了前代的张芝,而他对草书的理解已经比卫恒还要高明了。“由是鸾回妙迹,并究其精,狸骨仙方,必殚其美。张伯英之耽好,未可相俦。卫巨山之致言,曾何足喻。”这样的评价很可能属于过度夸张,但是对于逝者行溢美之词是古来惯例,况且将它们写入《墓志》已经是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唐初的几位大书家早已过世,连晚于欧阳询、虞世南一辈人的褚遂良也已经去世十三年,所以这种夸张也就失去了顾忌。

冯承素在弘文馆的任职时间可以大体上确定了,至少不晚于贞观十三年,此时的冯承素23岁。褚遂良《拓本〈乐毅〉记》:“贞观十三年四月九日,奉敕内出《乐毅论》,是王右军真迹,令将仕郎、直弘文馆冯承素模写。”这里明确提到了冯承素的在任时间与职衔。江锦世、王江的文章中说:“另外梁披云《中国书法大辞典》冯承素词条曰其为将仕郎,志文中并无此职记录,可以此志文正其误也。”这样的推断是应予商榷的,墓志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依据。将仕郎在唐代只是从九品下的文散官,墓志忽略不提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冯承素大约何时离开弘文馆的?可以根据他到太子府任典书坊录事的时间来推断,如后文将要推断的,应该不早于贞观十七年,即后来成为唐高宗的李治被唐太宗立为太子之后。贞观十七年,冯承素27岁。

5、任典书坊录事时的太子为谁

《墓志》:“龙扉清切,鹤禁凝严。综核之司,贤明是属,改授典书坊录事。纠察之智,誉满于苍闱。隐括之能,声融于碧题。纶庭务广,层掖事殷,永言管镕,寔归精裁。”关于典书坊,江锦世、王江的文章已做清晰介绍。鹤禁,指太子所居之处。在直弘文馆之后,冯承素到太子府担任典书坊录事,这是他的第三个任职,从八品下阶。

这里有一个问题:这个太子具体指哪一位太子?

围绕太子之位,唐太宗与长孙皇后所生的几个儿子李承乾、李泰、李治等曾经经历了复杂而残酷的斗争。贞观十七年,斗争有了结果,原任太子李承乾被废为庶人,曾经赢得太宗赏识的魏王李泰被贬谪,懦弱无能的晋王李治在鹬蚌相争中侥幸得利,被立为太子。七年后,李治继位登基,即唐高宗。冯承素去世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这时所立的墓志不可能再指废太子李承乾。从逻辑上来讲,只能是指李治,或者指李治登基后所立的太子。李治登基后于永徽三年(652年)所立的太子李忠四年后即遭贬黜,后又被赐死。显庆元年(656年),李治更立太子李弘,李忠、李弘两位太子的废立均是在冯承素去世前的事件,作为前太子的李忠应被排除。《墓志》中所涉及的太子只能在李治与李弘父子中选择。个人鄙见,以李治的可能性较大。理由是:《墓志》上说到冯承素在典书坊录事任上很忙碌也很成功,并且不久就得到了升迁转任,这很可能是因为李治顺利继位的原因所致。

6、末任中书主书

冯承素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职务,为中书主书,从七品上阶。中书省是朝廷中最高的执行机关。唐高宗永徽年间的中书省主要长官是褚遂良、高季辅等。后来,由于高宗、武后二圣并立,武后干政越来越深入,太宗临终时候指定的顾命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也面临如履薄冰的境地。此时,许敬宗、李义府等人开始进入权力核心,他们谗事武则天,并与长孙无忌、褚遂良争斗。最后长孙无忌遇害,褚遂良被贬。斗争的一方褚遂良是冯承素在门下省、弘文馆时期的长官,斗争的另一方李义府则是冯承素任典书坊录事时期的上级,现在随着太子李治登基而进一步荣显。冯承素身处下曹,一个小小七品的主书,自然是无力介入但是身处权力的漩涡,他或许只能做到小心翼翼地艰难应对。冯承素去世的咸亨三年(672年),李义府已经因为贪赃枉法遭流放而败亡。关于这一段生活,《墓志》作者含混地以“在公以慎,奉上以贞,由其益浚,荣途显,级行昭,宠于当年”草草地概括了一下。

江锦世、王江文章说:“冯承素历有唐三朝,武德时其尚年幼且不论,其主要活动应在太宗和高宗两朝。按年龄推算,其受宠主要在太宗一朝。……但到了高宗朝,显然受到了冷落,因为高宗根本没有像太宗那样酷爱书法,连褚遂良都被贬出了京城,一个人轻言微的冯承素就更没有办法了。冯承素的仕途也就再无大的发展了。”本文认为,这样的推论是不恰当的,所以提出两点不同的看法。第一,冯承素在唐太宗朝只是获得欣赏并发挥所长,谈不上“受宠”,从其获得的职衔就可以看出唐太宗仅仅是用其所长而已。在唐高宗时期,冯承素的地位略有提升,而不是“受到冷落”。第二,褚遂良被贬出京城乃是因为朝廷政治斗争尤其是与武则天的矛盾所致,与书法无关,由褚遂良被贬推测冯承素的仕途再无发展乃由于唐高宗不爱书法所致是不妥的。

关于《兰亭序》“神龙本”的作者问题

今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兰亭序》“神龙本”的作者,现在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冯承素。这一结论源起于元代鉴定家郭天赐。郭天赐在给“神龙本”《兰亭序》做跋语时写道:“右唐贤摹晋右军《兰亭宴集序》,字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心骇目。此定是唐太宗朝供奉榻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等奉圣旨于《兰亭》真迹上双钩所摹,与米元章购于苏才翁家褚河南检校搨赐本、张氏石刻对之,更无少异。”郭天赐使用的是比较谨慎的“冯承素等”而不是“冯承素”,即是说他仍然不能断定“神龙本”《兰亭序》的作者具体为何人,只是大致判断为唐代弘文馆中的拓书人群体。对郭天赐的推断,现代学界存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唐兰对“神龙本”《兰亭序》给予全面否定,认为宋、元间被人视作珍玩的“神龙兰亭”尽系南宋杨镇的作伪,今人所见的“神龙兰亭”则纯属明代的赝鼎;穆棣则从传本用印、郭天赐等人的学术声誉、摹搨技艺等几个方面极力维护郭天赐说。本人认为,唐兰的论述固然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是穆棣的推论也不够充分。不管郭天赐是否学力深厚、识断过人,由于他无法拿出铁证并且所作论证并不充分,“神龙本”的作者依然是值得讨论的悬而未决的问题。

进入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在“神龙本”后作跋:“唐中宗朝冯承素奉敕摹晋右军将军王羲之兰亭序禊帖”。项元汴此跋有两点可议:第一,他将郭天赐所推测的“冯承素等”简化为“冯承素”,将“神龙本”作者断定为明确具体的冯承素其人,实属主观臆断,完全没有出示任何可靠的学术证据,不足采信。第二,他称冯承素为唐中宗时人。现在由于我们有了《墓志》,可以肯定他的判断错了。唐中宗(656-710年)两次在位,一次是684年1月—2月,一次是705—710年,冯承素都早已去世。对于此点,我们可以原谅他的失误,因为他当时并不拥有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出土《墓志》资料之便,无从知晓冯承素的确切生卒时间。

由于《墓志》的出土,“神龙本”的作者问题就又有了讨论的必要。江锦世、王江文章对《冯承素墓志》的文章内容作出归纳,认为:“唐代大多数墓志常用很大的篇幅来介绍墓主人的家族渊源,祖、父辈所任官职及墓主人一生的任职情况,赞誉墓主人的铭文。《冯承素墓志》虽然也没有脱出这种形式,但比较其它墓志,还是有很大的不同。阅读全文会发现一条有关冯承素擅长书法的主线一直贯穿其中。他仅有的几次官职的升迁也都与擅长书法有很多的关系。”笔者赞成这样的归纳,在《墓志》中确实隐然而存一条主线:书法。《墓志》碑文中虽然提到了冯承素所承担的书法临摹、复制、鉴别等工作,关于《兰亭序》,则只字未提。可能有的读者会认为,冯承素承担的临摹复制工作量大面广,《兰亭序》只是其中之一,无需专门提及。在冯承素去世前,《兰亭序》已经在唐太宗广泛搜求的众多王羲之书法名迹中脱颖而出,成为君臣与朝野瞩目的焦点。如果冯承素确实参与过《兰亭序》的复制,《墓志》即使不作浓墨重彩地渲染,至少也应该一语道及。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墓志》却完全没有涉及,这就意味深长了。我们由此推测,冯承素在弘文馆期间或许参加过很多书法名作的复制工作,但是在《兰亭序》的复制工程中,他或许只是一个不太重要的参与者,或许压根没有参与。

何延之所作的《兰亭记》是《兰亭序》公案中一篇影响巨大的文献,该文记述唐太宗在获得《兰亭序》真迹后“命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影响巨大并不等于合理可靠,仍然需要经受学术界的耐心检核。

围绕何延之的《兰亭记》,前人早有质疑,北宋末年的王铚就已经指出其文章细节中的多处荒谬,郭沫若在1965年的兰亭论辩中大体重申了王铚的意见。针对王铚以及郭沫若的质疑,当代学者也有为何延之辩驳的论述,如王汝涛的《论何延之乃是信史——附论临摹本的变迁》。从论辩双方的文字中可以看到,他们都存在部分合理见解,但又无法彻底驳倒对方。在阅读与分析既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何延之的《兰亭记》是一篇比较典型的唐代传奇,它在一定的史实基础上敷演巧饰,虽大体可信,但细节可疑。唐代传奇多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唐代传奇发轫于初唐盛唐,到了中唐时期,传奇兴盛,名作叠现,蔚成大观,构成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现象。其中的部分作品就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故实为蓝本敷演而成,如被誉为“中唐传奇的压卷之作”的蒋防 《霍小玉传》即是以著名诗人李益为主角而撰成的一篇情爱悲剧杰作。鲁迅先生评《霍小玉传》说:“李肇(《国史补》中)云:‘散骑常侍李益少有疑病’,而传谓小玉死后,李益乃大猜忌,则或出于附会,以成异闻者也。”正是揭示了传奇“假实证幻”的构成方式。有时,传奇甚至以贵为天尊的皇帝为主角,比如在流传下来的唐代传奇中,就有《长恨歌传》、《开元升平源》、《东城老父传》等三篇描述唐玄宗其人其事。

何延之的《兰亭记》之所以被收入张彦远的《法书要录》,是因为《法书要录》在考证汰选方面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它企图通过资料的广泛采集、包罗众有,以达到“好事者得余二书,书画之事毕矣”的效果,它收入《兰亭记》是顺理成章的。后来,《兰亭记》又被收入宋初编辑的大型小说汇集《太平广记》,这是得其所宜的。《兰亭记》在谈奇说异中纵横自如,既情节曲折,又人物生动,且善于渲染气氛,堪称唐传奇中的精品。即使放在它也足以吸引大众、激发想象,算得上一篇不错的小说。

传奇触发后人的历史想象,帮助后人勾勒还原历史情境,但是其中也必然裹挟撰著者的虚构成分。虚构是传奇刻画人物、丰富情节必须征用的艺术手段。借助于必要的虚构,唐代传奇达得了诱人的艺术效果,为后来宋元话本和明清演义的写作积累了经验并开拓了道路。在古代一般文人的观念中,文史一体,水乳难分。但在今人的学科意识中,文学与历史学截然两途,必须恪守各自的学科规则。虚构属于文学学科的常规策略,一旦进入历史学科的领地,虚构立即成为丑闻。在今天的古代书法史研究中,需要慎重对待《兰亭记》这样的文献,努力剔除其中的虚构因素。

后人关于《兰亭序》的认知多受到《兰亭记》的左右。包括郭天赐在内的后人,在相当程度上采信了何延之《兰亭记》的说法,这是导致“神龙本”被轻易发落到冯承素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人的其他记述对何延之《兰亭记》构成挑战。褚遂良记:“贞观十三年四月九日,奉敕内出《乐毅论》,是王右军真迹,令将仕郎、直弘文馆冯承素模写,赐司空、赵国公长孙无忌,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特进、尚书左仆射、申国公高士廉,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特进、郑国公魏征,侍中、护军、安德郡开国公杨师道等六人,于是在外乃有六本,并笔势精妙,备尽楷则。”武平一《徐氏法书记》:“太宗于右军之书,特留睿赏。贞观初,下诏购求,殆尽遗逸。万机之暇,备加执玩。《兰亭》、《乐毅》,尤闻宝重。尝令拓书人汤普彻等拓《兰亭》,赐梁公房玄龄已下八人。普彻窃拓以出,故在外传之。及太宗晏驾,本入玄宫。至高宗,又敕冯承素、诸葛贞拓《乐毅论》及《杂帖》数本,赐长孙无忌等六人,在外方有。”褚遂良是唐太宗、高宗两朝的重臣,参与了王羲之书迹的整理工作,他的记述应该是比较可靠的。他明确记述了冯承素模写的是《乐毅论》,并未提及《兰亭序》。按武平一的记录,复制工作分为两个阶段;太宗朝,汤普彻等复制了《兰亭序》;高宗朝,冯承素、诸葛贞拓《乐毅论》及《杂帖》数本。武平一能够出入宫禁,对宫廷法书的收藏、传播等情况均比较了解,其所述可信度也比较高。可以看出,褚遂良、武平一的记录均不构成对何延之《兰亭记》中关于冯承素与《兰亭序》的记述的支持。较早涉及《兰亭序》的资料还有唐玄宗时刘餗的《隋唐嘉话》,但该书的记述并未提及《兰亭序》复制人员的情况。

鉴于以上论述,本文认为:在没有其他更新颖、更可靠的资料出现的情况下,对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那件杰出的《兰亭序》复制品,合适的名称就是《兰亭序》“神龙本”,而不宜再继续称之为“冯承素摹本”。

【注释】

江锦世、王江:《新出土唐考释》,北京:《中国书法》月刊,2010年第九期,第131—135页。本文引用文字除注明者外,均见该文。

张国刚:《唐代官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第139页。

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故《书》称:‘任官惟贤才。’又云:‘官不必备,惟其人。’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古人亦以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诗》曰:‘谋夫孔多,是用不就。’又孔子曰:‘官事不摄,焉得俭?’且‘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此皆载在经典,不能具道。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卿宜详思此理,量定庶官员位。”玄龄等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遣诸衣冠以为耻累。”具载(唐)吴兢:《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87页。

《唐褚河南搨本乐毅论记》,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第131页。

唐兰:《“神龙兰亭”辩伪》,上海:《书法》杂志,1983年第1、2、3期连载。该文后又收入华人德、白谦慎主编:《兰亭论集》,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6—106页。

穆棣:《八柱本墨迹考辩》,华人德、白谦慎主编:《兰亭论集》,第345—375页。

同5。

王铚的质疑载于南宋桑世昌的《兰亭考》,亦看参看水赉佑:《宋代之研究》,载华人德、白谦慎主编:《兰亭论集》,第175—184页。

郭沫若:《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的真伪》,北京:《文物》杂志,1965年第六期。该文后又收入《兰亭论辩》,北京:文物出版社,1972年。

王汝涛:《论何延之乃是信史——附论临摹本的变迁》,山东:《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24页。

鲁迅:《稗边小缀》,《鲁迅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03页。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第87页。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序》,《法书要录》,第131页。

同4。

(唐)武平一:《徐氏法书记》,《法书要录》,第114—115页。

书法家王洪河

清对联 王文治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省丹徒(今镇江市)人。清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1760年)中进士、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有“淡墨探花”雅称。官翰林院编修、侍读,扬州郡太守,云南省姚安府知府。其书源出董其昌,兼法张即之,而得力于李邕,善以侧媚取势,罢归。能诗,工书法。与刘墉、翁方纲、梁同书齐名,合称四大家,时谚称“天下三梁(梁同书、梁国治、梁诗正),不及江南一王。”晚年受戒,法名达无。清代著名书法(画)家、文学家。早年习书从前辈笪重光人手,受其影响颇深。师从褚遂良,行草书则学自《兰亭序帖》和《圣教序》。12岁便吟诗作书,诗有唐人风范,书学米、董、后法二王,得力李北海,喜用淡墨。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跟随全魁、周煌出使琉球。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1760年)中进士及第,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官翰林院编修、侍读,扬州郡太守。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外官出任云南省姚安府(今建水县)知府。中年以后笃信佛教,长年吃斋,“尝自言:吾诗字皆禅理也。”潜心禅理,对于有关佛经的书法尤其用心关注。收得张即之的写经墨迹,临摹学习,因此其书风与张即之、笪重光一样有用笔扁薄的特点。后罢归,遂绝意仕途,而与姚鼐等文人墨客交游。晚年受戒,法名达无。能诗,工书法,能得董其昌神髓,与梁同书齐名。平日喜用淡墨,以表现潇疏秀逸之神韵,时称“淡墨探花”,“谈墨翰林”。善画墨梅,韵致卓绝。诗宗唐、宋,自成一家。并精音律之学。与翁方纲、刘墉、梁同书齐名,称书坛“清四家”,并有“浓墨探花”雅称。能诗,工书法,以行草尤擅胜场,能得董其昌神髓,时称“淡墨探花”,“谈墨翰林”。姚鼐《惜抱轩集》说他努力习书,到达“遗得丧,忘寒暑,穷昼夜”的地步。与刘墉、翁方纲、梁同书齐名,合称四大家,当时有谚称:“天下三梁(梁同书、梁国治、梁诗正),不及江南一王。”书名绝大,名闻于海外,朝鲜人尝以饼金易其字。随手所作行书,实饶天趣,自用己法,殊觉无味。时世人必以其己法为真本,以行书为赝作。其行书作品《待月之作》、《宿山寺五律诗轴》等,清妙妍美,俊朗疏秀,可见其晋唐功底深厚。在清代书坛上有一定的影响,传世书迹较多。并精音律、善曲、家蓄戏班,亲教家僮度曲,行无远近,必以歌伶一部自随,其辩论音律,穷极要眇,每有客至则张乐共听。穷朝暮而不倦。海内求书者岁有馈赠,率费于声伎,每日流连于花丛中。清嘉庆七年(1802年)在家乡丹徒病殁,终年72岁。著有《梦楼诗集》(24卷)、《赏雨轩题跋》、《论书绝句三十首》等传世。

王文治自题联

1、〖五言联自题〗

海色青来座;      慷慨谈世事;      孤舟残雪岸;

山光净照人。      卓荦观群书。      独树夕阳山。

——自题姚安府署

2、〖六言联自题〗

晓妍花露临帖;

夜爇兰膏捡书。

3、〖七言联自题〗

得好友来如对月;    古迹虽陈犹在目;    人间岁月闲难得;*

有奇书读胜看花。    春风相遇不知年。    天下知交老更亲。

修和群品先咸苦;    崇兰清咏怀贤契;    觞咏风流欣此日;

管领春风日亦长。    修竹欣现长茂林。    林亭遨揽契当年。

山间水静天无事;    翠竹不沾花外雨;    清泉白石静同趣;

竹少兰初日有情。    红鱼划破水中天。    奇文法书情独耽。

——集兰亭序字自题

古迹虽陈犹在目;    文章最忌随人后;    玉子半枰敲净几;

春风相遇不知年。    道德无多只本心。    炉香一缕上藏书。

——集兰亭序字自题

天姿辕轹未须夸;    林亭以外初无事;

集古终能自立家。    山水之间大有人。

——自题集古字、句

槐为王氏传家树;

杏是唐人及第花。

——自题宅门春联上联“槐为”句,化用王氏典故。典出宋王佑被贬时,在庭院中亲手植三槐树,并说他的后人必有为三公者,后来其子王旦果为宋真宗朝宰相,时称三槐王氏。后就用三槐为王姓的典故。下联“杏是”句:化用唐郑谷《曲江红杏》诗句:“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及第花”,即杏花。联语化用典事,造句工稳,是富有个性特点的春联(见《中华对联大典》)。

附注 * :上联“间”,或作“生”;下联“天下”,或作“世上”。

4、〖八言联自题〗

观化东天,与山同静;   秋月春花,当前佳句;   暂向林阴,或于竹所;

游和抱朗,随地皆春。   书法名画,宿世良朋。   寄情天外,流咏人间。

——集兰亭序字自题

王文治撰题联

流水今日;

修竹古时。

——题江苏省苏州拙政园玲珑馆

睡鸭炉温旧梦;

回鸾笺录新诗。

——题江苏省苏州拙政园远香堂西侧倚玉轩侧门楹

不作风波于世上;

别有天地非人间。

——题四川省乐山县乌龙寺小客堂

胜地千秋崇大隐;

名山万古仰高贤。

——题江苏省镇江焦山漱石山房

窗前沧海凭开眼;

台上楞枷可印心。

——题江苏省镇江金山楞枷丈室金山寺的建筑格局,打破了中国多数寺庙坐北朝南、寺分三路的建筑传统,而是依山就势,大门西开,正对长江,寺内所有殿堂楼阁皆散布其上,主要有大雄宝殿、天王殿、伽蓝殿、祖师殿、华藏楼、枕江楼、观澜堂、永安堂、海岳楼等。最引人注目的是立于金山之巅的慈寿塔。山顶的夕照阁,存有乾隆皇帝南巡逗留金山时书写的七通御碑;夕照阁旁是观音阁,金山寺的“镇山四宝”便存列其中。观音阁旁,便是佛印禅师任寺庙住持时住宅,相传当时佛印与苏东坡往从甚密,常在此吟诗作画。法海洞位于山西北角头陀岩(又名祖师岩),洞内石壁上,刻有“浮玉山”三字;法海初来寺时,便在洞内参禅打坐。山腰西南侧的妙高台,又称晒经台,宋元佑初年(1086年)由佛印了元禅师主持创建,妙高台是赏月的最好去处,相传苏东坡曾在中秋之夜,偕歌手陪客游金山,登妙高台赏月,对江望月,思绪联翩,唱出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句,唱罢,诗人翩翩起舞,连连称赞“神仙境界”。这里也是梁红玉击鼓抗金兵的地方。相传南宋抗金元帅韩世忠曾于山西的黄天荡,以8000士卒,围困数万金兵48天,其夫人梁红玉在妙高台上亲擂战鼓,鼓舞士气,大败金兵。东南山腰的楞伽台,是一座上下错落的三重楼阁,建筑奇巧,每登一级,疑无去路,却有洞口,可沿梯曲折而上。这里是苏东坡应佛印之托,书写佛经《楞伽经》的地方,故又名“苏经楼”。楼阁最高一层挂有清人王文治撰写的这一副对联。

情寄古怀同竹静;

品殊群类契兰修。

——集兰亭序字题河南省辉县关庙碑廊

数点梅花横玉笛;

二分明月落金樽。

——题江苏省扬州郡署戏台(1)

人世难逢开口笑;

老夫聊发少年狂。

——题江苏省扬州郡署戏台(2)

鹓雏晓旭鸣丹谷;

棠棣和风秀紫芝。

——题江苏省苏州拙政园松风亭

事若求全何所乐;

人非有品不能闲。

——题江苏省苏州半园(今南半园)苏州半园有二,一在城南人民路仓米巷内,称南半园,另一在城东北,白塔东路,称北半园。北半园即陆氏半园,园系清乾隆年间沈奕所建,取名“止园”。后归周勋齐,更名“朴园”,清咸丰年间,陆解眉改建,取名“半园”,因在仓米巷史氏半园之北,今俗称“北半园”。园在住宅东部,水池居中,环以船厅、水榭、曲廊、半亭,建筑多以“半”为特色。园东北部的二层半重檐楼阁,为苏州园林所仅见。园中植有白皮松、黄杨、紫藤等花木。北半园住宅已无,现存园林面积1130平方米。园中花木繁盛,面积虽小,但布局紧凑,建筑小巧,环境雅致。南半园址原为一老宅,清同治年间先为俞樾在马医科购地建曲园第宅,遂将此处转让史伟堂,建东宅西园。时西邻尚有隙地,但园主“知足而不求齐全,甘守其半”,遂名“半园”,为与白塔东路陆氏半园区分,今俗称“南半园”。入门处原有王文治撰书的这副对联,点出了造园的立意。园中主厅名“半园草堂”,半园草堂前多植花木,又有荷池石桥,波光粼粼,山石累累。堂西南有屋如船,名“不系舟”。堂东南临池有小屋,前荷后竹,名“君子居”。还有挹爽轩、双荫轩、还读书斋、安乐窝、风亭、月榭诸胜。俞樾《半园记》评此园“少少许胜人多多许”,“高高下下,备登临之胜;风亭月榭,极柏之华,视吴下名园无多让焉。” 民国初,园曾开放,游人甚多,又有隐社、半园女诗社、女学研会等在此吟咏集会。30年代,陆鸿仪于园中设律师事务所多年,参与办理“七君子案”。南半园面积6130平方米,住宅两路五进现状尚可,其中东路楠木花篮对照厅最为精致。园中仅存半园草堂、还读书斋和部分亭廊。“半园草堂”俞樾书榜,吴云书联云:园虽得半,身有余闲,便觉天空海阔;事不求全,心常知足,自然气静神怡。

山从西属飞来活;

佛听南无念处灵。

——题浙江省绍兴清凉寺

婆娑青凤舞松柏;

飘缈丹霞聚偓佺。

——题江苏省苏州拙政园倚虹亭

左壁观图右壁观史;

西涧种柳东涧种松。

——题江苏省苏州耦园载酒堂大厅耦园位于苏州市内仓街小新巷,为清初陆锦涉园。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初保宁知府陆锦致仕归里后于此始构涉园,一名小郁林。后一度由书法家郭凤梁赁居。继为崇明祝氏别墅。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左右,归按察使湖州沈秉成,聘画家顾沄主持,重修扩建如今。因一宅而有两园,遂称耦园,并寓夫妇偕隐双栖之意。1941年为常州实业家刘国钧所得。全园布局,颇为得法。黄石假山作为全园主题,堆叠自然,位置恰当,陡峭峻拔,气象雄浑,为苏州园林黄石假山中较为成功的一座。实为值得游赏流连的去处。此园因在住宅东西两侧各有一园,故名耦园。古时两人耕种为“耦”,“耦”、“偶”相通,寓有夫妇归田隐居之意。东园面积约4亩,以山为主,以池为辅,重点突出,配搭得当。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一组重檐楼厅。这在苏州园林中较为少见。其东南角有小院三处,重楼复道,总称“城曲草堂”。西园面积更小,以书斋及织老屋为中心,前有月台,宽敞明亮,后有小院,幽雅清秀,隔山石树木又建书楼一座;其南亦有一院,为不规则形状,西南角设假山,设置花木,间置湖石,显得幽曲有趣。全园主景黄石假山,筑于城曲草堂楼厅之前,石块大小相间,手法逼真自然。假山东半部较大,自厅前石径可通山上东侧的平台及西侧的石室;平台之东,山势增高,转为绝壁,直削而下,临于水池,绝壁东南设磴道,依势下至池边,此处气势为全山最精彩处,假山西半部较小,自东而西逐级降低,坡度渐缓,止于小厅右壁。东西两半部之间有谷道,两侧削壁如悬崖。而绝壁东临水池,假山体量与池面宽度配合适当,空间相称。山上不建亭阁,而于山顶山后铺土之处,散置十余种花木,随风摇曳,平添了山林趣味。而池水随假山向南伸展,曲桥架于水上,池南端有阁跨水而筑,称“山水阁”,隔山与城曲草堂相对,形成以山为主体的优美景区。载酒堂大厅面阔三间,气宇恢宏,陈设精美。耦园落成之时,沈秉成曾在此宴请宾客。院南有“厚德载福”门楼与之相对。大厅后院即五开间两夹厢的楼厅,前有砖细牌科门楼,额题“诗酒联欢”,雕刻较为精致。“载酒堂”堂匾为网师园主人李鸿裔所书。堂名取宋人“东园载酒西园醉”诗意,与耦园构思立意正好吻合。清乾嘉四大书法家之一王文治所撰书的这副抱柱联,恰是沈秉成夫妇隐居耦园的生活写照。

林荫清和,兰言曲畅;

流水今日,修竹古时。

——题江苏省苏州拙政园联意说:林木成荫,天朗气清,至爱亲朋,畅叙共同的心声,气味香如兰花;今天的名园也有茂林修竹,文人雅士曲水流觞,不逊当年。

倚兰春芬,高松晚翠;

温玉外朗,微澜中深。

——题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镇南河头街莫氏庄园云浦草堂中堂楹莫氏庄园云浦草堂即女厅,俗称“堂楼厅”,又名“云浦草堂”。它座落于中轴线上的最后一进,系二层建筑。楼上是卧室区,为眷属起居之所;楼下则是莫氏族人接待和应酬女宾的地方,厅内整套榉木家具造就出一种闲适、温和的气氛。而将女厅置于最后一进,更体现了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男女内外有别及妇女不登大雅之堂的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道德。

门外秀双峰,金莲玉笋;

此中惠多士,时雨春风。

——题云南省澄江县万寿宫门楹(今凤山公园)凤山公园座落于澄江县县城北面,紧连环城北路,因背靠状如丹凤飞翔的舞凤山而得名,为澄江历史悠久的名园之一。清朝康熙年间,澄江知府张圣治出北门郊游,登高乌瞰,看中此地“面带抚水,金莲、玉笋左右索旋,位正体尊”,与“城中烟火万家互相掩映”。认为是个好的游乐休闲场所,便开始在这里建起阁、亭数处,四周砌围墙,围墙内栽松柏,亭间植花木。继后游人渐盛,便取名为“万寿宫”。以后又经几次修整,有了一定规模。但历史的更迭,万寿宫时盛时衰。到清末渐废,民国初年已呈“草旺墙倒”之状。1943年刘承功任县长,又看中此地,便动用民力用2年的时间,在万寿宫旧址上建成了凤山公园。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胜利,县府就召集县城及附近的民众在此举行庆祝抗战胜利以及新建凤山公园落成典礼大会。凤山公园占地16亩,分为西区和东区。公园坐北朝南,大门正对县城的北门。形如牌楼,因门上有楼,可观抚仙湖,故又称“望海楼”。门头上用青石镌刻民国33年立的“凤山公园”四个大字。门前筑一大平台,边上有围栏,拾级而上,栽有花草树木,级以石条凳,可小愿。旧园主体建筑有高约15米,占地320平方米的志舟楼,为重檐三层八翼角式木结构楼(建于1943年)。楼30米处立有高约4米的抚仙二圣白色塑像,正道两侧各有一个高4米的四角亭台。志舟楼四周旁侧有滕本古树所掩。其北面建有约5000米的后花院,院内设高8米的六角亭,及松柏、林道、花草灌丛。楼东北侧建有县图书馆和文化馆及展览室。新园位于旧园东侧,设有儿童游乐场,配以电动飞机、蹦跳床、竹林、草坪。园中原有一副对联(后遭损坏):澄郡岂无方,造就他四境沤歌万里福利;江山真有意,助成我满腔热血一片丹心。

坐上莲花,占断西湖三月景;

瓶中杨柳,分来南海一枝春。

——题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小街镇观音寺观音寺座落在小街北门,占地约10亩,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年间重修。门外有石库一座(供烧钱用),左右有两棵数人合抱的大万年青树,大门雕刻彩绘,单檐歇山顶,穿斗式结构,雄伟高大,进门有弥勒佛像,背面为韦陀菩萨,两旁塑有四大金刚。内庭呈四合五天井,大门通道上为戏台,与左右厢房楼道相连,俗称这种建筑为“走马转阁楼”。天井西侧有石砌花台,种育缅桂和紫薇。经过砖铺的天井,沿青石台阶步入大殿。大殿的格子门上有“八仙”浮雕,大圆柱上挂有王文治亲手撰书的这副楹联。殿内正中为莲台观音塑像,左为骑白象的普贤。两侧塑有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正殿左偏塑有吕祖、金甲、大白三尊神像,右偏殿则为厨房。整座庙宇建筑气势宏伟,工艺精湛,彩绘不凡,为小街古建筑中之杰作。殴后还有两株高大的公鸡树,把这里的景观衬托得更加幽美。

上客尽知名,杜牧诗才,鲍照赋手;

前贤有遗韵,魏公芍药,永叔荷花。

——题江苏省扬州郡署客厅以欧公平山传荷飞觞为题的联作数不胜数。最著名的当数清乾隆时扬州郡太守王文治的这副对联。联语说风流倜傥的小杜,俊逸格高的鲍照作客扬州,歌吹扬州,人尽知之。下联“芍药”、“荷花”,实指宋代两位扬州太守韩琦四相簪花宴、欧阳修平山传荷飞觞。此联悬于府署客厅,甚为得体。上联言宾,下联言主。王文治以太守资历作联,一面恭维来宾,“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面追思前贤,暗示扬州太守之斯文传统,此情此景分外贴切。

王文治贺赠联

诗人司空廿四品;

书临大令十三行。

——赠桂渐斋

芍药赋成因魏国;

荷花筵盛为欧阳。

——赠宾谷二兄

士仰昌黎同北斗;

人方永叔是洪河。

——赠清刑部云南司郎中梁济漉梁济漉,字静峰,甘肃省皋兰县人。官翰林,刑部云南司郎中。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在职。录朱熹《白鹿洞学规》,刻卧碑,立于文仁堂中,以约束学生。

前辈典型,秀才风味;

华蒿品格,河海文章。

——赠清代著名诗人蒋士铨(心余)

纪念、题咏、嵌典(涉)王文治联

荻花枫叶令千古;

红袖青衫彼一时。

——佚名集清王文治诗句题江西省九江琵琶亭

附录:【王文治轶事、趣闻】

〖妙迷一则〗王文治是清代风流倜傥的才子,著名的书法家,和当时的翁方纲、刘墉、梁同书一起,有“清四家”的美誉。尝云:“吾诗、字,皆禅理也。”平日作字喜用淡墨,专取风神,善于自成面目。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将他和喜用浓墨的刘墉作比,又因其在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高中进士一甲第三名,故送他“淡墨探花”的雅号。清乾隆年间,王文治爱游戏笔墨,不但能诗善画,尤擅书法,而且奇构佳迷。这年元宵灯节,王文治又在自家门上挂出一条灯谜并言明中者有奖。谜面为五言诗四句:珍珠白小姐;许配叶先生。穿衣去洗澡;脱光上牙床。他的老师柳大年是位饱学老儒,这日路过见此灯谜,不禁捋须曰:“我这弟子嘴馋。”原来此灯谜底乃端午节人们的一种食品。

〖光华夫人〗庚辰科探花五文治,著有《梦楼诗集》、《赏雨轩题跋》等,是清代的文学家、书画家。当时与纪晓岚过从甚密,时常往来不断。这天纪晓岚忽然想起一副对联:天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这虽然是当时京中官宦人家常用的对联,但却大有来历,乃是雍正皇帝赐给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的。后来大家都跟着用,贴的人家就逐渐多了起来。这下联的头两个字,恰好与这位王探花的名字相同。纪晓岚灵机一动,匆匆赶到王文治家中,向他的家人说:“今天我来贺喜,皇上封你们家夫人为‘光华夫人’,难道贵府尚未接到圣旨?”家人赶快将他接到客厅,好生侍候,恰好王文治不在家中,纪晓岚就要夫人出来相见,他对王夫人说:“我听说皇上为夫人加封,赐为‘光华夫人’,我适从宫里回来,特地先来报个喜讯,夫人快准备接旨吧!”说完之后,他不肯久留,便起身告辞。于是整个王府上上下下的人,都是欢天喜地,欣喜若狂。尤其是王夫人,刻意梳妆打扮,等候接旨。可是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夫人打发人到大门外张望了好一阵子,一直不见动静。最后王文治从朝中回来,一进门见家中喜气洋洋非同寻常,便十分纳闷。回到内室见了夫人,问出了什么事,夫人兴高彩烈的对丈夫说:“听说皇上要策封妾身为‘光华夫人’,圣旨快要到了!”王文治愕然不解:“哪有这事,我怎么没有听说?”“怎么?你不知道?”王夫人愣住了。“你是听谁说的?”“纪学士啊!”夫人说“纪学士说,他在宫里看到了圣谕,特先来报个喜讯。”王文治一听是纪晓岚说的,立刻笑了。他太熟悉纪学士啦,这人戏谑无常,没有开不到的玩笑。看夫人一副傻乎乎认真的样,让纪晓岚耍了还不知道。王文治当着仆人不好说清楚,便对夫人说:“不要说了,没有这回事。”说完径自更衣去了。夫人不清楚其中缘故,看丈夫的神态有些愠怒,又说得不明不白,便跟在丈夫后面追问:“你倒说清楚,这是咋回事?”“哎,这是纪晓岚在戏弄我们啊!”夫人更加不解,便又接着问道:“我还是不懂,纪学士胆子再大,也不敢假传圣旨啊!再说他大老远跑来,没事儿怎么开这样的玩笑?”“哎,你就别问啦。”说到这里,王文治见夫人那副天真的模样,两眼还瞪得大大的,忍不住又说道:“告诉你说吧,有一副春联,写的是‘天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是先皇雍正爷赐给大学士张廷玉的,如果说你封了‘光华夫人’,上面加上我的名字文治,岂不是正应了下联那句话?”王文治耐着性子向夫人解释明白,王夫人恍然大悟,羞愧难当,又气又恼地骂了一句:“呸,纪晓岚这只骚狐狸,太可恶了。”

〖士林瑰宝〗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王文治出任云南临安知府,在建水、通海等地留下过很多碑刻和对联。至今滇南一带尚有他的墨宝遗存,虽只尺中楮,民间亦视为拱璧。笔者珍藏的这幅行书中堂,是他在临安任知府时所书,写于绫上,长135厘米,宽44厘米,厚裱,品相完好,是难得的佳作。五文治学书虽宗“二王”,但对颜真卿却深怀敬意。他在《论书绝句》中写道:“曾经碧海掣鲸鱼,神力苍茫运太虚。间气中兴三鼎足,杜诗韩笔与颜书。”并喜写颜书内容。刚开始时,我对这幅字的真伪把握不定,主要原因是书中颜真卿的官职为“刑部尚书”,而查阅《中国美术辞典》、《书法辞典》等权威工具书,都明确记载颜真卿的官职是“吏部尚书”;后又查阅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书画篆刻实用辞典》一书,颜真卿的官职确实是“刑部尚书”,心中悬着的一块石头方始落地。这幅作品,无论从用笔到结体及风貌,均有浓郁的董书意味,用笔规矩而洒落,结构紧密而内敛,墨色以淡为主,着实是董其昌书法风貌的再现。然而王文治忠实地秉承帖意,却无传统帖学的流转圆媚与轻滑。其书用笔转少折多,以折为主,显得果断有致,干净利落。瘦硬的笔画略带圆转之意,既妩媚动人,又俊爽豪逸,风神萧散,笔端毫尖处处流露出才情和清秀的特色。总体上看,此作吸收了李北海、赵松雪、董思白的修长、端丽的结构形式和张即之的飞动用笔,也传达出本人风流倜傥的人品。他的书法和其诗一样,都写得淡而有味,清爽淡雅 ,脱尘去俗,充满着佛家清虚超脱的意趣。正如他自己所说:“吾诗字皆禅理。”这一点和他“曾经沧海”、“笃信佛教”是有密切联系。据王昶《湖海诗传》称:“禹卿尤工书,楷法河南,行书效《兰亭》、《圣教》;入京师,士大夫多宝重之。”其实王文治20多岁时就书名遐迩传扬。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全魁、周煌出使琉球,两位使臣仰慕王文治书名,特意邀请他同行,王文治欣然答应。琉球人素好书法,得知王文治是中国书法名家,纷纷重金求书,视为至宝,十分珍重,一时间王文治在琉球书名风靡。当时朝鲜人来华,专门以饼金购得王文治书法以归,其书法声名远播海外。乾隆皇帝南巡江南时,在杭州寺庙中见其所书《钱塘僧寺碑》,大赏爱之。由于乾隆皇帝的赞赏,王文治的书法声望一下大大提高,广为流传,为士林所宝。

书法王河,书法家王洪河的介绍,今天就讲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篇文章,更多关于书法王河,书法家王洪河的相关知识,我们还会随时更新,敬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