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书法连断法,书法六法,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书法连断法,书法六法
书法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而书法连断法和书法六法则是书法艺术的基本规律,也是书法家们追求卓越的核心要素。
书法连断法,顾名思义,即要求字体的笔画之间要相互连贯,不可间隔得过大,也不可过于贴紧。这种连续的笔画布局要求书法家在表现字体时更具灵活性和流畅性。通过连贯的笔画,书法作品才能展现出生动而有力的艺术效果,增加了观赏者的审美享受。
而书法六法是指“构、比、韵、熟、工、墨”,这六个方面要求书法家在创作中全面考虑。构,即字体的结构要恰当、稳定、适度,能够体现出字形的美感和平衡感。比,要求字体之间的比例要协调,大小、长短的关系要和谐,避免出现拉长或压缩的现象。韵则是指字体的韵律感,要求书法家在书写中体现出韵动、律动的美感。熟则是指字体的熟络程度,要求书法家能够熟练地掌握笔法、结构和节奏,使字体的表现更为自然和流畅。工是指字体的技巧和功力,书法家需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技能,以创作出精湛的作品。墨则是指使用墨水的技巧,如墨的浓淡、湿度的掌握等,这些都对字体的呈现产生重要影响。
书法连断法和书法六法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书法家们追求卓越的核心要素。通过连续的笔画和全面的考虑,书法作品能够展现出流畅而有力的美感,同时也能够体现出结构的合理性、比例的协调性和韵律的美感。只有不断地锤炼技艺,不断地追求卓越,书法家们才能够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书法连断法,书法六法
草书中的“一点二连三交代,四墨五紧六飞白”这句话还是第一次听说,估计是因为我没有练习草书的缘故吧。但这句话其实也不仅仅是说的草书,对于其它书体也是如此,例如行书或者行草书等。下面我来分别谈谈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一点
这里的“点”不是我们常说意义上的点,而是指的“点画”的意思。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在其草书《书谱》中云:“图真不悟,习草将迷。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
草书的书写节奏比较快,更能凸显书家的情感表达,书写的时候笔画之间的连带很多,因此在笔法上以使转为主,所以孙过庭说“使转为形质”。而点画的顿挫、跳跃,遒润、迟涩等,就成了草书的情性,可以说“点画”就是草书的灵魂。写草书时,很多笔画都是以点来代替,例如上图中的“上”就是三个点,“口”做为部首的时候,往往就是两个点。这样处理可以加快书写的速度,达到简易笔画的目的,同时增加了草书章法中的虚实、揖让的空间关系。二连
我们一般俗话说行书是连笔字,那么草书就更是连笔字了,我们看看唐代狂草大师张旭和怀素的字,一行下来几乎都是从上连到下面。草书为了保证运笔的连贯性,因此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大多数都是连接的。有笔画上的实连,也是中间断开的意连,总之保持笔势的连贯,行气的贯通。行与行之间讲究穿插避让,整篇章法形成一个整体,因此说,草书的章法布局体现在一个“连”字上。三交代
草书不是潦草的书写,草书的法度丝毫不比楷书弱,草书的很多字的写法,字根的写法都是约定成俗的,是有规矩可言的,不是自己随便创造的或者一时兴起瞎写出来的。
草书中很多字的写法极其相像,一点点的变化可能就成了另外一个字,因此要求我们在写草书的时候每一笔必须交代清楚,否则很容易让别人看了产生误解。另外就是,草书虽然是在快速中完成书写的,但是对于每一笔的处理要求很高,起笔收笔必须交代清楚,每一笔有来处、有去处,不然就容易形成滑俗的毛病。四墨
墨法在草书中要熟练应用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没有非常熟练的用笔技巧,也很难掌握好墨法的应用。草书行笔快速,作书之时,笔落墨染,运笔开来,轻重缓急、提按顿挫,使得笔尖上流淌下来的墨与纸形成不同的艺术效果,或浓、或淡、或润、或燥,这就是“墨法源于笔法”。
我们去看那些名家的法帖,例如颜真卿、王铎等,往往惊叹于他们墨色的考究,特别是那些浓不滞、枯不瘠、润含雨的精彩之处,让人佩服不已。但这些不能勉强去学,只能通过观察、欣赏来获得心灵上的启发。
明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谢晋在《春雨杂述》里边讲的:“枯燥重湿,浓淡相间,盖不经意肆笔为之,适存天巧,奇妙为焉。此不可以强为,亦不可以强学……工夫精熟,久乃自然。”
草书中的墨法在意与不意之间,这样的草书才有其妙之处,若处处皆刻意安排,则失去了草书的韵味。五紧
草书因为过于疏狂,功力不到家的人往往容易写的疏散有余,紧凑不足,草书写的时候要或紧、或松、收放自如,过于狂放则容易造成形散,而形散则神散。六飞白
飞白用笔可以增加草书的老辣、苍劲之美,古代草书大家都很重视枯笔飞白的运用。枯笔飞白也需要适当才好,飞白太多则显得过于褴褛,不干净,但没有飞白又显得变化不足,缺少苍劲。
我们在写草书的时候,可以参考孙过庭的墨法:“
带燥方润,将浓随枯”,一幅草书作品中一定要适当使用飞白的用笔,我们可以根据章法布局,在整幅作品中使用几处飞白的,可以让画面起到变化,恰到好处。
书写的时候一次蘸墨要尽量写完,一个锋面的墨用尽了,再用另一侧的墨,一般可以写七八个字到十几个字,每一次蘸墨后都如此,这样墨色自然就变化丰富了,而且让画面也增加了节奏上的变化。以上是本人的一些粗浅理解,不到之处还望大家指正。
书法六法
笔者现就临帖浅析几种方法,有兴趣的书友不妨选择试用。 一、实临法。这是最常用的临帖法。此法就是将范本放于眼前,用毛笔(硬笔)对照着写,通过观察与理解法帖来摹拟范字。开始时可看一笔写一笔,看一字写一字;待临熟了,便可看几字或几行而写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对临。待对范本中每一个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记忆与理解。便可凭印象将全帖写出来,这就是背临。临帖要临到背临的程度。实临法因能充分结合眼手脑且很有效果,所以广泛地被每一位学书者应用。二、指临法。这种方法可用于不具备纸、笔的情况。如在工作的中间休息时.火车的路途中,便可运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体上,凭对范字的记忆进行“临习”或“创作”。就在这种独特的书法学习中,往往能加深对执笔手感与运笔疾缓的理解与把握。这种方法不仅在当代被人采纳;就是在清朝时,便有郑板桥睡觉时用妻体习字的趣史为例,广为传颂。三、心临法。在脑海里设一张纸、一支笔来临习范字,也是一种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实这种方法被每一位学书者于无形中运用。当临习法帖时,先观范字,加深理解,而临习落笔之时便在脑海里有对范字“演习”或“放影”的过程,即便是瞬息即逝。这与“意在笔先”的书论不谋而合。其实,在众多的休息、闲暇之余,我们若能有效利用“心临”之法-进步往往会在下一次实临中显露出来。四、意临法。这是临习法帖气韵、意境的方法.被众多书家广为运用。临习法书时不求一字一画肖合形毕,但求整体气韵生动自然。这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临习方法,不适于初习者运用。五、创作临习法。有的书本称之为“集古字”。选取法帖中的字进行“移植创作”,或对联,或条幅,或扇面.能“箭”临帖与创作之“双雕”。王羲之行书名帖《圣教序》便是由僧怀仁集王字而成。这种临习法能有效消除临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对碑帖的兴趣与感知能力.是一种于习书者深为喜爱的方法。六、临摹互补法。传统的“临摹互补法”为用毛笔(硬笔)先摹后临的方法。笔者在此介绍当今社会悄然兴起的一种新的“临摹互补法”——先用硬笔勾摹出范字的“骨架”。然后再用毛笔在“骨架”上“加肉”。先摹写的“骨架”正是结体美观的硬笔字,再。加肉”而表现出的点画形态又是对范字的“再生”过程。这种方法既习了硬笔字,又练了毛笔字.确是一种既简单易行又一举双得的好方法。
书法结构九十二法
关于汉字间架结构八大规律92法,具体信息如下:
《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是在唐初四大书家之一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及明代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基础上系统、全面地研究剖析了汉字结构组合规律,归纳总结出九十二种汉字结体书写的方法,并各有典型例字。《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是一本较为完整、实用的法帖,更对后世书者影响巨大,不仅适于初学书者临习,也可供书法爱好者参考欣赏。九十二法对初学者了解间架结构有指导意义,是初学者的启蒙导师。在清末及民国初年达到了家喻户晓、人手一册、学书之人案头必备的程度。 《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帖》科学性的分析了楷书的间架结构,是学楷书者的入门法帖。相传作者为黄自元,清末书法家,实业家,他的书法是一种实用书法,《九十二法》原作者为邵瑛,黄自元将其进行了改良。此外黄自元所临《九成宫》也对学习欧楷者有较强的参考意义。但值得指出的是黄自元的贡献主要在于他所临摹的九十二法对初学者了解间架结构有指导意义,是初学者的启蒙导师,单论黄公的字功力有余而格调不足,不应是在书法上要求更进一步的人的学习的标准。市面上能买到的有湖南美术出版社重印和出版的《黄自元临九成宫》和《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以及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黄自元楷书九十二法》。
书法连笔技巧
行书不是楷书的快写
很多人容易把行书误解成为就是楷书的快写,把楷书的笔画连起来(连笔字)那就是行书,这种理解是不对的。首先楷书的笔顺相对比较固定,一般只有一种写法。而行书随着笔势的变化,有时候笔顺也会发生变化,例如下面这个“佳”字,就有好几种写法。另外行书为了书写便捷,经常采用了简省和点画替代的方法,但这种简省并不固定,虽然有一定的规律可寻,但它的宽容性也很大。行书的特点
行书不是一味的快:行书增加了挑钩和牵丝(也就是连笔),使得点画的呼应关系都表现在外,字的动态如轻歌曼舞,要求行笔流畅。行书的书写虽然比楷书快,但也不是一味的快,应该有快有慢,有节奏感。折以成方,转以成圆:行书把很多方折之笔转变为圆笔,减少了停顿,行笔自然流畅自如。但也不是全部都是圆笔,也要方圆兼备,若没有方折,字就会感觉没有骨力,比较软弱。虚实相兼:行书虽然是连笔字,但也不能从头连到尾,不然就成了一个毛线团了,毫无美感可言。要掌握虚实相兼,有的时候要笔断意连。运笔比较慢的时候笔画会较粗,行笔快的时候笔画会较细,再加上一些轻重的变化,这样就能写出变化多端的艺术线条了。行书也有法度
行书也有自己的法度,不是随便任意挥洒就是漂亮了,搞不好就成“江湖体”了。所以行书也要去临帖。如果只是为了练练字,没打算往书法方面多发展,可以用当代的一些硬笔行书字帖为范本练习。如果说以后想着往书法方面发展一下,我则建议你以临摹毛笔行书字帖为主。毛笔行书字帖建议可以去学习赵孟頫和文征明的两位大家。赵孟頫的行书《洛神赋》、《赤壁赋》、《秋声赋》、《千字文》等,都是非常精美的行书字帖。文征明的行书也非常适合拿来作为硬笔行书学习,如《滕王阁记》等,还有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启功先生的《论书绝句百首》,线条变化不大,网上经常被误传为启功先生的硬笔字。在临摹古人的法帖过程中,你的审美能力也会大幅提升,对写出一笔漂亮的连笔字非常有帮助。“书无百日功”,要想练好字就是踏踏实实地临帖,多写多练自然就能写好。
书法笔法口诀
书法笔法口诀:点中周旋运笔锋,欲右先左横无平; 欲下先上坚无直,悬针垂露两分明; 撇勿过弯如劲啄,一波三折捺始成; 钩挑顿处忽迅出,心手相应百日功。
八面出锋,主要指笔法的一种概念,就是指我们在书写当中,转笔角度、折笔速度、行笔力度,会随着笔画的长短、曲直、方圆、厚重、浓淡变化来控制书写转换速度。通过控笔,可以写出点、横、竖、撇、捺、钩、提、折等笔画和轮廓。如果一个人能熟悉掌握书法的“八面出锋”笔法,那么对于运笔的灵活性会大大提升。记住“八面出锋”这一口诀,能在同等情况下,写出成功率更高的笔画。
书法笔画的艺术美,呈现的是一种刚柔并济的文字艺术体态美。刚柔并济,这个词语也非常适合我们中国人的中庸之道,符合国人的审美观。书法艺术的刚柔并济,与武术的刚柔并济有异曲同工之妙,有“绵中裹铁”的意喻。比如与之相近的词语,柔中带刚,刚中藏柔,其实都可以形容书法的刚柔之美。刚柔并济体现在书法艺术上,有些表述是书法笔力雄劲之壮美,用“铁划银钩”来形容,这种情况在楷书和行楷书中较为多见:如果是笔画飘逸柔美,则用“行云流水”来形容,这种情形在篆书和草书中最为常见。
书法连断法,书法六法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