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岘书法,杨岘隶书特点,老铁们想知道有关这个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吗,相信你通过以下的文章内容就会有更深入的了解,那么接下来就跟着我们的小编一起看看吧。
杨岘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种独特风格。杨岘是北魏时期的书法家,他精通隶书,尤其擅长隶书的草体,因此被后人赞誉为“隶圣”。
杨岘隶书的特点之一是线条流畅而有力,字形饱满圆润。他的字结构严谨,每一笔都有一定的力度,线条的粗细变化自然流畅,给人以稳定和独特的美感。杨岘书法中的用笔并不刚硬生硬,他善于变化笔画的粗细,使得字体更加丰富多样。这种线条的变化相辅相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杨岘书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字体工整整齐。他讲究每一笔的形状和位置,力求字与字之间的平衡和谐。他的字体间距适中,字形整齐,每一笔的精细程度都十分考究。这使得他的书法作品看起来非常整洁,给人一种井然有序的美感。
杨岘隶书的笔画韵味独特。他擅长运用各种笔画技法,能够巧妙地利用点、撇、捺、钩等笔画来表达字的意境和情感。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对于笔画的精细处理和运用的熟练程度。这种独特的笔画技法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杨岘书法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隶书作品,以其流畅有力的线条、整齐工整的字体和独特的笔画技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美感。他的作品不仅表现了他个人的书法造诣,也体现了北魏时期的艺术风格和时代背景。他的隶书作品,至今仍然在书法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后人的书法造诣有着重要的影响。
杨岘书法,杨岘隶书特点
充满正大气象的清代隶书大家 一一杨岘书法艺术简评 刘阳 杨岘(1819-1896),字庸斋、见山,号季仇,晚号藐翁,自署迟鸿残叟,浙江归安(今湖州)人,清朝书法家、金石学家、诗人。其书法属北碑派,为晚清书坛卓然有成的隶书大家。 杨岘是晚清有重要影响的书法大家。他为咸丰五年(1855年)举人,应会试不中,曾入曾国藩、李鸿章幕中,参佐军务。50岁以后负责海道漕运事务,官至盐运使,其间曾任江苏松江知府。为官期间,刚直不阿,清正廉洁,颇有声望。弃官后寓居苏州,读书著述,以书法研究创作和佣书鬻字为生。 杨岘曾拜书家臧寿恭为师,一生勤勉,虽以隶书大家著称,但他的行书也风格鲜明,点画沉着,体势跌宕,字形或瘦长,或方扁,或紧结,或离散,变化多端而力避平淡,其豪纵不羁与俊逸飞动,一同于隶。 杨岘作品流传甚多,颇具特色,尤其隶书风格给晚清书坛带来一股正大气象,名扬海内,远及日本。杨岘在潜心研学书法之余,兼攻古诗文辞,著有《庸斋文集》《迟鸿轩诗钞》等。荣宝斋出版的《中国书法全集》第73卷,载有杨岘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 杨岘是书画艺术大师吴昌硕的老师,吴昌硕曾随俞樾(曲园)在姑苏结识杨岘,从其学习诗文和书法。据吴长邺《吴昌硕先生年谱年表》记载,杨岘、吴昌硕订交在光绪六年(1880年),吴昌硕(1844-1927)时年三十六,杨岘时年六十一。吴昌硕很诚恳地写了一封信,附了门生帖,投在杨岘门下。而杨岘回信不愿俗称师生,而只愿以弟兄相亲。由此看出,心气甚高的藐翁,只对心有不慊之人冷傲,而于问学之后生,则有谦逊之君子风度,乐于提携。后来两人情在亦师亦友之间,可谓同声相应,同心相知,这在艺术史上不多见。吴昌硕曾请杨岘为其旧藏《彝器款识册》题词,二人各抒己见,颇有玩味。吴昌硕的手札中,有不少是用杨岘的专用笺,就连吴昌硕的润例,杨岘也曾亲笔题写过,其对后学之悉心栽培,由此可见一斑。杨岘不少书法作品的用印是吴昌硕所治,也是师生情谊之见证。 据考,弘一法师早年曾学过杨岘隶书。一八九九年九月二十五日上海《中外日报》刊载弘一法师书法篆刻润例,称:『李漱筒,当湖名士也。年十三,辄以书法篆刻名于乡。书则四体兼擅:篆法完白,隶法见山,行法「苏、黄」,楷法「隋、魏」』。润例清楚表明了弘一法师早年的取法对象,『见山』即杨岘。他19岁(光绪己亥)时有件临汉《桐柏庙碑》的作品,自署『断肠词人李惜霜』,书法风格与杨岘同调,便是例证。 晚清书法大家汪仁寿从师杨岘后,『不逾一年尽得其传』,所书汉隶富篆意现灵动,名噪邑中,并斐然沪宁杭,远播京津乃至日本、东南亚。主编我国第一部《金石大字典》。据荣宝斋出版的《中国书法全集》第73卷记载,杨岘学习隶书有一个清晰的脉络,他早年师法汉隶碑刻,继而学习清代前贤,如郑簠、金农、邓石如、伊秉绶、陈鸿寿等,获得笔法后,转而师汉隶碑刻,摆脱了清人隶书的影响,直取汉碑古法和正大气象,遍临汉隶碑刻,博采众长,从而形成不失汉隶正大气度又有个人风格的隶书书风,这使他与其他清代书家拉开了距离,成为一代隶书巨擘。 『杨隶』用笔方圆兼用,方笔棱削,圆笔轻细,横划粗、竖划细,行笔猛提,留下纤而长的划尾,磔划方棱,带有较长的捺脚,在撇、捺、横划的放纵笔势中,转折方硬,犹如锋摧剑折,撇划重笔上挑。杨岘作隶,其横划中的长横,一波三折,节奏强烈,气韵生动,其点也极具变化,不现雷同,且与其他笔划非常协调。在运笔上多用疾、涩、振抖之法,讲究提接、顿挫的细微变化,线条内蕴跌宕,富有凝重与拙趣。 『杨隶』结构严紧而又舒展,字形扁方,间架工整,疏密匀称,其形宽而气紧。笔划疏朗,安排错落,上下呼应,其结构造型,既强调外形的风采,又力求内涵的充实。 一个多世纪以来,『杨隶』逐渐引起了国内外书法界的关注和研究。日本雄山阁出版、北川博邦编的《清人篆隶字汇》是汇集了220位著名书家墨迹的巨著,其中收集的『杨隶』字达786个。 杨岘的传世作品较为丰富,从晚年的临汉隶作品看,在书写上迥异于书家早期横平竖直、循规蹈矩的一贯作风,颇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情怀。用墨浓重,行笔矫健,兼以枯笔,粗细相间,大小变化一任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却又别具匠心。最为得趣的是在放纵之外掺以颤笔捻管技法,使得部分枯瘦笔触更加古拙、生涩,与丰腴、浓重的肥笔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看似率意,实则于对比关系中见高妙的处理方法,在今天看来是十分容易接受的,并已经得到普遍运用,但是在当时却遭到很多质疑。有人认为他晚年书风流于『颓唐』,殊不知,这正是杨岘『衰年变法』的刻意之举。 二O一七年七月于襄阳(原载2019年2月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杨岘临汉隶四种》一书)
杨岘隶书特点
有两种原因。
一是碑派隶书所形成的高度后人很难超越,后人在前辈大师强大的影响下极易处在影响的极度焦虑中,避开向汉碑隶书的取法,也是后人摆脱前辈大师“影响的焦虑”的首选办法。二是受清朝的影响,面对清代碑派隶书大师的伟大成就,后人在他们强大力量的影响下会逐渐失去创新的能力和勇气,所以今人会尽量避开清人的影响,另找出路。这是汉碑隶书被冷落的一个原因。
杨岘篆刻拍卖价格
清末民初,继“扬州八怪”之后,出现了中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后一个画派——海上画派。海派画家群既秉承传统,又接近现实生活,是中国古典绘画向现代绘画过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代表画家有“海上四任”:1、任熊(1823-1857)〔清〕字渭长,号湘浦,浙江萧山人。能诗词,善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虫鱼、走兽,笔力雄厚,气味静穆,深得宋人神髓。尤擅长人物,笔法圆劲,形象奇古夸张,衣褶如银钩铁画,直入陈洪绶之室而别开生面,堪与并驾。咸丰元年(1851)居镇海姚燮(梅伯)家,为作《大梅山民诗意图》一百二十幅,兴酣落笔,阅二月余而成,为生平杰作之一。该作设境之奇、运笔之妙,令人赞叹不已。尝寄迹苏州往来上海卖画。与任薰、任颐合称“三任”,加任预也称“四任”,又与朱熊、张熊合称“沪上三熊”。有《列仙酒牌》《于越先贤传》《剑侠传》《高士传》等木刻图谱行世,称绝一〔清〕任熊洛神图轴时。咸丰七年(1857)尝作《秋林共话图》。传世作品有《十万图册》十页、《姚燮诗意图册》《自画像》轴等,现藏故宫博物院;咸丰五年(1855)作《四梅图》轴藏中国美术馆;《为姚梅伯作人物册》二十页、《洛神图》轴、《范湖草堂图》卷藏上海博物馆;《丁文蔚像》轴藏浙江省博物馆;《少康像》册页藏南京市博物馆;《瑶宫秋扇图》轴藏南京博物院;《四季花卉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人物图册》藏广州美术馆。任熊擅画人物,曾有《于越先贤传》、《剑侠传》、《列仙酒牌》等画曾刻印行世,人物形象多高古、奇倔、夸张、得陈洪绶神韵而能别出心裁,其自画像神态刻画细致入微,十分写实,这和他早年从一位画师学画过肖像画有关,他不守成法,喜爱独创,这位画师不能容忍他,任熊只好离开流浪卖艺。他还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任熊对衣纹的勾画向来十分精彩,铁画银钩,很见功力。所题款字也是十分有力,与画法同出一辙。2、任预(1853——1901)“海上四任”之一、清末海派著名书画家。一名豫,字立凡,浙江萧山人,任熊之子。与任熊、任预、任薰及任伯年合称为“海上四任”。擅画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精。在任熊、任预、任薰及任伯年“四任”中,最为年轻。由于其父任熊逝世时他仅四岁,因此在画风上没有机会受到父亲的直接影响。任预擅长人物、花卉及山水,尤以山水见长,风格接近文人画派,仿古中有创新。从任薰、任颐学画,笔墨初无师承,尽变任氏宗派。以天分秀出尘表,其画纯以天分秀山尘表,正如王谢子弟虽复拖沓奕奕,自有一种风趣。其山水中加人物、树石,位置衣貌构思巧妙,能于古法中自创新意,别有情趣;花卉根叶奇崛,别有奇趣;画仕女素面淡妆,不事绚染,秀媚自然;所作肖像用笔简洁,惟妙惟肖。胥口张氏尝邀至家,为画长卷,经年始竣。性懒嬉,非极贫至窘不画。兼善篆刻,得赵之谦指授,卒年49岁。任预传世画作有:《金明斋小像》轴,现藏故宫博物院;《山水纨扇》、《江城春晓图》轴藏辽宁省博物馆;《翠鸟白猿图》轴藏南京博物院;光绪十七年(1891)作《人骑图》轴藏上海博物馆;光绪二十二年(1896)作《钟馗图》轴藏浙江嘉善县博物馆;二十年作《屠婉贞五十九岁小像》卷,杨岘、吴大澄、吴昌硕、费念慈等均有题咏,现藏思无垢斋。3、任薰(1835~1893),中国清代画家。字舜琴,又字阜长,1835年6月3日生于浙江萧山县城。其父任椿,兄任熊皆是画家。任薰自幼受父兄影响,喜爱绘画,青年时在宁波卖画为生。1868年春末与任颐同往苏州,转辗于江浙之间,后寓苏州、上海。任颐、任预均曾从其学画。他与当时苏州收藏家顾文彬之子顾承也相友善。当时苏州书画家常在西园聚会,任薰与诸友常游宴其间,所见藏家名迹甚多,融会贯通,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据顾文彬《宦游鸿雪》中说,苏州怡园初建之前,顾曾推举任薰为园作设计图。怡园现存的园景布局分为东西两部,隔以曲折的复廊,并以漏窗沟通东西景色,使园景显得幽深玲珑,这是出于任薰构撰的结果。由此可知任薰还长于园林设计。绘画上,任薰对人物、花卉、禽鸟、山水,皆具有很高的造诣。人物画取法陈洪绶及其兄任熊,然奇躯伟貌,别出匠心,尤其是晚年的一些大幅立轴,如《张旭草书图》、《簪花饮酒图》、《出征遇仙图》、《苏武牧羊图》、《天女散花图》等,运笔有如行草,气势沉雄;花鸟画如《松鹤图》、《荷花鸟》等,工写兼善,取景布局,能突破前人规范,富有奇趣。他的画风直接影响了任颐、任预等的绘画创作,为清末上海画派中重要的画家之一。任薰作画题材广泛,对人物、山水、花卉、翎毛、走兽(马、羊等)无所不能,更擅长花鸟、人物。粗写意、细双勾。技法初学其兄谓长,后吸取陈老莲的传统技法。用笔沉着力。在构图上有其特长,在大小不同的画面上,创作出许多新颖、宽广、意境深远的作品,尤其适应扇面上的表现技法,能笔随意转,在极小的团扇、折扇画面上,开拓出广阔、妙趣盎然的意境。任薰作品在结构上比较严谨,很重视疏密虚实的主从关系,无论一人、一花、一鸟的主从关系都能巧心安排得体。平淡中亦能出奇,宁静中又能生动。画面上给人一种空灵明快之感。他的另一特点是工于着色,浓淡相宜,清新可爱,绝无柔媚习气。他尤长于使用重彩着色,能把对比鲜明的色彩调和统一起来,使画面上的景色更显壮丽,又能从鲜艳色彩中透出古朴的意趣。任薰人物画,线条遒劲圆韧。由其晚年人物衣褶,运笔如同书法中行草,似有行云流水之感,形态多奇伟的身躯,出乎寻常容貌,带有性格的神态,别出心匠。任薰作品在香港拍卖较多,1986年即有作品参加拍卖,1986年5月一件《双钩花鸟册》(共十二张)卖到45000港元。1989年5月又拍卖过两幅作品,一幅扇面《钟馗》以24200港元成交,另一幅《秋景山水》轴也是24000港元。1990年11月拍卖的一件《花卉草虫画集》册页价格偏低,只有17600港元,第二年9月是一件册页则达到12万港元,这是一件八开山水人物册页,山水人物比他的花卉草虫要珍贵得多。任薰作品也在纽约拍卖,1989年拍卖的《人物》四屏立轴卖到18700美元,1990年11月拍卖的一幅《仕女》扇面是1540美元。1992年6月纽约苏富比公司又推出两幅任薰作品,一为山水轴(128.6*60.3),作于1876年,估价不高,为1200-1500美元,以1700美元成交。另一幅人物轴(92.7*41.3公分)由于起价太高而未拍出。 4、任颐(1839-1896),初名润,字伯年,一字次远,号小楼(亦作晓楼),萧山城厢镇人。其父善画肖像,任颐自幼随之习画。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等均有扎实功底,尤以人物画见长,他在十余岁时即能勾勒出来访者容貌,使人见其画如见其人。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占领杭州、绍兴,任颐即投笔从戎,参加太平军,掌军旗,为前驱。同治二年(1863),太平军撤离浙江,任留居家乡;次年,移居宁波,得到任熊、任薰悉心指导。同治七年(1868)春,随任薰去苏州,是年冬,转至上海定居。从此,任颐步入新兴的上海画派之列。任颐画路宽拓,所画人物具有独特的风韵,更以描写风俗人情、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中人物见长,如《女娲》、《钟馗》、《八仙》、《群仙祝寿》等作品,将艺术与现实巧妙地容贯于画面。其人物肖像画既有深厚的传统基础,又注重写生,每次外出,备有速写本,随时勾录。寓居上海后,以卖画为生,创作甚富。《钟馗》、《关河一望萧索》、《苏武牧羊》、《野塘雨后》和《三友图》等为其代表作。且其参用画意的书法亦奇惊不凡,光绪二十二年(1896)逝世。任伯年因是浙江山阴人,故画面署款多写"山阴任颐"。儿时随父学画,十四岁到上海,在扇庄当学徒,后以卖画为生。所画题材,极为广泛,人物、花鸟、山水、走兽无不精妙。他的画用笔用墨,丰富多变,构图新巧,创造了一种清新流畅的独特风格,在"正统派"外别树一帜。任颐是近代杰出画家。字伯年,号小楼,浙江山阴人,因此他的画署款多写"山阴任颐"。任伯年的绘画题材广泛,人物、肖像、山水、花卉、禽鸟无不擅长。用笔用墨,丰富多变,构图新巧,主题突出,疏中有密,虚实相间,浓淡相生,富有诗情画意,清新流畅是他的独特风格。任伯年的主要成就是在于人物画和花鸟画方面,往往寥寥数笔,便能把人物整个神态表现出来,着墨不多而意境深远。其线条简练沉着,有力潇洒。他常画钟馗,他笔下的钟馗心胸磊落、不怕鬼,不信邪。他的花鸟画,总是把花与鸟连在一起,禽鸟显得很突出,花卉有时只作背景,整个画面充满了诗的意境。海派中的佼佼者,其绘画发源于民间,重视继承传统,吸收西画技法,形成风姿多采的独特画风,在“四任”中成就最为突出。擅人物、花鸟、山水,其人物画取材广泛,作品能反映现实生活,针砭社会,寄托个人情怀,具有一定思想性。造型简练、准确,生动传神,手法多变。他的花鸟画师法陈淳、徐渭、石涛、恽寿平、华喦及北宋诸家。博采众长,转益多师,成为集工笔、写意、勾勒、没骨于一身的画家。他于传统的笔墨之中掺以水彩画法,淡墨与色彩相交溶,风格明快、温馨、清新、活泼,极富创造性。山水画虽不多作,但也构图布局变化多端,笔墨技巧能跳出传统窠臼,别具一格。任颐的绘画在当时及现当代具有极大影响,被认为是“仇十洲(仇英)后中国画家第一人”。有《苏武牧羊》、《女娲炼石》、《关河一望萧索》、《树荫观刀》、《群仙祝寿》及大量的花鸟、山水等作品传世,后人出版有多种画册、画集。任颐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在“四任”之中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他的杰出艺术成就受到世人瞩目。(图为任伯年作品)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祝你顺利。
俞樾书法
俞樾的故事 俞樾,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经学家。俞樾在经学方面很有建树,和著名经学家孙诒让、黄以周合称为“清末三先生”。俞樾的故事,和当时的众多学者、经学家一样,像一本耐人寻味的古书典籍。 俞樾作品 说到俞樾的故事,就不得不提及他在道光三十年的科举考试中的表现。俞氏是德清的望族,他的父亲俞鸿渐,因考中进士,得以入翰林,最后在京任职。俞樾从小就受这样一种思想影响,袭承父业,也一样的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成了俞樾进阶政事的唯一途径,也成了他读书学习的目的。十年寒窗,苦读经书,俞樾最终在道光三十年的科举考试中中进士第十九名。在接下来的复试中,俞樾的表现更为出色。 当年复试题目为“淡烟疏雨落花天”,俞樾在看到题目后,立即潇洒作诗一首。其首句为“花落春仍在”,此诗一出,尤其得到当年的主考官――曾国藩的赏识。他称赞此诗此句和宋祁的“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有异曲同工之妙。 俞樾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昂扬向上的精神以及坚守家园的决心也深得曾国藩的赏识。也曾国藩将俞樾的名次移列在了第一名。俞樾虽然得到了曾国藩的如此赏识和提拔,但是不懂官场来往的俞樾最终并没有在官场上有所作为,只做了河南学政,后被弹劾而归于田园。 清代俞樾 清代俞樾是当时非常有名气、有影响力的学者。据记载,他的祖先多务农,直至其祖父俞廷镳一代开始成为德清望族,并有谱牒。他的曾孙俞平伯是著名的文学家,是研究红学的专家,开创了“新红学”。他还有诸多有名的弟子,如章太炎、吴昌硕等,都是后期比较有影响的人物。 俞樾作品 提起清代俞樾,不得不提他的“废除中医”这一主张,他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此论调的人,在当时引起了轩然 *** 。他的这一说法并不是信口胡说,而是在研究《皇帝内经》及其他经典医书的基础上得出的他认为“废医存药”才是正途,其中的一系列举例论证,可以在他在《废医论》和《医药说》中找到详尽的论述。很多人认为,清代俞樾之所以提出“废医存药”,与他晚年病弱有很大的关系。 清代俞樾在文学方面最大的贡献是将《三侠五义》改为《七侠五义》,在研习了诸多经典后,他将不合理的情节进行删改,增加了这部小说的广泛流行性。他提倡经学致用,他一方面尊崇孟子的性善说,又认同“性恶论”提出者――荀子的道德教化说,可见,他以一种更加包容的视角来看待中国传统的人性观。除了文学方面的造诣,他还是一位非常有自己风格的书法家,他的书法稳重大气,挥洒自如,石碑的拓本流传至今。 俞樾作品 俞樾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学者,学术研究包括经学,文学,古文字学和书法。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学者,也是一位优秀的老师,近现代的很多著名学者曾向他拜师学艺。俞樾一生专于研究,留下的作品非常多,可谓博大精深。流传至今的作品有五百多卷,合称为《春在堂全书》。 俞樾画像 俞樾作品之一是由他修改的《三侠五义》,他使得这部书得以广泛流传。他对小说的研究很是透彻,有自己的观点,也注重细节的描绘,如果说近代史上的小说评论大家,俞樾一定是其中之一。他本人有着独特的思维观点,能够指出书中的不足,并且加以订正,经过他润色的作品更为精彩动人。俞樾的作品之二是在经学上的研究,留下了丰富的作品。他认为经学要“通经致用”,赞成孔子和孟子的学说,主张把两大名家的思想融合起来,积极吸收古代名家思想,只要不和道德教化相冲突,他都乐于去学习使用。博大的学识范围造就了他活跃的思维,在他的著作当中,会出现很多的观点,有时甚至会自我否定,这些都是来源于他“以疑存疑”的立场。 他所著的《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议举例》等,是乾嘉学派后期的代表著作,《春在堂随笔》等收罗了很多的文学知识和历史,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俞樾作品之三是书法的作品,《枫桥夜泊》石碑是俞樾去世前最后一份书法作品,此时的他虽然已经是高龄老人了,但是他的作品依旧气势磅礴,浑然天成,被后人称为绝笔。俞樾的作品是毕生思想的精髓,值得学习和品鉴。
杨岘简介
人生在世,会有许许多多的追求。把一件事坚持下来已是不易,穷尽自己的一生,只为一件事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但杨岘却做到了,他用尽了自己的一生,只为了隶书,并对晚清书坛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一、杨岘的简介
杨岘(1819-1896),字庸斋、见山,号季仇,晚号藐翁,自署迟鸿残叟,浙江归安(今湖州)人,清代书法家,金石学家,诗人,书法尤善隶书,影响极大。杨岘咸丰五年中举人,应会试不中,曾入曾国藩,李鸿章幕中,参左军务。50岁之后负责海道漕运事务,官至盐运使,其间曾经任命为江苏松江知府,却因得罪上僚而被弹劾罢官。自此便定居苏州,读书著述,以卖字为生。
二、杨岘的运笔
杨岘这一生的努力都给了隶书,所以他最为擅长隶书。杨岘写隶书,横划中的长横,一波三折、节奏强烈、气韵生动,点的变化也多种多样,并且与其他的笔划非常的协调自然。杨岘在运笔上多运用疾、瑟、振、抖的手法,笔运讲究曲直提接、顿挫的微小变化,线条的内蕴跌宕起伏,富有趣味。
三、杨隶的特点
杨隶用笔方圆皆可,方笔凌厉,圆笔轻细,横划粗,竖划细。在撇、捺、横划的放纵笔势中,转折方硬,犹如锋催剑折。杨隶的结构严紧却又舒展,字的形状扁方,间架工整,疏密均匀,看似远却又相连。笔划疏松,安排错落有致,上下呼应,其结构造型既强调外形,又力求内涵。杨岘的书法属于北碑派,曾拜书法家藏寿恭为师,学习书法,并精研隶书,汉碑都没能逃脱他的窥看,名胜一时,甚至远传日本。晚年书风颓唐,缺乏新意。
关于杨岘书法,杨岘隶书特点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