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您分享常福居士书法,常福居士第一集的一些知识,本文内容可能较长,请你耐心阅读,如果能碰巧解决您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您的支持是对我们的最大鼓励!

《常福居士书法,常福居士第一集》

常福居士书法,常福居士第一集

常福居士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在书法界享有盛誉。他的第一集作品尤为令人瞩目。这一集作品集结了他多年来的心血和努力,堪称书法界的一朵奇葩。

在《常福居士书法,常福居士第一集》中,常福居士展示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独特理解和精湛技艺。他将传统的书法元素与现代的审美要求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格。他的字体刚柔相济,气势磅礴,同时又富有细腻之处。每一笔每一画都恰到好处,在纸上留下了他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此集作品中的每个字体都各有特色,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他以隶书书写的《道》字,将儒道两家思想融合于笔尖,展现出了他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思考。而行书体的《福》字,则流露出他对人类幸福的渴望和祝福之情。

在这一集作品中,常福居士还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和艺术感。他以楷书书写的《和平》字,字体极简,寓意深远,表达了他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和祈愿。还有他以草书书写的《自由》字,充满了激情和创造力,彰显了他对个体自由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追求。

《常福居士书法,常福居士第一集》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欣赏价值。它不仅是常福居士多年来努力的结晶,更是他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完美结合。这一集作品展现了书法艺术的魅力和深远意义,使人们对书法产生了新的认识和体验。

常福居士的书法作品给人以启迪和思考,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以他独特的艺术语言,将古老的书法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的书法作品不仅是艺术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人生的感悟。

《常福居士书法,常福居士第一集》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情感的杰作,它展现了常福居士在书法艺术上的独特魅力和成就。这一集作品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同时也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和人文价值。

常福居士书法,常福居士第一集

金龙(1962~ )字大砻、三九,号小川山人,别号常福居士,字大砻、三九,号小川山人,别号常福居士,浙江台州人。深圳著名的书法家、养生专家,来深30年创造了20个深圳第一。中国民主建国会深圳市委委员、政协罗湖区常委、罗湖区检察院特邀检察员、深圳市青联常委、深圳市佛教协会常委、深圳市慈善会理事、深圳市文联委员、深圳市书画家协会主席、深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品牌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文物艺术品收藏协会副主席、深圳国标舞(拉丁舞)国际公开赛组委员副主任、民建中央书画院广东分院院士、副院长、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华商研究中心研究员等职。

少年即习书画篆刻,后专功书法。1981年3月,随工程兵来深圳;1985—1993年,在深圳图书馆工作,研习传统文化;1993年,作品《明心集》手稿在中国文稿竞价会上,被一家企业以10万元巨款购得,并接受央视焦点访谈采访,同年该书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1999年,以普通市民身份向深圳有关部门递送了《深圳村镇形象与村镇文化发展纲要》,率先提出将企业CIS理念借鉴导入村镇,将家学文化在村镇社区推广;2001年,被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誉为“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对心性哲理的探索”的《修身宝典》出版;自费创办的“三家店艺文网”公益性修身养性的网站,被媒体誉为“网上修身第一人”;2002年,在深圳诸媒体上刊登有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及倡导“助残扶弱”等方面的公益广告,被深圳有关媒体誉为“倡导善举深圳第一人”;2004年被评为深圳市文明市民标兵;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文化局授予“优秀个人组织奖”,2007年世界华人协会以其率先研究著述家学文化等贡献,被评为“2007年度世界杰出华人”,2010年被授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杰出贡献奖”称号。

八十年代开始即在国内外举办过6次个人书印展,并曾在香港及国内出版《金龙书法》、《写心集》、《养心集》、《修心集》及《明心集》等“中国经典文化?书法系列丛书”。传略辑入《中国文艺家辞典》、《当代篆刻大辞典》、《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中国当代青年书法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造型艺术名人录》等。

2005年后闭关习书写作,在新浪开博发表家学、养身等方面的文章及书法作品,被新浪认证为宗教界名人博客;香港太医堂出版社为其出版了国内第一本有关性情教育的专著——《人生第一步》;2009年5月,海天出版社为其出版了《常福居士心经六体书》;2010年11月中国艺术出版社为其出版了《涤心甘露》;2011年5 月,珠海出版社为其出版了《修心养灵》。2011年至今,已在珠海、中山、深圳、嘉兴、台州、临海等地举办了《以书立德、以笔润身——常福居士百家家训、百种心经书法作品全国巡展》。

作品幽深古雅,有静穆之气,无驰骋之象,灵动冲逸,似闻莺舞。被行内名家称为“当代‘居士书风’”的开拓者。

常福居士第一集

《九都释道》

第一章 释道传略

第一节 高僧

禅宗二祖——慧可

赵荣珦 著

(洛阳市第一高中高级教师,洛阳老庄研究院院务委员)慧可是中国禅宗第二代祖师,为天竺禅宗第二十九代祖师。是直接继承南天竺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磨衣钵的汉族高僧,是中国禅宗继承开来的人物。慧可豪迈扩达,满腹经论,精研玄学;弘佛宣教,以坚、忍著称于时。菩提达磨的天竺禅法,能够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必须有坚韧不拔的传播者,慧可担负了这伟大的历史使命,使大磨禅法传之于后“二祖”之称,当之无愧。一 通道达佛 名师指点慧可,又名僧可。俗姓姬,名光,入教后取名为神光。虎牢(今河南荥阳)人。父名姬寂。据说他的父母婚姻多年无子,他的父亲很是着急,常自言自语说:“我家崇善好施,怎么会让我家无子呢?”于是他就开始祈祷神祗给他一个儿子。祈祷很长时间之后,一天晚上,突然有一道神奇的光芒照遍四室,他的母亲因而怀上了慧可,十月怀胎之后,生下了一个儿子。他的母亲因神异之光而孕,因此就为他取名光。这一年是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慧可从小就志气超群,聪明异常,博览诗书,尤其是精通玄妙之理,而不爱治理家业,好游山玩水,长久居住洛阳伊水岸边,仰慕此地风土人情,有一天,汉息着说:“儒道二教,一讲礼仪,一讲道术,风靡于天下;庄子、易经二书,也未尽玄妙。当求高师,再造玄境。30岁后,博览佛经,超然自得。于是,为求名师指点,便离家至洛阳龙门香山寺,从学于宝静禅师,受具足戒于永穆寺,便在该寺住持弘法。两年后,即他32岁时,又回到香山寺宝静禅师处,学佛习禅。八年后的一天,他正在禅 堂打坐,恍然见到一个神人出现在他面前,对他说:“你将要修成正果,何必死守在这个地方?离此不远的南方,有大师指点你,你应该前去。”慧可知道是神在帮助,于是就在原名“光”前加一“神”字,叫神光。第二天,他觉得头痛如锥剌般,宝静禅师见此情景,打算给他治疗。这时空中有声音传来说:“这是脱胎换骨,不是平常所说的疼痛。”慧可把见神之事告诉宝静禅师,宝静禅师立即审视慧可的顶骨,忽然发现他的头顶并排突出五个秀丽的小山峰,于是对慧可说:“这是吉祥之相,神让你向南求师,这就指明少林寺大磨禅师一定是你的老师呵!”慧可于是离开宝静禅 师,带着自己的行李,向少林寺方向走去。二 立雪诚心 断臂明志少林寺在中岳少室山北路五乳峰下,因此寺建于少室山麓的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在少室北麓主峰以下,自西向东,横列着五个小山头,以其形态,称之为旗、鼓、剑、印、钟五峰。又因其远观宛如乳头,故又名五乳峰。少林寺为北魏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的第二年(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为天竺高僧跋陀(佛陀)敕建的。跋陀的弟子僧稠也住少林寺。这两代高僧的衣食住行和佛寺活动的费用,均有皇室供奉。僧稠后离少林寺到北方去传教,少林便有一般僧人住持。北魏孝明帝神龟三年(公元520年),菩提达磨禅师从南天竺经南海来住少林寺,弘扬禅法,这便是禅宗初祖。慧可在达磨禅师到少林寺的第八个年头(公元527年)离开洛阳龙门香山寺来慕名谒见达磨的,这时他己四十岁了。慧可在少林寺见到达磨禅师之后,虽一天到晚参拜奉承,但达磨一心端坐面壁,从来没有开口教诲。慧可自言自语道:“古人为了求法,有的敲骨取髓,有的剌血济贫,有的蓬头垢面,有的投崖饲虎。古人还能如此,我算什么人?”这一年,十二月九日夜,天降大雪。达磨禅师仍依然如故在室中面壁。慧可便在大磨门外,坚立不动,一直站到天将明时,己积雪过膝,达磨收功后,打开室门,鹅毛大雪仍飘个不停。一眼看见慧可颇有感慨的问他:“你久立雪中,为求何事?”慧可悲痛的流着泪水回答:“只希望大和尚慈悲为怀,大开甘露不二法门,广度众人。”达磨又说:“众佛之所以成佛的无上妙法,就是经历劫难,仍精于求进,难做的最终能做到,不忍的却要忍下去。难道用小的德行小的智能,漫不经心,就希望获得真乘?这叫徒劳勤若苦!”说完把室门轻轻掩上。慧可见禅师如此开导启悟,便慢慢移动僵硬的双脚,走到厨房,取了一把利刀,在厨案旁用力砍下左臂,用颤抖的右手拿着滴血的左臂,又走到禅师住室门前,达磨禅师己知这就是法器,于是,告诉慧可说:“众佛最初求法,为法忘形,你今断臂在我面前,求法可在。”达磨给神光改名叫慧可。慧可问:“诸佛的佛法和印记,我可以听听吗?”达磨答:“诸佛的佛法和印记,不是从哪一个人可以得到的。”慧可问:“我现在心很不安,乞请师傅给我安一安。”达磨说:“你把心拿来,我给你安。”慧可等到了很久,才说:“我找心好久,但得不到。”达磨说:“我给你的心己经安完了。”慧可忽然领悟到禅师的“真乘”含义,师徒二人相视无语。这就是“达磨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三 慧可聆听 达磨传法时间荏冉,忽忽过了九年。这一天,达磨禅师打算要返回天竺,对他的弟子们说:“我回国的时间快到了你们跟我学了这么多年了,何不谈谈自己的所学所得?”当时,弟子道副说:“如我所见,不拘泥经典,也不离经典,这叫做为佛所用。”达磨说:“你得到的是我教的表皮。”弟子僧总持说:“我今天能够理解的,如喜庆见阿佛国,一见更不能再见了。”达磨说:“你得到的是我教的肌肉。”弟子道育说:“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所见到的,无一法可得。”达磨说:“你得到的是我教的骨胳。”最后弟子慧可走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师施了个礼,又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合手站着。达磨说:“你得到我教的髓了。”于是达磨就看着慧可继而告诉他说:“昔日如来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这时众弟子都默不作声,只有迦业大士破颜微笑。于是,如来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迦叶。’后来,辗转相传,而最后以二十八代传到我这里。我今天再付嘱你,你当护持,并授给袈裟,以此作为佛法的信物。各有所表意,你应当知道呵!”慧可说:“请师指教”。达磨说:“内传佛法印记,以此证明心意;外付以袈裟,以此规定宗旨。后代学者浅薄,疑虑竟相产生,说我西方佛子传你东方弟子,凭什么得佛法?用什么来证明?你今天接受这套衣法,就能打消以后无为的责难。只要你拿出此衣和我的法偈,用此,来表明弘扬佛法就没有障碍。我死后二百年,这法衣虽止而不传,但佛法却遍布世界。可是,明白佛法的人多,施行佛法的人少;谈说佛理的多,通达佛理的人少。暗藏佛印,秘密作证,千千万万,总有余地。你应当阐佛养法,切勿掉以轻心,不去领悟。一个念头,就可以回转天机,就如同这次你得到的那样。你仔细听着我的偈言说:我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慧可洗耳恭听着。达磨又说:“我有《楞迦经》四卷,亦付给你。这就是如来佛的心地要门,让众生开示悟入。我自从到少林寺,总共有五次遭到毒害。我曾经自己拿出佛印来试验,把它放置在石头上,石头立即迸裂。因我本来离开南天竺来到东土,发现赤县神州有大乘传播,于是就渡越海洋,涉过沙漠,为佛法而求人。虽遇好多机会都不趁心,而我装作愚夫结巴,有待来日。今幸得你而传授,我的弘扬禅宗佛法的心意己告终结。”说完之后,留下慧可,于是就带着众僧徒离开少林寺前往龙门千圣寺去了。四 藉教悟宗 密传心印慧可在少林寺接受了大磨禅师的传法,其中有一部重要的佛教经典《楞迦经》。慧可在接受这部经典时,达磨禅师告诫说:“我看中国境内,只有《楞迦经》最适宜传播。你依照此经修行传教,自然可以济度终生。”慧可当然俯首点头一一照从了。慧可在弘传《楞迦经》时,牢牢记住达磨禅师广开法门的教导:“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一是行入。”又说:“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凡圣同一真性,但为害尘妄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言教,此即与真理冥状,无有分别,寂然无名,名之理入。”这就是说,禅的参悟,既不可拘泥经数,又不能全然离开经教,在平素修持中,须注意灵活运用,这就叫“藉教悟宗”。从慧可起,禅僧们流传着这样的口诀: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通教不通宗,犹如独眼龙。禅宗一派,代代相传,不二法门。慧可除了牢记“理入”以外,还有“行入”。“行入”是讲修持的,它可分为“四行”:“一者报怨行,二者随缘行,三者无所求行,四者称法行。”“报怨行”是讲因果报应,善得善报,恶得恶报;“随缘行”是讲今世福报都是过去善业所积;“无所求行”是讲有求皆苦,无求乃乐;“称法行”是讲顺从自然,无染无著,无此无彼。这“二入四行”是达磨禅师在少林寺所传“达磨禅”的手要法印,简明、朴实,可悟可学。慧可的禅法,史称是“持奉印来试验,把它放置在石头上,石头向他求教职工的很多。江南著名的三论宗学者,曾慕名到少林寺叩问禅法是就渡越海洋,涉过沙漠,为佛法而,是北齐天保初年(公元550年)装作愚夫结巴,有待来日。今幸得你而传授,我的弘扬禅宗佛法的心意己告终结。”说完之后,留下慧可,于是就带着众僧徒离开少林寺前往龙,诗偈说:说此真法皆如实,与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悯此二见之徒辈,伸词措笔作斯书。现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无余”即“涅盘”。这首偈诗概述了万法皆同真如,众生与佛无别。只要空一切相,断一切差别,灭一切迷惘,就能达到这种本性清净的涅盘境界。成佛与否,无须向身外求寻,只要向自己内心求寻就可以了。慧可继阐玄风,博求法嗣。北齐天保二年(是理入,一是行入。”又说:“藉教十,不报名姓,来少林寺参谒慧可,说道:“弟子身患风疾,请和尚大师忏罪”。慧可说:“拿罪来,我给你忏罪。”居士停了好久,又说:“找罪找不着。”慧可说:“我给你理入。”这就是说,禅的参悟,既不可拘泥经数,又不能全然离开经教,在平素修持中,须注意灵活运用,:“这心就是佛,这心就是法,法佛没两样,僧也是如此。”居士说:“今日才知道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自己的心一样,佛法没有两样啊!”慧可十分器重他,立即为他剃度。并且说:“你是我佛门的宝啊!应该给你取名叫僧璨。”这一年三月十八日,僧璨在光福寺具足受戒。从这一天起,僧璨的风疾渐愈,一直守侍在师傅的身边,勤奋学法。过了两年,慧可告诉僧璨说:“菩提达磨远远来自天竺,以正法眼藏并信衣密付于我,我今再转授于你,你当守护,千万不要让他断绝。你认真听我的诗偈说: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慧可将衣法付与僧璨后,又说:汝受吾教,宜处深山。未可行化,当有国难。僧璨说:“师傅既然能预知来事,愿聆听示教。”慧可说:“这不是我所知道的呵!这是达磨禅师传般若多罗悬记中说的‘心中虽吉外头凶’呵。我叩数年代,正数到你。你当谛思禅师说的,就不遭此难。可是,我也有老早留学生下的牵累,如今要报了。善去善行,等有机会再传付于你。”慧可嘱咐完毕,就单身离开少林寺,前往河北邺都,随意弘教说法去了。慧可在邺都一带弘扬达磨禅法,真是一音演场,四众皈依。在邺都前后三十四年,弘传佛法,并不一帆风顺环境之恶劣,常人无法忍受。慧可有时隐匿民间,变异形相;有时浪迹酒肆,谈笑风生;有时乞食村巷,路过屠门;有时化衍市民,习惯街谈;有时随群而居,做工劳役。有人认出了他,就问:“师傅是僧人,为什么这样?”慧可说:“我自己调理自己,关你何事?”给人家搪塞了过去。有一次,在管城县匡救寺三门下,弘佛扬法,谈无上道,听者云集。当时有一个叫辨和法师的,在寺中讲《涅盘经》,听的人很多。不一会儿,寺中的僧徒听说慧可在门外说禅,慢慢地都离开了,最后满坐空空。辩和十分气愤,便向县令翟仲侃诬陷告发慧可。县令迷惑辩和的邪说,便给慧可加以非法治罪。慧可却依然平气,不加辨解。在佛教看来,慧可这种受辱污身,叫做偿债。这一年,慧可圆寂于邺城,一百零七岁。即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三月十六日。北弟子们将其葬在磁州滏阳县东北七十里。唐德宗冠溢号为“大祖大师”。《

中国常紫居士

题主是否想询问“晏资平中国著名居士的介绍”?入佛九华山,法号常紫居士。浏阳白云山青龙冲人,原名晏资平,法号常紫居士,素食专家,习道浏阳陈大真人庙十六年,入佛九华山。

常字金文怎么写

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汉字经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简化字一路变革绵延至今,从未间断。甲骨文的存在不仅有其文字学的意义,作为汉字书写的源头,其书写的根源性和示范性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影响了中国书写的思维习惯和审美规范。

甲骨文章法竖行直书,结体匀称、字形方整,线条瘦硬挺拔、曲直结合、藏露兼备。单字根据其大小自然书写,错落而书。较早地体现出华夏先祖刚直与委曲并存的性格,秉笔直书、不假雕饰的书写习惯,遵循自然与合理规矩相融通的审美理想。

竖行直书的章法传统

甲骨文的基本章法是竖排直书,有列无行。这种章法形式成为后世书写的典范。甲骨卜辞的内容在结构上分为叙词、命词、占词、验词四个部分,书写形式自上而下,自右向左(有的自左向右)。文字大小相间,随势而布,错落有致,活泼生动。这一特点也是中国书法的普遍法则,具有源头意义。在特定的书写空间里,以右上角为书写起点,以左下角为书写终点。这是中国书写最早的空间分布意识。此后几千年中华民族,不论是日常书写还是书法创作都采用了这种竖行直书的章法形式。

为什么这么写?甲骨文是最早的象形文字,象形是其造字思维和造字特征。如欲表现“车”字,直接用车的形象把它画出来。模仿是人类最早的也是最原始的艺术表现方式,在抽象思维不发达的原始社会,先民把看到的形象直接画出来。单个文字是具体事物的描摹,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天、地、山、水等文字,证明商周时人已经有了明确的空间意识。既然每个字是具体事物的反映,那么在整个书写空间分布里,也就根据人的视野所及,按照天上地下、先上后下的思维来整体呈现。甲骨文书写形成的这种空间意识成为中国书写的约定俗成的潜意识,这种自上而下书写的章法成为中国书写的基本章法形式,一直影响到近代。

对称平衡的结体特征

甲骨文的结体字形方整,对称平衡,形成了最早的为后世沿用的方块字系统。甲骨文造字的方法还是模仿物象。象形、会意、形声三种基本造字方法在甲骨文中都有体现。

象形文字是对物象的直接模仿。例如车字在甲骨文中写作,因为制造车时需要考虑平衡性,所以甲骨文写出的车字左右对称、讲究平衡。自然物象如女、鱼等也是自然对称,符合宇宙法则,甲骨文在书写上更是如此。会意是用两种以上物象表示一种现象,如用天上滴水表示雨,羊在圈里表示牢,因为也是用物象表示,三点水的雨,两边长角的羊都是对称的。形声字彭,左形右声,左边是鼓的形状,右边三撇是表示声音也基本对称。这种对称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朴素阴阳观念,构成了此后中国文字结体的基本原则。甲骨文以后的文字结体都是方块字型并讲究对称平衡,此后演变的金文、小篆、草书、行书、楷书等都体现出方块字和对称平衡的特征。

甲骨文的造字思维既遵循自然又匠心独运。甲骨文的字形基本上是方块字,是以一个无形的方块立体空间为边界来排列物象的。在排列的时候为了美观也会调整物象的位置关系,比如把左右结构的字改成上下结构,逐字,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犬,下面是人的足,用人在追犬表示逐的含义。按照会意的造字原理,人应该位于犬的后边也就是右边才对,造字者却把本该是左右结构的字改成了上下结构,当然这一改显得更加美观。这种错位的书写方法在后世书家笔下常有呈现,比如王羲之《兰亭序》笔下的群字,把左右结构写成了上下结构。甲骨文书法是自然与人工的结合,既反映自然规律又有人为巧思。现在楷书字形的上下(音)、左右(冲)、全包围 (田)、半包围(其)、独体字(乙)等结构关系在甲骨文中都能找到。甲骨文在结体时亦重视字内空间及笔画间的疏密关系,体现出较早的空间思维。

汉字书写的线条特征

甲骨文书写的线条匀称、粗细相间、曲直结合、起止有度,已经具备了后世毛笔书写的基本线条特征。甲骨文的书写有的是直接刻字,有的则是先写后刻。在殷墟发现的甲骨上,有少数用朱砂写成但还未刻的文字。甲骨文部分文字书写全用曲线,线条圆转流利,当是毛笔所书。(见)、(母)等字的线条就很像小篆的用笔,成熟自然。据此推测,那时的日常书写应该是用毛笔。从现存字体来看,后世书写的基本技巧规则也在当时基本成熟。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甲骨文是当时的专职书家所写,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甲骨文还有专门的书写训练。考古发现的一片甲骨上,竖线条把甲骨空间分割成多列,整篇文字之间没有形成意义,刻字上有墨迹。照此推测,这片甲骨不是占卜所用而是水平较高的书法家刻好后供人临写用的。

甲骨文的书写技巧和审美习惯是商周先民对世界认识的一种直观反映,是对现实世界俯仰观察的结果,体现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观。甲骨文书写所确立的竖行直书的章法、方块字的字形特征和用笔规范,文字背后蕴藏的阴阳、平衡、留白、错位等造字、书写观念,结字上自然模仿和智巧安排并重的思维特征,都为后世书写确立了典范。甲骨文是中国书写、中国书法的源头,是中国书法艺术美学的发轫之作,其所确立的书法审美标准一直影响深远。

(作者:张广村,系山东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鲁东大学文学院教师)

常福法师

二者用来称呼的人群类型范围不同,职责也不同。

一,法师只能是用来称呼出家僧人,而大师是用来称呼佛法精深的人群,可以是出家僧人,但也可以是未出家的名人大家。

二,法师要通达佛法,需为人讲说。而大师通晓佛教教义且有盛德,却不一定要去讲说,可以隐世潜心修行。

佛教称谓:

三藏法师:指精通经律论三藏,能为人讲说的僧人。如唐代玄奘法师就是一位三藏法师。

经师:指善于诵读经文或精通经藏的僧人。

律师:对善于记诵或讲解律藏的僧人的敬称。

论师:指精通论藏、善于讲解经义的僧人。

禅师:指通达禅理、善修禅定的僧人。

上师:为藏语“仁波切”的汉译,一般指具有一定学位、能为人传法灌顶的阿奢黎。又称金刚上师。藏传佛教特别重视师承,要求学法者除皈依三宝外,还须皈依学法之师,并将其尊之为上师。

活佛:蒙藏佛教对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称为“朱古”(藏语)或“呼毕勒罕”(蒙语),意思是“转世者”或“化身”,而汉族人习惯将他们称为“活佛”。

长老:指年龄长而法腊高、智德俱优之大比丘。又称上座、上首、首座、耆年、耆宿、耆旧等。禅寺常用以指“住持”。

上人:指内有智德、外有胜行的僧人,以喻其出类拔萃,在人之上,故有此称。后泛用作对德行兼备之僧的尊称,亦用于对一般僧人的敬称。

大德:梵语婆坛陀,指有大德行的僧人,后泛指高僧。近代以来,使用范围扩大,凡对有德行之人,不论其出家在家,都以“大德”一词来尊称。

今天的关于常福居士书法,常福居士第一集的知识介绍就讲到这里,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