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分享顿首书法体,碑额书法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顿首书法体,碑额书法

顿首书法体,碑额书法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顿首书法体、碑额书法是其中两种独具特色的书法形式。

顿首书法体,又称“顿首楷书”,源于唐代,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种经典形式。其特点是字形挺拔矩正、笔画刚劲有力,呈现出一种端庄肃穆的美感。顿首书法体在历史上经过不断演化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其笔法严谨,结构稳健,透露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息,常被用于书写祭文、墓志铭等场合,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祈福之情。

碑额书法是中国古代碑刻艺术的精华之一,源于秦汉时期。碑额书法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多种风格和形式,其中千真万确的是,它们都通过字体的雄浑、气势的磅礴来展现其独特魅力。碑额书法注重视觉效果和空间感,通过对字形的设计和布局,使整幅作品看起来庄重而威严,富有艺术感和力量感。碑额书法常常被用于刻制碑刻、匾额等,在建筑物上起到装饰、宣示和纪念的作用。

顿首书法体和碑额书法都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严谨的笔法和独特的风格,传达出古人的情感和思想。顿首书法体展现了一种肃穆庄重的气质,表达了对逝者的悼念和缅怀之情;碑额书法则凸显了一种雄浑磅礴的气势,凝聚着对历史和文化的敬仰与传承。无论是书写祭文,还是刻制碑刻,顿首书法体和碑额书法都承载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仰,是中华民族的独特艺术风格。

通过学习和欣赏顿首书法体和碑额书法,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表达的载体。让我们共同珍视并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顿首书法体和碑额书法继续在人们的心中绽放光芒。

顿首书法体,碑额书法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米芾《临沂使君帖》,又称《戎薛帖》。全文:芾顿首。戎帖一、薛帖五上纳。阴郁。为况如何。芾顿首。临沂使君麾下。书法体为行草书。纸本。信札一则。规格为纵31.4厘米,横25.1厘米。米芾(1051——1107),祖籍太原,世称“米襄阳”,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晚居江苏镇江(今扬州)。据考,米芾一生好洁成癖,性格狂放而不羁,以至于被人称之为“米颠(癫)”。米芾自自幼学书,尝自言“余初学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米芾能诗善画,精书法,与苏东坡、黄庭坚、蔡襄并为“宋四家”,他曾为官,衔至内廷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临沂使帖》是米芾代表作之一。《临沂使帖》全文为“芾顿首。戎帖一、薛帖五上纳。阴郁。为况如何。芾顿首。临沂使君麾下。”此纸本帖头二行以行书写出,将要言之事交待清楚,至第三行“如何”开始变为草书,连绵而下。第四行为受信札者,故空约一行位置,此虽为格式如此,客观上却形成了丰富多变的书写章法。米芾书自称“涮字”,八面出锋,沉着痛快,于此帖也可见。后二行草书则中锋为主,流动奔放,不可一世。

章体书法

一般书法、国画上的印章是篆体。建议可用阳刻配白文(阴刻),大方且漂亮。拓展资料:

印章用的篆字是缪篆,也叫汉篆。用小篆刻印也比较普遍。

书法作品上的印章,是书法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缺了印章就不成为完整的书法作品。

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证作用。宋、元以后,因注重了书画题跋和署款,书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的艺术作用并注意在书法作品中发挥这一作用,使书、印合璧的艺术得以形成。书、印相映成趣,不但使书法作品增色,活跃气氛,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调整重心,补救布局上的不足,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

在书法作品上署名盖章,以示郑重,可防止伪造;盖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闲章,还可寄托书者的抱负和情趣。历来书家都非常重视用印,甚至自己刻印,使、书印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更美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参考资料:中国知网:透过书法印章看国画

顿首的草书连写

插字的草书如下图所示:插字的用法:

1,本义,动词:用杵棒在谷臼中冲插,使谷粒脱壳。组词如,舂插。

2,动词:用尖小的物体刺钻。组词如,插刺,插穿,插戴,插翅,插花,插秧,插床,插瓶,插栓,插销,插口,插头,插座。

3,动词:让非主体部分或零星部分介入主体。组词如,插班,插队,插播,插叙,插话,插手,插足,插图,插页,插转。

扩展资料

插字的字形演变:文言版《说文解字》:插,刺肉也。从手,从臿。

白话版《说文解字》:插,刺入肉体。字形采用“手、臿”会义。

组词解释:

1,插图,书刊文字里加插的图画。能够帮助说明内容,或增强艺术感染力。如百科词典、科学著作和文学作品中的插图。鲁迅 《书信集·致邹韬奋》:“我以为如果能有插图,就更加有趣味。”

2,插嘴,指不待别人把话说完即发表己见。周立波 《山乡巨变》下十三:“你莫插嘴,由她说说。”

3,插足,比喻参与某种活动。也特指第三者与已婚男女中的一方有暧昧关系。鲁迅 《热风·随感录五十九》:“单要由我喝尽了一切空间时间的酒的思想界上,实没有插足的余地。”

4,插话,动词指在别人谈话中间插进去说几句,也做名词指在别人的谈话中间插进去说的话。插在大事件中的小故事;插曲。瞿秋白 《乱弹·狗样的英雄》:“这只是民族主义战争文学里面的一个小小的插话。”

5,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碑额书法

行书

史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之书初师承于隋之书家史陵,又常常与当时的书法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切磋书艺,后来看到王羲之的《兰亭序》,爱不释手,唐太宗的书法字体也渐渐地向行书发展。

而因为唐太宗更喜欢行书,所以大力的发展和推崇行书,使得当时的行书盛极一时,奠定了行书在今天书法史上的地位。唐太宗本人也是一位行书的大师,但是传世的作品较少,至今流传的仅有《温泉铭》、《晋祠铭》等。

更值得一提的事唐太宗将《温泉铭》用来刻在碑文上,这是第一次将行书用于碑文刻字,为行书的使用方法开辟了新的领域,唐太宗为行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扩展资料李世民(599—649),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聪明英武,胸怀大志。隋大业十三年(617)李渊“为太原留守时,群贼蜂起,江都阻绝,太宗劝举义兵,高祖乃命太宗募兵。旬日间且一万”。建唐后,受封秦王,任尚书令。

之后统兵南征北战,完成统一大业。武德九年(626),发动“玄武门之变”,取得皇位,是为唐太宗。他是我国封建王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从他开始,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治国原则,而且能够“礼贤下士”。

他以“亡隋为戒”,励精图治。短短的23年期间,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史称“贞观之治”。他为文明昌盛的大唐帝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后世影响巨大。当时他的声名远播亚洲各国,被称为“天可汗”。他还是具有较高成就的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

据《元和郡县图志》载,《晋祠铭碑》原在太原府治晋阳县的乾阳门街。据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成书的《册府元龟》载,此碑却已经“在(晋)祠中”。

说明《晋祠铭》碑在宋太宗太平兴国毁晋阳城后的二十多年间,由城内迁置晋祠唐叔虞祠内的。甚至可以推断:太平兴国九年,圣母殿初建,以及赵昌言撰、张仁庆书《重修晋祠碑记》之时,就是《晋祠铭》移置晋祠之际。

《晋祠铭》全称《晋祠之铭并序》,为唐贞观二十年(646)正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幸并州时“御制御书”,也就是李世民亲自撰稿又亲笔书写而成的一篇铭文。至今完好地耸立于晋祠贞观宝翰亭(俗称唐碑亭)内。亭在今日晋祠中北部,唐叔祠东南隅,初仅一楹,西向。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邑令周宽、杨二酉等,策划重刻唐碑,并扩建为三楹,改为南向。周宽亲题“贞观宝翰”匾额。于是亭中今有原碑、复制碑各一。分别由完整的碑头、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原碑总高度为353厘米。

碑额为半圆形,高106厘米、宽140厘米、厚25厘米,左右雕对称的螭首并头下垂的蟠龙。额中间部分高69厘米,宽50厘米,书“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9字,系唐太宗飞白体所书。碑身高196厘米、宽122厘米、厚度为26厘米;碑座高51厘米、宽138厘米、厚83厘米。

铭、序共28行,每行44—50字不等,共1203字,是一篇结构谨严,层次分明,境界高深,政论与抒情结合的绝妙佳文。原碑历时一千三百余年,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只是下部三分之一剥蚀漫漶。

原碑碑阴列有李世民并州之行的陪同人员长孙无忌、萧瑀、李勣、张亮、李道宗、杨师道、马周等初唐诸功臣的名字和官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世民

碑版书法

作为临写对象,最常见的法帖有两种,一种是黑底白字,它们往往来自碑刻的拓片,还有一种白底黑字,是直接留存的墨迹。

关于写碑还是写帖,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墨迹比较重要,因为它才是原样;另一种认为写碑更好,因为碑文是一种金石风审美的来源。其实这些都是它们的特点,但在练习中并没有绝对的论断。

帖上的墨迹是人用笔墨在纸上或别的材质上直接书写出来的,是笔亳和软性载体之问的接触,能呈现出非常多的细致变化,比如墨色浓淡、精细的牵丝。墨迹关乎用笔过程,可以在其中看到它的挥运之势,是一个书写过程的直观呈现,与时间有关。

碑刻是先把字刻在石头或木头上,再把内容拓下来,就相当于在墨迹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概括和加工。可以想见,软笔呈现的细节和变化是刀锋不能实现的,于是相比墨迹,碑刻少了很多细腻的细节,但刀刻在石头上,人为地加大了阻力,所以呈现出了一种更有力量的美。

因为刻工的特质,碑刻干净清楚,相对墨 迹,它更倾向于整体概括,更能呈现一个字的结构。帖则很像夏天里长得枝蔓繁茂的植物,那些细节动势还原了它的神采和节奏,笔亳带起的精细牵丝,墨在纸上微妙的浓淡变化,都是碑刻无法实现的。

《集字圣教序》 和《兰亭序》里的字都出自王义之之手,前者是怀仁和尚集成的,做成了碑刻传播,后者是直接手书的墨迹,两者放到一起,其中的差异、细书呈现的多少,一目了然。集字圣教序兰亭序

字如人,有气血骨肉,先长好了骨头,血肉才能依附其上,之后再扩展到外层的装饰。大家可以先用碑刻来打基础,建立整体概括性的结构感觉,然后再进人墨迹,理解微妙的细节和书写的流畅感,去追求起承转合中细致的动作变化,这两者是一种很好的互补和平衡。

帖写得久了,容易长出流滑的毛病,出现一种圆熟姿媚,这时候便可以去碑刻中找找平衡。碑刻写得多了,容易出现用笔去模仿刀刻质感的造作之气,如果是可以通过临与墨迹来对治。碑和帖是一种互相对治也互相促进的搭配,在学习中,它们之间的磨合融汇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善加利用。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顿首书法体,碑额书法”的具体内容,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你还想要了解更多资讯,可以关注或收藏我们的网站,还有更多精彩内容在等你。